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英语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考究英语课程设计
一、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苏联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的教学同样脱离不了语言之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通过社会和物质环境内的互动而得到发展的,而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人在学习者的学习与认知过程中会起到特殊的作用,两个或更多具备不同程度知识与技能的人能够产生社会互动,从而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当具备丰富知识与技能的人首先应当是教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倾听的模式,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互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自我建构新的知识。此外,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伙伴的合作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充分开展课堂合作学习,帮助发挥学生间相互协助、相互启迪的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鼎民教授提出,大学英语应拓宽课程功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教学内容,构建“三套车”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建议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一理论的提出也为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汲取多学科知识,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因而,大学英语应扩充其课程功能,充分利用语言这一载体去承载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当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与造就高素质人才服务。此外,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并非单纯地学习英语的语言文化知识而忽视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的缺失同样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了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这一提议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的学习者。因此,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要巧妙地将我国的母语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之中。
二、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探索
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是要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力求使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些方面包括课程的各个要素,即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的评价等。我国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作过探讨。如基于任务教学法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等。以下将依照通识教育课程的本质与内涵,以及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课程的具体实施及评价等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作进一步探讨:首先,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增强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创设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环境,在考试的形式与教学的评价方式上避免单一化。
在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时代同步的、具有一定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应当与时俱进的课程,教材需要不断更新,避免出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脱离社会发展的现象发生。在教学的形式上,大学英语课程习惯于以课堂教师的讲授为主。而通过上文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师讲授并非学生最喜爱的教学形式。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根据学生层次灵活应用教师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具丰富性与趣味性。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部分高校现已开始对学生进行分级测试,依照测试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班,进而实施分级教学。这一做法符合教学的规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由于仅通过一次分级测试来划分学生的层次,就存在测试的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偏差的问题。因而,对如何使测试内容及测试方式更有助于得出客观科学的结果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摸索。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除修完基础的大学英语课程外,可提供不同形式的适合这一层次学生的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传授的不仅是英语的语言知识,同时还有西方的文化知识。而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等等,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扬,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很好的可以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具备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此外,中西方文化具有互补性,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逻辑与抽象思维,中国文化相对而言更强调形象思维;西方文化强调个性,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性,两种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利用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让大学生同时接触这两种悠久的文化,除了使其能够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帮助实现人类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共享。因而,大学英语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对中西方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承,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与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与视点,使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文化知识的学习相互推动,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协调地融合于学生的个体。
英语课程改革实践(4篇)
第一篇: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写作课程改革实践
摘要:
写作课程是当前英语专业教学中急需改革的课程之一。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写作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回归写作作为社会文化实践的本质意义,且能够重新构建写作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促使学生的系统内语言和认知能够协同发展。基于此,分析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写作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探究写作课程的实践,分析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
社会文化理论;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课程理念;课程实践
0引言
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语言技能训练、英语学科素养、思辨能力培养三维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在当前背景下,写作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怎样进行改革,确实需要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探究和实践。写作是语言的输出功能,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国内外有关“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课题非常多,其中“写作能力发展中语言和思辨关系”引起了众多学术研究者的关注。社会文化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Vygots-ky)提出的,它主要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具体来讲就是人类认知的社会文化属性和语言在认知发展活动中的中介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思想和方法为当前英语专业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笔者尝试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辨析英语写作能力发展与思辨的关系,重新构建写作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写作课程的实践,剖析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成效。
