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影视剧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论师校现代文学教课的革新
过去“中国现代文学”的讲授,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讲授。教学内容涵括文学运动、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方面,内容众多。就拿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来说,除去序和前言,三个十年共29章。要像以往梳理文学史、讲解文学现象、分析作家作品那样面面俱到,在淡化专业性、压缩基础课的今天是根本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团队在课程内容上调整:淡化文学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注重培养学生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96教学课时的分配就是文学运动与文学流派12课时,文学社团4课时,重点作家作品鲁迅6课时、郭沫若6课时、茅盾4课时、巴金4课时、老舍4课时、张爱玲4课时、赵树理4课时、李?人3课时、曹禺3课时、沈从文3课时、艾青3课时、穆旦3课时、张恨水3课时,其他还有十多位作家作品还有20课时,总共占用了86课时,学生作业以及课堂讲评10课时。这样,尽管课时压缩了,但是内容比较集中统一,重点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以及表述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其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互动感受,培养创新能力。
1.文本细读
无论是了解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还是强化文学感受和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作品,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文本细读,这已经成为众多同仁的共识。“在当下盛行新方法和新观念而忽视文本细读的学术背景下,细读文本对于以追寻知识分子人文精神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课时压缩的现实,如何有效地进行文本细读呢?笔者及其同仁做了这样一些尝试: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有时会犯些知识点、内容前后不统一、矛盾之类的错误。即便是在教材中关于作品的评述中,也有出现错误的。于是课前阅读布置作业就是给作品挑毛病。比如:《边城》中的翠翠究竟多少岁?《雷雨》中的周萍应该多少岁?《凤凰涅?》中有个知识点错误,是什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关于《命命鸟》的说法准确吗?这些问题,有的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不仔细阅读《边城》,不能发现作者前后叙述的矛盾;不仔细分析,就不能确定《雷雨》中周萍真正的年龄应该是31岁而不是作品中的28岁;而在学生怎么都找不出《凤凰涅?》中的错误的时候,指出序中的《孔演图》其实应该是《演孔图》;只有阅读了《命命鸟》后才知道教材中把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搞混了。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文学作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要求就是“用事实说话”———必须引用作品中的原文来佐证。
比如《雷雨》中通过提问“周朴园究竟爱不爱鲁侍萍”来引入周朴园的形象分析。学生往往受到中学教学影响,认定周朴园虚伪的性格特征,简单地以“不爱”作答,举证就是他见到鲁侍萍后想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笔者首先驳斥虚伪性的论证之一:30年坚持“虚伪”地记着初恋情人的生活习性、摆放着初恋情人的照片,这样的“虚伪”成为习惯后也就真实了;然后尝试从流行歌曲《小芳》入手,让学生理解“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如果两个各有婚姻的人为了自己的私情而拆散各自的家庭走到一起,那才是没有责任心的人;最后结论周朴园爱的是心目中那个永恒的18岁的鲁侍萍,30年后的鲁侍萍于他只是曾经。要求学生下去找原著来看,尤其是序幕部分,这是理解作品意蕴必不可少的。鼓励学生选择作品编排话剧、音乐剧,在小学期还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分组自选文学作品来编排话剧,兴趣非常浓厚。在选择作品环节就保证了量的阅读,改编剧本的环节就保证了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蕴的反复推敲,表演的时候从台词到结构的形式研究,等等,这一方面提高了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将多媒体手段引进现代文学教学的课堂,使博大精深的内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第一,建设网络资源库。要改变学生专业兴趣不浓,不愿意投入时间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现状,我们开发了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将多媒体手段引入了教学的课堂。现代文学的很多名著大多都改编成了影视剧作品,在我们建设的“中国现代文作品选读”的网页中,除了上传文学作品的电子文档外,还上传了大量的名著改变的影视剧作品,学生兴趣非常浓厚,《阿Q正传》《家》《子夜》《边城》《南行记》和《雷雨》等影视剧作品点击量非常高。为了督促学生阅读,布置学生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文学价值考量方法
当今文学价值已进入学术视野。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师大李春青先生著述《文学价值学导论》一书,对文学价值做过系统探讨,富有启迪性。本文试从文学影响力、文学传播力、文学增值力三个普适性向度切入,考量文学价值。 一、文学影响力 文学影响力,是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感染效应、震惊效应、辐射效应、证同效应、启迪效应、净化效应、弥补效应、幽默效应、谐谑效应、衍生效应、溢出效应、诱导效应、象征效应、心理对应效应、美感效应。考量文学价值,文学影响力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一部文学作品一经问世,便成为社会公共精神财富,人们消费它、臧否它。越是经典名著,文化品位越高,其影响力就越大。任何作品,都要在公众参与、时间检验的文化坐标上接受考验、评定价值。时间成就经典,读者点评价值。 考量文学价值,基本条件要看文学作品是否体现了文学永恒性元素。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学创作,有许多本质相通、相同或相近的永恒的思想蕴涵,如历史感、民族感;人性美、人情美、个性美;爱情、生死、苦难;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的搏斗,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这些跨越时代与国度的共同的文学因素,称之为文学永恒性元素。[1] 丹纳在《艺术概论》中讲,一部作品要吸引人,必须写出时代、地域、种族的特性,只有如此,才能在作品里表现出广阔的空间。 审视文学影响力,应关注读者参与、社会环境融入两个向度。 1.形成读者群。文学传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以作品为中心,以作家、读者为基本点。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和世界”的文学四要素说。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消费群体,离开了读者,文学作品就会失去文化消费市场。 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读者群、阅读场。譬如儿童读者群、青年读者群、妇女读者群、老人读者群、知识分子读者群等。离开了特定读者群,作家作品等于失去人脉市场。作品培养了特定的“追星族”“粉丝”。拥有广大读者群的文学作品当数小说、民间传说、故事。拥有广大观众群的文艺当数影视剧、戏剧、相声、小品。 2.融入社会度。文学反响力由其融入社会度来考量。文学作品问世后,大致产生以下三种传播效应:轰轰烈烈、平平淡淡、冷冷清清。轰轰烈烈者,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后风靡京都,民谣云:“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又如被称为“无产阶级战歌”的《国际歌》及“全世界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群众诗歌总会”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有些文学作品,由于不合时宜,被列入“禁书”惨遭封杀,此属文学影响力的反例。大部分作品由于读者群小,或无人问津,而泯没于世。 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融入度,涉及多维要素。 《唐诗排行榜》前言,推出的评价唐诗排行榜标准是:“为了统计唐诗在后代传播接受过程中的关注度,我们采集了四个方面的数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并依此标准评出了唐诗中关注度知名度最高的一百首诗。[2] 凡能入心、入目、入口、入耳、入用、入评(评论、评奖)的作品,即使产生一次性审美效应,也可算做有影响力。读者人群、文学评论、文学运动、文学事件、小说点评、诗话、创作逸闻轶事、文坛花絮等,都可视为考量文学价值影响力的切入点与参照系数。 二、文学传播力 1.出版率。出版发行量大,反映社会需求强劲,覆盖面广。名著与时尚读物,发行量较大。有的作品曾多次再版,说明文化消费市场畅通。 2.翻译率。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津梁,许多文学名著是通过翻译走向世界的。通过翻译,拓宽了传播途径,繁荣了文坛,实现了文化资源共享。 3.评介率。评价推介是为作品做广告,把文学作品广而告知大众,起着导读领航作用,促进作品尽快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是出版发行中的造势行为。历代流传的诗话、文学轶事,当今的《中华读书报》《中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新华书目报·读者新书目》等即是。 