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药剂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药高校化学教育探索
[摘要]本文将化学基础理论和实践与医药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度融合,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重组、教材的编写到教学团队的科研方向,构筑与医药课程密切相关的化学课程教育新体系。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能应用化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去分析和解决与医药专业相关的化学问题。
[关键词]医药高校;化学教育;融合教学
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医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化学课程在大学前两个学年开设,在课程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方法论和理论指导,是重要的基础课程。[1-2]学生不仅要掌握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现在有不少学生认为化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化学教材与医药专业联系不多,给学生一种学之无用的感觉。[3-4]所以,如何使医药专业的化学课程的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且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从加强医药学专业知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为配合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使学生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内以化学的观点从分子水平观察和探索生命现象,能应用化学的理论、规律、方法、手段去分析和解决医药专业相关的问题[5-6],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医药高校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为平台,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多学科渗透交叉融合点转化为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点,教学和研究的的兴趣点
对传统四大化学课程进行改革,重组、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构筑了与医药课程密切相关的化学课程新体系。以化学与医药学多学科渗透交叉的教学与研究为切入点,形成了能在化学基础课程与生物无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无机药物、物理药剂学等交叉学科中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教学和学习群体。以物理化学为例,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课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同时它还是联系药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应用的桥梁,因此,物理化学已渗透到药学专业各个领域。将物理化学基础课程与药物合成、药物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渗透交叉融合,将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转化为教学和研究的创新点,教学和研究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热情。下面是物理化学与物理药剂学课程融合的例子。两门课程融合形成新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有效促进了《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化学实验为载体,使实验室成为综合培养
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最好场所通过编写大学实验化学(应用型医药专业)教材,改变传统的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阵、自成体系,各自依附于其理论课程的传统模式,建立一个在一级学科水平上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从教材编写、实验教学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实施运行,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调整实验课结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基础化学实验精选了元素性质的实验,以60%化学定量分析的综合性实验,保证医学生在医学检验及生化检验方面的基本需要。无机化学实验精选了元素性质的实验,重点突出了化合物的制备、提纯和分析检验的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与药剂学紧密结合起来,满足药学专业的需要。综合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占50%,基础实验占50%,增加动手动脑的综合性训练。
新国标下中药药剂学设计性实验改革
摘要:探讨在新国标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中药学专业人才。对本校2017级中药学专业中药药剂学设计性实验在以往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以提高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国标;中药药剂学;设计性实验
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于201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新国标指出中药学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人才,加强中药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新国标强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在新国标背景下,为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校级“金课”,推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实施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专业人才。
1学情分析
中药药剂学是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被认定为我校2020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其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组成,其中实验课68学时。通过实验教学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增强实践能力[1],可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以往的中药药剂学实验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以验证性及综合性实验为主,安排了60个学时。设计性实验安排了8个学时,4个学时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4个学时完成实验过程,受学时限制,导致实验设计方案只能按照验证性实验进行,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探索热情,不利于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3]。设计性实验一般是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条件下,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是结合各自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因此,为提高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效果,改进并完善设计性实验方案:不以教师为主导,而倡导师生相互讨论和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能力,并在实验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助于促进师生共同成长[4]。本次教学改革中,以本校2017级中药学专业学生为对象,在以往实验基础上改进设计性实验方案,设计性实验学时由原来的8学时调整为20学时,整个实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完成,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实验准备阶段、实验方案汇报、修改实验方案、正式实验、整理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
2改革后的中药药剂学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
实验准备阶段是设计性实验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明确本次设计性实验是如何开展的、学生需要做哪些准备。实验讲义中的元胡止痛口服液处方:醋延胡索267g、白芷134g制成1000ml。给每个小组准备相关药材或者药材粉末。本次设计性实验为胶囊剂、颗粒剂、片剂、滴丸成型工艺的优化(包括单因素考察及选用一个方法进行优化),口服液则为提取工艺的优化。为使本次设计性实验顺利开展,具体要求如下:(1)总体安排:20学时(4个学时汇报实验方案,16个学时开展实验、整理数据、书写实验报告)。(2)实验方案汇报采用PPT形式,汇报内容:要做什么、怎样做、实验步骤。PPT最后一页写明本小组设计性实验的具体安排时间、设计性实验药材或者粉末、辅料总用量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派1名学生汇报,时间5min左右。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每个小组根据实验方案填写所用仪器试剂申领表。汇报当天需要带上3~4份纸质版设计性实验方案及设计性实验评分表。(3)PPT汇报结束后师生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及仪器试剂申领表。仪器试剂申领表需每个实验室收齐后,实验带教教师签字同意交给实验准备教师。(4)实验当天每个小组成员需将各自修改好的纸质版实验方案交给教师。(5)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4人。5个小组选择的剂型分别为颗粒剂、片剂、口服液、胶囊剂、滴丸,每个小组不允许重复。(6)每组学生根据本组仪器试剂申领表领取实验所用仪器试剂等。(7)实验过程每个小组的半成品自己保管。(8)实验结束后以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9)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实验设计方案及汇报40分,实验过程30分,实验报告30分。(10)以实验室为单位收集本次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中药学论文
