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概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遗传学概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遗传学概念

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解题思路

摘要:在高中生物学科中,遗传规律是教学的重、难点,也是高考考点。其不仅要求学生要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还要求他们必须有很强的推演计算能力和想象能力,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求极高。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都觉得与生物遗传学相关的习题非常难,在解题时会出现思路混乱、思维不严谨的情况,这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解题思路入手,加强对解题思路的总结,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找到其规律和突破口,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文章就此展开探讨,对生物遗传学相关的一些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进行归纳和技巧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顺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步骤,从而有效提高解题效率。

关键词: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解题思路;解题技巧

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题型很多,涉及到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伴性遗传、胚子种类等很多内容,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经常作为高考生物学科必出的压轴题。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遗传学知识在考试时经常丢分,有些学生甚至已经放弃了遗传学的学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更容易得分的其他生物知识的学习中。事实上,遗传规律题并非无技巧,教师需要总结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的解题思路,并就此展开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快速、正确的答题。

一、高中生物遗传规律题的常见题型

在高中生物遗传学相关习题和试题中,常见题型一般包括基本概念题、遗传方式判断题、分析推论题,以及一些遗传基本规律细胞分裂等的计算题,每种题的考点也有所区别。

1.基本概念题

基本概念题重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生物学概念的掌握,其考查内容主要有:基因(显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形状(显隐性性状、相对性状)、纯合体、杂合体等概念。大多时候考点在同种生物、同一性质、不同表现形式等,这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

阅读全文

医学遗传学启发式教学应用

摘要:

在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直观式、比较式、病例讨论式、比喻或举例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记忆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启发式教学;合理应用

医学遗传学是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现代医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但医学遗传学理论抽象、概念繁多、知识更新快,教材内容往往难以跟上学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直观式、比较式、病例讨论式、比喻或举例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式启发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记忆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和目的

1.1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阅读全文

网络教育技术医学遗传学教学作用

一、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在促进教学目的实现中的作用和具体表现

1、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对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型网络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中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来实现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①培养拓展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学生通过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学活动主题的传统模式,增强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思考环境。②为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在先进信息爆炸时代,其巨大的数据体现亟须全新的载体,用以支持其产生、传播、运用,储存等。③拓展了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所依托的互联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网络所提供的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资源平台,超越实践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各取所需。

2、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具体表现。

网络教育技术的体现主要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运用和设计,因此在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运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师的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技能。②提高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③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外部硬件条件,改善教育环境。

二、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1、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教学探究

摘要:

生物教学是高中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生活化知识,而生物遗传与变异又是生物教材中难度较大且重要的内容,理应得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支持。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进行遗传与变异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关键词:

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常见问题

一般来说,高中生物教学课程主要包括细胞、遗传学、变异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调节这五大类型。其中以遗传和变异为重要的生物教学内容。但由于高中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积极性较弱,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生物教学向前发展的脚步。追根究底都是因为遗传与变异已经跟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脱节,大部分知识都已经超出常识的范畴,更因为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太过于枯燥无味,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掌握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一、基因突变是否会产生等位基因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明确提出:基因突变其实就是产生等位基因。而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如果发生的同义突变就是由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但是在形成的过程中,多肽链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样也算形成了新的等位基因吗?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产生混淆,还会降低我国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经过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究发现,只要基因结构有所不同,就一定会产生等位基因。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生物类主干课程整合分析

[摘要]课程整合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热点,也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该文将本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类主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等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重排,增加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新的教学体系中,配置了适当的基于案例的PBL教学学时,进一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程整合;PBL教学;满意度调查

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生物类主干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然而,各门课程各自为营,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导致生物类主干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加重了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1],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好的医学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开始大力推行医学整合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为理想[2]。整合课程(integratedcurriculum)包括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课程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科各自为战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全面提升综合应用能力[3]。中国医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排整合,分别出版了专门的教材[4]。笔者调研和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整合课程时,发现其将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和组织胚胎学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并配置了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出版了相应的教材和讲义[5]。2019年以来,本教学团队结合本校师资和教学条件,将本校医学院四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类主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等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并相应设置了PBL教学设计,在2018级班级中进行讲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课程整合方案

本教学团队承担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三门生物类主干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团队教师以及学生们普遍认为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程度的交叉和重复,比如,DNA复制以及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均有讲述,基因的结构则在三门课程中均涉及,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总学时数超标,并且严重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正是由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导致教师只能采用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即使有的教师尝试PBL教学以及“千问计划”等教学方法改革,也由于学生没有时间查资料和整理问题而导致教学方法改革成效不佳。因此,本教学团队从教学内容、教学学时和教学设计上进行了改革,修订完善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本教学团队经过认真讨论分析,将现有的三门生物类主干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整合为医学细胞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来生物化学讲授的核酸和蛋白质结构部分由细胞生物学细讲;基础生物化学从酶开始讲,涉及七个章节的内容,包括酶、维生素、脂质代谢、生物氧化、蛋白质分解和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包括分子生物学讲授内容基因的结构、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以及基因表达调控以及医学遗传学的讲授内容。整合之后,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分解,减轻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负担,降低了该课程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