4.阅读率。文本只有经过阅读,进入阅读期待视野,才能转化为作品。阅读率高,说明作品有市场占有率,作品魅力大,辐射力强,有人脉。 5.解读率。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决定文学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对于作品的解读,是读者参与阅读的反馈行为。解读是深度阅读,是二度创作,是践行“对话理论”,从而发现意义、创造意义,从“显文本”中发掘“隐文本”。古代的小说评点、现代的文艺评论即是解读行为。 6.摘抄率。阅读过程中,好作品常能引人入胜,有人寻章摘句、探赜索隐,精心摘录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整理成名人名言录、编成描写词典、比喻词典、议论文大全类的压缩饼干式辞书,供青少年学生作为写作参考工具书。近年来,剪报、文摘报之类的媒介,专事摘录工作,为读者提供阅读快餐。 7.转载率。经过阅读市场筛选,有价值的好作品被人们认可选择,被纷纷转载应用,扩大了作品影响,实现了信息共享。 8.收视率(上座率)。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或戏剧,通过大众传媒进入千家万户,扩大了作品的传播范围。收视率、上座率成为追求票房价值的衡量指标。 9.点击率。在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进入网虫视野,任由人们曝晒浏览下载。因此,点击率成为透视作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窗口。#p#分页标题#e# 10.引用率。在写作、交谈、演讲活动中,人们采取“拿来主义”,常引用诗文佳句、文学典型,既开发了作品的使用价值,也契合了学术界影响因子之说。 11.争鸣率。有的文学作品问世后,引发强烈争鸣,叫好者有之,叫骂者有之。毁誉参半,置身焦点。从传播角度分析,这种争鸣有利于扩大作品知名度。那些被打成“毒草”、列入“禁书”的作品,尤能引人关注。 12.获奖率。获奖是对于文学作品价值的认可评价,具有一定荣誉效应。譬如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文学家、茅盾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相对而言,能入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品位。 13.反弹率。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沉寂一段后,又“梅开二度”,显示出新的价值。文学反弹,是一种文学资源开发、价值再现。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功能潜力”,即具有发挥某种社会功能的可能性,但功能的实现,是在接受的过程中完成的。 14.入教材率。某些经典作品,作为范文入选教材,成为文学启蒙读物:载入文学史,供读者研习欣赏。语文课程,为青少年涉猎文学提供了文本、时间、师资保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人们通过语文课程走近名家名著。 15.传承率。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否则就会中断“文脉”。作品不仅要有老读者,还要培养新生代读者。唯此,作品才有生命力。文学作品的常青藤,是靠前赴后继的读者群接力打造的。民间文学是靠世代口耳相传维系生机的。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奇”、哈萨克族的“阿肯”(民间歌手),就是本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人。传播形式多样,如哈萨克族民间文化艺术有“木沙依拉”(诗歌朗诵)。 三、文学增值力 1.续编率。作品续编是指后续作者在阅读原著基础上,遵循“空筐结构”“召唤结构”理论,运用发散性思维,在原著基础生发出新的内容。这是一种踵事增华或狗尾续貂式的工作。一则表明作品的辐射效应;二则表明续编者的灵感创意。名著孕育续编,不乏范例。作品的文化底蕴越厚,孕育新作的概率越高。 2.改编率。根据原著改写成另一种著作,叫做演绎作品,如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改编是再创作。最近几年,文学作品借助大众传媒,实现美丽转身。例如,把小说、神话传说、民间史诗、报告文学等文本,改编成电影、电视、动漫、戏剧、相声、小品、广播剧、舞蹈、歌剧等形式,快速传播到民众之中,寓教于乐。作家蒋子龙指出:“经典是经得住改编的,中国的所有戏剧门类都从四部古典名著中吸收了无尽的营养,仅京剧就有200多部‘三国戏’。经典同样也经得住糟蹋,无论现代影视作品怎么随心所欲地改编和解读,都伤害不了经典,并让他们照样能大赚其钱。[3] 互联网普及千家万户,许多人不看书,往往通过观看影视了解作品。今后,作品的传播,唯有与大众传媒联姻,走改编之路,才能畅销。 3.戏说率。大众文化时代流行俗文化,年轻人以讽刺、幽默、搞笑的视角戏说名著。恶搞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解构传统、颠覆经典、自娱自乐成为网络风尚。戏说拓展延伸了原作的传播,戏说运用剥皮诗、仿词、套用修辞手法寓庄于谐,催生谐谑效应。 4.研讨率。文学作品一旦发表,便进入评论家视野,任人评说。文学评论家们撰写文章,臧否作品,褒贬得失。有的作品竟然引发研讨会,评论家们激扬文字,或美化,或恶评,探究其文化意义。 出乎意料,有时一个作家、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本书,被演化为一个文化圈、一个文化符号,或形成一个流派。无疑,能引起人们敬畏的作家作品,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能跻身“?学”或“研究会”的作家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5.商业率。近年来,人们不仅追求文学的社会效益,更追求文学的经济效益。千方百计地开发文化产业,从中“淘金”。鲁迅作品中的许多地名、人名成为注册商标,就是明例。 总之,考量文学价值,文学影响力是表象,文学传播力是过程,文学增值力是结果。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领域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的专业方向,在土木工程领域举足轻重。学好《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理解力的培养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实际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本文总结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以兴趣培养为目标对如何提高《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交互学习;主动性;兴趣培养
土木工程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建筑企业达8万余家,从业人数十分庞大,而且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目前,我国重大超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海洋工程、水工工程等不断涌现,技术难度越来越大,这使得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问题日趋凸显。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木工领域的基础学科,涉及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维护等各个方面,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成为复合型人材夯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本科教育规模已经世界第一,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1]。近年来我国对本科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有效教学[2,3]。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的方法都离不开兴趣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即是方法[4,5]。学习的兴趣与成绩正相关[6]。目前,相当一部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只关注力学、结构设计、设计与分析软件等课程,对《土木工程材料》没有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存在“混”的现象,甚至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土木工程材料》课上做《结构力学》作业、看《混凝土结构设计》辅导书等等,笔者了解到的多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常规土木工程材料缺少基本的了解,甚至毕业生设计不出合理的砂浆、混凝土配合比,更不用说砂浆、混凝土拌合物试配与调整。土木工程材料在很多学生眼里中只有脏、累、无技术含量。毫无疑问,知识体系的不健全会严重制约未来工作能力的发挥,也越来越难以适应工程难度越来越复杂的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二)网络、手机“玩物丧志”
