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畜牧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经济学下畜牧业经济发展与转型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畜牧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水平。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一个系统与整体,需要充足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作为基础,而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对肥料的需求,也可以为“劳动力”的增加提供保障。工业发展能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人们当前对肉类的多样化需求,为国民经济及个人收入水平的增加奠定基础。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例超过50%,如在美国畜牧业占比为50%左右,在英国占比为60%左右。对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而言,畜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70%。我国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占比只有35%。畜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肉、蛋、奶人均摄入量是我国的2~3倍,因此,必须加大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力度。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行业不断发展,畜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农业技术及工业产品的生产与改革等提供支持,满足国内对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1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分析
1.1促进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进入到新世纪之后三农问题就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多次把这一问题写入每年的红头一号文件中。而畜牧业的发展可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便利与推动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奠定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危机。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具备投资小、受自然因素影响小等特点。所以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积极有效地推动作用,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让农村经济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1.2有利于农业结构优化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极力追求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农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国家制定并大力推行各种措施后,农业已处于供需相对平衡的状态。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畜牧业如果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对农业结构的改进起到推动作用,让三元结构发展的速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农村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之间的相关转化关系变得更加明朗,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2畜牧业相关理论研究及作品评价
谈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队伍改革情况调查
摘要:为了解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队伍改革情况,对2015—2020辽宁省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辽宁省机构改革后,市、县、乡三级畜牧兽医机构以及工作人员、专业人员及村级动物防疫员等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体制机制受到冲击。建议在深化兽医机构改革中坚持机构“瘦身与健身”相结合,体制创新与继承相结合,改革目标与实效相结合,以期为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牧兽医;机构改革;机构队伍;官方兽医;监督执法
