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考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考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考教育

医卫类高职院校单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摘要:医卫类高职院校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在管理上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在学生来源上,单招生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思想行为方面,单招生较统招生有明显区别。对于医务工作者而言,服务的对象是人,承担着救死扶伤和维系人类生命健康的使命,其纪律意识、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的高低对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心态的调整以及缓解紧张的医疗纠纷和医疗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如何开展有关方面的研究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卫类;高职;单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一、单招生的习惯欠缺

自2007年高职院校单招制度改革以来,单招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单招政策施行的初衷在于提高参加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公平的受教育权利,是高考政策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创新与突破。高职院校尤其是医卫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短,经过短暂的在校学习后要迅速步入临床实习,直接服务于患者,因此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医卫类高职院校中,单招生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相较于统招生而言,他们思维活跃、学习成绩较低,普通的管理方式对他们已经不再适用。通过对医卫类高职院校单招生的调查,探查其良好习惯的明显欠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单招学生思维活跃,在入学初就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参与学工和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且创新能力强。但由于单招的背景和未来就业前景的不明晰,医卫类高职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职业认同感不强,缺少职业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单招生自律性也相对较弱,纪律意识淡薄,集体意识观念不强,逆反心理严重,抵触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经常出现旷课、迟到的现象,这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梳理我国西医教育发展的历史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办学传统,在分析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原因的基础上,阐明北京协和医学院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设计,并结合北京协和医学院自2018年实施长学制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情况,提出适应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北京协和医学院;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我国西医教育历史简析

我国的西医院校教育始于19世纪中叶,截至1949年,全国共有医学院校44所。[1]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受到两次学制改革的影响: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壬戌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了医学课程的门数,而壬戌学制规定医科院校课程至少5年。[2][3]两次学制的颁布、实行,形成了我国以五年制为主体的医学教育体系,也规定了医学教育的必修科目。1949年以后,尤其是2009年新医改方案实施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系列医学教育政策,我国的医学教育得到了规范的长足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举办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60余所,年均招生数8.6万余人,形成了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历史上,虽然我国的医学教育以五年制为主体,但还有与北美医学教育相类似的八年制医学教育长期存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即为突出的代表。1910年,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走访155所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院校后,发表了指导北美医学教育变革的《弗莱克斯纳报告》。这个报告不仅规范了北美的医学教育,而且已经转化为建立现代医学教育的指南。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于1917年,其创建者按照《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倡导,结合中国当时高等教育的现状,设置了八年制医学专业,为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学科奠基人和学术骨干,成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锋。

二、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原因

1.遵循医学教育的教育学属性。医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无论是在学期间所学的内容,还是未来真实的执业环境,都需要学生对医学行业认知清晰、热爱医学,个性心理特征适合医学高度利他的职业特点。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通过高考从高中生中招生,部分学生对医学职业认知并不是十分清晰,多由教师、家长协助填报高考志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就曾经遇上过学生开始学习解剖学后,甚至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接触到职业真实环境后不适合学医而退学的情况。这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不利,而且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在寻求遵循医学教育的属性,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从2003年开始,即探索在清华大学录取的理工科新生中通过专家面试,录取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习的招生方式。[4]

2.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启示。在国际医学教育中,北美的医学教育严格遵循医学教育的专业教育属性,实行本科起点的医学教育,即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已经完成本科教育。医学院对于报考学生的本科专业没有要求,但是规定了报考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修读的课程及最低学分要求。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国家组织的医学院校入学考试,以上要求实质是界定学生进入医学学习前的知识储备。在学生通过医学院的学术审查后,医学院还要组织对学生的面试,面试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对医学职业的认知进行深入考察。只有达到学术要求并且通过面试的学生,才能被录取进入医学院学习。这种医学教育模式对于学生是否能进入医学院校有着严格的考察,保障了医学教育拥有成熟的受教育者,有利于医学生保持稳定的学习动机、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学生在学习医学前的教育背景也有利于医学与多学科交叉整合,促进医学新的理论和诊疗技术的产生。正因为北美医学教育符合医学教育的属性,有利于医学的发展,因此这种模式逐步在北美以外的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有研究表明:在英国和日本这样以高中起点的医学教育为主的国家,已有将近一半的学校开始了本科起点的医学教育。[5]

阅读全文

人性本质与医学教育困境

【摘要】威廉的《优秀的绵羊》认为,美国的精英教育将学生驯化成优秀的绵羊,背离了真正的精英教育的初衷。但是,该书犯了方法论错误,威廉没有在不同国家的比较系统中考察美国教育。以该书为中心,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些教育理念。人性是趋利的,这导致教育是有边界的,而这边界既是教育的魅力也是教育的困境所在。在自利动机和竞争环境的驱动下,学生很难避免迎合考试标准,力争成为优秀的绵羊。医学教育亦是如此。因此,真正值得思考的,乃是人性本质所蕴含的教育的边界与人类教育的困境。