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当今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年在佛学界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香港专门有一个社会组织名字就叫“香港佛教文化产业”,经常来内地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2010年台湾与大陆在厦门专门举办过“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产业峰会”。陕西2009年曾专门提出了着力打造法门寺佛文化产业集群的口号,甚至宣传重点打造佛教文化创意产业。江苏无锡市在2010年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中,专门对澄光寺进行了茶禅文化产业的规划。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茶文化、文化产业三者融合的结晶,是佛教与社会接轨的经典案例。禅茶一味、梵我一如等理论为佛教茶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普陀佛茶、九华佛茶、天目佛茶等各种数不清的名优“佛茶”,为佛教茶文化与社会的接轨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佛教茶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隶属第三产业,是佛教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和产物。 一、佛教茶文化产业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个新视野,是佛教文化产业问题的一个分支。佛教文化产业也是近些年来一个新兴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的资格,是因为佛教有着系统完备的教义、理论,神秘的宗教信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禅茶文化,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结合,就是佛教茶文化产业。佛教茶文化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则为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潜能。佛教茶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佛教文化产业,而佛教文化产业一词则是来源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各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境界,不再是一般的服务业。而是经济的主体。[1]”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的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核心层和外围层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相关文化层是补充。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其他文化服务业。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茶文化产业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规模。 二、新闻出版业 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服务业和出版发行业。这个行业的最高主管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要求迅速及时。新闻服务业方面,关于佛教茶文化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例如近些年每年举办的普陀佛茶文化节、各种级别的禅茶大会新闻会等。出版发行业,也可以称其为纸质传媒业,主要是报纸、图书、杂志。佛教茶文化没有专门的报纸,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报纸是各种综合性报纸。一般情况下,许多综合性报纸里面会有茶的栏目,谈到茶,经常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图书出版领域,涉及到佛教与茶的著作颇多,几乎所有关于茶文化的著作大多会讲到佛教与茶的关系。专门探讨佛教与茶的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力作,例如:天中衲子2002年编著的《茶与禅》(民族出版社),舒曼、李瑞科2005年主编的《禅茶一味》(中国和平出版社),关剑平先生2011年主编的《禅茶:历史与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业领域,佛教期刊众多,如《法音》、《佛教文化》、《佛学研究》等,此类佛教杂志多为佛教理论方面的杂志,佛教茶文化的内容较少。然而,在茶文化类型的期刊里面,经常会有佛教与茶的论文,不胜枚举。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佛教茶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佛茶广播剧、佛茶电影、佛茶电视剧问世。然而,有关佛茶的广播倒是比比皆是。广播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具有伴随性强、动态收听、立即性传播的优势,不容易受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渗透力强,服务性强,听众可以参与互动。部分广播剧也会涉及到佛教与茶的内容,如湖州市电视台的广播剧《千古茶圣》,陆羽本身在寺庙长大,又是中国“茶圣”,有关他的广播剧自然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广播业也有自身劣势,受电视、网络的冲击,听众逐渐减少;相对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显得可观性、趣味性不足。因此,在发展佛教茶文化广播行业的时候,要同时把握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电影制作成本相当高,一部优秀的电影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高昂的成本制约着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佛教与茶这两个领域都是特定受众,观众面较窄,导演拍摄一部大片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然而有关佛茶的内部影像资料则是数不胜数。以陆羽为主题的茶电影《茶恋》,有许多剧情涉及到佛教茶文化。2011年3月正在拍摄的世界首部中国茶文化纪实电影《南方嘉木》,摄制组在蒙顶山永兴寺拍摄禅茶文化,展现了从采摘前大殿祭拜仪式、茶园采摘仪式、禅茶制作、禅茶供奉完整过程。电视剧与电影相似,成本都比较高,但是经常会有镜头涉及到佛教与茶,如电视剧《茶马古道》,以及正在拍摄的《大茶金典》,都会在某些镜头涉及到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影视业的起步与可持续发展,要以内容为主,不能像许多影视剧一样,靠帅哥、美女、明星大腕刺激眼球来吸引观众。不能为了搞创意而做拼盘,那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斥资8500万美元拍摄的《赤壁》上映之后非常火爆,里面会聚了梁朝伟、赵薇、金城武、张丰毅、胡军、林志玲等大批明星,林志玲在其中扮演小乔,亲自为曹操泡功夫茶,还讲解了一段跟陆羽《茶经》差不多的文字。试想,三国时代与功夫茶、陆羽《茶经》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弄在了一起,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这对影视作品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伤害。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火爆,这与影视产业的通俗性有关。纵观当今主流的影视作品多为通俗作品,“四大名著”等作品反复被重拍。单纯的佛教茶文化影视作品可能观众受限,然而在众多火爆的影视作品中插入佛教茶文化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在自我发展强大的同时,要与其他影视作品联合发展。#p#分页标题#e# 四、文化艺术服务业 文化艺术服务业,其实就是艺术表演业。关于佛茶、禅茶的茶艺表演发展相当迅速。如火如荼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佛家茶礼、佛教茶道等表演。表演的形式既有凸现佛教静、寂特色的绿茶表演,更有虎虎生风的长嘴壶表演。佛教茶舞表演比茶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启发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洗礼。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佛茶茶艺的表演,往往会上升到佛教“礼仪”的高度,也就是佛教茶礼,这是因为佛教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寺院内部,饮茶逐渐制度化。寺院专设‘茶堂’,是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2]”“佛教认为茶其功若神,茶与佛的修身观念已深深契合,佛门乃脱俗之圣地,茶乃神圣的洁物,通过茶事可洁净身心,而这种洁净身心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来达到的。[3]”目前,佛茶茶艺的表演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真价实的僧侣进行的茶艺表演,另外一种是佛教弟子以外的茶艺人士。两种风格迥异的茶艺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满足了不同观众视觉和文化的需求。佛茶茶艺表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在表面上做文章,穿一件僧侣服装,摆上几件佛家道具就成了佛家茶艺。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有文化内涵的佛家茶艺很难被看懂。佛家茶艺需要的解决的问题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这种佛法、茶文化内涵能够让观众容易理解。 五、文化休闲娱乐业 文化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相对于佛教茶文化产业来说,佛教茶文化旅游业是主体产业,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业载体较少,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佛教茶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以佛茶命名或主题的茶馆、山庄、茶楼,是主要的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如浙江新昌大佛寺旅游,陕西倾力打造的法门寺佛文化产业群,普陀山佛茶文化旅游等。佛教茶文化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强的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可以覆盖许多产业。佛教茶文化旅游业门槛低,投资可高可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富裕导致精神需求的增加,人们需要向佛祖祈求平安。