(二)教学学时的设置。对应教学内容的整合,我们对理论和实验课时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图1),其中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时有所增加,增加了6学时的PBL教学和4学时的实验课时,实验课增加了细胞传代实验;基础生物化学课时大幅度缩减,由原来的的80学时理论课和28学时的实验课更改为34学时的理论课,6学时PBL教学和16学时的实验课;医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课,增加了8学时的实验和6学时的PBL教学。综上所述,整合之后的三门生物类主干课程的理论总学时由原来的146学时缩减为98学时,实验总学时44学时不变,增加了18学时的PBL教学,综合学时由原来的190学时缩减为160学时。总体来讲,整合课程减少了总学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阅读全文

初中生物高效教学构建

摘要:

生物学具有实验性、探究性和科学性,构建初中生物“四环节小组互助”高效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将举例浅谈初中生物“四环节小组互助”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

初中生物;“四环节小组互助”;高效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初中生物“四环节小组互助”高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本文将从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做好预习工作,优化组建讨论体制,鼓励学生参与讲课活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等四个方面来举例探讨初中生物“四环节小组互助”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

一、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做好预习工作

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浏览本节课程,做好预习工作,熟悉本节课的生物概念知识,例如在解析《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这一章知识时,教师首先应指导合作学习小组认知“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定义,了解“生物学中的遗传”是指:父母通过基因把躯体和心理特征传递给自带的生物学现象。孟德尔在19世纪晚期进行了一些遗传学研究,从中得出基本的遗传规律,这些规律最后形成现代遗传学的基础。亲代中每一成员只把一半的基因传给子代,而不同子代个体所接受的是来自相同亲代基因的不同组合,许多特征属于多基因遗传的。另外,教师理应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合作预习中理解“变异”是指由遗传差异或者环境因素引起的细胞间、生物个体间或者同种生物的各群体间的任何不同(分别称为基因型变异及表现型变异)。变异可表现在体形、代谢、能育性、生殖形式、行为及智能等明显的或者可度量的性状方面。遗传差异引起的变异称为基因型变异。而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生物概念知识“基因”,联想“基因是指在染色体上占据固定位置的遗传单位,是借着主导蛋白质合成而达到它们的功效,它们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从而为构建初中生物“四环节小组互助”高效教学模式奠定基础,促进生物课堂效率的提升。

阅读全文

生物教学语言创建魅力生物课堂

一、课前随意亲切,缩短距离

任何学科,教师和学生的课下交流非常重要,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语言随意亲切,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接触让学生喜欢教师,继而喜欢生物这门知识点枯燥的课,师生之间的课前“拉家常”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心情愉悦的进入课堂,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间接引导学生进行了预习,为提高本节课生物教学课堂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如在教学“酶”这节课之前,可以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对衣着鲜亮的学生可以询问:“这件衣服真好看,特别是颜色,很显性,在这个季节穿非常合适,新的吗?”如果学生回答说是新的,那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在洗涤过程中不掉色;如果学生回答是旧的,就可以向该学生询问如何在洗涤过程中不掉色,最后将话题引入加酶洗衣粉,引导到本课的教学主题—“酶”。又如在“无籽西瓜”教学前,我会找几个学生问问“吃过无籽西瓜吗,它与一般的西瓜比有什么特点?无籽西瓜的大小、颜色、甜度等方面跟其它西瓜一样吗?无籽西瓜真的完全无籽吗?有谁见过无籽西瓜的是怎么种植?”等等。

二、开课直观生动,激发兴趣

教学的“开场戏”注重语言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课的教学语言关系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影响教学的进程,是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面对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应该选择不同形式的开课语言,提升开课教学语言魅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掌握抽象的知识,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如在学习遗传规律课时,我就先放一张幻灯片,内容为近亲结婚导致子女夭折、智力低下、病魔缠身的害处。让学生在下面哇哇大叫,窃窃私语一分钟后,教师引入:“这么悲惨的现象是遗传决定的,在座的男生要牢记:宁可光棍一辈子,绝不痴情取表妹。要想知道具体原因,让一起进入遗传学这块神奇而又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知识领域。”直接引入新课。以绝对直观,绝对震撼的家系图引入新课,这种直观的教学语言有可能激发的是学生对整块遗传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对整块遗传知识的求知欲。

