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优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英语优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英语优秀论文

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高路径

引言

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长期以来对我国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中国现有科技期刊5000多种,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系统主办,中国科技期刊已呈现“三分天下”之势,高校学术期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学术期刊中坚力量的高校期刊,近年来发展迅猛,整体质量逐步提高,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科技文化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期刊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中拥有话语权的则是凤毛麟角,能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更是屈指可数,离真正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种状况与作为教育大国和科技大国的我国是不匹配的,没有真正反映出目前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呈现出发展与繁荣景象。21世纪以来,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大量使用,革新了高校期刊传播技术,同时也加强了国内高校期刊与国外优秀期刊的联系。我国期刊要想在国际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要前提是提升国内高校期刊的影响力,因此有实力的高校以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作为重要目标并为之努力,创办英文科技期刊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快车道[3]。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20172018年度其共收录的来源期刊中,英文期刊201种,中文期刊1028种。目前,许多有实力的高校已经创办了中、英文双版期刊,在论文的排版格式、表格形式和摘要等方面都模仿国外主流期刊,以期引起国际优秀期刊及作者、读者的关注,增加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检索的成功率。但在求变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英文期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只是将中文论文翻译过去,并没有真正形成学术交流的互动。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期刊国际化不仅是搭建中国与外国平等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适应国际现代期刊出版业的发展潮流,更是提高自身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探索提高我国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提高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意义

1.1展示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18年1月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5%。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高校有2000多所,创办期刊有2500多种,但高校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上迫切希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我国也需要更加开放和拥抱世界。然而,我国学者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的见解往往不被国际所关注,更谈不上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些诉求也难以被认同甚至被曲解。此时,只有通过交流平台和渠道的建立,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沟通,才能让中国和世界彼此了解。2013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为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的指示,共同组织和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科技期刊进行了力度很大的专项支持。国家投入技术和资金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介,已经不单纯是传播文化,更是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为了顺应这一需要,较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中国学者优秀的研究成果,以国外读者能够读懂的文字表达方式传播出去。而高校期刊平台,正是世界了解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担负着一定的重任。因此,提高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对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优秀期刊率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中,通过大众媒体、建立网站或者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出去,让世界各国互相了解,分享科技与经济成果。例如,国际知名出版集团会将所属期刊的内容共享到社交网站上,有些期刊通过开通博客或自媒体将期刊内容发表到博客上,吸引读者,宣传期刊。中国知网创办的“OKMS机构知识管理及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全媒体、沉淀知识资产的知识仓库,成为集研究、学习、创新、共享于一体的,面向具体问题的多媒体、多模式、多终端的群体实时协同研究、研讨和创作平台,实现了机构内外各种知识资源的一站式发现和获取[5]。当前,高校期刊已逐步认识到信息及数字化技术发展对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正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提升自身实力,追赶优秀,以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的需求。

阅读全文

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思考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朋友上午好!2018年11月14日,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5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1]党和国家如此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我们指明了办刊方向,标志着科技期刊春天的到来。近8个月来,科技期刊界、科技界围绕《意见》展开了热烈讨论,设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的可行路径和美好远景,国外的一些著名数据库、商业出版公司也在不断发声,企图抢先“引领”我国的科技期刊建设,舆论场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天,我以一个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全过程的老编辑的身份谈一些感悟,对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下列几个新问题发表点浅见,以求方家共鸣。

1“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意见》所指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并不像有人宣称的仅指办出几十、几百本进入“SCI的Q1、Q2区5%”的英文学术期刊,也不是专指科技学术期刊。科技期刊主要包括学术类、技术类和科普类期刊;我国科技期刊结构好比一座金字塔,按学术技术水平划分,自然存在高、中、低层次的塔尖、塔体、塔基期刊[2],它们在各自的定位功能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科技发展、现代化建设等作出各自的贡献。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技术期刊、科普科幻期刊一类也不可或缺;只重视发展科技期刊金字塔塔尖期刊,忽视塔体、塔基期刊的整体发展,就不可能建成科技期刊强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的建设中,所有科技期刊办刊人都是参与者,不是局外人。

