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安全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虚假安全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虚假安全论文

科技期刊对虚假网站的防范与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科技期刊,网络不仅改变了编辑的工作方式,而且是期刊进行宣传、提高影响力的有效手段。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通过官方网站的远程采编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编辑以及免费阅读等功能,因此官方网站是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以及读者的联系桥梁,是科技期刊对外推广及宣传的重要阵地[1]。随着我国研究生扩招及对科研投入的增加,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需求持续增长。互联网时代,作者一般会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期刊的官方网站,而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管理、监督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建立虚假的科技期刊官方网站进行诈骗[2],即通过虚假网站的在线投稿系统欺骗作者投稿,以骗取作者的审稿费、版面费等,严重损害了作者和学术期刊的权益,并造成了恶劣影响[3]。我们以“虚假网站”和“假冒网站”为关键词在知网中进行搜索,共搜索出203条结果,但是多数为科技期刊发表的“警惕虚假网站的声明”,可见很多科技期刊都深受其害。面对日益泛滥的虚假网站,科技期刊编辑部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有效解决问题,唯一能做的就是发表声明,期望作者不要上当受骗。为此,我们从科技期刊编辑部角度给出虚假网站的防范和打击措施,以期能够引起科技期刊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共同打击虚假网站的不法行为,净化学术环境,规范出版秩序。

1虚假网站对科技期刊的影响

虚假网站对科技期刊的影响非常大。1)期刊声誉受损。不法分子盗取科技期刊信息建立虚假网站,打着期刊的旗号,骗取作者的钱财,败坏了科技期刊的学术和品牌声誉[4]。期刊甚至会因此而受到不明真相作者的指责,作者受骗后,会在相关的学术论坛中点名指责某某期刊,称其有骗取审稿费的嫌疑,严重损害了科技期刊的名誉。2)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不法分子盗用学术期刊的刊号、名称等信息,使科技期刊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3]60。3)稿源流失。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研成果的平台,主要为公益性单位,经济实力远远弱于盈利的公司、企业,因此在百度搜索的竞价排名机制中必然处于弱势。虚假网站存在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骗取钱财,必然会千方百计进行百度搜索优化,使其排名靠前,从而使作者被动受骗,将文章投到虚假期刊网站,阻断了科技期刊的部分优质稿源,影响了期刊的良性发展。4)作者对国内期刊失去信心。作者在受到虚假网站的欺骗,而又无法进行申诉、无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后,必定会心情沮丧,从而对国内期刊失去信心。下次再投稿时,即使需要请英文润色公司进行润色,为了稿件安全作者也会选择国外期刊进行投稿[5]。另外,作者身边的人也会受其影响而对国内的期刊失去信心,从而形成蝴蝶效应,对国内科技期刊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2虚假网站的防范和打击措施

2.1防范措施

作者从百度搜索中难以获取期刊官网的一部分原因是期刊没有重视官方网站的宣传工作,即期刊网站的显示度不高。为了增加期刊官网的显示度,编辑部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1)在每篇文章中标注网址。科研人员从知网等数据库获取的文献多为单篇文章的PDF,而对于期刊的版权页很难获得,也就无法获取期刊网址。这种数字出版中单篇文章与期刊信息分割的问题需要引起编辑部的重视,因为这种分割问题不仅阻碍了作者获取期刊网址,而且也会影响期刊的引用率[6];因此,建议期刊在每篇文章的恰当位置(如首页页脚、页眉等)标注期刊的网址,这样即使作者获取的为单篇文章的FDF,也可以准确获取到期刊网址。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将其官方网站放置在首页的左下角,这种做法值得大家借鉴。2)增加期刊官网的显示度。通过新媒体(微博、QQ、微信等)广泛宣传期刊的官网。同时,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多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通过发放印有期刊信息的宣传笔、记事本等进行宣传[5]。编辑部还应该在官网的醒目位置给出辨别虚假网站的资料,并可以为作者作相关知识的报告,增加作者辨别虚假网站的能力。3)进行百度“官网”认证。“官网”认证后,以刊名为搜索词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是蓝底白字认证“官网”标识的官方网站,作者很容易进行有效识别。4)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是1个内容比较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与用户一起,建立知识共同体,创建一个涵盖各领域知识的中文信息收集平台。目前,百度百科已有超过1500万个词条[7]。百度百科的开放属性,决定了网络中的任何人都可以对词条进行编辑,因此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太多复制抄袭、太少原创;信息更新较慢、滞后严重;权威性、可信度较低等。因此,对于学术期刊编辑部,可指派专门人员关注百度百科中关于期刊的介绍,及时对期刊信息(主编、ISSN号、出版周期等)进行更新。编辑词条时,百度不允许出现QQ、邮箱地址、电话号码、网址、微信号或其他联系方式,因为百度认定这些信息为广告,属于违规行为。另外,对百度词条进行编辑,最后必须有权威参考资料,可用的参考资料包括大众认可的权威媒体新闻报道、专业学术网站研究成果、公立出版社出版书籍等。5)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3大数据库中,万方数据库中有期刊的网址,但其更新较慢;因此,如果期刊的网址、主编等信息有变,建议编辑部积极、及时联系万方数据库,进行相关信息的更新。