2005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出台以来,全国逐步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畜牧兽医机构队伍体系,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畜禽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重要支撑保障。2016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全国畜牧兽医机构体制改革情况调查。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面开启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新征程。辽宁省于同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省机构改革。为摸清本轮机构改革后,各地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建设现状,了解存在的难题,优化解决方案,2021年农业农村部再次组织开展了全国畜牧兽医机构队伍现状调查。本文结合上述2次机构队伍调查情况和对应年度全省猪牛羊禽产地检疫数据,以及近年来其他兽医工作内容进行了综合比对,以期说明2018年机构改革对辽宁省基层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1材料与方法
本文所用畜牧兽医机构队伍数据来自2016年、2021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畜牧兽医机构队伍调查报告。其中调查的畜牧兽医机构包括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其他相关畜牧兽医机构(如畜禽屠宰监管、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等)。畜牧兽医工作人员指在岗的工作人员,包括在编在岗、借调和聘用等人员。畜牧兽医机构专业人员指工作人员中具备畜牧、兽医专业背景的人员。2015年、2020年辽宁省全年畜禽(猪、牛、羊、禽)产地检疫数据来自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管信息追溯平台,作为改革前后同期全省畜牧兽医机构队伍工作量变化的参考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畜牧兽医机构队伍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摘要】翻转课堂这个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教学改革提到的热门话题,是指学生在家利用几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来完成一、两个知识点的学习后,回到课堂并不采取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则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的新模式。在课堂上大家可以相互询问、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教师问学生答等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一个全面深刻的剖析和掌握。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不仅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把握性,培养出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畜牧兽医专业;创新创业
一、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微视频至关重要,需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学视频短小精悍。关于教学视频的特点就是时间短、内容有针对性,一般只播放几分钟的时间,还长一点的视频也不超过十五分钟左右。每一个视频都阐述一、两个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了解每一个专业知识。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这个小视频刚好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学生能够较轻松的关注其内容;而且这些小视频又具有暂停、回放等放映功能,不想听就可以暂停,没听明白可以调节到前面部分,反复学习,更便于掌握。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如红细胞计数这一微视频,教师可以不用出现在实验室,没有别的多余的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一些摆设。教师只需要一台显微镜、一张试验台和若干实验用品,这一特点区别传统的视频需要传达出来的知识点明白清楚,没有老师、同学在旁边的干扰。3.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吸收上课的内容。由于记忆力的个体差异、自觉性的不同,很多学生就缺失了自我复巩固知识点的环节。而新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下,微视频可以对学生重新建构学习流程。教师除了对学生提供微视频,还可以进行在线辅导、交流。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同学通过互动来巩固课前所观看的视频,因为之前在提前了解到不同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不懂或者学不好的学生进行辅导,通过教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更有助于促进对知识的吸收内化。4.复习检测方便快捷。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特点还表现在,学生在观看了教学视频后,通过视频后教师事先放置的四到五个小题目对自己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一出学生自己就能判断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假设所有的题目都没有作对甚至没懂,学生又对视频内容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可以返回到视频阶段反复观看看懂看明白为止。教学视频一直存在于APP或者教学网络上的,即便是学生在学习之后的任何时间内都可以对之前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涵
