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保障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乡群众就医卫生机制探析
本文作者:张容瑜 尹爱田 安健 单位:山东大学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 杜兰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病学院全球卫生发展与系统管理系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紧紧围绕“一个大厦、四梁八柱”,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制度。随之公布的《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2009~2011年期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5年-2011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从探索讨论、奠定基础到确立实施,始终围绕着“基本”、“均等”和“公平”,那么,四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是否有效地保证了患者合理就医?如何根据患者就医需求和就医行为调整各项制度的发展路径?这是本文通过综述2009-2011年的实证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卫生政策角度的就医行为
麦克拉夫林德互动理论模式指出,政策的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出的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两者的相互调适的程度。研究政策执行的有效关键在于研究政策对受影响者的影响有多大,以及受影响者对政策的认知、评价[2]。卫生政策对患者的影响直接表现为患者的就医行为,以及患者对卫生政策的认知和评价。就医行为是医疗卫生制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因,全面掌握就医行为的现状及其特点,才能针对性地改革和完善卫生制度[3]。具体分析框架有Andersen(1968)医疗服务利用的行为模型、麦肯尼克的就医行为通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制度”、“医疗保障”、“药物”、“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就医行为”等关键词组合,检索维普、CNKI、和万方数据库,共搜到2005-2011年期间相关文献69篇,09、10年共36篇。其中,56篇涉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影响,30篇涉及新农合合作医疗制度影响,10篇涉及基本药物制度影响,34篇涉及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影响,16篇涉及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影响,5篇涉及政策组合影响。从论文数量我们可以看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与就医行为的关系较密切。国内外研究都表明,医疗保险政策是作用于居民就医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刘国恩指出,当个人资源约束条件改善后,人们的行为可能随之改变,包括居民的就医行为和医生的行医行为[4]。换言之,居民就医选择对医疗保险政策敏感。居民是否就诊主要受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和是否有医疗保险的影响[5];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高于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6-8]。就医机构选择主要受医疗费用负担形式[8]、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就医方便程度(距离)的影响。单蕾在深圳的研究表明,51.46%首诊机构选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因为价格便宜及就诊方便,参保人就医意愿明显增加。选择综合医院则主要考虑医院医疗技术较高,大型医疗检查设备有利诊断[9]。PhilipH.Brown和CarolineTheoharides(2008)采用巢式Logit模式分析了25个县的家庭调查数据,发现寻求治疗的条件、医疗费用的报销计划和平均日消费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医院的选择[10]。
军区机关门诊部医疗服务
一、主要做法
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在自行筹资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地方优质资源和资金,购置了一批先进的检查检验设备,如多维立体彩超、奥林巴斯无痛显微胃肠镜、DR及CT等医疗设备;完成了临床、医技共17个科室的建设,其中建成了5个特色科室:功能齐全的保健中心、体检中心、特色中医针灸小儿近视科、手足显微外科、泌尿结石碎石科等,为首长、官兵就诊和医疗保健提供了便利,做到了一般疾病诊疗、检查不出营区,减少了转诊。
1、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门诊部整体技术力量
门诊部在转型前,主要承担部队内部人员的门诊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医疗服务范围对象单纯,病种单一。同时,受部队编制的影响,医务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结构与门诊部建设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医务人员编配较少,技术力量薄弱;二是聘用人员由于待遇和发展受限,往往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而高学历人才和有影响力的专家型人才引进和留用困难。门诊部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是严重制约门诊部转型和阻碍门诊部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着力加强门诊部人才技术队伍建设。
(1)多渠道引进技术人才,增强门诊部技术骨干力量
门诊部建设的关键是人才技术力量建设,只有加强人才技术力量,才能为全面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一是从部队和上级医院选调技术骨干。近年来,门诊部在各级党委、首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发展和建设需求,先后从部队和上级医院选调优秀技术人才近20人,大大加强了门诊部人员技术骨干力量;二是聘请军内外退休专家坐诊,增强医院的技术力量。近年来,聘请了军地退休有一定资历的专业医师20余人,增强了医院整体技术力量。
(2)开展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新医改卫生经济学教学模式
摘要:
卫生经济学是一门涉及知识领域较广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随着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和深入,我们可以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和学习,新医改也正影响着卫生经济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多角度的教学手段,结合新医改的现实案例,不断探索提高学生对卫生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
新医改 卫生经济学 教学模式
“课题号: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35)”。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课题: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吉教高字[2012]45号)。
一、新医改与卫生经济学教学
推动农村卫生革新与发展
