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管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习管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习管理论文

学习型班集体教育管理论文

一.班级现状研究

高一(2)班共有学生44人,作为初中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学生的总体成绩分布与其它班级类似。由于**高中在区域属于二流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化,学习习惯参差不齐,迫切需要加强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个刚入学的新班集体,学生的可塑性较强,班级中由几位学生在初中做过班长与学习委员等职务,这为学习型班级的管理打下了基础。班级的主科任课教师比较年轻,有三位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本科生与硕士生,教师的工作热情高,但是在辅导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

二.改进实施计划

1.分析班级情况,对学生状态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法。

2.了解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在这个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中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给学生“立下的规矩”以及立规矩的方式。

3.与班主任一起针对高一新生的特点,分析构建学习型班级的基础,研究进行学习管理的各种制度与手段。决定主要从班级民主管理制度改革,学习动力的激励,学生学习过程与评价的管理几个入手,加强个别化管理,采取创新性的措施,促进学生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为构建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型社会打下基础。

三.行动实施措施

阅读全文

学习环境的知识管理论文

1、泛在学习环境的知识管理模型

1.1知识内容建模

知识内容是知识所表达和包含的具体内容、含义和内涵等。对知识内容建模主要是从知识的关键属性和关键内容角度对知识内容进行描述。以本体为核心对知识按领域进行分类,每个知识类别可以包含若干子类别,各知识类别与它的子类别之间构成树状层次结构。保证学习者可以通过“随机进入”的方式从树形结构的不同知识节点进入知识网络。

1.2知识情境建模

知识情境指知识创造、获取、应用、共享、传递等知识过程发生的背景、环境、场景等,是对知识情境因素的描述,刻画了知识过程发生时的复杂状况,也是知识得以共享和再用的重要基础。由于知识情境自身的复杂性,要对其情境建模是比较困难的,对知识情境建模是基于本体论,建立一个可扩展的框架,探索对知识产生和应用的背景和环境进行表示的方法,实现对情境的显性描述,即研究使情境信息稳定持久、可比较、可获取的情境建模方法,为知识的共享与重用提供基础。知识的情境特征采用分层的节点情境树表示方法,建立情境树表示模型,并将知识与具体的情境树模型建立关联。

2、泛在学习环境中的知识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2.1情境与知识集成

阅读全文

高校学习型宿舍社区管理论文

一、高校学习型宿舍社区管理现状

当下,大学生宿舍社区面临着管理上的瓶颈:首先,高等院校社区管理原则和目标还很模糊,高校管理层并未把社区管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导致因缺乏理论指导而走了很多的弯路。其次,大学生社区配套的管理和服务设施依然跟不上高校发展的节奏,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再次,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发生变化,由以前的高校后勤部门转为社会上的物业公司承包进行管理,管理人员比较复杂,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偏重的是物的管理;最后,大学生群体构成的社区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精神方面的追求。高校宿舍社区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园地。但自学分制实行以来,学生自主时间增多,部分同学自我控制力差,常沉溺于虚拟游戏,不能自拔,正常的专业课学习难以维持,很多学生因此而休学、退学,甚是可惜。尽管很多高校都要求辅导员入住大学生宿舍社区,对所属楼栋或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直接管理,但现实是高校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人数众多,想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每名学生的信息并非易事,等出现问题时,相关的学生可能已经进入成绩预警或准备留级了。因此,构建高校学习型宿舍社区管理模式,“增强学生自律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刚性制度的约束与柔性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指导性、预见性。”及时发现和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教育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高校学习型宿舍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宿舍社区为中心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活动和交际的主要场所,高校学习型宿舍社区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在宿舍。“创建学习型寝室不仅开辟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更有利于培养优良的学风。”但大学生只是把宿舍当成休息的地方,宿舍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随着国家教育的改革和高校学分制的不断完善,原有的宿舍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的大学生管理重点应转移到宿舍中去,实行以宿舍为单位细胞,食堂区、商业区、文体活动区紧密配合的综合管理模式。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下,学校行政管理人员要求转变管理观念,从全面育人的角度出发,使宿舍从“宾馆”型向学习型转变。从事一线工作的辅导员更是要深入学生宿舍,把宿舍真正变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辅导、谈心谈话和党团活动的主要阵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完整的服务体系为依托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衡量社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服务型社区,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的本质要求。”高校学习型社区管理模型的构建需要以完整的大学生服务体系为依托,调动社区文化的各种积极因素,让居住在社区的大学生能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阅读全文

