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创新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技术创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疗技术创新

纺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探究

摘要:探索纺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与实施效果。通过打造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决策系统、高水平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系统、完备的技术创新规则系统,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认为: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有助于大幅提升企业效能及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实现企业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高质量发展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其产业高度成熟,但产能高度饱和,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同时还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重挤压”,劳动力与能源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1]。应对纺织产业困境,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建成纺织强国;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快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推进纺织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2]。在这种大背景下,纺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等活动结合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施的舞台[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体包括决策系统、组织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及规则系统等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5]。我公司是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在实施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过程中成立的国有控股科技型企业,从创建初期就以“科技为本,市场为纲,人才至上”为发展理念,致力于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航天航空用高性能增强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我公司一直积极探索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通过较为完备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介绍如下。

1打造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决策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决策,决策系统引导技术创新的选择与实施,是管理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大脑”,是由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活动以及与决策活动有关的机构所组成的有机系统[6]。我公司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1.1技术创新的基本理念。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算是完整意义的创新。我公司提出科技创新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基本理念,以技术创新及市场营销双轮驱动铸就纺织强企,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建立牢固的纽带,一方面鼓励研发人员深入了解市场前沿及趋势,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项目立项和新产品研制;另一方面鼓励营销人员积极参与项目和新产品研发,提升对产品的全方位认识,为产品的市场营销做好功课,确保技术创新成果价值在市场上的充分转化。

1.2技术创新方向的决策。我公司积极落实国家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确定了以市场需求、国家及行业需求、行业关键技术、医疗健康防护需求为技术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确保了技术创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研发和市场之间的充分协同和深度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隔离墙”,使产品的开发从萌芽期就具有市场基因,保证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面向国家及行业需求的技术创新,主动解决关系到国家利益的技术问题,以科技创新满足国家及行业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研发的新型特警战训服面料打破了国外公司对警用高端防护服装的长期垄断,多功能消防员防护服系列面料通过自主创新改变了我国消防领域防护服装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的局面。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政策,做强军工产品,研制的多款高性能纤维增强材料已成功配套航天航空工业装备应用。对于面向行业前沿关键技术的系统创新,充分整合公司研发、机电、检测技术优势,围绕行业前沿技术,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标准制定、检测仪器开发、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在防静电、耐高温阻燃等多个行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方科”牌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及其“领先一步,永久防护”的技术创新理念已深深扎根。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研制的医用防护隔离服、医用抗菌被褥及其他具有抗菌功能的医用手术系列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各大医院及医疗机构。

阅读全文

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

江苏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诰业基地,积极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有效实施这一具体行动,关键是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形成与“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相匹配的高素质、大规模、国际化的优秀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一、充分发挥江苏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现实优势

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40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科技改革30条”)、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人才新政26条”)和建立健全“五坚持五提升”人才工作体系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围绕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关键环节,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服务品质,营造人才服务氛围,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实现了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规模持续壮大。2019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825万人和414.8万人,均居全国第一。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人才贡献率超过40%。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骨干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的研发人才队伍规模逐年增加。2019年,全省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5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6.01万人;2019年,全省上市企业中,先进制造业人才数量占比超过60%,人才增长11%,其中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增长21.1%,全省人才向新兴产业集聚的特征日趋明显。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以省“双创计划”为引领,全省各地出台近100项引才计划。支持政策包括创新创业经费资助、个人生活补助、计划项目扶持、生活配套服务等方面。省级层面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000多人、团队近400个。围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遴选培养一大批中青年拔尖人才,在累计2万多人次、1.7万人培养对象中,有70多人成长为两院院士。以“333工程”为代表的人才工程成为极具江苏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工程。实施产业教授、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经理等系列人才计划,推动科技人才到基层和企业一线创新创业,不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政府引导和市场作用相互促进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不断完善。

