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应用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教育论文
1几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情况
1.1代跟多夫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是为了适应代跟多夫当地工业的发展而于1994年建立,是公立大学。学校目前有学生5000余名,教授120名,教师300名左右,5个专业工商管理、机械、电子、工业工程、建筑系;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大约100至200亩左右,建筑物简洁实用,建筑面积不算大;除主校区外,还有七个所谓的科研校区,主要开展服务当地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工作。学校开设学士课程专业为三年半学制,其中有半年企业实习要求;硕士学习为三个学期。学校教授选拔严格,地位高,终身制,有法律的保障,主导教学,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强调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自称是全德国18所强调实践的大学之一。实验实习条件较好。重视学生的国际化,有10%的学生到别国学习一学期,10%的国际学生来校。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就业成长。
1.2魏恩斯蒂芬应用技术大学
学校办学的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许多建筑、树木有几百年的历史,两个校区内都有当地所谓的王宫。现有三个校区,分别在魏恩斯蒂芬(Weihenstephan)、特里斯多夫(Triesdorf)、斯托宾(Straubing),其中斯托宾(Straubing)是研究校区。我们在学校的两个校区进行了四天的培训学习。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当地的农业发展,学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绿色、创新、实践。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应用研究。学校现有145名教授,有200~300名教师和一些工程师。教授是终身制的,要求有五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一般教师是2~3年的合同制。现总共有5683名学生,其中Triesdorf校区1750名,学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双元制学生占10~20%。Weihenstephan校区有生物、园艺、景观、营养、森林经济五个系,2006年以后成立了研究中心。Triesdorf校区有农业和环境工程两个系。共有19个学士专业和8个硕士专业。有11个专业可提供双元制的学习。与世界71个大学合作。教学方面,学士7学期,硕士三学期。一学期15周,30学分,900学时,要求学生一半在家学习,一半在校学习获得学分。
1.3行会和企业。
我们还先后走访了雷根思堡(Regensburg)工商会、莱比锡手工行会培训与技术中心、ASIS公司、BMW莱比锡工厂和MAX-TAUT-SCHULE职业中学。我们了解到,按照德国国家工商会法,行会可以开展咨询、服务、考试、发证、培训、双元制培训管理、合同备案等工作,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企业了解到,企业与行会的关系非常密切,非常尊重行会;企业也积极参与学生的培养,认真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先参加考试获得资格后才能指导学生的实习。企业比较喜欢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在校学习注重实践,能力较强。因此,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的地位与综合大学毕业的学生是一样的受到社会的尊重。
应用技术型大学机械设计论文
一、课程特点
课程对学生机械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该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课程许多内容可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设计与应用。故此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初步的机械设计能力,同时理解从工程实践中得来的知识经验,还要具备将所学应用到行业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机械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若有学生前期知识基础不牢或自学能力不够,会使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难学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鉴于以上情况,认为根据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学生为中心、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为基本教学思路的特点,对《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改善十分重要。
二、教学内容特点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如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常见机构的结构及设计,如凸轮机构、齿轮传动和蜗轮传动、联接与螺纹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机构的装配与设计,如轮系和减速器;轴和轴承等。在课程初期或教学进入到某一个大部分时,可向学生介绍将要学习内容的总体框架,使学生可以初步从机械系统的总体去认识机构。使学生对各机构间的关系有初步了解后,可进入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具体了解各种机构的构成、工作原理、特点和功能,可使学生不再孤立地了解和设计某一种机构,而是以机械系统为主线,依次掌握各种机构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清各种机构间的关系及异同点。教学内容要以技能和应用作为准绳,故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向是以项目为导向、以工程问题为驱动。教学内容的重点应突出技能的掌握和工程实际的应用,故在教学过程中先以实际工程例子作为引导引入新的课程内容,可提高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举一反三,将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到工程问题,使学生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同学,也加深或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结束后,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行业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教师进行问题的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最后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设计方案并实施方案。课程中齿轮设计、传动设计、轴设计、轴承及联轴器等零件的设计都可作为项目计划内容。学生完成项目计划后可体验到产品设计的真实过程,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感。课程设计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尽可能接近实际生产且题目形式应多样化。为了使学生不至于对课程设计有突兀感,可在课程之初将课程设计题目列表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选择相应的题目。这种方式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使课程设计过程更具开拓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题目,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习水平进行调整。两方面内容均要体现专业的特点,也要与社会应用和工程创新相结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地开展学习和思考,才能提高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手段
1.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课程中涉及到许多对初学者较难理解的动态过程,如齿轮的传动过程、齿轮的范成加工过程、带传动的打滑现象等。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将静态的二维图像转变为动态的三维模型,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和生动,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机构的运行原理及过程,也可弥补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足或教师表达不充分的传统教学不足之处。再者,教材所体现的是课程的经典知识,可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了解教材上没有体现而又能呈现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点或科技信息,可拓宽学生的眼界,并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的提高。
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研究论文
一、研究意义和研究视角
(一)研究意义
教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外延宽泛,但只有深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特征。教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客观需要。在高校的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多来源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是其基本定位。建设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教学文化势在必行。教学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主体是师生,关键在改革。研究表明,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如果不积极引导教学文化由学术型向应用型变革,就会成为影响高校转型发展的一大阻力。
(二)研究视角
理论借鉴。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借鉴新时期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实用主义等教育成果。如,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上,要求将“人”的教育与“人力”的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要突出实践性特点,而且要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体现全面性、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注重全面性、多样性、实用性、建构性;在人才培养的评价上,对本科技术人才进行专门性评价,由偏重教育内部评价转向教育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并重,等等。经验汲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办学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本土转化。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办学经验的产生总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本土传统文化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远影响,努力实现引进的理论、经验与本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的有机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探析
(一)重学崇术的教学思想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论文
