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药品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翻转课堂在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实训教学
【摘要】以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实训课为例,介绍该课程的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对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究与思考,以期为“中药制剂检验技术”课程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药制剂检验技术;微课;翻转课堂
中药制剂检验技术作为研究中药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在中药饮片生产与加工、中药制剂生产以及中药质量控制等领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专业技术,也是全面控制中药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1]。“中药制剂检验”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相应的药品质量标准,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和方法,对中药制剂的各个环节(原料、中间体及成品)进行的质量检测,全面保证中药制剂质量的课程,具备了学科综合性显著及实操技能强的特点[2]。该课程在学生掌握“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实训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讲授中药分析的特点、分析方法、应用以及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药制剂检验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中药及制剂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中药制剂检验实训课是“中药制剂检验”课程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药典的基本组成与正确使用,中药质量分析的基本工作程序和实训技能,能够熟悉掌握常用中药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该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我国中药质量分析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并反映新方法、新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中药质量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中药制剂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掌握这门课程,引入中药质量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能够巩固学生的中药学专业思想和对医药事业的热爱。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药企行业中的技能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和高等医药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药企、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医院药剂科、医药研究所等输送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高端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
1中药制剂检验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传统中药制剂检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1实训条件本身有限
高职院校一般受实训场地、仪器设备、经费等条件限制,给实训教学方式带来了局限性。特别是定性、定量分析的大型精密仪器价格昂贵,数量匮乏,体积庞大,更新换代速度快,对场地要求较高,学生一对一的操作机会少,难以满足教学实际需要。中药制剂检验课程难度大、实训项目多、涵盖范围广,本身对学生操作技能要求高,课时少、时间短,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利用实训课来全面掌握实操技能难度较大、效果不佳。
智慧课堂教学探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药店经营与管理是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以药店经营与管理课程中药品GSP陈列内容为例,围绕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阶段3个部分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结果表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智慧课堂;高职高专;药店经营与管理
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已经融入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已经由单纯的“教育+互联网”转变成“互联网+教育”。从以往的教师板书式授课到后来的多媒体电教再到现在的智慧化教学,从刚开始的禁止手机入课堂到现在的充分利用手机作为学习交流平台,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运用与推广促使课堂教学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慧课堂正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行业高度融合的产物。
1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概念源于“智慧教育”,IBM公司早在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刘邦奇[1]指出,智慧课堂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华南师范大学智慧课堂教学团队在其MOOC平台中提出:智慧课堂是以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才为目标,依赖于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实施学情诊断分析和资源智能推送,开展“云+端”学习活动与支持服务,进行学习过程记录与多元智能评价的新型课堂。不难看出,学者给出的定义都提到了信息化技术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全覆盖。本文将智慧课堂内涵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做到学情分析、资源推送的智能化以及教学过程评价的多元化,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智慧课堂的现状
当代的大学生“00后”群体比重逐渐增大,他们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环境下长大,思维方式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喜欢从多个途径接收信息,多任务同时处理信息,多种形式呈现信息,随时进入超链接资源,从而趣味学习。这就要求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迫切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信息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和改变教学模式[2]。党的报告中也提出“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现代化”,可见教育部门对智慧课堂的重视。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智慧课堂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为全面了解智慧课堂的研究现状,研究者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按“关键词”为检索项,以“智慧课堂”为检索词进行搜索,时间限定在2014年至2018年,搜索结果为1099篇期刊论文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期刊类型广泛,其中不乏博士、硕士论文以及发表于CSSCI期刊的杂志。但是论文主要集中在智慧课堂模式的探讨等理论研究上,智慧课堂实际运用的典型案例较少。除文献研究之外,国内的教育信息化企业或学校的智慧课堂相关应用或产品研发项目也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目前比较常用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蓝墨云班课平台、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各大平台功能相近,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智慧课堂的实现,总体还处在推广优化阶段。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探析
摘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务》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研究以该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总结了教学改革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与改进,以期为其它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实施;反思
随着我国药品行业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要求日趋严格。《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是涉及药品经营、储存、运输、销售等行为的医药企业必须遵循的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务》(简称GSP实务)课程对接新版GSP对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标准,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诚信守法、劳动教育穿插其中,结合医药行业特有技能大赛要求,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职业院校要“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2020年5月,国家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为响应国家号召,《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务》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重在将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融入项目化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现梳理了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以期为其它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1整体教学设计
1.1岗位任务为导向的知识整合。按照药品经营企业筹建、企业验收、企业运营为主线,以质量管理、采购、收货、验收、储存、养护、销售、出库等岗位职业任务为导向,以教学标准为纲,以实际应用为本,依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实务》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本课程共56学时,划分为6个项目,16个教学任务。
