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音乐教学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音乐合作教学理论应用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鉴赏类的学科,一直以来就扮演着陶冶学生的情操,舒缓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的角色。本文通过对高中音乐教学发展现状进行探究,提出合作教学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音乐;合作教学
1前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变革,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与此同时,学校也推陈出新地将合作教学理念应用到音乐教学中,为今后音乐教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高中音乐教学发展现状
2.1教师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
现有教学机制下,教师只是将自己的授课重点放在完成成绩的指标上,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类似音乐等副科课程只能选择放弃本学科的教学任务,纷纷为主科“让路”,导致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素质培养[1]。
音乐能力研究及教学理论意义
一、音乐能力倾向研究
能力倾向也被称为性向,是在心理学的概念上提出的,指的是人类个体在学习某种事物之前,对学习该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在国外研究中,对于“能力”的界定分为三种:第一种指“Talent”:超越一般的能力,常用于音乐表演领域,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特殊能力,即个人心理过程中表现在各种领域的特殊才能或倾向,如舞蹈能力倾向,演唱能力倾向等;第二种指“Musicality”:对音乐刺激变化具有的敏锐感知的能力;第三种“Capacity”:基因所赋予的能力,一般指普通能力(这里不对超强基因做出解释,排除在外)。其中“Capacity”遗传基因能力要加上对后天环境能力的影响。戈登先生对音乐能力倾向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层面对音乐能力倾向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从心理学和音乐学两个维度对音乐能力倾向的要素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提供一种理论基础的科学依据。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应用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学的理论,通过科学的方法,编织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的方法和测验工具,并在美国等许多国家得到广泛的运用,对改进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水平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为世界上的音乐教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一)戈登在音乐能力倾向的定义解释
戈登先生对于音乐能力倾向的定义是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为了进一步解释音乐能力倾向的定义,围绕着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遗传环境和分布及发展做出了相关解释,同时认为音乐能力倾向不是独立存在的,和后天的音乐训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1.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之间的关系:
埃德温•戈登的理论认为:“儿童在大约9岁时,音乐环境是无法影响其音乐才能倾向水平,即便是非常该质量的教育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能力不是可否培养的问题,而是要抓紧急早培养的问题,事实上,埃德温•戈登对儿童的音乐能力的测试就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其有针对性的进行音乐上的训练培养,其在训练过程中更发展了其教学理论中注重对儿童音乐能力培养的倾向研究。如1979年的《初级音乐听想测验》(简称PMMA)、1982年的《中级音乐音乐听想测验》(简称IMMA)、1989年的《奥迪:了解和分析您的孩子的音乐潜能的游戏》(简称Audie)测验等。戈登认为,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音乐成就是对人在音乐中获得的知识的一种衡量,也即时常所讲的音乐成绩,它是在人的音乐资质所允许的范围内取得成就的一种衡量。一般而言,音乐成就高其音乐能力倾向的表现必然突出,但音乐能力倾向高并不能代表其音乐的成就高,这是不能化为等号的。所以戈登在对音乐能力的定义上特此做了说明阐释其定义与音乐成就之间区别。通过对音乐能力倾向测验来测知个体音乐能力倾向的同时,对学生个体建立艺术成长记录袋,便能更准确的预测其未来音乐成就的功绩。所以,对于音乐能力倾向与音乐成就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音乐能力倾向看作是一种内在的可能性,即是一种隐含在个体内部的一种能力倾向,音乐成就则为一种外在的实际表现。即通过专业的音乐的训练成为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性。同时借助这种有效的科学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的结果,通过正确的教育手段可以更充分地挖掘到学生音乐能力倾向的高低,从而获得更高的音乐成就。
2.音乐能力倾向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是我国当下音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学者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分类观①,目的是便于我们对其进行更为系统地研究与教学。我们应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才能有效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笔者将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方法论原则、教学的具体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传承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为己任
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学界所关注。传统音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大力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存、民族精神和气质的弘扬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代学校中,确立合理的传统音乐的课程设置,立足校本教研,探索传统音乐的教学法,将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传统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编写成系列化的教材,同时开发和利用民间与校外的传统音乐的课程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传播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等,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当下最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2.以音乐的实践为导向
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过程应始终保持以音乐的实践为导向。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审美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体味传统音乐的美和内在精神魅力,更应强调其对传统音乐的整体认知与把握,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语境之中,从多重角度解读我国传统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会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更应强调“行动”,强调过程,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方面去体验和理解音乐,无论是学习演唱民歌还是戏曲唱腔,无论是学习演奏旋律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应在演唱演奏中学,做到“反思于行”②,通过亲身的表演来体悟五彩缤纷的传统音乐。
