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护理服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护理服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疗护理服务

护理工作困境及对策探析

摘要:护理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疗改革背景下,护理工作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进展不明显,依然存在着服务理念滞后、专业素养不高、人才匮乏、制度不健全等困境,因而,提出解决困境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探讨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的困境与策略,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从而为提高基层医疗护理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困境;护理策略

护理工作作为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救治病人身体与心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这就需要基层护理工作必须适应新时期医疗改革的发展特点。当前,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工作依然采用传统的医患分离的模式,这样的护理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违背了医疗改革的目的与要求。因此,对基层机构护理模式改革探索是时代之趋势,它不仅使基层护理工作更加符合时代的实际与需求,而且能真正发挥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工作应有的作用。

一、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现状

随着医疗体系改革理念的不断推进,护理改革也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护士作为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护理工作在医疗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医疗机构设置角度而言,医院按功能和任务划分为一、二、三级。所谓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指的是一级医院,它主要包括乡镇的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而作为其中护理工作则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基层医疗机构中护理工作的设置令人堪忧,它不仅被放置在辅助科室的地位,而且人员少、任务重。从护理工作性质来讲,它与其它辅助科室检验、特检、放射等并不相同。从病患救治角度而言,护理工作属于难度系数较高的工作之一,不仅担负着对病患身体疾病的救治,而且还担负着患者心理的慰藉。双重特性为基层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医疗实践中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然而,现实中并未给与更多的关注。据调查,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工作设置具有笼统性,分工不明确,护士工作任务重,有时候一名护士需要承担多名患者的护理工作,这与临床以及其它辅助科室差距较大。这显然与护理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地位不相匹配。这种现状是基层医疗机构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现状,以促进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困境

伴随着医疗体系改革的呼声,护理工作模式虽有所改善,但依然还存着一定的困境,制约着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阅读全文

社区护理管理问题与应对措施

摘要: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中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会影响到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文章对社区护理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社区护理;管理;问题;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卫生部门关于人民卫生服务水平要求的逐年提升。我国的城市卫生服务形成了社区化管理,并逐年深入发展。而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诸多模块中,社区护理工作是其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且社区护理工作最为重要,它关系到社区居民医疗卫生的保障水平。几年来,国家卫生组织对于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并且在社区中,创新性的开展了多样化的社区卫生管理服务,例如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教育服务等[1]。这些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手段使得当地社区的医疗水平,护理质量及居民的健康水平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与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医疗卫生管理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于社区护理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改进措施,可有效提升并推动我国的社区卫生医疗工作的发展,对于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重要的保障。研究了社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社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通过多年来的社区卫生工作实践,发现在社区护理管理中,主要存在护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水平较差、社区护理管理制度较为薄弱、相关的护理硬件设施较为缺乏等问题。

1.1社区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社区工作起步较晚,初期对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导致人们潜意识中不愿意从事社区的护理工作,因此,社区护理人才近年来相对缺失。导致在进行社区卫生护理的招聘时,所设定的招聘条件相对较低,招聘进来的社区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在大专及以下。相对于医院的护理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为本科来说较低。此外,较低的受教育程度也导致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水平相对较差。导致社区护理工作服务水平不高,严重可影响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及居民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护患关系。

阅读全文

高校校医院护理管理问题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获得蓬勃发展,随着大众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我国高校校医院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具体内容有了新变化,校医院护理管理的重点与实际管理方法也随之有所调整,医护人员的思想觉悟与工作效率应随着大众医疗需求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为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要,必须对护理人员群体进行严格专业训练与素质考核,通过增加医护人员知识储备提高校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护理水平,解决护理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与专业医护队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此推动校内医院护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中校医院护理工作管控体系中的主要缺陷与漏洞,并提出了改进护理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果的可行优化方案。

关键词:护理管理;医疗服务;医疗资源

前言:

校医院作为高校医学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是为广大师生提供医疗护理服务重要基地,医疗工作者可借助校医院所提供的保健护理服务向高校学生与任课教师宣传灌输符合科学理论的保健方法与医学思想,校医院可帮助校方处理校内卫生问题,为学生群体提供一个整洁卫生的校内生活学习环境。目前校内医院护理服务管理体系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与缺陷,为保证校医院正常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尽快进行改进。