佛的神秘性、灵验性往,往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寺庙,如果能够得到主持开光之后的佛茶,那么其价值将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由于佛教文化讲究出世,反对暴利,许多时候佛茶开光是免费的,但是对信徒的心理影响巨大,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捐赠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与当今流行的通过吉祥物调运势看风水的公司,可谓有着很大的区别。名山名寺出名茶,佛教、茶、名山往往是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佛教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多佛教名山本身就是茶山,非常适合茶园生态游的开发,好山好水出好茶,可以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如名优佛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还可以带动与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艺表演业。佛教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根据佛教景点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选择、组合合适的佛教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六、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 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包括广告业、会展业等。广告业领域,各种有关佛茶的广告宣传,例如大佛龙井、普陀佛茶等数不胜数。会展业方面,各种与佛茶或者禅茶相关的活动,如普陀佛茶文化节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网络文化产业领域,关于佛教茶文化的网站、博客等网络资源应有尽有。佛教茶文化产业在教育培训业方面,均有文章可做,佛教文化艺术、茶疗养生等项目都有相当的市场。佛教茶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所凝聚的产业群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鉴佛教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第一个是少林寺。少林寺气魄宏大,佛教文化产业做的风声水起。少林寺自古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功夫名扬全球。少林寺在其住持释永信带领下,积极融入社会,其佛教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少林武僧团在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开网站,设少林药局,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少林功夫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少林寺传奇之乱世英雄》、《少林寺传奇之十三棍僧》、《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等电视剧、电影。少林寺的文化产业,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少林寺佛教文化产业相媲美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它的茶文化气氛更浓郁一些。陕西投资50亿兴建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让其佛教茶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 七、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是传承悠久、内容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无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的。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佛教文化既具有宗教的神秘性,又具有参与社会的世俗性。佛教文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同时又具有作为宗教文化的神秘性。神圣性与神秘性就是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根据。对广大群众来说,佛教的魅力不在于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于其神秘的信仰。总之,合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开发,既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佛教自身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探索和系统研究的文化课题。 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需要下列必要条件。第一,资金的支持。佛教茶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政府的重视。佛教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规划导向、搭建企业及项目合作平台、咨询服务及人才培育等方面。[4]”政府对佛教发展是比较重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离开政府的扶持寸步难行。第三,人才的培养。佛教茶文化产业目前来说,专业的佛教文化产业人才非常少,甚至没有。佛教茶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涉及到佛学、茶学、茶文化、艺术、传播、经济等众多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比一般文化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懂茶文化的,不懂佛学;懂佛学的,对茶文化又不够专业;即使对茶文化、佛学都比较了解,然而文化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在某些时候仍是超乎想象的。第四,对佛教茶文化产业的规划者、项目负责人等要求极高,他所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包括极强的组织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与眼光。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寺庙、高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第五,佛教茶文化产品要注重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能够帮助顾客缩短选购商品的过程。[5]”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神,有档次和品位的消费者非常注重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佛教茶文化产业涉及领域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当今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年在佛学界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领域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香港专门有一个社会组织名字就叫“香港佛教文化产业”,经常来内地进行文化、经济交流活动。2010年台湾与大陆在厦门专门举办过“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产业峰会”。陕西2009年曾专门提出了着力打造法门寺佛文化产业集群的口号,甚至宣传重点打造佛教文化创意产业。江苏无锡市在2010年佛教文化发展规划中,专门对澄光寺进行了茶禅文化产业的规划。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茶文化、文化产业三者融合的结晶,是佛教与社会接轨的经典案例。禅茶一味、梵我一如等理论为佛教茶文化产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普陀佛茶、九华佛茶、天目佛茶等各种数不清的名优“佛茶”,为佛教茶文化与社会的接轨提供了强大的社会物质基础。佛教茶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隶属第三产业,是佛教与茶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和产物。 一、佛教茶文化产业 佛教茶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是一个新视野,是佛教文化产业问题的一个分支。佛教文化产业也是近些年来一个新兴的问题,佛教文化产业的资格,是因为佛教有着系统完备的教义、理论,神秘的宗教信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禅茶文化,佛教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产业的结合,就是佛教茶文化产业。佛教茶文化依托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则为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孕育着巨大的潜能。佛教茶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佛教文化产业,而佛教文化产业一词则是来源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各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新境界,不再是一般的服务业。而是经济的主体。[1]”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化的标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的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其中核心层和外围层组成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相关文化层是补充。