1.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通过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具备别人所没有的思想就是创新,如,在临床实践中,学生往往要随身带一些药品、注射器具等,这些零碎的工具必须配给医药箱,在翻转课堂上谈论到此种问题时就会想到设计一种供实习所用的医药箱。同时在翻转课堂的讨论环节中可以培养产生创意的能力。很多新的创意的点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互相讨论、提出提问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正好为学生产生的创意做出了准备。2.利用新思想、观念或创意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如,通过对临床诊疗技术中注射的实习后发现之前使用的注射器使用不如意、携带不方便,于是有了设计一种新型兽用注射器的新想法,然后把这种想法进行创新创业。所以说,要想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要有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创意,这些也就是其真正内涵。3.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就必须要知道怎样应用和实现新事物价值的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合而成,包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对事物的批判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新事物的不同想象力、实践动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把各种能力整合到一起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民国期间海南岛粮食不足的成因
自古以来,海南岛的粮食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1]据有关资料,1952年全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632万亩,亩产60公斤,总产38万吨。到1992年达到203.65万吨,[2]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占有量由1978年的216公斤,提高到303公斤,全岛粮食首次实现基本自给。1998年粮食产量230.12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比1952年增长3.08倍。但如果比较50多年以来海南人口的增长,以解放初的250万人口和今日的八百多万人口来对比,则3.08倍的增长也就无形地消失了。就总体来说,时至今日,海南省还是一个粮食有缺口的省份。粮食生产对一个地区而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有人会说:地区经济发展了,有了钱,从外部输入粮食不是一样吗?可以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粮食是大众必需品,和平时期或世界粮食丰产的年份,当然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世界形势有变化,或者世界的粮食歉收,那么每个人的生活,乃至于生存都是问题。所以,经济发达的日本,其粮食的生产一直是其确保的任务,日本的大米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从这个意义上看,海南的粮食问题就不是一个小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民国时期,海南粮食不足问题尤为突出,集中地反映了海南岛粮食生产的特点及显现问题。目前,学界对这个研究不多,笔者在这里做一个初步的研究,向学界请教。 一民国时期海南岛粮食的生产状况 民国时期海南岛的粮食生产大致包括三类,即稻米、番薯和杂粮(主要是豆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对民国时期海南岛的耕地面积、粮食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做一个初步的研究。关于民国时期海南的耕地总面积的记载,缺乏原始资料与数据,没有一个系统、详尽的统计数字,因而呈现着极为混乱的局面。接下来,笔者综合各种资料做一个比较。《改订海南岛志》①说:全岛“可耕地约80万町步,②农田面积有25.5万町步。”[3]382即有耕地25.5万公顷。《海南岛建设论》说:“本岛的农耕地如前述约占全岛面积的10%左右,但其中的水田面积,在各种资料中记载并不一致。台湾总督府《海南岛农林开发参考资料》第七号中称在十万町步左右;同资料第一、四、十七号说389,500公顷;林永昕《海南岛热带作物调查报告》说有4,269,400亩(约合284626.6公顷);民国三十年琼崖统制局的《琼崖各县米粮生产消费调查》则说有3,822,400亩(约合254826.6公顷),但实际的种植面积会少一些。广东省建设厅农林局《重要作物统计表》则认为有293,690町步。[4] 据日文资料《关于日本人在海外活动的历史调查第29册———海南岛篇》(以下简称《海南岛篇》)的记载:海南岛“农耕地中水田387,500公顷,旱地74,700公顷”;[5]这样合计有耕地46.22万公顷。不过这个数字是日本人按海南地图所标示的土地类别来计算的,当然不会很准确。所以,其编者也指出:“这只是地图中所标记的面积,据推算每年实际耕种的实用面积有27万,旱地也有五六万,相对于全岛面积实际耕作面积被认为比13.48%要更少”。据广东省政府的调查报告,海南岛十三县农用地总面积3,852,700华亩,①农家户数有38,530户,一户平均9.9华亩,而广东省全体户平均为12华亩,全国户平均为20华亩。另外,在岛内最多的是崖县平均18.08华亩,昌江县户平均仅2.87华亩。这些耕地面积的数字也是依据图上测定推算的结果,它也可以从下表的贝斯科教授的调查表中的数字得到说明。2519平方公里约合251900公顷,即为25.19万公顷。