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习理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习理论论文

合作学习理论下高中化学论文

一、创设情境,建立合作主题

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发言发现其中值得合作的主题.教师所建立的情景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找出学生思维集合处的矛盾点,顺利地将课堂推入对主题问题的合作讨论中.例如在学习有关“浓硫酸的性质”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制作“黑面包”来建立情景,在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蔗糖,滴入几滴浓硫酸,然后不断地搅拌,学生对这样的现象非常好奇,纷纷睁大了眼睛想一看究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分外细心,学生就可以看到:溶液变黑并逐渐膨化,最终生成了“黑色的面包”.这个现象立刻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纷纷询问这是怎么回事,积极主动地进入了合作讨论的环节,学生对蔗糖的分子式进行讨论,从而推测出变黑主要是因为生成了碳,从而推导出了浓硫酸的脱水性.然而学生还会观察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这也激发了学生更进一步的想象和猜测,从而导出对“浓硫酸和碳的反应”探究中,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共建下,学生设计出了相应的反应实验和验证实验,验证二氧化硫的生成,从而深刻地理解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通过这样的情景建立,强烈的视觉刺激了学生的感官,顺利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来相互探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深度讨论,设定合作计划

讨论增加了看待问题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达到了集思广益的良好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因小见大,从小问题、小现象来逐层地展开,使学生可以假设、想象和验证,从而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合作计划,以提高学生合作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看洁白的食盐,让学生想象海水是如何一步步的经过净化得到干净细腻的食盐的.学生就会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对海水的成分进行分析,在记忆的相互拼凑中,学生了解到海水中除了含有氯化钠以外,还存在着泥沙、钙镁离子、硫酸根离子.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合作讨论就有了方向、实验设计就有了依据,学生使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泥沙,在提纯的过程中学生分别选择了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来除去杂质离子,然而在先后顺序上却出现了分歧,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假设的方法来讨论先后顺序,在学生的相互颠倒、变换顺序的情况下,学生得到了科学的结论:碳酸钠溶液在氯化钡溶液后面使用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过滤后使用盐酸以除去过量的碳酸根离子.有了这样的科学思想,学生虽然建立了不同的实验方案,但是都符合整个实验的思想.通过这样的合作讨论,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集中了学生的思维,共同实现了对实验的设置,为学生的操作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实验,验证合作效果

百闻不如一见,学生真实的实验操作可以生动地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相关的化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学生在小组实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使现象能够很好地回馈到知识中去,验证学生的猜想,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学习有关“钠的性质”时,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就可以让学生操作“钠和水反应”的探究实验,实验的速度比较快,教师要引导学生快速地观察,结合多个学生的观察来总结实验现象.根据学生的整合,学生就可以得到“浮、熔、游、嘶、红”等几个鲜明的实验,然后由现象反馈性质,让学生利用钠的性质来解释相应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入的理解:浮,是由于钠的密度比水小;熔,是由于钠的熔点比较低;游、嘶,是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气体;红,是由于钠与水反应有碱生成,从而使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亲眼领略了钠的性质,促使学生对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从而得到有氢气生成.整个实验学生相互合作的非常默契,及时地记录实验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到更深层的探究主题,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外在到内在的认识了物质的相关性质.这样的合作实验,激发了学生极大的操作兴趣,深入了知识的本质,达到了实验的良好效果.

四、评价反思,升华合作能力

阅读全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大学语文论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分析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地灌输、传递知识的过程。其二,学习是学生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收信息,也不是新旧知识的叠加,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改造、吸收和创新,从而获得自身的独特理解,构建自身的知识意义和体系。其三,学习效果与学习环境密切相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则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可见,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学习是学生在一定学习环境下,通过与老师、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建构知识意义和体系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要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理论家冯•格兰塞斯菲尔德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在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中,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是对传统认识论、教育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它给我们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改革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和启示。

阅读全文

合作学习理论下高中物理实验论文

一、启发诱导,构建情境

物理情境的建立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讲故事、借鉴生活经验、演示实验的方式导入对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在活泼、生动的情境中,针对其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大胆的质疑,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为学生的思考建立明确的方向.例如学习有关“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时,由于学生对这个微观领域的了解甚少,直接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则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教师就可以建立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来测量菜籽的直径.要测一个菜籽的直径很困难,学生就会想到先测100个菜籽的直径再计算一个菜籽的直径.显然学生找到了解题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建立了不同的方案,方案1:用量筒量取100个菜籽,根据体积与个数的关系来求直径;方案2:学生将100个菜籽测出体积后,平摊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测量出一定的长a或宽b,从而计算出这100个菜籽的平铺面积,再由:d=V/S,此厚度就可以认为是菜籽的直径.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积极讨论中,学生都比较认同第二种方案.这是教师再将问题转到重点学习上,让学生测量“油酸分子的直径”,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情境做铺垫,处理这个微观事物就不觉得困难了,马上展开了实验的操作.

