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课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音乐基础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音乐基础课程

大学通识教育计算机教学启示

摘要:

针对目前的音乐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结合大学计算机课程属于通识教育的特点,参考并借鉴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特别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方式,比较三种类型大学通识课程的不同,结合本院特点提出相关教改思路,特地选定以坦普尔大学为具体调研对象,研究其通识教育中课程设置特色,提出适合音乐学院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

音乐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0引言

在现代的大学教育中,各类普通高等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相关的公共基础文化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期能更好地为其以后的专业文化知识服务,更为了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设公共基础文化课,即设立通识教育课程,一般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两部分。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必修科目,显然显露出它的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文科类院校,或者在综合性大学中的文科类专业中,大学计算机课程经常是作为唯一一门理工科的课程存在的。早在2005年,直属教育部、负责高等院校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和教学指导的委员会[1],已发相关的征求意见稿,来表明计算机基础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并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来对计算机教学给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意见。而作为音乐类院校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样有其重要性,而且在缺少其他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的文化熏陶的艺术类院校中,计算机课程更可被视为可以弥补日后工作中出现的很多艺术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在信息素养上不足的短板。这些问题,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已经被发现[2]。虽然学生中有计算机能力水平、信息素养不错的人,但整体的文化基础水平相对综合类院校的学生还是比较弱的,特别其中某些孩子,也正是因为文化课学得不够好,考得分数不够高,才来上艺术类院校的。因此,如何让这些孩子能更好地学习计算机文化知识,更好地迎接日后步入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就是目前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所要思考的问题了。

1通识教育

阅读全文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课程革新

 

