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疗培训

南极科考医疗保障行前培训研究

【摘要】目的使南极科考随队医师具备更完备的专业技能和更全面的救治能力,长期进行南极科考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医学常识和基本急救能力。方法对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2名越冬医师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9名员工分组进行培训,培训前后进行相同难度和题量的单项选择题目的测试。结果培训后,所有学员在测试中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均通过了基础生命支持考核,医疗组通过高级生命支持考核,提高了处理急症的能力;工作人员组的理论及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结论对南极科考的越冬医师的培训应延续,并扩大培训科目;长期从事极地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基本医疗常识和急救技能。

【关键词】南极科考;医疗保障;培训

人类从发现并踏上南极大陆距今已100余年[1],但人类对于南极仍知之甚少。我国每年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工作人员超过千人。南极科考人员的工作环境多样而复杂,却仅配备了3名随队医师,分别驻扎在长城站、中山站和雪龙船。在南极夏季,人员来往频繁,交通便利,病情复杂时可转运到医疗设备完备的地区进行救治。但是到了冬季,交通几乎中断,只能依靠站上物资和个人能力进行救治,这就需要队员具有较强的自救、互救及医疗综合能力[2]。目前南极保障医师的招募是面向全国及各个专业的,经过面试、体检、心理评估和体能等进行选拔。但由于所选医师上岗前仅熟悉原专业,并不能完全覆盖南极科考所需的各个医疗领域。因此在南极科考出发前进行医疗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09,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委托,上海市东方医院承担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医疗保障的行前培训工作。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医师2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运行9名员工。

1.2培训方法

阅读全文

医联体对基层医疗机构培训考评的影响

【摘要】在医院模式下,职能考核和培训考评机制建设一直是医院薄弱环节,不完善机制会造成医院发展缓慢,出现资源分配不均,干扰医院正常发展,因此如何尽早开展培训考核工作成为困扰基层医疗机构的难题。为了进一步促进医院发展,医院会实施全员考评,也是现阶段医院发展的未来趋势,有利于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医院更具公益性。文章主要对大型医院进行分析,在医联体模式下,会对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开展考评机制建设,构建科学合理考评体系,从多方面进行评价,为同类型医疗机构提供科学参考,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疗体;基层医疗机构;培训;考评机制;行政职能;绩效考核

医联体在提升医疗系统的服务效能中具有重要意义,成为目前医疗改革的主要内容。既往医联体在各国均进行过探索与实践,但各国之间的医联体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且从效果上看也不同。其中美国实施的医联体是对医疗服务进行网络整合,将不同级别医疗结构与相关工作者相连,从而构成整体的医疗服务网络,为患者提供统一、协调的医疗服务。近些年,在政府的帮助,国内出现医联体组织,但由于医联体组织与常规医院组织不同,存在多处不同,如人员编制、财务管理、工作方式、文化理念等,为了确保医联体能够快速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开展多项措施,在面临挑战的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通过数年来的实践,成效显著,推动医联体的规范发展。

1医联体模式下存在问题

1.1考评目标模糊,方案可实施性降低

现阶段医联体行政职能部门存在一定缺陷,部分环节管理及实施中不成熟,无参照对象及科学模板。每所医院实际干预中,往往因环境差异性导致部分医疗机构中行政部门职能发挥不完全,无法发挥考评作用,限制其自身发展,对执行功能以纸面为主,检查仅为应对医联体高层[1]。对其原因分析上,于考评指标、岗位设置上不够合理,整体符合程度偏低,对指标引导上不够明确,对各个科室中工作质量无法准确、客观评价,操作性偏低,此时医院管理中,考评工作实施中,其部门多为独立设定,对考评制度及流程管理及设定上,不符合科学依据,只能通过经济手段,如增长工资等方式来刺激各人员工作积极性,但随着时间推移,无法满足个人需求,逐渐偏向功利化。多数单位考评制度管理上,未及时进行更新、调整,对其操作干预上,整体偏低[2]。