我们注意到,所谓“3,852,700华亩”即合25.5万公顷。同上资料也记载:海南岛耕地中水田1126平方公里,旱田1157平方公里。以此折算,则海南耕地中水田有11.26万公顷,旱田11.57万公顷。 上述的数字也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数字,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每年海南岛粮食的种植面积,变化应当是比较大的。如1935年是海南粮食丰收的一年,这一年的耕地面积就很大。据广东省农林局的调查,1935年海南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及产量如下:据上表所显示的数字计算,1935年海南粮食生产中,稻米的面积为29.14万公顷;番薯的面积为7.11万公顷,合计36.25万公顷。最大宗的粮食作物产量中,稻米42.56万吨,番薯类17.5万吨。 其次,我们考察一下海南的水稻栽种面积和水稻产量。海南岛地处中国的最南部,稻米是本岛的主要食粮,因而水田是耕地中主要的耕地。和上面所提到的情况一样,民国时期海南岛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也一直没有准确的数字。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相关的资料进行一些类比研究。据日文资料:当时海南岛全岛水田总面积不超过8万町步,[8]也就是说,合约8万公顷,即120万亩。“本岛缺乏灌溉水利的旱田与水田各占其半,据1935年《中华民国统计提要》,耕地总面积二万五千一百八十九公亩中,水田一万二千六百五十六公亩,旱田一万二千五百三十三公亩”。[3]3821亩相当于6.667公亩,据此计算,则全岛水田只有3778亩,所以这个数字不可信。 我们对历年来海南的粮食产量进行比较,“1949年海南粮食播种面积只有42.1万公顷,产粮37.9万吨”。[9]从上面的比较可以认为上表的29万公顷的数字大致是可信的。由于没有每年的稻米产量的统计数字,所以研究者对海南稻米的产量,都是根据稻田面积,特别是水田面积来计算。在抗战胜利后,李恭宇在《开发琼崖议》中说:“就产量而言,全岛产米总额,未曾作精密的调查与统计,故缺乏正确数字可考。”据一般估计,战前米产总额,年一千万余担左右。民国二十三年广东省政府曾调查琼山等五县米产情形,其数字如下(单位:元,币种:大洋):以米产总额与人口总数相较,似尚有不敷之数。据琼崖专署估计,平均每年仰给暹[罗]米、越[南]米供给,当在二十万担以上。”[10] 再次,我们研究番薯和杂粮的生产情况。因为岛内稻米的不足,必然要有补充,故有番薯、杂粮。特别是番薯,因为单位产量大,生产期短,因而是海南稻米的极大补充。30年代,广东全省九个区中,杂粮产量最多者为第九区,即海南部分。从中不难看出,海南岛是广东中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从粮食的生产也反映了其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其情况如下:[7]9012,526,645担合约62.6332万吨。1936年“海南岛的番薯生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全岛普及性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为31,758町步,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11.7%”。[11]可以认为,海南的番薯种植面积大致在3万到5万公顷的程度。据徐俊鸣教授的研究:“海南岛的农作物,除了水稻之外,蕃薯是最重要的。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种,产量(折合稻谷)占粮食的五分之一。”[12]#p#分页标题#e# 二海南岛的缺粮问题与进口粮食概况 民国时期海南岛,“虽然米是海南岛居民的主要粮食,但由于岛民的农业技术尚未摆脱原始农业的状态,全岛米的产量不能满足其对米的需求,每年从泰国、法属印支输入大量的米。虽然输入量依年份不同有所差异,但多的年份达170万元,少的年份也输入额达100万元。”[5]30 《海南岛志》也说:“……全琼所产谷米,不足自给,每年由安南、暹罗、安铺各地进口米价,其数达二百万两(黄金)①以上。地广而土沃,尚须仰给于外,则其田野之不辟,人事之不勤,概可知矣。兹将最近四年间米之输入担数,列表如下在一些日文资料中,有更加详尽的资料。据解放初期的调查,“海南历年来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要倚赖外地支援,在抗战前每年生产稻谷约850万担,番茨约414万担,每年调入粮食量,据海关统计:由1911年至1939年间,每年输入洋米17万担,最多的一年,曾达87万担,此外由省内各地调入的每年平均达1.8万担至2万担,另面粉3万多担,杂粮类(主要为豆类)3万多担。抗战前每年依靠外粮接济数,大致为25万担,战后据伪农林局1947年的统计:稻谷产量853万担,年消费量1,062万担,计不足209万担。解放以后稻谷产量逐年增加:1952年比1936年增加19.8%,1954年已比战前增加45%。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要日益增加,据海南粮食处的统计:1954年由外地运入的粮食仍达196万担,其中稻谷32万担,生产仍赶不上实际需要。”[14] 民国时期的广东省是一个粮食不足的地区,而与海南毗邻的雷州与钦州地区也是缺粮地区。有资料说:雷州地区“粮食向来不足自给”;钦州地区“在过去(指解放前)是粮食不足地区”。钦州地区在解放后才有粮食外调;而雷州地区在1954年还由外地调入59万余担粮食。[15]45在民国时期,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广东由于有地缘以及经济的优势,所以即使其粮食存在着不足,对其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可以说也是有限的。但海南不同,海南是经济落后地区,粮食的输入对地方财政而言,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抗战时期,日本人侵占了海南岛的主要都市和沿海地区,同时切断了海南和岛外的经济往来,即华侨汇款不能顺利地流入岛内;同时外地的粮食也不能顺利地进入;此外,日本人为维持其军用粮食的生产,又夺取了海南岛沿海的土地,造成海南岛的粮食生产进一步下降。