职业高中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步
职业高中音乐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地位低下而且不受学生重视,理论教学尚且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实践教学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步,就必须要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向通道,而非是单一的以理论或实践去带动彼此。据此,本文从探究职业高中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步的重要性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职业高中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步的重要性
强化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以教学理论为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对于提高职业高中音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不同层面来说,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步的重要性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既能丰富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还能提升其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完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理论可以为实践活动打基础,同时实践活动还能为教学理论发挥教学价值提供必要出口。第三,增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作用,即理论联系实践能够增强理论的可靠性,而实践联系理论能够增强实践的科学性。
二、职业高中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步的途径
(一)充分运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
1.具有普通语言的亲和力
具有亲和力的普通语言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促进师生交流,所以无论在教学理论还是在实践中,教师都要真正把音乐教学当成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重要课程,努力发挥普通语言的亲和力,从而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
合作教学理论对高中音乐教学的价值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我国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我国高中教学中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应引入合作教学理论,通过合作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合作教学理论;高中音乐教学;价值研究
在最新出台的高中音乐新课程指标中明确指出,高中的音乐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交往协作能力,提高音乐的鉴赏和创造能力,熏陶学生的音乐情怀。为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合作教学理论为指导,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1]。
一、合作教学理论
合作教学包含三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即师生,师师,生生。在教学工作中三种基本的系统相互协作完成教学工作,但是三种方式有相同地方也有其各自的差别。这三种基本的系统的应用都以应用心理学、合作教育学、社会学、哲学作为其基本的理论点,构建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同时合作教学的运行发挥各自的功能。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以个体生命为前提,但是社会又对个体生命具有一定的约束能力,即生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个体同其它个体相互依存的过程。在社会接触理论中指出人际间的合作可以提高小组间的友谊,让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互动的情境下共同进步,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水平,增加各个小组的和谐程度。小组间的成员要具有相同的学习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要做到互帮互助,实现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2]。小组内对自己小组内的成员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系,在意整个小组的学习好坏,会做到互帮互助,而且不需要任何外部奖励。通过多年的合作教学理念蕴含着一个共同点,合作教学理论是通过小组组织的形式开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协作。合作理论学习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追求团体的共同进步,在活跃学习氛围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音乐教学现状
目前在高中音乐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老师的传授为主,师生期间缺少互动,这使整个学习的氛围较为沉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而且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学目标以知识的传导为主,传授主要是基本的理论内容,不易于知识的理解,音乐需要实践性的锻炼来增加对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中没有给学生留鉴赏和实践的时间,这不符合学习的学习规律,也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有很大负面作用;教师在课堂中的定位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奇异想法一味的进行否定,课堂氛围较为凝重,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学习的任务由学生独立的完成,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个人,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3]。
高校钢琴教学理论的对外借鉴初探
摘要:钢琴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乐器,深受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喜爱,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乐器,音质优良,有“乐器之王”的美誉。钢琴是一种极具优雅气息的乐器,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对钢琴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加深,国家教育部对高校钢琴教育发展愈发重视。目前我国高校钢琴教育在自身发展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共同推动高校钢琴教育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论,对于健全我国钢琴教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钢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先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借鉴国外钢琴教学理论的现状,再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对外借鉴的相关教学理论,最后也提出了一些教学的意见。
