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养殖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养殖业

畜牧业与养殖业融合研究

摘要:在畜牧业与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科技贡献率低、污染严重、收入不高、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的出现,畜牧业和养殖业的融合将有利于解决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肉产品竞争力,实现结构优化,创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青山也要银山的发展策略。从畜牧业与养殖业发展的现状,二者融合的现状,在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及在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畜牧业与养殖业的策略方面进行阐述,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业;结构优化

1畜牧业与养殖业发展状态

1.1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多为草原草场的放牧饲管,受市场经济政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畜牧业发展需要大块的土地,使用的技术,科技水平都不高,畜牧业的生产输出能力比较低,政府政策并不能改善畜牧业的发展,在保护畜牧业发展政策体系中并不完善,原料投入和肉产品输出不成正比,要运用政策引导,控制和扩大成品肉产品的输出。

1.2养殖业发展现状

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会议中指出养殖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转变养殖方式,改善养殖环境,拓宽销售渠道,加强政策的指导,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保障,绿色发展,健康发展。

阅读全文

水产养殖业健康进展途径

 

发展江河水库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服务“三农”,促进渔业和渔区经济发展,渔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根据会议的安排,就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水库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关问题,谈点认识和意见,与同志们共同研究。   1渔业发展的新阶段、新任务   1.1渔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点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广西渔业同全国渔业一样,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归纳起来,渔业发展新阶段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点:   1.1.1渔业发展由捕捞为主转移到以养殖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渔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渔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渔业发展的重点已经由捕捞转移到养殖上面来。历史上,我国渔业以捕捞为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捕捞产量仍占70%以上,至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200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706.n万t,其中养殖产量为3027.59万t,占总产量64.3%;捕捞产量为1678.53万t,占总产量35.7%。广西渔业基本上与全国渔业同步发展,2003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为264.61万t,其中养殖产量为168.98万t(其中海水养殖产量83.63万t,淡水养殖产量85.35万t),占总产量63.9%;捕捞产量为95.63万t(其中海洋捕捞85.10万t,淡水捕捞10.53万t),占总产量36.1%。我区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   1.1.2水产养殖正朝着优质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水产养殖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是水产养殖进人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以淡水养殖为例,养殖鱼类由过去单一的四大家鱼发展到多种名贵鱼类养殖,不仅养殖鱼类,而且发展到养殖甲壳类(虾、蟹类)、两栖类(蛙类)、爬行类(龟、鳖类)等,使水产养殖产品结构朝着优质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渔业经济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1.3水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吃鱼难”问题基本解决   20多年来,我区渔业年年增产丰收。2003年全区水产品产量264.61万t,为1978年11.7万t的22.6倍,使过去长期困扰城乡居民的“吃鱼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近年来,还出现局部性、季节性和结构性水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价格走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渔业的发展。2004年上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据报道,1一6月,全国水产品价格普遍上扬,由于受禽流感疫情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水产品价格一改过去数年持续下跌的趋势,平均价格涨幅超过巧%,部分品种(继鱼、草鱼等常规品种)价格涨幅在50%以上,并出现了个别品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渔民收人仍有较大增长。   1.1.4水产养殖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前景看好   根据形势分析,我区渔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渔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广西属西部省、区之一,渔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中央和地方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将加大扶持的力度,为渔业发展注人新的活力。据报道,n月19日在南宁举行的“2004.中国西部论坛”,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参加了论坛,其中国家农业部领导指出,将争取多项措施全力发展西部特色农业,从而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推进,包括加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特色农产品科研推广体系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建立特色农产品品质监控体系等。自治区政府领导表示,广西将按照“主攻畜禽,扩大水产,优化粮经,提升林果,确保增收”的结构调整思路,建成若干个有区域特色、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优势农产品基地,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大宗、生态、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加工业。这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是难得的机遇。二是加人世贸组织和南博会的举办,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环境。继2002年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之后,一年一度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从2004年起在南宁举行,将为我国渔业走向东盟、走向世界构建了新的平台,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环境。三是水产品市场前景看好。据国际渔业专家分析,今后十几年(至2020年),世界水产品需求将急剧增长,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活的改善和城镇化趋势的发展,导致肉类和鱼类动物蛋白的供应和需求出现重大改变。这一发展趋势,也将对国内、区内水产品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面对新的发展契机,我们要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扎实工作,加快渔业的发展。   1.2渔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任务   1.2.1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   在渔业发展新阶段,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通过不同优势品种的区域布局,加快发展,最终形成“开发一个品种(产品),形成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生产经营新格局。与此同时,应该转变过去“产、加、销”的经营管理模式,代之以“销、加、产”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即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龙头,带动生产与加工,使渔业资源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促进渔业内的一、二、三产业得到协调发展。   1.2.2发展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   渔业发展新阶段,要跳出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圈子,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培育和扶植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以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指导渔业生产,使产业化经营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   1.2.3严格规范无公害水产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渔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渔业生产的始终,这是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事关渔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引起水产部门的高度重视,要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关于《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特别是在水质、苗种、饲料、肥料和鱼药等各方面把好质量关,并严格水产品质量检测,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2充分发挥江河水库资源优势,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   2.1提高对发展江河水库养殖重要性的认识   2.1.1江河水库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增养殖,潜力很大   我区内陆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包括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和南流人海水系,其中以珠江水系为主,全区江河水域面积达80万h时。