新世纪以来为增强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我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目前其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却不尽合理,为实现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根本和前提,本文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专业基础课程的民族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师范化,以及职业课程的能力化三个方面探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一、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的严重西化   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及欣赏》、《音乐作品分析与儿童歌曲创编》等,现在《基本乐理》课程中,学生首先学习的是五线谱、简谱,而我国流传几千年的乐谱,如俗字谱、工尺谱等却没有纳入课程之中;同样西方的七声音阶大小调首先进入学生的乐理知识体系,而我国的民族五声音阶、民族调式则因西洋大小调的先入为主,常常被学生所忽略;目前《中外音乐史及欣赏》课程是将中国音乐史及欣赏与西方音乐史及欣赏二者合并,这样虽然有益于知识的综合贯通,但因受音乐教育西化的影响,很多老师授课中习惯安排大量的西方音乐史及欣赏内容,然而尽管我国民歌、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精品,却很少被介绍到课堂来。另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没有进入课程;同样《基础和声》课程因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内容上以西洋传统和声学为主,关注和声理论,重视四部和声连接等,由于和声课程内容难度较大且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和声课程的兴趣锐减,最终导致最简单的和声连接学生都掌握不了,进而影响了其即兴伴奏能力的形成。另外,新世纪伊始基础音乐教育已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纳入课程之中,而目前高职高专音乐课程体系在这一领域却是空白,因此专业基础课程急需改革。   (二)专业技能课程缺乏师范性   多年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一直套用音乐学院的课程体系,在技能课程方面向音乐学院表演系看齐,只重视技能课的训练而忽略了师范性。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有《钢琴与即兴伴奏》、《声乐》、《舞蹈》、《合唱与指挥》等,从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构上看,目前高职高专音乐教育长期将钢琴作为唯一的必修乐器,我国民族乐器在高师课程体系中是缺失的,无疑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另外在课程教学上很多学校的钢琴老师在教学上依然延续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上偏重于技能,关注大量练习曲、乐曲的训练,追求弹奏大型的乐曲或难度较高的练习曲,学生的钢琴技巧规范而娴熟,但简单的儿歌即兴伴奏能力却相当薄弱。从技能课程的内容结构方面看,现在高职高专音乐教育技能课程缺乏师范性,以《声乐》课程为例,声乐课程教学中将美声唱法作为歌唱的标准,注重学生的嗓音、气息等声乐基本能力训练,以歌曲演唱的难度作为评判声乐水平的标准,在曲目选择上以演唱艺术歌曲或歌剧选曲为主等等,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音乐课程中,歌曲难度并不大,且多为儿童歌曲,其歌曲形式多样,特别是民歌、戏曲、说唱等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相关知识及歌唱能力都很欠缺。   (三)职业能力课程的欠缺   教师职业能力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最为重要的课程,也是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的课程,然而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最终都必须渗透于职业能力课程中,通过教师职业能力课程产生作用。音乐教师职业能力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等,然而目前突出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上,现代社会人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高职高专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脑基本知识,如果教师依然传授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完全掌握了的电脑基础知识,学生肯定不感兴趣。如果将计算机专业知识如编程、C语言等作为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对音乐专业学生则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怎样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更适合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在课程内容上多思考。另一方面体现在《音乐课程与教学法》课程上,此课程强调理论而忽视了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内容,导致学生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薄弱。以上是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以下将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方面提出如下改革构想。   二、课程改革构想   (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民族化   面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西化现象严重这一不争事实,建构突出民族性的专业基础课程迫在眉睫,建议在课程内容构成上作如下调整:《基本乐理》在讲述基本音阶时,从我国的五声音阶开始讲起,在乐谱的识读上,首先介绍我国传统的记谱法,如:俗字谱、工尺谱等,使学生了解我国简单的乐谱知识,并能识唱简单的传统乐谱;同样《视唱练耳》课程首先选用民族五声音阶的视唱曲为基础内容,在此基础上选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典音乐曲目;《基础和声》课程则需要降低难度,讲述各和弦的功能以及四部和声的简单连接等,新增我国传统音乐作品编配等相关内容,分析我国民族音乐简单的编配特征,培养学生欣赏、分析我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作品分析与儿童歌曲创编》则需就我国音乐作品进行分析,鼓励学生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编现代儿歌等。在《中外音乐史与欣赏》课程方面,为突出民族性特将其划分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即《中国音乐史及欣赏》和《西方音乐史与欣赏》,并将重点放在《中国音乐史及欣赏》上,《西方音乐史与欣赏》放置于次要位置,另外,新增设《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以填补学生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开课的先后顺序上调整,使学生首先学习本国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并进而学习和理解世界各国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以彻底改变此课程过去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的历史。课程开设的顺序和具有时间为:《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开课时间为一学年,其后开设《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时间为一学期,最后开设《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时间为一学期;这样在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上树立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为先的理念,正如孙杰远学者所讲到的:“在此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推动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语境下的适应生存,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融入时代洪流之中,并进而提升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民族教育的职责之一。”[1]民族音乐教育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培养这一源头开始重视,进而对提高全民的多元文化音乐素养都很有裨益。这里就新增《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作出特别说明,早在2001年我国实施的基础音乐教育新课标,已将世界不同民族音乐内容纳入到新课程之中,此后教育部印发[2006]12号文件,规定《外国民族音乐》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至2009年,全国已经有90多所院校开设了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2],此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也为他们进入小学从事世界民族音乐教学打下了基础,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理解,《外国民族音乐》的开设“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3]。#p#分页标题#e#   (二)专业技能课程的师范化   鉴于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以及师范专业基本技能课程缺乏师范性的弊端,特将专业技能课程构成调整为:《钢琴与即兴伴奏》、《民族乐器》、《声乐》、《合唱与指挥》和《舞蹈》。从专业课程的总体构成上看,《钢琴与即兴伴奏》作为必修课程之外,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中应新增《民族乐器》课程,如此建构课程是因为学校教育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重要职责,目前国民的民族民间音乐缺失严重,儿童成长的初期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是人生最富营养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对其重要性、必要性有深刻认识,通过音乐教育这一主渠道,抢救和传承当下濒临消失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其意义深远,我国民族乐器种类很多,有吹、拉、弹以及打击乐器,可根据学校实际师资状况,实行师生双选,这样有效避免因师资缺乏有些乐器有学生选,没教师教的尴尬局面,当然随着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乐器师资队伍会得到不断补充或改善。此外《民族乐器》课程的后续课程还有《民族器乐合奏》课程,此将有效培养学生具备编排小型民乐队的能力,如此的调整突出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民族性和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同样要做适当调整,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声乐》课程更加强调较为全面的歌唱能力和弹唱能力培养,演唱方法也更为灵活,即将美声、民族、通俗融会贯通,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声乐课程多选用民歌或用民歌改编的创作歌曲,增加中国戏曲、说唱等内容,高师声乐课不应过于关注技能,应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相关的声乐教学法以更好的凸显师范性。在《钢琴与即兴伴奏》课程方面,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弹奏大型的乐曲或难度较高的练习曲,往往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确很高,但对简单的儿童歌曲伴奏却束手无第,此将无法适应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且由于教师成长于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中,他们固有的钢琴演奏基础和当下音乐教育专业《钢琴与即兴伴奏》课程的要求之间产生了落差,很多教师只会教“钢琴”却不会教“伴奏”,因此,高师钢琴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彻底转变,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弹唱和即兴伴奏能力则更为重要。同上述两项主干技能课程一样,《合唱与指挥》、《舞蹈》等课程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相关问题,一定要引起各专业技能教师的高度重视。   (三)职业课程的能力化   音乐教育职业能力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和《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等。现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其课程内容对音乐教育学生来说最好能突出职业特点,使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电脑音乐软件的运用,使学生具有MIDI电脑音乐制作、简单的打谱、编配和声,进行儿童歌曲创编等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另外,《音乐课程与教学法》是一门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此课程将原有的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等进行统整融合,有效避免其内容的相互交叉和重叠,节约了开课的时间。《音乐课程与教学法》具有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过去此类课程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音乐教学实践内容往往被忽视,由于高职高专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小学音乐教师,他们需要有实实在在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建议此课程除基本的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外,应该更多关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用大量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从而不断体会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培养基础音乐教育的职业能力。   以上从课程的总体结构和课程的内容构成两个层面探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无论对新增设课程还是对已有课程内容顺序进行调整,以及对课程缺失内容进行补充,都试图使所构建的课程更加符合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阅读全文

