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英语课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多元需求下的英语课程设计论文
一、大学英语学习动机与激励机制的变化
高一虹等在Gardner和Lambert学习动机变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将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三大类:工具型动机、文化型动机和情境型动机。进而又可细分为内在兴趣、学习成绩、学习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以及信息媒介等七个动机类型。在日益快节奏的校园生活中,新时代的大学生分分秒秒感受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密切。英语学习也呈现出快生活下的“快餐化”、“菜单化”、“即时化”和“数字化”等新的趋势。“快餐化”突出反应大学生群体迫切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英语综合技能的快速提升。随着手机、平板、网络在课堂的便捷运用,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的易得性,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对于大学生有较高的动机要求,因此学习的持久性和效度难以恒定。社交平台的引入、网络接入的实时性使得英语学习不再是传统的师生之际的“教与学”,越来越转变成信息的“输出输入”与“接触反馈”。与以往的学生相比较,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数字化”则是体现了数字技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的现实情况下,从教学、作业、交流、测试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在数字环境下接受知识,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加强学校的数字化改造,尤其是硬件设备和软件互动平台的建立与维护,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向数字接触。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应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即主体教师对于客体学生之间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教学激励制度更多的是通过非物质的鼓励手段,促进英语学习的成长与进步。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如何提升学生对于教学的满意度、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如何密切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的互补,都需要改革者充分调查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开拓创新。
二、大学英语权重比例的变化
近些年,由于基础英语教育阶段水平的普遍提升,普通高中毕业生已具相当的英语能力。突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掌握较好,口语表达能力较以往大为改观。与此相对应,大学英语的基础课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部分高校减少了大学英语的学时数,由小班教学趋向于大班授课,部分学分性质由必修改为选修课。这一轮的大学英语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是消除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均衡,实现无缝对接,二是解决学生的客观需求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脱节,努力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因材施教。在英语的存废问题上,高考英语也经历了“主张取消”到“减少权重”到“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样一个认知过程。高考英语改革对于基础教育的“反拨效应”日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英语的地位和比重实际上并未减轻,相反多次测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机遇,对教师予以更大的挑战,其重要性和关注度更是超越以往。新的《课程要求》即将新鲜出炉,许多高校的先行探索表明,在新形势下,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大学英语的必然之路。面对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课程设计必须做到分层、分级、分步。不同的学校可以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特点、生源水平、教师队伍、教研力量,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任务,明确教学方向,确保教育质量。多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一直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近期四、六级的频繁革新举措也反应了社会对于其期望值的增大和权威性的认可。伴随着四、六级通过率、优秀率、平均分的不断提升,四、六级考试的“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成绩总体提升,信度、效度有所折扣,纵向的评价尺度不再那么精确。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课程的要求会有所松懈,缺乏进一步提升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要淡化应试考试的权重,减少四、六级考试与学分、学位之间的关联度,引导学生从应试到素质提升的观念转变。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加大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知识,适度和专业方相结合,做到通识教育与技术工具的有机结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是沟通世界、了解新知的一座桥梁。在当前的条件下,基础英语应予以适当保留,一方面做到与基础阶段的衔接,另一方面为学术英语与拓展课程奠定基础。从全部学分配置的层面看,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应得到巩固和提升,这也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发展。
三、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和定位的变化
长久以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教学效果往往是通过期中、期末表现以及四、六级成绩来衡定的。应试技巧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英语状况。书面考试的客观题比例很大,题型千篇一律,会造成学生学习僵化,割裂语言实际运用的灵活性。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安排听说内容本就捉襟见肘,加之学员众多,往往口试分数只能靠教师的“一面之缘”,随意性较大,分数也较为主观武断。新的课程设计改革强调信息化的引入,计算机等多媒体不仅引入课堂,同时在课外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先期开展“天空教室”、“在线测试”等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机器记录的分值更加具化,有效性得到极大提升。在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可适当减少应试考试的比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体现学生能动性的课堂表现和课外学分奖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也要与时俱进。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语言工具的运用,新的课程体系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树立国际化意识,培养双语人才。与此同时,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的引入,使得大学英语课的外延与内涵都有所拓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语言能力培养。
四、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计改革的畅想
英语课程改革计算机专业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融合的日益紧密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日趋国际化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及熟练掌握外语应用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大势所趋。针对当前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思路:结合课程定位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等途径对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改革;英语实践能力