我区水库是通过拦河筑坝建成,共计13万hm“多。近年来,红水河梯级电站陆续兴建,电站库区不断增加,诸如天生桥、岩滩、龙滩、大化等电站库区,再加上百色水库,新库区水面接近3万h衬。原有的水库养鱼,产量较低;新建电站库区有待开发,潜力很大,加上江河水库水质良好,天然饵料丰富,为进一步开展水产增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生态环境。   2.2.2发展江河水库养殖,是渔农民增收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开展江河水库养鱼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事业,对于活跃水产品市场,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大化库区群众,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后,掌握了网箱养鱼新技术,取得了网箱养鱼高产高效,在库区群众中流行“一个网箱脱贫,两个网箱致富,三个网箱变成万元户”的说法。说明开展江河水库网箱养鱼深受群众欢迎,确是渔农民增收和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渔业发展新阶段,应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总结提高。   2.2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江河水库养殖健康发展   2.2.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渔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对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其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精髓,是科技兴国战略最基本最主要的理论依据,因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进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一个公式,高度概括了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这个公式是: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公式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说明科学技术具有乘法的效应,它放大了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科学技术发展越快,这个乘法所得的积数就越大,生产力就发展越快。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上升到第一的地位。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同志指出,这一方针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因此,我们所从事的每一项经济工作,都必须自觉地依靠科学技术,要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目标任务的确立、规划计划的制订和方法措施的实施等。在我们所从事的水产科技工作中,在选定科研和推广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所选定的项目能否更好地为渔业生产服务,能否形成生产力,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技术措施上,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并尽快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2.2掌握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为水产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掌握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养殖对象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外部形态、内部构造、食性、营养需要、生长发育特性、繁殖习性、栖息习性、徊游习性等,还应深人研究养殖对象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从而掌握养殖对象在其生命活动周期中所固有的内在规律性,为进一步开展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2.2.3掌握养殖对象的生态学特征,为养殖时象提供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   掌握养殖对象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是要掌握养殖对象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与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关系。掌握它们相互关系的规律性,为养殖对象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鉴于外界环境是多因子的,包括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关系错综复杂,是综合性影响。为了方便起见,一般还是按单因子的影响分别研究,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现就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环境因子区分如下:物理性因子包括水温、水流、水深、透明度、声、光、电等,化学性因子包括溶解气体、溶解盐类、溶解的有机物质、酸碱度等,生物性因子包括细菌、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   2.2.4开展江河水库自然资源状况调查,为养殖场地和养殖方式的确定提供依据   江河水库自然资源状况调查,其内容包括地理环境、水电、交通、水域面积、水深、水质、水文气象、生物资源等,从而为养殖场地的选择、放养方式、放养品种和放养密度的确定等提供依据。   2.2.5开展不同养殖类型的养殖试验,为江河水库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国内、区内开展江河水库养殖,就其养殖方式可分为大水面增养殖、围拦养鱼和网箱养鱼三大类型。   (l)大水面增养殖。在水库养殖方面,多年来,多是按不同水库类型来确定放养方式,即巨型水库(6667hm2以上)采取鱼类资源的繁殖保护为主,人工放养为辅;大型水库(667一6667h衬)采取人工放养和鱼类资源增殖并举,水质较肥、管理和捕捞条件较好的也采取人工放养为主,资源增殖为辅;中型水库(67一667h衬)采取人工放养为主,资源增殖为辅;小型水库(7一67hm“)则全部实行人工放养。在江河养殖方面,多数是实行自然资源增殖,部分实行人工放流增殖的方式。   (2)围拦养鱼。这是采用设置拦鱼设施,将河汉、库汉围拦起来进行养鱼,围拦方法有土坝围拦、网片围拦和竹帘围拦等,可因地制宜采用。而河汉养鱼多采用土坝围拦,库汉养鱼则多采用网片围拦和竹帘围拦。总体要求是围拦设施坚固,防逃性能好。#p#分页标题#e#   (3)网箱养鱼。在江河、水库的适当水域设置网箱养鱼,这是一种集约化的养鱼方式,具有节省土地,充分利用水域资源,设备简单,管理方便,效益好等优点,是当前江河水库养殖的主要方式。依其所选用的网箱制作的材料分为竹木网箱、金属网箱和聚乙烯网箱三大类,可因地制宜选用,而以选用聚乙烯网箱较为普遍。上述各类养殖方式,各有不同的养殖技术措施,但归纳起来,主要是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优质健康的苗种,合理的饲料供给,严格的病害防治和防逃措施等,这些技术环节是有机的统一体,必须贯穿于养殖的全过程。要开展养殖试验,取得成果后尽快推广应用于生产,为江河水库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2.2.6开展江河水库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为全面推广提供样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在试验成功基础上,组织好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采用先进实用配套技术指导生产,完善无公害养殖生产环节,严格规范化管理,让渔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到手。应用于生产实践,能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加快发展江河水库养殖的几点思考   3.1加强和完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促进江河水库养殖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技术推广、产品营销、产品质量监测和渔业环境监测等服务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要加强苗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病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养殖生产环境条件。   3.2加强江河水库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确保养殖生产持续发展   在渔业开发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需要,既要积极实现当前的发展目标,又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区江河水库环境污染尚存在蔓延趋势,加上电、炸、毒鱼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鱼类资源遭受破坏,必须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强渔政管理,以法治渔,为江河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3.3完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保障江河水库养殖健康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部关于《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试行方案》的通知精神,联系广西渔业实际,搞好养殖证的发放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工作,为稳定江河水库养殖使用权,保护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科学利用江河水库资源提供科学和法律依据,保障江河水库养殖业健康发展。   3.4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养殖生产人员的科技素质   加快水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加强对养殖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普及水产养殖基本知识和生产技能,使水产养殖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水产养殖生产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   3.5组建渔业协会,加强养殖生产管理   在江河水库养殖区内,依靠养殖生产骨干,组建渔业协会,通过协会,团结广大养殖生产人员,以促进养殖生产发展为中心,开展生产经验交流,提高生产技能;开展技术培训,普及养殖技术;传递水产信息,组织水产品流通等,从而使水产养殖生产和产品流通工作有序进行。   3.6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   江河水库养殖涉及相关部门的权益,政策性、技术性都较强,必须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为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阅读全文