二、着力破解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

先进制造业集群产才匹配有待提升。2020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4.6万家,营业收入超过12.2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7100亿元,均占全国近1/8,工业投资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正在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相比之下,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发展相对滞后。根据对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偏离度测算结果,产才偏离较为明显,其中,前沿新材料、28核心信息技术、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产才偏离度分别达到1.9、1.2、1.1,产才匹配失衡问题相对突出。产业技术高层次人才集聚有待加强。目前,全国有两院院士1696人,其中江苏籍院士463人,位列全国第一,但在江苏工作的仅有102人,远低于北京的605人、上海的183人。在苏两院院士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江苏产业技术领域世界级科技人才、战略科学家相对紧缺,高层次人才集聚不足。江苏高校毕业生在产业就业比例仅为24.6%。2020年,江苏仅有7家企业上榜中国创新企业百强,与广东、北京等超20家企业上榜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亟须加强知名企业和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集聚。产业技术人才供需结构有待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相对偏理,教学环节重视知识传授而对实践技能培养不够,学术研究多而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较少,校企之间缺乏有效合作,高校与产业对接成效不高,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不太满意。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高校培养的产业技术人才供需占比仅7.5%,高技术人才供需占比仅4.0%。企业对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投入不足,技术骨干人才流动频繁,造成人才队伍不稳,苏北企业人才紧缺尤为突出。

三、着力落实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的关键举措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产才深度融合。一是完善产才融合组织推进体系。成立省产才融合发展工作领导专班,由省领导牵头,省人才办、发改委、工信厅、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科协等部门协同,发挥省、市、县(区)人才工作合力,统筹推进新兴产业与技术创新人才融合发展,引导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明确技术创新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二是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战略联盟。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战略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人才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合作组织。三是推进产业高端智库建设。围绕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一批由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领衔,国内外院士和世界级创新人才深度参与,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产业高端新型智库,组织智库与相关政府、行业协会、产业技术人才联盟协同开展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和高端咨询。加大引进力度,着力做大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规模。首先,统筹布局战略科技人才重点引育领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目标,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加强战略科技人才引进,强化国内外产业科技合作,加快建成十个国际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以江苏战略科技人才为主,发起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参与。其次,大产业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优化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机制,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全球搜集掌握前沿科技成果、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顶尖人才和团队分布,动态急需紧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目录和人才地图,每年支持重点产业企业引进100名以上高层次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和10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团队。最后,深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后备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开展江苏省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校行系列活动,面向产业领域国内外知名高校,重点引进一批满足企业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创新开发所需,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和海外留学归国产业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围绕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相关学科,建立健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学科协同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机制,增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重点建设一批产业技术优势高校和学科专业,开展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改革试点,不断完善江苏高水平产业技术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创新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在苏高校、科研机构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建立市场导向、灵活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荐遴选领军型产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副校长,企业高管到高校二级学院担任产业副院长。支持开展校企合作完善新型学徒制,改革课程体系,推广订单式培养。在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人才培养计划中,重点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实行“一人一策”;依托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每年遴选资助100名左右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聚焦自立自强,释放产业技术人才创新红利。一是超前部署前沿专项计划。

阅读全文

制药工程技术论文

1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意义

制药工程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新药品的研发和制备。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对于新药品的研发能力并不强,很多制药企业也缺乏新药品的研发能力,在这之中,有很多因素是由制药工程水平不高造成的。因而加大制药工程技术的创新,开展新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新药品开发和制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还能够提高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能力,从而降低同类国外药品的价格,给患者带来切实的惠利。

2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策略

2.1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首先应当给予充分的人才保障。这不但要求制药企业积极引进相关的创新人才,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加大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可以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充分结合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人才是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在人才上有了保障,才能真正促进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

2.2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结合

在实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制药工程的作用对象是人,因而对于质量和效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反复试验,确认药品的安全性,才能将大量制备推向市场。因而在制药工程技术创新中,应当重视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对于出现的一些新的制药理论,在分析其可行性的基础上,要通过多次的反复试验来验证其效果,并且严格检测药品的质量,确认其安全性。这也要求实验操作人员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进行实验,做好数据记录工作,并且选择最恰当的方案。

