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循环经济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循环经济研究

双循环下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江苏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资源小省,一直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等问题,同时需要解决规模庞大复杂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发展困局。因此,本文研究将探讨江苏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与策略。

[关键词]绿色循环经济;双循环;强富美高新江苏

1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党的“”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和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多次强调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方针,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对江苏省加快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引领江苏高质量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1.1绿色循环经济的概念

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绿色经济以实现有限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最优利用效率为目标,充分发挥人类资本、生态(自然)资本,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核心内涵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与白色农业、黑色工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结构闭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绿色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是在有限的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结构闭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充分发挥人类资本、生态(自然)资本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实现“最大生产、最低消费,最小废弃”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绿色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绿色产业-资源再生”的物质反馈循环的闭合式经济发展新模式。简言之,绿色循环经济是在有限的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约束下,充分发挥人类资本、生态(自然)优势,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静脉产业,以资源最优循环及利用效率为目标,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可持续的闭合式经济发展模式。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把“高质量”作为全省发展的鲜明导向,明确要求完成党中央交给江苏的“六个高质量”的任务。因此,“十四五”是江苏省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提升绿色惠民、增强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1.2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内在要求

阅读全文

关于循环经济的石油企业发展路径探讨

石油企业引入循环经济的便利条件分析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领先的管理模式,通过大力提升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污染的最小化,我国的大部分国有石油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先进的技术管理,因此已经具有了一些引入循环经济的便利条件,分析如下。

(1)全球化背景下的外部便利条件:当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循环经济所需的新技术适逢经济全球化的需求,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从而使国际化的分工更加明确。我国拥有能源企业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得到了众多国际能源巨头的投资圈地,因此能够在循环经济的引入路径中获得很好的外部支持和内在发展潜力。我国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是由粗放式发展转而向精细化发展演变,发展路线的优化与发展结构的调整必将促使资源能源型行业中发生战略性重组,这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外部的便利条件。

(2)我国的宏观发展战略支持循环经济:我国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写入愿景规划目标。随着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我国也已经建立和规范了各类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实体。可以说,当前我国已经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众所周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循环经济所占有的比重是至关重要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对于能源和原材料的循环开发,并支持废弃物的再利用,因此循环经济非常适合我国的宏观战略。

(3)我国的经济社会支持循环经济模式: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难得的高速发展周期,能源行业的发展有目共睹,综合实力连年攀升。尤其是石油产业属于能源行业的领头羊,是不能忽视的支柱产业,因此石油行业的循环经济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4)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由来已久,不少有条件的省市地区已经将能源行业的循环经济置于重要的位置,并成立了能源研发的科研院所,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科研机构已经有了不少有益于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对推动石油企业的循环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经济积极作用。

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困境分析

阅读全文

地方有机农业循环发展思路

本文作者:陈兴鹏 王静 薛冰 张子龙 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一、有机农业“、有机甘肃”与循环经济的概念关联

有机农业是在现代农业生态、经济、资源关系失衡,食品质量与安全,人类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1],[2],[3],[4],[5]。在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业自1909年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农业是一种健康、综合、环保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合成化学肥料、合成化学农药以及合成化学除草剂[3],[4][5]。是一种环境要求最为严格的持续农业系统。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有机农业是随着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而起步的。此后,随着人们对有机食品的逐步了解和国内消费者对有机食品需求的增大,国内有机食品市场逐渐开拓[6]。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解决农业生产环境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高度重视,国内不少地区积极开展有机农业地区性规划以及有机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生态规划中[8]。“有机甘肃”由张政民(2004)首次提出,王家勋等(2006)进一步指出以“有机农业”为抓手建设“有机甘肃”[7],[8]。

