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影像医学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影像医学技术

影像技术对医学领域的影响

1核医学成像   相对于X射线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处理微小尺度的扫描.核医学成像借助静脉注射的放射示踪剂,通过扫描确定示踪剂的吸收情况来确定组织的病变情况.核医学成像包括三个主要手段,分别是平面闪烁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CT).其中,平面闪烁显像被运用于全身肿瘤检测,尤其对骨质和转移性肿瘤较为有效;SPECT被运用于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的检测,以及冠状搭桥与溶栓治疗的监测;PET/CT具有高精度的三维成像功能,主要用于的肿瘤诊断.相对而言,核医学成像技术的信噪比普遍较低,空间分辨率较低(约5~10mm),同时图像获取时间较长.但由于人体本身不产生辐射,核医学成像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与X射线成像技术一样,该技术也要利用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元素作为激励源,对患者仍具有一定危害.   2核磁共振成像   四种主要的临床医学诊断设备中,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最新研发的.其研发者PaulLaut-erbur与PeterMansfield于2003年共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MRI的主要优势包括:不引入电离辐射危害,具有很好的软组织区分度,低于1mm的高空间精度等.MRI在各种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囊括神经、心脏肝脏、肾脏和肌肉骨骼疾病的诊断.但由于强电磁效应,很大一部分病人由于在手术中植入金属植入物而不能接受MRI诊断,因应用环境有所限制.典型的核磁共振系统包括一个超导电磁体,三个场效应梯度线圈和一个射频发射接收器.超导体一般具有3Tesla磁场强度.在未加磁场的情况下,氢原子核呈现杂乱朝向,人体整体磁场强度为0,在加入强磁场后,氢原子吸收能量其磁偶极围绕外加磁场方向进动,达到激发状态.磁场消失时,氢原子会释放能量恢复到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过程.通过弛豫过程的时间的测量,可以区分包括结合水、顺磁性物质和脂类分子等不同结构.通过分析不同成分的分布,可以确定病症的状态.测量弛豫效应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线圈完成,后端对信号进行编码重构将弛豫过程进行显像.   3相关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   3.1温柔影像运动尽管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对疾病诊断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检测过程中对人体引入的危害不可忽视.美国一项调查表明,2006年,医用辐射已经占到平均人体接受辐射量的50%.基于此原因,医学者与医务工作者更多地开始关心如何在最小的辐射剂量与最合适安全保护措施下通过影像技术诊断出相关信息.从2008年起,在美国儿童放射社团的倡导下,温柔影像运动广泛展开并取决了卓越成绩.温柔影像运动致力于减少儿童医学影像检测中的辐射剂量.其成果主要包括:降低最高辐射剂量作为放射学研究的硬性限制,重新制定CT断层扫描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会议并普及医学辐射危害问题.   3.2临床药物试验医学影像技术同时被用于加速较为缓慢的临床药物研发过程.通过PET以及MRI对药物在人体内部产生的分布影像,以及病变区域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快速确定药物性能及副作用.典型的影像辅助临床药物试验包括三个部分:(1)确定合理的影像检测过程;(2)有保障的影像服务中心;(3)临床实验场所与实验病人.   3.3新型影像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除上述主流医学影像技术外,研究者同时在进行新型影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通过红外光(用830nm近红外光)的干涉原理进行亚微米级别的高精度成像,目前已被运用于人眼视网膜疾病的检测与治疗监测;阻抗成像技术(EIT)通过测量人体组织电导率的差异进行疾病诊断,人体组织的生理功能变化能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如组织充血和放电等),组织病理改变也能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如癌变等),这些信息将会在EIT图像中体现出来.所以EIT具有功能成像的性质.该技术对人体无创无害,系统结构简单,测量简便,在对于患者长期的图像监护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是目前多数临床成像手段难以做到的.同时该技术造价低、费用低的特点也非常适合进行广泛的医疗普查.虽然目前其图像分辨率不能与CT等成像技术相比,但它仍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成像技术.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2011年,第一个商用EIT肺功能检测设备正式公布.总之,医学影像技术将会在医疗诊断的精度、安全化检查的水平上不断提高;应用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不仅在医学医疗诊断上应用越来越广,在药物筛选和研究中也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麦青 单位:武汉市城市职业学院