PCK理论对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学前教育人才艺术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由于在入学时不需要有艺术考核,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钢琴基础,而且对于基本乐理知识掌握也少。入校后,音乐系列课程又采用细化分类授课,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片面、零散,学而不会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钢琴基础课程是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音乐技能,基于PCK理论的内容构成,本文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从课程内容的选取、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PCK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舒尔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 PCK),目前,普遍学者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指“教师将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形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笔者基于PCK 理论的知识线、素养线、策略线、兴趣线和评价线五条主线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笔者认为,PCK 意味着将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形式将其转化为被不同兴趣、不同基础学生所能理解的知识,是综合学科内容、教学教法、学生知识通过融合而形成的独特的知识。这种知识通过采用案例、比较、解释等较为易懂的表征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能帮助教师感知学生对某一主题所产生的容易疑惑或困难的原因,针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和困顿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对某个知识点以什么样的方式构成表达形式,使其能够适配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理解该学科知识。其中包括:学科知识:学科中核心、基本知识,含呈现出的思想、方法等。学生知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认清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哪些知识容易理解,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常见的错误与辨析错误的策略。教学法知识:为达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基础采取的教学策略。PCK 理论由教材、教师与学生交互而成,足于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接受形态,实现知识的建构,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二、PCK理论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当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都将音乐基础、钢琴、声乐等进行细化分类授课,而且仍采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如在音乐基础课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调式调性的知识,理论上可以理解大小调式,但经常不会进行调式分析。又或者在讲解音程时给学生介绍单音程与复合音程、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但这些乐理知识在学生日后工作中根本用不到,这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既不能做到真正的“产教研”融合,也忽略了对学生PCK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知识结构片面、零散,学而不会用,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向而驰。基于上述原因,同时考虑到钢琴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本身就包含基本乐理,在钢琴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边弹边唱,也涉及到视唱。所以,教学改革中可以将乐理视唱与钢琴课进行整合,以钢琴基本技能作为教学主线,以乐理视唱作为教学辅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通。如在讲到断奏时,可以把五线谱、谱号、音名、唱名与音组,以及音符、休止符的部分乐理知识渗透式地进行整合,真正做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钢琴教学也应开启“互联网+”教学新模式,打破课堂教学限制,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前、课上、课后相互贯穿融通式教学,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发布到线上学习通平台上,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课后将学生需要完成的钢琴弹奏曲目录制成示范视频发到学习通平台上供学生参考学习,同时将本堂课涉及到的乐理知识点以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线上作业进行巩固练习,教师通过在线批阅作业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还可以利用在线视频开放课或者网络平台录制资源共享课让学生在课下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主学习和复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更加科学、系统、完善,更具层次,实现教学互补。