2.2打击措施

阅读全文

新媒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意义探析

【摘要】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接触和使用各类传播媒介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识别和应对虚假不良信息的能力等。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开展主题活动、营造文化氛围等途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社会各阶层应当积极参与,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意义;任务;途径

截止到2020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比2020年3月提高了2.5%,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到9.32亿,占网民总数的99.2%。[1]当前,互联网的普及规模逐步扩大,普及速度越来越快,各类网络新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更新及时、便于检索、便于互动等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审核把关不严、不良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侵权事件频发等问题。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为频繁的群体之一,他们受新媒体的影响也最为直接。

一、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接触和使用各类媒介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具体包括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等。[2]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涉世未深,在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不实信息、错误言论的影响,容易受到各种利益诱惑,一些不当言论或者产生一些过激举动,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理论授课的方式进行,形式死板,缺少互动,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呈现思政课的内容,与当前的时事新闻结合起来,并通过话题讨论、实践感悟、作品交流等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在热烈的活动氛围中使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认识上的提高。2020年上半年,安阳工学院思政课老师们结合肺炎疫情防控的时代背景,精心设计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强大中国力量》《科学应对疫情,凸显制度优势》等多个授课专题,通过钉钉直播的形式与学生在线分享,并通过弹幕、连麦、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互动,产生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阅读全文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诚信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诚信教育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缔造者,肩负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神圣使命,诚信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依旧严峻,作为大学生成长路上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思政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所在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诚信;美德;中国梦;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2017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但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依旧形势严峻,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课堂诚信缺失、考试诚信缺失、人际交往诚信缺失、学术论文诚信缺失等几个方面。

1.课堂诚信缺失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途径,在2017级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学的统计调查中发现,90%的同学认为课堂知识必须当堂学习透彻,但是40%的同学对课堂知识没学懂的情况下不会主动找老师刨根问底,反馈给任课老师的信息是已经学懂上课内容,这种课堂诚信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课堂不知为不知的诚信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反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生对自己上课知识是否掌握的诚信反馈行为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教学进度和课程讲解的详尽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的掌握学科知识面。培养大学生课堂的诚信行为对于提高学生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提升学习的深度和拓展学习宽度都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2.考试诚信缺失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出版诚信体系构建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诚和信都有诚实不欺之义,但是细分来看,二者也有一定的区别:“诚”侧重于人性实现和人的本真存在之完成,“信”则侧重于人际关系的履行方面。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诚信缺失和各种道德乱象,在学术领域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学术诚信是人类一般道德规范在学术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与学术事业的内在特征有关,并随着学术本身的发展和学术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而不断充实和丰富[1]。学术诚信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学术出版的相关主体对学术研究要讲求“诚”;第二,对其他研究者及其劳动成果要讲求“信”。但是当前学术浮躁之风盛行,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一稿多投(发)、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给期刊学术诚信带来极坏的负面影响[2]。一方面影响了期刊出版的可信度和公信力,造成了学术信任危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的期刊学术诚信领域缺乏监管和治理机制,近年来学术诚信也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研究问题。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形式,近几年来颇受关注,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因此具有在多种场景应用的可能。2016年10月中国政府《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在一定程度上指引和加速了区块链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进程。目前区块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期刊学术诚信方面也可以借鉴,利用区块链技术特点,为构建期刊学术诚信体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学术期刊出版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出版之前: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学术不端现象

剽窃、抄袭和侵占,是学术不端的最主要表现之一,目前存在的情况也最多。表现为:引用他人成果,故意不注明出处;故意将他人未发表的全部或部分学术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使人们误将其视为原创作品。特别是目前的系统和软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盲点”,一些“隐形”的学术不端难以发现,更难以监管。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是指将同一篇论文同时向多个刊物投稿。重复发表是指将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集或类似出版物形式发表的论文再次发表[3];在没有征得首发和再发期刊同意的情况下,将中文发表的论文用其他文字在外文学术期刊上再次发表。论文数据造假。主要包括伪造数据、篡改数据和买卖数据。伪造数据是指未经过正常的渠道或者实验过程,凭空捏造出论文数据;篡改数据是指故意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故意对自己不期望得出的结果进行挑选或者删除,或者故意使用非正式或者误导性的统计手段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结果进行有偏向性或歪曲的表述;买卖数据是指论文中的数据是真实的,但不是作者本人实验所得,是由他人做出来的,论文作者通过花钱购买到的数据。