阅读全文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技能思考

【内容摘要】目的:就开展技能大赛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临床实践中技能提升的研究探索。方法:以学院2018级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基地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分成两组,对照组的65名学生正常实习,实验组的65名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培训,比较项为两组的临床规范化操作能力以及带教教师对学生的满意率。结果:实验组学生的临床规范化操作能力以及带教教师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参加技能大赛,使学生牢固掌握医学影像临床基本技能,同时也极大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高职学生;能力提升;临床实践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1]。开展医学影像技能大赛,旨在推广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推动学院诊改,提升高职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践整体水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工作。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历史由来已久,就目前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就业等方面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其中学生的专业技能欠缺是主要因素;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合理为病人检查并拍摄出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专业操作技能[2]。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实施技能大赛是否能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综合技能有所提高。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以学院2018级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基地的1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分成两组。实验组65名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对照组65名学生正常实习,两组学生在抽样时年龄均在19~22岁期间,在校学习成绩、知识结构等影响因素为随机均衡。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数据对比差异不大(P>0.05)。

(二)方法。参考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标准,组建培训小组制定临床实践操作项目以及训练方案,指定指导教师从审阅申请单、与患者沟通、检查前准备工作、体位设计与摆放、影像设备的正确操作、图像后处理及上传、打片发片等内容详细指导。培训结束,以“四肢的X线摄影技能”为例,对参加技能大赛组(实验组)和未参加技能大赛组(对照组)现场进行技能综合评分,考评结束,按照学院制订好的奖励方案进行奖励。

(三)保障条件。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为开展技能训练提供保障条件,一是有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实训中心建有CT检查实训室、核磁共振实训室、X线实训室、B超实训室、综合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模拟CT成像设备及模拟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实训室,为技能实训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训设施保障。二是实施技能训练的教师均为长期从事教学和临床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临床经验。三是有固定的三级甲等医院实训基地,能充分满足临床教学和实习教学的需要,为技能实训提供见习、实习基地的保障。

阅读全文

医学影像技术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影像领域大型数字化影像设备广泛运用,影像诊断精确度越来越高,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方面成为辅助临床无可替代的学科,与之相应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也在增加。然而医学影像技术教育一直以职高专科教育为主,近年来虽有多数高校积极推进本科教育的发展,由于缺少相关经验,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仍存在各种问题。文章就医学影像技术本科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探索如何开展适应新时代新教育模式的医学影像技术教学。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本科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影像领域大型数字化影像设备广泛运用,影像诊断精确度越来越高,在疾病早期诊断和快速治疗方面,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医疗无可替代的学科。因此,医疗卫生部门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具备较为全面临床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面对社会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医学影像技术大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粗放[1-4],已经不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因此,针对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新要求,转变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思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影像设备不断涌现,医学影像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X线成像技术(其中包括X线摄影、钼靶、DR、CR、口腔颌面全景、DSA、电子束CT、CT、MSCT等)、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放疗技术、核医学技术、超声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规模较大的医院中成立了大影像科室,形成与医、工结合,医学影像获取方法与质量控制研究的独立专业。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医疗设备的投入逐年加大,大型数字化影像设备普及率越来越高。比如,CT的配置率在国内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二级医院中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而在三级医院,它的配置率已经达到100%。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配置率在二级医院几乎达到50%,在三级医院接近100%。影像X线机设备配置,三级医院中DR(digitalradiography)占76.8%左右,DR和CR(computedradiography)占23.2%;根据调查结果,三级医院都配备了DSA、遥控胃肠设备;多层螺旋CT设备核磁共振设备也都有配置,只是在性能上有所区别[5-6]。影像设备的和影像技术的革新,必然需要大量对熟悉各种影像设备及其原理和技术的相关技术人才。所以未来几年中,影像技术人才是较大规模医院主要招聘的对象。与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是,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学历偏低。在三级医院中,以本、专科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约占90.3%;二级医院本科学历约占68.6%,专科约占30.8%。乡镇医院则以专科为主占79.4%[7-9]。在基层医院中,还有许多医院并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技术和诊断不分家,甚至是临床医生临时担任。即使配备先进的影像设备,如果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能与之相适应,那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优势作用,结果只能是资源的浪费。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新发展,影像技术专业方向也越来越细化,医院对影像技术人员的分工更具体。有的医院已经开始让一部分影像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机器操作,另一部分人专门负责图像后处理,甚至一些医院根据需要还配备了专门的设备维修人员。专业方向的细化和分工的具体化,给未来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方向。

