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养老服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型城镇化对养老模式发展的影响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比重不断上升,老龄化人群养老的问题日益突出。无锡市地处长三角,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随着无锡市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养老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对单一的养老模式也不再能满足当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此,本论文以无锡市为例,对无锡市新型城镇化下的养老模式的发展进行探究,综合分析无锡市新型城镇化与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在人口结构老龄化困境与空间分布的城镇化交织下促进两者良性互动,为无锡市未来新型城镇化与养老产业双向协调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养老模式
一、引言
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已成为每个国家不可回避的难题,也是我国目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之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见图1)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全国参与普查人口总量为14117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6402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9064万人,占比13.5%。相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5.4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压力的问题也在持续加重。图1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江苏省“十四五”养老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部署,积极建设更加优质、充分、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苏式养老服务品牌”。养老产业作为综合性产业,主要依托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将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时也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本论文以无锡市新型城镇化与养老模式发展的交互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多元化养老双向协调发展新模式,形成系统化、现实化的产业优化路径,为无锡市未来的新型城镇化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与养老模式
(一)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一种城镇、大中小城市与新型农村社区相互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统筹、节约集约、产业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有明显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更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是一种以人文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产业支撑、居住环境、社会福利、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转变,真正实现全方位的“乡”到“城”的转变,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传统城镇化式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与人口规模的扩张,以此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无锡市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基础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全面并轨、均等享受、均衡布局,重点发展特色镇,以江阴新桥、宜兴太华、滨湖胡埭、锡山鹅湖、惠山阳山、新区鸿山等一批以产业集聚、生态旅游、古镇保护等为特色的城镇,统筹规划打造美丽乡村,因地制宜。根据各城镇的特色,做好统筹规划,培育产业重点村、生态文化特色村等,完善现代城镇旅游休闲、生态涵养功能和城镇文化传承功能,促进美丽城镇与城市和谐共生,走无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社区老年教育研究
[摘要]在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和积极老龄化的浪潮推进下,研究者们日益关注老年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近20年来,社区老年教育研究趋向涵盖概念与理论基础、特征与功能、发展模式、现存问题与策略等,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应在保持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研究层次,加大社区老年教育特色化和本土化实践力度,探索和深入农村社区老年教育研究。
[关键词]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综述;老年教育研究
2017年,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占总人口比重17.3%;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8亿,占总人口比重11.4%(此为抽样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37‰)。显然,老年人口结构比重愈增,老龄化问题愈加严峻。近年来,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开展,积极老龄化的倡导,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难以满足时展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老年教育备受重视。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单元,社区老年教育作为老年教育的形式之一,日益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关注话题。本文对近20年来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未来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趋向加以展望,旨在发现社区老年教育新问题,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老年”“社区教育”为关键词,基于CNKI高级检索项,对全部数据库文献进行跨库检索,共得全部文献759篇(时间跨度为1994-2018):期刊论文637篇,硕博士论文55篇,报纸32篇,国内和国际会议35篇。对每篇文章研读和分析后,剔除全部文献中的重复稿件和与研究不相关的文献,剩余文献198篇(时间跨度为1999-2018):期刊论文135篇,硕博士论文28篇,国内和国际会议9篇,报纸26篇。以社区老年教育的198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并对每篇文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与研究结论及其内在逻辑性进行研读梳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198篇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主要从社区老年教育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特点与功能、教育模式、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等方面展开综述。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国际经验及借鉴