关键词:新世纪;钢琴教学理论;对外借鉴
近年来,钢琴的流行导致生成一股钢琴学习的热潮,尤其是一些家长注重对孩子音乐素养的培养,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让孩子学钢琴,因此钢琴教育也越来越普及了。而高校钢琴专业教育则是钢琴教育普及化发展中的主流力量,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钢琴教学理论是我国现阶段高校钢琴教育建设乃至以后的长久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对促进我国高校钢琴教育的建设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钢琴教育其实是一门国际性较强的教育学科,吸收国外优秀科学的钢琴教学理论对完善我国的钢琴教育体系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进入到21世纪,迎着改革的春风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在世界影响力逐渐增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国外钢琴教学理论的借鉴水平也不断提高,借鉴工作进展神速,硕果累累。
一、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理论对外借鉴现状
其实,就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理论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很多音乐教育界的知名教师或学者就已经意识到了提高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理论对外借鉴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在当时也有不少教育学者对其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和研究。以目前国内的知名论文检索网站CNKI检索为例子,从1980年到2015年的6月,以关键词为“高校钢琴教育”的钢琴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就累计八千多条,其中,国外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论文就高达一千多篇,这些国外教学理论不仅对我国的钢琴教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教学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优良的有利条件[1]。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钢琴教学对外借鉴的主要教学理论
国外钢琴教学理论以西方钢琴教学理论为典型代表,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8世纪———古钢琴和近现代钢琴教学理论及其弹奏方法占据主导的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多种派别的钢琴教学理论形成、并存、竞争或者交汇的活跃时期;20世纪至今———钢琴教学理论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纵深发展的蓬勃时期。新世纪以来国外钢琴教学理论快速发展,影响较大的有三种教育教学理论,分别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学习迁移理论[2]。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着力于人类自身智能具备多元化的特征,牵涉到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空间、音乐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具体表现为语言能力、逻辑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都必然会在某一两个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通过我们身边的人可以发现,有些人擅长沟通,但是文化成绩不理想;有些人文化成绩优秀,但是却缺乏运动天赋等。多元智能理论最早由美国的哈佛大学教授兼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在其作品《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对多元智能理论概念进行了一个系统全面的描述。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思维中,教师不应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应该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在保证不影响课程正常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采取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其形成理论的学习—理解—掌握—实践—再学习—再理解—再掌握—再实践的有效循环,进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钢琴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钢琴教育工作者以其为指导思想,我国高校钢琴老师研究探讨了现阶段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后也提出了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来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给我国高校的钢琴教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3]。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注重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是和传统教学思想完全不同的一种教学理论,对教学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给教学改革以启示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60年代瑞士一位心理专家提出的,随后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断完善,形成了教育界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理论,同时于9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重点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因此要想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就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高校的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过程里要特别注意两点:首先是要考虑到每个学生个体的现实状况,因材施教,尽最大可能发挥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加强钢琴学习技巧方法的传授,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其次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让学生能够在钢琴理论学习和钢琴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和老师同学的比较看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从而督促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能力。学习迁移理论和前两者又有不同,强调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教学理论对高校的钢琴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指导意义在于教学活动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课前应当掌握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学习迁移理论意在利用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5]。
二十世纪儿童钢琴教学理论的发展