2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医学影像技术教育滞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首先表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采用的仍然是大课教学和小班实习的传统教模式。一般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即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轻视基础理论,临床应用技能水平不高,培养出的影像技术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岗位。其次,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学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一是实习时间短与学习内容多的矛盾。根据学科教育的安排,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理论课较重,而学制设置较短,因而供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就相应的缩短了,一般院校只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纲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处理原则,熟悉病程资料;掌握临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处理原则;掌握DR、CT、MRI、DSA、超声、核医学、放射治疗等影像技术操作技能,熟悉各影像设备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保养维护,以及适应证、禁忌证,熟悉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和保养[10-12]。对于一个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掌握这样庞杂的知识,熟悉相关科室和部门,在较短的实习期内是很难达到优秀毕业生要求的。二是临床实践条件不允许。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学影像设备种类多且价格昂贵,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学校没有经济能力大量配置使用尖端医学影像设备。在医院临床见习或实习过程中,学生面对大量患者,实际操作设备的机会较少,实践课往往变成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知识经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操作指令的“理论课”,对应用型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困难。三是影像技术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历史原因,重视医学影像诊断而轻视医学影像技术,因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匮乏,整体上看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应用、新方法不断涌现,需要大量业务素养好、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师。目前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状况和教学水平,也是对完成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任务的一大阻碍。

阅读全文

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应用

摘要:医学影像设备学是高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个重要学科,同时也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除了复杂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操作能力。在高校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模式的分析,来试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供教学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

一、传统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率不高

传统的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方式单一,大多是凭借教师在课堂的简单的讲授。而医学影像设备学的理论知识抽象复杂,,主要是依靠课本的内容简单的描述和黑板的板书来进行讲授的话,学生很难理解。且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没有足够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课堂的教学内容也提不起任何兴趣,也是学生逐渐对医学影像设备学失去了动力,从这一点上看来,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起不到教学的效果。

(二)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安排不合理

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多。而医学影像设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经验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掌握。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影响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巩固和与实验内容的连接,使学生无法全面的掌握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内容,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

阅读全文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课程融合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在校三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79名专科生,将其中2016级的40名学生纳入对照组,2017级的39名学生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融合课程以《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为主要观察对象,课程教学内容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3个层面进行融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主题研讨交流、案例分析及探究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构建过程性小组评价和终结性双重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比分析两组学生融合课程成绩和学生的3项认同度。结果:观察组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t=2.430,t=2.757,t=2.511;P<0.05);观察组学生对课程认同度、教师认同度和学生自身认同度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5,t=2.102,t=5.376;P<0.05)。结论:课程融合模式可有效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认可度得到提高,可对专业融合课程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课程融合;课程成绩;认同度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众多医疗机构中进口设备配置数量和性能逐年提升,对影像检查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1-2]。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标准内容,专业英语成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进行影像技术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述,正确操作进口设备的英文操作系统,学会与被检者进行英文交流等。然而,目前受到师资条件、规划教材及实训设备等因素影响,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匹配,仅注重词汇的积累和中英互译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讲授法、翻转课堂等模式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力培养问题,教学效果需要改进;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理论考核模式缺乏对学习过程和职业能力的评价,需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3-4]。本研究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为例,通过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制定工作过程导向案例议题、探究式教学实施方案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探讨课程融合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1课程融合模式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三年制的79名专科学生,将其中2016级40名学生纳入对照组,2017级39名学生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课程融合教学模式,融合课程以《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为主要观察对象。两组学生的男女比例、前导专业课成绩及授课教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课程融合模式

阅读全文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实习教学建设

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以及成长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中具有重要地位,临床实习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临床实习医院中缺少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临床实习教学中缺乏医德医风教育,无固定的临床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生考研及找工作等严重影响临床实习计划及缺乏对实习生的考核标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新模式,从而达到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全面提高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实习;教学;人才培养

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强的新兴学科,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等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是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处理及分析医学影像信息,从而为疾病的诊疗提供临床证据[1]。临床实习是医学专业学生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及成长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2],是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形式,在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实习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的时间较短,临床实习教学模式不成熟,笔者就该专业的临床实习现状、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临床实习教学建设及策略展开阐述。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根据亚专业分类,一般可分为放射科检查技术[普通放射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技术等]、核医学检查技术、放射治疗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等多个方向,临床实习时间一般在35~48周[3],目前各医学院校临床实习安排略有差异(差异在于培养方向有无超声检查技术),以本校为例,由于培养方向不包括超声检查技术,具体的临床实习方向包括普通放射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放射治疗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及图像后处理等8个方向[4],可以看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的特点是在医技科室多个方向轮转式学习,其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且与理论知识学习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2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临床实习医院中缺少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在影像科室技术岗位上为患者提供检查服务的影像技师,又在医学院校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传授医学影像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师[5-6]。目前,大部分在医院带教的教师多是一线影像技师,没有承担过医学影像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以本院为例,带教教师共84名,但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的教师仅11名,86.9%(73名)的教师没有承担过理论知识教学工作。影像技师虽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水平的影像技能,但缺乏讲解系统的医学影像技术理论知识的能力。