(三)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获得的实践形态的知识,同时也是一种能指导教师实践、教师决策、教育行为的知识。它是在实践中构建的(in practice),又是关于实践的(onpractice),还是指向实践的(for practice)。 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课堂上更多的是讲解钢琴弹奏的基础知识或者让学生了解如何去弹奏当堂课上的钢琴曲目。这种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法大多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本生钢琴学习热情就不高,遇到弹奏难度大一点的曲目时,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练琴,没办法按时完成作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抵触或者被动的学习状态,造成无形的学习压力,从而把钢琴课看作是一种学习负担。那么,在日常的钢琴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呢?我们将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灵活运用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改革,首先,将以往的“以技能为中心”向提高内心听觉,注重音乐感受与弹奏表达有机结合进行转变。我们在钢琴课程中融合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理念。在钢琴起步教学时,采用体态律动活动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表现节奏、节拍、音高等音乐元素。如大多数学生在弹奏时都容易节拍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体态律动基本拍训练,让学生跟着音乐走步、拍手、拍腿或者进行传球、接龙动作表演等,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身体感知和表现稳定的基本拍,生成基本拍的概念,从而在钢琴弹奏时能够避免忽快忽慢的弹奏情况。其次,在课堂中可以举行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选择音乐素材和弹奏曲目进行钢琴比赛,通过教师评分和小组间互相评分综合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阅读全文

声乐表演类课程变革阐述

作者:张小浩 单位:海南大学三亚学院音乐分院

在独立学院开设的声乐表演专业中,音乐教育类院校设置的课程多为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作法、音乐作品分析、中外音乐欣赏、合唱指挥、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美学、专业主修(演奏演唱)、钢琴基础、民族民间音乐、专业教学法、意大利语音、当代音乐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应用;音乐表演类的专业课程设置多为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作法、音乐作品分析、中外音乐欣赏、合唱合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美学、专业主修(演奏演唱)、钢琴基础、专业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表演、意大利语音、德语语音(限声乐)、西方现代音乐、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和应用。音乐教育类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综合性、教育性,但在某种情况下忽视了专业课的课时;音乐表演专业的学院,在学习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增加了专业的课时,也加大了音乐专业实践的分量。但是与一本、二本的音乐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比起来,无论是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教育专业,独立学院没有较大的区别,只是减少了理论课的比重,并没有自己的特色。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根据社会需求、地理优势及学生的就业展望来重新设置课程。

独立学院声乐表演专业在教育层次上属于本科教育,但又和传统意义上的艺术院校或高校的音乐学院略有不同。首先,在发展模式上,普通音乐学院和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主要以专业技能为主,辅以音乐相关的理论课程,而独立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以专业为主,专业实践为补充,理论课程开设较少,如音乐美学专业、专业英语、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课程都很少涉及。