学习型组织理论下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建立在组织的逐渐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之一,其表现特点是具有组织的革新能力、持续的应变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本质表现为突破传统的创新,学习型组织理论是通过建立上下互助的联系组织结构,使得组织内部各环节突破平等障碍,打破等级制度带来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失衡,确保组织内部友爱平等的沟通与发展,建立起来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表现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组织的持续健康的前进发展。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

1.强调正确的价值观

圣吉在其著作中强调了持续正确的价值观,真诚务实的生活意义,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要关注组织,在关注支出的同时,更要关注投入。在关注未来生态的同时,更要关注现在的行为习惯。圣吉强调的是一种崇高奋斗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倡导生态的文明持续发展。

2.强调学习的本性论

彼得•圣吉强调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爱于学习的,学习型理论强调的是学习的人性论。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人的本性使然,学习型理论只不过是帮助人们提升自己对学习本性的认识,起到帮助人们唤醒学习意识的作用。

阅读全文

管理团队学习视角下学校管理论文

1基本情况

1.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最大年龄51岁,最小年龄26岁,相差25岁,平均年龄39岁。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岗位年限最长的为25年,最短的为1年,占28%,平均9年。女性13名,占72%,男性5名,占28%。全部是大学本科学历。职称方面,中学高级教师5名,占28%,中学一级教师7名,占39%,中学二级教师6名,占33%。从教的学科9门,12人从事语数英主课教学,占66.7%。

1.2调查分析

管理团队平均年龄39岁,年龄梯度合理,而且正当年。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岗位年限最短为1年,占比高,都是2013年干部重新聘任时新提拔的管理者,故干部素质的培养和工作能力的历练,将是一个实在的课题。女性占比过高,体现了现实的教师队伍男女比例状况。学历全部达标,没有高学历管理者。高级职称比例过低,初级职称比例过高,既说明管理团队年轻化,又体现多数管理者今后的努力方向与专业发展。从事主课教学的管理者占比高,说明管理团队有一线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准,从政基础扎实有威信,符合学校的一般规律。

2学习评价

2.1问卷调查情况

阅读全文

学习型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一、创新图书馆文化

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体现组织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现了组织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凝聚力。文化是组织的粘合剂,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更好地为知识经济服务,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文化。它是一个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内在力量,它影响着广大图书馆员的精神和灵魂。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建立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图书馆文化是新世纪的呼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关键是营造一个不断创新与知识共享的环境和氛围,倡导和培养馆员的自立、自强、学习、进取和创新精神。要在图书馆内部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交流、积累、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使每位馆员都能认识并享受到这种环境的好处,积极为图书馆的知识创新、知识积累和知识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融入了当代“终身教育”思想,把学习作为组织的生命源泉。环境对图书馆整体及馆员自身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图书馆必须加强团队学习,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图书馆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促进图书馆内部的知识流通与知识合作,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知识的共享,提升馆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提升图书馆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增加图书馆整体知识的存量与价值,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的图书馆文化与价值观。学习型组织能使馆员不断得到知识更新的机会,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能力的上限。在这个组织中,个人通过不断充实更新增加个人的心理归宿感,使得馆员乐意把个人理想与图书馆目标结合起来,在日常工作中也能相互间融洽地协作,从而在共同进步、共同努力中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目标。