故而在日军侵占海南岛时期,造成了海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粮食恐慌。而抗战之后,岛内又处于内战之中,粮食问题就更加突出。 三民国时期海南岛粮食不足的原因 造成民国时期海南粮食不足的原因比较多,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民国时期,随着海南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人口的增加,粮食的消耗越来越大,粮食的缺口也就越来越大;这一时期海南岛热带作物产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占有了一些原本是生产粮食的耕地;此外,民国时期,岛内的战乱不断,也是一个原因。但是笔者认为,民国时期海南粮食不能自给的本质原因,还在于海南岛农业自身存在着许多弱点。 海南岛粮食生产的落后,究其原因,技术的落后是其主要方面。《海南岛志》中指出:“本岛农作物,以地燠故,品类繁杂,而耕耨节侯,亦与内地迥不相同,兹将本岛现有作物,及将来可以栽培者,述之如左。(一)稻有水稻、旱稻二种。水稻种于低湿之田,普通旱造于大雪前后播种。大寒立春之间插秧。夏至小暑之间收获,晚造于芒种前后播种,大暑立秋之间插秧,霜降立冬之间收获,亦有于晚造收成后,随种一造,至明年二、三月收获者,是为一年三造,但以种二造为多。此等耕作次数,皆因其地之肥瘠,及农民之勤惰而异,非天然限制也。米有糯、粳之分,色有赤、白两种。普通播种,一斗收量一石至二石不等。上田一亩,收谷三石,中田二石,下田一石。方之台湾一亩收五六石者,实膛乎其后。”[13]277-278直到“1949年水稻种植面积505010亩,总产34827.25吨,亩产仅63公斤。”[16] 农业技术的落后可分为二个方面。一方面是水利设施及农具的不足和落后,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海南岛是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地区,取水是关键性的,但据解放后的统计,全岛只有水车125部。沟渠也不多。《海南岛全貌》:“水田除使用溪谷的小池之外,灌溉多以人力,或水车行之,他无引水的设施,用肥仅有少量的牛粪及花生壳,地力消耗殆尽,农夫就自然地放弃此地的使用”。[17]解放后,中山大学地理系徐俊鸣教授在《海南岛》一文中指出:海南岛有可能有一年三熟、四熟的条件,[12]但同时也指出:“不过,海南目前还是一年种一次水稻的最多,一年种二次水稻的次之,而一年种三次水稻的还很少。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水源缺乏,一部分是人力的不足”。[12]其中人力的不足,是因为灌溉要求大量人力。“解放前,水利设备缺乏,建设的农田水利仅有65宗,其中已完成的有50宗,未完成的有15宗,受益农田共19万市亩。工程本属草率,又不重视管理,致大部残破已失去效用。各地农民除用水及用很简单的水车灌溉或造临时水坡外,没有其他灌溉工程,每年种植时期均赖天雨”。[14]335我们考察这65宗水利设施的建设,发现实际上就是日本侵占海南岛时期所建设的设施。换言之,在整个民国时期,除此之外,没有兴建过一宗大型水利设施。由此可见,海南岛水利设施的缺乏。在解放初“全岛六百万亩耕地,只有一百万亩有水利灌溉设备,其他经常处于自然灾害的威胁中,特别是旱灾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水利是海南岛农业增产的关键”。[18] 陈植在《海南岛新志》中也说:“尝考海南之所以引为严重问题者,厥惟民食之不足,而食粮问题,如从稻作之改良,水利之改进着手,则其增产,绝非难事”。[19]另一方面是良种及栽培技术的落后。在良种及栽培技术方面,一直没有大规模的良种引进和栽培技术的普遍培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政府的注意力不在于此;二是基础教育薄弱下的农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的不足,即人们所说的“惰农”问题。[20]抗战之前,海南一直没有专门的农业学校,只是日本侵占海南岛期间,日本人创立了两所农业学校,但时间都不长。从上面的表格的情况,可以看出,即便如此,人数也只有200多人而已。抗战胜利后,为发展海南农业,1946年秋,本地人士曾桐春等创立私立海南农业专科学校,设有农艺、畜牧2个班,1946-1947年先后招收二期学生,每期共80人,每个专业1个班。1948年合入私立海南大学农学院,有农艺、畜牧、农经3个系,每个系1个班,每班约30人。私立海南大学1951年初停办。此外,还有1946年创立了国立琼山高级农业职业学校。[2]351-354#p#分页标题#e# 其他如化肥、农药方面,技术的落后也是显而易见的。民国时期海南的化肥使用记录极少,只是在一些从事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园中有少量的使用,再就是在日本侵占海南岛期间,日本的农业企业有过使用的记录。而一般农民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据《琼山县志》的记载:“1952年,本县农民开始使用化肥。1953年,开始使用化学农药‘666粉’”。1952年琼山县化肥的供给量是116吨,而且只有氮肥,1954年才开始供给磷肥,1960年开始供给钾肥。[16]336琼山是海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以它的情况有相当的代表性。上个世纪50年代徐俊鸣教授在《海南岛地理》中认为,海南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在于三点:其一是“垦殖指数小,荒地尚多”;其二是“复种指数小”;其三是“耕作粗放,单位面积产量甚低。”[21] 笔者认为,此三点,都可归属于农业技术落后的范围。综上所述,民国时期造成海南岛粮食不足的原因,固然有政治等方面的干扰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的海南岛社会生产自身存在着多种问题,如现代的意识、文化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在今日也存在于海南社会中,因而我们进一步研究民国时期海南岛的粮食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对今日海南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
畜牧业发展促进脱贫工作思考