“有机甘肃”是指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科学发展观原则,充分利用甘肃省特殊区位、独特条件和有机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以追求资源环境成本最小化和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开发有机食品、有机产品和发展有机服务业为龙头,以发展有机农业、有机产业和循环经济为先导,以实施保护性农业、开发再生能源和研发推广有机技术为手段,兼顾国家、地方、个人利益,统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构想和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甘肃省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机农业与循环经济是推进甘肃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用循环经济原理对有机农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甘肃省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和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当然,“有机甘肃”建设,不仅仅是从有机食品到有机农业问题,而应将“有机甘肃”作为一个品牌,乡村以建设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城市则重点发展有机工业,有机工业的核心是建设相关产业的有机集群,“有机甘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本文基于“有机甘肃”的概念,结合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主要研究甘肃省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基于“有机甘肃”和循环经济的甘肃省有机农业发展模式

㈠甘肃省发展有机农业的巨大潜力甘肃省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地理优势、气候优势和生物资源优势;有良好的发展畜牧业传统,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1,7,9]同时,由于工业化、机械化水平低,促使的农药、化肥用量、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等,反而构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后发优势,为“有机甘肃”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技术等条件。甘肃省地处青藏、黄土、蒙新高原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海波相差悬殊,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历来就有生产天然食品和中药材的传统。甘肃“三分山,三分草,二分沙,一分林,一分田”土地类型,高山、盆地、戈壁、沙漠、沟壑等地理单元,在大空间尺度上,自然形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天然屏障和生产条件。初步形成了马铃薯、棉花、瓜类、蔬菜、果品、啤酒原料、制种、中药材、蚕豆、百合、草产品、草食畜牧业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和产品。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华特瘦肉型猪、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1],[7],[9]。另有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如发菜、蕨菜、木耳、白瓜子、黑瓜籽、黄花菜、白兰瓜、橄榄油等。这些优势农副产品品质优良,产出量大,商品率较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优势,是极具开发有机食品的资源基础。

㈡有机农业发展分区布局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甘肃省水热、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在地域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以及人口、社会经济要素的不同分布,共同作用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因此形成了有机农业生产的区域背景特色。在深入分析甘肃省自然生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发展研究的角度,甘肃省可分为陇中、陇东黄土丘陵川塬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陇南山地区等四大自然生态区域[10],[11]。根据甘肃省自然生态环境分区、农业生产区域特点和农业生态环境类型[12],运用循环经济原理,本文将甘肃有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划分为河西荒漠绿洲区节水型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南山地区特色有机林果畜循环经济模式;甘南高寒高原山地区特色有机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等有机农业特色地域模式类型。一是河西荒漠绿洲区节水型有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河西走廊及其北部残山丘陵地带、荒漠戈壁和砾石绵延千里,降雨少、风沙大、日照强,为典型的内陆型气候。农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在沙漠戈壁中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十多个绿洲里,为典型的灌溉农业[11]。一年一作,小麦、玉米、瓜果、甜果、棉花、亚麻、油菜等种植面积较大,每年有大量粮食、瓜果和畜产品调出,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

阅读全文

低碳区域中心建构的必要性

 