三、设计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结构

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是根据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在图书馆内部设立不同层次的部门,并规定其相互关系、权责分配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协调,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图书馆组织内外各种知识高效有序地运作是设计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的出发点,以组织中知识沟通的便捷性、业务关系的合理性、管理人员知识水平与其职责的适应性以及管理活动的应变性为原则,分析各工作环节和读者的知识需求和知识流规律,考察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智慧、经验和技能,把握需求与能力相匹配的最佳切合点,真正建立起有利于馆内外主客观知识广泛交流和高效整合,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员工智慧潜能,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效率的组织结构。具体来说,图书馆应建立能适应现代网络环境变化的、应变性强的、动态的良性运行机制,改变图书馆内部组织机构以文献类型为基础的设置,应以职能为重组机构的标准,建立扁平化的业务部门与项目组相结合的灵活开放式组织结构,并结合新技术在业务工作中的运用,优化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流程,形成专业集成化的服务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咨询服务、知识领航、用户培训等工作项目上。先对原有部门机构进行功能整合,建立以其主要职能为主体框架的基础性组织机构,再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在主体框架中建一些以任务为中心、便于经常调整的工作小组,以这种动态的、灵活的、临时性工作组与相对稳定的基础部门相结合,并通过局域网络将各工作小组与部门联系起来,将馆员与读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工作网、知识网、人际网,为图书馆知识交流共享和知识创新,创造一种刚柔相济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形式。

四、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阅读全文

学习型组织建设知识管理论文

1理论模型

关于知识如何在组织内流动,本文主要从3个层面来分析: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内容与知识属性、知识认识过程。知识管理的主体,广义上是指个人、组织、社会、国家等一切人的社会集合。本文主要从组织角度来说。为了方便研究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设学习型组织,将组织层面的主体进一步细化,分成个人、团队、组织、知识网络系统。个人即组织中最基本的存在单位;团队是由若干个“个人”单位组成的小集合;组织是在共同愿景的聚集下,共同努力并形成内部制度的团队和个人的集合;知识网络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强调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组织(如学校、上下游供应商、物流方、其他企业、政府等)之间形成互相作用的网络结构,并且组织间可以在这个网络中互相传递、扩散、应用和创新知识。将个人、团队、组织、知识网络系统分别记为X1、X2、X3、X4,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在横向层面上X1~X4都能进行平行交流;在纵向层面上知识传播按照X1→X2→X3→X4的顺序进行。探讨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型,组织内的知识内容是研究的重点。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也是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模型建立的关键所在。本文赞同的分类方法是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O)基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4W法”:第一个层次“Know-what”即“是什么”的知识,这一层次的知识通常是用来描述事实的;第二个层次的知识是“Know-why”即描述“为什么”的知识内容,这类知识相对来说广泛存在于科技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类知识是“Know-how”即“怎么做”的知识,往往这类知识记录了工作的特殊技能和诀窍;第四个层次的知识是“Know-who”即“是谁”的知识,随着企业分工的细比,组织内产生更多的职位和岗位,职位名称一字之差往往实际含义相隔甚远,因此,这类知识在分工高度细比的组织中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内容还有一个紧密相关的维度———知识属性。

