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机构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情况通报
2019年,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2019年全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要求,扎实推进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药物滥用及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以下简称“四项监测”)工作。在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市场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和各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四项监测”的报告数呈现平稳态势。现将2019年全县“四项监测”工作情况通报如下:
一、注重基础数据收集,报告数量和质量稳重有升
(一)全县报告收集总体情况。2019年全县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433份,其中新的和严重的报告165份,严重报告73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113份,其中严重报告21份。药物滥用调查表40份。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35份。
(二)全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数完成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人民医院(74例)、妇幼保健院(32例)、龙岗乡卫生院(26例);新的严重报告完成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人民医院(7例)、卫生院(4例)、医院(4例);严重报告完成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人民医院(33例)、卫生院(10例)、卫生院(6例)。(详见附表1)
(三)全县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总数完成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人民医院(20例)、精神病专科医院(12例)、妇幼保健院(8例);严重报告完成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妇幼保健院(7例)、人民医院(4例)、卫生院(3例)。(详见附表2)
(四)全县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总数完成35例,其中皮肤病防治所(20例)、人民医院(15例)。(详见附表3)
二、多措并举,有效推动“四项监测”报告收集工作,充分发挥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预警作用
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摘要]目的:建立规范化、流程化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提升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方法:通过对医疗设备购置、管理及人员配备等管理过程的分析,明晰目前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医疗设备购置缺乏合理性、配备人员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结果:提出建立规范化和流程化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增加医疗设备人员配备、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妥善管理医疗机构设备财务等建议。结论:开展有效的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促进医疗设备管理的制度化和合理化,对保障医疗机构诊疗质量、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推动卫生事业有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设备管理;设备购置;管理制度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应用于医疗设备研发,为医务人员的诊疗提供了更可靠、准确、精密的资料和数据,也尽可能减轻了患者治疗时的痛苦[1-2]。医疗设备已经成为医疗机构开展诊疗、科研、教学等工作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医疗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其配置水平直接反映出医疗机构的现代化程度[3]。据调查,医疗机构所拥有的医疗设备大约占其固定资产的1/2,而其所回报的经济效益约占医疗机构收入的2/3。因此,作为反映医疗机构生产效能的重要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已成为医疗机构评估的重要标准之一[4]。但是目前医疗机构存在医疗设备管理滞后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积极推动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对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功效,保障医疗机构临床诊疗、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调整、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医疗设备购置程序缺乏合理性
1.1.1医疗设备购置论证程序不当
医学检验平台在区域医联体中的作用
1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建设情况
2013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医联体启动,医联体由包括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17家医疗机构组成,实现了跨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区域医疗联合,服务范围覆盖了北京市朝阳区东部超过150万人口,累计床位数超过4460张。作为医疗改革中创新实践的新型医疗卫生模式,在医联体建设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医联体内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缺乏互联互通的共享平台,让双向转诊的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难以实现无缝对接,难以避免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给患者带来了负担和不便。尤其是在医学检验方面,下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少特殊检查项目,部分检查项目没有互认,导致病人初诊时诊断困难,转诊后重复检查,部分项目检查周期长,耽误了患者诊疗,也给上级医院的及时准确诊断造成了障碍。为了解决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中日友好医院在原有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基础上,引入了医疗检验服务支撑平台,以解决检验信息互认互通,检验流程监测控制,检验样本质量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2医联体内医学检验的现状
2.1冷僻项目检验难
