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音乐美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音乐美学角度下的音乐艺术
摘要:在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美学备受关注,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视角深入分析音乐艺术,并将其与心理学、哲学相结合,剖析音乐艺术的本质,深入了解不同音乐艺术元素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在进行结构创新以及元素有效重组的过程中,全面彰显音乐艺术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音乐美学概述
音乐美学以研究音乐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内涵为基础,其理论性和应用性比较强。同时,音乐美学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合作,进一步提升音乐美学的社会地位。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音乐美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可以进一步彰显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在对各种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及研究的过程中,与音乐美学相关的理论发展得更加完善。部分学者认为,音乐美学能够为音乐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拉近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距离,理顺艺术表演、音乐创作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全面彰显音乐艺术形式的艺术价值及本质特征。从微观视角来看,音乐美学的特征比较明显:首先,音乐美学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在社会生活中,公众需要通过艺术表现自身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协调,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自身的心理诉求。部分思想感情相对比较模糊,音乐艺术能帮助人们生动直观地展现个人情感,并以个人的主观认知为基础,实现主观情感与客观理性的有效结合,在对个人的情感进行概括、总结以及抽象、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其次,音乐美学的艺术动态性较为显著。节奏、音调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元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这些不同的艺术元素得到了系统协调,全方位展现着个人的情感及思想,这些元素的敏锐性较高,根据音乐美学理论,对这些音乐艺术元素进行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创作者的心理状态。
二、音乐美学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
音乐美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社会科学,其以艺术作品的研究和艺术规律的探索为基础,进一步凸显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用,深入剖析创作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进而全方位展现音乐艺术的思想内涵,凸显音乐艺术的本质。在音乐艺术的实践应用中,音乐美学能够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参照。从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音乐的继承性和阶段性比较明显,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功能。创作者要关注对不同音乐艺术作品结构的有效分析,了解其构成要素,全方位展现音乐艺术的时间价值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凸显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音乐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
音乐艺术形式中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其中,音准、音色、力度、速度以及节奏最为关键,这些元素是音乐形式的重要支撑,直接关乎音乐形式的发展方向。音色是音乐形式的重要元素,在展现不同音色的过程中,创作者会将情调、工艺与音色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凸显音色的独特性。音色会受乐器材料和歌者的影响,音色水平则与乐器的工艺和制作水平存在直接关系,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也会影响音色表现。音准则存在明显的相对性,在进行音乐艺术创作时,创作者会结合音准的具体波动,实现上升与下降。灵活应用音高以及音律深入剖析音乐形式,可以实现不同音乐元素的有机整合。大部分的音乐形式离不开感性材料,为了进一步彰显音乐的形式美,创作者必须以音乐结构为基础,了解音乐形式的基本元素,合理把握并协调多种审美元素,进而提升音乐形式的艺术层次。
音乐美学下音乐艺术形式分析
【摘要】音乐具有传递情感的作用,是一种能够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随着人们对音乐的重视,众多学者对音乐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究,从而形成了音乐美学,音乐美学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取得新进展。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进行音乐艺术形式的探究和分析,能够深化人们对不同音乐风格的认知,对我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艺术形式;音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出现了巨大转变,在各种需求都被满足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的发展。艺术具有多种形式,音乐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水平,可以深化人们对艺术的感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待音乐艺术形式,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形式美的认识。
一、音乐艺术形式
(一)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
音乐主要由六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旋律、音色、音准、速度、节奏和力度。在这六个要素中,旋律是整个音乐的精髓,通过相关的演奏材料进行歌曲演奏,呈现出优美的旋律,可以实现作品的情感传播。音色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和演唱方式进行呈现,主要借助音质、情调和工艺三个途径进行音色表达,进而使音乐呈现出艺术魅力。对于演唱者和演奏工具所呈现的音乐和音高而言,音准至关重要,对整个歌曲的演唱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速度能充分体现演唱者的演唱经验,也能看出演奏者对音乐的处理能力,对于演唱效果具有关键作用。歌曲的旋律往往跌宕起伏,这种效果通过力度变化完成。音乐不同,音乐风格也大不相同,其节奏要根据具体的音乐内涵进行变化,才能使音乐更富有艺术感。
(二)音乐形式结构美的原则
音乐美学视角下茶室音乐思考
摘要:音乐的各门类文化形态,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本文对茶室经常使用的音乐进行研究,对茶室音乐的文化特征和美学观念、音乐美学的发展、茶室音乐的语言特征、情感特征进行研究,在茶室音乐在题材层和气质层方面进行了内涵与深度的探索。
关键词:音乐美学;艺术意象;语言;情感
1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
1.1美学与音乐