1.2考评注重结果,无法沟通反馈

阅读全文

医疗护理员参与培训与考核体验的质性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医疗护理员对培训与考核的体验,旨在为制定更为合理的考核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参与培训和已经工作的护理员1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访谈,提炼主题。[结果]医疗护理员参与培训与考核的体验可分为培训与考核的组织环境、考核体系、文化适应和培训的收入回报4个主题。[结论]护理员培训机构及相关部门应优化培训与考核的组织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改善护理员文化适应困境,满足用人市场技能培训需求,提高护理员的培训回报,以促进医疗护理员行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疗护理员;培训;考核;满意度;质性研究

医疗护理员是指在注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部分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工作的人员[1]。护理员是随着照护需求的增加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在辅助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护理员行业已经十分成熟,有完善的培训制度[2],比如日本的介护制度[3]、英国的卫生保健助理[4]、美国的护士辅助人员等。近年来,护理员在我国逐渐兴起,并随着护理产业链的深化不断发展[5],为及时发现培训与考核中的问题,本研究对12名护理员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以期促进护理员行业的发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于2018年6月—7月,对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同期培训的护理员和已经上岗有工作经验的护理员进行质性访谈。同期参加培训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首次参加培训与考核并取得相应资格证;自愿参加本研究。已经上岗的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曾经参加过与未上岗护理员同样的培训与考核并取得相应资格证;在该医院工作且工作3个月以上;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理解及表达能力欠缺;不愿意参与本研究者。研究样本量以信息饱和为原则。最终确定12名受访者接受访谈。

1.2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

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探析

【摘要】青岛在2018年—2019年连续承办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一系列的涉外重大活动20余项,笔者对上合青岛峰会重点人群及核心区域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经验进行回顾,总结了医疗保障的实践经验,包括建立国际标准化管理理念,开展国际标准的规范化行医培训,并探讨建立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研究了涉外医疗保障特点、人员培训方案等,以进一步优化重大涉外活动医疗保障。

【关键词】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团队建设

当今世界日渐成为“地球村”,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涉外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对医疗卫生行业来说意义重大,是国家医疗服务水平的一次综合展示,更是实现医疗服务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一个有利契机。继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顺利召开后,2019年青岛举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海军节、中德对话论坛、世界韩商合作大会等重大活动20余项,参加活动有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十余人,来自6大洲40多个国家的数千外宾。这些活动的医疗保障充分借鉴了上合峰会的成功经验,其中核心贵宾和核心区域的重点医疗保障不可避免地成为保障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上合青岛峰会的重点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经验进行回顾,并探讨建立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

1峰会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经验回顾

国际重大活动是指在地域上跨国、人员上参与众多,在世界上影响力巨大的活动,由于保障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有国家元首、政要、名流和媒体工作者,他们在宗教文化、政治、经济、语言等方面有差异,就医和服务要求不同,在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上合峰会重点医疗保障团队的任务是以重点贵宾保障为核心,以重点区域保障为中心,区域联动、突出重点、最大保障、最小干预,为活动提供快速、精准、高效、规范的具有世界水准的优质医疗服务。这种标准高、要求严、影响大的保障必须遵循严格的国际化管理理念、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化行医救治,所以医疗保障团队的国际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1]。