一、现阶段我国校内医院护理管理体系中的主要缺陷分析

(一)对医护人员缺少专业化培训,医疗服务水平不高

担任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没有提高自身医疗水平、应对潜在公共卫生危机的急迫感与使命感,校方对校医院的工作人员缺少职业化训练,护理人员未能掌握并持续践行行业行为规范,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对卫生条件把关不严,未能按照规则操作医用设备器材。护理人员自身缺少继续进修的动力,医疗实践经验较少,校医院领导习惯于让没有多少实际护理经验的护士训练年资较低的新人,没有意识到构建护理人才培训体系的必要性与急迫性,导致校医院内的医疗从业人员的护理能力提升空间有限,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此类医护人员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已开始逐渐被科技发展所淘汰。由于缺少专业培训活动,造成校内医疗服务长期停留于较低水平,对护理学的研究陷于停滞状态,严重影响高等院校的社会形象。

阅读全文

神经外科护理危险因素及预防

【摘要】

目的:通过对神经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评价,针对不同的危险提出合理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能够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护士的业务水平,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结论:医院需要进一步规范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以此保障医院的护理水平,保证护理的质量,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关键词】

神经外科;危险因素;预防

随随着神经外科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神经医疗护理的观察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由于颅底疾病、神经外科功能疾病、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症状不明显,使得家长往往对神经外科疾病没有充分的认识,因而需要神经外科护士做好日常生活的护理措施[1]。然而,实践中由于缺乏有关神经方面疾病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对于神经疾病方面的护理知识,所以对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范和护理知识的宣传,不仅有利于减少神经病患者的发病率以及提高神经外科各种疾病的护理技巧,还有利于使相关疾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患者身心的健康发展。

1神经外科护理中的现状概述

随着现阶段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使得在进行外科护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通过介绍精神病患者的神经基础护理知识和基本的预防手段,在危险因素的预防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笔者详细阐述了神经外科护理的基本注意事项,为减少精神病的发病率,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愈能力十分重要。

阅读全文

医疗卫生变革对护理的约束

作者:谢红

近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国民医疗费却急速增长,其中老年医疗费快速增长是其主要原因。伴随着日本社会高龄、少子化程度的加剧,医疗高新技术的进步,国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在卫生服务的提供体制、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2002年,日本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之后,又相继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体制、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医疗费支付方式的改革是当前各项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2002年7~10月,日本厚生劳动省授权有关大学及研究机构,通过267000例出院患者的数据,开发研制出“不同医疗机构每日定额支付方式”(DiagnosisProcedureCombination,DPC),也就是日本版的DRG(DiagnosisRelatedGroup)。DPC是一种根据疾病诊断分类,按每日定额付费的方式。疾病分类包括3个层次的分类标准:①投入医疗资源最多的主疾病诊断名称;②是否采用了手术和其他特殊处置方式;③有无并发症以及疾病的重症度,以此来区分1440个疾病的诊断分类,2003年该分类已经增加到1860个,2004年变为1727个。与美国的DRG/PPS(DiagnosisRelatedGroup/Prospectivepaymentsystem)的按单病种定额预付费方式不同,日本的DPC是按每日定额付费。

DPC疾病分类规定了各病种每日医疗费用的基本标准(日本使用点数计算,1点相当于10日元)。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计算方法是按DPC分类制定的每日医疗费用标准,乘以医疗机关的调整系数(这个系数按前一年度的保险支付额和其他因素综合决定),再乘以住院天数。另外,还要加上DPC不涵盖部分医疗服务费用,例如手术费、麻醉费和超过1000点的治疗费用等,最后决定医疗保险支付的总费用。作为控制的手段,每日医疗费用标准,根据患者住院天数相对于这个医院平均住院天数的多少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住院天数的第25百分位点以内,每日平均医疗费用标准增加15%;第二阶段,住院天数的第25百分位点到平均住院天数期间,根据抵消第一阶段增加的15%医疗费用为原则,下调平均每日医疗费用标准;第三阶段,超过平均住院天数的期间,平均医疗费用标准下调15%。