人类对美学问题的思考起源较早,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但是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并不是具象,而是抽象的,美学是以美的事物为载体的抽象规则与理念。美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美的事物,不同审美主体和不同的参照物都会造成对美的不同评判。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与美学的一门交叉性研究,主要研究音乐本质和音乐内在规律。音乐的研究离不开表演,表演艺术又叫表情艺术,包括音乐和舞蹈,二者都是表演艺术,是作为一种具体演绎过程所带有表演者自身的创作与发挥,所以音乐和舞蹈又都是表演型的二度创作。音乐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是一种表演性的听觉艺术,是通过乐音在时间中的流动创造音乐形象,表达人的感情与思想。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并且中国古代的“乐”并非纯粹的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的综合体。“乐”是情感的语言,“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所以情不自禁地说出来,声调拖长的“长言之”“嗟叹之”就成为歌唱。
1.2音乐美学的发展
我国先秦时期的诸多学说已经出现大量的美学思想,虽然没有成为体系化的建构,但是已经涉及至诗词书画、建筑、雕塑与音乐等各个领域。明清时出现“美学”的词汇,当时的含义类似于“良知”。现代美学意义是在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在《教化议》中译作“美学”,此后美学的研究逐渐进入国人视野。王国维把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获得确立,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为中国美学打下基础,之后宗白华与朱光潜将中国美学系统化并全面展开。中国近现代音乐美学起步于20世纪初,留德归国的音乐家萧友梅博士最早撰文介绍“音乐美学”,指出音乐美学乃乐学的一门主课,是普通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音乐美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都做了简要说明。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音乐美学的深入研究,主要是从国内和西方两个方面研究,国内是对儒家、道家、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古琴音乐美学、声乐演唱美学深入探讨,国外则包括古希腊、中世纪的音乐美学观念,情感论、自律论以及20世纪的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等,完整地勾勒音乐美学的演变轨迹。
音乐美学声乐教学应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九年义务教学越来越普及,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高校更是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声乐教学在高专音乐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将简单分析音乐美学在高专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美学;高专声乐;教学
音乐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其他学科不同,音乐为一股摆脱图像化视野的力量。图像化视野,也就是空间化视野,将空间以外存在形式还原成空间,或在空间化层面上进行理解。从本质上看,图像的形成主要是进行视觉突出及强调的结果。和其他艺术比较,音乐从起源和性质上就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同,其他的艺术是对现象进行模拟,但音乐直接书写的却是意志。
一、在高专声乐教学中应用音乐美学的意义
在我国的高专院校当中,虽然声乐教学存在很大的特殊性,也就是通常都是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与其他学科相同,声乐教学一方面要完成相应的学科内容教学,还必须培养学生个性。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讲授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挖掘声乐教学同其他一些学科相通的普遍认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从上可以知道,音乐美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音乐是目前非常善于对人们情感加以表现,并容易让人们与其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艺术。在音乐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身为音乐教师,一定要积极设计出新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将音乐美学蕴含在声乐教学当中。按照声乐教学规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自然的体现,详细说来,即声乐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美,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进而不断提升审美观并完成相应的审美过程,不断积累艺术审美经验,不断去感知音乐的美,最终实现音乐美,懂得音乐美,并创造出一些美的音乐。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
摘要:我国现代音乐美学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当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逐渐的应用到其他的文化领域中。随着音乐美学的发展,使得声乐以及音乐演唱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音乐作品与生活更加贴近,能够更好的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使音乐作品能够服务于生活。本文主要对现代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启示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声乐表演艺术;启示
音乐美学指的不仅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的音乐内容进行展示,同时也是从音乐意义的表达方面以及作品的内涵方面对音乐作品艺术的再次创作,进而使音乐作品获得新的活力。“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并且是构成音乐美学完整性的不可缺少部分”[1]。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音乐美学方面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透彻,而且获得丰富的收获。当前随着音乐美学艺术的发展,音乐美学对音乐的影响力也更大,特别是声乐表演方面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促进音乐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一、音乐、音乐美学
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提升,审美水平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同时对音乐表演和演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音乐的表演者在音乐演绎的过程中,要融入自身的想法以及灵魂。而这种表演方式用语言描述比较简单,但是对于表演者具体的表演来说却存在很大的难度。表演者必须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表演的独特见解,因此表演者作为音乐表演的桥梁,需要将音乐和表演进行有效的结合。演唱者在音乐表达以及自身情感的抒发中可以通过唱歌以及演奏乐器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可以看作是音乐作品创造以及欣赏间的桥梁,而由于音乐表演者以及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和看法存在差异性,这也导致当前音乐界的精彩纷呈。总之,音乐表演中不同形式都可以划分为音乐美学中的一部分,同时音乐表演是音乐效果传达的形式和载体。