2做强中文科技期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外某数据库的中国人说,为了跻身国际一流科技期刊行列,相比于日本、韩国,中国创办1500个英文期刊也不算多。他完全忽略了中文科技期刊的重要性,并将中文科技期刊排除在一流期刊之外,这是一种误导!长期以来,有关部门过分强调、大力支持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相关人士一谈办刊成绩几乎都拿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说事,这也让人产生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就是指英文期刊的误解。不可否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英文仍是世界唯一通用文字,鉴于此,我们应当重视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然而,国际上这种英文期刊独大的状况不会永久存在。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把做精做强中文科技期刊提上议事日程:1)现在我国越来越接近世界政治中心、科技中心,且终将有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的那一天,现在重视做强中文科技期刊,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正是为迎接世界科技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未雨绸缪;作为过渡,还可以创办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学科及前沿技术领域的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这也是不久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科学出版社专题调研时所倡导的:“尝试开发中英文双语期刊,为科技成果国际交流提供渠道,同时也可以扩大传播面,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作者的思想和智慧。”[3]2)我国大多数科研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不太高,习惯于阅读中文文献,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科技文章不便于他们学习运用,限制了这些文章在推动学科建设、培养科技人才,以及应用在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作用的充分发挥。3)屠呦呦的论文[4]发表在《科学通报》上,她的研究成果照样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陈景润的“1+2”研究[5]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照样得到国际数学界公认,被称为“陈氏定理”;等等:都证明了对用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高水平、有价值的论文,不愁其不被西方人重视,在互联网发达的信息化社会,更不必担心其没有国际影响。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绝不是SCI指标评出来的,也不是靠洋人封的。我国培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肯定是中文期刊、英文期刊并举的,在培育过程中,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同样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3增强文化自信把优秀在祖国的期刊上

从1990年代初开始的相当长时间内,在“唯SCI”论的误导,唯洋是从、崇洋媚外思潮主导的学术评价指挥棒的导引,以及功利目的的驱动下,我国大量优秀论文投向了国外被SCI收录的期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量优秀论文流向外刊,导致我国的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匮乏、生存困难,大大削弱了其国际影响力,也不利于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遏制优秀论文严重外流刻不容缓:一方面要摆脱唯指标、唯SCI的西式评价方式,在有关部门主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将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6]的号召落到实处,变成每一位心系家国情怀的科技工作者的实际行动;还有,我们办刊人应主动出击,努力寻找“好米”,走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向专家组约优秀论文。只要科学家与办刊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通力合作,有了优质“好米”,就不愁办不出一流学术期刊。

阅读全文

中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途径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深入,作为反映学术成果的学术期刊,如何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一席之地,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就成为近年来学术期刊界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和成果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快速,然而学术期刊似乎并没有完全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多新的科技成果选择首先在国外的权威学术刊物而不是优先发表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在文化上仍不够自信,另一方面也的确与中国现在的学术期刊无法跻身世界权威杂志有关。因此中国学术期刊如何尽快提升国际影响力,做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甚至是世界权威的学术杂志就迫在眉睫。

一、从“与国际接轨”到“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发展历程

如何定义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学界对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关注,但提法各不相同,有“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国际影响力”等等。截至2018年4月,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学术期刊,国际接轨”检索到的词条共66条,最早提出“与国际期刊学术水平接轨”的是1994年3月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第三期的《改革展新姿创新结硕果——上海中医药杂志社调整组织机构革新三刊版面。加快与国际学术期刊水平接轨一年跨出一大步》[1];以“学术期刊,国际化”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210条,最早出现的是1998年郭爱缨、张颖、刘少华发表在《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上的《科技学术期刊如何国际化》[2];以“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为主题的检索,共有词条1488条,最早提出的是戴维民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3]。“与国际接轨”是最早提出的概念,它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改变自己的“轨道”去适应他人的做法,为的是能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基本是属于单向的、纯粹接受型的。而后几年,“国际化”逐渐替代了“与国际接轨”,渐渐引发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但就如何界定国际化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如赵基明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可分为实质性内涵和非实质性内涵;[4]蔡玉麟认为,学术期刊国际化是指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不封闭于本土,而应参与世界科技的信息流通,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5]陈磊等人从内涵上进行划分,认为国际化可分为形式上和内容上两个方面;[6]朱剑认为“国际化”的涵意要比“与国际接轨”丰富得多,既表达了强烈的输出愿望,也隐含了修改现行国际规则的可能。[7]依笔者看来,期刊国际化的标准并无一定之规,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其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中国的学术期刊在国际领域中被认可和接受,因此提“国际影响力”更为贴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期刊所传播的学术观点、思想、理念、理论、方法、发现、发明、事实、情感等内容及期刊的品牌,所引发国际学术界关注和思考、取得其认同,甚至改变其思维、观点和行为的能力,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期刊及其所报道内容的重视程度”[8]。国际影响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其国际化程度自然就高了。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从“与国际接轨”到“提升国际影响力”,这是一种学术成熟的标志,也是学术自信的一种表现。