在全球经济大发展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应用型人才是值得从事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IT行业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日新月异,同时,这些技术大部分来源于英语表达国家,如果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利用一手原文资料进行学习,不但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减少被误导的风险。因此,在IT行业,无论是做软件开发还是系统维护,都离不开英语,英语即是IT的行业语言。截止到2018年3月30日,全国高校共计2879所,其中大部分都将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纳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日趋深入,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更要培养掌握国际通用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培养过程中,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性的教育策略。特别是针对外语基础较好及外语氛围较浓厚的外语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开展行之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尤显必要。首先,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中,英语通常作为理论研究中的通用描述语,开展有效的双语教学,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和挖掘计算机专业的国际资源,进一步增强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前沿IT技术的能力。其次,计算机程序大多是基于英语平台进行开发设计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用英语来描述学科专业问题是必需的。同时,应用开发软件及计算机编程语言大多以英文形式呈现,从业人员如需掌握关键信息,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科技英语水平及能力。再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育中重视实训环节。计算机专业的实训目标中,服务外包软件技术的研发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这些方面的技术大多涉及全英文软件,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能力。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现状
(一)课程定位不清晰
目前,关于普通高校中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要么把该课程定位成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要么将其定位成专业核心课,或者干脆将其定位为专业(方向)选修课,这样的课程定位容易导致课程开设的时间(学期)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出现问题。因为计算机专业英语与普通大学英语不同,其具有词汇专业化、专业性强和科技性强等特点,其内容涵盖面广,涵盖了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病毒、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内容。也就是说,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中的内容会涉及对一些计算机方面的内容体系的英文介绍,那么该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学期必须严格考虑与此类程序设计类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开始时间是放在这些内容体系所对应的课程之前开设,还是之后开设,还是同步开设,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二)教材与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1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1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的原因,普高毕业生相对英语功底扎实,单独招生的学生则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班授课给英语教学带来许多问题。而“分层次”教学改革要落到实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尚需实践检验,如果按照分数的高低简单一刀切,很容易使B班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焦虑情绪。
1.2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有待提高
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教师丰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受制于大班授课和教学进度等因素,不少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英语AB级通过率的关注也造成英语教学的应试倾向,忽略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2英语技能大赛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
2.1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医学英语课程改革论文
一、需求分析理论
Hutchinson和Waters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在目标情景中有效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可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想学知识(Wants)和欠缺知识(Lacks)。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掌握目标情景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做的一切,包括学习者知识、技能、策略和学习动机等。Richards等认为需求分析是决定一个学员或一组学员的语言需求并视情况优先安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同时利用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将学习者的语言需求进行描述和排序。Pratt等认为需求分析是将识别并确认需求的步骤进行排序,并建立优先级别。在这个过程中,步骤排序要使用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Brown将需求分析定义为一个系统的信息采集过程,其中要对确定课程目标的所有主客观信息进行分析,以确保在特定领域内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由此可见,需求分析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需求(needs)、优先(priority)和课程设计(curriculumplanning)。
二、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中的必要性
束定芳等总结需求分析对我国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是:(1)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立外语课程提供依据;(2)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3)为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4)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关键步骤和重要理论依据。课程设置是学校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及选择的一系列活动。张绍翔(2001:53-55)、吴也显(2009:2)、Schube(1989:17-18)等认为课程设置是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且受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价值观决定和制约。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既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式。需求分析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找到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某一专业知识水平与他们预期要达到的能力之间的差距。通过需求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课程最终达到的目标,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需求分析指导下的医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对用人单位目标情景分析——明确培养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与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医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英语的培养目标,还要体现该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特色。以素质教育和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和医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医学英语人才。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设计论文
1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属于新颖的课程观;其基于学习综合实践的基础,是由老师来出题,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来促成学生去完成某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必须是概括了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有结构的教学计划的实现过程。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教学之间突破以往知识、经验的单向局限,实现知识与经验相互之间的积累、迁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实施,必须是在学生已经完成了课程之后进行,通过课程设计来促成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而达成学生对知识点的实践认知,从而实现知识点转化为技能的目的。
2商务英语的特征
商务英语归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门类,属于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商务英语区别于其他英语之处,不但仅仅在于其单词的专属性特征、语式的商务性特征,更主要在于其用途上的独特性;商务英语的构成,不仅仅是局限于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这么一个狭隘的范畴,它还包括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和商务交际技能;学习和使用者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决定了商务背景知识的内容及其在课程中所占的分量;而商务活动中所需要运用的交际技能和语言技能,则取决于商务活动的背景;商务交际技能指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技能,既有语言方面的,也有非语言方面的。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涉及词汇、句型、篇章及语音、语调等方面的能力。具体情景中使用的语言是由其商务背景的内容和交际技能决定的。商务内容决定专业词汇的选择;而交际技能则决定句型的选择、篇章结构、文体风格、语调、节奏的变化等,三个因素的统一,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商务英语的概念。
