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代医学医疗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求同存异”,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医疗体育课程设置
摘要:医疗体育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其只需借助体育手段以为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医疗体育教学,除了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还能够拓宽体育生关于提高身体素质的知识面。针对医疗体育课程的设计,提出课程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加强社会实践,以及构建医疗体育非朝夕之功。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我国医体融合之路先行者应结合医疗体系,开设与学生将来职业紧密联系、应用性较广的医疗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医疗体育技能。
关键词:医疗体育;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1943年9月,脊椎神经科医生路德维希•古特曼在英国成立“脊椎损伤医疗中心”,为战争中庞大的伤残军人提供救治。众所周知,脊椎是人身体运动的重要枢纽,脊椎受伤往往会使人产生残疾和“不良于行”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状态。体医融合是全民健身工作的技术核心,是体育科学为健康服务关键[1],而“运动是良药”理念迅速传播[2],已成为体医融合的强力推手。多年来的医疗事实证明,正如古特曼所言,体育运动在医疗中的地位首屈一指。由此,在全国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推广医疗体育、着重提高人们的医疗体育意识便成为在医疗和体育这两个维度都不可忽视的环节。毫无疑问,要使医疗体育意识能普及并深入人心,作为集体有效学习的教育手段当仁不让,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医疗体育课程更是显得尤为必要。这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使学生获得良好且平等的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习得医疗性体育的学生作用于社会,学生在生活或工作中将医疗体育再次推广,促使大多数人参与医疗体育锻炼,最终实现全民运动。科学的运动是使人通往健康的最佳途径[3]。由此,在高校开展医疗体育,可以说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一个发端或导火索,可谓肩负重任。
1医疗体育的发展现状
医疗体育,简称“体疗”,是一种医疗性质的体育活动,是医学和体育的有机统一。医疗体育曾被定义为是一种专门预防或治疗慢性疾病或常见疾病的康复性体育锻炼。这样的定义无可厚非,医疗体育的确有这样的功效。与普通的医疗方法不同,医疗体育不必借助任何药物,只需利用体育手段,通过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按摩、保健操等动作轻缓且运动量较小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从而实现祛除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医疗体育也确实因其“协调全身、安全有效”而在健康界备受重视。但是,医疗体育的作用广泛,益处甚多,仅仅只是把医疗体育看成一种用于康复的体育运动,未免限制了它的发挥和效果。事实上,医疗体育不仅可以作为康复性体育运动用以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保健性运动用以强身健体。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医疗体育既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因其保健作用,如今已被广泛应用到体育运动中。
1.1医疗体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医疗体育的应用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便提到了运气、养气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战国后期的《行气玉佩铭》讲究通过练气功来改进并增强真气在体内的运行状态,以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南朝《后汉书》记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创编“五禽戏”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可谓是将医疗体育发扬光大。此后如隋唐时期的《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都从多方面详细地记载了医疗体育。展望新时代,体育与医疗融合能够促进合力汇聚健康,成为解决全民健身的技术核心、体育科学服务健康的关键环节[4]。发展至今,医疗体育为现代临床医学建立了不朽功勋,医疗体育康复中心、医院医疗体育门诊等如雨后春笋,遍布世界各地。
加强医疗纠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医疗纠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医疗纠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致
目前,在医疗纠纷教育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医学院校的教育者对医疗纠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致,表现为人文课程教师对医疗纠纷教育重视程度较高,而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对医疗纠纷教育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如医学院校在《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课程中都安排了医疗纠纷方面的内容,而在一些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中,由于专业课程的教师认为人文教学内容不是教学重点,加上教学时间有限,使得专业教师无暇在其教学中渗透医疗纠纷教育。其实,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进行医疗纠纷方面内容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更有实效。因为每一起医疗事故都是用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换来的深刻教训,所以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进行医疗纠纷案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防止误诊误治,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案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
2.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医疗纠纷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从事医疗纠纷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人文知识,如医学伦理知识、医事法学、医患沟通知识和医学心理学知识等。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将会给医疗纠纷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医疗纠纷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临床行医的经历或具有医疗纠纷处理的经验。这是因为具有临床行医经历或者具有医疗纠纷经验的教师则能还原医疗纠纷现场,提高医疗纠纷教育的实效。然而,兼具这两个条件的医疗纠纷教育的师资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生物医学模式对临床医疗的影响仍然存在,医学对科学主义技术的崇拜,使得医师重医技轻人文,忽视了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致使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薄弱,他们在开展医疗纠纷教育时,难以胜任其教学工作职责。另一方面现有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教师绝大部分并不具备医学专业教育背景和临床医师执业经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纠纷教育的开展。
3.医疗纠纷教育案例资源缺乏
