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习体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习体会论文

循证护理高等教育模式的启示

摘要:[目的]介绍英国循证护理的高等教育模式,为我国高校护理教育和临床护士的循证实践培训提供启示与借鉴。[方法]文章分别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学习教材、结业考核、带教团队、学习资源和设施等方面介绍英国护理授课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循证实践模块的开展方式。[结果]英国护理授课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循证实践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个性,强调学生的反思能力,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元化的带教团队;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利的学习设施。[结论]英国循证护理教育对我国高校循证护理教育和开展临床护士循证实践能力培训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循证实践;学习体会;护理教育

循证实践(EBP)近年来作为国内外医疗领域的热点,在医学生的在校教育、临床人员的培训中逐渐开展起来,以高质量的证据为临床导向是临床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的DavidSackett教授提出循证医学(EBM)的概念以来[1],随着英国Cochrane协作网、约克大学NHSCRD循证护理中心、澳大利亚JoannaBirggs循证护理中心的成立,循证护理实践得到迅速发展,国外有不少院校将循证实践教育纳入本科生、研究生和临床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中[2-3]。尽管我国目前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循证医学中心,复旦大学的循证护理专业培训,但我国护理人员对循证实践还缺乏全面系统性的认识,仅有少量高校开设循证护理(EBN)的初步尝试[4-6],循证护理教育滞后,循证护理实践及培训状况不尽人意[7-9]。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的第二批中英合作护理硕士培训项目,并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前往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通过这次进修学习,开阔了我的国际视野,更新了我对护理事业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英国循证实践教育有了深度的、系统的认识,这正是循证护理教育和实践需要学习和借鉴之处,现将学结报告如下。

1索尔福德大学循证实践(EBP)的培养模式

英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2种,一种是授课型硕士(PostgraduateTaught),一般为期1年,包括2个学期共4个模块的课程学习以及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论文(以系统性综述为主),其中每个模块及毕业论文都分配一位导师进行课后的学习和跟踪,这种类型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强度大,包括课堂学习、大量阅读、完成作业及考核;另一种是研究型硕士(PostgraduateRe-search),为期2年左右,不需要参加正式的课程学习,以跟随一位固定的导师做研究为主,其目的是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或为修读博士做准备。循证实践是一门独立的模块,且在最后毕业论文写系统性综述时会强化EBP的学习及应用,学习的目的是结合科研成果、临床实际和病人的意愿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通过评判性地将科研知识转化成临床实践,给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改善病人结局,将最新最有效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循证实践课的开展包括3个阶段的学习。第一个阶段分别针对量性研究、质性研究和系统性综述及Meta分析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第二个阶段以专业的文献检索指导和实际操作为主,包括通过PICO模型[6]构建循证护理问题,各大医学护理相关的英文数据库的选择和检索方法、检索词的发掘和应用,以及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的运用;第三个阶段主要讲解循证问题的形成以及如何将最佳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包括理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变更管理模式、利益相关者分析等。

1.1循证实践(EBP)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英国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反思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英国教育的重点。课堂学习形式以老师授课结合杂志俱乐部(JournalCubl)[10-12]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中融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视频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文献质量评价为例,先以4人或5人为单位将不同国籍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组中,分别负责查找文献(1人)、课堂汇报(2人)、记录汇报内容及讨论结果(1人或2人)。每周老师提前根据教学计划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放到公共平台上,由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进行自主学习,广泛查阅文献及书籍;然后,小组内的成员根据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分别负责查找符合标准的文献并提前分别发给小组内成员,小组成员课前阅读论文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选择适用的论文评价工具来评价论文;课堂上老师快速将学习内容讲解1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学习任务进行汇报;汇报后,由其他小组的成员先对汇报进行点评、提出疑问或者反驳;待所有小组都汇报完后,由老师进行互动式的点评,对好的观点、精彩的汇报进行表扬,并对汇报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最后梳理和归纳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总结;此外,每个小组均有1名成员负责记录和整理该组的汇报内容、其他小组的意见及老师的点评。这种形式的小组讨论能够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合理的分工又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学习。

阅读全文

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反思

 