低碳区域中心是以低碳产业体系为主导、以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生活为特征,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的区域经济中心。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曹妃甸新区成为河北一个新的增长极。河北省要举全省之力,唐山市要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曹妃甸新区,无疑给曹妃甸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那么曹妃甸到底如何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出路之一。   一、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机遇   1.曹妃甸成为河北省新的增长极带来的机遇。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要求河北沿海地区应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要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能够做出有益的探索,做出表率。这就需要河北沿海地区要在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适时探索发展新兴产业,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相关部门的支持,相关政策的创新性调整,为曹妃甸新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机遇。2012年1月31日,河北省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建设曹妃甸新区,将其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给曹妃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曹妃甸新区经济又一次驶入快车道。2.国家万家企业节能行动带来的机遇。2011年12月7日,国家发改委连同工信部、教育部等12个部委发出《关于印发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北省“十二五”期间的节能目标是2175万吨,排在全国所有省份的第三位。万家企业节能目标的实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是对万家大型企业提出的新挑战。河北省重点发展沿海地区,高层决策者明确提出了引进大型国企、民企的战略要求,这些大型企业大多数在国家要求的减排之列,发展低碳经济也是这些企业的必然选择。而且,在一个新兴区域,利用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比对老企业的改造要有效率得多。因此,曹妃甸的重要战略是在未来几年发展引进大型企业,必然给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带来机遇。   二、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挑战   1.技术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大量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而我国低碳技术相对欧盟、日本还比较落后。曹妃甸新区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区域,低碳科研积累远远不足,研究开发方面不论是人力还是技术的投入也很不够,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只能借助于中科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外脑,原创性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因此摆在曹妃甸决策者面前的就是走引进、吸收之路。2.资金挑战。发展新兴工业,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河北省、唐山市的财政现状,对发展曹妃甸的支持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曹妃甸积极运用国家的金融政策,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需要进行新的探索来破解发展的资金瓶颈。利用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支持,争取能够上市融资无疑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另一个挑战。3.面临的省内外竞争。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来自省内外的多方面竞争。从省外来看,天津是曹妃甸的有力竞争者。天津市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率先进行了多项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低碳研究机构、低碳交易机构的建立无疑为其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保定市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在发展太阳能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由于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保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一马当先。虽然曹妃甸是国内第一个科学发展示范区,但是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仍要面对来自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   三、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优势   1.曹妃甸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2005年曹妃甸被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2006年总书记又要求曹妃甸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经过近10年的发展,曹妃甸累计投资3000亿元,正在按照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模式蓬勃发展。钢铁、海水淡化等循环经济项目陆续建成,曹妃甸生态工业园、曹妃甸生态城逐步建立,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多年来曹妃甸重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正在探索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生态之路。2.生态城市的建设。曹妃甸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除了建立曹妃甸科教城、曹妃甸论坛永久会址以外,12平方公里的中瑞合作项目——明日之城,计划按照“四节一环保”的模式建立,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设模式,完全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按照河北省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合作备忘录,曹妃甸生态城将建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市政、可再生能源的示范区。3.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借鉴中新苏州工业园建设模式,由中日两国合作开发建设,以聚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减灾防灾等领域的技术、产品、装备、服务、应用示范为主要产业特色,积极发展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截至2011年底,投产、在建及签约项目共20家,计划总投资129.7亿元人民币。随着2011年11月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创新研发、孵化、中试及产业化、技术引进消化、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已经启动。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将成为低碳技术示范、交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四、在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必要性   1.曹妃甸具有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的责任。