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科大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科大学成人医学教育论文
1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
从年龄上他们已经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发音辨音都不如少儿灵敏,成人英语学习也不具备良好的语言环境,另外他们工作繁忙、上课学习、回家复习的时间很有限、英语基础薄弱、方法不得当等等都阻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进程。成人英语教学面对的一个问题,学生们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一样,其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希望通过学习仅仅获得毕业文凭即可;第二类学生希望努力学习,通过英语三级考试,获得本科学位证书;第三类学生希望在得到本科学位证书后,在医学专业上继续深造提升水平。为了更好地满足成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需求,更好的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首都医科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对所承担的医学成人本科英语课程在原有教学大纲、教学性质与任务、学时数目、考核性质等均不改变的前提下,对英语课程进行分层次性的教学,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考核过程及考核结果、教材及材料等进行改革,把现代技术的高科技充分运用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我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英语课程教学层次的划分
我系按照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包括临床、药学、护理等专业),以及学生不同需求为目标,推行英语课程教学分层次进行:基准课程教学层次、学位英语教学层次、专业英语教学层次。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可自主选择任一层次的课程学习。
2.1基准课程教学层次
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完成成人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其课程属于基本阶段英语课程。
2.2学位英语教学层次
医学期刊载文的伦理学审查情况
随着医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和手段的进步,科学实践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伦理学问题,包括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原则[1]。医学期刊在报道医学科研最新成果的同时,无法回避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早在1964年,世界医学大会了著名的《赫尔辛基宣言》,该宣言详细制定了涉及人的医学研究道德准则,同时也提出了不符合伦理要求的医学研究论文不应发表的要求[2]。“知情同意”也是国际公认的处理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问题的基本原则[3]。目前,与国外相比,国内医学期刊对研究的伦理学审查要求起步晚,不够严格,存在的差距还很大。汪谋岳[4]曾对国内医学期刊和国际四大医学期刊进行对比,发现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相比,国内医学期刊对获得伦理学审查及知情同意的比例明显偏低。《中国学校卫生》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主要反映我国学校卫生、儿少卫生和有关学术研究为主导内容的中文学术期刊,早在1992年就被评选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虽然不是临床研究类的医学刊物,但研究对象是中小学生,同样需要遵循医学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原则。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学校卫生》近5年载文的知情同意及医学伦理学审查情况,为更加完善期刊学术质量并与国际接轨提供有效改善措施。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所刊发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为研究资料,涉及的栏目主要有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疾病控制、生长发育、重要论著和专题文章。
1.2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所刊发纸质期刊,仔细查看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的“对象与方法”中有无“知情同意”或“获得伦理学审查”等相关信息。本文中知情同意包括本人知情同意、家长知情同意、本人和家长均知情同意。
1.3统计分析
加强中小学卫生机构科研能力
作者:袁长江 陶芳标 单位: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扬州会议”的召开,在教育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对学校卫生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网络逐步健全,一些地方成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使得我国学校卫生队伍日益壮大,能力不断加强,对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促进各项学校卫生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服务与工作的能力,不断拓展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教科研的职能,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和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断创新探索,努力融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三个支撑平台”,实施“三个行动计划”,为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和学校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1搭建“三个支撑平台”,提升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科研能力
2008年以来,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积极创新、引导和团结下,《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全国10余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进行广泛科研合作,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联合的合作模式,打造出了“三个支撑平台”,即“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主形成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以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为主形成科研现场支撑平台,以《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为主形成科研成果支撑平台”。