二、倡导自学,建立质疑

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些自主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概念的了解来分析其中的现象.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励学生独立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从一般容易入手的角度入手,逐层的为学生加大难度,使学生的思考层层攀升,结合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建立与人交流合作的欲望.例如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时,学生对速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对其原理和操作进行独立学习,让学生研究打点计时器的原理,通过学生对打点计时器说明书的阅读,学生明确了打点计时器的内部结构、各个零部件的名称、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学生从实质上理解了电磁打点计时器利用低压交流电源,而不是直流电源,掌握其周期频率.学生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做足了功课,对实验原理就掌握了一大半,使得实验步骤在大脑中有了清晰的认识,在随后的纸带分析中,学生也能够较清晰的分析已经编号的纸带,结合原理计算出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通过学生这样的独立学习,学生对整个实验研究了一大半,顺利的掌握了实验操作中的原理和要领,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集体完成实验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合作学习是核心部分,也是整个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独立学习的生成,选择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积极互动、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共同完成物理实验的操作.例如学习“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时,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合作与探究,给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干电池、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等等供学生选择,学生纷纷结合自己对实验的理解,在小组内讨论电路图的设计、实验的原理和数据的处理,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小组内建立了自己的提纲和要点,将实验的步骤进行了一一的罗列,为学生的操作奠定了基础;实验操作中,每个小组都表现的积极热情,紧张有序、合作融洽地展开实验,每个小组都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制作了不同的方案,有的采用公式法、有的采用图像法、有的采用伏阻法,有的采用伏安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相互合作建立的框架式的实验报告,对其中的原理做了认真的分析,数据采集也采用了表格的设计,利用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整个过程学生都清晰的掌握了实验的操作,使得对实验的探究更为细致、更为深入.

四、展示评价,形成方法

阅读全文

自主学习理论下现代远程教育论文

1自主学习理论的涵义

一位美国著名的自主学习研究专家提出的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在动机、元认知、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

2自主学习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过程的影响

2.1明确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理论引领下的现代远程教育要求学习者具备自主安排学习内容的能力,学习者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情况自己安排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者具有目标意识。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更倾向于设置具体的、近期的、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效能感。

2.2强烈的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内在学习动机,也就是现代远程教育环境要设法让学习者自己主动“想学”。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自主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成分主要包括内归因倾向、自我效能感、兴趣、价值意识等。自主学习理论引领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意以多种形式展现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建立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设置清晰的导航系统,能够引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行自主探索、思考。

阅读全文

学科教学论论文:数学学科教育论内容设计思索

本文作者:孙文英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分院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学科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新课程专题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研究简介、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教育论文写作。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能。

其中,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蕴涵的课改理念,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专题研究”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科专题开设,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来的困难;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后,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目标教学”理论与中国高考;中国的“双基”数学教育。分支二数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突出成就;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学习”与“数学学习”概说;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模块二。数学新课程,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简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分支二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高中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课程资源开发;来自学员的案例研讨;数学教学设计。分支三高中数学选修3.4专题选讲:关于高中数学选修3.4的认识;选修3专题选讲;选修4专题选讲。

阅读全文

数字媒体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研究

摘要:该文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究当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创新实践,以期通过跨专业、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域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整合四年所学知识,积极应对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毕业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学科专业,属于艺术学学科,一级学科为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立足于设计专业,强调的是使用媒体传播手段生产、传播利用数字技术创作的美术和设计作品,其中涉及科学史、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网络技术、数字音频、游戏编程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及视觉艺术、素描造型、构成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公共环境艺术、产品工业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相关艺术类学科的知识。此外,设计应服务于需要其或者即将需要其的用户,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应该要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其中也涉及一些人文学科的知识,如传媒学、广告学、社会学、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编导等。如此看来,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高度融合和交叉的专业。各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抓住这一特点,制订具有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跨时代”的概念和内涵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创新切入点应着重在毕业设计环节,以研究学生毕业设计的实用性、综合性及专业的融合性为主要内容,明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为目标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在实际操作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学生毕业设计这一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跨专业、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域,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如何整合四年所学知识,积极应对、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多种“跨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最终的设计结果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平台内容或价值载体,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行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一、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对于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有助于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经过研究,笔者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采用的技术过于陈旧,难以较好地与市场接轨,毕业设计作品的价值转化率低。部分学生针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某一个技术模块分支进行毕业设计,影响了自身创造性的发挥。同时,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单纯地照搬理论知识,设计缺乏应用性,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二,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和技术点与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吻合。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闭门造车,其选题往往针对的是若干年前的社会需求。数字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如果选题方向不合适,学生即使再努力也往往只能事倍功半。其三,部分学生难以把控毕业设计的创作时间。一些学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往往在前期准备阶段缺乏合理的规划,对毕业设计部分环节的琐碎程度预计不足,难以预见在实际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也难以把握毕业设计的创作时间。其四,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毕业论文是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检验,艺术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应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过大,论文往往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少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难以达到概念清晰、结构合理、语句通顺等基础要求。