阅读全文

谈高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摘要: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持续发展高新技术是促成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驱动力。文章以高技术制造业内不同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熵值法、聚类法,构建指标体系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据此进行归类划分。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创新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因子分析;熵值法;聚类分析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正稳步发展,科研经费投入总量虽稳步增长,经费结构持续优化,但是和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相比依然存在不足。根据《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基础性研究占比与欧美国家普遍15%以上的高水平相比较差距依然很大,R&D虽然多产出但是欠优化的现象依然需要改善。“大而不优”的现状是阻碍科技进步的劣势所在。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短处,推动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快核心技术的攻关,需要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一、研究综述

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做了研究:李艺(2013)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目标层面、准则层面、指标层面指标,对安徽省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分,提出加大优秀科技成果的评奖力度的建议;张军涛(2011)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从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载体能力、创新支撑能力四个层面上选取指标,对我国30个省级区域内的自主性技术创新进行综合评价。毕亮亮(2008)以“区域科技创新圈”的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板块来构建指标,得出了针对省域行政区划的局限,利用“涓滴效应”实现科技创新实力与潜力较强中心城市对能力较弱的周边城市的扩散与辐射。以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在评价对象上,现研究多选取以省、市为单位来研究区域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很少以高技术制造业内不同的行业为研究单位;其次,建立一套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这就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

现代医院管理中创新对策分析

1现代医院管理创新原则

(1)创新对提升人性化服务、促进发展、提高技术水平有较大作用,是医院整体发展主题的代表。(2)充分调动人创造性与积极性是创新前提,所有管理活动均应围绕提高人员服务热情、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行。(3)创新的重点在于过程,只有确保中间环节的高质量,才能促进整体管理质量。(4)管理的根本目的为创造效益,效益是创新的重要衡量标准,为效益不好或不高改革创新,若创新成本较高,效益低下或没有效益,则创新无任何意义。(5)管理创新时,需充分满足患者需求,医疗服务是管理创新的基础保障。

2现代医院管理如何创新

2.1管理制度

制度创新是对医院现行制度实行的改革,对医院管理者、患者、医护人员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整,充分体现各方面利益及权利,并对组织结构作不断调整,完善和修正规章制度,达到各项要素配置合理、高效能目的。创新对策:(1)加强医疗市场监管。加大对医疗结构及医疗行业市场监管力度,宏观上放开投资医疗,将医院全面推向市场,解除民营结构不合理限制。严格把握准入制度,对行业标准进行规范调整,避免非法人员或机构进入市场。严格进行机构等级及称号评定,严格吊销欺骗、弄虚作假等机构称号。引导医疗机构必须规范合法经营,营造医疗市场合理公平、有序竞争氛围,为医院创新提供有利外部环境。(2)赋予医院管理自主权。卫生行政部门应更新观念,认真做好医疗卫生规划和管理,赋予医院管理自主权,包括人、物、财(产、销、供)等,使医院结合市场状况及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如运营制度、发展思路、机构设置、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发展方向、人员调配等。(3)创新产权制度。全面推进医院战略性改制、改组和改造,对组织结构及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在确保现有格局下,结合实际,战略性重组资产,对结构进行优化,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2.2经营模式

通过经营创新,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如何正确的决策无形资产及有形资产,运用有效、合理手段,展开活动,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确保医院稳定生存发展、实现基本任务的先决条件。创新对策:(1)多服务并存。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的医疗需求,给予相应服务,尽量满足每位患者需求。战略类型有三种,一是特色型模式,在医院宣传方式、医疗服务和经营方式等方面,与竞争者采取不同特色,形成独特模式,需结合医疗市场的需求变化及经营条件,从价格制定、病源渠道、成本和费用等方面采取措施;二为专营化模式,在多个医疗项目中,专营一个或几个医疗系列,对常见病和多发病设置大型专门科室,并邀请专家坐诊,提高竞争性;三为重点服务型模式,将全部力量集中起来,给予特定患者重点服务。按照病区床位舒适性和分布划为多个档次,包括一人间、大套间、二人间、中套间、三人间和小套间等,充分满足不同年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患者的不同需求。(2)多元化经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技术、信息、服务、设施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条件,向深度、广度发展经营模式。模式类型有四种,垂直多元化、水平多元化、辅助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垂直多元化以经营为主,辅以医学研究和教学等。水平多元化在现有结构下,增添新服务,如开设康复医疗、儿童保健医疗等。辅助多元化以经营为主,并兼营技术培训、药厂和医学信息咨询等。地域多元化主张在不同地域,结合当地情况,开设分院或门诊部。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服务技术创新发展探析

