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业务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通知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县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要制定本地区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并成立相应的防控领导组织和疫点、疫区处理组织;要做好检测试剂、采样器材和消毒药品的准备和发放工作;要加强对所辖区域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肠道门诊工作督查;乡镇卫生院要按要求做好外环境标本、腹泻病人的采样和送检工作,县疾控中心要做好样品的收集和检测工作。医疗机构要成立“02”病防治领导组织和抢救治疗组织,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肠道门诊规范、有序开展。各种组织的组成人员必须熟悉业务,有较强的责任心,以适应迅速抢救病人和扑灭疫情的需要。
二、规范开设腹泻病门诊,强化疫情检索工作。
全县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在4月1日-10月31日期间均要开设腹泻病门诊,腹泻病门诊建设必须符合要求,达到“六有”标准,即有专室或兼室(二级以上医院必须为专室)、有专人负责(应选用业务熟、技术精、责任心强的业务人员负责)、有纱门纱窗、有腹泻病人登记本和采样器材、有消毒设施、有抢救和治疗药械。医疗机构应采取预诊办法,确保腹泻病人到腹泻病门诊就诊,以减少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腹泻病门诊医生对所有就诊的腹泻病人要进行专册登记,并对疑似病人、重点人群中的腹泻病人(包括饮服行业、流动人口及从疫区来的腹泻病人)粪便和呕吐物等标本采样送检。送检数应不少于腹泻病人总数的10%、总人口数的1‰。各乡镇检索任务见附表。
三、认真开展业务培训,强化肠道病防治知识宣传。
要层层开展业务培训,县疾控中心要举办一期全县霍乱病防治培训班,各乡镇卫生院对本辖区内的乡、村两级医疗防疫人员进行培训,医疗机构要及时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对象应包括防疫人员、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培训应侧重在提高防制工作的质量上,明确工作任务,规范各方面的工作要求,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培训要达到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整体防制水平的目的。各单位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肠道传染病防制知识,要突出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生食海产品、饭前便后洗手和有泻早治、无病早防以及流行期不举办大型婚丧喜事聚餐(特别是在农村)等内容,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疫情报告、调查处理和腹泻病人统计上报工作。
卫生人才需求及培训思考
本文作者:马玉成 周杰 牛生杰 单位:青海卫生厅信息中心
青海省情概况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在欧亚大陆腹地,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毗邻。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350.43亿元,覆盖580万人口,辖6州、1地、1市、48个县(区、市、行委)。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6.3%,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青海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需要高度重视的困难和问题。
青海省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
自2001年以来,青海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上,全面启用了“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覆盖了全省8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全部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电子政务上,与省委省政府的专网实现了互联互通,建立了省卫生厅网站,实现了政务信息公开,建立了覆盖全省州、地(市)卫生局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应用国家卫生统计直报系统实现了各级卫生统计数据的网络直报。在农村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上,规划建设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与全省乡镇卫生院信息系统。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上,省级、州、地(市)级医院基本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
青海省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青海省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历史欠债较多,在众多的信息化项目投入中对信息化技术软件和硬件的投入费用一直在不断增加,但是在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还有待提高。通过对青海省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问题的调研发现,青海省信息化人才建设目前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卫生信息化管理和运维机构不健全;二是卫生信息管理机构的复合型卫生信息化人才存在短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化人才短缺尤为严重;三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较低,急需提升。
探析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行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医院档案管理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方式,重视质量管理,忽视管理效益的提高。尤其对于中小型医院而言,这部分医院缺乏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只简单地让卫生技术人员兼任档案管理岗位,加之医院忽视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得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尚未从根本上明确档案工作内容、性质和任务,致使档案管理工作明显滞后于医院的发展,抑制了档案工作新局面的开创。
档案管理机制落后。现行医院档案管理普遍存在档案内容界定不清、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范围不明确等情况。在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的形势下,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机制日益凸显其弊端。就宏观管理而言,医院档案管理具备一定特殊性,与其他行业档案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医院档案管理不仅要接受被单位的领导,还要接受上级档案主管业务部门的指导。所以,在确定医院档案管理内涵、工作人员业绩考核以及档案发展方向等方面,使得医院与上级业务部门出现了一些矛盾。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系统的建立,医院的档案管理未被纳入到此范围内,呈现在各自为阵的混乱管理局面。
档案管理投入不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建立网络化、现代化的医院档案管理系统已经势在必行,进而推动档案管理向正规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过渡。然而,一些医院将大部分资金均投入到了医疗设备购置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资金短缺,加上政府的投入相对不足,从而导致医院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入极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当前,医院的业务量增大,各种数据信息也随着剧增,致使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若不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必影响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不利于档案资料的高效利用。
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大部分医院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业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档案工作人员配备的随意性大,多数工作人员是从行政、护理或其他部门借调过来任职的,这部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临时工作观念较强,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并且岗位流动性也较大;其二,档案工作人员很少接受业务培训,尤其对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如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等缺乏应用能力;其三,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学历偏低,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致使档案管理队伍出现了专业知识老化、知识面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状况,难以适应新时期医院档案事业发展。