《外国文学》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以讲授西方古代至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和名家名作为基本内容,是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文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是“文学史+作品选读”两方面内容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学生阅读原文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课时和参考资料的限制,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自学能力不能得到发挥,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和学习者。   1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文学是本专业学生需掌握的重要一块,而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部分。   同时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树立的正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本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通过跨学科重新整合外国文学的教学资源,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全新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及时把本学科教学改革与实践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精选和优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学习内容中每章都有学习要求,每节都有学习提要和思考题,每章每节结束都有图表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本章本节的内容。详细的学习辅导内容,不但有利于对本课程形成架构的认识和定位,对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胆打破学科界限,丰富文化含量。注意本学科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特点,注意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文学与自然科学等的联系,对外国文学现象进行跨文化研究、异质文化比较,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历史文化、绘画建筑、音乐歌剧、科学考古等知识。特别注意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文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好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达到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再者,在教学内容中,注意寻找契合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现代爱情观和古代观的比较,突出生命的意义,加强学生珍惜生命教育;如《伊利亚特》、《罗兰之歌》、《羊脂球》等加强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建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1创建开放性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智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课堂听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本课程以情境、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为基础,创建了讲、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绘声绘影,形成外国文学史的视听化教学。   讲:学生讲课,培养学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根据课后的“作业与思考题”进行自学、尝试备课,并作好讲课准备,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师生一起品评。   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充分利用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听资源将传统文字外国文学史教学变为视听外国文学史。   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   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按照外国文学史的演化规律,系统阅读外国文学3000年的经典名著,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   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外国文学论文,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文做准备。   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将课程内容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制作多媒体教学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   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编剧,抓住外国文学原著的关键元素,进行戏剧改编的再创造,突出原著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   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2.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研究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浏览网络信息,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这种学习既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讲授中世纪文学,根据学生对骑士和骑士文学的兴趣,将骑士文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研究。   2.3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归纳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例如使用多媒体资源呈现情境,导入教学,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章节提要和图表总结。   2.4进行创意性的即兴表演课堂剧在期初时列出外国文学名著目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也可以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剧目来体会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内涵。分成协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实践汇报演出。#p#分页标题#e#   3改革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考核形式。过程性评价(平时作业)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小论文、阅读文学原著感想、多媒体作品、改编外国文学剧本、课堂剧演出、课程实践汇报、学习体会、演剧体会等。最终性评价(期末考试)以传统考试方法进行,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闭卷考试分AB卷,增加主观题。   4结语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及其它文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为从事现代语文教学与文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由于对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文学成就的掌握,使学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以更全面的辩证文学与社会发展演进的关系,健全人格道德与心理机制。以树立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意识。

阅读全文

医学物理实施辅助教学的价值

作者:安虎雁 马远新 木拉提·哈米提 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医科大学

互联网的发明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具有灵活性的环境下获得知识和进行学习。因为它利用了历史上最廉价的传输媒介,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还是学习者主体发展的角度,网络环境拓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途径与渠道,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的手段和形式,特别适合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所有载体,包括课本、学校学习工具、师资等,其实并不是冲击和取代,而是效果的提升。《新疆医学物理应用网》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

1开展医学物理应用辅助教学的意义

(1)大大增加信息量,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网络的资源是丰富的,但网络上的内容又是复杂的,良莠并存。网络辅助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出以“扎堆、聊天、消磨时光”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消遣性、娱乐性应用的误区,发挥互联网工作、学习和生活工具的健康、积极、成长性。我曾经走访过我校附近的网吧,详细观察大学生都在网上做些什么,结果发现大多数是在玩网游、QQ、看新闻、听音乐。而很少有学生利用网络来查询自己的学习资料,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新疆医学物理应用网》的建成与开通,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方便。