水产养殖业融资状况

 

宁德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福州与温州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水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   一、宁德市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优势   (一)宁德市水产养殖资源优势明显。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新兴港口城市,宁德市的海岸线长达878公里,占全省海岸线长度的26.4%;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1/3;全市浅海、滩涂面积1244平方公里,海域资源丰富、水质肥沃、生物种类繁多,拥有海洋生物600多种,其中鱼类100多种,是天然的水产养殖基地,具有发展海水养殖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宁德市水产养殖业无论在福建省还是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水产业总产值54057亿元,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1.5%上升到2006年的41.5%;2006年全市普通养殖网箱数近28.6万口,占全国海水养殖网箱数量的近一半;2006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51350公顷,渔业总产量73.83亿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直接吸纳了20多万人的就业,还带动了全市渔需物资、海陆交通、电讯、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兴起。   (三)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水产养殖业已从过去单纯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的增加,转向注重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随着新的养殖技术和品种的不断推出,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良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国渔业科技示范县项目入户蕉城。   (四)沿海四县(市、区)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加工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宁德市水产品加工水平有所提高,冰鲜大黄鱼、鳗片、虾仁、章鱼头和藻类等系列产品加工份额增加,出口创汇能力逐年提高。2006年水产品出货值6.5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出货值的10.9%。水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为农产品出口的首位。先后注册了“官井洋大黄鱼”、“二都蚶”、“鳌江紫菜”、“安瑞蛏”等10多个商标,并取得了一定的品牌效益。   二、宁德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情况   (一)银行贷款积极支持水产养殖和加工   1.贷款投入不断增长。2006年宁德沿海县市农信社累计投入贷款4.09亿元,支持渔业养殖和海洋捕捞、深水作业,贷款余额约1.5亿元。一是大力支持海洋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先后投入贷款5000余万元,重点支持了三沙、沙江、长春等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新增海带、紫菜、海蛎养殖8000多亩。二是重点扶持有潜力的养殖大户,因地制宜地支持“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渔业专业化生产。着重支持大黄鱼、对虾、紫菜等贝藻蟹类特色优质水产品养殖。三是大力支持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海产品加工业,提高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贷款方式不断创新。一是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针对海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成本上升,农户养殖资金需求逐年增大,而养殖户想贷款却无相应的抵押物的状况,宁德市农村信用联社率先推出了海域权抵押贷款,利用养殖户持有的海域使用权证,将养殖的虾塘作为抵押物,在向发证机关办理抵押后,由农信社评估抵押物价值,据此办理贷款。2006年,霞浦县农村信用联社累计发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14户共80万元,贷款余额40万元,有效化解了养殖户资金“瓶颈”难题,增强了养殖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二是组建村级担保公司。以霞浦县石湖村为例,该村浅海滩涂广阔,具有发展海带养殖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石湖”牌海带产品远近闻名,目前全村752户、3066人,有八成劳力从事海带养殖与捕捞生产,是福建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海带生产基地。2007年6月,由该村农民出资成立了霞浦县石湖农业发展担保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万,股东195人,并按股金6倍以内的比例给村民提供贷款担保。目前已发放贷款120笔,金额400万元,其中单户农民获得的最大贷款金额为6万元。   (二)民间融资是水产养殖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由于银行信贷支持的力度与水产养殖业的资金需求不对称,使水产养殖业资金需求主要通过民间融资。从需求来看,1997年以来宁德市海水养殖规模开始急剧扩张,资金需求进一步增大。但是直接给予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部分养殖户通过住房抵押贷款等方式从商业银行获得少量信贷资金间接投入水产养殖。据测算,宁德市2006年大黄鱼养殖产量4.1万吨,按养殖1年约8~9两的成鱼每斤9元左右的成本计算,需要投入流动资金10亿元,再加上网箱等固定成本投入,以每口1000元投入计算,全市28.6万口网箱约需投入3亿元,资金总需求达13亿元。从供给看,2006年全市农村信用社对养殖业的贷款投入为4亿多元,加上养殖户以个人房产抵押获得的贷款,按个人住房贷款总额8%测算,约有2~3亿元,养殖户从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支持为其资金需求总额的50%左右,近一半以上依靠自身积累和民间融资。从单笔贷款金额来看,水产养殖需投入资金较大,而农村信用社只对养殖、捕捞等提供小额信贷支持,一般不发放大额贷款。   三、金融支持渔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障碍分析   (一)养殖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近年来,养殖业的发展是一个规模急剧膨胀和依靠数量型增长的过程。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生产方式传统、养殖品种单一、经营分散、结构不合理和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信息滞后、缺乏各种有效保障等因素,制约了养殖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渔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没有形成真正的高中低档品种与多种生产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格局;同时,过度的养殖与开发及污染,导致海域环境质量下降,加大了信贷投入风险。随着沿海工业和海水养殖规模的急剧扩张,沿海人口骤增,大量生活垃圾、工业废水不断由陆地排入海中,导致海域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二)产业化水平较低。#p#分页标题#e#   水产品转化能力薄弱,精、深加工项目少,金融扶持难,水产品加工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因养殖产品的加工仍停留在低档次的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出口基础薄弱,产品受制于国际贸易壁垒或达不到国际卫生安全质量标准,严重制约着水产品出口创汇和养殖业增效。2006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产量10.02万吨,仅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3.57%,实现水产品加工产值12.98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15.3%;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全市共有水产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仅23家,比重不足10%。2006年全社会渔业总产值83.12亿元,第一产业产值为55.91亿元,占67.23%,水产养殖仍以买卖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有待延伸。产业化服务水平低。一是销售体系不健全。营销基本是渔民自发行为,养殖户、经销户之间恶性竞争普遍存在,部分不法商贩造假、掺假,影响了行业声誉。二是政府管理不到位,科研、防疫卫生、市场信息等科技服务投入力度不足。三是行业自律组织匮乏。专业协会、商会局未能起到协调行业的作用。   (三)水产养殖业自然风险大。水产养殖业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大,一旦遭受损失往往得不到任何补偿。