【关键词】《优秀的绵羊》;医学教育;困境;方法论;人性;本质

2014年8月,全球顶级名校耶鲁长期执教的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Deresiewicz)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优秀的绵羊》[1]。这本被《纽约时报》评为“很可能会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记”的书,在中国的许多网上书店也好评如潮。此书反思和批判美国的精英教育,指出美国所谓的精英教育其实问题重重,只能培养一群“优秀的绵羊”。该书出版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万维钢发表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一文,将美国的常青藤绵羊与中国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作了对比,认为二者本质上差不多[2]。一书一文,一反国人对美国教育高大上的印象。如果不当地估量中美教育,有可能掩盖中国教育的问题,误导国民对中国教育的判断,误导教育改革。而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优质医疗资源也已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短缺资源,医学教育火热的同时伴随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医疗教育中也展现出来。

1什么是“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是指美国精英教育体制下被驯化的大学生[3]。首先,美国的名校都有一套严苛的选拔标准。要想进入名校,不但要很好的考试成绩,还需各种能力。中国的高中生只需要应对高考,而美国的高中生不但需要应对SAT,还需要具备各种能力和素质。为了提高竞争力,被考官相中,美国的高中生积极学习AP课程(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预修的大学课程,高中生选修合格可获得大学学分)并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且愈演愈烈。这种竞争,一点也不比中国温和,甚至更为激烈。似乎可以说,应试教育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美国,只不过美国学生所应之试不同而已[4]。其次,学生进入大学后,被大学的机制所驯化。如果要出人头地,就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大学这个系统。学生最关心的是学分和高分,他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他们花大把时间于课外活动,以致于没有时间进行探索性活动,甚至没有时间去建立真正的感情。多数学生锻炼学校期望的“领导力”,参与学校期望的各类社会活动。他们看似积极投入,其实不过是迎合学校所设定的“优秀”学生的标准。名校学生极其聪明,但又完全缺乏方向感。他们为了疯狂的竞赛而竞赛,目的就是要超越他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数成倍增加。美国的医学教育又是精英之中的精英,其中的竞争激烈程度是我国医学院录取无法比拟的。因此,虽然这部分人群的培养是为了解决他人病痛,然在这过程中,自身的身心问题也十分突出[5]。第三,大学精神在沦丧。作者认为,有人轻视大学,认为它是“非真实的无菌世界”,但“非真实性”恰恰是大学的优势。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但是,实用主义盛行于大学。学校默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物质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严和幸福”,并把这种价值取向传导给学生。这种传导就是设置一系列“优秀”的标准,让学生去服从和迎合。在名校教育规则的训导下,这些大学生变得实用、功利,就再正常不过了。毕业生对实用的能来钱的专业趋之若鹜,但英国文学这样的专业却非常冷门。在众人做出相似的决定之后,能做出一个不同的选择,绝非易事。那些纯粹的追寻者、思考者,甚至是“怪才”,显得另类。第四,美国的精英教育沦为精英统治的工具,精英教育系统不断复制繁衍美国的阶级系统。它扩大了社会不平等,妨碍社会流动,固化阶级特权。通往名校的大门并不是向所有人敞开,从录用时的多项标准到逐年增加的学费,游戏规则似乎专为上层子弟所设置。富裕家庭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早已为其子女铺好了通向名校之路,名校学生来自富裕家庭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普通阶层的子女想要进入名校则日益艰难[6-7]。这种变化似乎正在演绎中国版。近年,仅《中国社会科学》就发表了若干篇关于穷孩子越来越难上名校的研究,由此可见,在如今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的模式也逐渐上演。如上面提及,虽我国医学生竞争激烈程度不及美国,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医学生教育的困难程度也十分突出。课程多、任务重,周期长,回报不高等现实问题,在限制了优秀人才投入医学的同时,也让很多已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略有浮躁。通过威廉的描述可知,美国精英教育也是应试教育,甚至是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应试教育。认为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美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观点,则是没有认清应试教育的本质。应试教育是以通过考试来获得某种机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关系(relation),即考试主体(如学生)对考试内容及形式的一种服从关系,而不是一个对象(object),即与具体的考试主体、考试内容和形式都无关。根据应试教育的含义,不论考试要考什么和如何考,只要应试者所受教育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就是应试教育。这就意味着,即便只考四书的科举,也是应试教育;扩展到考十三经,也是应试教育;再扩展到加考数理化及美育体育劳动,也还是应试教育。以致于有人认为,美国堪称应试教育的典范。概言之,《优秀的绵羊》的核心观点乃是:美国精英教育在根本上是服务于其阶级目标,将学生驯化为他们所需要的模板人才。学生们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精英,而沦为优秀的顺民。

