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常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急救常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疗急救常识

医疗急救人员工作倦怠社会影响因素

摘要:急诊作为医院服务的最前沿,承担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任,同时,急诊就诊的患者往往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更高,对时间的要求也更加苛刻,情绪也比以往更加急躁。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促进抢救过程的进行,更好地救治患者,也可让医疗人员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始终保持该有的思维连贯性和逻辑性。但毕竟急诊抢救环境不同于其他科室救治环境,多种不稳定因素存在导致医疗纠纷频发,医患矛盾更加突出。医疗急救人员工作繁忙,同时需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从而更容易发生工作倦怠。医疗急救人员的工作倦怠会影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和依从性。所以,不管是从医疗急救人员和患者健康的角度,还是重视医学事业发展的角度,都应重视医疗急救人员的工作倦怠。本文就医疗急救人员工作倦怠的社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医疗急救人员的心理、生理健康,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最终促进医学事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医疗急救人员;工作倦怠;社会影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医务人员的分布以及流动受市场调节,同时,诊疗、护理服务内容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对健康的愈发重视,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诊治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急诊中,都认为自己是最急、最重、最需要获得医疗人员的关心和照料的患者,但是医疗人员却要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如果未及时作出反应,就很容易引发医患冲突,同时,人们对医疗机构诊治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不再“一味忍让”或者“忍气吞声”,而是积极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维权。而对于医疗人员来说,由于本身工作繁忙加上服务对象不理解,很容易导致医疗人员心理失衡,逐渐成为职业倦怠,在医疗服务中表现出易怒、不耐烦和言语举止失常,继而恶性循环,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1]。因此,需重视和研究医疗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本文从社会因素方面对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主要是指对于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个体不能有效应对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疏远、衰竭以及自我成就感下降等,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2-3]。而医疗急救人员的工作倦怠,不仅会影响医疗急救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而且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2工作倦怠社会因素分析

医疗急救人员工作倦怠的引发因素可包括个体、组织和社会3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方面分析医疗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

阅读全文

南极科考医疗保障行前培训研究

【摘要】目的使南极科考随队医师具备更完备的专业技能和更全面的救治能力,长期进行南极科考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医学常识和基本急救能力。方法对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2名越冬医师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9名员工分组进行培训,培训前后进行相同难度和题量的单项选择题目的测试。结果培训后,所有学员在测试中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均通过了基础生命支持考核,医疗组通过高级生命支持考核,提高了处理急症的能力;工作人员组的理论及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结论对南极科考的越冬医师的培训应延续,并扩大培训科目;长期从事极地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基本医疗常识和急救技能。

【关键词】南极科考;医疗保障;培训

人类从发现并踏上南极大陆距今已100余年[1],但人类对于南极仍知之甚少。我国每年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工作人员超过千人。南极科考人员的工作环境多样而复杂,却仅配备了3名随队医师,分别驻扎在长城站、中山站和雪龙船。在南极夏季,人员来往频繁,交通便利,病情复杂时可转运到医疗设备完备的地区进行救治。但是到了冬季,交通几乎中断,只能依靠站上物资和个人能力进行救治,这就需要队员具有较强的自救、互救及医疗综合能力[2]。目前南极保障医师的招募是面向全国及各个专业的,经过面试、体检、心理评估和体能等进行选拔。但由于所选医师上岗前仅熟悉原专业,并不能完全覆盖南极科考所需的各个医疗领域。因此在南极科考出发前进行医疗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09,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委托,上海市东方医院承担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医疗保障的行前培训工作。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医师2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运行9名员工。

1.2培训方法

阅读全文

普通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生,健康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高中开设医学健康课程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本文就通过影响健康的因素、当代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来进行分析,探讨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普通高中;医学健康;教育课程

如今我国社会发展全面,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家长也不再担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可是青少年健康却成了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政府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问题非常关心,但是很多时候也只是停留在体育锻炼这个片面的层次上,忽略了类似于“心理健康”“内外保养”等医学上所定义的健康培养,长此以往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健康都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也影响了我国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进程,极大程度的耽误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

1影响健康的因素

1.1个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健康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病而已,大多数人认为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对保持健康的观念存在误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对于健康的思想重视程度,心理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因素,当一个人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那么一些特定的器官也会随之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引起一些身体上的疾病。