二、目前学术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尽管现在对提升国际影响力有了普遍共识,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却难度不小。

(一)学术期刊面临的严峻困难

尽管学界和期刊界的同仁对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十分重视,教育部等各部门也先后推出了包括《高等学校哲学社科“走出去”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等政策,对学术期刊予以大力扶持,但尚未从根本上扭转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散、弱、小”这一局面。各编辑部自行其道,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危机感不强;编辑素质参差不齐,具有国际视野的编辑不多;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权威学者不多,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被国际认同的更少。这些都制约了学术期刊的提升空间。

阅读全文

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翻译问题及策略

本文作者:甄长慧 郭书法 马晓婧 单位:蚌埠医学院外文教研室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全世界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不管用何种文字写成,都必须附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英文摘要。[2]”在我国,大部分的学术期刊要求作者在递交论文时附上相对应的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随着我国学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学术论文进入SCI、SSCI和A&HCI等国际公认的“引文索引系统”不再只是个别顶尖学者的学术目标,各学术期刊也渐次展开了使其刊物被三大国际引文体系认可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医学科技期刊也把随附英文摘要列为来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当前国内医学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写作质量不尽如人意,因而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及交流。本文分析了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在英文标题、时态、语态以及数字和缩略语方面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对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英文摘要写作水平、提高医学期刊质量有所帮助。

1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格式

医学论文摘要的格式目前主要采用结构式摘要(struc-turedabstract),它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家和生物统计学教授Haynes博士于1990年4月首先提出的[3]。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温哥华格式)规定采用四层次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4个部分。结构式英文摘要字数约为150~200个实词。我国大多数医学期刊都采用了4段式结构式摘要。四层次结构式摘要具体包括的内容如下。目的: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表明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重要性,常常涵盖文章的标题内容。方法: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计思路,使用何种材料和方法,并介绍处置方法及主要结果的测定方法,如何对照分组,如何处理数据等。结果:简要介绍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何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及局限。此外,还要给出结果的置信值,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结论:简要对以上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或讨论,并进行总结,给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结论,说明其理论价值,是否可以推荐、推广或需进一步研究[4]。

2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的问题及对策

2.1论文标题问题及对策

论文标题是论文内容的缩影,要求简明扼要,明确反映主题,便于检索。一般来说,医学科技论文的标题通常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少数标题使用句子的形式。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英文标题的主要问题是:首字母大小写混乱、标题过长。英文标题的书写形式主要有三种:1)每一个字母都大写。2)除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外,其余均小写。3)除虚词(包括冠词、连接词、介词),每个词的首字母都大写。当标题中间有破折号或者冒号时,其后面的冠词、介词通常也要大写。医学论文标题中医学术语多往往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6个单词,所以应注意省略不必要的词语。在论文标题中,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一般可以省略,但固定短语如afew中的a不可省略。汉语论文标题中经常出现一些表示谦虚或者用以引起陈述的“套语”,如“试论……”、“探讨……”、“关于……研究”、“……观察”等标题。这些词语对于研究性的学术论文来说无任何学术意义,只是一些赘语,所以在翻译成英文时可以将其省略。但是,如果“研究”、“观察”等词带有限定成分时,则不宜省略,如“……的回顾研究”(Retrospec-tiveStudyon…)。试举一例说明正确标题的写法。例1.StudyOnTheEffectsOfBerberineOnPatientsWithIrritableBowelSyn-drome宜省略StudyOnThe且介词小写,应改为EffectsofBerberineonPatientswithIrritableBowelSyndrome(盐酸小蘖碱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应用)。