2方法论辨正

我们姑且承认作者对美国教育的描述和概括。但基于此,我们就能得出美国教育很糟糕么?威廉对美国精英教育的批评,可以视作美国教育的自我反思。如果据此便认为,美国教育很糟糕,甚至中国教育更好,就是“精神胜利法”了。威廉的讨论,在方法论上就有问题。须知,在方法论上,一切比较中的共同因素都相互抵销,只有差异因素才能区分比较对象。中美教育的共同点是都为应试教育,差异因素在于考试内容和形式。美国教育也要大量考试,但是,就考试内容和形式而言,中美的考试真的不可等量齐观。如果我们承认,问题意识与提问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方法论训练、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独立人格、怀疑与批判精神与能力等是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美国教育所设计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比中国更为科学、有效。譬如,耶鲁大学华裔经济学教授陈志武(现为北京大学教授)曾比较过,在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自幼儿园开始就是教育的重点,并具体表现为课堂表述和辩论;此外,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就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8]。许多批评中国教育的人,混淆了应试教育本身和应试教育的具体形式,把中国教育过于注重知识学习而出现的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视作应试教育的恶果。实际上,应试教育可以有许多可能。优良的考试设计可以把重要的素质(如上面提到的能力)作为考试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将素质作为学习对象,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意味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根本上并不矛盾。甚至,素质教育只有通过应试教育才能实现。只有拙劣的应试教育才与素质教育相冲突。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它是应试性的,而在于它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应试设计,过于偏重考察知识的海绵式学习与吸收。我们承认威廉所描述的美国教育的种种不尽人意,它未能培养出真正的精英,而只是培养出基于自利动机,努力迎合考试标准的优秀的绵羊。但是,威廉所看到的应试教育之缺陷,乃是一切应试教育的先天缺陷,既不可改变,也不可控。总之,威廉从非差异因素来批评美国教育,这种批评方法的不当,使其结论对美国苛刻而不公允。平心论之,即便美国教育存在种种不如意,它的应试教育仍技高一筹,仍是当今世界优秀教育体系的典范,美国名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体上仍高于其他许多国家的名校学生[9]。同时,威廉虽然看到了应试教育之不足,但却并没有为改善应试教育提出建设性替代方案。发现不足易,找到更优替代方案难。或许他未曾认识到,一切教育都有边界,教育者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目的(详见后文)。

阅读全文

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新形势下医教协同政策和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八年制医学教育代表着我国医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在培养模式上应与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育及“5+3”模式有所区别。加强人文素质培育,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临床全面融通课程整合、临床能力培养贯穿全程、科研能力训练不断线,打造“科学脑、人文心、有技术、有温度、有态度”的卓越医生应成为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共识。

关键词:医教协同;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为了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最早由协和医学院于1919年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只到2001年协和医学院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教育部允许一批主流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目前全国共有18所高校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1]。国家在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鼓励百花齐放,以打造医学精英为目标。《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近期任务是构建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八年制医学教育如何应对现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冲击,体现自身特色和精英地位,这既是医学教育者更是医院管理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大学附属医院在卓越医生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作为教育部原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在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利用长学制八年一贯制的优势,采取“2+4+2”的培养模式,即2年医学前教育、4年医学教育(3年医学课程+1年通科实习)、2年一级学科基础上二级学科培养,以“科学脑、人文心、有技术、有温度、有态度”为发力点,打造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卓越医生,以应对当前主流临床医学培养模式的挑战,并为其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临床思维与科研训练

1.1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系统的临床思维

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其中“贯穿、衔接、整合”是核心[3]。南方医科大学于2014年启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整合课程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14个模块组成,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和五年制卓越班中实施。南方医院牵头呼吸、消化、泌尿、五官、临床技能等5个模块的建设,近4年累计派出7批,总计53名教师赴中国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进行课程整合和PBL教学改革专题学习。整合课程采用PBL授课方式,该院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自主撰写了31个PBL教学案例并获得学校立项资助。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旨在模拟优秀临床医生的思考过程,注重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强化临床思维的训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目前,学生对整合课程的接受度高,尤其是PBL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探索解决临床问题,为今后临床实习及行医打下坚实基础。

1.2实行全程导师制,科研训练不间断

阅读全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一、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可“一刀切”