阅读全文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思考

1基于工作岗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明确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   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接诊、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DSA检查、超声检查等。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对毕业生能力的考查,对毕业生关注度较高的依次为操作能力(93.43%)、理论知识(91.24%)、合作沟通能力(81.75%)和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81.75%),具体见表1。因此,我们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3种。基本能力包括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核心能力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及操作能力、常用影像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能力及其超声检查与诊断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职业能力标准(见表2)。   2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工作和学习的真正融合   2010年,围绕岗位要求,着眼工作过程,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修订,逐步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原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课(9门)、专业基础课(7门)和专业课(8门)3个课程模块,共设置课程24门,作为职业必需课程;同时开设了12门选修课作为素质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并制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修订完善了各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实纲。同时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CR系统(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等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9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先后建立影像解剖学和影像诊断技术两门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自主、开放的学习和实训环境。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按照能力分层递进规律,分别对应岗位能力要求(见表3),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表4)。   3基于工作需求,开展实践教学评价,保证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考核内容方面,增加应用性知识,强调每门考试课试卷中应用性知识的比例不少于20%。同时,增加考查课对学生课堂表现、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的考核。考核方式方面,一是单列实训考核成绩,采用多阶段、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任务评价、项目评价、综合实训评价等多种形式,分别由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综合评价合格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二是在理论课考试中,根据课程特点以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2010年,我们与临床专家一起开展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通过课程基础理论知识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尽管目前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但通过改革,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进一步完善。   我校与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洛阳正骨医院等45所教学医院签订了实习教学协议,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其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基本要求。   作者:王挺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阅读全文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学科之一。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门对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临床实习是学生实现理论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但传统影像技术实习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无法良好适应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面对上述问题,教研室在有限的实习周期内通过活化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理念,综合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实现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达到切实提高学生实习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培养高素质的影像技术人才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和师资力量的良好互促发展。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教学;器官-系统整合;CBL;RBL;导师制;教学互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深入发展,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医学影像学重要部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也从单一的普通X线摄影,逐渐发展成为涵盖多层螺旋CT、双能源CT、高场强MR及SPECT等全方位多体系的成像系统。作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日常操作,更重要的是具备根据不同器官或疾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和扫描方案,高质量完成检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的能力。对于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临床实习就是其实现其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影像技术实习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带教老师讲解不充分、临床操作不足、师生沟通不足等[1],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进行影像技术临床实习教学方式改革,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并进一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1目前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教学存在的不足

1.1实习模式固化单一。由于影像检查设备成像原理不同而位置相对固定的原因,影像技术实习通常需以检查设备为基础进行实习计划安排。以放射科为例,检查设备分为X线、CT、MRI三大类,学生需在三类设备之间进行轮转学习,而学习时间的长短主要参考检查技术的复杂程度。其中,MRI由于成像原理复杂、扫描序列较多、且不同部位和疾病扫描方案差异较大,通常实习时间多于X线及CT。虽然按设备轮流实习的模式可保证学生全面接触各种检查设备的临床操作,但对于部分初始就以MR作为第一学习设备的同学而言,其理论知识抽象、扫描序列繁多,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较其它设备往往需要更长的适应期、学习难度较大[2],而当后期轮转至CT和X线时,难免对部分MR技术产生遗忘,实习效果欠佳。

1.2教学方式陈旧。目前影像技术实习的教学方式多以当班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实时指导和口头传授为主。常见的教学实际情况就是“遇见什么就学什么,发现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随意性明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时,由于带教老师也为科室的工作人员,需要服从日常工作安排进行岗位轮换,无法针对某一组同学进行连续和系统性教学,难免造成授课老师之间知识点重复或遗漏的情况。而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实习内容缺乏阶段性总结和重难点分析等,也是造成实习效果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

1.3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不足。我国教育部自2013年批准设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以来,各大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较强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但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医工交叉模式的兴起,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仍然相对缺乏。根据2016年我国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人才培养需具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3]。未来高素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临床工作能力,还需具备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科研探索的能力,以保证个人在未来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临床实习教学内容往往拘泥于临床日常工作能力的培养,对于部分学有余力、有进一步深造需求的同学来说,教学内容缺乏启发性和先进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效果欠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