二、探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环节问题产生的根源

对于以上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笔者探究了问题出现的源头。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高度交叉和融合的学科,但是在部分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各年级在课程学习上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各设计专业和各学院之间的课程无交叉。同时,技术类课程、文学类课程和艺术设计类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相互独立,三者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这导致学生难以做到在专业内部的纵向方向上循环交流,也难以做到在专业外横向拓展学习。横向、纵向上的问题会立体式地反映在最后的毕业设计环节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进入当年的实践教学阶段时,由于所学课程无交叉,往往难以就之前积累的实践学习经验展开深入交流。相比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往往具备更强的设计实践能力,但是部分高年级学生难以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有大量工作是基础性、重复性的,对于这些工作,低年级学生在适当的引导下也可以胜任。然而,一些高年级学生需要重复进行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将大量的精力放在熟练操作而不是进阶性、创造性的拓展上。因此,要想解决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入手。

阅读全文

毕业论文与专业选修课沉浸式融合思路

摘要:从培养惯例来看,大三大四高年级学生的课程通常以专业选修课为主。但在实践中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客观原因在于,高年级学生的时间有限,必须针对这一具体情况设计信息更加密集,转化效率更高的课程。专业选修课的沉浸式融合是多门选修课的有机结合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正面效果。其思路值得重视和优化。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沉浸式教学;课程融合;毕业论文

从国内大学培养方案的惯例来看,一二年级主要以公共课、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为主,注重基本专业知识的体系性建构;三四年级则开始向专业选修课倾斜,注重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的差异化培养。以西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为例,三年级安排了《文化哲学》《法哲学》等一系列部门哲学专业选修课,以及《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就业指导》等工具性选修课。但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选修课到课率低,学生积极性差。结果导致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和工具选修课在老师和学生眼中处境尴尬。学生为了挣学分勉强出勤,老师由于缺乏严肃的聆听者而意兴阑珊,两者共同形成了所谓的“大四现象”。[1-2]为此,我们在三年级下期的《法哲学》专业选修课中以毕业论文设计为模拟对象,尝试了沉浸式的选修课多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关的做法值得借鉴与审视。

一、高年级选修课处境尴尬的主因

从理论上讲,“专业主干必修课”+“专业部门选修课”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尊重专业学科规律,尊重学生自主意愿的合理选择。专业必修课提供各个专业基本的知识体系,专业选修课则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方向。但在教学实践当中专业选修课的实际效果却远远不如理论上那么美好。据调研报告显示,八成左右的学生具有明确的选修意愿[3],不过选修课的实际效果却难以获得多数学生的认同[4]。排除选修课体系设置不科学,比如内容重复、先难后易;教师积极性不强,比如备课成本和产出收益不成正比;高年级学生管理松懈等外在偶然因素,我们认为造成专业选修课“失格”的客观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就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多方面的任务,专业选修课程虽然数量不多,但相对高年级学生对时间的分配和权重而言,仍然显得过于繁重。在众多任务当中,能够分配给专业选修课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在大三大四仍然指望学生全身心投入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这是不现实的。第二,由于专业选修课本身属性,难以同主干课一样具有较高的信息有效率。简单地讲,相比于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范围有限,并且各个专业选修课传递的信息范围较窄,往往并不适应于本专业的每一个学生,或者说对不同学生的有效性差异较大。对于相当部分学生来讲,专业选修课有效信息产出率低下,是一种不经济的无奈之选。