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大多数高校将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为上述专业的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数据库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许多教师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就目前在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套相应的改革措施,针对信息技术应用专业群学生,采用分层次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网络教学平台为辅助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采用分层次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新模式
在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应用专业群学生专业知识需求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教学环节、考核等多方面推进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将分层次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作为教改重点,研究成果体现了实际需要。教无定法,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应用专业群包含了多个专业,学生生源也不同,既有高中起点的学生,又有中职起点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采用分层次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新模式来施教,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1.教学方法的创新
实践表明,分层次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教学环节能紧扣学生思维,既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数据库的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也培养了学生充分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的创新
应用技术型高校数学教学论文
1观念转变
教学要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以适度和够用为原则.由重视体系完整的学科导向,向重视社会需求的专业导向转变;由重视考试成绩的应试导向,向重视数学应用的能力导向转变.注重传授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数学精神,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放在首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简化理论,突出思想方法
在内容上突破课程体系,删去过难、过繁及不实用内容,简化理论,突出思想方法.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强化学生应用能力.针对学生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实际应用问题作为切入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如在给物理相关专业讲授微分方程概念时,可以设置这样的实际背景问题:列车在平直的线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当制动时列车获得加速度-0.4m/s2,问开始制动后多少时间列车才能停住,以及列车在这段时间内行驶了多少路程.通过此题的求解过程完全可以讲清楚微分方程的阶、解、通解、特解和初始条件等一系列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一个数学分支的产生是源于特定的应用,了解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这样既掌握了概念,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3增加实验课时,淡化特殊技巧的训练
现代数学几乎已经渗透到包括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科的所有学科和应用领域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并结合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普遍的模式.因此,社会对科技人才数学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数学课程对此反应不足,因此,出现了长期存在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生学了数学以后却不会用.长期以来,学生对数学的具体实践运用主要就是做一些习题,大部分根本不实用.如解线性方程组习题多为三阶、四阶,实际问题远不止如此.有些还带有很强的技巧性,如极限、积分的求法就几十种,这些增加了学生记忆负担的内容,可以借助数学软件MATHEMATICA或MATLAB,以一条简单的命令完成计算,教学时数用不上2学时,这是当前学时压缩情况下可行的方案.然而,在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推行起来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师资,中青年教师对这一新事物的接受是成败的关键,数学软件本身很容易掌握,主要在于教师是否有意愿使用数学软件.其次,考核方式需要改革,放弃传统的技巧性计算考核,转变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编程计算+实际应用的综合能力考核.这样既走出了学时压缩的困境,又培养了学生科学计算能力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对于立志考研的学生,可集中起来成立考研班,仍采用传统的多学时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
作者:刘铁 杨亦云 单位:安康学院数学与统计系 安康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应用技术型实践教学环境设计论文
一、应用技术型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院校多为高职院校,近年伴随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已成为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核心建设内容和集中探讨的课题之一,但学界尚未对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较为一致的科学界定。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实践教学的探讨,比较常见的有两个方式:第一,从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出发,这种界定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强调以应用技能训练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内涵的包容性及广延性。简单的技能训练只是达到了实践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而培养学生在各种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与职业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将全人教育的理念与教学内容融贯始终,才是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第二,侧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借助系统论构建教学体系,提出以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实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运行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来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种体系论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从现有研究和相关院校现状来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以技能实践课作为构建基础,通识课与专业基础课则被视为理论教学的主体而独立出来,与实践教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整体。笔者认为,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分开是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片面理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知识是技能知识的重要支撑,两者互为依托,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同样,专业理论的学习是通过实践学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行合一的理论认知。因此,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整体的教学思想,专业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导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则是实践教学的要素,更是其重要的组织支持系统。
二、应用技术型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实践导向课程的设置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为适应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要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确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方案,把实践导向作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具体包括四大板块:第一,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宽泛性并适当向职业素质化教育倾斜。第二,就业力基本课程。力求体现学院外语立校的发展特色,培养学生在各种岗位都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中文表达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与合作及批判思维能力、职业礼仪与职业素养、求职与面试技巧、创新创业能力等。第三,就业核心课程。环境设计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了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和陈设与展示设计两大方向。每个课程模块都包含以就业方向为导向的环境设计综合实践平台、项目实训工作平台和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三个教学层次。针对专业定位和社会就业的现实,环境设计专业四年教学进程逐步深化与企业行业对接的过程。如室内设计课程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室内设计师、工程制图员等。第四,行业企业课程。包括职业岗位(群)方向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本类课程主要面向行业企业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设置,能力指标要求与国际、国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对接。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培养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涉外型、复合型、技能技术型人才是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全人教育理念主要分为三方面内容: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从而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智能与技能教育、情感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教育。以整合教育观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强调教学以学生为本位的主动体验、参与和达成,教师的启发、引导与互动,通过积极的整合学习共同创造促进学生健康与技能发展的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谋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摘要:应用型背景下的本科毕业设计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的一次总结作业,更是深化、拓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从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培养、毕业设计条件、知识体系、过程监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从实际效果来看,经过改进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式