“发现学习”是美国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所提倡的。他认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出发,进一步自主探索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养成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新课改中我们一直都很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发现式学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认为发现学习就是解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习效率的最优化,同时批判接受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陈旧发霉的思想,毫无可取之处。但是“,发现学习”也相应的有其自身的不足点,就它的学习过程来说,它要求学习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对一定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它也并不具备让所有的学科或是学习阶段都能适用的条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真正获取似乎并不应该简单的以何种学习模式作为条件,发现学习确是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们又怎能说教师讲授式的学习抑或接受式的学习不够传达给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应有的技能呢?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所谓的机械性学习是说在学习过程当中并不进行自我的一种思考,而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此种学习既没有激发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一种求知欲,也没有提升智力水平,与此同时,发现学习也不会绝对等同于有意义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或是不同的知识类型下,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小学阶段不可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时候孩子相对来说,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自我理解能力也没有达到学习某些知识的要求,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掌握知识显然是不实际的,在此情况下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和片段化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探究应该双管齐下,互相配合,我们应该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课程的类型等的不同来具体规划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应该“一刀切”地认为发现学习或是接受学习抑或是某一种固定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最适合、最唯一之选。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经常把传统和落后结合起来,认为传统的必定就是落后的,就是应该摒弃的。其实任何教育的发展都不能也不可以抛开传统、拒绝传统,抛开传统的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现代教育也正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才发展和变革起来的,就像杨启亮先生在他的《困惑与抉择》书中所说的:“教学实践几乎从来也没有像教学理论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过,传统的伟大通常都会像一种无形的约束,以各种形态传承延续,既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特色’,也同样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痼疾’。”每个民族的传统都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革的一面,就拿学习方式来讲,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诵读法,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悟自得。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稳定性,即使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我们也不应该对传统的完全否定和彻底摒弃,而是应该持一种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方式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传统与革新的融合也才能够体现出我们民族特有的或应有的教育特色。

2.教育体制的制约

如果就单教育问题谈教育问题,就像盲人摸象,如果就单改变学习方式来医治教育问题,就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变教学方式似乎可以改变教学的很多东西,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提倡,但是其关键作用的评价体系———升学考试如不作根本的改变,哪怕平时的“发展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喊得再响亮,一遇到中考或高考,教学也都不敢自主了,学习也都不敢靠学生的发现了,都要紧紧围绕考试这一个唯一的目标行事,无论平时的评价如何重过程,如何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中考或高考的一张试卷照样可以堂而皇之地约束学生的自主。升学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教育的现实印证了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习惯等有密切、复杂的关系的,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意识形态,都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中发展的。教育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还是功利化的,学习就是为了谋得生存,其次才是自我提升及至精神层面的满足。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教育研究

摘要:

提升医学教育水平,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是我国在改革不断深化新时期下的重要课题。研究比较中美医学院校建制、医学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对我国医学教育的改进措施,对于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疗的整体水平提升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中美比较;诊断;治疗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探讨也倍受重视和关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经验,培养具备高质量、高素质的医学生,有利于我国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是西方医学教育的代表,近两年,笔者通过走访留学生、查阅文献,并先后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等医学院校进行交流访学,对美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有了深入认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建制、教育体系构成、医学生培养环节以及医学人文品质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有所借鉴和启示。

1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1.1中美医学院校的体制存在差别

阅读全文

大学生权利意识学生管理论文

1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变化的表现

1.1重视自身权利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并且对于个性张扬和独立声音的表达也非常重视。因此,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也相当重视,他们自身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对这个身份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动地思考思想教育和消费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的收费是否合理,对于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学生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采用适当的途径解决。

1.2积极表达权利诉求

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权利的自我意识阶段,他们还希望自身的权利受到关注,比如他们更多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将自己的权利意识更合理地表达出来,通过表达来改变目前的状况。他们希望管理人员能够重视他们表达的权利,进而改变学校的制度,从而实现自身权利。

1.3学生对权利意识依然比较模糊

由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资历尚浅,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狭窄,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权利认识依然比较模糊,而且年轻人比较冲动,因此对于权利的夸大屡见不鲜,甚至很多学生只一味抱怨学校的问题,而对学校管理层做出的努力视而不见。对于学校学生权利,我们不仅仅是需要遵守法律,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还需要防止学生出现过于极端的举止。

阅读全文

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调取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整体与高考理科本科第一批次统招统分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类数据,摘取北京教育考试院编著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理科):提前批次(含艺术类提前批)及本科录取部分》(2005~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3年)中人数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主要评价指标

1.2.1实际录取人数。本研究中,实际录取人数是指被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实际录取的考生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每年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际就读群体的数量规模,它与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密切相关。

1.2.2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本研究中,平均分数顺位百分比是指北京地区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平均分数在北京地区高考理科考生分数分布中的排名位次占考生总数的百分比,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具有一定同质性、考生分数分布呈现相似正态性的情况下,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生源在高考理科整体生源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1.2.3报名招生比。本研究中,报名招生比是指北京地区以一志愿一专业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数与该专业计划招生人数的比值,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同时报考竞争1个临床医学专业计划招生名额的人数,该指标主要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对于高考生源的报考吸引力以及招录竞争激烈程度。

阅读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