2003年实行DPC支付方式后,医疗护理服务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变化:①医疗护理服务的“门诊转移”效应。日本社会保险医院的研究表明,2004年4月导入DPC后,躯干单纯CT扫描和头部MRI扫描的“门诊与住院比率”都逐步升高。另一项研究也显示,2004年62家开始试行DPC的医院门诊医疗费用显著增加。②住院日数的减少促进医院经营效率化的提高。一项对2004~2008年全国医院数据分析发现,使用新付费方式的医院,平均住院日数明显减少。随之引发的疑问是平均住院日的缩短,是由于接收轻症患者的比率增加,还是医院经营效率化的结果。进一步研究证明,随着重症患者的增加,效率化系数也相应较高,由此证明,新的付费方式促进了医院经营效率化,导致住院天数的缩短。③再入院率的上升。医院追求住院天数的缩短,容易导致“粗诊粗疗”和患者没有痊愈就被迫出院(过度早期出院)的情况,这些都给医疗质量和医疗保险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随着日本医疗机构逐步实行DPC的支付方式后,护理工作量也随之大大地增加。一项日本北里大学护理研究结果显示,实行DPC的支付方式前后1年中(2002年5月至2003年4月与实行DPC的支付方式后的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护理工作量有了显著的增长,主要增长在以下几方面:①检查与处置,包括气管切开、插管、各种内窥镜检查、生化检查、各种穿刺、中心和周围静脉置管及护理、闭式胸腔引流护理等;②移动和康复护理时间,包括协助行走、体位更换、穿脱衣服的训练、康复训练与护理、协助排痰、吞咽功能训练、轮椅与病床间及病床与平车间的位置移动,手术、检查、治疗的准备与接送,各种安全防护措施等;③呼吸护理时间,包括口腔或气管内吸痰、呼吸训练、人工呼吸器或无创呼吸机的护理等;④入院护理工作增加,包括择期或急诊入院患者的入院介绍、入院身体评估、入院护理计划的制定及患者的知情同意等。第二个显著变化就是患者的重症程度增加。

北里大学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根据患者重症程度将护理服务分为6级:5级为重症护理,指患者处于紧急的生命危险状态,或病情急速变化的危重症状态,必须提供非常多的护理服务;4级为集中护理,指需要呼吸、循环或代谢的集中管理,需要入住重症监护室进行护理;3级为高度护理,指需要提供广域的护理和观察,实行个案管理和整体护理服务;2级为中度护理,指需要全身生活护理帮助,中等程度观察和护理服务;1级为少量护理,指全身部分生活护理帮助,以治疗为主的少量护理;0级为“0”护理,指生活能够自理,不需要护理服务。实行DPC的支付方式后入院患者增加,住院日数缩短,重症和需要集中护理的患者人数显著增加,此结果提示护理管理者,集中护理和重症护理对应科室和专业的护理人力配置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因此,DPC支付方式的改革,使护理管理者不得不面对护理人力不足的难题,这种不足不仅是绝对数量,而且还是相对质量的不足。一方面,由于付费方式刺激医院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尽可能地压缩住院日数,增加周转率和床位使用率,使得每张床或每个护士的护理工作量迅猛增长,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疲惫的工作状态之中,护理人力配置不足的矛盾凸显出来;另一方面,随着患者重症度的增加,对于护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同时由于控制成本的需要,又使得控制人力成本,特别是护士人力成本成为医院经营者最常采取的措施之一。因此,面对成本、质量和效率,如何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是护理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绝不仅仅是一家医院的问题,需要护理乃至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给予高度的重视,系统规划。

阅读全文

JCI标准下急诊护理管理阐述

作者:闵萍 荚恒娅 单位:第二炮兵兴庆干休所卫生所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患者就诊、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能否高效率、高质量抢救危重病员,妥善处理和解决好急救管理存在的问题,成为衡量医院管理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合理的急诊护理管理决定了急救的成功和社会效益[1]。作为世界公认的医疗卫生机构认证和评审的最高标准,JCI标准逐渐被引入到我国医疗机构的管理中来,其为医院管理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质量改进方法,指导医院实施系统化、全面的管理流程,有效提高了医院管理的效果。

1JCI简介

JCI标准是由美国医疗卫生机构评审联合会(JCAHO)的关于全球医疗卫生机构认证和评审标准,其理念是从患者和公众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实现医疗服务“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建立医疗制度和流程,规范医院管理,鼓励医疗机构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优质和安全的医疗服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患者安全、确保患者权利和医疗照护服务品质,最终使医院得到患者与社会的广泛认同。JCI标准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和“医疗机构管理的标准”两部分内容,涵盖可及和连贯的服务、患者和家属的权利、患者评估、患者服务、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医院管理、领导和指挥、设施管理和安全、员工资格和教育、信息管理等,充分体现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的宗旨,即通过医疗机构评审,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医疗机构绩效的提高,以促进全球卫生保健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改善[2]。JCI对我国的医院管理提出新要求,虽没有单设护理单元的内容,但对我国护理管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其要求规范护理管理,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注重人文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管理不断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2基于JCI标准的急诊科护理管理