1.1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医疗保障团队的人员选拔、技能培训、设备配备的标准化对成功保障具有重要意义。[2]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上合峰会2018青岛医疗保障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标准明确,从国际化标识使用、无障碍设施配置到诊疗操作、药品使用和医疗站点设置、保障人员配备,都有明确的国际化规范标准。医疗保障团队保障的重点贵宾包括国家元首、政要及陪同,参会嘉宾、新闻媒体记者等。医疗保障团队的保障重点区域:主会场、宴会厅、重点贵宾驻地、双边会谈及嘉宾活动随行保障、外国媒体驻地等。每一区域均设有若干医疗点、随行的医疗组。每个医疗点设4医4护,设组长1名。其中2医2护负责现场观察点,1医1护负责临时补位,1医1护留守固定点内,每组医护里护士兼任信息上报。每个区域配备救护车2~3辆,补位救护车1辆,每车配有1医1护1司机,定点转运医院备有医疗救援直升机1架。贵宾驻地2医2护,随行保障1医1护跟随贵宾车队。医疗保障团队的人员在保障定点医院和后备医疗保障机构内选拔,综合政治、业务及语言能力选拔[3]。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外语听读写说水平,胜任驻点保障、跟随保障、急救强度和工作环境。医生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科、呼吸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等专业中级职称3年以上人员组成。护士熟练掌握危急症及创伤的急救护理、操作熟练。驾驶员持有C1及以上驾驶执照,2年以上救护车安全驾驶经验,市内道路熟练,掌握搬抬辅助急救等技能。选拔程序:单位推荐上报后由会议安保工作组统一审核,确定人选。

1.2按国际标准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峰会服务中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病、感冒、腹泻、胃炎、过敏、外伤骨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4-5];但更重要的工作是要应对突发急危重医疗事件如心跳骤停、休克等救治。医务人员在日常的行医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医疗行为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但是涉外重大活动现场,透明度强,曝光率高,医务人员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会引发重大的后果及国际影响。所以在医疗团队建设上首先要按国际化标准规范建设[6-8]。峰会核心保障团队医生61名,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7人,主治医师10人。男性34人,女性27人,平均年龄44岁。护士55名,平均年龄31岁。技能培训按照国际最新标准,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各自医院内按美国心脏病协会(AHA)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基础生命支持(BLS)、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课程培训,时间一月。第二阶段:在120急救中心集中分批次培训考核:①外伤骨折的止血包扎固定转运基本处置;②气管异物的急救;③理论考试,BLS、ACLS基础知识考试;④双人操作心肺复苏(CPR+AED),双人操作气管插管,团队操作最大代码的综合考试(Megacode测试),时间二周。第三阶段:强化技能操作规范化,按国际医疗救治标准对医务人员进一步规范化行医管理,做到救治规范、流程规范、操作规范。团队磨合训练,医疗组人员搭配固定、操作逐一达标,时间一月。由于人员来自不同医院、专业,临床工作繁重,单纯医院内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对第一阶段院内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时发现,医护理论考试平均94.3分,技能操作得分普遍较低,其中双人操作气管插管合格率50.7%,双人操作CPR+AED合格率90.1分,团队操作最大代码的综合考试(Megacode)测试合格率61.2%。存在的主要问题:外科医生心电图阅读水平不高,气管插管操作普遍存在套管直径选择不准确、插入深度不够及误插食道、不固定、插管用时过长。双人操作CPR+AED仪器给分低则主要是按压频率和深度不合标准,电极片放置位置不准确。Megacode测试存在团队协调差、组长指挥欠清晰,用药不规范。第三阶段的培训则有的放矢专项培训,针对上面的问题一一纠正,强化标准化要求,人人考核过关,最终重点保障团队的医护人员全部操作规范、配合顺畅、合格准入。

阅读全文

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需求和供给探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的需求和供给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结果:黑龙江省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分布较高的年龄段在60~85岁,其中男性的平均年龄为(67±2.34)岁,女性的平均年龄为(72±3.12)岁,对医疗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中不同性别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7,P<0.0001)。老年人更希望社区医务工作者能够提供健康咨询、健康饮食和运动指导服务。虽然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者认为学习培训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但实际参加过老年医疗/护理方面专业学习培训的医务人员较少(34.03%)。结论:应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相关学习培训工作,促进老年人健康养老,提高老龄健康服务水平,使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得到满足。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老年人;学习培训