如2006年的“桑美”台风给宁德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受灾面积5.34万亩,经济损失11.9亿元。对银行信贷也产生了连带影响,据福鼎市农村信用联社统计,因“桑美”台风直接受灾贷款户5563户,直接经济损失4.03亿元,受到影响的贷款1.8亿元,预计贷款损失0.42亿元。   (四)水产养殖业担保难问题突出。一是养殖户缺乏足够的抵押品,信用和保证贷款成为农信社的主要贷款方式,使小额信贷的资产风险和贷后跟踪管理成本加大。据调查,农户因找不到担保人和没有合适的抵押物而得不到贷款支持的占72.44%以上。二是虽然近年来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海域权证抵押和农村担保公司的尝试,但仍然没有普及推广。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养殖户的信用评价体系。农信社信贷等级评定方法对个人信誉、还款记录、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缺乏一套切合地方实际、科学完善的评定办法,信用等级评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大。   (五)渔业保险缺失。专业性渔业保险和渔业相互保险等新型保险机构尚未建立,渔业及相关海洋产业保险法规不完善,险种少、保障低。而渔业和养殖业属于风险较大的弱势产业,一旦遭受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往往导致养殖户血本无归,基本得不到补偿。   四、拓宽融资渠道,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强大资金支持   面对水产养殖业的巨大发展潜力,金融部门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抢抓机遇,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信贷投入机制,努力挖掘资源潜力,不断提高养殖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实施金融创新战略,增强信贷支持能力   1.推动小额信贷创新。一是管理创新,通过贷款成员自发地组成小组和中心,对小额信贷进行民主管理,以降低小额信贷的管理成本。二是业务创新,增加贷款额度、灵活掌握小额信贷的期限,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贷款环节。三是完善定价机制。要针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担保抵押状况、市场情况以及资金供求等综合因素进行贷款定价,在实现金融机构盈利的同时,强化风险评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2.创新抵押方式。要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将海域权证、船坞产权、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住宅作为有效抵押担保物,进一步丰富担保手段和担保物品种,使渔民和渔业加工企业的资产能够转化为金融部门认可的、可流转的信用手段。同时,建议产权机构要加快发证确权,抵押登记部门要简化登记手续,降低办证费用。为银行创新信贷业务提供空间。   3.创新管理制度。商业银行要根据水产养殖业的结构特征和布局调整方向,实施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实行差异化的业务授权、客户准入、方式准入和产品准入条件。适度下放和扩大基层银行信贷审批权限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合理界定信贷员的责任,对于不可预见的市场风险和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信贷资产沉淀,不应过多追究信贷人员的责任;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对增加信贷规模、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拓展与培养优质客户资源的信贷人员给予奖励。   4.创新服务手段。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要充分依托科技手段,积极发展银行卡事业,通过增加POS机、ATM机,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和个人支票等业务,加快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和拓展适合农村的各类金融产品,不断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二)确立金融支持重点,促进水产养殖业优化和升级   1.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要从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中,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以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2.支持渔民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要按照“绿色水产品”和“无公害水产品”的标准,重点支持渔民引进和开发名、特、稀、优品种,如大力发展养殖滩涂鱼、石斑鱼、尖刀蛏、波部东风螺等本地珍稀品种;积极支持渔民开展多元化养殖,降低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比重,实现养殖结构科技化和环保化。   3.支持创立水产养殖业“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在水产养殖业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区域品牌”标准,对符合品牌质量的养殖品种和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和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创立品牌。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1.加快金融改革步伐。一是以农信社为载体,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增资扩股,取消县联社一级法人,以设区市为单位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使农信社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二是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服务功能。要在开展经营性业务试点的基础上,通过拓展业务范围,增加信贷品种,增设基层网点,改变目前县域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较少的状况。#p#分页标题#e#   2.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通过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组建服务“三农”的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机构,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流向农村,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3.加快保险体制改革,要针对水产养殖业和渔民需求,积极开发低费率、高保障、手续简便,等适合海洋养殖业的险种。探索推进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模式、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形式和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渔业保险试点,鼓励和支持保险业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创新业务。   4.积极推进农村担保体系建设。要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担保模式,在农村设立村级信用担保机构,组建由财政、村民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农业担保中介机构,为农户和农业生产提供担保服务。   5.建立与水产养殖业相适应的信用评级制度。要根据水产养殖户的情况和特点,遵循易行、实用及便捷的原则,从借款人的环境、品德、信用、资产、能力等方面对养殖户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已收集到的信息尽快纳入个人征信系统,以实现信息共享。   (四)加强对民间融资的引导。   要进一步摸清民间融资规模、特征及活跃程度,加快研究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对民间融资的利率、期限、金额、交易方式等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规范,并引导其健康发展。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水产养殖业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如设立银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养殖业融资损失的补偿;也可采取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银行加大对水产养殖业贷款品种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对支持水产养殖业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税收优惠以及担保一定比例的风险资本,以降低银行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