一引言
随着对工程教育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加大,我国参与、接受工程教育的总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城镇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强国必先强教”,为此,教育部提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应用型本科是为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满足市场建设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广大企事业单位对第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现代高级管理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的本科专业。其宗旨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究其本质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强,上手快,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培养模式上看,突出“应用”主旨,据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应用型本科生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有企业的配合,与实际生产接轨,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进而根据实际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应用型本科生,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在实践环节中也更注重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来提升自学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适应社会、行业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人才市场来说,用人单位也迫切需要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2]。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检查,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设计能力的一次综合性检验,是本科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工程设计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绘图、工艺技术、经济论证以及合理化建议等,最后提交一份报告。应尽量选与生产、科学研究任务结合的现实题目,亦可做假拟的题目。学生只有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与实习,经考试、考查及格后始可进行。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及格才能毕业。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深入实践、完成设计或撰写论文等诸多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毕业设计还可以使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将就某一课题检索相关文献,熟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他人的研究思路及方案,学会运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扩大、加深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夯实基础。与普通本科生毕业设计有区别的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的一次作业,更是深化、拓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与文科的毕业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它的构架除了论文之外,还应包含设计方案论证、重要部件的设计计算等,体现形式也不只是论文,还应包括体现设计者思路的图纸等资料。我们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为例。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设计理念的更新,各大高校对机械毕业设计的内容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在2000年左右,设计内容一般包括:毕业设计图纸+说明书(毕业论文),其中图纸更多是手绘或简单的CAD二维图。2005年以后国家教育部门提出新的要求,结合工厂需求加入了三维建模设计、装配仿真、运动模拟、结构优化等内容。其毕业设计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毕业设计图纸(三维模型+CAD二维图)+设计说明书(论文)。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83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数量数目急剧增多,但同时也面临教育资源分配到人的减少,由扩招引发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并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下,本科毕业设计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毕业设计受到经费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自主设计的自由度极大降低,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本科毕业设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贡献相当有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更为了完善和充实应用技术型教育培养中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其它高校也进行了一些关于毕业设计方面的研究,如广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进行了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3-5],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进行了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6-9]。我校正处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要阶段,对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现就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如下一些问题。1.选题与工程实际的契合度较低。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实际生产接轨,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而目前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为理论课学习中选出的题目,与现实生产的技术发展有脱节现象,有些题目甚至非常陈旧,实用性相对较低。这不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2.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自主设计的自由度较低。目前仍沿用的做法是:老师给定设计题目后,学生基本按照老师的思路确定方案,进行设计。学生并没有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自主设计的自由度较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3.结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条件欠缺。毕业设计活动受到经费及时间的限制,无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习企业、实验场所等环境,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需要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的缺失,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从指导教师角度看,虽然本专业方向的老师都在企业从事过相关方面的工作,但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还需增强。4.学生毕业设计中所需掌握的知识体系不完善。目前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题目集中在结构设计,所应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等方面,对控制方面的知识点几乎没有涉及。原因之一是指导老师掌握的知识偏向与设计制造,对控制掌握不多;其二是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更多源于老师熟悉的领域。因此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的知识不能更好地构成完整的体系。5.严格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还有待完善。毕业设计涉及的环节很多,目前对某些环节的过程控制还不到位,无法真正保证设计质量。
三毕业设计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研究
1引言
2015年,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从中央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再到各级高等学校都非常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己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重点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凸显,高校学术造假现象越来越严重。围绕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国内外学者做过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毕业论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且对于很多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转型时间不长,经验不够,毕业论文难免出现很多问题。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中的“过程管理”思想主要是对关键环节、节点进行质量控制,通过每个过程细节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将过程管理这种方法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创新改进管理办法,努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篇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会受很多因素影响,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关键因素、有次要因素,有老师因素、学生因素等。从宏观到微观,文章认为毕业论文问题可以从宏观教育大环境、学校小环境和学生角度来分析。
2.1教育大环境因素
由于我国普通高校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从2011年的660×104人增加到2019年的834×104人;由此带来了与就业岗位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以及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在时间上就与就业准备或实习时间产生冲突,而学校也重点放在毕业生的就业率方面,有限的时间与精力随之分散,不可避免地造成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2.2校管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