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教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药学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药学教学论文

药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文

1教学内容优化

1.1选择适合药学专业的教材

合适的教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教材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授课的逻辑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生物化学课程相关教材种类繁多,如何选择适合药学专业学生以及符合课程安排的教材显得十分重要。王镜岩的《生物化学》第3版无疑是最为权威的一版教材。这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外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章节按比较传统的先“静态”后“动态”组织编排,符合我国生物化学的教学习惯,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但是这套教材内容过于详尽,具有一定深度,对初学者难度较大,并且该教材着重于生物化学领域知识,鲜有与药学专业特殊性相关的知识拓展,同时价格昂贵,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因此我们将这部教材列为参考书目。经过筛选,我们将姚文兵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7版)作为我校药学专业生化指定教材。这部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姚文兵和主审吴梧桐均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主编姚文兵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他承担教育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名牌课程药学生物化学基础的创建工作;主审吴梧桐也是我国生物技术与生化药学专家,他长期倡导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教育模式,建立了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工业微生物学与现代药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学科体系,主持创办了生物制药专业和生物制药学院,其权威地位也保证了本教材的高水平呈现。该教材在第6版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第三篇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第三章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内容,还加强了遗传信息传递和结构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充实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物质代谢、代谢调控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内容;扩充了生物药物的近代概念,介绍了生物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书末附有生物化学专业名词英语注解等。教材重点阐述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尽可能反映生命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药学研究模式的特点,突出了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及其在现代药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适合作为药学专业生化课程学习的教材。

1.2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指定的教材在顺序上仍然是先静态后动态的模式,但这种传统的编排方式并不利于学时较少的药学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解生物化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因此我们改变了先静态后动态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整本教材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能量代谢模块(包括糖化学、糖代谢、生物氧化、脂类化学、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模块(包括蛋白质化学、酶学、蛋白质代谢)和核酸代谢模块(包括核酸化学、核酸代谢、遗传信息传递)。每个模块在知识构件上,以某一生物大分子的代谢过程为主线,其他知识内容为支线,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的优化设计有利于学生对于生化过程的系统理解。以能量代谢为例,能量代谢模块以葡萄糖分解代谢为主线,首先用较少的学时介绍糖的结构及糖的化学性质,以及在消化道内的吸收过程,然后详细讲解进入细胞后的彻底生物氧化过程,包括经过无氧分解代谢为丙酮酸,再经过脱氢作用以乙酰辅酶A的形式进入柠檬酸循环完成C的最终氧化形成CO2,最后由携H的载体将H带入线粒体内膜系统经过电子传递最终形成H2O并释放出能量。在掌握这一条葡萄糖的分解代谢的主线之后,其他的知识点例如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糖原合成与降解等过程作为这条主线的支线知识内容,二者结合最终成为一个复杂而又有逻辑关系的能量代谢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各个途径的生理功能代谢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

1.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课是生化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应当使学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即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流程和实验结果都在实验前给学生描述清楚,学生的实验过程仅仅是重复流程观察结果而已,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我们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在理论课上抽出时间,将实验课要进行的实验做预先的铺垫,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上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过程,得出一些结果并讨论分析。例如油脂酸价测定这一实验,在理论课上讲解油脂酸价测定的原理方法,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的食用油的酸价是否正常?经过暴晒后的食用油酸价是否会发生变化?反复油炸后的食用油酸价是否正常?以此提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也可由学生自行采样,在实验课上进行不同样品食用油酸价的检测,得出结果后再进一步讨论分析。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实验方法原理的理解,也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阅读全文

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摘要:对近十年来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进展进行了整体回顾和概要总结。利用中国知网CNKI文献分析工具,对2011至2020年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检索统计,从发文量、文献来源、作者及机构分布、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等维度进行进展分析。研究发现知网共发表相关主题论文34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6篇,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视角展开讨论。研究认为未来的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需要走“外语+医学”跨学科特色发展路径,以培养更多面向新时代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医学用途英语;进展分析;教学研究;中国知网

作为外语教学的英语一般分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和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两大类。根据不同研究目的来划分,ESP又可以细分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s,EOP)。其中,EAP包括跨学科性质的通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GeneralAcademicPurposes,EGAP)和为特定学科服务的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forSpecificAcademicPurposes,ESAP),国内针对ESP的研究至今已逾四十年[1]。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旨在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水平[2],这标志着我国ESP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该领域研究也进入了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医学用途英语(EnglishforMedicalPur-poses,EMP)作为ESP大家族下的特色分支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经过多年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现阶段学界还缺乏针对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及总结。本研究以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性事件和起点,对此后十年(2011−2020年)我国学术界发表的医学用途英语学术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和进展分析,对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等进行聚焦回顾和概要总结,以期承前启后,为我国未来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论文发表情况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来源,以“医学英语”和“ESP”为主题词,在该平台进行组合检索并对数据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发现自2011年至2020年的近十年间,国内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相关主题论文合计342篇(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热度多年来保持整体平稳态势;其中2015年医学用途英语文献发文量达到顶峰,共发表学术论文51篇。从文献来源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三位的期刊为《校园英语》《中国ESP研究》《海外英语》等人文社科类杂志;其次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国医学教育技术》《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等医学教育类杂志(见图2)。但经过筛选后发现,发表于“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数量非常少,仅有26篇(占比为7.6%),其中包括《教育探索》(3篇)、《黑龙江畜牧兽医》(3篇)、《外语电化教学》(2篇)、《黑龙江高教研究》(2篇)。这一研究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医学用途英语既有研究成果尚存在研究层次不高、重复研究等问题,相关主题研究质量有待继续提升和突破。从作者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作者依次为刘瑛(牡丹江医学院,9篇)、许丹凌(牡丹江医学院,6篇)、焦培慧(赣南医学院,6篇)、刘婷婷(包头医学院,5篇)、闫伟静(河北医科大学,5篇)、罗江霞(赣南医学院,5篇)、李晓微(牡丹江医学院,4篇)、刘彦哲(河北北方学院,4篇)、王焱(中国医科大学,4篇)、覃胜勇(中山大学,3篇)。从作者所属机构分布看,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机构分别为河北医科大学(13篇)、牡丹江医学院(13篇)、包头医学院(11篇)、哈尔滨医科大学(10篇)、西安医学院(9篇)、赣南医学院(9篇)、中国医科大学7篇)、广州医科大学(6篇)、济宁医学院(6篇)、南京中医药大学(5篇)。以上数据表明,国内医学用途英语的研究主体仍然以高等医学院校的外语学科教师为核心力量。从医学用途英语的主要文题分布看,现有文献多聚焦于ESP、医学英语、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等主题(见图3)。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从医学用途英语所面临的挑战、需求分析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材编写以及医学用途英语教师转型发展等角度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近十年医学用途英语教学研究视角

(一)医学用途英语面临挑战

阅读全文

教师教学发展模式构建探析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发展;模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首届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了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21世纪的全世界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强调教育教学工作要从传统的“教师、教材、教室”三中心模式,转向以“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学习效果”为中心的重大变革。最根本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1“以学生为中心”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1.1“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重心,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帮助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1.2“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置身于具体教学情境之中,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地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