(二)出版之中:专家评审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

审稿专家与被审论文不相匹配。一方面,审稿专家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编辑在选择送审时也不可能一一具体了解,可能导致对稿件的误审误判,从而使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送审时专业匹配困难。目前学术研究领域极度细分、研究内容高度融合,加之交叉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因此找到与送审论文精确匹配的专家存在困难,可能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部分评审专家滥用学术权力和信誉。论文的评审专家是学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论文的评审过程中,如果他们滥用学术权力和信誉,不能诚信履职,利用职务便利或学术地位、学术评议评审权力在论文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就会对学术成果做出不实或者不公正的评价。同行评议的结果不会对外公布,也可能导致审稿专家不负责任、权利滥用和持有偏见。可以说,以上行为是学术活动中的权力变性与异化的产物[4]。

(三)出版之后:学术评价缺乏公信力和论文复证难以实现

阅读全文

医学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

临床医学研究与人们生活、健康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真实地报道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准绳和道德底线。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抄袭事件、学术造假事件屡见不鲜[1-2]。2015年6月,日本骨科学者YoshihiroSato被指涉嫌数据造假,截止2019年5月撤稿观察数据库显示他发表的33篇临床试验论文被撤稿30篇和被期刊关注声明1篇,其中6篇撤稿论文是先被期刊关注声明后再被撤稿;28篇的撤稿原因与数据相关,其中14篇被认定数据造假、数据编造。新西兰临床流行病学家MarkBol-land曾对YoshihiroSato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12篇临床试验论文进行过研究,12篇临床试验论文被23篇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纳入,引用逾1000次;想要更正他的研究结论,弥补他的临床试验报告在发表期间对公众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并非易事[3]。为了科研诚信和出版秩序,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所肩负的职责越来越重。

1学术不端行为特征

1.1、的产业化

在稿件的日常处理过程中,发现由第三方、的痕迹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编辑面对的学术不端行为趋于职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①同一作者同一时间段投稿多篇:医学论文凝结了医疗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心血;而且医生职业特殊,除了肩负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有临床教学任务,一篇论文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成文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一时间段成文多篇的可能性较小。例如:一位吴姓作者在3个月内每月投稿1次,每次投稿不少于2篇,共投稿8篇,怀疑由第三方操作、;查看作者详细信息,每次投稿使用的邮箱均不相同,分别为:ppj1z7@163.com,hkvj72@163.com,dqpl92@163.com;而预留的手机号是相同的,证明为同一人;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显示每个帐号均只登陆了1次,故推断100%由第三方、。②作者所在单位的科研能力与文章不相符:如一位来自厂矿企业附属职工医院的作者投稿了一篇实验研究论文,文中运用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实验图片,明显与其工作单位的科研能力不相符,而且文章署名仅一位作者,没有其他医疗科研单位的合作者。编辑部对稿件的真实性提出置疑,希望作者给予答辩,稿件后期就一直处于“僵死”状态。这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③“电话失联”的作者:在日常稿件处理过程中存在需要和作者进行电话沟通、交流的事项。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后会特别关注稿件情况,虽然会有无法及时接听电话的情况,但一旦看到编辑部的未接电话均会及时给予回复。但是,有一部分作者电话长期处于全天候的关机或无人接听的状态,编辑部试着短信告知作者有关稿件相关的紧急事务需联系,但这些作者仍不回复任何电话或短信,只愿意通过电子邮箱或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进行交流。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④有“沟通障碍”的作者:与第一作者进行电话沟通时,偶有发现第一作者无法独立回复编辑提出的与稿件相关的问题,隐约有人在一旁小声指导第一作者进行回复。不排除委托、的可能。