曹妃甸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又是我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发展低碳经济与曹妃甸建立科学发展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是建立科学发展示范区与发展低碳经济都要求曹妃甸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进行更多、更有益的探索,以便为其他区域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经验,这是国家赋予曹妃甸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2.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唐山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唐山市是河北省区域经济中心城市,重化工业比重较大,钢铁产业发达,建筑业、交通业发展迅猛,能源消耗占到了全省1/3。面临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由内陆资源型城市向沿海开放型城市转变的问题。另外唐山汽车保有量多、环保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唐山市的低碳转型。在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减轻唐山市节能减排的压力,为城市转型做出贡献。3.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一些先进区域进行探索。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必须依赖于大量低碳技术的应用。但是这些技术国内比较落后,而且很多不够成熟,这就需要曹妃甸利用大规模建设的机会不断探索引进低碳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中试和转化。4.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有力于为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示范。河北省有必要借助曹妃甸的开发,通过曹妃甸的低碳发展来补偿和减缓其他区域节能减排压力。同时也需要利用曹妃甸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城市的契机,大力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为其他区域的低碳发展积累经验,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机制,建立低碳经济样板,为城市建设做出示范。#p#分页标题#e#   五、在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经济中心的可行性   唐山曹妃甸新区已经具备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雄厚技术和强大资金的支持,利用曹妃甸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现有条件和对资金、产业的巨大吸引力,发展低碳经济事半功倍。由于曹妃甸没有传统城市的羁绊,建设生态城市,记录低碳足迹,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的障碍较少,加上新兴区域可以试行一些优惠政策,还可以进行一些机制创新,因此在新兴区域建立低碳区域中心是非常可行的。   六、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路径   1.建立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建立低碳经济产业体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重点。低碳经济产业体系以能源革命为核心,以低碳工业、新能源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产业为主体。因此,曹妃甸必须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低碳产业体系。在曹妃甸区域,由于没有传统产业的改造压力,可以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构建区域经济体系,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建立资源梯级利用体系,也减少了大量无效的物流活动,从而减少了交通能源消耗,进而做到碳减排。按照曹妃甸的发展规划,能源的梯级利用和新能源产业的建设已经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条件。建立节能环保示范园。曹妃甸可以利用自己钢铁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产业,同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结合曹妃甸新城可持续发展展示中心,宣传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新成就。2.建立低碳技术应用示范体系。低碳技术是支撑低碳工业发展的技术手段,低碳技术包括发展低碳经济涉及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的应用技术等核心技术。低碳技术包括开发利用两个环节。曹妃甸低碳区域中心应当依据本地区的产业特征和建立生态城的契机,率先支持一些有利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在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方面率先应用低碳技术,促进这些低碳技术能够在不断应用中得到修正和成熟。政府还要特别支持一些技术比较成熟、应用前景广阔,对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3.建立低碳社会文化体系。建设低碳社会文化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成本最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曹妃甸低碳区域中心要倡导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节能环保的生活典范。在鼓励公民享受高质量生活的同时,又要强调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尽量节约宝贵的能源,使用节能汽车、节能电器等节能产品,因此在低碳区域培育低碳社会公德。   七、曹妃甸建立低碳区域中心的保障措施   1.制定低碳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了有效地规范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曹妃甸应当制定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曹妃甸的定位,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同时,在产业体系建设、研发体系建设、促进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确定具体的建设内容。2.建立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建立低碳经济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常设的机构,不断推出研究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利用招标的方式吸引科研专家解决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软科学问题,为曹妃甸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智力支撑。3.建立低碳审核机制。北京、上海、深圳已经出现这类机构从事能源审计、审核工作。曹妃甸应当尽快建立第三方低碳审核机构,只有独立的低碳审核机构才能对政、企业的低碳行为和低碳行动结果做出公正的评价。低碳审计机制可以保住曹妃甸对本区域的工商企业的排放进行审核登记,为下一步实施低碳交易提供依据。4.建立低碳交易机制。碳交易机制的建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创举。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从2009年开始已经着手制定国内碳排放权交易规则,随着交易规则和碳交易中心的建立,低碳交易将会具有市场机制保证。曹妃甸可以根据发展需要,率先建立唐秦承地区的低碳交易中心,为本区域的低碳交易服务。5.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财税机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对一些低碳产业给予必须的财税支持,实施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曹妃甸新区应当落实在战略新兴产业上的资金和税收支持,鼓励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产业的发展,支持生态城建设节能建筑,以及发展以电能为主的新型交通。6.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共获得CDM的三成多市场,价值超过10亿美元。但是到2012年,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结束,未来如何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变数。曹妃甸应当利用发展四大主导产业的机会,争取CDM的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