(2)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即学会社会性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互助、利他精神。例如:在新疆医学物理应用网站里有留言版,同学可以把他们没有理解或搞懂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留言版及时反馈给教师,老师通过E-mail辅导答疑同学问题。这样大大地增强了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做到一对一的教学,从而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视野,走出仅仅阅读和背记教材知识点的误区。例如:为了配合医用物理绪论内容,网站还恰当介绍学科前沿知识,使学生从物理角度理解一些生命现象,学到一些与医学密切相关的新的物理概念、规律、方法和新的物理技术,从而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物理学应用于医学的方法,一方面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方面是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充分体会高新技术在推动医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4)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受学时限制,教师可以将一部分内容放在网络上,让学生自学。“拓展应用”和“课后探究”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形式新颖,学生兴趣很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例如:如配合《振动与波》一章内容,笔者在“新疆医学物理应用网站”上拓展教材相关的内容,如:听诊器的发明、听诊器的发展、多普勒效应及在医学上的应用,临床超声医学的进展、声波驱蚊、手机的新用途、超声波清洗工艺等文章,配合《原子核和放射性》一章内容,结合当前日本福岛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核泄露,网站又添加了一系列关于辐射剂量单位、核辐射防护、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文章,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就出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物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意义,医学生只有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才能为医药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混合学习模式探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职业教育中推广混合学习模式是为了顺应时展需求。该模式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自律性,同时对促进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混合学习模式;“互联网+”

0引言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职业教育”正在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使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成为现实[1]。另外,“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与各种行业的不断融合、创新发展,涌现出许多新职业,急需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以应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而研究表明,职业院校学生在信息化学习方面有所欠缺,因此需要探索一套适用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例如教育部开展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这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放置在各大在线学习平台,为“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的意义

1)混合学习是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网络学习意愿不强的重要途径。何克抗认为[2],所谓混合学习(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鼓励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在线网络学习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网络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何有效利用相关资源开展网络学习,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混合学习由于其方式包容、教学灵活等特点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模式。李克东等认为[3],混合学习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讲授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基于混合学习的核心内涵与思想,混合学习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必将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在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意愿不强、网络学习比例较低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中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理应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但目前状况是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出现反感情绪,从而表现出学习意愿不强的情况。而混合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在混合学习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学生学习,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未来社会,职业院校学生除了需要具备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通过混合学了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外,也能掌握未来公民所需具备的信息技术。学生通过混合学习模式将线上线下学习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出学习潜能、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意愿,网络学习的比例也提高了。2)混合学习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自律性。由于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带领下完成,所以学生面对网络化学习,如果缺少教师的指引与辅助,会存在自律性差、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也难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的。混合学习模式从理论、实践、资源等方面探讨、解决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目前学生还未完全获得自主学习技能的情况下,混合学习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混合学习,学生既能够获得线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学习,也能通过线下与教师面对面学习,高效地获得知识。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学生毕业后,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满足未来多元化的职业需求,促进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混合学习在教师带领下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互联网+职业教育”混合学习模式

阅读全文

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教学研究

摘要: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通识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识课程,通识课程目标的设定、内容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论文对《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教学研究

《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课程是武汉大学“武大通识3.0”的一般通识课,面向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改革和创新。在武大通识教育理念“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的指导下,课程带领学生遨游在数字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构建的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学习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理解其关键技术及相互关系,触摸先进技术带来的最新成果,明晰面临的问题和技术难点,感知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世界的逻辑,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课程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落实通识教育的定位和理念,对1学年的选课学生(共355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0个学院的学生选课,其中,理工类学生占选课人数的55%,经济管理类学生占选课人数的16%,人文社科类学生占选课人数的20%,医学类学生占选课人数的9%。理工科学生多数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的专业还学习了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有一定的基础。而经管、文科、医学类(除新闻传播专业外)学生没有学习且后续专业课也没有涉及多媒体与虚拟现实的相关知识。对于选课的理由,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对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知识感兴趣,希望拓展知识面,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培养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专业学习。因此,确定课程的目标为:1.使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普遍性、一般性知识。课程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技术路线、研究方向、软件应用以及面临问题的阐述和探讨,让学生感受多媒体技术的魅力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魔力,为学生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的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课程不是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知识的“科普课”,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去体会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以及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启发其心智、开阔其眼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3.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尤其是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建设

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概念多、内容新、实践性强、涉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体现等特点,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因此,根据课程的目标,在选取课程内容时,注重博与专的平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平衡,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实际能力,选择相对稳定的、成熟的和主流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选取目前常用和实用的技术手段解决问题。从基本概念到核心技术再到软件应用和实践,将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给学生。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阅读全文