了解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卫生健康服务[1-2]。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开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良好的老龄服务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3-5]。《“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巩固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老年医学、康复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对医务人员开展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可以有效地提升其老龄服务能力[6],故本文以医务人员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学习培训的需求情况来反映供给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由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调查队伍,于2019年8月—2019年12月对全省13个地市县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近一年在县、区居住,且有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的60岁以上老年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情况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黑龙江省社区医护人员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建设研究》调查问卷,在哈尔滨市4区1县中共选择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对其中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追踪调查。

1.2研究方法。此次针对老年人社区医疗服务需求情况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有效回收调查问卷736份,回收率为98.13%。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情况调查,采用分层、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同时,对部分社区的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访谈。该调查共发放问卷525份,回收有效问卷523份,回收率为99.62%。

2结果

阅读全文

医务科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要:医务科是医院重要的职能部门,在医疗管理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医院医疗、行政等方面的管理者与执行者。作为医务科的一员,身系这一重要职责,更需要了解医务科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帮助医生适应除了对患者负责的角色外,还应适应医生作为医院的组成必不可少的行政职责,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医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定期组织医生培训,让医生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岗位,加强理论与业务学习,更好地服务患者。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的探索,了解医务科的重要性,更好地执行医务部门的任务,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患者就医满意率,为医院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医务科;职责;管理

医院医疗、行政等方面的管理在医院的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务科人员,身系这一重要职责,更需要了解医务科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更好地帮助医生适应除了对患者负责的角色外,还应适应医生作为医院的组成必不可少的行政职责,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医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1]。

1医务科主要职责

(1)制订各医疗规范制度并监督临床执行情况;(2)解决医患纠纷,改善患者就医体验;(3)根据上级下发的文件解读主旨,执行文件精神,公布新的政策与信息;(4)改善医疗服务,解决患者实际问题;(5)完成支援贫困地区及大型活动的派出与管理等。这些职责在医疗管理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务科是医院运行顺利的核心动力,也是医生与医院联系的纽带。以医务、护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是我国公立医院管理的主要管理模式[2]。

2国外医学管理模式

美国医院是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由董事会决定院长人选,下设多个副院长及助理,统筹各项事物,一般事项都先通过各个执行委员会通过再向上级报批审核,最终确定是否同意该项意见,见图1。新加坡是由董事会委派的行政总监全权负责,下设管理医疗和后勤的委员会,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专科医师只占医生的40%,见图2。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是一项辐射全社会的重要举措,院长负责制,下设医务、护理、总务和其他部门共同完成医院管理职责。日本以终身雇佣制为基础,院长副院长下设诊疗部长、事务部长、护理部长、药剂部长等,事务部长一般从卫生行政部门选派或医院选调,见图4。

阅读全文

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中医生服务能力探析

乡村医生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主体,其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民健康。2019年12月,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1],要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2019年某省卫生健康会议[2]强调指出“综合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强基固本筑牢底板”;党的报告[3]中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大培养全科医生。可见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已成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要举措之一。乡村医生长期根植农村,为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和农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农村合作医疗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也有所不同,通过查阅《某卫生年鉴》,结合国家农村合作医疗发展阶段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梳理出某省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各个阶段,卫生服务能力水平情况,并分析提出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议。

1某省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及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情况

1.1合作医疗初创阶段(1949~1963),医疗服务能力的培养

20世纪5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初创阶段[4],由农民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互济。此阶段是乡村卫生事业基础,培训了大批赤脚医生,主要倾向于基础医疗服务能力的培养。

1.2合作医疗发展阶段(1964~1982),初步提出培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964-1969年,合作医疗体制全省普及,赤脚医生队伍迅速壮大,为了加强赤脚医生医疗服务能力,1980年某省卫生局组织编写了《赤脚医生教材》[4],教材理论与临床实践并重,具有重要临床实践指导意义,并在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培养基础上,初步提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

