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隐藏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隐藏技术论文

综合类医学期刊初审流程改进优势

摘要:伴随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的迅猛发展,各期刊投稿系统及微信公众号等的建立使作者投稿方式更加便捷。期刊收稿量逐年上升,初审工作量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学术不端、伦理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期刊编辑审稿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期刊面向国际化、市场化的需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稿件质量,缩短审稿周期,提高作者和审稿专家的满意度。初审流程的优化、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综合类医学期刊;初审;流程改进;学术不端;伦理

初审是审稿流程的第一道关口,加大初审力度将提升后续审稿环节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优质稿源的刊发速度,在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助于优质作者群的维护。综合性医学期刊,收稿范围广,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数字化和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收稿量递增,初审工作量和难度随之增加。为确保初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我刊(以《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为例)自2018年1月对初审流程进行优化,施行分步初审,收效显著。现对执行分步初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1初步审查

初审流程改革之前,我刊执行的是值班编辑专人初审制。负责初审的编辑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稿件的政治导向、学术价值,再根据文章的体裁、行文按照科技期刊出版编辑规范进行全面审查,迅速判断稿件的学术质量并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投稿系统的建立,作者投稿方式更加省时、便捷,我刊收稿量逐年递增,近几年均超过两千篇,刊发比例不足10%。初审编辑工作量巨大,任务繁重,稿件的初审周期也较长。且初审稿件暴露的医学伦理问题、学术不端显像也日益严重。为了提高初审效率和准确率,我刊对初审流程进行了改进,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1.1政治导向及规范要求的审查

首先审查稿件是否符合我刊办刊宗旨,栏目规划,符合我刊的刊登范围。是否具有明显政治性错误,是否涉及国家机密等。再结合当前的医学研究现状对论文进行初筛。

阅读全文

期刊编辑撰写论文修改建议的要求

修改建议是编辑、作者、审稿专家三者智慧的结晶,编辑对文稿的理解、质量评价、修改要求,对作者修改能力的预判,审稿专家对稿件学术质量的评价都要融合在修改建议中,这也把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撰写好修改建议有难度,要做的事情很多,以下几项应是基础。

1正确理解修改建议的含义

建议不是意见,更不是指令,从字面理解“建议”是一种软约束,受众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还可以提出不同见解供双方讨论;但其实质内容则要强化照此办理的编辑意图。“建议”的含金量全在说理,编辑要在建议的形式下用最简练的语言列出充足理由说服作者照此办理,这是撰写修改建议的难点之一,也是对编辑的才华和责任心的一种考验。

2将论文的修改权归还作者

编辑修改建议的立意是要把论文的修改权还给作者。在编辑实践中有2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编辑越俎代庖,另一种是只选用无须修改或无须进行较大修改的稿件,这2种做法都使作者失去修改权。归还修改权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原稿的学术价值,这只有作者自己能做到。其一,作者自行修改可以看作是写作的继续,由作者自行修改完成的论文仍属于“原装”,而经编辑修改的论文,不论编辑水平有多高也属“组装”;其二,编辑的修改建议包含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共同智慧,交与作者完成方可称为三者智慧的结合;其三,如果说科技期刊编辑的原创是发现人才,那么把修改权归还作者就是在培养人才,这与“原创”的价值相比毫不逊色。

3准确评估作者的修改能力和文稿的可修改空间

一般科技期刊录用稿件都有一个相当宽的学术质量域,其域值可能从100分下取至60分,只有60分以下才一刀切掉。这个域值或许并不明确设定,但在编辑审稿中常有“此稿写得真好”“此稿还可以”等判断,其中“真好”稿学术质量可能接近100分,“可以”稿学术质量可能只有60多分。此外,从后的实际影响力也能证明这个质量域是客观存在的。学术质量100分的文稿无须修改,但凤毛麟角。从61分到99分这个质量域值内编辑的修改建议可能起关键作用,多增1分是编辑追求,能增1分是修改建议的贡献。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域值的存在,使得“评估作者的修改能力”和“评估文稿的可修改空间”成为必要和可能。

阅读全文

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医院文化是医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持与动力保障。档案作为其重要载体与媒介,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档案与医院文化的关系入手,探究了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提出了以满足受众广泛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服务方法、路径的创新与拓展,以期助力医院文化在更广范围的继承与传播,继而服务医院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关键词】档案;医院文化;服务;创新