其次,从学院结构来说,专业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很少涉及其他相关课程,如台词正音、歌剧表演等,而独立学院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11所院校开设了台词正音、舞台表演等相关课程;从师资情况来看,专业音乐学院以及师范院校、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的师资结构以老、中、青三合一的结构为主,有教授、副教授、讲师职称的教师占到总教师人数的60%以上,甚至达到70%。而独立学院的教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独立学院依托主体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其音乐学院中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师,只有个别教师是单独招聘,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等都是这种情况;另一种就是以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为例,三亚学院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三亚学院拥有独立的校园、独立的师资,但由于学校建立较晚,所以招聘的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还有一些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这样的师资群体特点是阳光、活力,但弊端在于,很多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热情有余、经验不足;从学生素质来看,这点是不容置疑的,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于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及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来说,在基础、条件,形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对高考、艺考招生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只有把独立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形式区别开了,找到其准确定位,才有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模式。一定要抓住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依托地域优势,来重新设定发展方向,从课程设置、师资招聘等方面来进行改革。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的人才能符合社会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埋头苦干,不能光在如何让学生成为男高音这样的事情上下功夫,要在评估学生的基础的同时,结合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等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考虑,使学生真正明白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地走入社会。要多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实习、多锻炼,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跌倒,要在大学4年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成为社会需要、能在社会立足的人。二是培养艺术通才。艺术通才即所谓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即专业不是学得太精深,而是涉及的面很广。所以,我们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课程设置的理念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来设计课程,理论够用即可,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制定教学计划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理论的高层次性,以较宽、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区别于专科和高职;二是应用的技能性,具有专业技能和相关技能,区别于研究性;三是能力的多样性。以三亚学院为例,我们实行了“2+2”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二学年学习基础课程;三、四学年学习专业课程。课程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科学、规范、拓宽”的专业建设原则;2.“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教学原则;3.“宽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4.促进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育人原则。还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站在国际国内视野的高度,以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和各自专业的特点,完善课程模块,明确各模块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创新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合理分配课程模块比例、课时、学分,体现教学计划的适应性。

开设的相关课程依据学院提出的“2+2”的培养模式以及人文通识课程的要求,音乐专业对人文通识课程的重视度还不够。学生一、二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行通识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进行专业教育;同时,在学生4年学习期间,进行人文通识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育以及能力、技能、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适应全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宽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健康人格,并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音乐专业有所不同,音乐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的文化成绩较差,而且音乐专业的大部分学生习惯在音乐专业上下功夫,追求音乐专业上朝高、精、尖方向发展,对于音乐相关的人文通识课程知之甚少,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独立学院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丰富其音乐想象力、提高对音乐作品深刻的洞察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笔者的调查中,有很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是做教师,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开设与音乐教育相关的课程,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总之,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使学生成为既有文化知识,又具有专业技能,可以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高职学前教育中钢琴课教育改革论文

一、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知识现状

(一)练琴时间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对这些没有一点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说,要学好钢琴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一般的初学者从启蒙到简单的弹唱,往往需要七八年的时间。但是我们的学生必须在3年时间里,学习各种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奏技能及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并达到一定的水平,时间短,要求高。往往在进行钢琴课教学中钢琴老师还要兼讲解乐理知识,这样钢琴教学的进度就更慢,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入学率逐年增高,学生越来越多,学院钢琴资源有限,一个学生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才能轮到一次练琴时间。这些不利因素大大降低了钢琴的教学质量。

(二)学习内容多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广泛,如弹奏方法、乐理知识、音乐术语、乐曲、视奏、即兴伴奏及综合性训练等,这些内容要求比较高,技巧性强。

二、如何提高钢琴教学效率

(一)整合教学内容

阅读全文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8篇)

第一篇: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素质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教学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教育教学人员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1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特征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特征建立相应的教学结构,并且优化教学策略,但是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都必须以课程本身为依托,建立对应教学目标的教学计划,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分析高校经济法课程的实际特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在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懂经济、懂管理,并且对整体经济法律有所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保证实际教学过程是完全贴合实际教学目标的。另外,教师要对经济法课程以及法学内的经济项目进行课程的联系和知识的互动,建立经济行为的知识网络,保证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连接,并且对整体教学内容的衔接性进行及时的教学纠偏,从而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学习互动。法学内的经济行为教学和实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之间还是有其自身特点的,教师要集中研究其教学实质,并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阅读全文

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声乐教学探析

摘要:声乐课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声乐课,激发学生的声音潜力,培养其更具特点的音色,促进学生个人音乐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白云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为例,阐述声乐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专业;基本乐理;声乐演唱;音乐鉴赏