1.2隐匿性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运用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稿件进行初筛工作,以提高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排查率,节省科技期刊编辑在稿件初审上投入的时间。编辑将检测结果“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退修给作者或直接退稿,“文字重复率”较低的稿件则直接进入了审稿流程。但AMLC并不仅仅服务于期刊编辑工作者,还面向所有有需求的作者,有需求的作者只需支付检测费用即可提前对论文进行AMLC检测,再根据检测报告对“文字重复率”较高的文字进行“改装”“变身”,改变抄袭、剽窃部分文字描述的句式和语序等,规避“连续13个字以上重复即定义为疑似剽窃部分”的AMLC计算规则,即可将较高的“文字重复率”隐匿于无形,躲过AMLC的检测。AMLC只是将上传的论文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文本复制检测,对已发表的重复文字的识别较高,如一稿多投、整体(大量)剽窃和自我剽窃是可以认定的。有的作者利用翻译工具将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4];或将他人论文中图表改成文字叙述,将文字叙述改为图表[5-6];或剽窃他人的观点,套用他人的设计思路[6]等。随着教育部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7],国家也将把学术不端行为纳入社会诚信建设系统,使得科研失信人员或将在工作、贷款和商业机会方面受到限制[8],加上期刊杂志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势必会越来越趋于隐匿,使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之路困难重重。

2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阅读全文

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研究

摘要:

当前,智能设备逐渐深入,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因特网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便捷助手。社交网络就是通过互联网将全球的个人联系在一起,组建一个开放性的社交平台。社交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一道屏障,为了保护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对当前一些较为流行的互联网保护措施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

社交网络;隐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举措

引言

社交网络平台是互联网应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终端迅速普及,智能手机、移动电脑等设备充实人们的生活。社交平台为社会上的个人创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逐渐发展自己的人脉关系,扩充自己的人脉网络,寻找曾经的朋友;用户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享自己的照片等;还有就是近两年逐渐流行的朋友圈之间互发红包等等,通过该平台逐渐拉近了朋友间的友谊。但是,分享的同时,个人信息也被上传到网络平台,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注意的对象,近年来,网络犯罪的比例日益变大,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迫在眉睫。

一、社交网络安全性分析

阅读全文

动物科学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1动物科学类人才的诚信教育将直接影响畜牧业行业的发展

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一度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畜禽安全生产,特别是特色畜牧业安全养殖、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务必引导学生构筑道德底线,提高畜牧业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诚信生产,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保障。动物科学学院应努力营造诚信育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特别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帮助学生领悟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从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科研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将科研诚信、学术诚信付诸于平时的学习及课题研究中,保证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数据真实,学术论文正当引用。更重要的是,动物科学类学生将来直接参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学生的德育素养,特别是科研、学术诚信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进而涉及到动物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

2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新媒体建设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在全媒体时代条件下,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学术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媒体,如何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找到既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又符合学术研究成果传播规律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如何构建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专业化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这些问题值得探讨和分析。

二、移动传播时代与学术期刊转型

无论是早期基于印刷术的纸质媒介传播,还是当下基于移动终端、网络互联的数字化传播,信息接收终端的不断发展变化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信息传播方式。与过去少部分人掌握信息资讯、筛选后再单方面传递给受众不同,移动传播消解掉了“少部分人”掌握、筛选、过滤社会资讯的“特权”,使受众获得了“双重身份”———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每个人也都可能是信息的传播者或接收者。这使得传统的传播媒介面临着不变革就消亡的生存危机,不仅需要完成从过去“我播你看”到今天“你需要什么我制作什么”的转型,还需要解决在海量的信息传播中“如何被看到”甚至“被传播”等一系列问题。学术期刊尽管有其作为媒介的特殊性,但随着整个社会传播生态的改变,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发展过程中积弊深重,在应对时代变革时往往显得滞后且乏力。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经营主体非市场化,传统的学术期刊并不太关注刊物的传播问题,由此错过了基于电脑端的数字出版发展契机。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发行(传播)权、数字版权和媒介传播产生的红利被少数几个数据库垄断。另一方面,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的遴选体系与硕士和博士学位资格、职称评定等相关考核要求一起形成合力,成为学术期刊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非市场化、指标化的生存状态使得大多数学术期刊对传播生态的改变及因此而产生的变革缺乏足够的警觉。学术期刊自身不创造学术知识,在内容的生产上更多地依赖研究者。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学术研究方法的改变,视听内容等开始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数字人文等人机合作的研究方法开始被运用,学术研究成果的形态日趋多元化和丰富化,这对学术期刊的既有媒介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的情况看,在面对传播学、影视批评、图文互释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出现的照片、图片时,单一墨色纸质学术期刊印刷形式已开始力不从心,更遑论展现数字人文那样庞大的基于计算机数据库运算的学术研究成果。随着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利用,传统学术期刊的媒体介质必然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对学术期刊新媒体内容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建设与受众阅读习惯之间存在两个深层次的矛盾。其一,学术期刊传播内容与移动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有着天然的矛盾。学术论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篇幅较长,需要受众进行深度阅读,而移动传播中有趣、通俗、浅显、短小的内容才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当然,这同时也是算法推荐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所致,点击率越高的资讯越容易被推送)。其二,学术期刊的“非时效性”与移动互联传播的“高周转”之间也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学术期刊在时效性的要求上不同于新闻传媒,学术论文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学术期刊尽管有出版周期,但在出版的内容上并不要求具备新闻媒体那样的即时性。这两个深层次矛盾决定了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内容不能简单地照搬纸质媒体上的内容,需要构建全新的传播框架和理念,才能有效整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学术期刊现有的品牌、专家、学者、学术、人力等资源。