3需求分析在商务英语课程设计中的重大意义
需求是构成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需求市场的存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便毫无意义;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产生,也是基于经济活动的市场需求而出现的;基于此,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也必须是基于需求的基础上来规划;只有基于现实需求基础上的课程设计,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以贯通的目的,让学生的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形成良好的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商务英语复合人才;脱离了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必然是闭门造车的效果,反过来,立足于社会现实需求基础上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必然会因其现实性而使得学生的商务英语实际使用能力切实得到提高,也必然会因为学生商务英语实际使用能力的切实提高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从而更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4如何做好商务英语需求分析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论文
1.理论环节
1.1专业术语的讲解
专业术语的习得和研究是任何ESP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专术语积累过程的ESP课程学习是不切实际的。旅游英语的学习也必然要建立在对专业术语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为了克服专业术语学习中的乏味性,笔者将专业术语的学习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例如在旅游出发前相关手续的办理,飞机上必要的交流,酒店的入住退房,旅游过程中的沟通,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配合相关图片的讲解和生动例证的引用,使学生们在鲜活生动的情景下掌握枯燥乏味的旅游英语专业术语,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1.2文化因子的输入
旅游英语不同于其他ESP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专业学术性之外,还融合了历史,政治,地理,宗教,风俗,建筑等海量的多元文化因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大杂烩”。可以说脱离了这些文化因子的旅游英语毫无意义,肯本不能构成ESP最有活力的分支之一。文化因子的输入是与专业术语的学习并重的必要环节。笔者在课程设计上加大了文化因子输入的力度,在著名景观,尤其是国外知名景点的介绍中侧重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进行英语的介绍,将旅游英语的学术性和唯美性有机糅合,使学生们感受到旅游英语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文化底蕴厚重的学科,该环节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度很强。
2.实践环节
2.1教师—学生互动讨论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论文3篇
第一篇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可以使人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再回顾,找到其中产生积极作用的地方和产生消极作用的地方,进行采用和不断改进,使以后的事情能获得成功。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新课改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这种不断探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通过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使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了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要求。通过不断进行反思,教师可以采用在反思过程中获取的灵感,舍弃在之前课堂教学中效果不好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反思,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发展和提高的状态,这种发展对教师是一种促进作用,对学生是一种吸引作用。高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他们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而对于不断有新意出现的教学课堂却兴趣十足,这种作用对整个课堂、整个班级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通过教学情况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把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自己经验的分析总结,结合其他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在教学中设定教学情境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入发展,使学生从思维的横向和纵向都获得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进行反思,使教师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外,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经常参加同事之间和学校之间举办的教研活动,通过其他教师对自己上课的评价来进行改进,通过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融合。通过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使教师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和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及应用论文10篇
第一篇
1、基于校企合作的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设计并实施“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
构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在内容与结构设计上反映知识链、能力序列、学生层次的系统构思。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是遵循“课堂-实训-实践”的发展规律、因此课程体系必须符合学生经验获取的过程。科学系统的实训项目教学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过渡桥梁,并且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训练,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整体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循序渐进的阶梯型实训教学项目体系,使学生从虚拟情景认知开始到模拟工作,再递进到完全真实的工作项目和环境中,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通过校内外的实训和实践课程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有效的训练,能大大缩短学生掌握的技能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符合高职教育的特征,达到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的特点,以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构建“虚拟情境体验--模拟公司模拟--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个不同阶段的实训教学环节。该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主要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通过如下四个阶梯来完成:第一梯级为虚拟情境体验阶段,设计各种工作情景、场景,进行体验式教学;第二梯级模拟公司实训阶段,通过成立模拟公司,让学生进入仿真业务流程,基本上掌握专业技能;第三梯级让学生通过校内真实项目实训,以项目小组为依托、承接企业的外包业务;第四梯级为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到签约企业实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
1.2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创新与“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实训教学教学管理制度,满足跨学期、阶梯式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的需要;应当针对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增设校外的考评.;建立以学生工作任务(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形成性考核和业绩考核相结合的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关注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薪酬待遇以及个体职业发展状况。校企共同实施顶岗实习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的系统管理、选课管理、作业管理、成绩管理、邮件系统、数据分析等功能,加强“三三制”管理即三个过程管理,三个关键点控制。三个过程管理是双导师制、顶岗实习工作日志、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管理;三个关键点控制是完整的岗位技能项目要求、顶岗实习答辩和校企双方共同签订的工作经历证书。最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实习生的顶岗实习进行总结和考核,使实践教学实现校企生三赢的良性循环。
1.3课程评估向多元化发展,深化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