1课程内容
1.1开课时间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部推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内学习3年专业知识,然后在有就业意向的实习单位实习1年。鉴于我们的培养模式,《中药综合性实验》开设在第6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大多数专业课程,储备了中药学专业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了中药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已具备开设中药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条件。如果选择在前几学期开设,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尚不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基本学完专业课程之后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开设,既保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避免发生脱节,又能给学生在知识结构具备的情况下及时提供运用知识、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基础。
1.2具体内容
根据实验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结合由浅入深的课程设计原则,我们设计了两个综合性实验项目———“板蓝根颗粒制备工艺与质量评价”与“香连丸质量检查与评价”,一个设计性实验项目———“中药制剂的制备及质量检验”。为做好实验,我们带领学生回顾项目中所涉及中药品种的中药学知识,包括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然后引导学生运用中药鉴定学知识,应用性状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色谱鉴别等多种鉴别手段对实验中用到的药材进行真伪优劣的鉴别;对于鉴别合格的中药品种,要求学生进一步运用中药化学知识采用各种提取、分离的方法与技术提取分离得到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之后再让学生运用中药药剂学知识利用制备得到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加一定的辅料制成一定剂型的中成药;最后要求学生应用中药制剂分析知识按《中国药典》的要求进行质量检测。这些实验项目,使学生了解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系统地把握了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培养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由于学时限制,我们在三个实验项目中选择了最常见的中成药剂型-颗粒剂与丸剂,由浅入深、有所侧重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2课程特色
2.1多课程专业知识的综合
药理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经济社会和药学行业的发展,对药学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突出专业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以药理学教学为例,探讨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综合素质;药理学;药学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药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药品生产、检验、管理、销售、药学服务等相关岗位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其中,药理学是其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为药学专业各岗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专业知识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对高质量药品和药学服务的需求大幅提升,对药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符合社会和岗位需求的合格药学专业人才,本文对高职专业《药理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药理学课程特点
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关联课程有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等。由于相关课程众多,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且药物种类多而杂,且涉及深奥枯燥的药理机制,学习难度较大。受课时和大班教学的限制,药理学教学仍以课堂“灌输式”教学居多,[1]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和科研思维、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探索教学目标达成率更高的药理学教学方式,对药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进入数字信息时代,生活、学习、工作内容高度信息化,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既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也能促进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化素养的形成。[2]药理学包含众多的体内药理过程、微观的药理学机制,仅依靠文字和平面图片讲解,在理解上依然较为抽象。为直观、立体、动态的展现这些作用过程,可以将其制作成简明、形象的Flash动画。对于课程中部分教学难点,学生难以通过课堂的一次讲解而掌握,为帮助学生补充学习、复习,教师可以制作教学难点的微课上传网上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应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移动教学平台,翻转课堂教学,加强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管理,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提升学习趣味性,[3]将学生注意力重新转移回专业学习。
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转型研究
一、相关概念
(一)EGP与ESP的概念
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指普通英语。现行的大学英语基本上属于EGP范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中明确提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EGP具有通识教育的性质。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与EGP相对,指专门用途英语。ESP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学习者提供所需领域的语言教学和指导,具有浓厚的专业色彩。药学英语、商务英语、海事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均属于ESP范畴。
(二)EGP与ESP的辩证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提出过langue(语言)和parole(言语)的二元对立的概念,其中langue(语言)指社会共现的抽象语言体系,而parole(言语)则是指语言的实际运用,也就是语言的实现。这对理解EGP与ESP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EGP不受特定内容、特定职业和特定方法制约,其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体现的是宏观的语言教学、学习和运用。ESP以特定内容、特定职业和特定的方法为导向,其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运用英语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能力。因此,将ESP与EGP区分开来的不是需求的存在,而是对需求的认识。
二、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转型的途径
我国大学英语后续衔接对象定位模糊甚至缺失,而药学类本科院校因具有明确的专业性,其大学英语的后续衔接对象应当是药学英语。当然,因为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药学英语自然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含药剂学英语、分析化学英语、药理学英语等诸多组成部分。药学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我国的药学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是每一门学科都需要从国外获取大量信息,更不是每一个专业都需要直接对外交流的……外语作为工具,本身就有可用可不用的自由,也有用多用少的自由”。但英语对于药学类本科院校尤为重要,最实际的需要是学生和科研人员需要阅读英文文献,用英文撰写科研论文。可以说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药学教学水平、学习水平和科研水平。把药学类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后续衔接对象确定为药学英语,是与ESP理论一脉相承的。
药学综合实验双语教学思考
[摘要]药学综合实验是基于新药研发的思路,药学各学科相互融会贯通的一门综合性实验课。本文根据药学综合实验双语教学的实践,从课程建设、推进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等基础建设方面分析推进双语教学的可行性,提出建议,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为药学专业学生今后运用现代实验手段从事新药研究的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药学综合实验;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药学综合实验以新药研发为主线,采用中英文双语的教学方法,依据现行版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结合实例,根据新药研制的相关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综合运用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实验技能和和方法,学习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本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增强学生英语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满足教育国际化需要,培养多语言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为药学专业学生今后运用现代实验手段从事新药研究的工作奠定基础。