1.2生活方式不健康

阅读全文

医疗纠纷中的法律透露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患者的法律意识及经济意识不断增强,投诉和付诸与法律的纠纷呈上升趋势。据国家卫生部最新资料表明,产科纠纷案例排所有医疗案例中的第二位。就产科护理中常见的潜在性法律问题及预防措施浅述如下:   1产科护理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1.1护理文书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卫生部已把部分护理文书纳入病案归档,作为病案资料,因此,护理人员所书写的大部分文书是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中判断护理行为是否规范的依据,要求应书写正确、及时、完整,它包括体温单的填写、执行医嘱后的签字记录及新生儿护理记录等。其潜在的法律问题如下:①体温单的入院时间应和医生记录一致,可反映入院时孕妇状况和医务人员处理的及时性。对体温单上的体温,有些护士责任心不强随便填写,很容易延误治疗时间,如产妇乳头内陷而排乳不畅所引起的发热,但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没把体温表现在体温单上,导致医生对产妇乳汁淤积甚至发生乳腺炎的延误治疗,护士将负一定责任。②医嘱是护士执行治疗的依据,护士无故不执行医嘱易被起诉。如护士处理临时医嘱时不执行查对制度,漏抄输液治疗卡而在临时医嘱本上又签写执行者姓名及执行时间,导致孕妇未能得到治疗所造成的后果,护士必须承担法律责任。③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每天要详细记录喂养、排便次数及脐部情况,如果护士未能及时询问、真实填写,发生小儿肠梗阻等严重后果,护士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2护理操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为了保证操作稳准,必须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一旦出现纠纷,首先要查是否违反常规操作,违反常规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其潜在法律问题表现如下:①护士在胎心宫内窘迫的患者静脉滴注时,因责任心不强,未做到“三查”、“七对”把有异物的液体输到患者体内,虽然患者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但由于护士的过失行为,势必会造成潜在的不良影响,护士应负有一定的责任。②护士在为婴儿照“蓝光”时,不为婴儿有效地遮盖不能照射的部位,或者造成皮肤灼伤。尽管治疗后痊愈,但这位护士存在护理过失行为,该护士也要被追究法律责任。③护士在洗澡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手圈、胸牌丢失未重视又没有认真核对母亲的姓名,抱错新生儿。由于及时发现更正,未给产妇及家属带来精神伤害,则仅犯了失职过错。如果抱错新生儿已成事实,那么护士有可能负民事或刑事责任。   1.3急救药品、设备准备中的潜在法律问题:产科护理工作责任重大,关系到母子生命安全,特别对产后出血、羊水栓塞、重度妊高症等抢救工作必须争分夺秒,急救药品、物品必须做到100%准确到位,抢救设备随时处于完好状态。否则势必会发生相关的法律问题。   1.4孕妇的隐私权问题:由于产科的工作特殊,需要了解孕产妇的婚育史、月经史、既往史(特别妇科疾病、肝炎、结核等有关病史)及个人史、家族史,这就不可避免触及到孕妇本人或家庭隐私,此时孕妇有权要求护士给予保密。产科护士若随便谈论,对孕产妇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则应视为侵犯了孕妇的隐私权[1]。   2预防措施   2.1提高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产科护士应熟知护理业务与法的密切关系。多看报、多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从典型实例中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自觉在工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技术操作,做每一样事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地为孕产妇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维护职业形象。   2.2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士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应具有科学性、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规定[2]:“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这是对患者获得有关病历资料的规定[3]。第八条、第十条中对病历资料的保存及病历书写也作了规定,如果医方丢失病历资料或涂改、伪造、销毁病历资料,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随意涂改,主观捏造,随意纂改护理文书,否则医院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2.3急救药品、设备准备到位:在产科随时都会遇到危重病人,因此,急救器材、物品、药品一定要齐全,并固定放置,专人管理。作为产科护士应对这些抢救器材的操作、物品的放置、药品的作用及剂量用法了如指掌。并保证各项急救器材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   2.4尊重孕产妇的隐私权:高产科护士的法律意识,不擅自公开孕产妇的病情及病历资料。在产科护理操作中,要注意孕产妇的感受,注意遮挡,并主动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及作用。保护孕产妇的隐私权。   3小结   总之,孕妇从入院到分娩至出院的整个过程中,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作为产科护士,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常识,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卫生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护理,对许多护理环节进一步调整,补充和完善,切实解决孕产妇的后顾之优,保障孕产妇的健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阅读全文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下医患关系改善

