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药学学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药学学术论文

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以课堂理论教学方案、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科技材料撰写能力培养为方向,将形成性评价融入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于1967年提出,开启了该领域研究的先河。斯克瑞文提出这一概念的初衷在于保障课程的有效开发,他指出教学材料的模型和草案应在最后成型之前进行学生试测,以便在教学材料的形成阶段就能进行有效性评价,这样才有可能在最后成品之前进行调整,并把这一过程称为形成性评价[6]。从此,形成性评价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教育及其他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中等教育委员会采用基于学校日常教学的评估手段,并认为这种手段可以测量出“某些不能轻易或充分地总结性考试中所获得的学业成绩”[7];澳大利亚学者麦格劳等人认为形成性评价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进展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实质性取样,因此在教育评价上比外部考试更加全面[8]。在我国,由于教育评价中“一考定终身”模式根深蒂固,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形成性评价的相关文献与研究,尽管起步晚,但研究进展迅速[1-5]。

2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2.1形成性评价体系课堂理论教学方案探究

当前,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病,教师在授课中更多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框架的构建,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对学习方法、科研问题、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理论教学中由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后期的学习研究中有较多的实验操作时间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教学常常脱离实践。理论教学历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更是研究生教育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宣讲让学生了解形成性评价,形成以分组讨论、案例教学、课堂测验、课后作业和调查问卷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模式,同时,也可以建立以即时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测验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为主体指标的评价模式。以随堂考试、分组调研与汇报、教学互动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在以往的中药学本科生教学中,形成性评价已初具规模,实践表明开展形成性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12]。

阅读全文

蒙古文学术期刊的数量与种类

蒙古文学术期刊是我国蒙古族聚集地区用本民族语言文字交流和传播科技、信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期刊的传播力必然成为评价期刊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理应看到互联网技术带给期刊界的巨大变革,有必要改变传统观念,拓宽传播途径,扩大期刊的传播速度与范围,提高期刊的影响力。然而,蒙古文学术期刊的网络化传播平台建设进程较滞后,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数据库包含的信息量小,数据库的各种功能还处在陆续研发实现中,关于蒙古文学术期刊互联网传播途径的相关论文甚少。这对广大基层作者、读者乃至教研工作者造成了诸多不便。从互联网上获取丰富的科技文化信息是每一位读者的需求。他们购买蒙古文学术期刊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靠出版商或书店、邮政系统或快递服务来完成。由于充分利用不了海量的网络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查阅新近的科研成果和相关学术动态,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步伐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因此,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和各种电子终端,创建蒙古文学术期刊的多元化传播平台,用于扩展蒙古文学术期刊的受众面,满足各层面蒙古族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而提升蒙古文期刊的影响力。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科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地区蒙古文期刊的数量与种类分析

内蒙古地区有151种期刊,其中自然科学类65种,哲学社会科学类29种,文教类17种,综合类14种,文艺类21种,少儿类5种。内蒙古地区蒙古文期刊有48种,占总期刊的31.8%;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有10种,占蒙古文期刊的20.9%;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中双月刊约占20%,季刊约占50%,半年刊约占30%。由此可见,蒙古文期刊尤其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存在刊发周期长,内容更新迟延,传播速度缓慢等问题,这对期刊的时效性传播和受众面的扩大有着很大影响,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迫切需要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的互联网多元化传播途径。作为高校蒙古文学术期刊,我们根据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热点问题,给作者及早提供科研动向和热点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利用现代化移动互联网手段,创建编者、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互动平台,实时收集反馈信息,提高作者的学术论文质量,根据受众关注的聚焦点针对性地组稿或约稿,不断提高蒙古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论文质量。

二、蒙古文学术期刊的互联网传播现状

蒙古文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较为单一,除了传统的邮局发行和交换外,主要依靠中国蒙古文期刊网、维普网和超星期刊网等三大数据库的互联网传播。

(一)中国蒙古文期刊网

中国蒙古文期刊网是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创办的蒙古文学术期刊网站,本数据库把蒙古文期刊的全文内容以PDF格式的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满足了读者随时随地网上查阅蒙古文期刊的需求,也为蒙语教学和蒙古语言文字的科研工作者搭建了便捷的交流平台,并制作了蒙古文字检索引擎,填补了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国蒙古文期刊网现全文收录12本用蒙古语言文字出版的优秀学术期刊。收录内容包括蒙古文期刊的PDF格式全文内容以及蒙汉英论文题目、中文提要、关键词、刊名等。本数据库全文收录的12本优秀学术期刊是《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中国蒙古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蒙古文版)》、《西部蒙古论坛》、《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和《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中国蒙古文期刊网基本涵盖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的蒙古文版学报,在全国数据库中最为权威完整的蒙古文期刊信息资源的服务平台,目前提供免费下载全文的服务,真正做到了蒙古文期刊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网传播功能。中国蒙古文期刊网有比较成熟的检索功能,有基本检索、高级检索、汉文检索、蒙文检索和英文检索等功能,单一条件的基本检索和同时满足多个条件的高级检索给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查找时间,蒙文检索是有别于其他网站的独特功能,数据库的日均访问量逐步上升,给广大蒙古族学者提供了丰富的蒙古文字版的科研成果,也在蒙古文期刊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阅读全文