通过打造三个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全国资源,并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提升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能力,拓展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1.1搭建三个平台,实现共利多赢“三个支撑平台”的建立,形成了互利多赢的良好局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收益: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年来,协作开展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卫生行业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二是实现了全国性科研大协作,进一步推进了学院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完成了我国青少年身心病理症状、体育锻炼行为、睡眠质量、饮食结构、自伤行为数据库;三是经过科研现场的锻炼、学习,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协作单位共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四是成为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如开展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中国儿童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中国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等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不仅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人员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渔”,同时也使高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全国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现场支撑平台的建设,一是打破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主要以开展学生体检工作为主的僵局,在高质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转变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形成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科学研究”的旧观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四是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帮助下已开始积极申报当地的科研项目,并有成功范例;五是开始收获高质量的科研硕果,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以专版刊出,在学校卫生研究方面发出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的声音。《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平台,一是真正实现了从被动“编”杂志到主动“办”杂志观念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期刊编辑水平;二是通过科研合作、协作和积极融入,进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三是确保了杂志高质量的稿源,使组稿和约稿走向科研前沿,实现订单式约稿。
1.2搭建三个平台以来所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30-31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发起,在合肥首次召开国家“863”项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课题培训和协作组会议,邀请全国9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参与课题研究,来自哈尔滨、北京、太原、武汉、重庆、广州、贵阳、绍兴、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儿少卫生专家参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处与9家课题协作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并给予科研资助。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专家和研究生到现场指导,2010年顺利结题。目前这一研究共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合作单位发表文章21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绍兴市研究专版”。2008年8月,召开了国家“863”课题资料分析会议,9个地市的16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会并得到培训。同时,邀请8位来自全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专家参加了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分课题“中小学健康体检表标准研究”的咨询。2009年10月,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青春期学组,邀请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贵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担任常委或委员,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加了“青春期发育与健康”论坛。2010年8月13-15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发起“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应”论坛及全国协作组会议,来自哈尔滨、沈阳、天津、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郑州、太原、宁夏、重庆、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以及儿少卫生学专家与会,共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问题和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应,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选题,形成了来自哈尔滨等13个单位合作的“中国儿童青春发动事件评定标准协作研究组”,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率先发表,近期在国际上发表我国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发育事件的时间进程、评定标准等方面的论文3篇,再次展示了校所联合开展大协作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制定中国儿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发育评定标准提供了基础性数据。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监测与队列研究论坛暨全国协作组会议”在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是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提升学校卫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开的。来自北京、广州、中山、阳江、厦门、重庆、郑州、沈阳、呼和浩特、太原、西安、乌鲁木齐、新乡、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精神健康状况和评价方法的挑战、世界范围内重要队列研究等进行学术交流。陶芳标教授和与会的27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就我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设计构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研究设计构想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初步达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中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两个协作研究。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三个平台的建设推进了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对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与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全面合作,认真总结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0年来发展的经验以及在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全面反映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变化,5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1年第5期发表。同时,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还与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推行。2008年以来,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利用全国合作的课题,成功地培养了博士生1人,硕士生2人。#p#分页标题#e#