三、课中科学幽默,帮助理解

(一)重视科学性和准确性。

生物教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所以在阐述概念、解释现象、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在语言上口语化、语言随意,使传授的知识走样或引起歧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能精确表达知识的内涵,做到准确而不模糊。如高中生物学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线粒体的功能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等,其中“主要”二字决不可忽略,否则就是错误。又如在讲受精卵染色体来源时,要强调父方母方各提供一般,而受精卵中遗传物质的来源母方提供的要比父方多。

阅读全文

虚拟品质与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摘要]

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关于人的发育和成长的争论区分了先天/后天因素、遗传/环境,这个区分转化到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可以作出能动/习就因素的区分。人的道德品质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习就因素,那么人的虚拟道德品质是可能的,即是在虚拟情景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因为虚拟品质和真实品质共享同一能动性因素,它们的性质和伦理学地位就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道德教育,而其必要条件是:第一,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建立无间隙的连接;第二,受教育者认同虚拟现实中的行动和感受。

[关键词]

虚拟品质;虚拟现实;道德教育

一、问题引出:从两个著名的争论说起

关于人的发育与发展同环境之间的关系,曾经有两个旷日持久的争论:在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中,究竟是先天因素重要还是后天因素重要?究竟是遗传因素重要还是环境因素重要?事实上,后一个争论是前一个争论的精确化和科学化。然而,这样的争论很容易堕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的争论,更严重的问题是,先天与后天、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区分是模糊的。在遗传学于20世纪初兴起之前,先天因素常常是指胚胎发育期间就起作用的因素,而后天因素则是指胎儿出生之后才介入的因素;也就是说,先天/后天的区分是胚胎学或渐成论(epigenetics)的概念,而遗传/环境的区分是遗传学或预成论的概念。从生物学史上看,先天和后天因素的争论主要发生在渐成论与预成论的争论阶段,在渐成论看来,胚胎和个体的发育都是物理化学因素作用的结果,精子或卵细胞中并不存在如中世纪流行的预成论所主张的“小人”[1](P253-295)。但是,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在人发育成长中,先天因素是否可以脱离后天因素而起作用?第二,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是否可以清晰地区分开来?从争论的角度看,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无非是比较相同的先天因素在不同后天因素作用下造成的差别,或者,比较不同先天条件在后天因素作用下的差别。如果先天因素相同,而在不同后天因素作用下造成了“巨大”的差别,我们似乎就可以得出结论说,后天因素更重要;反之,如果后天因素基本相同,但因为先天因素差别而造成了“巨大”差别,我们似乎就可以说,先天因素更重要。如历史已经表明的,争论的双方都找到了支持自己的好证据或理由。关于第二个问题,对讨论本身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些。如果先天因素是指胎儿胚胎发育时期起作用的因素,那么胎儿的妊娠环境差别是否是先天因素?例如,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两个来自同一受精卵的胚胎细胞分别植入不同母亲的子宫后发育成胎儿,它们的先天因素是否相同?如果根据先天因素的前述说明,不同妊娠环境也是在胎儿期起作用的因素,它们也应该被看作先天因素。但是,很显然,我们可能直觉上不会如此认同。那么,我们的这种直觉持有了一种什么样的先天概念呢?这个概念实际上是遗传因素的概念,即如果遗传因素相同,那么先天因素相同。使用遗传因素的概念确实比先天因素的概念更具有物料上的明晰性,也可以在现代条件下得到更精确的生物学支持。在当今遗传学基础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似乎能够清晰地区分开来,遗传因素就是基因或DNA决定的那些过程,环境因素则是对DNA作用产生调节控制影响的因素。但这样一来,后天因素的概念就不合适了,因为像妊娠环境这样的因素肯定不是后天的,但也不是遗传的。因此,后天因素的概念就被环境因素的概念替代了。但是,从相互作用的方面看,或者从日常直觉看,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区分却比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区分更模糊。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区分有一个明晰的时间界线,即出生。逻辑上,胎儿出生前的那些因素完全可以独立地促进人的发育成长,因为那些因素本身已经能够促成人的胎儿发育,如果让人继续处于那样的状态,大概也可以发育到成人。但是,遗传因素却不能单独促进人的发育生长,即使在胎儿时期,也必需环境因素介入才可以,即,人的发育成长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样一种共同作用模式下比较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无疑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不过,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评论上述两个旷日持久的争论,更无意于给这种争论一个结论。我们的目标是探讨人的道德成长过程中,在品质的形成时如何类似地区分两种相关的影响因素,或者更确切地说,如何将上述两种区分替换性地转换到道德成长过程中去,并最终讨论基于虚拟现实而形成的品质是否可以对道德教育有所贡献。出于这样的目的,在上述争论中,我们更关注两类因素的区分及其转换,并将这样的区分最终转换到能动因素和习就(habiting)因素的区分上。

二、道德品质形成中的能动因素与习就因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