阅读全文

民族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畜牧业论文

一、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是川西北民族地区引领新常态的迫切需要。

2014年中央、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新常态的特征要求,为经济发展增速换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国内畜产品产销逐渐回归正常,消费更加趋于理性,人们对畜牧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它提供大量健康营养的畜牧产品,同时要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为此,在畜牧行业调整生产结构,控制总体产能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便成为维护地区生态安全、维持正常畜牧业生产的关键。四川是畜牧业大省,川西北又是全省欠发达地区,只有突出“生态立州、畜牧强州”的工作思路,将循环经济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畜牧业有效转型,才能使畜牧业在引领新常态中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川西北民族地区推动新发展的现实选择。

同志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川西北民族地区幅员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7.9%,不仅是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也是全省五大经济区之一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拥有全省87%的牧草地和46%的林地。2013年,川西北民族地区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57.6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2.4%,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主导优势突出,在全省三次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明显。川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出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路子,为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为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川西北民族地区迎接新挑战的重要举措。

川西北民族地区是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藏、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生态地位、政治地位、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近几年来,该地区生态改善、环境治理效果不够明显,畜牧业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藏区反分裂、反破坏、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艰巨;同时,该地区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当滞后的民族地区。据统计,2013年末甘孜、阿坝两州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01.22亿元、233.99亿元,在全省各市州中排位倒数前两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435元、6793元,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还有一定差距。面对诸多挑战,只有大力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以一业促多业”,“以一点带多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才能确保川西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

阅读全文

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管理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方向,并且具备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与企业应积极探讨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助力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为了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并且健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并充分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形成机理;模式选择;政府管理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农业在近5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实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第4章就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要求“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至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利用率、渔业养殖废水利用率以及林业‘三剩物’利用率都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要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与实践出发,探索也可以促进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

阅读全文

低碳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始终受到极大关注。受到科技进步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影响,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延续了粗犷式的发展道路,受环境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导致农业生产产量和品质得不到较好控制,资源被大量浪费。通过分析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径,可以引领农业经济建设,从而确保现代农业按照正确道路前进。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探析

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于大量的能源消耗,长期以来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理论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要及时的调整农业经济的发展策略,用低碳经济理论引导产业发展的道路,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从而保证农业产业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1低碳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保持一个健康稳定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有理由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其他产业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市场对于农业产品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提升,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必须有效满足市场。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也为工业和其他产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世界经济的大融合促使我国农业经济走上国际舞台。目前,全球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正快速形成共识,农业生产走低碳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大势所趋。现代中国农业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实现从管理制度到生产技术的革新。发展低碳农业能够帮助农村实现现代化改造、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在经过长期粗放式农业生产之后,农村生态环境存在大量的污染和破坏。通过发展低碳农业,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变途径

2.1重铸循环经济链条

阅读全文

现代生态农业进展途径

 