音乐欣赏课教育方式革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高校要“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等都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工作也需按照这一要求狠抓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一、拓展思路,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改革   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已有30年的历史,可是现在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介绍音乐历史、背景、体裁以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这一层面上。从学生的角度看,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课堂传授的知识基本可以在网上找到,并且可以聆听或观看音乐作品的演奏和演出;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仅仅涉猎音乐的历史、音乐的体裁还不能解决学生“听不懂”古典音乐的困惑,这使得传统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学生音乐知识结构、提高鉴赏能力,是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改革的重要任务。引入中西音乐比较学,科学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现代大学生中许多人“听不懂”西方古典音乐,除了对音乐语言及其表现形式等知识较为匮乏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西音乐差异的背景知之甚少。由于地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在认知事物、感悟本质、展现事物以及审美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而音乐是体现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在音乐的表现上也会有所不同。将中西音乐比较学引入课堂教学,是开启大学生欣赏音乐大门的一把重要的钥匙。音乐比较学首先是从哲学层面———音乐美学方面讲述中西音乐观、音乐与人类文化学的意义,音乐的审美特征、创作原则、音乐教育方式和作用等,其次是讲述中西音乐在乐音处理方式、结构特点以及音乐表现技术等方面的迥异,包括乐器与其演奏法的比较、乐律音阶的比较、作曲技法的比较、声乐技术与语言发音关系的比较等。通过视听不同音乐作品以及教师的视奏,使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不同音阶带来的不一样的音乐感受。实践证明,单一按音乐历史发展脉络或音乐体裁的方式讲授音乐欣赏课都有其局限性。因为音乐体裁的发展和音乐风格的演变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整合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一是采用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用大线条介绍音乐风格产生的年代,背景、体裁和伟大的作曲家。二是遴选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作品进行视听分析并对音乐体裁结构框架进行解读。三是通过穿插介绍中西音乐的差异并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解析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西方古典音乐,为他们今后学会品鉴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时数有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应充分发挥网络在促进教学工作的作用,建立音乐课程网站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一是网站不仅要有课程安排,还应有每一章节重要详细的史料内容和视听音乐作品要求,学生可在课前预习,浏览音乐历史概况,视听重要的音乐片段,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地完成提纲挈领式的框架讲述。由于学生课前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弹奏、分析并比较相关知识点时学生才会有兴趣,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二是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完成整个课程所涉及音乐作品的声频和视频的筛选工作。音乐作品可分为必听和泛听两部分。必听的重要作品是了解不同时期音乐发展脉络和音乐风格的骨架,泛听作品主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把每一个时期著名作曲家不同的音乐演奏版本包括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作品进行剪辑放到网上,为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进行音乐比较分析研究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欣赏专业能力   任何一种音乐体裁的变化都离不开音乐语言的支持,但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乏味又不易掌握的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形式解析音乐语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互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当一部音乐作品奏响时,一般总有几个音乐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音乐作品中显得非常突出而具有个性,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抓住这些具有个性的音乐要素就基本掌握了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把节奏、节拍的教学与合唱指挥的手势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的互动教学模式就是音乐语言训练的最好形式之一。采用指挥的手势语言训练学生的节奏节拍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体会不同节拍音乐律动的强弱变化,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连音、断音和保持音的手势语言和音乐表情记号在音乐中的作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互动教学模式使枯燥乏味的音乐语言变得鲜活而生动,指挥语言的融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学生们打开了欣赏音乐的另一扇窗口,可以了解指挥的手势语言,读懂指挥家诠释音乐的方法。采用类比教学法,深化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和认识。采用类比的方法并借鉴美术直观的色彩解析音乐语言抽象的概念,对学生理解音乐语言有辅助性帮助。三个音按三度叠置同时发响就是“和声”,它是音乐语言中最复杂、最抽象的一种音乐形式。不仅可以构成旋律的纵向结构同时也可以创造丰富的音乐色彩,每一个和声奏响以后都有自己的色彩倾向。和声使音乐有了像绘画一样的颜色,大面积的不同和声的集合确足以创造一种情调和一种氛围。调式和调性在美术的调色盘中也有颜色,大调式亮而辉煌;小调式伤感而暗淡,相对于和声的色彩,大调式和小调式的色彩是大面积的。一种调式不仅可以霸气的大面积掌控音乐的气质,同时也可以通过短暂的游离(离调)改变大的背景音乐氛围而转向相反的情感色彩,这种短暂的游离使音乐的色彩变化多端。区别调式和调性的色彩也是学习和理解音乐语言重要的内容。调性是指主音高度的变化,当一段音乐从一个调性向另一个调性转变时,它往往以持续不断地拉升调性主音高度为常态,因此,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调性的色彩基调是不变的,改变的是色彩的浓度。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倾听典型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色彩氛围,并通过学生演唱具体的音乐作品体会调式、调性的色彩变换。采用分析、听辨、创写的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加强音乐欣赏课程中解析音乐基本语言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音乐作品之所以好听,是因为旋律感人,旋律之所以动听在于各种旋律音程之间的微妙变化。解析旋律音程的关系,辨别和声音程的和谐度,为一段歌曲编配二部合唱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真正体味音乐的奥妙和趣味性。课堂上教师首先在钢琴上解析旋律音程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是最和谐的音程关系,大小三六度是不完全和谐的音响效果等。二是听辨这些和声音程的音响效果,记住哪些音程关系是非常干净、清纯好听的音色,哪些是不好听刺耳的音效,这些听辨音乐训练可以为学生日后创写二部合唱或演唱四个声部的和声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教师讲解编配二部合唱的要领。选择一首旋律优美的艺术歌曲请学生为其编配二部合唱。分析、听辨、创写编配音乐作品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深入到音乐的内部,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p#分页标题#e#   三、改革考试制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也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时代需求,适当进行考试制度的革新。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生动活泼学习的激励机制。过去音乐欣赏课的考核一般采用的是闭卷或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或是出音乐论述题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或是结合音乐基础知识分析某个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这种被动式的考核方式,已不完全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传统的音乐考核形式,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以及其它各种资源,请学生制作PPT短片,在课堂上分组讲演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内容分享学习体会,讲演结束后每组还可推荐几名最好的学生在全班演讲,让全体同学来分享他们的智慧。实践证明,这种开放式考核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演讲的形式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建立完善音乐教育网站,为学生搭建继续学习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兴趣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就是加强交流,分享学习音乐的体会。网络是现代社会人们了解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有利于音乐知识的普及和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提高。音乐教学网站中除应有的教学模块外,还应增加学生交流互动区。近年来,通过学生演讲考核研究发现,他们不仅欣赏音乐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也呈多元化的态势。如电影音乐、动漫音乐、音乐剧、游戏音乐等类型最为学生所喜爱。按音乐类型分类设置板块专属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音乐软件放在上面,可以让更多的人轻松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分享他们的智慧,补充音乐的需求。