阅读全文

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与治理初探

摘要:在畜禽养殖业实际发展期间,经常会出现环境污染的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明确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特点与情况,加大整体管理工作力度,遵循现代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原则与要求,确保在新时期发展中,更好地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0引言

在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实际分析与处理的过程中,需结合当前的工作特点与具体要求,创建经济分析机制,调整具体的管理结构,并在严格管控的过程中,形成污染治理工作机制与模式,以此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与水平。

1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原因分析

对于畜禽养殖业而言,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为经营方式不合理、城郊的养殖场数量增多等,严重影响各方面工作效果,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1.1缺乏合理的经营方式

阅读全文

水产养殖业可持续进展路径

 

2004年,我国内陆水域和海水养殖产量高达3209万t,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65%[1]。然而,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对其进行分析,可寻找有效的途径,以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概况   我国作为传统的渔业大国,过去主要依靠天然渔业资源来满足人们对鱼类及其它水生动植物营养的需求,渔业产量也主要由捕捞产量决定。1985年起,我国确立了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战略,使沉睡多年的浅海、滩涂、河流、湖泊、水库、低洼盐碱地、采矿塌陷区等养殖适宜区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扩大了水产养殖规模,优化了渔业生产结构,减少了对天然渔业资源的冲击与破坏。至1988年起,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达到904万t[1],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渔业大国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并持续至今,为世界渔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一)内陆水域养殖   近年来,我国在养鱼塘生态系与食用鱼养殖技术、稻田养鱼生态系与综合技术、冰下水体生态系与鱼类安全越冬技术、鱼类养殖种类结构与养殖方式、内陆大型水域鱼类增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从而实现了我国淡水鱼类养殖的快速发展[2]。2004年,我国内陆水域养殖产量达到1892万t,占全国养殖渔业总产量的59%,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39%;其中:鱼类1721万t、甲壳类123万t、贝类19万t、其他29万t[1]。   (二)海水养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广大海洋科学家和水产学家的智力支持下,海水养殖业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藻、虾、贝三次产业浪潮[1]。2004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达到1317万t,占全国养殖渔业总产量的41%,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27%;其中:鱼类58万t、甲壳类72万t、贝类1025万t、藻类147万t、其他15万t[1]。在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种苗人工繁育、人工饵料、水产机械、冷冻加工业、渔业贸易和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04年全国至少有449万从事养殖的专业劳动力[1],并有相当多的劳动力兼职水产养殖业和相关产业。我国作为一个养殖渔业大国,2003年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66%[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几年来,渔业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对我国水产养殖业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做好天然渔业资源保护。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对天然渔业资源的不利影响   虽然,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水产品的供应量,促进了市场繁荣,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也对保证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从目前发展状况和趋势看,水产养殖业也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相当大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养殖业对内陆生态环境与沿岸资源造成相当大的冲击与破坏,对天然渔业资源状况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潮间带和沿海湿地是许多鱼类、贝类的重要的育成场所,形成沿岸或近海的优良渔业资源。由于这些区域被开辟为养殖塘场,导致沿岸生态系统功能丧失,一些近岸天然水产品产量快速下降。另一方面,鱼药浓度超标或富营养化的养殖废水排放,导致下游水域中的有毒藻类生长,贝类大量死亡,同时也对下游水体和地下水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第二,由于盲目引进水产养殖品种,造成生物入侵。一般地讲,入侵种类适应性强,在我国广大地区很容易找到适宜繁殖的水体,而且,在我国自然界通常缺乏限制其发展速度的天敌。因此,如果对此估计不足或缺乏防范措施,引种的结果就可能弊大于利,必将打破现有的食物链平衡,威胁土著鱼类的生存,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对我国天然渔业资源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目前对我国造成危害的入侵鱼类主要有鳙、鰕虎鱼、麦穗鱼、食蚊鱼、鲐鳉和甲壳类克氏螯虾等[4]。第三,养殖鱼类外逃,把病害带到天然水域,对野生鱼类造成毁灭性打击。另外,外逃的养殖鱼类与野生同类杂交繁殖,产生的混种鱼类可能不适应野生环境,致使野生鱼类种质下降。第四,采用鲜活饵料养殖造成的不利影响。