检查项目与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范围密切相关,对于专科医院、下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检查项目,诸如药物浓度监测、微量元素、重金属、维生素、氨基酸、激素及基因等冷僻的特殊检查项目,需求的患者数量较少,要求的检测条件较高,很多医疗机构出于自身条件限制和利润成本核算未能开展,不能充分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2.2检验成本高
一些检查项目,需购置昂贵的特殊检验仪器,依赖昂贵的进口检测试剂,再加上这些检查项目需求相对较少,并且试剂有效期较短,包装较大,造成每批次检测过程中试剂浪费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检验成本,导致收费过高,增加了患者负担,也影响医疗机构的利润收入。
医疗机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重点
摘要:医疗机构作为社会服务类行业,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分析验收工作的重点,为编制医疗机构的环保验收报告和后续的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医疗机构;竣工验收;环境保护
1医疗机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
医疗机构竣工的环境保护验收是对此类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的全面核查,包括对其污染控制设施运行效果、环保管理工作的检查等内容。通过环保验收,可为环保管理部门实施定量化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同时为项目竣工后的日常监督指明方向。鉴于医疗机构作为社会服务类行业,其污染性质和验收工作的特点,国家于2016年颁布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医疗机构》(HJ794—2016),对验收工作的内容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技术指导。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的环评及其批复是环保验收工作的行政依据和任务来源,应严格对照环评、批复以及当地管理部门最新的环保要求,现场核查环保设施建设落实情况,制定规范的环境监测方案,为验收工作提供可靠的量化判定依据。
2环保验收的重点内容分析
医疗机构的环境保护验收应在营运负荷达到设计规模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如果在交付使用较长一段时间确实不能满足75%的验收营运负荷,应在正常营运负荷下进行,并记录实际营运情况,包括科室开设情况、门(急)诊量、医务人员数量、住院占床率等;在对环保设施进行验收时,应准确记录各设施运行工况负荷和消毒剂等耗材消耗量,不得在环保设施非正常工况下进行验收。验收从工作特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各类污染物验收监测数据判定是否达标的量化考核,另一类是以环境管理是否落实环评及批复要求的检查考核。环境验收监测主要是对项目废水、废气和噪声的污染源监测以及对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环境管理核查则是审查项目环保手续,对照项目环评及批复审查“三同时”执行情况,检查排污证申领和排污口规范化设置情况,日常环境监测计划及落实情况,突发环境时间应急预案制定及备案情况,尤其要对医疗废物收集、暂存、交接、后期处置情况进行详细核查。
2.1废水监测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与制度改进
〔摘要〕现介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意义,概述了目前我国监测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了以新疆某三甲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可疑不良事件上报情况,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改善制度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保证医疗器械安全可靠地使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
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是目前医学工程部门管理方面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就是其中的环节之一,其实质是对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现、上报、评价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重复发生。在我国,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要由医疗机构发现并上报,再由监测机构通过对全国大数据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综合分析和评价,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应的控制和整改措施,这样就可促进医疗器械研发、设计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持续性改进,确保医疗器械生产行业的良好发展,最终提高了公众的用械安全。可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是国家对器械安全性监管的重要环节[1]。
1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现状
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自2002年12月在北京、上海、广东首先进行试点,2008年7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新闻会上,要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作为重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据此制定了《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要求生产企业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上市产品再评价工作[2]。其中第一章第六条指出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发现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发生不良事件或者可疑不良事件的,应当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有关规定报告并处理。
2新疆区域近年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
新疆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工作较晚,至2011年上报总数量也只有50余例,大部分医疗器械第一使用者的医疗机构还处于零上报情况。随着制度的完善和推广,监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与要求,尤其是2013年4月起,在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喀什地区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心,开始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系统性的管理,要求医院相关科室建立医疗器械上报制度,规定专人负责上报。为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选取了100种医疗器械品种,开展重点监测,制定监测技术规范,完成上市后安全风险分析报告。其中新疆区2014年起承担了不可吸收缝合线、气管插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器械品种的重点监测,建立了十余家哨点医疗机构,促使部分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上报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促进了哨点医院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力度,健全上报机制。自2015年起上报数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公立医疗机构医防关联研究