三、学术期刊新媒体建设的具体实践

学术期刊的媒介形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形成了相应的内容生产传播机制。一是纸刊出版发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纸刊为载体,面向全国的公共图书馆、高校以及订阅用户。在期刊制作完成后,以邮政订阅寄送印刷品的方式发行,此阶段的学术期刊需要通过自身的定位、特色栏目的创建等吸引受众,从而实现相关学术知识的传播。二是数字出版发行阶段。知网、万方、维普等大型学术资源网站(网络联机数据库)的收录建设使学术期刊的发行几乎被数字发行取代,“全国只有一本刊物”的说法并非夸大其词,学术期刊的个性和特点在数字化传播中被整合、被消解。由于受众阅读的是被数据库整理规范后的电子文本,因此对他们而言,需要选择的并是不某个具体的期刊,而是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检索主题词和下载文档的格式。三是新媒体尝试阶段。此阶段传统的学术期刊对自身的新媒体建设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态度。不论是初期的官网建设,还是近年来“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建设,都可以看到学术期刊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的努力。在此,试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目录》所收录的全国48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①的新媒体建设情况为例进行统计分析。首先,传统学术期刊传播中的新媒体运用已经引起广泛重视。48家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其主管部门大多为各省市自治区的社科院或社科联。出版单位的事业单位属性,使得在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中,长期处于非市场环境,但他们也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学术期刊传播中的新媒体运用,这一趋势令人欣喜。据不完全统计,48家综合人文类社会科学期刊中,有39家建立了官网,其中14家为主管单位网站下的网页,5家为依托于CNKI技术支持的网页,20家为独立运营的官方网站。另外,《河北学刊》官网宣布停用,42􀆰5②家期刊建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4家期刊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但截至2019年10月,48家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中,尚无一家建有自己的客户端。其次,在内容建设上,极个别学术期刊在公众号内容上做到了二次加工,但总体上依然是纸刊(或网站)内容的照搬。如《探索与争鸣》杂志的公众号,基于期刊往期原发论文,结合时事热点推出了不少“10万+”的爆款文章。但更多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内容缺乏二次加工,或者是重点文章的推荐,或者只是刊物目录的浏览,有的甚至只提供一个投稿的联系方式。客观地讲,对既有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使之适应移动传播时代的浅阅读、碎片化传播的需要,不但要求加工者对社会热点高度敏感,对学术期刊已刊发内容高度熟悉,而且要求加工者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媒体,会添加图表甚至运用音频视频等新媒体要素。而当前大部分学术期刊编辑部(杂志社)常常是一人身兼多职,完成日常的稿件审阅、采编等工作已力不从心,在缺乏相应激励机制的前提下,再增加二次加工的工作内容,的确勉为其难。再次,版块内容设置上缺乏互联网思维。大多数学术期刊缺乏互动意识,因而在版块内容上依然更多地设置为单方面通告模式,缺乏与读者的互动交流,新媒体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48家期刊的实践来看,仅5家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设置了稿件的在线查询功能,大部分微信公众号,更多地延续期刊网站的内容,主要设置了期刊在线(过刊查询和历史文章)、投稿方式、期刊简介三个版块。在39个官方网站(含CNKI协助链接的官网)中,大都由期刊内容、往期目录、投稿方式(邮箱或投稿系统)等构成,缺乏刊物与作者、与受众之间即时互动的版块。最后,在网站的安全性、权威性问题上尚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由于有的搜索引擎采用排名竞价制度,使得用户在搜索学术期刊的官方网站时,无法通过搜索引擎获得准确的搜索结果,多个网站选项也使得投稿作者难辨真假。尽管学术期刊均刊载了措辞严厉的声明,甚至有学术期刊为了防止虚假网站,取消了自己的网站,不接受邮箱投稿。显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甄别机制,虚假网站严重危害了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声誉,给学术期刊的在线传播带来巨大的危害。

四、学术期刊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对策及建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