[摘要]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而发展畜牧产业是实施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之一的特色农业扶贫行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畜牧业;脱贫;b小康社会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南端,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北依中条山,南临黄河水,依山傍水,北高南低,山峰耸峙,沟壑纵横,资源丰富。全县共有228个行政村,26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1万,耕地3.67万hm2,牧坡1.67万hm2。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平陆县“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实施特色农业扶贫行动的重要工程列入议事日程,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为平陆实施脱贫攻坚提供了新的思路。
1平陆畜牧业的生产情况
平陆县畜牧业基本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畜禽养殖总量大幅提升,优势产业区域初步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明显好转,龙头企业建设取得突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畜牧业增收能力逐年增强。但是,平陆县畜牧业仍存在着生产总量偏小、规模养殖比例不大、龙头示范引导和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
1.12017年与2010年对比发展情况
截至2017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0.51万头比2010年的1.06万头减少了52%,猪存栏11.1万头比2010年的6.6万头增长了68%,羊存栏6.6万只比2010年的5.1万只增长了29%,蛋鸡存栏30.6万只比2010年的38.3万只减少了37%。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2万t、0.24万t、0.31万t,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比2010年的2.1亿元增长了33%。
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经济的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带动农业产业新的绿色革命,而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传感器以及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成果蓬勃发展,成就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在农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科技创新成果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力显得尤为突出,基于这种背景下,对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经济方面产生的推动作用做一个具体分析,并就如何发挥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经济推动作用提出相应的策略,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成果;农业经济;推动措施
0引言
随着科技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了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在各个产业表现出了影响力和作用力,在农业发展中,加大了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并推出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发展体系。根据中国农业部的统计报告,2016年我国在耕地改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以及热带经济作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此外,在农机设备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了农机装备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整合了行业的优势科技资源、先进制造能力,推出科技含量高一倍的农机设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而我国农业的科技创新还在持续,2017年,中联重科提出“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程解决方案服务商”的业务战略。可见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1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