医院文化是医疗机构在长期医疗工作实践和认知中逐步形成的能为全体职工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凝结着医院发展的历史成果,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变化、革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深刻论述,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亦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对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1]。由此,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档案作为医院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其文化的属性却常被忽视或弱化,使之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常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要明确职责、转变思想,以档案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围绕医院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加强理念、服务创新,深入挖掘、利用档案文化资源,有效传播优秀档案文化,逐步实现经验管理或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文化行动”向“文化自觉”转变,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文化基础[2]。

1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医院档案是医院在长期医、教、研、防及日常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多角度反映并维护历史原貌,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它见证着历史,积累、传承着文化,可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大量历史文献与线索,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其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表现为:

1.1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是记忆的文化属性。由于人脑记忆的脆弱性,它的存储与传承更多借助外部符号媒介。档案因记事备忘而产生,形成于特定的社会框架,是对记忆的固化,具备了记忆的质性,它的相对稳定性能经受时间的侵蚀,并可在档案机构的开发与利用需求的推动下再现被遗忘的记忆。医院档案承载着医院历史,记录、保存、反映着医院建立、建设、发展的历程,可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丰富详实的第一手素材;它汇集着前人积淀的优秀成果,既是既往医院文化的积累、见证,也为今天乃至将来的文化构成积累新的文化养料。作为记录、保存、建构记忆的重要载体与工具,医院档案可在物化、存储、利用中实现对文化记忆的延续与传承。不但可通过发现历史事实、找回缺失记忆,对记忆予以补充、验证;也可通过对物化记忆的积累整合、传递转换,使公众在档案服务与利用中重温、理解与接受医院文化,继而形成对医院文化更为全面完整、持续不断的认知[3]。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选题策划与组稿和内容分发

当今,技术、知识和信息突破了地域和空间的界限。从纵向传播的传统模式,变成了横向、共时态传播。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消息的推送和内容分发更加方便、可得,呈现碎片化特征,这一方面加速了读者群和作者群的分流,另一方面又为一个个具有相同专业领域的小众群体提供了高度聚合的可能[1]。对科技期刊来说,顺应时代的变化,在选题策划、高质量稿件的组稿、约稿和内容分发过程中进行转型实践,用更加人性化和富有创意的方式,贴近读者的需要,对保证期刊的内容特色与核心竞争能力非常关键。因此,本文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的选题策略和媒介融合的方式,对技术发展环境下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和内容分发等做一些探索。

一、选题策划、组稿和内容分发所面临的问题

(一)选题策划环节:学术动态的海量化

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学科内部各个领域的高精尖趋势,都使得前沿的学术信息更加分散、无序,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时不时还会受到肤浅或虚假、不实学术成果的干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互联网时代学术动态也已经日益海量化。然而,选题策划却要求编辑能够把握学科发展走势、热点领域、交叉和新兴领域以及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巨量信息,编辑必须通过查询、搜索、积累原始选题,并在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视角。在海量化的知识信息中进行查询、搜索,积累选题,依靠人力作用非常有限。通过互联网或人工智能技术,积累得越多,挖掘得越深,就越有利于提取出正确的信息,找到合理的选题角度。

(二)组稿和内容分发环节:媒体环境的全媒化、智能化

媒体环境是各种媒介所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首先,“互联网+人工智能”支配的媒体环境在从两个相反的方向构建受众:一是不断地细化受众,使特定的受众群体变小;同时作为一种高效率的媒介又为聚合大规模的受众群体提供了可能。比如,今日头条就是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它根据用户需求推荐有价值的、个性化的信息。其次,“互联网+智能技术”为科技文化产品的传播载体和内容形式提供了各种新的可能。例如,期刊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微博进行信息传播,推送摘要,突出“快”;也可找准出击点,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示论文,吸引读者,突出“巧”。同时,在后续的不同时间节点,跟踪传播动向,不断深化和拓展同一主题,以巩固期刊栏目的传播效果。在这种情形下,组稿和内容的分发变得不再是一个主动搜索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关系匹配、兴趣耦合,应运而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稿和分发的内容要十分贴近受众,才能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三)组稿和内容分发环节:新媒体及其互动生态化

阅读全文

文件检验鉴定案件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在文件检验鉴定案件当中,一个案件从最初的检材样本的收集再到得出最后结论,其实主要的就是针对相关的鉴定材料和基本信息进行一个检验鉴定处理。文章以下针对文件检验鉴定案件中的信息技术做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文件检验;鉴定案件;信息技术