【摘要】把患者及其亲属定位为医院的顾客,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角度分析医患冲突的成因,认为患者及其亲属的医学知识不足,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过高的“顾客服务期望”,导致“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低于期望值,结果形成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负面评价,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通过普及医学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合理的期望,在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上,有能力对医院服务质量做出接近事实的判断,以达到增加顾客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医患关系;顾客服务期望;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医学知识普及

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随着时代的巨大变革,经济的高速发展,医患关系将有新的发展趋势,即医患关系“人机化”趋势,医患交往“经济化”趋势,医患要求“多元化”趋势,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1]。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医患关系呈现更加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医患冲突恶性程度有增高的趋势。面对这种趋势,需要从另一种角度来审视医患关系问题。本文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医学知识学习的医患关系改善途径模型,并探讨了通过医学知识学习的方法,以提高患者感知医疗服务质量能力来改善医患关系问题。

1“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患者是医疗服务的接受方,高度相关利益方是患者的亲属。从营销学的角度而言,患者及其亲属就是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顾客,因此,医患关系紧张的实质就是作为顾客的患者及其亲属对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时做出的反应。关于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前人做了大量的探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欧学派奠基人之一Gronroos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出发的一系列服务质量评价研究。Gronroos[2]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认为服务质量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感知,属于主观范畴。它取决于顾客的服务期望与实际感知到的服务之间的比较结果,强调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最终的评价者是顾客而非提供服务的企业。此后,诸多学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Lehtinen等[3]认为服务质量是顾客所感知的质量,具有主观性,是顾客通过对比他们认为服务提供者应该提供的服务与他们实际感知的服务而产生的。Parasuraman等进一步发展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认为服务质量应是对服务的一种主观评估,是一种感知的服务质量,它是“顾客对服务的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距的程度与方向”[4],并提出了SER-VICEVAL服务评价模型[5]。同样,Oliver[6]的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confirmationtheory,ECT)也简化了Gronroos的顾客满意模型,提出消费者是以购前期望与购后绩效表现的比较结果来判断是否对产品或服务满意。以上学者的模型虽有不同,但对服务质量评价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顾客服务期望”,顾客满意度取决于服务过程和结果的期望与服务过程和结果感知质量的差值。Oliver的研究结果同时指出,如果顾客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同的服务,那么,期望就决定了顾客感知服务,如果顾客以前接受过相同的服务,那么,前一次的服务经历会对本次的顾客感知服务起到自动修正的作用。从这一点出发分析,医疗机构提供的最重要服务是治疗疾病,但疾病的种类繁多,病程繁复多变,患者的每一次就诊都没有完全相同的过程,因此可视为Oliver所指的“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同的服务”,因此,基于患者“顾客服务期望”下的“顾客感知质量”,在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认知中,在对医疗服务质量结果的评估中就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形产品可以通过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统一定价、固定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渠道,向顾客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使顾客可以对产品和服务形成合理的“顾客期望”。规范化的服务行业,如旅馆、电信等行业,可以通过装修、设备、流程、价格等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也能使顾客不会产生过高的期望。而医疗机构是根据各个病种情况、病程情况、患者自身情况提供医疗服务,不可能提供标准化服务产品,也不可能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过程,因此作为医疗机构顾客的患者及其亲属,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判断难度大大增加。由于患者及其亲属基于出于自身的良好愿望,主观认为疾病肯定会走向痊愈的,医疗服务过程会是简单明了的,因此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过高的医疗“服务期望”。但同时他们具备的医学知识又极其有限,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缺乏相关概念,对疾病可能加重甚至导致死亡的结果缺乏心理准备,同时对医学检查项目的必要性缺乏认识,认为不必要检查过多,以及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路程不熟悉,认为服务不及时不准确等因素使得患者及其亲属经常对医疗服务质量做出误判。当经历了医疗服务后,自身感知到的医疗服务质量小于甚至远逊于期望的质量时,患者就产生了不满意,这时医患关系开始走向不和谐,医患关系紧张源头就此产生。