二、声乐表演中美学应用的原则和特征
(一)音乐美学在声乐表演中应用的原则
音乐教学中的音乐美学
中学音乐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其责任不只是简单的上好一堂音乐课,最根本的是如何使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从音乐当中汲取营养。努力的让学生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在美妙的音乐的敲击下,不断地激发、拓宽学生的求知欲,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心智力。用音乐的动力潜移默化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音乐王国尽情享受音乐的同时,懂得珍惜人生的美好时光。通过更动人的音乐故事、音乐家的奋斗人生明白人生的意义,让他们不断地在音乐中思考人生,在成长中懂得音乐。在音乐中教会他们做人、思考、正确的把握自己的品行。除此之外,在音乐教育中,让他们增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融入一些好的音乐作品,来让他们更深刻地懂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所体现出的快乐,在轻松的音乐氛围感受到音乐的美;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身心达到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康的人格。 中学音乐教师如果要想使自己的学生达到上面所提出的目标,只有自己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从思维方式上有所转变,在行动上有所实践。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音乐教育更加完善。如何能够使学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走近音乐、深入音乐、听懂音乐?如何在音乐里悟出人生的哲理,在音乐里激发出创造力?所有这些并不是简单的课堂上能解决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找到音乐教育的切入点。我们如何来完成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真正的教出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找到答案。这就是对我们中学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就曾经强调要让音乐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自身的作用。中学音乐教师要敢于拓宽教学环境,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观察社会,从身边的事例中更能使他们认识到音乐对于表现社会的积极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音乐审美还处于一种模糊阶段,心理及其不稳定,由于现在通讯工具比较发达,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音乐时不时的侵蚀着他们的幼小心灵。音乐教师对音乐审美的把握与音乐的选择很重要,首先必须要自身有识别把持好坏音乐的能力,这是十分关键的。必要时要拿一些音乐作为对比,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好的音乐的美妙和坏的音乐的的危害性。 要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去进行音乐教育设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课堂上的事情,要把音乐渗透到学生的骨子里,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想使中学音乐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必须加深课堂教育,充分发挥课堂音乐教育的主渠道,千方百计有所创新。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还有内容的创新,要积极的使学生参与和互动。把音乐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把历史知识和音乐结合起来。把自然风光和音乐结合起来。 有很多例子,美不胜举,就看教师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怎样的心境去融入课堂。怎样的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使音乐真正的走入学生心灵,建立一个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等诸多问题。所以中学音乐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在专业技术上要增加,这样可以给学生一种榜样。还要体现出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教师自身要作为表率。要把音乐融入到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有力的创作一种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之所以如此,也给我们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一、加强音乐专业技能学习,不断提高和拓宽专业知识结构 中学音乐教师的综合专业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许多益处,同时更能够缩短学生接受音乐的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抓住学生每个人身上的的弱点和优点,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习时灵活机动,更富有效果。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知识。专业水平越高越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提高多项音乐技能,无疑使自己的音乐教学锦上添花,也会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教师可以用多种专业演示音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象声乐、器乐、舞蹈专业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更能够在教学中表现的得心应手。重视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多方面拓展,能够做到“一专多能”,是对音乐教师的一种考验,也是时代的要求和中学音乐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专业知识的多元化,能够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如鱼得水,锦上添花。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发挥专长,在课堂上亲自示范,让美妙的歌喉、优美的舞姿打动学生,使学生在瞬间得到享受。 教师身临其境的演唱或者演唱,会使学生的接受音乐的能力加深。在课堂上使用音乐光盘放送歌曲,不会像教师现场亲自演唱的效果好,音乐会的效果和录音的效果比较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音乐表现具有着美好的光彩,会给学生带来无尽的快乐,也会深深地印在学生心灵。 二、紧跟时代,贴近学生,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音乐教师的知识含量如果还没有学生更新的快,那肯定是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前事信息共享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很快,他们的思想也非常的活跃。他们还有自己的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和审美习惯。有的时候他们会对提出一些你意想不到问题,或者要对你的观点进行进行反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摆在音乐教师面前具有挑战性的事实。