作者:高开焰 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长期以来,我对《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怀有一种无比深厚的感情,缘由是杂志不仅诞生在安徽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而且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它一直与我一路前行相伴,源源不断地为我所从事的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着理论、政策、经验、决策等有益的帮助和支持,可谓是我的良师益友。尤其是我对它常怀一种崇高的敬意,感慨它:当19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当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工作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时,杂志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远见和以对农民健康高度负责的历史担当,坚持正确的导向,呐喊着、鼓呼着要坚持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坚持中国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这一世界性经验、着力宣传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乡村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这一难能可贵的使命感、责任感,常常令我感动,难以忘怀,油然而生敬意!值此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谨表诚挚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从1981年创刊的《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研究》起,到1985年公开发行的《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继而于1987年更名为《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30年来,杂志始终高举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旗帜,满腔热情地宣传党的农村卫生方针、政策、指导思想和新的改革精神,紧紧围绕各个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面向农村,服务基层,及时从宏观上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国内外农村卫生的信息;适时报道各地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思想、新经验、新措施。积极研究、探索农村卫生工作中出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热情地引导广大农村卫生工作者提高管理理论、水平、技能、经验。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广泛开展学术活动,凝聚各方面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政策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术研究论文,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国内研究农村卫生管理的一份权威和核心期刊。《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历经30年风雨,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其成效是辉煌的,影响是深远的,为促进全国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尤其是为安徽省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纵观《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历年关注的问题和基本学术成果,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卫生研究的发展规律和丰硕成果。30年来,《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积极参与卫生改革发展并忠实记录了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历史性巨变。30年来安徽和全国一样,农村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0年代全省以初级卫生保健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村卫生工作。至1997年底,全省85个承担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县(市、区)全部经过了“基本合格”和“合格”两轮评审达到“合格”标准。全省78%的乡(镇)卫生院、88.1%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91%的县(市、区)妇幼保健所(站)达到了“一无三配套”标准。通过实施初级卫生保健,使各项公共卫生任务得到有效落实。2002年以前,全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几乎是空白。自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8年实现“全覆盖”,全省参合率达96%以上,人均筹资水平从每人30元提高到今年每人230元,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20万元,以户为单位受益率达100%。98.9%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全面推进即时结报,实现“一卡通”就医。初步实现了农民“住院有保障,门诊有补偿,看病花钱少,报销很方便”的目标。新农合的发展,初步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受到广大农民广泛拥护。同时,促进农村卫生机构的发展,仅“十一五”期间,全省投入20.36亿元,为1269所乡镇卫生院、14411所村卫生室改扩建业务用房、配备常用设备,同时,投入15亿元,改扩建81所县级医院,投入2.2亿元加强了14个重点中医院建设。连续累计公开招募医药卫生类毕业生5000多人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完成农村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3万多人次。目前,全省实现了每个建制乡镇有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并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方案,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09年11月启动基层医改,至2010年底,全省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综合改革,建立了公益性管理体制、全员聘用用人制度、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基本药物制度、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有保障、机构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安徽医改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安徽农村卫生事业所取得的成效,这其中也凝聚着《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所付出的汗水和贡献。
总体来看,安徽基层医改从根本上转变了以药养医的机制,新的机制已经形成,惠及了百姓,初步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良性发展。我省改革的实践表明,医改的理念、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符合基本省情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基层医改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长期存在的基本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发展不够,特别是基层技术人才缺乏,服务能力还不适应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巩固完善新的机制将是长期的任务。按照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总目标以及“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要求,面对新情况、新任务,“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村卫生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二是进一步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三是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是稳定和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四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五是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六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督管理。通过发展与管理,完善提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保障全省农民健康,为实现“兴皖富民、加速崛起”作出卫生工作应有的贡献。