医疗纠纷案例教学对于医疗纠纷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亲临纠纷发生现场和到法院旁听纠纷的审判过程,或者通过视频、文本、口述、影视、情景模拟等方式,还原医疗纠纷现场,让学生从活生生的案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从而提高其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水平。然而,由于目前教学中所积累的医疗纠纷案例非常有限,导致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医疗纠纷教育合适的案例为数甚少,而随着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现有的医疗纠纷教育案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健康教育模式下同质医疗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病房内的某一医疗组的单病种即行直肠癌Mile’s病人,年龄18岁~69岁。将2012年住院手术和2013年住院手术的病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共118例,其中男77例,女41例,年龄46.0岁±7.3岁。将2012年住院手术的58例病人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此模式中医生和护士工作相对独立,各司其职,且护士被动执行医生的医嘱;由于护士需要轮班,责任护士不固定,对病人病情的了解不系统;又因护士需要全面负责病人的临床护理治疗,工作繁忙,对病人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有效的健康教育。2013年住院手术的60例病人设为试验组,采用同质医疗健康教育模式。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费用、居住情况、收入情况、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同质医疗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
1.2.1成立同质医疗健康教育小组
同质医疗健康教育小组由管床教授、护士长、管床医生、顾问护士组成,顾问护士与管床医生共同进行交接班、查房,顾问护士与医生就病人病情进行及时的处理,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时制订诊疗、护理方案,指导、督促管床责任护士的临床护理工作等,了解病人的治疗方式,医护共同对所分管的病人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功能训练以及出院后的随访。
1.2.2明确岗位职责
法制教育与医疗纠纷
一、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此因素虽然不能直接引起医疗纠纷,但可激化医患之间的矛盾,促使医疗纠纷复杂化。当发生医疗纠纷时,社会同情的往往只是被视为弱势群体的患方,而矛盾的焦点则指向院方。由于一些媒体对医疗行业认知的局限性,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在社会上会引起对医院不利的舆论,推动了医疗纠纷的复杂化。另外,受当今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影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导致老百姓对医生产生了不信任感,使医疗纠纷复杂化。
二、加强法制教育,防范医疗纠纷
1、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增强法制观念
医院应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医护人员明白在执业活动中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让患者知道什么。当出现医疗纠纷时,要明白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同时也不能忽略患者的利益,要做到知法、懂法,自觉守法,在工作中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
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常规等,为医院及医护人员确立了基本的行为标准。在医疗活动中,如果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医疗纠纷通常是能够避免的。我们要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真正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医疗改革医院临床医学教育探索
摘要:
近年来医疗改革及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附属医院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教育工作,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高的要求,值得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本文以外科学教学为例,从加强组织领导、搞好“两个优化”、把好“三关”三个方面阐述我院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
医疗改革;教学医院;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随着近年来各种医疗改革制度、措施陆续出台,我国医疗体制正逐步走向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模式。从深层次上看,医疗制度的改革不仅是规范了医疗市场及从业主体的行为,同时也对医疗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作为我国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及临床医学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附属医院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新常态下,大学附属医院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把医院建成一流的临床教学医院。
1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临床医学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4]:首先,诊治行为的不断规范使医生不能随意地去使用药物及高档检查等,加上病人对诊疗行为有知情权的认识,对医学生或低年资医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病人自主择医使患者就医时倾向于知名或资深医生,使得青年医生失去更多临床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再次,医疗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医保制度的改革,打破了既往计划经济下条块分割现象,在增加病人自主选择性的同时使医院之间的竞争明显增强,大家都在使用各种方法来争夺医疗市场,争取更多的病人,使得大学附属医院无暇顾及医学生及年轻医生的培养;最后,医疗改革使得病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甚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医院和临床医生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必须顾及病人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这也给临床医学教育带来很多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医疗和临床教育的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医疗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
住院医师质量与安全教育模式构建
【摘要】本研究根据广州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的质量与安全教育现况和需求,基于“整体质量观”,对质量与安全教育目标、内容、对象、途径和效果评价进行整体规划和实施。针对不同层级的住院医师,建立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反转教学、检查反馈的多维教育模式,将质量文化和质量改进贯穿于医学教育和实践的全过程。通过以上措施,住院医师质量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上升6.4个百分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落实率稳步提升。形成了一套质量与安全培训课程和考核体系,促进临床科室质量培训和管理体系成熟健全,塑造医院质量文化,提升医师质量意识,人人参与质量改进,切实保证整体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关键词】住院医师;医疗质量;患者安全;整体质量观;核心制度;反转教学