1药学综合实验的课程建设
传统实验教学大多是单一型实验,是针对某一课程的单一知识点,用单一方法或技能所设置的实验,旨在加强学生对某一知识点采用单一方法进行的验证性的技能训练,即使是课程内的综合型实验,综合的也仅仅是同一课程的不同知识点、不同方法或技能。现代综合性实验可以理解为在实验课教学内容中,包括一门课程亦或是与本课程关联知识的实验,其内容涉及知识点较多。药学综合实验是以新药研发的基础研究为主线,在整合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的集探索性、设计性、双语实验教学为一体的多样式药学综合实验教学。药学综合实验[1]是我校国家级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专门为药学相关专业的大三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实验课[2]。在此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理论课程的学习,具备综合分析药物合成、质量检查、剂型制备和活性检测的能力,并且能较好的运用药学知识结合仪器解决分析问题。综合各种因素,结合“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教学理念,参考本院袁泽利教授的专利“一种微波辅助高效合成5-氰尿嘧啶的方法”(CN201410618448.X)[3],将5-氰尿嘧啶的合成作为该课程新药研发的主线,做一系列验证和设计型实验,涉及药物的研发过程,对原料药进行分析,药物剂型设计及质量检查和活性检测这几方面内容。药学综合实验共计54个学时,小班教学,每班8-10人,每组1-2个人。全部实验结束后,按照学术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需要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药学或中药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药学人才的目的[4]。
2推进药学综合实验双语教学的思考
2.1药学综合实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如何做好中药学专题实习科研教学工作
【摘要】该文分析了中药学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及对教师和学生的特殊要求。带教教师在专题实习指导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以身作则;结合学生科研兴趣,精选课题;全程跟进,密切关注实习动态;注重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中药学;专题实习;科研教学
毕业实习作为大学专业培养成效检验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能否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的有效方式,更是在原有理论知识基础上不断深化提高,旨在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根本上发掘专业人才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成为新形势下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2]中药学本科学生毕业科研专题实习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以中药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为背景,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实践问题。[3]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习带教经验,初步探讨如何做好中药学专题实习科研教学工作。
一、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以身作则
学生在实习前接触的都是课堂实验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学的基础实验教学,以及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的专业主干课,其实验内容都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经典实验项目,如有机化学的水蒸气蒸馏法、中药分析学的槐花质量检验、中药药剂学的板蓝根颗粒剂的制备等,可操作性强,实验方法较简单,技术路线成熟,学生通常由2~4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4~8学时的实验,在授课老师的示教和实验指导书的详细步骤下,能够高效、快速地协同完成。课堂实验教学目的在于印证、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中药学专业课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并进一步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科研思维与开发新药的能力。学生通过课堂实验教学已熟练掌握了中药学各学科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由于尚未涉足系统性的课题研究,缺乏学科专业的融会贯通,因此带教教师在科研实习带教前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了解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情况等,结合当前研究热点与在研项目进展情况,提供适合实习学生实践操作完成的科研课题。带教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作用,热爱科研,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态度端正,认真严谨,积极向上,并做到为人师表,以优秀品德和爱岗敬业精神为实习生树立榜样。在实习过程中能因材施教,循循诱导,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总结实习带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带教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科研专题实习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各部分教学内容。不同于课堂教学是由1位老师面向1个班级集体授课,科研专题实习带教通常是1对1的教学,即1位老师带教1位或几位学生,是一个很细致的工作。实习带教除了要指导提升学生科研水平及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注入更多的情感教育,需要耐心和细心,洞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心理情绪变化,毕竟大部分科研实验内容较为繁琐,有时需要不断重复操作,学生尤其是开始实习阶段难免会感到不适应,若是中途进展不顺利可能会比较焦虑,实习后期又会面临找工作、考研、毕业论文撰写等压力。因此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科研工作,并根据自己的工作、学习经验为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结合学生科研兴趣,精选课题
中药学科研专题实习主要分为选取题目、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实验研究及论文撰写等5个部分。毕业实习的开展需要学生和指导教师长期沟通交流,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力进行长期检验。因此,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前,需要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相关研究领域的带教教师;带教教师通过与学生耐心交流,介绍目前课题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规划,要综合考虑到专题实习时间短和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等因素,一方面要保证实习课题对学生基本的科研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同时还要加入具有一定创新性及拓展性的实验内容,进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及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对课题研究进行探索。带教教师在专题实习初期要指导学生明确专题研究内容和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列出研究内容及所需实验仪器和材料的清单、技术路线、操作步骤和预期结果,细化时间安排,最后由带教教师审核把关。
三位一体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一、双向型现代中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心以学校“建设新型研究教学型大学”,培养“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总目标,结合社会对高等中药学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双向型现代中药学人才培养目标,即一是与研究生教育接轨的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二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和具有实践经验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中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构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见附图),即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把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努力打造适应中药产业需求和现代中药学发展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中药学人才。
二、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为了实现该目标,中心构建了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模块。
1.实验课程模块。
利用化学、药理等实验教学平台,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三层一体的课程体系,开展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及等级考核、专业实验的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科研实践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