在文件检验鉴定案件当中,其实存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很多案件细节和当事人对事件的陈述、物证采集、提取结果等信息,提取物证的方法、时间比例等[1]。文件检验鉴定人员需要在检验鉴定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分析、挖掘、对比分析得出结果,才能够揭露文件物证与案件之间存在的关联,并且做出相关的证据和结论。同时,作为一名文件检验鉴定人员,需要具备发现信息的敏捷眼睛,其最重要的是经验丰富,从而提高整个案件的真实度[2]。

1检验鉴定案件中的信息特征

信息技术是表达事物形式存在或者是另一种表达形式,更是证明一种物质的存在性。有很多国外的专家指出,信息就是两种不定性的开始,也是用来消除一些随机的东西。通过文献检验鉴定案件,信息技术是指在文件物证中提出到各种证据,是鉴定文件目标并指出检验证据,是从人到物体的需要,文章以下分析几种信息特征: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审稿人制度存在问题和对策

学术期刊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稿人是学术期刊质量把控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维护学术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审稿制度存在着期刊与审稿人关系松散、审稿人审稿效率难以保证、匿名审稿存在妄加评议等问题,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职业审稿人制度,职业审稿人更加熟悉期刊的审稿标准,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审稿意见,提高审稿效率。有很多期刊都公开选聘审稿人,这便是审稿人职业化的一种努力。事实上,审稿人职业化并不符合学术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任何职业性的审稿人都将面临来自于作者和学术前沿的挑战。审稿质量是审稿人制度是否合理的外在表现。有部分学者认为,影响审稿人审稿质量的因素主要是稿件本身质量、期刊或栏目的知名度、稿件与审稿人专业的接近程度、审稿人素质、审稿心理等,提出加强初审、控制专家审稿数量、细化审稿需求、建立审稿质量评价机制、维护与审稿人的关系、坚持审稿回避原则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提出是基于具体的操作层面,是微观视角下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也根据期刊的立足和定位有所差别,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应用性大都存在局限。因此,需要在宏观视角下对审稿人制度进行反思,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审稿人制度,对于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审稿人的功能主要在于通过自己的学术经验和对学科发展、问题意识的把握,形成对稿件取舍的判断,并尽量排除人情关系和不必要的主观因素,提出对来稿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如何规范审稿人制度,使审稿人在审稿工作中,不仅仅获得50~2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还能对审稿人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科研、学术职称评审、课题立项结项等方面有所助益,提高审稿人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地位;使期刊编辑能够快速、精确派审稿件,让审稿人能够集中精力审阅自己最擅长领域的学术成果;使作者的成果能够得到正确客观评价,加快学术前沿成果的发表,并减少重复发表。本文对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

1审稿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审稿人拒审现象普遍存在。拒审的主要原因有:①研究领域不符;②没有审稿时间;③身体有恙;④不接受审稿工作。这些拒审原因中,研究领域不符与没有审稿时间有时只是固定审稿人不愿意审稿的托词,而非固定审稿人则基本不会有此问题,因为既然编辑将稿件派送于该专家,一定是通过仔细搜索查找到的,对该专家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当前中国的学术论文审稿工作,除了部分模型设计与计算、文献关键论证查证外,大都能够在数个小时之内完成,但并不是篇篇学术论文都有振奋人心的创新成果,因此,对于类似这种情况的论文审理专家可能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其他方面。表面上看,审稿人拒审是专家个人的事,倘若站在编辑的视角,则会发现这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建构中对审稿人制度认知和关切的缺位。第一,审稿人制度在学术共同体中的缺位。学术共同体作为专业的学术群体,对共同体内学者们的吸引、评价和推介的首要标准仍然是学术成果,加之学术团队的资源、学术传承等共同构成学术共同体的方方面面。在学术共同体之中,并不关注审稿人为学术成果发表做出的贡献,学者们对于自己的审稿经历,也往往只限于熟人之间的交流。第二,审稿人制度在学术评价中的缺位。在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之下,学术成果的地位无可取代,但忽视学术成果发表前的评价。学术评价对于审稿人贡献的忽视,导致学者们注重学术生产、盲目追逐期刊影响因子等,并不关注审稿人。审稿人在学术成果评价中也没有足够的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在匿名评审制度之下,审稿人甚至要主动隐藏自己的身份信息,这被认为是贴切、公正、客观地评阅稿件和确保审稿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第三,审稿人制度在学术科研中的缺位。在期刊论文、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等学术成果的发表和评价中,专家外审是重要的一环,审稿人对学术人才的发掘和学术研究方向的指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审稿人的工作仅存在于学术科研的背后,既不能以此为自己发论文、评职称等带来直接的利益,又不能公开探讨,对自身的学术科研影响力也难以产生直接的影响或推动。在当前的审稿人制度下,诸多学者并不积极响应审稿工作,甚至有些外审专家会对审稿工作产生惰性,部分审稿人对论文的审阅流于形式,不少评审意见是论文读后心得或总结,质量和数量明显不足。当审稿意见不够客观全面时,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期刊编辑需要重新寻找专家和派送论文,一方面拖延了用稿时间,另一方面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因此,建立合适的审稿人制度,对提高学术期刊论文质量、推动学术共同体健康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审稿人制度改进对策