【摘要】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钢琴演奏家,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钢琴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儿童钢琴教学,出现了“钢琴热”的风潮。这种“学琴热”,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儿童钢琴教学理论著作。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国儿童钢琴教学理论著作的特点,总结出中国儿童钢琴教学理论的发展特点,更好地为中国儿童钢琴教学铺平道路。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儿童钢琴教学
一、儿童钢琴教学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以来,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涌现出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钢琴演奏家,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钢琴产业的发展,尤其在儿童钢琴教学方面,出现了“钢琴热”的风潮。这种“学琴热”,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对艺术生活的渴求。但由于儿童相关教学理论知识的匮乏,市场上虽有若干种幼儿钢琴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只提供了供练习用的乐谱,没有教与学的具体步骤和要求,这无疑给教师、学生及家长造成诸多困扰,永不能满足幼儿学习钢琴的需要。本文通过整理和挖掘20世纪中国儿童钢琴教学理论著作,从时代背景、出版著作的梳理,再到对著作内容的挖掘和研究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儿童钢琴教学理论的发展。
二、儿童钢琴教学理论著作的梳理
随着儿童钢琴热潮的兴起,针对儿童钢琴教学的书籍大量涌现,对儿童钢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如《幼儿钢琴教学问答》(李斐岚著);《少儿钢琴学习辅导——致学琴小朋友的家长们》(童道锦,孙明珠著)《少儿钢琴学习指南》(魏小凡著)等对儿童钢琴教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幼儿钢琴教学问答》(李斐岚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书中指出由于儿童的教学方法与辅导方法与成人教学有较大差别,回答怎样让孩子的一双小手尽可能端正姿势而不东倒西歪呢?用什么样的语言讲课才能使孩子既爱听又能懂呢?辅导好孩子练琴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备受关注的问题,这本小册子就是根据自己在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和体会,吸取了国内外的某些好经验以“问答”的形式来提供一些教学和辅导的有关方式和方法,力图使这方面的常见问题得到一定的答复。《少儿钢琴学习辅导——致学琴小朋友的家长们》,(童道锦,孙明珠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书中针对老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配合与协作,给出了一些启迪和帮助,凭借“老师教琴;学生——学琴;家长——辅导”这三个紧紧相连的环节,使孩子们在学琴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儿童学习钢琴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者紧密地配合,家长在孩子的练琴过程中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地辅导孩子,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保证孩子的学习正常而顺利地进行,正是广大家长最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少儿钢琴学习指南》,(魏小凡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本书对常用的几套幼儿钢琴教程都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列出了每首曲子的要求、练习方法,指出了具体的技术问题与练习目的等,书后还附有音乐术语解释及音乐知识的介绍。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地指导少儿钢琴学习的工具书,实用性较强。
三、儿童钢琴教学理论著作的特点研究
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探析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都面临起步晚、发展慢的困局,同时存在片面性、单一性的问题。为了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我国教育部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全新的发展要求,我国需要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哲学理论,开展高效实用的音乐教学实践。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现行于我国基础音乐教学课堂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并提出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实现的三个转向。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哲学;发展
一、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历程及概况分析
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泛指以音乐作为教学内容,为学前至高中阶段的学生开展基本的学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对基础音乐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思考。一方面,教育部针对基础音乐学习问题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在政策法规文件的制定方面对音乐教育改革及其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研究者们立足于世界,对国外相关的研究经验进行了充分的借鉴与分析。与此同时,新时代音乐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发展,也促使我国音乐学术团体以及研究平台以雨后春笋般的姿态涌现而来。但是从客观角度上来看,我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诸多磨难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如音乐教育在特殊时期受到思想潮流的冲击影响,导致以音乐作品为首的文艺作品创作遭到大力打压,这阻碍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践行与推广,音乐教育俨然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贯彻落实。
二、基础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一)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是我国当前基础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而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以19世纪“纯粹美学”的概念为基础,但这个概念已经逐渐被视为一种过时的普遍主义的哲学。在教学过程中,将音乐素材孤立地作为客体,将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本质有一定的理解偏差。而将音乐作品作为唯一的审美对象和将审美过程简单地等同于对音乐作品的听赏,都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参与欣赏音乐作品,再加上教师的文化解读,最后会导致学生形成单一的音乐感知。这些陈旧的音乐教育模式,会让在音乐教育中作为被教育对象的学生,因被动地接受体验的过程而失去了音乐实践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个性创造的可能。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单一的音乐声响显然无法成为美的唯一判定。或者说,我们是否更应该探讨,在审美范式下,“音乐美”是否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教师是应该通过书本还是应该用个人经验向学生传授“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