摘要: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起形成,历经六十多年的改革完善,基本形成劳动者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发达西欧及美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历程为借鉴,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通过分析论述,提出了几点符合我国当代社会和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养老金融
一、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基本概况
(一)类型概况
养老保险体制作为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良好发展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普遍实施,即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并退休后,从政府、社会或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得到经济、物质和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强制执行性,符合相关规定的单位及个人都要参加;二是保险资金来源多元化性,一般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和个人共同承担,抑或是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三是制度实施时限性长,范围广,资金规模宏大,必须采取专业化、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目前国际上通用养老保险体制主要有三种,包括传统型、国家/联邦统筹型和私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体制。传统型养老保险体制始于欧洲德国,现已为世界主要的养老保险体制。传统型养老保险依靠立法强制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缴纳保险费用,政府部门给予保险基金一定的支持,起辅助作用。这种体制适用范围广,以法律的强制性实施,养老金的数额与参保人员的缴费的年限、金额挂钩,不进行缴纳不许领取养老保险。在这种体制下,以政府财政支出作为担保分担一定的风险,需在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创建以企业、劳动者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保险体制。国家/联邦统筹型养老保险体制又分为福利型和国家型。福利型养老保险指以政府财政支出负担全部养老保险费用,是保险的主体,例如熟知的欧洲英国养老保险体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制度。其适用对象范围十分广泛,全体公民都是参加养老保险对象;养老费用由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税收等方式支付,现收现付制是该方式的主要特点;该方式还具有法定强制约束性,并且与疾病、失业等保险组成齐备综合的社会保障体制。前苏联时期曾在广泛实行国家型养老保险体制,其适用对象仅限于社会的劳动者而非全体公民,这种体制现已基本取消。储蓄性养老保险体制强调的是市场运作,其养老保险的费用由个人和企业单位承担,通过建立个人账户来实现。世界上仅有新加坡、智利等个别国家地区采用该养老保险形式。
(二)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现存主要问题
1、养老资金收支缺口突显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问题
【摘要】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也发展迅速。由于我国老龄化现象严重,城乡居民养老问题逐渐引起社会重视。鉴于此,论文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阐述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而提出几点参考性建议。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的办理效率,进而为促进养老保险发展献力。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老龄化现象逐渐加重。我国为保证人民群众老有所养,加大力度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并制定积极有效的养老保险政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作为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有效落实,而且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仅需要个人缴费,而且需要政府补贴,国家将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最低标准进行适时的调整,并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参与投保,并坚持长期缴费。
2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有效减少居民养老负担,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实行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居民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终,减轻现代年轻子女的生活压力,也可减轻居民自身的养老压力,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积极施行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政策,有利于降低居民家庭的生活压力,减轻生活负担,促进城乡居民家庭的事业进步,改善生活质量,增强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现今社会家庭开支的主要部分为赡养费用,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较多,养老压力较大,其主要生活支出为老年人医疗费用,生活经济压力沉重,容易引起家庭纠纷。积极施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策创新,是社会再分配功能的调节作用,提升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缩短贫富差距,建立公平的社会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解析
摘要:从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有10年的过渡期。现在过渡时间已接近一半,如何用好余下的5年时间将关系到此次改革的成败,本文以H单位和D单位为例,分析了中央驻穗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此次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1.导言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是建立统一、健全、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为贯彻落实以上政策,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标志着机关事业单位养保险工作正式实施启动;2015年1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粤府〔2015〕129号),结合广东实际,对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何处理进行了明确;2017年9月,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关于开展广州市中央驻穗三级及以下预算单位和省垂直管理二级及以下预算单位集中参保登记工作的通知》(粤人社函〔2017〕2114号),标志着中央驻穗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养保险工作进入落地实施阶段。
2.H单位和D单位基本情况及参加养老保险工作进展