文化产业主体部分包括: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其他文化服务业。佛教茶文化产业是佛教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茶文化产业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规模。 二、新闻出版业 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服务业和出版发行业。这个行业的最高主管部门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要求迅速及时。新闻服务业方面,关于佛教茶文化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例如近些年每年举办的普陀佛茶文化节、各种级别的禅茶大会新闻会等。出版发行业,也可以称其为纸质传媒业,主要是报纸、图书、杂志。佛教茶文化没有专门的报纸,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报纸是各种综合性报纸。一般情况下,许多综合性报纸里面会有茶的栏目,谈到茶,经常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图书出版领域,涉及到佛教与茶的著作颇多,几乎所有关于茶文化的著作大多会讲到佛教与茶的关系。专门探讨佛教与茶的著作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力作,例如:天中衲子2002年编著的《茶与禅》(民族出版社),舒曼、李瑞科2005年主编的《禅茶一味》(中国和平出版社),关剑平先生2011年主编的《禅茶:历史与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业领域,佛教期刊众多,如《法音》、《佛教文化》、《佛学研究》等,此类佛教杂志多为佛教理论方面的杂志,佛教茶文化的内容较少。然而,在茶文化类型的期刊里面,经常会有佛教与茶的论文,不胜枚举。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佛教茶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佛茶广播剧、佛茶电影、佛茶电视剧问世。然而,有关佛茶的广播倒是比比皆是。广播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具有伴随性强、动态收听、立即性传播的优势,不容易受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渗透力强,服务性强,听众可以参与互动。部分广播剧也会涉及到佛教与茶的内容,如湖州市电视台的广播剧《千古茶圣》,陆羽本身在寺庙长大,又是中国“茶圣”,有关他的广播剧自然会涉及到佛教茶文化。广播业也有自身劣势,受电视、网络的冲击,听众逐渐减少;相对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显得可观性、趣味性不足。因此,在发展佛教茶文化广播行业的时候,要同时把握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电影制作成本相当高,一部优秀的电影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高昂的成本制约着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佛教与茶这两个领域都是特定受众,观众面较窄,导演拍摄一部大片要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然而有关佛茶的内部影像资料则是数不胜数。以陆羽为主题的茶电影《茶恋》,有许多剧情涉及到佛教茶文化。2011年3月正在拍摄的世界首部中国茶文化纪实电影《南方嘉木》,摄制组在蒙顶山永兴寺拍摄禅茶文化,展现了从采摘前大殿祭拜仪式、茶园采摘仪式、禅茶制作、禅茶供奉完整过程。电视剧与电影相似,成本都比较高,但是经常会有镜头涉及到佛教与茶,如电视剧《茶马古道》,以及正在拍摄的《大茶金典》,都会在某些镜头涉及到佛教茶文化。佛教茶文化影视业的起步与可持续发展,要以内容为主,不能像许多影视剧一样,靠帅哥、美女、明星大腕刺激眼球来吸引观众。不能为了搞创意而做拼盘,那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斥资8500万美元拍摄的《赤壁》上映之后非常火爆,里面会聚了梁朝伟、赵薇、金城武、张丰毅、胡军、林志玲等大批明星,林志玲在其中扮演小乔,亲自为曹操泡功夫茶,还讲解了一段跟陆羽《茶经》差不多的文字。试想,三国时代与功夫茶、陆羽《茶经》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居然弄在了一起,颇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这对影视作品来说不是长久之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种伤害。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火爆,这与影视产业的通俗性有关。纵观当今主流的影视作品多为通俗作品,“四大名著”等作品反复被重拍。单纯的佛教茶文化影视作品可能观众受限,然而在众多火爆的影视作品中插入佛教茶文化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佛教茶文化影视产业在自我发展强大的同时,要与其他影视作品联合发展。#p#分页标题#e# 四、文化艺术服务业 文化艺术服务业,其实就是艺术表演业。关于佛茶、禅茶的茶艺表演发展相当迅速。如火如荼的茶艺表演中,经常会有佛家茶礼、佛教茶道等表演。表演的形式既有凸现佛教静、寂特色的绿茶表演,更有虎虎生风的长嘴壶表演。佛教茶舞表演比茶艺更具有震撼力,能够启发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的洗礼。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佛茶茶艺的表演,往往会上升到佛教“礼仪”的高度,也就是佛教茶礼,这是因为佛教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寺院内部,饮茶逐渐制度化。寺院专设‘茶堂’,是禅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尝名茶的地方。[2]”“佛教认为茶其功若神,茶与佛的修身观念已深深契合,佛门乃脱俗之圣地,茶乃神圣的洁物,通过茶事可洁净身心,而这种洁净身心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来达到的。[3]”目前,佛茶茶艺的表演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真价实的僧侣进行的茶艺表演,另外一种是佛教弟子以外的茶艺人士。两种风格迥异的茶艺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满足了不同观众视觉和文化的需求。佛茶茶艺表演,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流于形式,在表面上做文章,穿一件僧侣服装,摆上几件佛家道具就成了佛家茶艺。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有文化内涵的佛家茶艺很难被看懂。佛家茶艺需要的解决的问题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这种佛法、茶文化内涵能够让观众容易理解。 五、文化休闲娱乐业 文化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业。相对于佛教茶文化产业来说,佛教茶文化旅游业是主体产业,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业载体较少,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佛教茶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以佛茶命名或主题的茶馆、山庄、茶楼,是主要的佛教茶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与佛教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产品,数不胜数,如浙江新昌大佛寺旅游,陕西倾力打造的法门寺佛文化产业群,普陀山佛茶文化旅游等。佛教茶文化旅游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性强的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可以覆盖许多产业。佛教茶文化旅游业门槛低,投资可高可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富裕导致精神需求的增加,人们需要向佛祖祈求平安。佛的神秘性、灵验性往,往成为最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寺庙,如果能够得到主持开光之后的佛茶,那么其价值将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由于佛教文化讲究出世,反对暴利,许多时候佛茶开光是免费的,但是对信徒的心理影响巨大,他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捐赠来表达这种感情。这与当今流行的通过吉祥物调运势看风水的公司,可谓有着很大的区别。名山名寺出名茶,佛教、茶、名山往往是多种元素交织在一起,佛教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大多佛教名山本身就是茶山,非常适合茶园生态游的开发,好山好水出好茶,可以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旅游,如名优佛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还可以带动与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茶艺表演业。佛教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根据佛教景点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选择、组合合适的佛教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 六、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 其他文化服务业领域,包括广告业、会展业等。广告业领域,各种有关佛茶的广告宣传,例如大佛龙井、普陀佛茶等数不胜数。会展业方面,各种与佛茶或者禅茶相关的活动,如普陀佛茶文化节等,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网络文化产业领域,关于佛教茶文化的网站、博客等网络资源应有尽有。