近海网箱养殖一直沿用鲜活饵料,甚至连新兴起的抗风浪深海大网箱也使用小杂鱼和非食用鱼作饵料,导致对天然幼鱼和非食用鱼资源的大量捕捞,造成资源枯竭,使位于食物链上层的其它鱼类大量减产,直接影响渔业资源修复行动效果。同时,由于我国养殖饵料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残余的饵料和鱼类代谢物沉积在海底,会缓慢释放出大量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再加上网箱这种高密度养殖方式,抑制了海浪的作用,使表层海水无法交换[5],养分停留在表面,在高温下很容易发生赤潮危害。第五,对资源增殖和环境管理改良重视与支持不够。我国仅有小规模的对虾、海蜇、刺参、贝类等海洋种苗和内陆水域部分种苗增殖放流,与日本、北大西洋沿岸国家等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三、实现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关于“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要求,水产养殖与天然渔业资源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特别关注和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因此,水产养殖业只能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天然渔业资源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适度扩大渔业资源供应量,同时,为渔(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发展做出贡献。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水产养殖业平稳、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正处在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产养殖业发展,是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保证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护广大渔(农)民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二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对自然水域、滩涂要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发展水产养殖业要充分考虑养殖区的承载能力,建立水产养殖业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力求做到资源利用与保护和谐统一,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养殖结构和消费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分页标题#e#   (二)确立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理念   水产养殖产品的现行价格只包括了养殖生产的成本、税金等,没有包括水产养殖适宜区资源租金[6]的价格。价格构成不完全,造成了人们对水产养殖适宜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导致资源利用的浪费和养殖区及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阻碍了人类社会对水产养殖适宜区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应确立资源具有价值的理念,对水产养殖适宜区实行资产化管理,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   (三)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促进水产养殖产业升级   水产养殖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进行科技开发、储备。加强对种苗人工繁育、养殖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技术规范等基础研究是提高水产养殖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是促进产业增效、渔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升级必须建立水产人力资源管理保障体系,以科技储备为前提,积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及推广体系的整体优势,提高推广效果。   (四)合理确定养殖结构   1、水产养殖应倡导、鼓励间养、轮养、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严格控制肉食性品种的增加,以减少对饵料类野生渔业资源的冲击和破坏,并与渔业转产、休渔等措施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天然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增长。2、发展绿色水产品,全力推进健康生态养殖。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外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安全、优质成为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特质。大力发展绿色水产品成为新时期水产养殖业的方向。一是应积极颁布执行各类养殖规范,大力推行养殖标准化。二是应根据现有不同养殖形式和养殖品种,进一步制定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评定标准,并组织推广和实施,为实施健康养殖奠定基础。三是应严格执行养殖水产品用药标准,推广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并积极遵守《2000年后的水产养殖发展:曼谷宣言和战略》文件规定的“关于水产养殖和渔业产品残留物监测国际协议”[7]。四是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恢复和推广具有循环经济显著特征的稻鱼混养[8-9]、桑基鱼塘[10]和盐碱涝洼地“高农低鱼”间作等生态健康养殖方式。3、要重点抓好海参、海胆、鲍鱼、扇贝、牙鲆、半滑舌鳎等名特优珍品增养殖[11],扩大规模,拓宽领域,全力推进精品水产养殖渔业的发展。   (五)制定养殖规划,完善运行机制   一是应加快制订科学的水产养殖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调整养殖方式、品种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优化水产养殖资源配置。二是控制养殖数量。由于水产养殖对天然渔业资源毕竟是一种利弊兼有的事情,短期内对渔业资源供应量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但远期效果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评估才能确定。在目前尚不能最终确定水产养殖对天然渔业资源和整个生态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合理控制养殖数量,使水产养殖数量实现可控制的增长。