截至2019年5月,在职现有54人,大部分职工在2014年10月前已进入海事系统工作,后因改革等原因来到H单位工作,即通常所说的“中人”,也有少部分是在2014年10月以后通过直属海事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等方式进到H单位的,即所说的“新人”;退休3人,皆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也就是所说的“中人”。作为三级预算单位,H单位已按属地要求,提交相关参保资料,现正等待下一步工作通知。D单位成立于1949年10月,并先后隶属广东省港务局、广州海运管理局、中海电信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管理,2005年3月,D单位整建制划转到广东海事局管理,实现了从企业向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正处级)的转变,2012年11月,H单位成立后,由H单位管理。截至2019年5月,D单位在职人数84人,其中有20人目前一直按企业标准向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以下简称“广东省社保局”)缴纳养老保险;退休120人,除开从外单位调入,在D单位退休1人外,余下119人都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前就参加了企业养老保险,可以从广东省社保局领退休费的退休人员。作为三级预算单位,H单位已按属地要求,提交相关参保资料,现正等待下一步工作通知。
3.H单位和D单位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领导在市老龄工作会发言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老龄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年全市老龄工作情况,深入分析研究人口老龄化形势和老龄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安排部署年全市老龄工作任务。下面,我向会议作工作报告。
一、年全市老龄工作回顾
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三角洲开发建设大局,切实加强养老保障、养老服务业、老有所为、敬老文化建设等工作,积极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着力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老龄事业呈现出创新发展、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重视明显加强。市委书记同志在省老龄办理论中心组读书会暨银龄行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期间,亲切接见省老龄办领导班子,并指出,老龄工作是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求各级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老龄工作方针政策,努力推动老龄事业不断上水平,争取走在全省前列。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第一副主任,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等领导同志率先垂范,积极参与老龄活动,在春节和老人节期间深入基层走访慰问贫困老人,为广大老年人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副市长同志亲自研究老龄工作,着力解决老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自年起70岁以上老年人参加新农合费用个人缴纳部分全部由市级财政承担。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在老人节期间广泛开展敬老助老活动的通知》,对各级各部门开展敬老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五个县区全部调整充实了老龄办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了县级老龄办的领导力量。各级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各级以建立完善养老保障长效机制为重点,着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市政府印发了《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认真开展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家庭养老主渠道作用得以巩固。全市近7万户老年人家庭、10万老年人与子女签订了协议书,占应签老年人家庭总数和老年人总数的94%、96%。全市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25万多人,占适龄参保人数的52%。全面建立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1%,居全省第一;15.5万名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为7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缴纳参加新农合需个人承担费用。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已为1.4万人次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发放扶助金800余万元。积极推进“银龄低保救助”,在城乡低保政策中对老年人予以重点倾斜,对低保家庭中7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比例增发低保金,全市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规范。“五保”供养标准为3400元/人/年,全市3309名五保对象实现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达97%以上。农村老年人生活救助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全市共为5.3万名老年人发放生活救助金1900余万元,已累计为25万人次农村老年人发放救助金近亿元。同时创新救助金发放形式,用印有我市优待老年人政策的“红包”将救助金发放到老年人手中,进一步宣传了党委、政府优待老年人的政策规定。区、河口区、广饶县将救助金发放范围扩大到70岁,救助标准分别为240元、360元、240元。区4个街道将老年人生活救助范围扩大到60周岁。积极推进“银龄安康工程”。全市参保老年人7.8万,参保费115万余元,参保率达到47.35%,位居全省前列;办结理赔案件136起,赔付金额26.1万元,帮助许多老年人度过难关。
(三)老有所为工作更加扎实有力。全市各级大力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以发挥老年科技人员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建设老年科研实验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老有所为事业。认真贯彻书记关于老年科研实验基地的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对“银龄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23个部门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银龄行动”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突出“银龄援农”主题,围绕党政关注、农民所需,组织农业领域的老专家,积极开展农业科研试验。以联系帮扶村为基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了100亩优质棉推广基地和10亩优质杂交谷试验基地,每亩棉田增产56公斤籽棉,每亩谷子产量达800斤(产量是本地谷子的近2倍),为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闯出一条路子。积极开展科技咨询、专家指导等活动,先后组织老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技讲座32场次,科普咨询11次,受益群众达到6000余人次。去年我市共开展老年农业科研项目26个,参与科研活动的老年科技人员达300余人次,达到了既实现老有所为、体现人生价值,又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贡献的工作目标。我市开展“银龄行动”的经验,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去年7月下旬,全省老龄系统在我市召开“银龄行动”现场观摩交流会议,全面推广我市的经验做法。坚持自愿量力、社会需求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老年人在关心教育下一代、维护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移风易俗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初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也步入发展的瓶颈期和攻坚期,面临着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化的多重压力。尤其是当土地红利、税收红利、贷款红利等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消失时,县域内大批企业纷纷倒闭,留下许多债务和污染。如何带领县域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需分析绩溪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