2020年3月2日在北京考察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党的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科技知识的传播、成果的转化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创新科技信息收集以及检验的重要平台,是当前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交流的重要渠道。回眸《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杂志创刊走过的36年,坚持采编、传播国家科技政策,国内外科技信息以及科技人员学术观点和应用经验等文章,促进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推广科技成果,为科技兴国服务的办刊宗旨,记载了产学研用读者、作者辛勤耕耘服务在传播和交流的家园,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出的积极的贡献。

2020年《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跟踪国内外仪器仪表、工业控制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专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装备制造业标准化、智能制造、安全一体化、工业互联网以及AI、大数据、5G工业中的应用推广,面向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提升市场应对的能力,汇聚优秀的智力和技术创新成果落地应用信息资源,组织发表了大量文章,尤其将承担学科前沿和重点任务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传播、架设产学研用服务的桥梁,激发了广大读者增强创新发展动能的信心。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遵照期刊主办方和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思路,制定提高期刊影响力、学术质量举措和成效的策略,鼓励企业支持中青年作者开辟行业发展关注的技术创新专栏,扩展征集标准化战略与标准研究、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人工智能、面向5G工业应用、测试、计量、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技术和技术创新成果优秀文章,聚焦工业互联网、工业网络控制和安全一体化等承担的国家项目研究成果,高端医疗装备与核心零部件质量提升等多学科交叉选题,跨界拓展期刊传播的广度,筑牢期刊出版质量“防火墙”,融合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模式,服务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自身实际,认真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辞旧岁,特别感谢期刊主办方、读者、作者给予我们无私的指导和帮助!迎新年,展望未来,让我们风雨同行,将《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交流家园办得越来越好。

阅读全文

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系统构建

【摘要】医学生创新创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医学学科发展、医学社会功能的拓展以及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医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提出构建良好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系统的建议: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软环境;推进“产、学、研、医”协调发展;构建医学生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新机制。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

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热潮,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逐步走向深水区,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创新创业亦是举步维艰。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成效,促进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须尽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系统。医学生创新创业配套政策服务体系的构建俨然成为政府、高校等有关部门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首先,医学生创新创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医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能够带动就业,还必将促进医学理论、技术和观念的创新,有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其次,医学生创新创业是医学学科的发展需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医学研究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医疗技术和方法,但医学研究瓶颈的逐渐突显,促使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不断加速。医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培养挖掘创新型医学人才,而且有助于促进医学学科的不断进步。再次,医学生创新创业是拓展医学社会功能的时代需要。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医学的期待从解除患者病痛拓展到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大健康方向,这为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医学生创新创业也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本质上是其自身素质的非量化体现,是对自主学习和自由创造的检验与拓展。当大中型医院招聘岗位日趋饱和与医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的矛盾日益凸显时,鼓励广大医学生转变思想和观念,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

1.专业性强。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复杂的应用科学,医学一直以来都是属于难度较大的学科[1]。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只有在这些关于统治着非生物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的知识部门达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有效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进程”[2]。由此可见,医学远非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简单综合与叠加。医学创新与创业是建立在医学既有发展基础之上的、交错与诸多学科间的、复杂的技术创造或程序创新活动,专业性强、门槛高是其首要特征。

阅读全文

基于强化农村妇幼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新密市过去是市妇幼保健院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乡卫生院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较弱,村级由于工作任务较少又没有待遇,保健员大多都改行或不愿做保健工作。针对这个现状,应重点以建村级、带乡级、强县级为目标,从人员队伍、技能培训、设施设备配备、工作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使新密市市、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促进了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