1.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岗位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岗位任务为目标、以教师引导与总结为辅助。结合企业岗位能力,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了课堂实训项目开发,并将实训项目有机融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1.3基于学生学情的课程设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从招生来源来看文理兼收,从录取分数来看,略低于其它药学类专业。这类学生的特点是个性张扬、与面对面交流相比,更习惯于在线交流,比较难于长时间专注一个较难的任务。手机的运用比较熟练,遇到问题首先会借助网络寻找解决办法,往往因为自身缺乏知识储备而缺乏鉴别网络资源的能力。阅读、记忆能力较弱,更擅长动手。因此,在正确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在课程设计中,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增加了学生参与、互动环节,如投票、讨论、头脑风暴等。同时对学生面对面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没有放松,如对学生的提问、分享等。
药学专业“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以药品储运员综合能力提升训练课程为例,应用“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进行初步探索,优化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实践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体验不同岗位工作,并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增加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识与热爱。
关键词:药学专业;“岗课证”融合;“1+X”证书制度;药品储运员
国家推行的“1+X”证书制度[1-2],是一种帮助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重大举措。实施“1+X”证书制度可将岗位工作标准与日常教学更好地融合,高职院校将企业岗位工作的最新标准、技能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研习任务体系内的多项技能,并结合自身实际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因此,“1+X”证书制度的实施推动了高职院校“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结合“1+X”证书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就课程改革建设方面而言,更应该在学、证贯通主线的基础上,重新建构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课程内容框架体系,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实施“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使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仅为学生走向岗位夯实基础,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识。
1药品购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类
药品购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属于国内药品类“1+X”证书范围,其标准是由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于2021年4月起草制定,标准内容涉及医药行业药品流通服务领域的药品采购、药品销售、药品营销、药品仓储、药品质量管理等岗位,主要完成医药商品购进、销售与策划、药品服务、用药指导、储运与养护、质量管理、营运管理、信息管理、经济核算等工作。其中储运与养护、质量管理等是医药储运员的工作范畴,也是药品购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3-4]。因此,本文围绕医药储运员工作内容(收货入库、储存养护、复核出库、运输配送等核心活动流程)结合“1+X”证书制度采用“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并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
2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训环节较为薄弱
工学结合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研究
一、学校中职药剂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及其缺陷
1.“知识本位”课程体系及其缺陷
笔者所在学校药剂专业创建于1977年,长期以来实施“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缺陷之一是只强调药剂专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传授,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之二是传授的学科知识内容虽多,但知识面狭窄,只是医院药学服务的知识,而学校中职药剂专业的就业岗位已由过去单一的医院药学服务岗位,扩展到药品经营、药品生产与药品检验等岗位。“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产生“学无所用”思想,显然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需要。再者,传统课程体系的评价方式较单一、片面,只是学校一方对学生进行部分理论考试,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
2.“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特点与不足
2008年,学校依据“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结合中职药剂专业实际,进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探索,这种课程体系重视职业或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其相应基础性职业素质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开设很少,导致很多学生成为了只会做事的“机器人”。再者这种“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只是强调学校一方对学生的培养,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2012年,笔者所在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药剂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依据示范学校建设,学校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课程体系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嬗变的方案,并进行探索研究。
二、构建“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的实践行动
1.依据职业性原则,“校企合作”设置符合“工学结合”的课程
测试中心实验室管理系统构建与实现
摘要:本文通过需求分析确定了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管理内容,构建了对应的管理模块,提出了系统实现的方法。经测试,此系统能使各方资源得到整合,仪器设备使用率提高,管理员劳动强度减轻,实验耗材使用降低,实现了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高效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实验室;系统构建;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国家对示范性高职院校、优质高职院校投入的加大,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分析测试中心是各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与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承担着多学院、多专业、多班级、多课程、多项目、多批次的集化学实验、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赛以及科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繁重任务,传统的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的工作方式已无法满足实验室教学要求。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有效运用新的教育媒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对我校分析测试中心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电子化与信息化的系统构建来实现实验室高效管理,已成为分析测试中心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故设计构建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很有必要。
1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是由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能够完成实验室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LIMS基于计算机局域网,专门针对一个实验室的整体环境而设计,是一个包括了信号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以实验室为中心,将实验室的业务流程、环境、人员、仪器设备、标物标液、化学试剂、标准方法、图书资料、文件记录、科研管理、项目管理、客户管理等因素有机结合[1]。经分析,目前高校分析测试实验室管理,包括:人员管理、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耗材管理、危险化学品管理、实验室废液废物管理、实验室开放共享管理、全天候安全警报管理等。该系统结合我校现状建立合理有效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让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有序、高效地处理实验室中许多业务繁杂的信息。下面分析不同的管理内容及对应的管理模块。
1.1人员管理
根据我校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教学设备管理的实际状况,本系统按照所涉及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分工不同,设计了不同的角色,包括本系统后台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使用人员。根据权限不同,人员管理模块可分为:系统登录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其中系统登录模块可细分为三个子模块,用户注册模块、用户登录模块与密码找回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包括两个子模块:人员操作模块和人员分组模块。具体分组如下:本系统的设计管理人员属于超级管理员;教务处、学院教学秘书、学院设备秘书、系部或教研室(副)主任、实验中心(副)主任、实验员等6类属于一般管理员;其他教师与学生等都属于一般人员。
岗位需求药学体系改革
一、服务广西区域经济的药学岗位需求分析