对审稿人制度的关切,使学术界和期刊界提出了许多改进策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审稿人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013年,新西兰的AndrewPreston等人创建了Publons,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信息平台。科研人员在Publons注册账号后,补充或上传自己的审稿领域或期刊编委会的任职信息;系统里有全球知名学者专门针对初次审稿的学者开发的同行评议技能培训课程,科研人员完成学习即可以获得Publons官方授予的审稿人资格证书;Publons能够生成个人审稿报告、提供各种学术证明,帮助学者们证明自己为学术界做的贡献,成为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众多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进行工作评价或职位晋升的评价指标之一。Publons这种模式为我们从宏观上进行审稿人制度改进提供了借鉴。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2.1建立共享的审稿人平台

近年来,为了打破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等商业数据库的垄断,国家期刊库、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等相继面向社会免费提供学术文献。大多数的学术期刊都建立了官方网站,利用三才、玛格泰克、勤云、腾云等采编系统进行在线办公。在多种多样的编辑办公与出版传播平台中,技术因素基本可以突破和实现,但人为因素是建立共享的审稿人平台最大的障碍。因此,需要借鉴国际上已经存在的Publons等审稿人共享方式,转变审稿人是期刊私有资源的传统观念,整合国内相关学术资源,建立共享的审稿人平台。(1)整合审稿人资源。突破技术壁垒,将数据库、采编系统中的专家信息进行整合。当前,腾云采编系统借助于中国知网的数据库平台优势,已经整合了众多专家资源,但缺乏专家的联系方式;三才系统则由各个编辑部自己建设数据库,不提供任何专家信息。学术期刊在数据库平台和采编系统中整合审稿人资源需要做到3方面:第一,建立审稿人申报入口,让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能力的专家、学者都可以主动申请成为学术期刊审稿人;第二,审稿人在同一个数据库平台或采编系统中只需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对该平台或系统内所有期刊进行审稿工作,同时可以查找审稿记录、统计审稿情况;第三,学术期刊通过数据库平台或采编系统就能将论文派送给合适的审稿人,无需多方打探专家信息,出现重复或错误发送审稿信息。(2)建立审稿人数据库。学者们的学术成果一旦公开发表,便会在各大数据库留下记录。学术期刊应该利用技术手段,提取其中的关键词,经学者们确认后在系统自动生成审稿范围和领域,并进行归类,形成涵盖大部分学者的审稿人数据库。对审稿人数据库进行一体化设计和管理,减少审稿人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注册、不断更新等麻烦,便于专家和编辑进行精确对接。

阅读全文

主编角度下科技学术期刊建设浅析

摘要:本文是作者2020年12月11日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从主编的角度,围绕科技学术期刊建设讲了4点建议:1)要培育和促进期刊成长,2)要认清和重视期刊“本体”,3)要把学术期刊办成读者看得懂的刊物,4)要把期刊办成新知识的积累平台。

关键词:期刊建设;科技学术期刊;主编

我从2001年起担任《安全与环境学报》主编,一直伴随着它的成长和发展至今。2001年以前,该刊名为《兵工安全技术》,从1999年起我也是它的主编。从2003年2月起我还担任了《科技导报》主编,到2014年第23期后不再担任,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机关学术刊物。当科技学术期刊主编这么多年,我认为期刊建设是主编的主要职责[1-3]。这中间有4点体会值得谈一谈。