队伍建设①人员配备和管理:市妇幼保健院按照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要求结合业务发展实际配备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乡级根据各乡服务人口每乡配备专兼职妇保、儿保人员2~7人,与妇产科结合在一起成立妇幼保健科(室);村级每村配备儿保和妇保各1人。②人员技能培训:市妇幼保健院通过送出去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乡卫生院保健人员通过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和接受培训提高技术;村级保健员主要通过接受县乡培训提高技术。每年市保健院都要组织免费对乡村保健员进行1~2期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防治等适宜技术培训及专题培训,利用保健例会以会代训等方式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乡村保健人员技术不断提高。③切实提高妇幼保健人员待遇:市妇幼保健院主要靠妇幼保健服务收入解决人员待遇,市财政解决保健人员的养老和医保统筹和工作经费,医改政策出台后也正在争取增加财政投入,以解决保健人员工资待遇及业务经费;乡级保健员工资待遇通过市财政和服务收入解决;村级保健员待遇2009年郑州市和新密市财政每级拿出100元,对每个村保健员予以发放200元劳务补助,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增加收入,2011年起从妇幼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解决。各级人员的工资发放都实行绩效管理,有效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房屋设施配备市妇幼保健院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妇幼保健院建设标准和业务发展需要不断扩大业务用房,达到了16000平方米,增添和更新了设施设备;乡、村妇幼保健的业务用房屋和设施设备通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得到了更新。房屋设施配备的改善,有利于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

妇幼保健工作管理首先,明确各级职责任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规范和制度。建立乡、村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市保健院组织一次乡级保健员例会,乡卫生院组织一次村保健员例会,报告上月工作和报表,布置下月工作,以会代训培训相关业务技术。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市卫生局每年与各乡镇卫生院、市保健院签订妇幼保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下发妇幼保健工作计划。建立督导考核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乡卫生院每月对村保健员进行一次考核,市妇幼保健院每季度对各乡保健工作进行一次督导考核,市卫生局每年对全市妇幼保健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和总结表彰。通过加强管理使全市的妇幼保健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实施降消项目,开展孕产妇保健服务依据卫生部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要求,村级负责建立围产期保健卡和宣传教育,乡级负责系统保健及高危筛查,县级负责高危孕产妇管理治疗、产前筛查、住院分娩等服务。根据降消项目要求,重点加强高危孕产妇和产前筛查管理,建立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乡卫生院查处的高危孕产妇转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管理,高危评分超过5分的一律转上级医院住院分娩。各接产单位要不断提高产科技术和质量,保障母婴安全。开展儿童保健服务,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按照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全面开展儿童系统保健服务。村级负责建立儿童保健卡,乡卫生院负责进行系统的儿童保健、高危儿及新生儿疾病的一般筛查,发现的高危儿转县市保健院进一步确诊治疗;县妇幼保健院负责高危儿及新生儿疾病,如儿童“两病”、听力、神经行为的筛查治疗管理,进行儿童早期教育和干预、疾病的康复治疗,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进行统一管理,开展新生儿疾病救治和儿童综合疾病防治工作。开展妇女保健服务,提高妇女健康水平通过政府主导,卫生、妇联等部门共同协作,开展辖区妇女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群体筛查和早诊早治,与生殖道感染防治相结合,有效防治妇女疾病,为广大妇女提供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既履行了基层群体妇幼保健的职责任务,保障了妇女健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妇幼保健的社会地位。开展婚姻保健及其他保健服务新密市妇幼保健院与民政部门合作开展婚前卫生咨询指导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开展更年期保健、生殖健康等保健服务。

强化妇幼保健院管理

科室设置设置原则:符合妇幼卫生方针要求、便于工作开展和落实职责任务、有利于院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管理便捷有效。县级妇幼保健院主要有两大职责任务,一是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保健医疗服务,二是负责对基层妇幼保健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管理。根据上述原则要求,该院按职能和服务群体设立业务科室和职能管理科室。业务科室有婚前保健科、围产保健科、妇女医疗保健科、儿童保健康复科、新生儿科及门诊部(主要是功能科室)等,负责医疗、保健、护理、医技、药品管理、基层保健培训指导等各项具体业务工作;同时设立保健、医务、护理、经济、行政等职能科室,负责全院业务工作的计划制定、监督实施和基层保健组织管理工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