药学类专业学风建设路径

摘要:学风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大趋势,但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仍是不容乐观,本文从药学类专业学风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手,探索以趣导学、以赛促学、以制督学、以境乐学、以情助学、以网自学六种举措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努力开创高校学风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双一流;药学类;学风建设;路径探索;长效机制

大学学风指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科研、生活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待学习这一行为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倾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力,刻苦学习,加强诚信意识,诚信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学风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治学精神的综合体现,如何创建发愤图强、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优良学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笔者以江南大学药学院学风建设为例,对药学类专业学风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为了了解双一流背景下药学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剖析不良学风产生的原因,需要对大学生学风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笔者以江南大学药学院学风建设现状为例,随机抽调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240名学生下发问卷。发现学风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匮乏,对于目前所学的专业只有17%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而19%的同学则表示完全不喜欢所学专业,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不思进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娱乐生活中,导致成绩下滑,乃至不能顺利毕业。第二,学习动机功利化,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就业压力,76%的同学表示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只有11%的同学选择回到家乡,报效祖国。第三,学习目标不明确,只有15%的同学有清晰的学业规划和长远目标,而17%的同学根本没有明确目标,这也客观反映了当下跟风考研热、考证热、出国热,背后其实是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学习方法不科学,近70%的同学课前从不预习,而52%的同学课后也从不复习,只有12%的同学能按照“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这一步骤学习。

二、“双一流”背景下药学类专业学风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以趣导学,激发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阅读全文

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摘要]

实践与创新是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河南大学将中药学“阶梯式”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此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也对此教学改革及创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药学;教学改革;创新性

综合性与实践性是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学生掌握中药学专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涉及交叉学科知识少,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学生通过课本可以提前得知实验结果,只是在实验课堂上机械式地重复书本上的实验步骤,或不积极动手参与实验,缺乏对实验原理的透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很难掌握中药学最新且适应社会应用知识的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大学教育不变的宗旨,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动手、爱实践和爱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习惯,对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1]。笔者通过几年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带教工作,尝试做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与中药学“阶梯式”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模式,体验到了此教学培养模式对中药学实验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方面的益处,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2-3],为此进行归纳总结。

1“阶梯式”教学实践方法

1.1启蒙阶段

阅读全文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人民群众对于自身的健康关注的提高,对医生业务能力与药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也高,药学专业的化学实验课作为学生接触医药的开端,进行教学改革,借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早已势在必行。通过对当前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化学实验课的现状分析,提出教学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望增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课程质量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为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参与教学

0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化学实验课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任务,教学管理的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与学校体制改革,学生生源、教学质量等同步关联。在学术界,当前研究中对于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搭建方面,有的学者通过对药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与参与教学模式优缺点分析,提出了参与模式理念;或是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场地等几个方面来完善药学专业化学实验课改革[1]。

1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改革主要为如下方面,教学管理的意义和必要性问题讨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总结、教学管理的模式探索等,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经验总结型、以及经验借鉴型。以上研究仍旧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多数研究处在宏观层面的战略思考,可操作性不强,绝大多数学者总结的经验来源于自身办学条件,没有针对药学专业化学实验的特点作统一的推广;二是大多数研究是就模式谈模式,只是个案的经验总结,难以深入分析教学管理问题的根源,缺乏结合新时代药学专业转型的思考。此外,还有一部分老师对于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课并不重视,因为怕麻烦的心理不愿开展实验内容,这不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2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阅读全文

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探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和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国际化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的特有特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被突出强调。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互相借鉴学习,在全球范围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推动全球科技和经济发展,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目前,在此种国际化背景下,医药专业亦需要与时俱进顺应发展需求且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强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提升,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加快科学培养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科研创新能力;医药专业研究生