1培育和促进学术期刊成长

培育和促进科技学术期刊不断成长,是主编的重要责任。如果说,科技学术期刊是一个容纳科技创新的平台,那么,主编显然要承担起培育和促进期刊成长的责任,培育和促进这个平台的成长。如果你是一位主编,你一定想让这个平台能够容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科技创新。为此,期刊在科技界科技创新圈子中的各项功能都必须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主编的职责。主编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他也不仅仅是领导期刊编辑部的编辑工作。为此,一年又一年,学术期刊要不断成长:小平台成长为大平台,影响较小的期刊成长为影响较大的期刊。就说《安全与环境学报》吧,2001年第1卷第1期容量只有64页,到2020年第20卷第6期已有459页,全年达到2504页。科技学术期刊这个平台的长大也不仅仅是做大,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长高和体质量的增大一样。我们都知道,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面,国家的经费投入数量很重要。经费增加了,成果也就多起来了。2019年我国的科技投入已经超过2万亿元,达到22143.6亿元,在国际上稳居第二。这个数据比2018年增长12.5%,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3%。值得指出的是,在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科研体制、机制、制度、机构、人才队伍以及重大研究课题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中间的改革和变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且是科学技术有机体品质的提高和成熟度的增强。中国科技界从“科学的春天”那年开始,长大了、变强了。作为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学术期刊不能弱而不强,也不应长得太慢。承载新世纪新时代的科技创新是科技学术期刊的历史使命。如果它缓慢地成长,或甚至停止长大,这个历史使命就会落空。要从科技期刊各个要素的角度推进期刊的发育成长,就像由人的各种器官、部分等组成的各个人体必需体系的发育。人的器官、部分等从一出生就在发育、长大,科技学术期刊的各个要素也要从一个期刊的诞生之时起,逐渐发育成长,不能总是处于幼儿阶段,一些要素从来不作改变。实际上,科技学术期刊不仅仅是由学术论文组成的,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内容的科学合理展开与发表、作者队伍、审稿队伍、读者群,这些要素有一个明显的共同要求———哪个要素都不能缺失,也不能有缺陷,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学术期刊的科学技术创新的平台。说到培育期刊成长,主要就是各个要素统一在科技创新意义上的共同成长。质量成长、质量发育就是科技学术期刊各要素不断成长的核心内容。

2认清和重视学术期刊“本体”

10多年前我接手《科技导报》主编工作时,要求编辑部在各专业各学科正在搞研究做实验的科技工作者中寻找作者和他们的论文,发表他们的新成果。这个要求一下子打破了刊物已经逐渐固化的作者圈以及日益政论化的论文内容。建立与科技界本体(即广大科研人员)的广泛联系,这是我当时首先想到的。思考一点“本体”问题对于主编的工作是有益的,因为这样的思考会影响到主编的工作对象。科技学术期刊的本体是什么?在哪里?对此,大家当然会想到学术论文。的确,一个期刊的日常工作就是处理与学术论文有关的许多事务,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即没有学术论文就不会有学术期刊。这当然没有错。可是,这其实没有回答“本体”问题,因为我们不会说办一个学术期刊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家发表学术论文。这还不是回答“为什么要办期刊”的正确答案,尽管有一些作者可能就是这样想的。我们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有2个主要的目的[4]。学术论文要发表的时候,总是因为研究有了新的成果。这些成果多数是新的理论、规律。从自己科研的成果中,发现科学的、工程的、技术的规律,这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从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积累考虑,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交流和积累。虽然说科学技术的研究最终要化为一种个人的活动,至少对大多数专业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科学技术上最后成功取决于集体的努力,这中间包括具有各种互补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巨大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协作和互动,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思想的共享、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发现,但还要取决于全世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积累。积极发表能为这种交流、对话和积累做出贡献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也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在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三者中,科技工作者是这三者的本体。一位主编最重要的任务,可以说是以人为本、运营期刊。主编建设期刊的第一要务,是注重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发挥,培养好作者,发表好论文,办出好期刊,促进专业发展与这三者的完美融合。专业科技工作者是专业学术期刊的“本体”。认清两者融合后的全景图像,对于促进期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期刊是一个科学技术百花园,那么,主编就是这个百花园的管理人。科学管理很重要。投稿人是谁?百花园需要各种花、草、树木,那么投稿人就是花草树木、百花园所需之物的提供者。审稿人是谁?编辑是谁?百花园的花卉需要设计、培育,布局也需要设计,园林、环境、植物、水系等科普需要讲解员,保护林木等需要护林员。审稿人、编辑就是这些人员。读者是谁?百花园中人来人往,读者就是这些人。虽说一花一木都很美丽,但百花园就更美了。今天,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即所有这些投稿人、审稿人、办刊人、读者其实是同一批人,他们处在一个专业性、学术性非常强的科学共同体中。科技学术期刊其实是这个圈子的“窗口”。科技学术期刊百花园的另一个区别于其他种类期刊的特点,是他们从事着同一个专业、学科中的科学技术研究,他们从事研究(包括发表学术论文)是为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是他们共同的(同一的)崇高使命。对于主编来说,对于期刊来说,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层次上开展与科技工作者各种形式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主编要以人为本办期刊。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成为好朋友,成为知心人,是一位主编崇高的任务。办刊人、编辑人员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技术研究者,仅仅成为科研人员的朋友是不够的。他们在期刊内、编辑部中,要时时关心、研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之所以要这样,一是为了服务于科学共同体的宗旨,二是为了服务于研究人员,三是为了淘汰落后的研究。在本专业、本学科的范围内,世界的前沿在哪里,学术的焦点在哪里,难题的关键找到了没有,谁在攻关,不妨讨论讨论,用文字记录下来,提供给大家。而且这往往同时回答了“期刊应该发表什么样的学术论文”这个问题。这种能力也是与一流学术期刊相对应的。在以人为本的方向上做得越来越扎实、全面,办好一个期刊、进而把它办成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阅读全文