阅读全文

一流科技期刊发展思考

2020年2月18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破除论文“SCI至上”的错误导向,探索建立体现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的科研评价体系;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1]。《若干意见》印发后,立即被各大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大量转发,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值得关注和解读。本文在分析《若干意见》印发背景的基础上,探讨其给我国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在破除论文“SCI至上”后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若干思考。

1《若干意见》印发的背景

SCI论文是指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开重奖SCI论文之先河,至今已有30多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追求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SCI论文相关指标异化成了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科研人才学术水平评价、学科专业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最核心的指标,科研人员迫于评价压力一窝蜂地追逐SCI论文,甚至把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的SCI论文当作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的最新统计结果,2009—2019年间(截至2019年10月),我国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位列世界第二位,数量比2018年统计时增加了14.7%[2],且每年用于发表SCI论文的费用相当惊人。论文“SCI至上”违背科技发展规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陆大道院士指出:“中国科研资金、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3]中国科研被SCI支配,带来诸多恶劣影响,如:部分科技工作者价值观被扭曲,为了发表高影响因子、高被引的SCI论文,紧跟甚至照搬国际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忽视国计民生、国家发展急需的卡脖子、卡脑袋的问题,脱离“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研究方向,“SCI及西方杂志的编辑部,间接操纵了我们的人才选拔,间接支配与操纵了中国大笔资金的投向”[3]。正如汪品先院士尖锐指出的:“现在我国有不少单位,从外国文献里找到题目立项,使用外国仪器进行分析,然后将取得的结果用外文在国外发表,获得SCI的高分以后再度申请立项。这种循环看起来也是科学的进步,但实际上是外国科学机构的一项外包业务。”[4]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C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5]。很多期刊同人认为,过分重视SCI的科研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进程。任胜利等[6]认为我国的科研评价以“SCI”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大量的优秀科技论文外流,使国内的科技期刊特别是大量的中文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匮乏,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孙涛[7]认为目前“唯SCI论”的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王恩哥院士、高福院士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过分注重SCI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利[8]。胡升华深刻指出:“学术论文外流还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危害,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我们长期将学术评价话语权和优质数字资源拱手让人,最终必将在科研数据话语权和数字资源安全方面蒙受重大的损失。”[9]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展开的关于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认为振兴中文期刊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改变过分倚重SCI的科研评价导向[10]。为了回应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办刊人的关切与期盼,创造让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搞科研攻关的氛围,促进科技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若干意见》。

2《若干意见》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若干意见》的印发体现出教育部、科技部对破除论文“SCI至上”的坚定决心,10条意见,有破更有立,更关注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务实的科研评价系统。同时要求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制定实施细则,于2020年7月31日前送教育部科技司,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由此可见,《若干意见》不是制定统一操作方案,而是由高校制定、试行、验收、推广方案,是一次战略性改变。在其影响下,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能破除论文“SCI至上”的错误导向。《若干意见》后,科技期刊界同人纷纷转发、叫好,大家似乎看到科技期刊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但是我们认为《若干意见》给科技期刊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挑战。

2.1机遇

我国科技期刊优质稿源的整体数量将增加。《若干意见》要求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消极影响,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若干意见》印发后,各科技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纷纷响应,如江苏省科技厅2020年4月3日的《省科技厅关于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省科学技术奖中基础类项目的提名条件为: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不超过5篇,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应不少于1/3,不把代表作的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11];与之对应的2019年的条件则为提供的主要论文论著不得超过8篇,对国内科技期刊论文数等无要求。因此,《若干意见》的印发,必将促使科研评价日益重视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论文的价值,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将在未来的科技评奖、职称晋升、人才评价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将使一部分本打算投往国外SCI期刊的优质稿件回流,转投至国内的刊物,从而使我国科技期刊优质论文的总量获得较大的增加。