一、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传统医药专业的学科特性。传统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科,因其学科属性和内容的独特性,需要学生最终不仅要具备医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够学习并传承经典医药理论体系、提炼并发扬传统医药文化精华,在相关医药卫生等领域从事专业性工作。而对于现代医药专业研究生,则更强调在延续传统医药专业学科特性的基础上,适应新时代国家重大需求,做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且素质高,能够从事药品生产、分析鉴定、营销管理、临床合理用药及新药研究开发等多方面工作,成为创新精神、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力三者兼具的医药专业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目前,我国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除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开展之外,中医药类大学也是人才培养重地。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中,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为857966人、在校人数为2731257人、毕业人数为604368人,其中医学学科研究生招生人数为95172人,在校生271406人,毕业生70708人。据此,2018年全国医学学科研究生总人数(437286)占比所有学科总人数(4193591)约10.43%,所占比重不容忽视。以下,从几个维度对目前医药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与讨论。1.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尚需继续加强,方式尚需多元化。目前,在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分析问题相对浅表、资料查询能力不足、调查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实际实验操作中,生搬硬套研究方法、基础实验技能欠佳、纵向深入思考能力薄弱等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导师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追求快速成果,疏于言传身教也是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恰当做法。加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尚有待于提高和完善,整体便会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欠佳,水平参差不齐。2.需进一步促进跨学科科学研究,在交叉融合中发散思维和拓广范畴。从跨学科交叉的程度及成绩来看,相比于医药学科本方向内交叉融合,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相对较少,科研项目内容、主旨及解决的关键问题多停留在医药学科本方向内的范畴和领域。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即是在精分细化的基础上同时高度交叉融合,不仅依赖传统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渗透、交叉和融合,更倾向于拓展新的理论范畴和实践天地,因此,跨学科交叉也被普遍认为是增强科研创新性的必经之路之一。目前,国内与国(境)外知名大学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成立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联合核心的技术手段与特色的资源优势,契合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已体现出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高校应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报考,增加招生政策中学科背景的灵活性,甚至可尝试个性化制订跨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学生的培养计划,全方位促进多学科背景下的交叉性科研工作开展,并在交叉融合中发散思维和拓广范畴,以实现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3.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需要继续增加。近年来,国内各大学愈加重视对外交流工作和国际化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持续飞速增长。同时更多地让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提前进入角色,参加各种暑期学校、交流交换项目,拓展国际化视野,感受国外教学方式与节奏,为有意深造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是目前高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和国际化发展的有效渠道。同时,为鼓励研究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均以多种方式如联合培养、短期学习、实验室资源优势互补等,增加研究生输出交流份额,积极尝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多种形式。其中中外联合培养模式被广泛实践应用,也已形成几种较为成熟的具体模式,如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国家公派出国(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国家公派出国联合培养研究生,再如由国内高校与国(境)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组织之间签署协议的校际联合培养研究生等,通过课程学习、学分互认、科学研究计划等具体方式,短期以强化学术训练、提升科研成果产出为目标,长期以搭建深层次合作平台,推动科研能力整体提高为目的。同时,利用多渠道多方式如网上学术研讨、学术沙龙等,实现实时交流协作,互动学习,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与外延。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津京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长期对外开放发展的发达区域来说,中部地区、东北三省、西北西南地区更加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对于西北地区,那些处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区位节点,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活特点,发挥科研方向特色优势,开展以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开发特色产业产品、拓宽地区就业途径、助力地区经济发展为主旨目标的科研项目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通过与外埠的交流与合作,将本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

二、如何在国际化视野下培养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主体的科研兴趣。要摸清学生科研兴趣的初始来源,从育人的角度量体裁衣,对学生个体采取针对性的科研兴趣激发策略,引导并加以支持,最终激发其个人本身的科研兴趣,增强其对本专业的认识和归属感,最后乃至影响其职业理想与规划。例如,可开展文献分享活动,通过让学生自主挑选其有兴趣的科研文献,总结归纳,现场讲解,分享与评价的方式,从侧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点、思维方式和擅长技能,为下一步为其选定适合的科研课题方向打下基础。对于一些非常有创意且具可操作性的想法,鼓励一定金额经费预算下的预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预算、购买并结算、进行实验、收获结果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形成一个让学生完全自主负责的任务体系,教师仅从侧面监督最终成绩,让学生有自由度、发挥敢想敢干的精神,锻炼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实操能力。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可采用小组合作模式、问题探讨模式、学生学术论坛模式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改进过去导师规定科研课题方向的单一方式,侧面引导和挖掘科研课题的产生,增强课题的可行性,让学生成为项目设计到孕育孵化全过程的主人,为其未来独立科研能力奠定前期基础。在学位授予机制上,可参考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学位中学位互授的办法与经验,以及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的形式,再结合医药学科实验为主的特点,综合考虑项目经费资助与分担、学费与奖学金制度、学习成绩考核和评价要求等具体措施,探索出一条在国际化视野下联合实验室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的新型培养体制。例如,如图1所示,通过以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有效补充,依托国内单位进行合作课题的申报、管理、中期检查和结题,国外单位则辅助项目的开展和推进。学生在国内先完成主要课程学分的学习,而后在国外投入主要精力进行科研素质的培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仪器使用,具体实施合作课题的关键实验,参与科研动向研讨、汇报课题进展,形成先国内夯实基础、后国外技能提升的培养路线。依靠国内国外双方面的优势专长,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医药人才,并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交流项目,增强双方合作单位的学术影响力,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