因此,当代的中学音乐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发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有一颗孩子般的天真,和他们心灵紧紧贴在一起。音乐教师不能只停留在音乐里,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让音乐周围环绕着文化气息,让文化、音乐、心灵产生“共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熟练掌握网络、计算机等知识。用它来帮助我们完成音乐教学中截选歌曲,设计图片,文字等,使我们更加行之有效的开展音乐教育教学工作。#p#分页标题#e# 三、要敢于突破,打破常规,精心准备,精心设计 过硬的专业和技能是音乐教育的动力,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给音乐教育插上了翅膀,总指挥就是我们自身所构成的,在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方向。我们必须重视中学音乐教学进行研究,并且要有针对性、有目的进行整体规划。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最容易理解的地方入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展开;从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引入。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所有内容要有一个总的了解和概括。并且通过网络资源、查找典籍、等多种手段,收集音乐文字、音响、影像、照片等资料。通过音乐资源的采集,就会更加丰富自己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个过程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可以诱发更多的理念,自觉不自觉的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除此,我们在全身心的投入以后也会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理念。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总结—学习—创新。只有用心,只要去想,我们就会超越自己,突破传统,取得更加好的效果。 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深入反思,力求创新。 在中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教育误区,或者一些失误,使教育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必须进行反思,从中找出问题,找出差距。并且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吃一堑长一智,我们通过探索,在探索中找到好的办法,在总结中找出失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中学音乐教育的成败,关系重大,音乐就像窗口一样折射着孩子们的心灵,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让孩子们从音乐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看到人生的众多闪光点。用音乐去唤醒、激发、迸发出理想的火花,这才是中学音乐教育最根本所在。目前,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学生中的独生子女较多,心理素质较弱,承受能力较差,诸如道德观、价值观等还尚未形成。他们更需要得到关爱,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在音乐教育中更多的投入,使他们在音乐王国遨游的同时,陶冶情操,思想上成熟起来,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实践——再实践——创新——再创新,中学音乐教师任重道远,只有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才能够胸有成竹地为推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而无怨无悔。
音乐中的美学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以及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健康成长。美育不仅仅在于欣赏和享受,更在于开阔一代人的眼界,充实一代人的心灵,提高一代人的觉悟,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 艺术美是学校中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术等每门艺术课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一个五彩缤纷八音协和的大千世界,为教育培养造就一代新人出力。 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睹就是培养有审美能力的人,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一切手段,通过音乐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去实现这一目的和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也应发挥音乐“情感艺术”的特点,让“美”步入我们的课堂,让“美”哺育孩子们的心田。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很重视艺术在陶冶性情上的作用,在《周礼》中提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就是指音乐。 孔子曾说“兴于诗,成于乐”意思是诗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是把这种感发变为一种行为的规范制度,而乐是陶冶人的性情,德性。 在西方,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i“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说是一种更强有力的工具,因为节奏和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特殊方法。”而且指出音乐的潜移默化作用,主张从儿童时代就应该接受音乐熏陶,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表现艺术,也叫表情艺术,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的美是通过音乐所组成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音乐表现手段,如节奏、旋律、和声与复声等,就是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发出美得声响和所构成的音乐形象体现出来的,音乐的形是最活跃的,流动的形象,他可以运用最富有特色的声音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声音,如钟声、马蹄声、鸟鸣声、松涛声、流水声等来表现人对现实的真实感情。还可以运用象征、比拟的手法将平静的湖水、蔚蓝的天空等现象化为带有情感的声音表达出来。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体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美得作用,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学习中认识美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的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 例如音乐课本中《黄河大合唱》歌词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古老的历史和波涛汹涌,奔腾万里的雄姿,歌曲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璧合,相互辉映,既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又抒发了各民族人民为祖国未来进行拼搏的雄心壮志,学生通过欣赏、演唱、加之演奏,以及教师的引导,被歌曲及电视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所深深的感染。有的学生在学习之后,笔记中抒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决心一定认真学习,长大为祖国争光!