水产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本文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网络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为例,介绍水产网络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情况,讨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出参考性、建设性建议。   1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概念   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各类图书情报单位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网络工具,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类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即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描述、整合与数字化处理,并最终通过网络载体共同向用户提供适当的资源(本地或异地资源)和服务(与用户身份和权限有关)[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走向高级的必然趋势。共建共享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2高校和科研单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   许多科研机构及大学图书馆都很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为了解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网等网站,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题进行了频次检索分析,检索时间跨度从数字资源收藏时间起至2010年10月,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占到总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19%;科研机构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比较少,而水产科研机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方面的研究更少。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作为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渔业重大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近年来,水科院对信息资源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经费来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从而增强文献保障能力,为发挥水科院“领头雁”作用,建设一流院所提供基础保障。在“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强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下,水科院按照“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的共享原则,已建成一套以水产科研为重点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该系统利用统一平台和规范接口,将检索资源、数字图书馆平台等数字化资源集成起来,完成了网络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以及异构跨库检索平台的开发。   3.1信息资源共享途径   3.1.1统一订购中外文大型数据库资源   为保障水科院科研人员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水科院渔业信息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牵头协调本院系统按照“院属各单位统一订购、集体出资、共同使用”的方案,进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并形成了基础文献数据库服务体系。   3.1.2积极参加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联盟是将图书馆与其他信息处理部门连接起来,共同完成对信息的处理与服务工作。具体包括:参加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参考咨询服务协作,传递服务,扩大有用的电子资源等。水科院订购了中国科学院系统联合目录集成服务。此系统包括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和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库,可提供馆际互借服务。在此基础上,水科院对所购买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建立一站式信息检索平台,可提供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及文献互助平台服务。   3.2信息资源采集   3.2.1选择订购数据库的原则   面对众多服务商所提供的大量网络科技文献数据库产品,用户的选择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一问题,水科院对一线科研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134份有效问卷和903组有效数据的分析,根据回归模型参数,确定科研人员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全文获取、帮助功能、检索功能、文献覆盖量以及传输服务等,最后根据回归模型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水产科研人员对中国知网、维普资讯、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中外文数据库的评价较好[2]。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水科院订购了中国知网、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资源。   3.2.2选购数据库资源情况   根据水科院相关科研人员数据库访问的量以及资金额度情况,水科院采取了以下2种方式采购数据:对于访问量较大数据资源采用了“包库计费”的方式;对于访问量不大的数据资源采用了“流量计费”方式。这样在增强文献保障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水科院根据选购数据库原则订购了较知名的7种中文数据库和8种外文数据库的全部或一部分,这些内容主要针对水科院水产、生物、信息、环境等专业,各数据库均有其资源优势及特色,具体说明如表2。   3.3特色馆藏建设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自身的显著特色,通常指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馆藏和图书馆长期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馆藏体系所具有的独特风格[3]。特色数据库能充分显示资源建设的特色,体现行业优势。