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改革
摘要:综合英语是英语教育专业的重要学科,通过对于课程改革创新和实践应用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学习掌握英语运用的综合实力,培养具有国际视角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改革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第一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人数,也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位列第三位。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具最早的文献记载,英语在1862年正式进入中国,当时的清政府以培养翻译人员为目的,创立了京师同文馆。之后的1903年英语进入大学教育,成为一门学科。到了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壬戌学制”,改学年制为学分制,英语学分居首位。新中国成立后,俄语曾一度力压英语成为唯一的外国语,1952年至1953年的两次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全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点从49年的50所变成了仅剩9所。到了1962年英语进入高考科目,1964年教育部将英语定位第一外语,英语学习逐步升温,英语学习的人数也开始逐年递增。英语教育的目的是掌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培训英语思维,从而更好的发展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全国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院校,部分非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英语教育专业,从而培养能够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据统计2017年新开设的英语教育专业的院校就有近百所。现阶段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教育学、心理学等科目。其中综合英语课程,其内容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均有涉猎,并突出人文素养和文化意识。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传授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础技能的训练,通过对于课文的精读,来掌握常用的语法知识,掌握词汇量,不断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展英美社会文化知识。2017年我国GDP达到12.2万亿美元,增速为6%,占全球经济比重为16%。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贸易的日益加剧,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英语人才的需要也日益加大。虽英语教育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其问题层出不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一、英语教学师资水平问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英语学习浪潮开始,英语学习热情居高不下,参与人数众多,全国拥有英语专业的高校也超过千所,以前只有在初中才开始系统接受英语教育,现在不单在小学,连幼儿园都进行英语启蒙教育,这就需要大量有责任心,爱心的教育工作者,但由于扩招及院校教育水平师资力量的差异,造成教育教学的区域不对等,很多不达标的教育工作者只注重任务量不注重教学质量,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任务,而不是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去更好的教书育人,致使教育教学成果收获甚微。
二、英语专业学生现状问题
英语究其根本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入门易深入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每年大量的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让很多学生把心思放在其他更实用回报率更高的课程中。当今学生人文素质弱化现象严重,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力较弱,对民族历史文化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对于英语在非母语国家实践场景的局限性,造成学习英语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受到很多阻碍。
公共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突出重点、分类建设、滚动发展、形成优势”。①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着学制与学时缩减和课程设置与专业对接的挑战。本文对“大学英语课程怎样开”所进行的一系列的问卷调查,进行了认真分析,以期为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转型发展;公共英语教学;探索;思考
1丽江师专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丽江师专的发展“从1978年成立至今,走过了初创、两校合并和改制,迎来了发展时期。2006年,学校改制成功,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变,正式进入普通高校之列”。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和课程的开设也如学校的发展一样在摸索中走到了今天。1999年,我校招收计算机科学教育、旅游管理专业。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③为贯彻执行教育部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我们加大了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规范管理的力度。自2004年起,我校将大学英语课程列为非英语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2,册为教材,对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将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具体体现于实用英语能力的培养之中,做到“实用为主,学用结合”,以适应更加开放的高职高专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在改革与探索中,大外教研室全体教师们结合我校实际,先后进行了《英力克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英力克习得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建立在‘英力克’习得模式上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我们将“英力克”习得模式教学延伸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于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监控体系和激励机制,改革了教学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将“教、学、做”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将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利用30%的时间讲解语言知识,用70%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④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主动参与和实践,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最大收益”。⑤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注入式”的以应试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局面。通过课程教学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英语层次的学生通过接受分层教学后,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新一轮课改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开设意向和学生需求调查
大学英语课程研究(7篇)
第一篇:大学英语ESP课程学生需求研究
摘要: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即将颁布,我国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将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的方向发展,在这样一个转型期,本文以河北省三所不同层次的学校为研究对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ESP课程需求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河北省各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研究提供数据支持[1]。
关键词:
河北省;非英语专业学生;ESP;需求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使用的《大学英语ESP学生需求问卷》由课题组根据对学生和老师的访谈总结出的问题设计而成。该问卷设计了包括:学生需求,教师配备,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六方面的内容。全面调查学生们对于ESP课程的想法和需求。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
参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借鉴其他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普通医学院校可建立“大学基础英语+EPS英语+大学选修英语”的课程设置模式,并改革相应的教学模式、教材和成绩评价,优化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具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医学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新形势;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成绩评价
国际交往的双向性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是目前英语学习者面临的新形势之一(王守仁,2001)。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以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胡开宝、谢丽欣,2014)。大学英语课程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当前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地域性差异、生源质量、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等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在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就是ESP水平和能力。2014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也明确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笔者结合一所普通医学院学分制改革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期经验,通过查阅文献、借鉴相关院校改革和科研成果,结合社会、学生需求分析,提出一套符合普通医学院校实际、具有较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特点分析
近几年,各高等院校积极改革探索,提出多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方案,如山东理工大学(2013.6)基于分级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南京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2012.12)、河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2012.12)等。笔者通过CNKI学术搜索,对学分制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
大学学术英语课程设计要素探讨
一、学术英语课程设计中需解答和平衡的问题
Dudley-Evans和St.John(1998:145)具体罗列了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在进行学术英语课程设计时应遵循的标准和要考虑的因素:(1)课程采用精修还是泛修的形式?(2)学习表现是否需要评价?(3)课程是针对现实需要还是未来需要?(4)教师角色是充当知识和活动的提供者还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充当活动的促进者?(5)课程采用宽焦点还是窄焦点?(6)课程是采用预先学习获得先验还是同实际工作与研究同步进行?(7)教学材料是注重普遍综合还是仅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或工作?(8)修读该课程应该是同质人群还是异质人群?(9)课程设计是否需要经历与学习者协商过程,还是完全由教师和行政人员制定?笔者在借鉴Dudley-Evans和St.John的基础上再提出六条要着重考虑的要素,具体如下:
1.是教专业知识重要还是教语言重要学术英语教学模式符合
Krashen(1985)的第二语言输入理论,因为该模式可以使学习者直接接触可理解性输入内容从而有助于二语习得。Long(1996)则进一步提出意义的交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理论进一步演化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到底是意义还是形式,Ellis(2001)把以意义为中心的教学描述为把语言作为达到某种非语言目标的工具而不是学习对象。以语言形式为核心的教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的教学等。Seedhouse(1997)认为很难在二者之间进行清晰的划分,传统教学背景下学生在进行专业英语(以意义为中心)学习的同时又有基础英语课程(以形式为中心)的支持。过去,从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教师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课程内容上,而把语言问题视为英语教师的职责范围。学术英语教学模式力图把二者融二为一,在此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以内容为中心,过程中偶尔会以形式为中心。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在内容上毕竟需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教学功底,还要有相当的跨学科基础知识(至少要高于专业的学生)。实践证明,教师用英语对该学科内容讲解得越深入,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越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自身对专业的知识仅是一知半解,再用英语讲解起来就会相当困难,达不到学术英语教学的目标。
2.课程是采用必修还是选修
不同的学术英语课程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第一,根据一般和特殊关系,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前者由于侧重各学科英语的共性特征,主要训练学生各学科通用的学术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书面交流能力,包括用英语听讲座、查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等,所以基本采用必修课形式。后者由于侧重特定学科(如金融、法律、工程、医学等)的选词造句、语法结构、语篇特征等,学科性较强,一般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成选修或必修,旨在培养和深化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能力。第二,学术英语课程也可以根据功能属性划分为知识型、技能型和素质型学术英语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根据需要可分别开设成必修课程(如翻译、写作)或选修课程(如西方文化、高级视听说等)。不同的开课类型都是为了最终满足学生个体未来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以及未来职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未来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由通用过渡课程、学术必修课程和学术选修课程三大类课程组成。
3.是采用大班教学还是小班教学
高校会计英语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逐渐的实现,针对高校会计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及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求也逐渐增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化中,国内外投资与贸易也逐渐增多,则利用英语进行商业沟通交流也成为各大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对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应从几方面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材试用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会计英语;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近几年来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向,我国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也越发的紧密,会计双语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市场上需求得以逐步增大,与此同时各地高校也纷纷为学生们展开《会计英语》的课程的设置安排,进而可以培养掌握国内外会计理论知识和熟练进行实际业务操作的双语实用性综合人才。但是在会计类英语学习课堂上存在气氛沉闷,活跃度低,知识的难度高也是一个方面,导致整体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热情度不够高涨。
一、会计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不规范
会计英语课程属于是一门用途英语,为了使得学生们的特定需求,因此在进行教学中,必须要将重点放到会计专业活动的语言上。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定向不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授内容应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进而使学生们的专业阅读能力和专业英文报告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欠佳,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着重讲解和把握缺乏提点;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低,都会使得教学目标的偏移导致会计英语教学成为普通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教学教材选用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