三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加强最大养殖容量研究。最大养殖容量是指特定养殖环境中能养殖的最大数量。最大养殖容量与养殖水域水交换能力、养殖作业的方法及技术、养殖品种及混养品种结构间的平衡协调和对养殖品种的疫病防治能力有关。当养殖规模低于最大养殖容量时,养殖才有可能顺利而持续地进行下去,反之,则有可能引发养殖灾难。因此,必须加强最大养殖容量研究,科学地确定各养殖品种的养殖容量,确定适宜的养殖规模,以实现最大可持续产量。四是要结合养殖技术培训,逐步实行养殖业准入制度。五是严格水产种苗生产执法,督促苗种生产企业不断完善育苗生产设施,规范育苗操作规程,健全各项数据及用药情况记录,确保养殖用苗种的数量和质量。六是控制养殖区域。对濒危鱼种的产卵区、摄饵区、洄游通道等设置禁渔区、禁养区和限养保护,以逐步恢复濒危鱼类的野生种群数量。对限养区应严格限制养殖数量、密度和品种等。   (六)严格养殖引进种的科学管理   在引进新的品种前,应先对其适应性、繁殖周期、天敌和入侵历史等情况进行评估,在确定不会造成入侵后,再进行引进,避免引进后因各种原因造成生物入侵。对现在已经造成入侵的品种,应采取妥善措施,加以治理。对现有引进品种中的疑似入侵品种应进行严格控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养殖。主要做法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建立全国性水产养殖新品种引进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以便对我国已经引进和待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进行全程跟踪管理。2、应重视和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引种前应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引种后应严格控制养殖范围,在确保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威胁后再推广。3、严格执行检疫法规,杜绝病害带入。在实施引种过程中,应对新品种和随其而来的所有工具、饵料进行严格的检疫、消毒并隔离饲养、观察,确定无病害后再转入大面积养殖。针对有些养殖品种是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国内,导致一些病害漏检的情况,今后应加大执法力度,扩大执法范围,严防带入新病原。4、切实搞好引进后的保种和推广工作。应及时补充新的纯正亲体,以防止种质衰退。同时,应加快推广应用速度。   (七)加强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为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一是应深入开展内陆水域、滩涂、海洋与渔业法规宣传。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水污染防治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和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增强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沿岸工业、旅游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加强对海上陆源污染、内陆水域外源污染和水域环境的跟踪监测;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通过控制放养密度、适当减少投饵量、改进投饵方式、采用深水网箱养殖等先进生产工艺等措施来尽量改善养殖水域环境质量,为水产养殖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要控制养殖自身污染。减轻养殖自身污染的措施主要有:(1)充分利用水中微生物将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使水质能够自净,符合养殖要求。(2)合理用药。对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实行处方购药,严禁有毒、有害药物使用,并在鱼药市场准入方面严格检测、监督、管理。(3)实行机械增氧,结合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方式,改良养殖区水质,发展节水养殖[12],减少养殖用水的使用量,以缓解因大量取水而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海水倒灌等环境冲击。四是严格控制养殖场排水,以避免其中多余的营养成分、鱼药和病毒病菌对下游水体和其它养殖场造成污染。五是严格控制养殖品种外逃。#p#分页标题#e#   (八)加强增殖放流   基于我国部分重要渔业水域出现了较严重的资源衰退现象和趋势,为恢复和改善资源状况,必须加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13]。一是应将增殖放流提高到保护渔业资源、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支持和鼓励开展增殖放流,努力恢复渔业资源,繁荣渔业经济,保持渔区稳定。二是应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纳入政府生态建设规划,使其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三是应加大资金投入,将增殖放流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四是放流应规范化运作。应建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科学管理制度。有关科研、资源和环境监测等单位应加强增殖放流科学研究,为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并加强从放流品种选择、苗种培育、检验检疫、生态环境监测、标志放流及增殖效果评估等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放流效果。五是应保证放流的生态安全性,严格控制放流品种和来源。放流品种原则上应以本地原种和其子一代苗种为主,不应向天然水域中投放杂交种、转基因种及种质不纯等不符合生态安全要求的物种;不得在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经济鱼、虾、蟹类的产卵场等敏感水域进行放流。放流苗种应由经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原种场、良种场和增殖站提供。外来物种增殖放流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并必须通过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生态安全评估方可进行。六是应积极营造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联合工程建设、环保、交通、媒体等部门参与增殖放流活动,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加大资源增殖重要性的宣传,扩大影响力,加强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全社会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阅读全文