在许多音乐教材中,丰富的歌曲和多彩的乐曲都蕴藏着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在学习美的过程中,懂得做一个正直的人的真谛。 二、在教学中孕育美 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 所以音乐教学中必须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重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等不同手段的演奏,将那山河的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表现的淋漓尽致,犹如一幅清丽淡雅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把人们带入这美丽的春江去畅想、去遨游。 三、在生活中体验美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正常的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在音乐课中运用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 如:音乐教材中《中国功夫》教学中白话叙述中,我们运用了声势训练,学生击掌、跺脚去模仿武术动作的力度,边听伴奏做声势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体验音乐作品的美。 教学过程中,对有特长的学生,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待歌曲唱完之后,教师根据同学掌握情况,指导同学连奏边唱,集体“参与”在共同的“二度”创设美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的学习求知欲,愉悦了学生的心情,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在实践中表现美 音乐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心脾。例如在合奏合唱排练中,因为乐队是多人组成的,首先要求大家奏或唱要齐,这需要大家心齐才能奏唱齐,另外在齐的基础上,不要有多声部的演奏、演唱,这就需要大家不但心齐,而且还要讲究方方面面的配合协调,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音乐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还能受到美的熏陶,在这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所产生的结果,最直接、最有说服力。可以想象集体主义意识在合唱、合奏中的重要性,然而这种意识正是我们学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p#分页标题#e# 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我们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运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又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在演奏演唱和音乐活动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旋律、美的世界。
传统音乐美学的社会和谐解析
人与社会的和谐
实践中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其中,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主要是因为人不但有其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属性,既有独立的自我,同时也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因此,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实际上就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在人与社会和谐基础之上。中国的传统音乐讲究以“和”制乐,一方面是乐器的和谐,声色之美要讲究“和”,另一方面是生理之“和”、精神之“和”、社会之“和”,逐渐形成以“中和”之乐治世的思想,在《乐记》中著有:“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可见“中和”之乐能够推动社会和谐。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认为要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礼、乐、政治、经济、刑法共同发展,其中乐最具有亲民性,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礼让、谦和,使社会朝着礼让、和谐的轨道发展。中国古代人在音乐审美功能上主张“仁”、“礼乐”的观点,认为“礼乐”的思想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的功能,正如《孝经》中的论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不仅可以通过心理作用对人的性情起到规范作用,还有本身的审美愉悦性,可以影响社会的风俗、增进社会的交流、改进社会的面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中国的传统音乐中,最能够和合人心、凝聚人力、烘托喜庆祥和的就是民间音乐,特别是在劳动过程中创作的音乐,由于古时候的生产力落后,人们为了抵抗自然灾害,更好的生存发展,必须集结拢和起来承担一些艰巨的劳动,所以就产生了各种民歌,比较熟悉的有:劳动号子、渔歌、采茶歌、牧歌、樵歌等,通过劳作歌曲可以将分散的劳动力集结起来,共同劳作。在节庆活动中,民歌更能够衬托这种和谐、安宁、快乐的气氛,比如每逢元宵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民间都会自发的举行丰富多彩的音乐表演活动,极具感染性,充分体现了音乐的美感,同时衬托了和谐喜庆的氛围。除了民间音乐,构成中国传统音乐的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也都体现出推动社会和谐的功能。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的结晶,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和追求不能仅仅局限于素质和修养方面,而应当将音乐的作用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建设上来。音乐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著名作曲家瓦格纳曾言:“音乐用理想的纽带将人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它可以消除个人的离群与孤独感,就在于它可以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能够融合在一起”。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与价值,主要是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审美,而审美自身的超然性,使音乐超越了时代、民族以及阶级界限,使之具有非常广泛的普遍性。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体现了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所以音乐对人的思想情感自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中和”思想是指音乐可以愉悦人的心情,调整人的思想意识,端正人的品格,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在《庄子•天道》中有这样的论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就会达到“人乐”的理想境界,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都非常重视音乐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教化作用,利用音乐的美感,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人和”理想境界,在我国传统音乐中这种“人和”的观点非常多见,为了促进人与人的理解和沟通,以达到人们和谐相处的目的,将“和”的理念运用音乐的形式渗透进人们的意识中。
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