1.1推动农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科技创新成果使农业在规模建设、利润增长和产业化发展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从而推动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的生产方面以及农产品加工贮藏方面的应用含量不断提升,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从根本上提高了经济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科技在农业增长中所占的份额提高了7%,整体比重超过10%,同年农业经济增长率为17%。其中在农机设备方面,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加快了其机械化进程,使得农产品的农机设备成本在2016年下降5%,但生产效益提升10%,整体经济效益提升11%。此外,由于技术装备科技含量提高,农业与其他行业的信息交流加快,从而提高农业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了资金占用,提升了农业企业的效益性。推动了农业经济在效益方面的科学化、集约化的发展,拉动效益的稳步增长。
污染源普查统计对环境治理意义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污染源排查统计工作更加重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污染源普查统计对环境治理的意义,以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统计为例,在总结污染源普查统计工作范围、种类、核算等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污染源普查结果,同时,探讨污染源普查价值,分析改进之处,希望为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污染源普查;环境治理;排放量
现如今,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已经成为必然[1]。我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工作在2007年开展,第二次普查统计工作在2018年,工作仍然在进行中。本文在数据分析中以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统计结果为例进行讨论。
1污染源普查工作内容
污染源普查工作中,主要普查对象为工业、生活、农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以及其他污染物[2]。其中工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第二产业中的除了建筑行业的其他所有行业的活动,共包含39个工业。生活污染源主要调查第三产业的污染物以及居民生活污染物来源。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主要是农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第一次普查工作中,农业污染源仅调查了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污染源,如化肥、农药、秸秆等。畜牧业、渔业主要对象为人工养殖场所。居民生活污染物源主要是指一些废物的处理厂,如污水、垃圾、危险废弃物等。普查污染物种类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类,废水污染物包括了测定氨氮、石油(其他植物油)、需氧量、重金属、挥发酚等含量。废气污染物种类除了废气之外,还有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固体废弃物种类较多,包括各类行业生产的废物,如污泥、放射性废物、废渣、粉煤灰、污染石膏、煤矿石等。污染源核算方面,采用的核算方法有三种,包括物料衡算法、产排污系数法、实际监测法等,主要核算指标为产出量和排出量。
2污染源普查结果与分析
由于各地污染源普查结果均不同,因此以某市为例进行分析,从2007年开始普查工作,2008年完成,经过两年时间,并编制了调查报告。市内安排的普查人员超过了千人,指导员超过百人,数据人员也超过了百人。经过全市普查,发现工业污染源有5000多个,农业污染源共有9200个,生活污染源近4000,还有30多个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在第二行业方面普查对象超过4000家,工业园废水、废气、废物产出量和排放量主要通过计算得到。依照行业来分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食品类产业占到50%,其次加工淀粉类制品行业,占31%,第三是造纸类占7%。全区氨氮排放量行业统计,化学用品行业所占比例超过50%,其次是特种陶瓷制品、淀粉类制品企业。废气统计方面,二氧化硫所占比例最大,为38%,其次是工业粉尘,比例在29%,第三是烟尘22%,第四是氮氧化物,比例在11%。由于废气种类较多,以二氧化硫为例进行分析,排在第一位的是热力生产企业,其二是淀粉加工类企业。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食品加工类、淀粉制造类、化学用品制造类属于该城市污染最为严重的企业,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来对待。在废气排放方面,热力生产企业、淀粉加工企业属于生产废气量最大的企业类型,需要增加对这类企业的环境监测。
国外农业推广服务体制
一、日本农协的概况
农户通过农协销售自己的农产品(销售事业),销售农产品后所得的资金会自动被打入到农户在农协所开的户头上(信用事业)。然后,农户在农协的指导下订立下一步的营农计划、进行农业生产(营农指导事业),并通过农协购买所需的农资材料、借贷资金(购买事业和信用事业)。农户购买农资材料的费用会自动从其农协户头上扣除(信用事业),扣除后的余额就成为农户的生活费。而从生活费中扣除农户加入农协保险事业的保险金(共济事业)、通过农协所购买的生活用品的费用(购买事业),再付完其它生活设施的利用费(利用事业)、医疗费(厚生事业)之外,余下的就成为农户的定期存款。农协将农户的定期存款借贷给农业相关企业,从中所获得的利息一部分成为农户的存款利息,剩下的差额就成为了农协的经营费用。农协内部设置了不同的部署来开展以上的业务,并且为了业务能够顺利展开,农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分部或是分店。农协会员也不仅仅停留在利用农协服务的程度上,还在农协的组织下成立了许多不同的会员组织,开展自主活动,以配合农协的各种业务。