声乐课程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对声音的审美辨别和鉴赏。而对于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来说,声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仅关于审美辨别和鉴赏,更多的是以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为基础,辅以简单的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训练,通过学唱和欣赏简单的声乐作品,提高声乐演唱的综合能力与艺术表演的感染力。声乐课程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的个人业务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播音与主持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笔者所在的广东白云学院招收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与语言有关的职业,例如电视台主持人、电台主持人、婚庆主持人、演员、配音演员、事业单位文化传播者等与语言艺术相关的职业。声乐课程的学习对于语言文化传播来说尤为重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加全面且得心应手地处理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不断探索的课题。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广东本地生源,在音乐方面并没有扎实的基础,多数学生在进校前为了应付艺术考试中的才艺展示,都是临时抱佛脚进行声乐演唱的练习,其音乐素养和个人音乐潜能并不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相比。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薄弱这一特点,再加上师资、课时、班级人数等方面的限制,授课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声乐教学更具特色,达到良好的效果,是笔者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白云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声乐课程,经过初步改革,开设时长设为一年,共64个课时(每课时45分钟),授课师生比例为1∶32。笔者经过有限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了如下的经验和思考。对于声乐课程的教材选择,笔者并没有固定于某一本教材,而是根据教学对象及其他诸方面因素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充分考虑,从四个方面进行安排,即基本乐理知识、简易视唱、声乐演唱、音乐作品鉴赏。

一、基本乐理知识

基本的乐理知识在声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如同我们学习汉字一定要掌握汉语拼音。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基本乐理知识的训练,甚至可以说是零基础。因此,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容是否有益于之后的声乐学习,在授课比例上一定要考虑大班授课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声乐训练中所涉及的简单且基本的乐理知识(以简谱为主)为准,例如七个基本音符、休止符、常用的音乐记号、音乐术语等。对于部分没有讲到的乐理知识,在之后的学习中可结合视唱、声乐曲目等进行讲解。

二、简易视唱

视唱训练也是声乐训练的基础,视唱的训练要和部分乐理知识相结合进行,例如乐理知识中的小节线、节拍、节奏、调式,包括一些表情符号、反复记号等。视唱内容可以在之后学唱的歌曲、当下传唱的歌曲旋律片段中截取,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教师在讲授的前期一定要精准关注每个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之后的教学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有耐心。

阅读全文

幼儿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研究

1幼儿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意义

钢琴教学对于幼儿师范院校来说是专业的音乐教学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承担着培养教师队伍,让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能够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来传授课程,让幼儿能够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学到音乐知识和技巧。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只会谈自己拿手的乐曲,一个曲目他们会谈的比较熟练,弹奏的速度快,有的学生会用力的戳钢琴,这种现象会让学生对音乐产生误解,单一的弹奏也会让学生在听觉上感觉到麻痹,音乐不是儿童发泄不良情绪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弹奏音乐的同时感觉到快乐,了解音乐的美感,在弹奏音乐时要对事物憧憬着美好,这样不会让学生在弹奏音乐时把握不好情绪,体验不到柔和、悦耳的音乐。幼儿师范钢琴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园丁,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培养,对于这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发育完全,手指及自身技能都还处在笨拙的程度。但是儿童在理解音乐所带来的美感的感觉上也是和大人相同的,音乐美感在他们的身上也可以被详尽地感受到。当孩子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他们会抒发自己对音乐美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让他们产生快乐,排除心里的压抑和不开心的感受等。所以说音乐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会让人的性格发生变化,让人在音乐的学习中感受到精神的感悟与提升。

2幼儿师范院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幼儿师范学校承担着培养幼儿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幼儿的培养过程中,院校规模、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管理体系、人才标准等方面都是需要重视的内容。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的培养教育人才,现在的幼儿钢琴教学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讨论。

2.1学生的素质状况

由于现在的中小学很少有音乐学习的机会,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幼儿师范院校很难对这些学生的音乐未来进行展望,仅凭着想学习音乐是不够的。音乐的学习还是需要得到中小学院校的重视,让他们能和幼儿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进行接轨。学生有兴趣学习音乐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以后能够有机会通过音乐的学习考上大学,完成自己的音乐梦想。目前的状况是学生从基础开始学习,学校只能传授三年的音乐知识,在短短的三年期间,如果想让学生在音乐上达到更高的水平,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全面掌控,为学生排除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2钢琴教学的课程设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