二、课程有机融合的解决思路

专业选修课相对于专业主干课程具有补充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征。但由于升学和就业压力,高年级本科生学习目的和动机明显向实用方向倾斜,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服务于各类考试的课程上。所以高年级专业选修课通常被当成“休闲课”“水课”,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专业选修课的理论价值和它的实际境遇天差地别,这个问题的成因是多层面的,消解这个问题办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毫无疑问,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专业选修课的突破创新。虽然高年级选修课课程数量较多,但单个课程的覆盖面和信息量相对主干课程极其有限。如何在“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框架下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呢?我们认为课程的有机融合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改革思路。如果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融合能够做到一方面减少学生的必要课时,一方面又能够保留几门被融合课程的核心内容,强化信息供给的效率,那么问题就能同时得到解决。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从课程设计的层面上提高专业选修课的信息供给效率。就此问题,先对相关成功经验进行考察。国外著名学府的选修课设计大多具有课程功能多元化,课程内容专题化,注重学科交叉的特点。[5]专业选修课设计向更加符合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所需要的“问题导向”倾斜,表现为课程的“部门化”和“领域化”。这在国内也并非新鲜,原因在于专业选修课的部门化符合当下主动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本身不是外界知识信息刺激心灵从而产生理解。理解的机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统摄和涵盖。当代学习和认知理论中的重要一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习得知识的关键在于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建构和生长。与这种学习观相契合的方法则强调探究、合作、自主的主动学习,而非知识传输的被动学习[6]。按照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观点,教学所提供的无非是知识生长的平台。相比以客观知识体系为平台,以对问题理解和阐释为平台,显然同主体的联系更为紧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理解和解释的主观性所在。所以,专题化、问题化的课程总体上更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然而,仅仅在课程内容上具有“问题意识”,还不足以保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学实践也表明,部门化的选修课程也的确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同学生、教师、管理等因素也有直接关系,但如前所述,偶然性和主观性因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合主动学习的学习对象并不必然引起切实的主动学习和有效的主动学习。为此,我们的课程改革思路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往前推进一步,以一种沉浸式的,或者说“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实践的方式,利用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主动学习动机和知识建构经验,为学生提供参考。简单讲,教师除了传达必要的体系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共同的学习研究实践中传达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比于一般的经验交流,沉浸式体验教学所传达的经验是在相似背景、相似处境、相似语言中的,是更容易被理解接受的。结合国外选修课的成功经验以及当代教育理论,启发我们设计一种沉浸式的课程融合模式。具体讲这种模式包含三个步骤,第一,设计部门化、领域化、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第二,由教师赋予学生一种特殊的身份或任务;第三;教师引导、伴随学生完成身份或任务要求的相关体验。按照这种思路,我们能用一门选修课的课时涵盖多门选修课的重要信息,并通过“问题化”和“体验式”的课程设计,有效地实现多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阅读全文

工业工程英语教学探究

1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大多数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多数重在介绍工业工程现有的理论框架体系下的各所属分支。如北京理工大学王爱虎主编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第一篇为《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第二篇为《基础工业工程》。其中分别介绍人因学、运筹学、工厂布局、运作管理、工程经济学等内容,在第三篇《现代工业工程》中,则选取了并行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准时化生产等内容,接下来的第四篇为《工业工程前沿》,分别介绍了质量管理、约束理论、敏捷制造等。第五篇为《工业工程展望》。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介绍说明性文章。如果在仅有的32学时中完全按部就班介绍,不但学习不完,而且学生会产生极强的厌学情绪。为此,根据各章节内容和口语交流中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运筹学和约束理论的内容口语并不常见,该部分采取自学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及表达法即可。而设施布局、生产管理、及时生产等实际口语常见内容不但重点讲解,而且提供给学生书本之外的更多相关专业词汇。此外,提供给学生可行性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多种形式的科技英语应用文,以扩充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专业英语应用文,而非简单的介绍性说明文。除了让学生学习了解应用文之外,在课程中还教授学生学习撰写中文摘要并能按照科技英语的写作方法正确翻译为英文,既使学生掌握科技英语核心写作方法,又为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的撰写提早做了准备。在上述教学内容之余,教会学生利用构词法,学会搭积木方式记忆单词,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词汇是阅读的基石,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学习内容再丰富,学习方法再好也是无效。通过以上方法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整合和延展,从根本上提高了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的实用性。

2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基于教学内容改进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学生为导向,运用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和快乐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模式。

2.1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mode),这种模式无异于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理解在讲台上讲解词汇重点和难点句式,然后再让学生翻译或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将本就对英语学习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更知难而退,完全丧失学习兴趣,最终的学习效果可能也仅仅是记忆了部分专业词汇。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交流能力,针对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教学模式应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导向”(student-orientedmode)。把学生分组,如分为设施布局小组(facili-ty-layoutgroup)、及时生产小组(Just-in-Timegroup)、敏捷制造小组(agile-manufacturinggroup)等。在讲授到相应课程内容之前,如下节课为设施布局章节,提前要求该小组成员设计场景,如设计一个新生产线需要设计U型生产线,假定车间主任、多能工和设备管理人员三种身份,要求在老师给定的专业词汇基础上,自行设计对话内容,时间十分钟以内。并且在课堂上允许其他同学的提问和互动。以学生为导向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作为主持人掌控学习氛围和场上气氛,课堂上两种模式随机转换,保证有张有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情景对话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考察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正确运用。

2.2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的应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