佛教茶文化产业在教育培训业方面,均有文章可做,佛教文化艺术、茶疗养生等项目都有相当的市场。佛教茶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所凝聚的产业群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鉴佛教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第一个是少林寺。少林寺气魄宏大,佛教文化产业做的风声水起。少林寺自古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少林功夫名扬全球。少林寺在其住持释永信带领下,积极融入社会,其佛教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少林武僧团在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开网站,设少林药局,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少林功夫申报人类文化遗产等。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少林寺传奇之乱世英雄》、《少林寺传奇之十三棍僧》、《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等电视剧、电影。少林寺的文化产业,给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与少林寺佛教文化产业相媲美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它的茶文化气氛更浓郁一些。陕西投资50亿兴建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让其佛教茶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复制的优势。 七、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是传承悠久、内容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茶文化。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无论最早发现茶的用途,还是最早饮茶、种茶,都是从中国开始的。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佛教文化既具有宗教的神秘性,又具有参与社会的世俗性。佛教文化具有作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同时又具有作为宗教文化的神秘性。神圣性与神秘性就是佛教文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根据。对广大群众来说,佛教的魅力不在于精深的思想体系,而在于其神秘的信仰。总之,合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开发,既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也是佛教自身转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探索和系统研究的文化课题。 发展佛教茶文化产业需要下列必要条件。第一,资金的支持。佛教茶文化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政府的重视。佛教茶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营造投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规划导向、搭建企业及项目合作平台、咨询服务及人才培育等方面。[4]”政府对佛教发展是比较重视的,佛教茶文化产业离开政府的扶持寸步难行。第三,人才的培养。佛教茶文化产业目前来说,专业的佛教文化产业人才非常少,甚至没有。佛教茶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太广泛了,涉及到佛学、茶学、茶文化、艺术、传播、经济等众多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比一般文化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懂茶文化的,不懂佛学;懂佛学的,对茶文化又不够专业;即使对茶文化、佛学都比较了解,然而文化产业本身的复杂性、学科的综合性,在某些时候仍是超乎想象的。第四,对佛教茶文化产业的规划者、项目负责人等要求极高,他所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包括极强的组织能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与眼光。佛教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政府、寺庙、高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第五,佛教茶文化产品要注重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能够帮助顾客缩短选购商品的过程。[5]”品牌是消费者心目中的神,有档次和品位的消费者非常注重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p#分页标题#e#
涂鸦艺术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涂鸦艺术在服装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成为个性化消费者的主要语言表达。本文主要从涂鸦艺术文字、涂鸦艺术图案应用分析了涂鸦艺术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涂鸦艺术;服装设计;应用
涂鸦艺术的传播在整个艺术界已得到广泛推崇,其平民化、大众化、精神寄托、释放作为核心的特征明显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街头中可以看到各种艺术包装、音乐、动画、广告、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时尚摄影等方面都有其表现。因此,在时尚生活圈的模式中,受主流社会思潮的感染,其“集体趣味”的趋势使得涂鸦艺术在服装设计等时尚主流开始风靡。而现阶段,涂鸦艺术与服饰设计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形式:与设计产品跨界合作、借涂鸦之势的包装与宣传。其涉及内容较复杂,本文主要从案例层面对涂鸦艺术元素在服装服饰设计中综合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涂鸦艺术文字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的创意设计给大众产生强烈的印象,而涂鸦艺术文字首先表现在涂鸦艺术家自我的个性签名,这使得其创作的作品充满神秘性,引起人们对其更多的关注,这为涂鸦的创作者在自我签名的设计方面更加注重,设计灵感不断被挖掘。因此,对于众多的涂鸦艺术创作者来说,“MARK”成为显著的自我个性化的标志,这也是区分别的涂鸦艺术家的辨识度标志。在服装设计中,应用“MARK”签名的艺术文字字体,线条流畅、简单大气、骨感性强的形式美。特别是在T恤设计时这种个性字体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手写字体本身的随机性、设计性较强,随意在服装方面的发挥,就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本质上涂鸦艺术平面的文字设计追捧的就是无拘无束的感觉。例如,LV品牌的涂鸦系列服装,在设计时刻意以黑色为主色调,点缀其荧光线,呈现闪亮颜色之感,给人以自由感觉,适用于休闲类服装,同时,手写涂鸦字体主要以数量取胜,不能过多,特别是英文文字的表现,其色泽明亮,且色彩层叠交错,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视觉享受。在立体风格表现方面,美国布朗克斯Phase2创造的艺术字体最具有代表性。其主要运用反透视原理,呈现字体的凸出立体感,特别在服装上使用泡泡袖字母时,立体感使得视觉在短时间占据较大的空间,增加人们的吸引力,仔细观察时字母没有尖锐的转角,给人心平过渡感觉,其特征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气泡,在T恤设计时增添了可爱的动感元素。在加上青年的各种运动鞋的涂鸦设计,嘻哈风格的运动服装,呈现青年时尚、自我、纯真的感觉。
2涂鸦艺术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图案在服装设计中是应用的关键所在。涂鸦艺术图案主要表现在动植物、卡通图像、人物形象三个方面。
音乐文学教学反思
音乐文学是一门集音乐、文学、戏剧于一身的综合边缘学科,俗称为“带响”的文学,因为它要受音乐的制约。 我院音乐文学专业在前院长丁鸣同志亲自关怀下,于1980年9月建立,这在全国来说还是首创。它主要培养歌词写作、歌剧剧本创作、电视音乐剧写作、电影音乐片文学本写作等创作人才,同时,也为电台、电视台、报社、音像出版部门培养音乐文学编辑。 我们专业于一982年正式招生,198一1986年共招收三期(两年制)干部专修班(脱产)。 学员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武汉等省市及部队文艺团体。在这三期干部专修班的基础上招收了三年制的专科班,至今已毕业十届学生,近120人,目前在校有三届学生,共44人。这些毕业生均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广州、深圳、汕头等省市及部队文艺团体。他们分别在演出团体从事创作工作;在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报社等单位从事音乐文学编辑工作。 15年来,先后主持该专业和任教的主要有在我国音乐文学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鸣戈、普烈、贾铁珊、苏英林等。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艺术实践,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音乐文学的后起之秀和杰出的中、青年词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词和歌剧、影视文学脚本。为我国音乐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学成果的回顾我们专业为了尽快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在教学上始终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方针,因此在教学成果方面成绩是显著的。 在这160多名学员中,共创作歌词近千首。 