1.3合作医疗过渡阶段(1983~1989),医疗服务为主,减弱公共卫生服务

阅读全文

住院医师质量与安全教育模式构建

【摘要】本研究根据广州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的质量与安全教育现况和需求,基于“整体质量观”,对质量与安全教育目标、内容、对象、途径和效果评价进行整体规划和实施。针对不同层级的住院医师,建立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反转教学、检查反馈的多维教育模式,将质量文化和质量改进贯穿于医学教育和实践的全过程。通过以上措施,住院医师质量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上升6.4个百分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率稳步提升。形成了一套质量与安全培训课程和考核体系,促进临床科室质量培训和管理体系成熟健全,塑造医院质量文化,提升医师质量意识,人人参与质量改进,切实保证整体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关键词】住院医师;医疗质量;患者安全;整体质量观;核心制度;反转教学

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指导医务人员建立正确的服务理念、遵循正确的服务准则、提供正确的医疗服务[1],这贯穿于医院服务全过程,是提升服务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的底线。根据国家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数据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当事人中,低职称、低年资人员占比高达61%。住院医师处于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往往由于经验受限、意识淡薄,成为决定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目前住院医师质量与安全教育、质量文化构建方面欠完善[2-3]。主要原因有质量安全教育与传统医学教育脱节、继续教育效果甚微、科级管理长期缺乏等。本研究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质量观”,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住院医师质量与安全教育模式,加强薄弱环节管理,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1质量与安全教育现状调研

选取医院136名住院医师(包括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医师、全院轮转的新入住院医师、科室住院总医师、医疗质控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质量安全教育现状、缺失和改进方向(表1)。根据调查结果,83.82%的住院医师接受过医疗质量安全方面培训,但一半以上的医师认为既往学校阶段的培训及工作期间科室的培训不足,并且现行的培训体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知识获取不便捷、缺乏实操性、缺乏长效机制的不足;被调查人员希望通过实操指导、网络学习、讲座等方式,在病历书写、医疗核心制度、医疗纠纷和人文服务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培训。

2多维度教育模式构建

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质量观”,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途径和效果评价进行整体规划。医院住院医师有62%为规培医师、轮转医师和研究生,其流动性较大、专业背景混杂、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针对不同层级的教育对象,开展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反转教学等多种教育模式。(1)针对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和卫生管理相关专业开设“品质管理”课程,内容包括医学人文、医患沟通、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在患者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将质量安全教育融入医学传统教育,弥补在校医学生质量文化的缺失。通过理论授课和考核,对研究生质量安全知识水平进行测试,评价授课效果。(2)针对轮转频繁的规培、轮转和进修医师,增设相关岗前培训课程[4-5],下科前必须完成医疗质量与安全核心制度、质量管理理论和工具、病历书写与患者安全、输血与临床用血安全、医院感染与用药安全、医疗纠纷防范等内容的培训[6]。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医院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培训教育,用生动案例,为“准医生”敲响质量安全的警钟。将病历书写和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与专业技能等同,作为轮转目标考核内容[7]。(3)针对低年资住院医师,开展“反转课堂”实践教育,医师反转身份,担任“质量监督员”,通过病历质量评审、现场追踪检查,以“问题导向”为教学目标,对病历书写、制度落实、指标完成等查找问题[8],直面质量薄弱点,反思自身工作弊端,并设身处地思考质量安全改进途径,鼓励“主动发现问题、无惩罚性纠正问题”。以上实践教育每月开展,发现的问题具体到住院医师、轮转医师、研究生等,让低年资住院医师体会到工作责任。(4)针对各科室固定的住院医师团队,以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为抓手,构建“培训+检查+分析+改进”的教育模式,逐一科室深入体检,应用《病历书写环节质量查检表》《围手术期质量安全追踪查检表》《危急值报告质量查检表》《会诊质量查检表》《知情告知制度查检表》和《临床用血质量查检表》等数十个制度查检表,剖析质量与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9]。由医务、质控、统计、病案等专业管理人员组成团队,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协助科室进行分析和改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