1.3三个平台在未来学科发展中前景广阔展望未来,三方合作力度将会不断深入,合作前景极其广阔。正如陶芳标教授所言,通过高校、学术期刊以及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合作,必将锻炼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卫生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备应对学校卫生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能结合日常工作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创新研究内容;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儿童发育与健康研究队列,利用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民族多样、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建立一个多产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体系,在青少年生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意外伤害、故意伤害、体力活动行为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饮食模式和心理社会促进因素以及评价教育、健康促进的效果等方面,每2年形成一个专题报告,为教育和卫生部门开展决策咨询和政策规划等服务;形成一批科学研究成果,通过5年合作,在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健康和发育评价方法、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学校健康服务策略及措施研究等领域,形成具有大样本、多指标、多产出、应用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儿少卫生与学校卫生研究领域展现中国学者的成就。
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摘要:通过对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教育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医患沟通多种教学法的运用
[摘要]探讨采取互联网平台“慕课”教育、LBL、PBL、CBL、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于新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医患沟通教学。采用课前摸底,常规教学方法传授医患沟通基本技能;课中分组,多种教学方法演绎医患沟通角色互动;课后调研,问卷调查方法推动医患沟通持续改进等步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教师教学潜能,重视和突出教与学方法延伸,在各个感官上充分激发教师与学生学习热情,授课动力。使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形式更加精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从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的意见建议来看,多种教学模式能够突破单一模式的局限,大幅度提高医师对于教学结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多种教学法;新教学改革实践;医患沟通;应用研究
自2018年始,接医科大学通知,临床医学院医患沟通本科生教学授课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由原来单纯性大课讲学、传授沟通理论改为先由学生通过计算机自行下载APP“慕课”自学,再由临床医学院教师进行案例授课,两者结合完成临床本科生最后一年的医患沟通学习,最后以论文形式检验授课效果,以达到临床医学本科生掌握医患沟通技能,为下临床走向医疗岗位,成功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实践人文关怀、治病救人打下基础。本文探讨采用LBL(lecture-basedlearning,传统教学)、PBL(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CBL(CaseBasedLearning,以案(病)例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于新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医患沟通教学,为临床医学本科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期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沟通理论,高标准地掌握沟通技能,高质量地践行医患沟通,降低医患风险,更好地为临床服务[1]。
1课前摸底常规教学方法传授医患沟通基本技能
当前医患沟通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课堂讲授式”,存在无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2],课程机械单调、课时不足压缩、教育模式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如单纯强调教学大纲内容授课,虽可保证知识全面、完整,但连续灌输,于教师一方倾心备课、激情授课,完成院校一方要求责无旁贷;于学生一方不免听课疲劳、效率低下、效果缺失。因此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自2018年始,医学院校开始与临床医学院尝试教学改革实践,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创新,网络课程介入临床教学,始于美国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3]。其为现代教育提供先进的理念及优质的资源,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大突破。“慕课”(MOOCs)模式相对常规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主题明确、形式新颖。一旦确定主题,教师可广泛收集海量信息,在规定时间内筛选生动、有趣案例对某一主题进行旁征博引,也可插入视频、运用动漫等其他新颖形式加以说明,增加趣味,加深印象,提高效果。二是教学相长,师生得益。通过制作课件,学生掌握经典案例、学习的同时,教师为了做好课件,必须浏览大量信息,寻求理论依据,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总结医患纠纷处理实例,加工制成精美课件,教师本身也在不断学习,自我提高。三是学习灵活、方法多样。“慕课”课件制作后,学生可下载在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上,利用课余时间、候车时间等碎片时间自由学习,方法多样,方式灵活。当然“慕课”教育也存在不足,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直面学生,师生无法互动。因此由于“慕课”自身的特点,使得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高等医学院校的课堂教学[4]。教学实践初期,于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上,课前摸底,随机提问学生,发现学生大多未按学校计划如期按时上网,接受“慕课”教育,且学生均为大四学生,最后一年在医院实习,未走向临床,对医患沟通的现状无从了解,对医患矛盾理解不深,更谈不上掌握医患沟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2课中分组多种教学方法演绎医患沟通角色互动