据不完全统计,发表在省级、全国级报刊杂志的歌词作品就有700余首,有的学生还出版了个人歌词和影视剧本专辑。比如:胡宏伟、陈万仕、杨峻鹏等。其中有近百首歌词在省、全国获奖。 他们撰写毕业论文160多篇,其中有20多篇发表。共创作歌剧剧本和音乐剧剧本近百部,其中五部歌剧:《新娘泪》(崔凯)、《危险的游戏》(鲁东勇)、《贵妃传奇》(张晓芳)、《乐迷们》(丛者甲)、《血泪金石》(周志军)和一部电视音乐剧《绿色的旋律》(崔凯),被《辽宁剧作》编辑部汇编为歌剧专辑给予发表。专辑出版后在全国歌剧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一致好评。院长秦咏诚同志在亲自为该《专辑》撰写的前言中写道:“首先让我代表全院师生热烈祝贺《歌剧专辑》出版!这是我们音乐学院一件大事,也是我省歌剧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院音乐文学专业师生教学改革和科研的一项成果。”该编辑部在编后语中这样写道:“这期歌剧专辑均为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文学专业学生的作品。我们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戏剧低潮之时,歌剧更为不景气,而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文学专业的师生,能够知难而上,创作出一批歌剧剧本,我们不能不被他们高度的歌剧创作热情和勇于开拓歌剧创作新局面的精神所感动。 我们认真阅读了所有的剧本,并从中选出五部歌剧、一部音乐剧,编成这期专辑,就是想用实际行动支持这个年轻的富有开拓精神、富有勃勃生机的专业,为开创我省歌剧创作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专辑发行之后,我们陆续收到了歌剧界的老前辈及歌剧专业作家的祝贺信。其中,歌剧《白毛女》作者之一,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团主席丁毅同志在来信中写道:“……读了这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歌剧样式上也各有千秋的五部歌剧和一部音乐电视剧,我总的感觉是这些剧作者们对歌剧文学剧本的艺术规律都是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把握。我想,这同音乐文学专业的老师们,特别是具体指导这些剧本创作的你(指笔者)所花费的心血是分不开的。首先使我受到鼓舞的是这些剧本的思想内容都是健康的,在题材选择上是郑重的。我认为‘专辑,中这些剧本都给读者以认识生活、变革生活的启迪……在目前歌剧创作颇为冷落的时候,能有这样一批本子创作出来并且得到发表,已经使我很感欣慰T。’,歌剧《草原之歌》的编剧、中国歌剧研究会理事任萍同志来信写道:“……作为一名歌剧创作三十余年的老兵,对贵院为中国歌剧事业做出的创造性贡献,由衷感到高兴和敬佩。这些年来,歌剧不那么兴旺,其原因很多,亦很复杂,但归根到底作品是要人来写的,没有一支新人倍出,日益壮大的创作队伍,振兴歌剧就成了一句空话。你们抓住了这一主要环节,从音乐入手培养歌剧文学创作人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创举,对歌剧创作队伍后继乏人局面的转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你们开拓性的工作将在中国歌剧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这六部题材各异、形式多样的作品,各有其鲜明的特色。你们的尝试和探索精神是值得称颂的。其中鲁东勇的《危险的游戏》,无论在戏剧性、文学性、音乐性和主题思想开掘上,以及形式的完整性上,都是堪称上品,从全国歌剧(包括音乐剧)创作上看,也是属于优秀之作,……从这些作品和几位青年作者的进步中,体现了贵院教学指导思想(全面培养,提高歌剧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是正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研究、探索、尝试了电视音乐剧,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音乐喜剧的创作与拍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编剧、导演、拍摄、制作的电视音乐剧《绿色的旋律》(上、下集)分别由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播出后,我们陆续收到一些群众来信,其中一位署名村民的观众在信中写道:“《绿色的旋律》是一个好剧,是一曲心灵的颂歌。我觉得这部音乐剧之所以好,首先是主题思想很有现实意义,符合党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将学到的丰富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创作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只有到生活实践中去经受锻炼,才能使自己经得起风风雨雨的考验,这部剧中的主人公白涛就是利用假期重返养育他的故乡,和那里的父老兄妹生活在一起,参加伐木劳动,成为劳动人民中间的一员。所以他写的音乐作品不是苍白无力,而是有血有肉,有旺盛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全剧的乐曲,歌词都有情、有意、有生活、有时代气息。看了这个音乐剧既受到精神文明教育,又是一次美的享受,从心里感谢沈阳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该剧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电视剧《理想杯》大奖赛中荣获“奋进奖”(二等奖)。在北京饭店颁奖时,中国文联主席、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握着我专业代表的手说:“沈阳音乐学院能拍出电视音乐剧来,我很惊奇,戏不错,歌也不错,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多写音乐剧。”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我院前副院长霍存慧教授也说:“你们能创作这样的戏也好、曲子也好的音乐剧来,这在沈阳音乐学院历史上是空前的。”1986年创作拍摄了电视音乐喜剧《求仙记》辽宁电视台播出。#p#分页标题#e# 1986年创作了电视音乐片《献给南疆战士的歌》,分别由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 该片播出后,反响很大,我们陆续收到了云南前线指战员的祝贺信,感谢信。其中守卫在云南马关87918部队党委及全体指战员的来信中写道:“我们在南疆威严的导弹阵地上,高兴地看到了你们《献给南疆战士的歌》的电视节目。 这动听的歌声、深情的音韵,唱出了大学生们对英模的崇敬、战士的关怀,给我们南疆卫士带来了欢乐、温暖和力量。你们的歌声唱圆了老山的明月,唱甜了导弹健儿的心.你们的歌声如金秋的清风,吹抚南疆的焦土,吹散了战火和硝烟.似细雨,滋润了“猫耳洞”中战士干裂带血的唇舌,滋润了卷曲在战壕里勇士的心田……。”1988年创作拍摄了电视音乐短剧《我们拥抱太阳》,沈阳电视台播出。该剧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电视剧《理想杯》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1991年创作拍摄了电视音乐片《大海、明珠、太阳》分别由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 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尖子学生,请专家讲学及校内外学术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自建专业以来,先后请了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阿红先生,著名曲艺作家、理论家宫钦科先生,著名词作家张黎先生以及刘文玉先生、张名河先生等来我专业进行讲学。同时,我们也经常进行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1987年8月,我们专业与辽宁艺术研究所、省剧目室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歌剧文学理论研讨会”,于8月26日至30日在沈阳金城宾馆举行。来自十几个省市的知名歌剧作家,如歌剧《白毛女》编剧之一、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团主席丁毅同志,歌剧《草原之歌》编剧任萍同志,歌剧《洪湖赤卫队》编剧、作曲之一湖北歌舞剧院院长张敬安同志,歌剧《一百个新娘》作曲、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同志,中央歌剧院副院长赫声同志,中央歌剧院编剧胡宪廷同志,歌剧《芳草心》编剧何兆华同志,歌剧《大野芳菲》编剧、上海歌剧院副院长王树元同志,歌剧《火把节》编剧、著名诗人,重庆歌剧团团长、陆整同志,音乐理论家、歌剧评论家、辽宁音协副主席寒溪同志,辽宁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杨砚耕同志,辽宁剧目室主任洪淑英同志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我国著名诗人、中国歌剧研究会名誉主席、副部长贺敬之同志委托丁毅同志向大会表示祝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晓钟同志,歌剧《江姐》编剧阎肃同志,作曲家羊鸣同志等也给大会发来贺信、贺电。亲临大会祝贺的有辽宁音乐家协会主席丁鸣同志,秘书长刘亚力同志,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刘效炎同志,辽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胡宪革同志。代表离沈时,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瑞江同志到车站为代表送行。 《光明日报》、辽宁电视台、上海《歌剧艺术》编辑部、《沈阳晚报》等均派出记者参加了此会,并给予报导,特别是《歌剧艺术》、《沈阳晚报》进行了全方位和开辟专栏给予报导。 会议期间,代表对中国歌剧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中国歌剧文学方面的理论学术等间题进行了研讨.代表一致表示,通过这个会更激发了他们振兴歌剧、献身歌剧的决心。 我们专业的全体学生均参加了会议,聆听了专家的发言。有的学生说:“花多少钱也请不来这么多专家给我们上课,这真是个非常难得的好机会。”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对专业教材的丰富、完善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增长学生的才智,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通过对教学部分成果的回顾,我们认识到: 1、创作专业的教学;必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边教学,边实践,边创作。