2建立基于医学知识学习的医患关系改善途径模型

如何让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形成合理的“顾客服务期望”和客观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其中“医患信息不对称”理论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学者认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特征就是“医患信息不对称”。医院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信息优势;患者掌握的信息少,处于信息劣势。医疗服务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一般的患者缺乏医疗服务的专业知识,他无法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需要接受什么治疗。同时,患者还缺乏许多自己需要的医疗服务信息,如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医生用药和治疗处置情况,医生的技术水平,患者的病案记录等信息[7]。因此,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和高度异质性的市场,对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提供的服务质量的识别比一般商品困难。信息在医患之间传递的阻隔和不对称是医疗服务市场的普遍特征,它直接影响医患信任的建立和患者对医疗效果的评价[8]。解决“医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确可以通过建立医疗信息公开制度和加强医患信息沟通的方式,让患者及其亲属了解到病情、诊疗过程、价格及医生技术水平等相关信息来得到部分解决,但是如果患者及其亲属缺乏医学知识甚至是缺乏医学常识,即使医疗信息完全公开,医患之间充分沟通,患者及其亲属还是缺少对有关病情及对与之息息相关的诊疗过程、价格及医生的技术水平等进行评判的“评价能力”,同时又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及自己个人感情的左右,那么对诊疗过程和结果产生误判,对医疗服务“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产生负面评价就成为了自然的结果。所以,普及医学知识,让患者及其亲属具备医学常识,对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形成合理的“顾客服务期望”,对病情、诊疗过程、价格及医生技术水平有个基本合理的判断,最后形成客观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减少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减少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关系的最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医学知识学习的医患关系改善途径模型。

阅读全文

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分析

[关键词]

大学;学生;卫生教育;课程

高校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环境,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知识的场所,也是师生相遇、交流、创新的舞台,这里的特定人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进校的第1天起就意味着他(她)们离开往日父母的照顾,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且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自己应对不了的事情,包括怎么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如何照顾好自己,更重要的是卫生知识的缺乏,这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某些传染病的预防及特殊情况下的自救和自我保护方面尤为凸显。所以作为校方很有必要为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由此来弥补学生卫生知识的匮乏,使其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保健常识,防患于未然。

1高校在校生现况

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1],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进入之前不同的生活习惯及生长环境,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也缺乏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加之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机构,人口集中、流动性大,易造成传染病扩散甚至于蔓延或爆发,进而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给家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高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2],并希望自己由此获得自我保健及疾病预防等相关的知识。

2国内高校健康教育情况

在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3]中明确规定“学校应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至今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层次不齐,就北京高校而言,大部分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展了健康教育课或相关的讲座[4],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新生入学时进行健康体检,并详细分析体检结果,同时对异常者实施跟踪、监督、指导,举办与体检结果异常有关的讲座;但也有少数高校没有开展此课程,仅以偶尔讲座或保健课、宣传栏等形式进行;也有高校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纳入到常规的教学工作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高校大学生中,部分学生有不良生活习惯,如盲目节食、偏食导致营养不良;经常进食过冷、过酸食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有的学生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导致营养过剩、肥胖;也有不少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又缺乏与老师、同学及亲戚朋友的沟通,导致抑郁状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作息时间不规律,通宵上网玩游戏等,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缺乏自我保健方面的知识。总之目前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5],作为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阅读全文

医院管理途径的创新

一、主要做法

1.推进考核机制创新,注重质量技术服务

(1)总体指导思路:立足全面发展目标为基础的考核管理体系,围绕“优质、安全、高效、低耗”的办院原则,实行绩效总量预算控制,建立以非财务经济指标纳入考评要素的绩效新管理。(2)开展“三比”活动:开展医疗护理质量、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比质量、比技术、比服务)的竞赛评比活动,推进绩效考评,将过去单一经济指标考核转变为非财务经济指标参与考核,建立分配要素能体现绩效、注重考核,包括质量、效益、患者评估在内的新型绩效考评体系,考核结果实行月通报、季评估、年总结。(3)医疗质量考核:建立以病例质量、核心制度落实和其他情况如上级医师查岗、检验单粘贴等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医疗质量考评,权数占值0.5。(4)护理质量考核:建立以当月护理查房、环节质控、晚夜班查房、终末质控、满意度调查、培训学习完成情况、护理投诉、纠纷等项目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护理质量考评,权数占值0.3。(5)服务质量考核:建立以回访及满意度反馈信息,各投诉举报途径反馈如纪检、医疗、护理、物价等部门提供信息以及医院组织调查问卷结果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服务质量考评,权数占值0.2。