2003年,肆虐大半个世界的“非典”疫情、时有报道的禽流感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新发传染病,促使人们对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裂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2];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人数的增加,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转变等都对医学和公共卫生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缺陷存在的原因和机制性问题,亟待加快构建现代医防关系及其配套措施。本研究对中部某省县市两级公立医院与疾病控制机构医防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应对新的挑战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将某省11个市按南、北、中及不同经济条件分为三层,每层抽取1个市,对随机抽取的市级及该市所有的县级人民医院、县级疾控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与此同时,对医院、疾控机构的相关领导等11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1.2研究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人力、疾病的监测与预警、慢性病防治、医防认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医疗机构药物滥用监测模式需求调查
药物滥用可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医疗机构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滥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者健康损害后就诊的场所。近些年,处方药滥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从国家层面制定减少处方药滥用的战略[2-4]。医疗机构药物滥用监测工作可以收集人群中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滥用情况,通过对药品滥用数据及时、准确和有效的分析和评估,进行预报和预警,为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科学管理工作服务[5]。“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提出,我国将在医疗机构设立100个药物滥用监测哨点[6]。本研究通过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监测机构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探索适应我国开展医疗机构药物滥用监测的工作模式,为开展医疗机构药物滥用监测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1资料和方法
1.1样本省抽样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经济状况差别较大,因此本研究在选择样本省时,根据地理区划和各省2017年人均GDP信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12个省进行调查。
1.2调查对象组成
本研究调查对象由样本省省级、市级和区县级药物滥用监测工作人员及相应辖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组成。根据我国药物滥用现状和研究目的,样本省监测机构和医疗机构的选择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每个样本省调查三所药物滥用监测机构,包括省级监测机构及辖区内市级或区县级监测机构,由相关负责人分别填写1份调查表,每个样本省调查3所监测机构。每个样本省选择3所综合医院(省级综合医院1所,在每个样本省选择2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各选择1所综合医院)、1所精神专科医院、1所肿瘤专科医院进行调查,每所医院调查3个科室(综合医院选择急诊科、疼痛科和心理科等),每个科室调查2名医务人员,每个省拟调查30名医疗机构医务人员。
1.3调查内容
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通知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县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要制定本地区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并成立相应的防控领导组织和疫点、疫区处理组织;要做好检测试剂、采样器材和消毒药品的准备和发放工作;要加强对所辖区域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肠道门诊工作督查;乡镇卫生院要按要求做好外环境标本、腹泻病人的采样和送检工作,县疾控中心要做好样品的收集和检测工作。医疗机构要成立“02”病防治领导组织和抢救治疗组织,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肠道门诊规范、有序开展。各种组织的组成人员必须熟悉业务,有较强的责任心,以适应迅速抢救病人和扑灭疫情的需要。
二、规范开设腹泻病门诊,强化疫情检索工作。
全县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在4月1日-10月31日期间均要开设腹泻病门诊,腹泻病门诊建设必须符合要求,达到“六有”标准,即有专室或兼室(二级以上医院必须为专室)、有专人负责(应选用业务熟、技术精、责任心强的业务人员负责)、有纱门纱窗、有腹泻病人登记本和采样器材、有消毒设施、有抢救和治疗药械。医疗机构应采取预诊办法,确保腹泻病人到腹泻病门诊就诊,以减少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腹泻病门诊医生对所有就诊的腹泻病人要进行专册登记,并对疑似病人、重点人群中的腹泻病人(包括饮服行业、流动人口及从疫区来的腹泻病人)粪便和呕吐物等标本采样送检。送检数应不少于腹泻病人总数的10%、总人口数的1‰。各乡镇检索任务见附表。
三、认真开展业务培训,强化肠道病防治知识宣传。
要层层开展业务培训,县疾控中心要举办一期全县霍乱病防治培训班,各乡镇卫生院对本辖区内的乡、村两级医疗防疫人员进行培训,医疗机构要及时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对象应包括防疫人员、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培训应侧重在提高防制工作的质量上,明确工作任务,规范各方面的工作要求,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培训要达到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整体防制水平的目的。各单位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肠道传染病防制知识,要突出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生食海产品、饭前便后洗手和有泻早治、无病早防以及流行期不举办大型婚丧喜事聚餐(特别是在农村)等内容,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疫情报告、调查处理和腹泻病人统计上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