加强医院档案管理的对策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所以有关部门应当使领导正确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使档案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资源和依据,从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院领导要将档案管理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中来,将其作为关系到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事项来抓,以促进档案事业与医院事业的同步规范和发展。
医疗工伤保险处工作计划
一、医疗、生育保险
1、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组织实施《市城镇医疗保险费用按病种分值结算暂行办法》。
2、组织人员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试点工作的若干问题的意见》进行学习,对我市居民医疗保险引入商业保险经办大病的具体办法进行研究,争取出台我市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办法并组织实施。
3、对职工中断缴纳医保费后补缴、一次性补缴医保费的缴费基数、下岗职工转入灵活就业人员继续参保、扩大职工医保资金个人帐户支付范围等问题进行研究,争取出台相关政策调整文件,进一步优化我市医疗、生育保险政策。
4、进一步强化医保定点管理,与社保中心就定点机构管理建立常态的沟通协作机制。
5、对于公务员等群体的生育保险问题,与有关部门强化沟通,争取尽早解决。
二、工伤保险
医院病案信息化管理建立
摘要:病案是记录患者就诊信息、治疗方案、病情变化等资料的档案,其管理工作关乎医院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医院良性发展的基础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病案的管理在医疗事故、纠纷、技术与司法鉴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现将本院病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改进作如下报道:
关键词: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质量;改进对策
0引言
病案室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院部门诊及住院病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统称为病案管理。随着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大力推广,医院病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化的特点日益凸显。因此,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1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简析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机构病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未能完全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应用电子化设备、设施如就诊医疗卡,可完全取缔纸质信息储存方式,这一电子化操作方式无疑会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应用电子病历,能够全面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不仅增强了医院管理服务能力,也保障了患者的个人利益。同时,有效避免了手写病历可能引发的不良纠纷等,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意义非凡;联网处理后,患者的就诊信息、药物开具信息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和系统,降低了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其工作更为得心应手,是提高病案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医院病案信息化建设,从病案管理方向为当下医疗纠纷层出不穷的医疗环境改善提供了新思路[1]。
2信息化建设阻力汇总
风险管理视域下急诊护理管理路径
一、风险管理视角下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和管理方面欠缺
各种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医护人员的风险教育缺乏时效性和系统性,同时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导致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无章可循,风险意识较差;或者医院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护理人员粗心大意,操作过程中发现异常报告不及时,甚至简化操作程序,三查七对虽然内容背得熟练,但却不能有效实施等。
2抢救设备及药品没有处于备用状态
急诊绿色通道应畅通无阻,众多抢救设备及药品在提高急救护理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急救仪器故障、药品缺乏没有及时补充等,都是导致护理风险的导火线。
3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欠佳,业务能力不足
个别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漠,服务态度欠佳、责任心不强,进而导致护理纠纷,引发护理风险。护理人员急救知识不全面、急救仪器使用程序不熟等也是造成危险的因素之一,如分诊错误而延误了患者就诊,病情评估不够而使脑外伤患者发生脑疝,对迟发性出血缺乏预见性的观察,心肺复苏技术差、不能熟练操作洗胃机、呼吸机等。
口腔科危机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12月在本科就诊患者360例,年龄22~30岁。
1.2调查方法
对2013年7~12月就诊的360例初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和对照组180例,对照组未进行干预,观察组对各个环节潜在的危机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实施干预。主要措施:①加强医护人员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减少差错;②详细告知患者各项检查的目的及诊疗计划,加强与患者沟通;③创造轻松、整洁的就诊环境,适当进行音乐疗法,分散患者注意力。
1.3评价指标
有效:治疗工作顺利进行,患者感到舒适,护理质量提高显著;无效:患者就诊仍感觉恐惧、焦虑,对工作人员不信任,服务质量得不到提高。
疫情时代下急救中心的设计策略
摘要:急救中心是医疗体系的重要内容,对突发事件、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维持城市系统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为例,针对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的当前广州市应急系统存在较大不足的问题,通过文献查找、逻辑推导等方法,再结合第一手数据,精确分析,从多维度视角探讨急救中心的设计研究,以期补充和完善我国急救中心的研究策略,并为后续探讨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急救中心;设计策略
引言
2019年,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战役中,120调度指挥中心主要承担呼叫受理、调度派车、咨询答疑等相关工作。在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结合呼叫人群、疾病病种的改变、呼叫量的剧增,需要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打破传统调度模式,因势而谋、精准施策,调整接警受理规范,制定分级、分层、分类调度转运方案,发挥COVID-19转运救治的主力军作用[1]。然而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广州在过去数十年间定位不断提升,并在2019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一档。广州不仅发挥着全球城市的职能,也面临全球城市的流动性挑战。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会随之带来诸多公共健康问题,每年新增传染病正成为深刻影响人类未来的重大考验,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是全球各大城市的“年度大考”[2]。
1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在后疫情背景下,我国急救中心迅速发展。其中深圳市急救中心,在2020年,拥有408辆救护车,服务人口1400万。为抗击新冠疫情出车17749辆次,运送相关病人18669人,培训社会公众38073次。建设规模拥有新旧建筑面积规模合计25803平方米,实行“集中受理、统一调度、分区救治、就近派车”的运行模式,把80家医院以及所属的160辆救护车联网,以合理利用急救资源,缩短急救半径。目前已形成三层网络急救架构:院前急救网、院内救治网、社区家庭急救网,其特点是网点多(全国最多)、覆盖广(公平可及)、急救半径小(3~5公里)、反应速度快(平均1分钟),以满足需求和公平可及原则,基本实现全范围、广覆盖的网格格局。另外,海口市大力推进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海口市急救中心现有救护车57辆,服务人口280万,总建设规模为26669平方米,实行8个直属救助站、6家网络医院、2家绿色通道医院进行合作,实行统一指挥调度,按照“就近、救急、就医能力、尊重病人意愿”的调度原则,进行急救中心的运行模式。除上述功能外,海口市急救中心重视培训硬件设施建设,其中建筑面积占9800平方米,约占总面积的1/3。就上海市急救中心来看,作为全国急救人员的培训中心,拥有独立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人员急救装备及指挥调度运作系统,总建筑面积10017平方米,服务人口2000万,遵循“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散布点、分类救护、现场救治、快速运转”的运营服务模式[3]。
1.1剖析策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