阅读全文

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

[摘要]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的检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一篇好的论文,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及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做好毕业论文质量分析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对某医学院校2014级本科生130份毕业生论文进行数据统计,从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医院等因素着手,研究分析毕业生的论文质量以及影响论文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分析;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1]写好论文,需要熟练、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要有广阔的知识面以及综合的信息处理能力。本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通过学习及论文写作,可以很好地整合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现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正在逐年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近年来毕业生人数猛增,2017年普通本专科预计毕业生数达到7,804,685人[2],加上高校的“严进宽出”,使学校对论文质量的把控不严,进而导致学生及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态度上的松懈。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网络层出不穷,粗制滥造的拼凑,使毕业论文质量进一步下降。本文以某医学院校2014级本科生毕业生论文为样本,通过对毕业论文分数、指导教师职称、实习医院等级、参考文献的引用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比较,以期从中发现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并提出应对的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某医学院校2014级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共计130篇毕业生论文,对130篇论文按照论文成绩进行抽样,将60分以上的毕业论文分成4组,组距为10,每组抽取1/3,共计38份,逐篇阅读后从选题、措辞、写作格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调查方法

阅读全文

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对近十年来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进展进行了整体回顾和概要总结。利用中国知网CNKI文献分析工具,对2011至2020年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检索统计,从发文量、文献来源、作者及机构分布、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等维度进行进展分析。研究发现知网共发表相关主题论文34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6篇,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视角展开讨论。研究认为未来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需要走“外语+医学”跨学科特色发展路径,以培养更多面向新时代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医学用途英语;进展分析;教学研究;中国知网

作为外语教学的英语一般分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和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两大类。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来划分,ESP又可以细分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EOP)。其中,EAP包括跨学科性质的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EGAP)和为特定学科服务的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ESAP),国内针对ESP的研究至今已逾四十年[1]。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旨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水平[2],这标志着我国ESP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该领域研究也进入了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医学用途英语(EnglishforMedicalPur-poses,EMP)作为ESP大家族下的特色分支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经过多年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现阶段学界还缺乏针对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及总结。本研究以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和起点,对此后十年(2011−2020年)我国学术界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和进展分析,对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等进行聚焦回顾和概要总结,以期承前启后,为我国未来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论文发表情况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来源,以“医学英语”和“ESP”为主题词,在该平台进行组合检索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发现自2011年至2020年的近十年间,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相关主题论文合计342篇(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热度多年来保持整体平稳态势;其中2015年医学用途英语文献发文量达到顶峰,共发表学术论文51篇。从文献来源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三位的期刊为《校园英语》《中国ESP研究》《海外英语》等人文社科类杂志;其次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等医学教育类杂志(见图2)。但经过筛选后发现,发表于“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非常少,仅有26篇(占比为7.6%),其中包括《教育探索》(3篇)、《黑龙江畜牧兽医》(3篇)、《外语电化教学》(2篇)、《黑龙江高教研究》(2篇)。这一研究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既有研究成果尚存在研究层次不高、重复研究等问题,相关主题研究质量有待继续提升和突破。从作者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依次为刘瑛(牡丹江医学院,9篇)、许丹凌(牡丹江医学院,6篇)、焦培慧(赣南医学院,6篇)、刘婷婷(包头医学院,5篇)、闫伟静(河北医科大学,5篇)、罗江霞(赣南医学院,5篇)、李晓微(牡丹江医学院,4篇)、刘彦哲(河北北方学院,4篇)、王焱(中国医科大学,4篇)、覃胜勇(中山大学,3篇)。从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机构分别为河北医科大学(13篇)、牡丹江医学院(13篇)、包头医学院(11篇)、哈尔滨医科大学(10篇)、西安医学院(9篇)、赣南医学院(9篇)、中国医科大学7篇)、广州医科大学(6篇)、济宁医学院(6篇)、南京中医药大学(5篇)。以上数据表明,国内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主体仍然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外语学科教师为核心力量。从医学用途英语的主要文题分布看,现有文献多聚焦于ESP、医学英语、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等主题(见图3)。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角度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视角

(一)医学用途英语面临挑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