按医科大学课程安排,临床医学院教师授课时间为三个课时。在第一节课教师讲授医患沟通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第二节课可根据自身临床经验,选取身边典型生动的医患沟通事例,或是有效沟通,积极化解医患矛盾的成功案例;或是沟通不足,纠纷处理未果的失败经验教训。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其中,通过角色互换增强学生理解医患沟通的复杂背景,掌握医患沟通的基本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造福于患者。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医患沟通授课,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增强学生体验感、获得感。一般以传统教学、案例教学及以问题教学和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为主,现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5],同时,角色扮演不仅可以让学生与患者进行换位思考,也可以使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6]。在第一个课时,以LBL教学法辅以大课总论,传授医患沟通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第二个课时,先以CBL案例教学法导入一个或几个典型案例,介绍基本情况,如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处理过程,产生纠纷原因。其次运用PBL问题教学法,由教师设计若干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将听课学生随机分为三组,一组为医师组、一组为患者组、一组为观察评论组。患者组提出问题,医师组解答问题,观察评论组点评医师组回答对与错或需改进的注意事项。一个轮回后,三组学生可互换角色再进行讨论。其间,教师也可分别随机指导三组学生提问、回答、解惑。或是参与医师组,解答患者组疑难问题,或是介入患者组,给医师组设置难度,或是帮衬观察评论组,指出医师组存在不足并提出整改建议。PBL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值得广泛使用[7]。
临床兼职教师培训思考
摘要:
临床兼职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培养质量,兼职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从教学基地临床教学实际出发,对兼职教师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兼职教师培训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思考。
关键词:
教学基地;临床兼职教师;现状;思考
我校自2004年从部队院校整体移交地方以来,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临床教学基地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学人才培养的成败。为使我们的基地尽快成为有较强教学能力、教学规模的临床教学基地,提高医学生培养质量,近年来,我们有计划的对相关基地开展医疗、教学等项目帮扶活动,其中培养了一批临床兼职教师。本文就我校教学基地临床兼职教师培训现状浅谈几点思考。
一、培训班培养目标
临床兼职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医学生培养质量,我们为培训班制订了如下目标:其一,强化整体带教意识,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其二,规范临床带教程序,促进各基地教学质量同质等效;其三,训练临床操作技能,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建立充满活力的临床教学模式,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
妇产专科医院护理论文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护理人员基本数据来源于医院历年人事统计报表。护理人员发表的论文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应用CHKD《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输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检索,将2006-2013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二是医院科研办公室统计的2006-2013年登记发表的论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数。两方面的数据汇总后,筛除非医学专业期刊(含增刊),选择第一作者为护理人员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
二)方法
以自然年为节点,将人员的基本信息与、影响因子、职称、学历等应用excel表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
一)学历
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探讨
一、对继续医学教育认识不足,影响继续教育深入开展
在“认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否有必要”选项中,选择“有必要”的为617人,占总人数的86.3%,仍然有12.1%的受访者认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可有可无”和“没有必要”;对于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义,很多人在认识上仍有误区,认为它只与晋升职称有关,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重视不够、热情不高,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期间集中学习,突击得学分,一旦晋升后则热情锐减。在“对继续医学教育是否重视”选项中,选择“重视”为538人,占总人数的70.3%;选择“基本重视”和“不重视”为227人,占总人数的29.7%。有的单位对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不重视,也没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有的单位只重视学分,不重视学习效果。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时间、项目安排不合理,影响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效果
在“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是否满意”选项中,选择“满意”为207人,占总人数的27.1%;选择“基本满意”为455人,占总人数的59.5%;选择”不满意”为90人,占总人数的11.8%。在“认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安排是否合理”选项中,选择“合理”为229人,占总人数的29.9%;选择“基本合理”为472人,占总人数的61.7%;选择“不合理”为49人,占总人数的6.4%。有的单位在继续医学教育开展过程中,培训内容与工作联系不够紧密,致使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目标无法完成,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合格率偏低。由于大多医务人员工作繁忙,无法离职离岗学习,再加上学习内容重复、手段形式不够灵活,导致出勤率较低,其效果并不理想。
三、规章制度、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
在“认为继续医学教育规章制度是否完善”选项中,选择“很完善”为143人,占总人数的18.7%;选择“基本完善”为528人,占总人数的69.0%;选择“不完善”为81人,占总人数的10.6%。在“认为继续医学教育激励机制是否健全”选项中,选择“很健全”为157人,占总人数的20.5%;选择“基本健全”为483人,占总人数的63.1%;选择“不健全”为112人,占总人数的14.6%。有的单位对培养目标、考核办法、达标后的待遇不明确,造成了一些医务人员通过努力完成的教育目标得不到相应的待遇;有的单位继续医学教育与考核、晋职、晋升发生脱节,发挥不了应有的促进作用,使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缺乏热情。这说明,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在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
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