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搞活”,在这个“活”字中求质量。 2、创作专业的教学,应该与经济实体挂勾,取得企业在经济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死”作品变成“活”形象。 3、创作专业的教学,必须走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在编写教材和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吸收信息量,不断充实完善教材内容。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方面,也要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和创作出现一个“新”和“质,,的飞跃。 4、创作专业的教学,必须走与人民相结合的道路。每学年或每学期师生不得少于二—四周的艺术实践。真正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激发“灵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展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找出差距,努力造就21世纪的音乐文学人才。 十五年过去了,有过辉煌,也有过仿徨;有过欢愉,也有过惆怅。可以说,从总体上看,我们专业前十年培养出了一批音乐文学创作人才;后五年,基本上培养出了一批音乐文学编辑人才。当然不管是创作人才也好,编辑人才也好,它都是我们专业培养目标的范围。但严格地说起来,作为一个专业,要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两方面有所兼顾.所以我想,专业要生存,要兴旺,要发展,必须要面对现实,找出差距,更好地迎接21世纪对我们的挑战。 因此我认为,今后在专业的发展上,应着重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创作 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当然,“教”与“学”是两个方面的间题,如果没有好的“土坯”,再好的师傅也烧不出好的“砖”来;反之,如果“土坯”很好,没有技艺高超的“师傅”,也同样烧不出高质量的好“砖”来。因此,今后我们专业应该从强化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上下功夫。虽然“任重道远”,但也要“只争朝夕”。 二、加强基础课教师队伍素质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确保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p#分页标题#e# 基础课教师的职责应该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他的教学目的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是共同的,这需要全体教师共识。在这方面,近五年强调的不够,今后基础课的教材内容重点应放在对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剖析上,以便学生在创作时有所借鉴,有所发展。 三、犷进一步丰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材及教材的编写工作。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我们初步拟定:200。年到来之时,即是我们各科完成具有其专业特色的系列教材之日。 四、在招生工作上,做好质量上的把关。如果有可能,争取办好考前班,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培养、发现好的“学苗”。在专业考试方面,一定要采取专业课教师与专家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五、专业要发展、兴旺、要有生命力、要适应社会对音乐文学人才的需求,必须在学制间题上进行改革。目前的三年制专科显然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必须办四年制本科、专科起步的本科,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求,解决专业的生存问题。因此,我们呼吁:各级领导关心我们,理解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并及早地给予解决!我们深知,在办学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为了专业的发展,我们决心坚持把音乐文学专业办下去,且坚信会越办越好。
凸显判断力养成高中历史语境建设
【摘要】判断力是人的独立人格养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高中历史学科中的语境建设与判断力养成有一定关系。培养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视角去看待历史过往,提高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获得面对真实情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面向未来的历史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关键词】判断力;核心素养;历史语境
在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下,面对海量的媒体报道、纷繁复杂的文化评论,人们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体系,对信息和观点进行事实判断或者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力是21世纪世界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个人的判断力受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也受到个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判断力养成的关键时期,但现实中,人们往往习惯“碎片化”的短文本阅读,脱离语境去理解文本信息,缺乏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辨析、质疑意识。因此,学科教育在个人判断力养成方面应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当下高中生基于历史学科的“判断力”真实水平有一定了解,笔者主持的“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的实践研宄”课题组在2018年及2019年对参与课题研宄的学生进行了课题开展前后的数据调研,来自5个区近200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研。调研数据的结果呈现了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实施的效果。
一、课题实施后学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现状
为评估“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的实践研宄”的实施效果,笔者在连贯性实施教学探宄的一所F校进行了学生问卷调研。以F校2021届高二全体学生(440人)、2020届高三等级班学生(94人)为样本进行数据调研,并把这部分学生在2018年被调研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在同一群体(2020届、2021届)中进行两次与判断力有密切关系的历史核心素养获得能力的调研(百分比得分率),发现无论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还是历史解释,学生获得这些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发现,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呈现的进步幅度有很大不同,而且2020届和2021届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020届的进步幅度明显高于2021届。其中原因,除了样本数据的量有大小可能导致数据差异性大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2021届经历等级考分科后,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把历史学科作为合格考科目,这对学生认真投入历史学科的学习,尤其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历史阅读与写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即便如此,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探宄还是体现一定效果,2021届全体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进步。
1.时空观念
从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来看,2020届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指数(72.66%—78.37%)明显高于2021届的学生(64.03%—65.53%),群体差异性导致数据差异的原因不再赘述。从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进步率来看,两个群体的进步率不高,都没有达到10%。这说明与时空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时间轴、地域地理空间等知识技能对学生来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就其中的原因来分析,可能一方面是课题实践的时间短效果还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是课题组成员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史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髙中生的时空观念的培养相对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