作为座落在安徽的一份国家级学术刊物,希望《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继续加强与我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一份期刊和一批专家队伍的优势,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从理论、宣传和培训等多方面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引导安徽各地的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p#分页标题#e#
卫生革新的政策问题
作者:雷海潮 单位:北京市卫生局
循证研究强调的是无论公共决策还是个体决策都要建立在可靠的证据和事实基础上,不能仅从主观经验出发。这对于卫生政策研究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价值,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研究中强调尊重规律和科学,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别在2006年10月和2010年5月组织了两次集体学习,专门听取专家学者对医药卫生体制发展规律和如何推进我国卫生改革的讲解。[1-2]在改革政策研究过程中,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大学等中外7所机构开展改革思路和政策研究。当改革草案形成后,又在2008年10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询意见的工作。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于次日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这两个文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中长期和近期改革的目标、道路和重大政策措施。随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的推进,一些原有的和新的政策问题亟需从循证研究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本文归纳了十大政策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完善和调整有所借鉴。
1关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与道路选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是我国政府对全体城乡居民和国际社会做出的庄重承诺,其本质是建立全民统一健康保障体制(universalhealthcoverage)。根据现行政策设计,这一体制主要是通过同时发展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实现上述目标。但从理论角度分析,同时发展公立服务机构和社会医疗保险是不划算的、不经济的,将导致有限的公共资源分散投入供方和需方,不能集中使用,且难以组成管理有效的单一费用支付体系(singlepayersystem),不利于控制费用快速上涨。再从国外实践来看,据对179个国家卫生体制的分析,有140个国家通过建立全民预付费的筹资体制如税收方式、依靠公立卫生机构提供的价格低廉的服务来控制居民患病时的经济风险,这一体制就是国民卫生服务制度(NationalHealthServices),也被称为NikolaiSemashko(前苏联第一任卫生部长)模式。[3]另有39个国家采用以居民就业为基础的缴纳医疗保险费的方式筹集卫生资金,化解居民到公立和私立机构接受诊疗服务时的经济风险,这就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4]国际经验已经证明,这两种制度均是有效的实现全民统一健康保障的卫生体制。但比较研究证明,国民卫生服务制度在健康产出水平、卫生体系整体绩效和卫生筹资公平性等方面稍稍优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5]此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农村居民所占比例甚低,且正规部门就业比例高。另从国际上全民统一健康保障制度的实践来看,一般是在国民卫生服务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进行权衡与选择,以一种方式为主来实现目标,同时发展公立服务机构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情景是罕见的。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7.5%,到2015年预计达到51.5%。[6]此外,非正规部门就业使得社会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十分艰难。这些制约因素都影响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模式的设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卫生体制的基础。如果不很好地发挥公立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转而去发展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转轨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将导致大量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被迫改变所有制,出现类似前些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延缓实现全民统一健康保障的时间。因此,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必须尽快明确,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设计的根本问题。从医药卫生政府监管体制来看,迫切需要实现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参与本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的中央部门多达16个,推进改革的参与部门更是达到19个之多。行政职能分散影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影响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选择和建设成效。据研究,有120多个国家实行的是卫生服务与筹资统一管理的行政体制。这些重要证据和信息应成为我国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设计与改革的重要依据。
2关于基本药物制度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5年提出基本药物(essentialmedicine)的概念,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6年的时间,从1977年第一版基本药物目录到现在也经过了34年的时间,对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和改善居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7]国际上提出和实施基本药物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的健康问题,控制主要疾病以及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从而改善居民健康和健康公平。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跟踪国外基本药物政策到90年布基本药物目录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次改革中提出了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试图解决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价格、补偿、使用等一揽子问题。实施两年多以来,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基本药物制度的初衷和国际最佳实践(bestpractice)仍有较远距离。例如,基本药物是与居民健康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不应当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等级相联系,国际上只有与居民健康相联系的基本药物目录和政策,没有与医疗卫生机构等级相联系的做法。然而,现实中我国是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等级来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底,了基本药物目录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版本,但二、三级医疗机构版本至今未见踪影;各地在执行中较大幅度增加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之外的药品,平均增幅达到206种,对地区差异的宽度容忍使得基本药物制度所强调的公平原则大打折扣;基本药物应当由统一的公共筹资政策来确保每个居民对药物的可获得性,然而,在此最关键的环节,没能设计或者整合出统一的卫生筹资政策,而是依靠分散的、碎片化的、待遇不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来分别支付基本药物费用,使得不同居民在基本药物上仍然存在较大的保障待遇差距。