关键词:绩溪;县域经济;供给端
近年来,绩溪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8年,绩溪县地区生产总值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从经济发展增速来看,2010年绩溪县GDP增速高达14.5%,在这之后经济增速呈明显下降态势,直到2016年情况才稍有好转,但2018年经济增速仅为5.4%,增幅同比下降较大,经济发展时好时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全市范围来看,绩溪经济发展水平在宣城市7个县市区中倒数,在全省范围内也处于中下游位置,其根本原因就是产品供给端较为薄弱,未能及时跟上新时展要求。
一、绩溪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效益低下
绩溪县属于山区小县,农业产业占GDP比重较高,2018年,绩溪县农业产业总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12%。县域内农业资源丰富,有山核桃、茶叶、油茶、竹子、中药材等众多经济作物,但农业产业链较短,许多企业经营项目还在以销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对经济发展贡献力度不大。绩溪县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够,存在着局限于为农业产业而发展农业产业现象。近年来,虽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有所上升,但融合质量不高,发展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工业产业制造水平落后
书记在市老龄工作会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老龄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总结回顾年全市老龄工作情况,安排部署年全市老龄工作任务。下面,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年全市老龄工作情况
年全市各级老龄组织紧紧围绕“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坚持以老年人为本,始终把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务实创新,全市老龄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
(一)老年群体备受关注,老龄工作得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各级党政领导对老龄工作越来越重视,为老龄事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老龄工作会议,对老龄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市委书记等市五大班子领导在春节和老人节期间都带队走访慰问老年人,将党委政府的关怀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副市长经常听取老龄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影响和制约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老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向党委政府提出了发展老龄事业的意见建议。各县区党委政府在重大节日期间都将老年人作为走访慰问主要对象,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养老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老年人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各级将加强养老保障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老年民生工作的重点,着力完善保障体系,提高保障能力,有力地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大力开展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工作,家庭养老主渠道作用得以巩固。全市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年共为1.3万余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和3344名遗属支付养老金约5.5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近21.1万人,养老金实现及时足额发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18.38万60岁以上老年人开始按月领取60元的基础养老金。全面建立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1%,列全省首位;近16万名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农合”所需费用由市财政承担。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共为2846名老年人发放奖励扶助资金200余万元。积极推进“银龄低保救助”,对低保家庭中70岁以上老年人按比例增发低保金。“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规范,供养标准提高到3600元/人/年。大力实施农村老年人生活救助制度,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年全市共为6.7万名7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发放生活救助金2308.98万元;区、河口区、县、垦利县将救助金发放范围扩大到70岁,标准分别为240元、360元、240元、240元。全市已累计为32万余人次农村老年人发放生活救助金1.24亿元,救助范围、救助标准始终保持全省前列。
(三)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得到保障。各级以“养老服务业促进年”活动为载体,不断强化措施,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一是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优化。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城乡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5万元,一次性奖补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市老龄部门争取省级财政资金20万元,对一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扶持。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目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达到48家,床位5717张,床位数占老年人数的2.7%。其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投资3000余万元的市老年福利院主体建设完工,即将投入使用。区、垦利县、利津县政府驻地都建有100张床位以上的老年公寓。三是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快速推进。全市48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67处社区服务站均开设了为老服务窗口;新建居家托老服务站2个,居家养老呼叫网络2处。5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全部建成,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其中,区“三暖色”、县“无围墙敬老院”、垦利县“夕阳红互助社”等居家养老服务经验,成为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四是城乡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以上医院全部开设了老年门诊和老年病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建立为老服务制度,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了方便。五是“银龄安康”工程实现新突破。年全市参保人数突破9.9万余人,参保率达到60.58%,列全省第一位;395名老年人在意外伤害中获保险金额89.71万元,为老年人筑牢了意外伤害“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