阅读全文

中文学术期刊实现国际传播可行性策略

学术期刊是报道具有学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科技研究水平和话语权地位,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与基础[1-2]。大幅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促进国际社会认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文化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等各个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及国际影响力与我国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总体情况并不相称,与“大国、强国”水平亦存在明显差距的现状,近几年来,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措施鼓励我国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并引起我国期刊界争先恐后创办英文期刊的潮流。但同时,导致的“马太效应”也值得我们注意。据粗算,国内顶尖的英文刊物从各种渠道获得的资助每年约300万元,相比而言,国内对中文期刊最高的资助为每年30万元[3]。这种重英文轻国语的期刊资助政策,不仅导致办刊人的严重心理失衡,而且使得中文学术期刊雪上加霜,举步维艰。笔者认为中文学术期刊应追求“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实现国际传播!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关于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研究并不多[4-8]。祁艳红等人[4]探讨了我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具有成活点、生长点、嫁接点、爆发点这四点路径,但重点针对的是英文学术期刊;胡晓娟[5]析了目前我国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借助传播学视角,系统研究了国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王会等人[6]通过对比,分析了中国期刊国际传播的现状,以及影响国际传播力的因素,提出应从政府支持力度、自身管理、队伍建设及期刊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升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总体而言,目前有关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研究较多都针对的是英文学术期刊,而且主要讨论的是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困境、制约因素,文献中给出的对策较多都是基于政策和理论的大框架性建议。而本研究主要基于办刊实践的调研分析,首先讨论了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必要性,然后重点归纳出八条现阶段中文学术期刊实现“国际传播”的可操作性办刊策略,这些策略建议具有较强的办刊实践性,旨在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优秀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升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地位提供前期基础。

1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当今世界上科技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通用语种就是英语,中文期刊不符合国际化期刊的基本特征,论文语言的障碍和平台的限制是中文学术期刊的天生缺陷,无法改变。那么,中文学术期刊是否就理所应当仅仅只局限于国内,固步自封,完全不考虑国际战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从论文作者的角度出发,我国的学术研究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最新学术成果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希望自己的论文能显示在世界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并得以全球范围的传播,这样才能为中国的学术发展营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促进我国科技文化创新事业更快地进步和发展。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中文就要在各个领域拥有相应的国际地位。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当今世界上科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首选语种是英语这个现实,但同时也需提醒自己保持民族文化自信心,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失去自我,英语霸权的现实不可能是永远合理的、长久不可改变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把国内优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或者只是考虑用英文来推介中国的学术成果,中文学术期刊只会越来越被边缘化[9]。作为中国学者和期刊人,有责任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之中,努力让国际学术界和期刊界更了解中国[10]。中国的学术论文有国际推广的必要,同时,坚持中文传播也是发扬中华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使命所在。若能在遵循国际学术期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文学术期刊特点,把优秀的中文学术期刊推向世界,则可提升中文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进而使中国学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力[11]。这是昂首挺胸走出去的姿态,更是一种主张自我的自信表现,这才是在推动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所应该推崇的。因此,中文学术期刊应在立足本土的同时,有必要努力走向世界,打通国际传播途径。

2中文学术期刊实现“国际传播”的办刊策略

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真正实践起来面临的状况较复杂。例如:国际传播,显然不是单纯的在互联网上全文上载和开放阅读,因为期刊单独上网在网络上的显示度非常低,容易成为信息海洋中被淹没的一粒尘埃;另外中文语言的不通用、中华文化的差异性宛如一座座高墙,使得中文学术期刊在国际传播过程受到重重阻碍,即使非常优秀的学术成果也很可能被忽略……由此可见,中文期刊的国际传播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式的倡导,空泛的坐而论道。于是,笔者通过办刊实践以及调研了一系列“中国优秀国际影响力”(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遴选)中文期刊的办刊策略,针对提高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总结出以下几点在办刊实践应用中的可操作性措施:

2.1出版内容国际化

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首先最为关键和本质的一点就是要在出版内容上面向世界:虽然出版语言是中文,但刊登内容和学术质量应紧跟国际前沿并具备国际学术水准。意思就是说,虽然期刊语种是中文,但刊登的研究成果更多地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视野下研究本国实际的问题,或者从本国实际出发研究全球性的问题。例如《资源科学》在办刊宗旨上就明确提出了上述要求,建议作者以国际视野研究我国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所提出的资源科学方法理论紧跟世界前沿热点,因此该刊逐步发展成为一本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文优秀科技期刊。另一方面,在当前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发出“联手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通知的大背景下,这对于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是个较好的契机,中文期刊的编辑们可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邀稿、组稿,努力争取好稿源,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使得期刊所发表的科研论文能代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进展。事实上,在各种翻译工具如此强大的今天,语言障碍不是大问题,中文学术期刊只要拥有的国际一流水准的出版内容,即使是非中文为母语的读者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到他们需要的论文内容和数据。对于中文期刊的传播内容,全球的读者一旦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那么中文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显然会大幅提升。

阅读全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摘要:通过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阐述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方法。只有不断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想更好的构建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分析职业岗位群;第二,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1.1分析职业岗位群

第一,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着重对学生各项专业素质、基本技能、理论基础的培养,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第二,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第三,高职院校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岗位素质、职业素质,构建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要想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必须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应用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必须强化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处。在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这一阶段,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要想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高职院校仅针对某一个岗位对学生进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更好的胜任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的生产岗位。在提高学生适应岗位这一阶段,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这对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有帮助。为了满足电子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还应当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二是电子工艺设计,三是电子产品开发。学生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应当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职业需求进行选择。在选择好职业方向之后,高职院校还应当根据岗位的不同,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从而满足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学生还应当在步入社会之前,考取各种相关专业等级证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强化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

1.2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

目前,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000余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1万人左右。在大力发展科技期刊的同时,注重编辑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编辑的培养,是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培养青年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学会成立30年之际,学会于2017年8月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最终12名选手进入决赛。作为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的获奖代表和参加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与会代表,我们很荣幸地观看了决赛,聆听了选手的精彩演讲和指导老师的权威点评,受益匪浅,愿与广大青年编辑分享心得体会。近年来,很多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年轻人进入编辑队伍,他们的加入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对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尽管青年编辑学历层次高、外语水平好、创新意识强,但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具体的困难和难题,有时可能还会动摇青年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因此有必要关注青年编辑的思想动态,并为青年编辑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其在编辑实践中加深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自愿为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事业贡献力量。

1青年编辑的自我成长

1.1尽快完成由学生到编辑角色的转变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离开校园进入编辑工作岗位以后,均应尽快完成角色转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学校的所学专业并非编辑学,新岗位的工作与自己的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会导致部分青年编辑从业时不太适应这种职业转换。但是青年编辑正处于朝气蓬勃时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这时编辑部可安排1名有带教经验的资深编辑带领青年编辑,一起进行选题策划、送审退修稿件、编辑加工稿件、出版发行和市场营销,让他们熟悉编辑出版的环节和流程,激发青年编辑边学边干的热情。资深编辑在教授编辑知识的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编辑的职业精神,让他们树立政治意识和团队意识,要宣传科技期刊编辑为人作嫁的工匠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青年编辑在编辑实践中,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本着虚心的态度请教资深编辑或者与资深编辑一起探讨。

1.2尽快掌握编辑出版理论和规范

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和编辑业务培训班,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是掌握编辑学基本理论、出版专业国家标准的有效途径。2001年起,国家实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在备考过程中,青年编辑对编辑出版理论和规范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出版专业知识,提高编辑素养。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分重视青年编辑的继续教育,期刊主管和主办单位也经常举办各种培训和专题研讨会。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每年均会举办“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和编辑沙龙,请国内编辑大家或行业管理者对青年编辑进行培训。青年编辑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同时,开阔了思路,结交了朋友,增加了职业认同感。另外,青年编辑每天应保证一定时间的阅读,一方面更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对文字的兴趣。青年编辑应该经常阅读与自己期刊专业相近的期刊,以提高职业敏感性和职业品味。同时还要多阅读《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等编辑出版类期刊,不仅拓宽思维、开阔眼界,更可为青年编辑尽快熟悉行业规范、进行编辑学研究打下基础。近年来,各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技能大赛也如火如荼地举行。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已成功举办6届青年编辑劳动技能大赛,参赛编辑充分学习了编辑规范,增强了业务技能,提高了编辑策划和沟通能力。

1.3加强专业学习、关注本领域的前沿进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