广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万多个,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广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民族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这为药学基层服务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广西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草药物种达4623种,中草药物种数量排全国第二位,还有近千种海洋生物品种和极具特色的壮、瑶、侗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5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工业增加值14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现代中药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90亿元;到2020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医药流通业实现销售收入翻番。这些都为药学专业提供了更新、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我校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立足广西,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行业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基本上注意涵盖执业药师考试所要求的内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拓展课+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开设的专基础课主要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疾病概论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及扎实的化学基础,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药理学、天然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药品市场营销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等。紧密结合广西药学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针对广西天然植物丰富,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如天然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同时广西医药流通业正高速发展,因此设置药事管理学、药品市场营销技术这些专业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使学生更紧密地与一线岗位对接,开设药物制剂生产技能综合实训、药品销售技能综合训练、药学服务综合技能训练等专业技能拓展课程,实现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
2、优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专业核心课,实践内容主要是核心课程中的专业实验、顶岗实习,是药学专业学生将来工作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培养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基础上,努力体现药学专业人才的“专”、“尖”特色。例如,过去我校药学专业同时开设《药剂学》和《制剂技术与设备》课程。《药剂学》偏重理论学习、实践内容较少,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学生对理论知识较难掌握。而《制剂技术与设备》主要介绍设备的原理、结构、操作和维护,教学内容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乏行业工作经验,所以在教学中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效果差。我们通过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融合了《药剂学》及《制剂技术与设备》,精选《药剂学》中的基本理论、剂型各论、工艺操作等内容,同时选取《制剂技术与设备》中的实用性较强的GMP、制水、灭菌等章节,形成《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突出专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再如专业核心课程《药品营销与管理》,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营销的能力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与本地区医药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探讨、调整教学内容,形成了以药品市场调查、开发及营销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与医药企业合作编写实用教材,并共同建设药品营销实训基地,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适应执业药师的资格考试的要求,我们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开设《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归纳、总结所学的药学专业知识。采用自编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药学服务与咨询、处方调剂、常见病症的自我药疗、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等。教学内容体现了较强的概括性,有助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为学生顶岗实习、执业药师考试奠定良好基础。学生普遍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药物制剂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将大大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本文通过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的实旋转式压片机为例,展现引入信息化手段后的实训教学方式,使这一实训课更符合实践教学要求,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制药企业制剂岗位提供优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旋转压片机;实训教学;信息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行业、企业一线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1],实验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日常的药物制剂实训教学中,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就是教师在实训车间现行讲解并动手示范操作,学生再分组按部就班的操作。所以在实训中就会出现学生边做边问,没有提示和引导就没法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或者因为学生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造成设备损坏、卡死,甚至人员受伤的情况,制剂工艺能力的掌握没有系统性,实训中只要设备操作步骤拿不准或困难了,学生不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或小组研讨来解决问题。所以,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训中实践操作的水平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药物制剂技能训练》课程团队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整理,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提高,以适应当前学生的知识接收途径和形式,以实现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现以在课程中旋转压片机的使用实训项目为例,实训教学将从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复习与考核评价、教学总结五个方面展现信息化教学过程。
1学情分析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药品生产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课程对应的先导课程有《药物制剂技术》《仪器分析》,具备仪器设备与药物制剂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对知识间、工序间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本课程内容选择的教材为学院校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生物制剂。其中固体制剂中常见的剂型为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本项目压片机操作是片剂工艺中的关键环节。以固体制剂的一般工艺流程(粉碎—过筛—混合—制粒—压片—包衣—包装)来分析,颗粒制备后的制剂方向有颗粒剂、胶囊剂或者片剂。压片工艺中常见旋转式压片机根据冲模数量的不同分为5、7、9、17、26、35、64冲等多种型号,我院旋转式压片机型号有7、9、17、35冲四种型号,此外还有单冲压片机,设备型号和台套数较多,满足了日常的压片教学需要。在学生实训课程中,单冲压片机是最容易操作也易于实现的实训方式,同时也是掌握压片机结构与工作原理最合适的设备。所以在学习旋转式压片机的使用的实训项目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片剂制备的课堂实训,学习到旋转压片机的结构、原理、操作,认识到固体制剂制备工序之间的连接性。信息化实训教学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片剂制备整个工艺流程,熟悉旋转式压片机的操作,熟练组装旋转式压片机的冲模、饲料机、料斗等,并能独立进行旋转式压片机的操作,通过完成实训达到制药企业中压片岗位工作规范和要求,适应制药企业化制剂岗位安全生产要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素质目标。实训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旋转压片机的操作以及制剂后的清场,片剂制备中片剂质量参数的调节则是本次实训环节中的难点。
2教学设计
旋转压片机的使用项目的实训地点位于我校GMP实训车间压片制剂车间,我院GMP车间是按照制药企业固体制剂生产工艺流程1∶1规格建设的高标准生产洁净车间。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功能应是多方面的,既是学生基本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基地,也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场所[2],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进行和制药企业同样的岗位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就业后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药物制剂工技能训练智慧职教课程网络平台,GMP仿真教学软件中提供的课件、视频、动画、仿真操作,供学生在课前能够进行高效的预习,学习过程中通过在线视频、在线答疑等形式增强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小组研讨、网络平台考核系统进行课堂知识的复习和考核,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