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指导医务人员建立正确的服务理念、遵循正确的服务准则、提供正确的医疗服务[1],这贯穿于医院服务全过程,是提升服务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的底线。根据国家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数据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当事人中,低职称、低年资人员占比高达61%。住院医师处于医疗工作的第一线,往往由于经验受限、意识淡薄,成为决定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的主要因素。目前住院医师质量与安全教育、质量文化构建方面欠完善[2-3]。主要原因有质量安全教育与传统医学教育脱节、继续教育效果甚微、科级管理长期缺乏等。本研究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质量观”,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住院医师质量与安全教育模式,加强薄弱环节管理,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1质量与安全教育现状调研
选取医院136名住院医师(包括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医师、全院轮转的新入住院医师、科室住院总医师、医疗质控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质量安全教育现状、缺失和改进方向(表1)。根据调查结果,83.82%的住院医师接受过医疗质量安全方面培训,但一半以上的医师认为既往学校阶段的培训及工作期间科室的培训不足,并且现行的培训体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知识获取不便捷、缺乏实操性、缺乏长效机制的不足;被调查人员希望通过实操指导、网络学习、讲座等方式,在病历书写、医疗核心制度、医疗纠纷和人文服务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培训。
2多维度教育模式构建
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质量观”,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途径和效果评价进行整体规划。医院住院医师有62%为规培医师、轮转医师和研究生,其流动性较大、专业背景混杂、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针对不同层级的教育对象,开展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反转教学等多种教育模式。(1)针对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和卫生管理相关专业开设“品质管理”课程,内容包括医学人文、医患沟通、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在患者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将质量安全教育融入医学传统教育,弥补在校医学生质量文化的缺失。通过理论授课和考核,对研究生质量安全知识水平进行测试,评价授课效果。(2)针对轮转频繁的规培、轮转和进修医师,增设相关岗前培训课程[4-5],下科前必须完成医疗质量与安全核心制度、质量管理理论和工具、病历书写与患者安全、输血与临床用血安全、医院感染与用药安全、医疗纠纷防范等内容的培训[6]。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医院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培训教育,用生动案例,为“准医生”敲响质量安全的警钟。将病历书写和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与专业技能等同,作为轮转目标考核内容[7]。(3)针对低年资住院医师,开展“反转课堂”实践教育,医师反转身份,担任“质量监督员”,通过病历质量评审、现场追踪检查,以“问题导向”为教学目标,对病历书写、制度落实、指标完成等查找问题[8],直面质量薄弱点,反思自身工作弊端,并设身处地思考质量安全改进途径,鼓励“主动发现问题、无惩罚性纠正问题”。以上实践教育每月开展,发现的问题具体到住院医师、轮转医师、研究生等,让低年资住院医师体会到工作责任。(4)针对各科室固定的住院医师团队,以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为抓手,构建“培训+检查+分析+改进”的教育模式,逐一科室深入体检,应用《病历书写环节质量查检表》《围手术期质量安全追踪查检表》《危急值报告质量查检表》《会诊质量查检表》《知情告知制度查检表》和《临床用血质量查检表》等数十个制度查检表,剖析质量与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9]。由医务、质控、统计、病案等专业管理人员组成团队,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协助科室进行分析和改进。
智慧医疗在外科医学生教学中运用
摘要:把智慧医疗融入到医学生的临床教育教学,能够帮助医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弥补传统医学的不足,整合教育资源。智慧医疗在外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主要有:5G网络技术和医学的融合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提高给医学生沉浸式的体验、3D技术优化提升了外科临床教学实效。下一步,要加强智慧医疗技术与外科教学相结合的顶层设计,把智慧医疗工程技术运用到医学院校的建设中,利用智慧医疗技术探索外科教学新方式,加强智慧医疗背景下外科医学生的数据素养教育。
关键词:智慧医疗;外科教学;医学教育;研究现状
智慧医疗是医科、理科、工科高度结合和相互交叉的一个新领域[1],是以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相融合为基础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概念上看,时下学界对“智慧医疗”的界定主要集中于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大众健康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精准管理和有效利用,即以医疗数据为核心,以民众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集信息精确安全、政府统一监管、医务人员应用、医疗健康管理为一体的高效智慧系统[2]。当前,智慧医疗在远程诊疗、手术操作、远程急救、远程监护、远程示教、智慧机器人、移动医护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3]。智慧医疗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逐步延伸到医学教育领域,在医学教育中能够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医学相关知识领域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高等医学人才的培育赶上时代步伐,促进前沿高等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4],把智慧医疗融入到医学生的临床教育教学,能够帮助医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弥补了传统医学的不足。当前国内外对智慧医疗在医学生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医疗对教育的促进作用、教育模式、教学设计等方面。
1智慧医疗促进医学教育的进步
1.1智慧医疗能够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
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应用的推广普及,智慧医疗也开始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崭露头角。通过多媒体课件、3D成像技术及裸眼3D来呈现人体的组织、器官、系统等结构,提高了临床医学教育的教学水平,赋予了临床医学教育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5]。尤其在外科解剖方面,智慧医疗直观清晰的技术优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例如3D模型的使用缓解了人体解剖学习中受限于各种生物标本和人体标本数量不足的现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医学生可以反复地观看学习,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给予了医学生更加有效的巩固复习。
1.2智慧医疗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