畜牧养殖业成本核算论文

一、畜牧养殖业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对象

畜牧养殖业在产品的生产与管理上,对成本进行核算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群核算,二是混群核算。其中对于分群核算的方式,主要指的是以畜禽的年龄为主,对不同年龄的畜龄进行分群,然后以不同群体为主进行生产费用的归集,并做好成本的最后核算,不过这种方式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实行分群饲养与放牧的办法。例如,对于养猪业,一般都会分为基本猪群(包括母猪、种公猪、检定母猪、2个月以内的未断奶仔猪)、两年左右的幼猪以及120天及以上的幼猪与育肥猪等。而对于养牛业,也要分基本牛群、半年以内的犊牛以及半年以上的幼牛等。而对于养禽业来说,可以分为基本禽群、幼禽与育肥禽以及人工孵化群等。而对于混群核算的方式,其主要指的是以畜禽种类为主,对于各种类畜禽不再要求按照年龄进行分群,其生产费用的归集与成本计算,一般都要按照畜群种类进行。

二、畜牧养殖业成本核算常见的相关问题

(一)产品生产时间较长

无论是哪一种养殖业,其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都需要长时间的周期。也只有足够的周期才能保证养殖物种的正常生长,避免化学催生剂的使用。例如,从自然实际要求上来讲,商品肉猪的生长周期在6个月左右,商品肉牛的生长周期在八个月左右,而出栏则需要一年的时间,另外奶牛出奶的周期则在7~9年或者以上。而养殖产品的生产周期过长,必然要求企业不间断的投入,从而导致所需资金占用率较高,在资金的循环回收上较慢,加大成本核算的困难。

(二)成本管理不稳定

养殖业在产品生产时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而产品投放市场后则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因此产品的质量并不能与工业产品一样做好严格的控制,而价格的上下波动性又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企业的收成。另外,畜牧养殖业的必然劳动时间较为模糊,并不像工业产品一样与生产时间保持一致性,再加上畜牧管理的不确定性,在生产与经营上,具有明显的商品性和自给性相结合等特点。因此,大部分畜牧养殖业企业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时,并不存在严格意识上的稳定性。

阅读全文

畜牧养殖业国有企业成本管控问题探析

摘要:畜牧养殖业国有企业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提高食品安全、确保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的“菜篮子工程”,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承载着全民百姓的期待。但大部分国有企业员工还存在“吃大锅饭”心里,做事循规蹈矩、闭门造车,不重视成本控制管理,脱离市场“优胜劣汰”经济规律,无法适应竞争环境。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有企业畜牧养殖业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代化智能设备进行科学养殖,不断探索创新,降低国有企业畜牧养殖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确保国有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国有企业;成本管控;问题;对策

一、引言

对于畜牧养殖业来说,2020年是极其困难的一年。受制于全球大环境的影响,2019年70-80%的养猪户无以为继,只能改做其他养殖,造成其他养殖业原料暴涨,成本急剧上升,给其他养殖业带来多重冲击。国有畜牧养殖业在连年严峻经济形势下艰难的支撑,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激烈,关乎国计民生的产品利润空间低,销售价格上不去,造成企业亏损。现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进入新的阶段,畜牧养殖业国有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控,稳定和控制成本增长,不断地适应市场竞争,才能化危为机,占有一席之地。

二、成本管控对畜牧养殖业国有企业的重要性

(一)成本管控是利润提升最直接的手段。成本管控的目的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利润,利润的核心取决于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程度,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质量和价格。

(二)成本管控有利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成本管控需要深入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不断增强企业的协同力、凝聚力,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同时,也使企业运营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阅读全文

畜牧养殖业污水治理工程设计论文

1、污水治理工程设计原则

从畜牧养殖业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出发,收集准确的污染水质水量数据,进行严密的水质分析,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治理计划。在采用设计方案处理后的污水的各项指标都应该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596—2001)的处理标准。污水治理设备的占地面积不应超过总占地面积的1%,布局应该简单而不失美观,而在选购治理设备时应选用能源消耗量低、运行效率高、材料新颖、设备维护简单方便、性价比高、操作简便的设备。另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产生别的对环境有影响的气体和废物,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整个工程的劳动力使用强度也不能过大。

2、污水治理工程设计进水水质及排放标准

2.1设计进水水质。

在原有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将现行方案污水水质情况按畜牧养殖业平均污染物进水水质设计为:COD3000-5000mg/L,NH3-N200-800mg/L,BOD5200-500mg/L,SS1500-2500mg/L。

2.2排放标准。

严格控制排放标准在《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596—2001)的排放标准水平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