2.完善绩效薪酬体系,体现内部激励活力

(1)职代会表决绩效方案:改变原单纯的收支结余计奖方式,明确职工绩效工资由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单项质控奖惩和各项补贴组成,建立以经济效益、医疗质量、工作质量、服务水平等为评价指标核算的新绩效方案。(2)二级分配指导意见:推进薪酬体系改革,确定岗位绩效差别,提高单位劳动生产力,确定岗位绩效类别,打破科内平均分配,结合考核结果运用,出台医院指导性意见。(3)医疗服务项目补助:合理拉开医护绩效比例,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试行以出院病人数,住院床日数,C、D型病例数,危重病人时数及三、四类手术台数的单项补助,以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技术价值。(4)护理绩效考核方案: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服务质量取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分配机制,试行全院护理岗位垂直管理,实行以“工作效率、管理效能,服务质量”三个方面各项重要指标全方位考核,其结果作为衡量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以调动全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5)行政后勤绩效考评:后勤考评实行社会保障服务与市场结合的原则,以总务科为试点,推进定岗定薪,打破以往平均分配、无绩效考评的管理模式。(6)合同制人员薪酬设计:按照定岗定编、以岗定薪原则,对全体合同制人员的工资及绩效情况进行系统设计、分类、分档,深入推进人事绩效分配制度改革。

3.发挥学科聚群效应,提升综合救治能力

(1)实行儿科一体化管理:通过整合、租用、改建,建立集住院、门急诊、PICU、新生儿、儿科康复于一体的大儿科体系,实行集中科室管理,统一实施绩效分配,提升大学科综合水平。(2)成立院前急救联盟:加强与基层的紧密协作,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着重价值利益链,与六大中心医院建立院前急救联盟体系,构建三级院前急救服务网络,按医疗分级、双向转诊模式,打造生命延续平台,实行规范化管理,统一急救车辆调度。(3)成立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整合急救中心、急诊科、ICU综合资源,按照各临床学科技术优势,成立湖南省浏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制定应急规划,建立操作流程标准,完善风险评估,健全防范急救应对机制。(4)实行肿瘤规范化治疗:按照肿瘤病证的治疗要求,对外科、内科、妇科等肿瘤患者统一规范临床治疗路径,统一医疗行为管理,发挥各学科间技术协作和临床治疗优势,利用中心综合技术资源,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加强核心学科建设:集中医疗技术资源优势,在全省县级医院率先成立了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心内科CCU病房、健康管理中心、烧伤救治中心等一批省市技术引领示范性学科和科室。

阅读全文

危险因素儿科护理论文

1.儿科护理中潜在的危险因素

1.1护理人员自身素养和心理等因素影响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承担着繁重的任务,由于工作压力和工作量大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精神疲乏,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或是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针对儿童的特点,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常需要医护人员及其家属配合完成。现阶段的护患关系较紧张,部分家属由于自身缺乏医学常识及爱子心切的心理状态,常对护理过程过分或过多的进行干涉。护理人员由于个人情绪等因素影响易出现冲撞患儿家属的情况,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康复效果。

1.2患儿家庭因素或配合度不够

儿科护理的特殊人群及年龄段导致护理工作中出现各种不可控因素,即家长参与护理工作。患儿行为能力有限需要家属照顾,使原本单纯的护患直接交流关系演变成患儿、医护人员和家长之间的三角关系。家长不安心理居多,在沟通过程中易出现表述不清或态度激烈等情况,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影响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干预度都是制约护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家长习惯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生活模式,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过分要求护理人员而影响护患关系。同时儿童的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及心理机制不够成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识别危险因素易出现摔倒或利器伤害等危险事件。

1.3医院因素

医院普遍存在医院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高、管理不到位现象。对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之年轻护士自身的一些特点。医疗环境、病房设施陈旧等,如地面过滑易致摔倒,病床无护栏造成坠床,春冬季节患儿多,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同住一室极易感染。容易引起患儿家长不满情绪。医疗仪器陈旧、修护不当,特别是对平时闲置的抢救器械疏于维护,在抢救患儿时极有可能出现故障,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