阅读全文

教师培训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

注重有效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科学先进的工作理念是有效培训的航标,立体互通的网络体系是有效培训的桥梁,注重发展的团队管理是有效培训的保障,不断创新的组织方式是有效培训的载体,精细务实的全程管理是有效培训的后盾。

关键词:

教师培训;管理;创新思维;创新人才;有效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教师。为了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当前应该强化教师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主导作用。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由此可知,增强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注重有效培训应该成为培训机构的重要目标。在教师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培训项目为载体,坚守“天、地、人”的工作理念,以教师培训需求为起点,以教育教学困惑为主题,不断优化培训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加强有效培训,探索内涵式发展的教师教育之路。

一、科学先进的工作理念是有效培训的航标

教师培训的宗旨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层教师”,在教师培训中要秉承“天、地、人”的工作理念。具体内涵为:“天———仰望星空,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地———脚踏实地,走向实践,解决问题;人———以人为本,关注需求,资源共建。”

阅读全文

国外大学教育特色研究

1美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及优势

1.1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灵活机动的教学计划

美国大学的教学计划主要由三大块组成。

1.1.1通识课程计划

低年级学生所必修的通识课程计划。通常都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几大基础学科领域的十多门课程。例如:俄勒冈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有关人类和自然知识的科学,即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类学科领域。它们也被称为非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或公共必修核心课程。要获得学士学位,学生必须在这三类课程中每类至少选修4门课,每门课至少3个学分;(2)培养学生辨析能力的写作和数学课程;(3)培养和深化学生对社会多元化的理解和认识的跨文化课程和外语课程。这套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使学生众览各学科,寻找自已的专业方向。

1.1.2专业课程计划

高年级学生主修的专业课程计划。一般为三、四年级本科生所开设,通常分为初级专业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高级专业课程选修前必须修满初级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学分或课程门数。例如,俄勒冈大学“计划、公共政策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如表1所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