2.1引进并学习国际JCI评鉴标准为加强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对JCI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第一,专门邀请相关专家来科进行专题讲座,介绍JCI评鉴理念、具体标准及实施细则等;第二,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到医院不同科室及相关同行单位参观学习;第三,组织科室内部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并提出自己对于JCI的理解以及对急诊科护理管理的建议等;第四,导入国际JCI评鉴标准,实施标准化护理管理。

2.2以病人为中心维护急诊科患者权利和安全JCI标准的核心突出强调了患者与家属的基本权利及就医安全,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应:①时刻熟知并维护患者的权利,患者入院接受急诊医疗服务时,应向患者宣教其拥有的权利及如何使用这些权利,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理解和尊重患者需求;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疾病治疗护理方面的教育,如拟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预计的花费和预期的治疗效果等,从而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充分保护和尊重患者的隐私,做好护理病历和医生病历的保管工作。②时刻注重患者安全维护,包括提高患者身份核对的准确性、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高危险性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避免错误患者、错误手术部位及错误手术方式发生、减少患者发生坠床的危险性、降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风险。③设立专门的非惩罚性意外事件报告平台,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鼓励大家积极上报,并作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来源,评价导致错误或意外事件发生的流程,通过改进错误的流程,防范错误发生。

阅读全文

卫生医疗机构护理研究(4篇)

第一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整体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探究适合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整体护理方法。方法整体性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开展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试点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结果开展整体护理后,我院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了。结论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整体护理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人员培训,将护理人员的责任细化,更新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建立起新型的护患关系,从而实现整体护理。

关键词: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整体护理;体会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也从原先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成了以人为中心,并以护理程序作为基础的整体护理[1]。整体护理的基本理念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患者的问题为目的的新型护理工作模式。整体护理模式是当前护理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为了顺应护理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探索适合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整体护理模式,近年来我院开展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阅读全文

国家级贫困县医院护理精准帮扶模式

摘要:分析目前护理帮扶中存在的问题,如观念陈旧、识别不准、针对性差、执行力低、长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在系统理论指导下,应用Stevenens构建的护理管理模型,以建立护理帮扶长效机制为主线,从护理人员理念更新、规范管理机制、护理技术扶持三方面着手,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4个步骤的工作模式,为全国三级医院对国家级贫困县医院护理精准帮扶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保证国家投入的扶贫资源产生预期效果。

关键词:贫困县医院;护理;精准帮扶;模式;现状;对策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正处于“十三五”发展的收关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健康扶贫是新时期实现精准帮扶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1精准医疗与精准帮扶

2011年,“精准医疗”一词首次出现在《走向精准医疗》的报告中,由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正式提出[1]。精准医疗的基础为个体化医疗,是与多学科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包括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从而达到对疾病和特定病人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2]。与此同时,奥巴马适时提出并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即通过精准医疗的新型医疗模式为每个病人提供精准的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以及康复手段,使得医疗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效能向高效益转变,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以最少投入而获取最大的健康保障,提高全民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成本,为确保新医改的成功和可持续性提供坚实后盾和科学支撑[3]。“十八大”以来,在国内考察时多次看扶贫,重要会议多次讲扶贫,要求“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也提出了“精准扶贫”“科学扶贫”“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等创造性的观点。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4]。”2016年,明确提出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重要任务,其中重点提到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提高扶贫质量[5]。”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机制,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精准帮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的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是最终实现“共富共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途径[6]。提高贫困地区医院医疗、护理服务水平,是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良好体现[7]。医疗精准帮扶作为一个新兴的医疗模式和理念,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调合作,并依赖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长期、整体的规划,从而提高部分疾病的治疗水平和改善人类健康,同时也会对后续的医学科研产生重要影响,在未来拥有较好的研究前景,是值得我国研究者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重要研究领域[8]。医疗精准帮扶针对门诊、健康咨询、基层医生培训、慢性病管理和康复专家团队、健康教育、远程会诊及健康促进等方面开展了具体帮扶工作[9]。护理帮扶是整个医疗帮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转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观念,指导基层医院大力开展疾病预防与快速康复、慢性病自我管理、医养结合、普及健康知识等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也明确指出,需要加大对护理服务供给力度,推进护理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对口支援、优质资源下沉、建立护理专科联盟体等,帮助和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其护理服务能力[10]。

2国内目前医疗护理帮扶模式优势与不足分析

林凯程等[11]在《大型公立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模式探讨》中指出,目前公立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模式包括托管帮扶模式、区域联盟帮扶模式、远程医疗服务帮扶模式、项目帮扶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