生态农业在解决当前及今后我国面临的食品数量与质量安全问题及食品可持续供应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近年来,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和实际应用为现代生态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循环经济理念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至今已有约1万年的发展历史,其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发展阶段。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再生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下降,最终结果将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经济增长率下降。尤其是进入现代农业即“石油农业”阶段之后,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构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现今与未来农业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与新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摆脱困境,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不断加以实践。“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Albrecthe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1]。循环经济的应运而生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统筹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生态经济学为循环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化和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实践基础,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所指的“能源”不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且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注重推进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实践证明,提升高优水平,满足多样需求,着力资源节约,突出整体协调,强化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与运作要点。就其内涵与特征而言,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既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又符合生态农业的要求。很显然,我国生态农业是根据农业资源问题突出和农业环境问题严重的基本评价和国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运用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系统科学原理对区域农业进行整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副业生产,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持久和稳定提高,是按生态工程原理组装起来的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使用技术体系,是协调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及解决发展与保护矛盾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高效循环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将生态农业定义为“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2]。我们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应该是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以最佳方式结合的优化模式,尽管组合形式各异,但都赋予了特定的丰富内涵。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循环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3]。形象地说,在农业循环经济中,发展是目的,经济是动力,循环是措施,立体是平台,高效是特征,和谐是追求,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统筹协调的新格局,力求在实践运作中,实现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目标。应当强调的是,现代生态农业应以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撑,以发达的现代型装备为物质条件,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市场经营理念为支持,保障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高效商品率。同时要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与此相对应,现代生态农业要适应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形成多元化的循环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绿色产业体系。   实际上,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与成功实践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丰富了内容。立足我国国情,倡导循环经济,突出因地制宜,创立不同模式,使良好农学传统与现展要求有机结合。就具体运作而言,要切实把好以下4个环节:(1)系统化,即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农业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中的各种事物、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以整个地球、整个人类(包括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人类的今天和明天)作为大的生态系统,人及其他生物、非生物是这一大系统下并存的子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并关注系统内外各组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使农业生产系统更加合理,更为有效。(2)减量化,即节约资源,减少成本。现代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充分运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它是在一种不影响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这与循环农业的思想内涵相统一,即寻求农业生物与其环境的最适关系,以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确保当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得到持续满足。(3)综合化,即整体协调,循环利用。追求目标就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都是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4)科学化,即技术介入,有效应用。在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现代高新科技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以便将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使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逐步转变为节约资源,摆脱资源约束,最终以科技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p#分页标题#e#   二、现代生态农业是乡村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与模式实践   (一)现代生态农业与乡村循环经济的内在统一性   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它与生态经济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很显然,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经济活动生态化,都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物质循环不仅是自然作用过程,而且是经济社会过程,实质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确切地说,生态经济原理体现着循环经济的要求,正是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与乡村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3,4],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的现代生态农业具有4个方面重要特征。(1)因地制宜建模式。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状况、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样的技术配套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2)高效节能求统筹。依托种养加有效链接为基础,以充分利用土地、水、生物等农业资源以及太阳能、生物能为手段,以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性绿色生产为目标,具有良好综合效益。它以节约能耗、大幅度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为手段,使各种有机物和废弃物得以多层级利用,注重变废为宝,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降低成本。(3)整体协调互为利。现代生态农业更加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树立“大农业”的观念,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使各产业之间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一种生态与生产协调,长远的宏观利益与当前的微观利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模式。(4)持续稳定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更加注重高优性、绿色度、安全观,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持续性。   (二)现代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最佳发展模式之一   借鉴生态工业的运作原理,现代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以合理投入获得综合效益。将农业生态工程的食物链和农业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链科学地结合为一体,一方面可多层次综合利用各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产物,创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使价值多次增值;另一方面通过产出或加工链环节,使人工安排的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更加合理,各种有机物和废弃物得到多层次利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投入市场,使生态农业长期处于“资源-商品-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因此整个农业生产系统是良性循环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生态农业包含2个重要内容:(1)内涵丰富,贯穿循环经济新理论;(2)形式先进,应用科学研究新成果。就实际运作而言,它是以合理、精湛的农业工艺和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数量多且品质好的产品,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与加工使产品增值,再通过提高系统的自身组织能力使自然资源增值,以维持系统生产的高效益,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形成持续、稳定、高产、优质的多元化归一性目标[6]。在全面总结我国传统农业以及现代农业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的概念,目的在于要依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下,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于一体而建立起来的生态合理、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笔者认为,现代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农业领域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实践形式。   (三)基于乡村循环经济理论的现代生态农业创新实践———圣农模式   在国内众多的农业循环经济企业中,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从农业产业化企业运作模式分类,它也是新兴的现代生态农业的创新模式。圣农模式主要集中在实施打造肉鸡主业链,完善生物工程和有机种植副业链的“一主两副”循环环节中,将传统养殖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通过组织养殖-加工-除污过程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资源的使用量(减量化),把上一环节形成的污染物变成下一环节的原料(再使用),形成循环的一个长链条,最终消除污染,实现零排放的循环发展(再循环)。就生产过程分析,圣农模式的特点是环环相扣,有序循环。“一条主业链”,即以玉米料-豆柏原料-饲料加工-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养殖-商品鸡屠宰-熟食加工-美其乐食品联销经营的肉鸡饲养加工及产品流通主业链。“两条副业链”,即以肉鸡屠宰-下脚料或废弃物的开发利用(鸡肠子,鸡羽毛等下脚料或废弃物生产高蛋白饲料,鸡胆提取胆红素,鸡肠子提取胰蛋白酶)为主生物工程第一副业链;以肉鸡饲养-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利用有机肥发展种植业(玉米、大豆、水稻、果蔬等)为主的有机种植第二副业链。“一主两副”三条产业链相互间构成横向耦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网状结构,形成相互间的物质循环。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得到如下启发,圣农模式之所以在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中呈现强劲发展之势,一是经营理念新,二是引入技术新,三是加工设备新,四是管理机制新,五是接口环节新。就其综合效益分析,仅在废弃物的开发利用上,圣农企业将鸡的鸡头、鸡爪、鸡血、鸡毛等下脚料以及蛋壳、鸡粪等废弃物全部回收利用。其中,第一副业链主要对每年企业在肉鸡饲养加工主业链中产生的鸡毛、鸡血、鸡内脏、种蛋壳等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回收开发动物粗蛋白质2500吨,新增产值1000万元。在此基础上,开发生物工程项目,即投资生产SEM(益生微生态制)、胰蛋白酶、胆红素、多肽氨基酸等生物产品,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以上。在第二副业链中,主要利用鸡粪开发生产有机生物菌肥,近3年来总投入2000万元,兴建2座有机生物菌肥厂,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开发。废弃物和下脚料的综合回收利用,既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又促进了企业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走出一条“发展中治理,治理中利用,利用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达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通过实地调研,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圣农模式代表了新时期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其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传统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有效转变。其持续且有序的运作,充分展示了生态友好,具有发展持续性;有效链接,具有技术匹配性;目标多元,具有利益综合性。这也许是圣农模式及其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之处。#p#分页标题#e#   三、促进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发展思路及其对策   (一)加强对现行生态农业改造与优化的思路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具有良好而扎实的基础,然而,由于现阶段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生态农业总体发展仍显欠缺。因此,必须抓住当今循环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强对现行生态农业的改造与优化,以促使乡村循环经济与传统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提升和转型。就发展思路而言,要以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设、新体系武装传统生态农业,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环境浸染率,减少生产损耗性。为此,要切实抓好3个重要环节。   1.乡村生态农业要向规模化与产业化转型。   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是在原来的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模小、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低,因而很难发挥出规模效益。因此,加强对单家独户的小农模式的调整和改造,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推行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必须走产业化道路。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转型包括土地的适度集中,农户的组织形式,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管理模式,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藕合与产业链的构建等。目前,一些地区已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基地”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农业股份制模式、农民专业协会、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发展模式、农工贸一体化模式、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模式等。   2.乡村生态农业要向无害化与标准化转型。   从总体上讲,生态农业注重物质的循环利用,对环境的污染一般较小。然而,一方面,我国许多生态农业模式仍然很粗放,在生产过程中尚没有达到清洁生产和无害化生产标准,如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许多生态农业模式中,大量的养殖废弃物通常没有经过检疫和无害化处理而直接用于肥料或水产养殖的饲料(如猪-鱼模式、猪-沼-果模式等),结果势必造成农产品卫生质量问题。同时,大量的有机废物进入水环境,也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显然,这些是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另一方面,生态农业还必须走标准化的发展道路。现有的许多生态农业模式缺乏标准化与可量化的结构比例,缺乏较为严格的技术规范,有很强的人为性、任意性和粗放性,不利于生态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不适合生产过程与生产质量的管理,也不利于生态农业的示范与推广。   3.乡村生态农业要向多元化与市场化转型。   除了生产功能以外,生态农业具有不可比拟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和生活功能,这些多元化功能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应大力加以开发利用,以提升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如一些地区借助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与科普教育,以获得多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生态农业也必须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国内和国际2个市场,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只有这样,生态农业才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7]。   (二)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生态农业跨越的发展对策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应用循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适时嫁接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中,进而深入探索具有现代农业特性,蕴含生态农业精华,贯穿循环经济内涵的现代生态农业。毫无疑问,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生产体系优化构建,是对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一场革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就具体对策而言,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   1.完善制度保障,实施环境管理。从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现代生态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实行科学规划,实现整体协调。现代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发展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地区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建设最佳的现代生态农业系统,使各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   3.加强技术研发,加速成果转化。循环经济的运作十分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产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产业生产。因此,研究开发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现代生态农业的基础,而加速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则会极大地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和乡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前,现代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等领域。   4.借鉴成功经验,推行规范管理。国外在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循环社会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同时,农业生产还要积极与国际标准化接轨,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有机食品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5.推进产业经营,促进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取向,也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发展资金,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便于区域内相关产业之间的耦合,同时,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两者相互间协同发展,必将促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8,9]。#p#分页标题#e#   6.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当前人们普遍对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了解还不深入,更谈不上去自觉实践。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宣传作用,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农业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现代生态农业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资源永续利用的公共道德准则,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掀起现代生态农业与乡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高潮。   7.要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多元投入。要重视现代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民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按照责、权、利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现代生态农业家园建设活动,实行多元投入,以扩大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标示制定,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与推行绿色消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