野中郁次郎按照知识的具体特点,根据知识属性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物质载体的方式记录和加以传播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是数字化的、理论性的、有逻辑顺序的知识,也被称为明晰知识;隐性知识往往不能或者难以通过物质载体加以表达,组织的隐性知识来源于成员的经验体会,是一种即时的、体验性的模糊描述,因此也被称为模糊知识。我们可以先根据知识的属性将知识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分别记为Y1、Y2。第一层次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以及第二层次关于“为什么”的知识分别记为W1和W2;对于描述“怎么做”和“是谁”的知识,我们将它们分别记为W3和W4。基于此,可以得到知识内容的分类规律:Y1=W1∪W2;Y2=W3∪W4。在学习型组织中,Y1和Y2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且根据“冰川原则”,Y1的子集要远远少于Y2的子集,隐性知识由于多为经验型的知识,整理起来难度较大。W1、W2、W3、W4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相互之间可能会有重叠。知识型组织需要通过研究W1→W2→W3→W4的过程,实现Y2→Y1,即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第三个维度是知识管理的作用机制,在这个维度主要包括外化、内化、中介和认知4个环节。外化可以理解为是知识转化4个环节的基础,通过数据库和图文识别技术在组织外寻找对组织有用的信息,知识外化的目的是使组织能够获取有用的知识,是将显性知识转变成组织内隐性知识的过程;内化是对知识外化的应用,内部化和外部化的接触点在于内部化可以帮助组织成员寻找到外部化后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描述针对特定需求的显性知识;中介起到了一个中间层的作用,将对知识有需求的人和相应的知识源进行匹配,知识源既包括该领域的研究知识,也包括可以查询到和掌握这些领域内知识点的人;认知是知识链的最高层次,是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运用过程,将外化、内化、中介三方进行功能整合。在这个维度里,我们分别把知识外化、知识内化、中介、认知记为Z1、Z2、Z3、Z4,一般情况下组织通过Z1、Z2、Z3的路径,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2三维整合

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过程中,可以说知识管理主体、知识内容和知识转化过程这3个维度之间是相互交错的,通过知识管理者的协调运作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调配,强化核心竞争优势。

3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最基本的层面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意识,扩大知识主体的广度,为之后学习型组织建设提供保障和刺激因素;加强团队培养,每个小团队都可以设置一个符合组织共同愿景的“团队愿景”,基于这个愿景建立起团队学习网络,可以是员工直接的工作心得、业务流程之间的知识交换,也可以通过社区网络的方式来完成团队间的知识传送;还要形成组织学习机制,在组织内形成鼓励学习的风气,改善组织成员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鼓励员工在“错中学”“干中学”,教导员工要不畏失败,要善于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还要建立适宜的学习环境,通过对组织文化、学习制度、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的优化,促进组织学习。

阅读全文

个人学习环境构建下知识管理论文

1个人学习环境与知识管理

1.1信息化时代的知识管理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们越发感受到信息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为其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繁荣背后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如今网络信息总量早已超出了人类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从过剩的信息中筛选出一小部分符合自己要求的,必将消耗过多无意义的时间和精力。知识管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概念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为个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甘永成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作用有两个:①将隐性知识更加明晰化,一方面将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分析、综合,得到可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和决策的知识化信息;另一方面使知识能更清晰、明确地表达或更容易理解、查找和利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的过程往往是从获取信息开始的。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经过学习者的评估、组织、分析、外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随着知识数量的增加,学习者还应建立起明确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将已有知识归类整理,以便日后的查找和利用。②与他人更好地共享已有的知识,能使知识快速传递到需要的地方,更有效地将思想转化为行动。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只有通过交流和共享,知识才能获得更好的利用和增值效果。对于个人来讲,一方面共享知识能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取满足感,并赢得尊重和信赖;另一方面对他人共享的知识、经验进行消化和吸收,有助于丰富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创新。

1.2个人学习环境与知识管理的契合性

知识管理需要工具的辅助和支持才能提高人的竞争力。然而,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由于占用资源大、运行速度慢、高级功能有限等原因,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随着社会化学习理念的推动和Web2.0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个人学习环境应运而生,并为网络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创造了新的机遇。

1.2.1个人学习环境从理念上涵盖知识管理

2004年,个人学习环境(PLE)在英国教育技术和互用性标准JISC中心(centreforeducationaltechnologyandinter-operabilitystandards,JISCCETIS)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Harmelen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帮助学习者个体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系统,包括建立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过程和支持学习交流等。实质上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应用和创新的过程,这与知识管理的基础活动是一致的。此外,MicheleMartin构建了PLE概念图。根据学习阶段将个人学习环境分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习行动三个主要方面。通过各类工具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从而更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习效果,这与甘永成所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相吻合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