水科院及部分院属所已建立了全文数据库,及题录数据库,还有一些针对特定主题而建的综合性数据库,充分发挥了水科院特色资源的作用,形成水科院在水产领域独特的文献资源优势。例如水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此平台制定了一系列水产种质资源标准技术规范,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水产动植物种质资源活体、标本、细胞和基因等分类分级标准和描述规范,以及各类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整理的技术规程;依据相关标准对已收集、保存的水产种质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包括“护照”信息、基本特征数据信息(编目)、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遗传信息、标本数字信息、养殖技术数据信息等;利用水产种质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表达结果,建立不同类型的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水产种质资源网站及共享网络系统;制定共享方案,组建加盟式共享会员体系,建立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p#分页标题#e#   4水科院信息资源整合情况   4.1建立一站式信息检索平台   先进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是几个单一的数据库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一站式信息检索将是未来信息检索服务的一种发展模式[4],是构建一个面向用户的,便利有效的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是人性化服务的重要体现。它使用户可以在一个界面一次性地检索到多个数据库,并且可通过查询,一次性获得图书、期刊、论文等各种原文,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检索时间。水科院学术搜索平台是基于读秀学术搜索平台而建成的,其整合了图书、期刊、报纸、论文、专利、标准等数据,共包含260多万种书目数据,2亿多条目次,170万种图书及6亿页图书文献资料全文,此平台还实现了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互助平台等功能。   4.2建立数字图书馆平台   水科院数字图书馆平台是以院属各单位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对各所中、英文图书及院部图书馆所有中文期刊和内部资料以及国内非正式出版的渔业连续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形成渔业专业的数字图书馆,现有图书4.6万多册,1983~2010年期刊文献39万多条。本站资源仅限图书馆内部使用,为学习、教学研究服务。   4.3建立本院知网数字图书馆平台   请中国知网专门为水科院设计个性化数字图书馆,通过定制推送最新情报,及时进行竞争情报分析,增强科研创新竞争力;通过全面汇集、多维整合,为项目跟踪、项目自评提供信息资源;通过个性化定制、智能推送,寻找应用实体,加速成果转化。院属各所可在机构馆的基础上建立二级馆;个人还可建立个人数字化图书馆,定制水科院机构馆订购的CNKI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5水科院提高信息资源使用率的辅助措施   5.1加强数据库宣传   为强化集成资源平台的使用功效,水科院在学术统一检索界面链接了相关数据库的使用说明,其包括每个数据库的资源优势、数据库特色、检索说明、个性化服务、注意事项等,并印刷成册,使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全面检索查询到想要的文献。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途径让读者掌握所需的数据库,以便读者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5.2举办学术交流会   举办学术交流会使科研人员了解数据资源的使用方法,而且通过交流也帮助信息工作人员了解科研人员的研究动态,了解他们经常访问的信息源。   6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建议   虽然这两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受到了领导的重视,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数据库价格均较昂贵,尤其是外文数据库价格更是不菲,资金投入还不是特别充足。由于缺少专业人才,二次文献数据库加工开发得比较少,馆际沟通交流也不是很多。为此本文对进一步加强水科院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出如下建议:   6.1以信息需求为导向,优化信息源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信息资源采集不但要购置国内外知名、权威的数据库,而且还要合理选择数据库,找出数据库的特色,从而把数据库重复收藏的内容降到最低,并增大信息资源量。据此我们一定要掌握一线科研人员研究动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并对数据库的年度使用情况作出分析,根据访问量的大小和下载量的大小对信息源做适当的调整,以保证经费的使用效果。   6.2加强技术创新,建立特色数据资源   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本,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和建立具有水产专业的特色数据资源,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后期经费的投入或增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6.3注重数据挖掘,提高服务意识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激增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信息,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这些数据就会被更好地利用,从而避免发生“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现象。在以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注重对二次文献的开发,将其加工成有针对性的信息源,形成水科院特色馆藏,以使研究人员能获得研究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的科研成果。   6.4加强馆际沟通交流,提升服务水平   一方面,水科院要积极参加国家信息中心、农科院信息所等相关单位举办的各类业务交流活动,借鉴其工作思路,尤其是在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要主动了解、掌握院属单位实际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服务水平。   6.5加强人才培训,提供咨询服务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涉及的知识面既专业又宽泛,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员的高级技能培训和深层次继续教育,培养造就一批既熟练掌握图书情报专业,又能熟练操作现代化信息设备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员的业务素养,转变观念,改善群体知识结构,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