比如“西红柿部会”、“苹果部会”等,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会员聚集在一起成立专业部会,这些专业部会的会员一起接受农协营农指导员的指导,一起制定生产、销售计划,一起参加农作业以及农产品的发送业务。除此之外,还有以村落为单位成立的诸如“农家协会”一样的会员组织,召开村落座谈会等讨论有关改善农业经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事宜。还有很多农协设置了以青年会员为主的“青年部”和以妇女会员为主的“女性部”等。农协体系还在都道府县和全国层次分别根据业务的不同设置了多种联合会,自下而上形成了紧密的垂直连接关系。都道府县联合会是以各都道府县内的基层农协为会员,全国联合会则是以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基层农协为会员。近年来,农协和其他一般企业的竞争日趋激化,为了加强农协的竞争力以及促进农协经营的合理化,农协系统开始了基层农协的合并运动,甚至出现了如奈良县和冲绳县这样整个县的农协合并成一个大型农协的情况。与此相应,农协系统也在推进着都道府县联合会和全国联合会的统合,“农协—都道府县联合会—全国联合会”的三级体制正逐步向两级体制转化。除了以上所述的综合农协以外,日本也存在专门从事畜牧业、园艺、桑蚕等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不开展金融业务的专业农协。在日本,综合农协占据主流地位,综合农协截至2013年3月末共计738个,会员总数(截至2012年3月末)共计为983万人,其中正会员467万人,准会员517万人。一般在同一地区只能设立1个综合农协,而专业农协的活动不受区域限制,在同一地区可以设置数个相同领域的专业农协。与综合农协相比,专业农协会员数量要少得多,经营规模通常也较小,至2013年3月末日本共有专业农协1915个。由于专业农协不从事金融业务,所以,专业农协的会员通常还同时加入同一地区的综合农协。
二、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理念和地位
正如“没有指导事业就没有合作社事业”、“没有学习活动就没有合作社运动”所言,农协在理念上将营农指导事业和生活指导事业看做是提高会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两个事业。农协组织是会员为了提高自身的农业经营水平和生活水平而自发结成的组织。因此,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是以支援和指导会员为了改善农业经营水平而自主进行协同活动为宗旨的。换言之,农协组织需要唤起会员自发地、而不是被动地改善农业经营,并且促进会员从单个的行动转换成协同互助的活动。农协的营农指导事业不仅仅只是对会员进行特别的教育或研修,更不仅仅是某项技术的推广,而是从教育的角度,通过会员参与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农协组织的运营活动或是利用农协开展的各项业务而展开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说,营农指导事业不单单是营农指导部门或营农指导员来实施的,而是由整个农协、农协所有的职员以促进会员农业经营的改善和区域农业的振兴为目标、在推进农协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推进的。营农指导事业在农协展开的各项业务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农协的其他业务,比如农畜产品的共同销售、加工、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以及金融、保险业务都是限定在流通过程中,只有营农指导事业是与农户的生产过程直接相联系。通过营农指导事业使会员的农业经营得到改善,也就意味着有可能使农协的“销售事业”和“购买事业”得到进一步扩大。并且,通过农业经营指导,会加强农户对农协的信任,从而进一步使农协组织自身和协同活动得到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营农指导事业对农协自身以及农协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营农指导事业的重要性虽然被承认,但是它在农协内部究竟应处于何种地位一直未被明确。直到2001年,日本对《农业协同组合法》进行了修改,将营农指导事业定为农协的第一事业,从法律上承认了营农指导事业为农协开展的众多事业中最基本、最应该重视的事业。农协试图通过加强营农指导事业的法律地位从而达到强化营农指导的目的。
三、农协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及体制
1、主要内容
行政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是以与生产有关的技术指导为中心的,而农协的营农指导活动是农协为会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开展生产上的技术指导,还必须适应农户的各方面要求,开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和供应活动、土地利用的调整(借贷等)业务、以及指导税务申报等有关经营指导方面的工作。营农指导事业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有关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方面的指导。②制定所管区域农业振兴计划的同时,指导各农户制定与此相应的营农计划。③对主要的生产手段———土地进行集体整备。④根据“适地适作”的原则,建立大规模生产体制,使农业生产形成产地化。⑤指导本地区地域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推进本地区的复合经营。⑥为了统一农畜产品的品质引进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或饲育的标准。并根据农户的营农计划,指导农户参加生产资料的共同购买、引进农业经营资金。⑦为了统一农产品的规格,组织共同选别和共同检查。⑧指导会员按照各自专业进行组织化生产,相互交换有关栽培或饲育的技术知识,从而提高会员的技术和经营能力。⑨培养农业继承者等农业、农村的主力军。⑩支援会员的组织活动,培养农民带头人,养成会员的协同意识,促进农协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