3关于如何看待医疗竞争机制
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对策
摘要:公立医院加强绩效考核,需要对现行绩效考核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制定优化方案,明确绩效考核的方向,提升相关人员的服务质量。通过推动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来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的绩效激励机制。公立医院通过体制改革,能够提升医护人员的工资和待遇,从而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医改;绩效考核;管理意义;优化策略
一、引言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要求对不同岗位、不同职级医护人员实行分类考核,把医院的绩效考核分解落实到科室和医护人员。从办院宗旨、医疗流程创新、业务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经济贡献等方面,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着重细化岗位职责履行、医疗安全质量、医疗费用控制、患者满意度等定量和定性指标。严禁给医护人员设立创收指标,鼓励将考核结果与医护人员日常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做到优才优奖。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提出根据医疗行业特点,改革科室和个人核算方式,建立和完善激励相容、灵活高效的人事薪酬制度,健全综合指标体系及绩效考核分配制度。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在福建省三明市建设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加大经验推广力度。“三明经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二、公立医院加强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
1.明确发展战略,指明绩效考核方向
公立医院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时,医院发展战略指明了绩效考核的方向。要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合理规划医院的发展战略。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公立医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时,不仅要重视医院病历组合指数、投入产出等,还要强化成本消耗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减少支出,重点考核医疗质量、持续发展、满意度等指标。
医院院长绩效考核问题研究
[摘要]各地区在进行院长绩效考核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考核体系在个性化、科学性、操作性、任期目标等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考核主体界定不清、科学调研不足、配套机制尚未完善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应精准把握制度内涵与核心,紧紧围绕考核制度的政策导向,加快出台国家层面微观政策。
[关键词]绩效考核;院长;公立医院;问题;对策
公立医院院长绩效考核(后简称院长绩效考核)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积极探索,也是公立医院进行管办分离实践的有力检验。完善的院长绩效考核标准通过发挥指挥棒与考核的作用,将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原则与导向具体化成明确的考核指标,能不断提升公立医院运行管理效率效益责任。
1院长绩效考核的实践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其在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部分提到,“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人员准入,加强绩效考核,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由此可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是在新医改开展之初便已经明确。进入医改深水期后,院长绩效考核与其他各项医改任务的联动关系逐步明显。在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案、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医院党的建设、实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重要导向中均提到了要加强院长、书记甚至是领导班子的考核工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组织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及院长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以及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2018年《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和人才工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落实公立医院领导人员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领导人员交流制度”。各类国家重要医改系列文件频繁提及院长绩效考核,目前国家层面虽未出台实施细则,但院长绩效考核的导向、内容、应用等一直在完善。近年来,经过主体政策的不断酝酿、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各地不断进行探索,部分省、市出台了本地区的院长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并组织考核,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布《2017年公立医院院长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柳州市公布《柳州市市属公立医院院长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另有部分地区的实践成果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模式,如上海申康模式、福建三明院长年薪模式[1-3],在积累不少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2院长绩效考核实践发现的问题
2.1考核评价体系的针对性问题。针对性是各地进行院长绩效考核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公布后,经梳理,各地试行的院长绩效考核与上述意见的框架相似,指标雷同,使考核有流于形式,重复考核之嫌。例如,某市的院长绩效考核共设置30个考核指标,与上述意见完全一致的指标就有5个,包括患者满意度、医疗收入增幅、全面预算管理、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万元收入能耗支出;高度相似的考核指标有2个,如下转患者人次数与执行分级诊疗制度情况;考核方向相同而考核角度不同的指标1个,如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
专科学校中医学学科建设
摘要:
中医学专业是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开的专业之一,对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措施,希望能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中医学;学科构建;培育措施
学科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中医学专业是我校2016年新开的专业之一,属国控专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无毒、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医学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中医学学科建设,是目前摆在我校特别是中医中药系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设目标
1.1中医学的学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