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编程计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习编程计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习编程计划

项目教学法数控机床编程教学中应用

摘要: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育方法的思路不同,它不仅充分归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论述项目教学法的内涵与特色,以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应用

0引言

《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是中职学校数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专业实践性强。其难点是基本概念多、抽象性强,大多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单纯地灌输和讲解理论知识很难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造成学生学不会、老师教不好的两难处境。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实现理实一体化,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就如何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阐述、分析。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特色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3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任务为中心。项目教学法的特色主要有5个:①以项目为中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碰到问题要及时进行学习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②以目标为鞭策,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目标,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最终才能完成任务;③以交叉的知识为内容,教学的内容包含不同的知识或技能,通过综合学习才能完成任务;④以开展活动为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中进行各种活动;⑤以小组合作为组织方式,在项目的执行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人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2《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测绘编程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测绘编程技术课程改革的背景,然后阐述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接着从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三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改革创新点,最后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测绘编程技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包括教学路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测绘编程技术课程;工作过程

在当前社会,以卫星、航天、航空器搭载、GNSS、RS、GIS测量系统为特征,将3S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与4D产品结合,综合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从源地理信息技术,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管理和应用,是测绘地理行业的新业态。而面对这样的新环境,高校的课程设置远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测绘编程技术课程改革的背景

从2014年起每两年就会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测绘技能大赛,以增进各大高校的交流,促进各大高校的发展。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在2016年参加了第二届测绘技能大赛。通过参加比赛,发现各大高校测绘能力的培养侧重点都有明显的差异。行业领先的大学,学生测绘编程能力特别强,但一些处于行业靠后位置的学校,还是一味强调对学生传统测绘技能的培养,对测绘编程的培养不够重视[1]。具体情况是一些高校很早就开设了编程方面的课程,已经走在了行业前沿。比如,武汉大学给大一学生就开设了“C语言”,大二开设了“C#语言”,还有各种专业课程都带着编程方面的课程设计。有这样完整的教学系统,学生的编程能力自然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相比之下,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几乎为零。学生只是在大二时,作为公共课学习过“VisualBasic可视化编程”,之后就再也没有相关课程,根本就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其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的知识储备没有更新,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所以,结合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测绘专业现状,学校必须深度研究和参考行业前沿高校的培养方案,制定出适应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测绘专业学生学习的测绘编程课程。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测绘人才,就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2]。

二、测绘编程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课程改革的主体思路是以测绘程序库为具体教学内容,以蒋大源专家提出的工作过程为教学过程。课程改革目标是制作出适合测绘专业学生学习的编程课程体系。测绘程序库的建立,是学校经过严格论证和讨论研究,最终确立三个阶段。具体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面向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逐渐渗透测绘程序库,并逐年加强,最终达到课程培养目标。

阅读全文

编程能力对中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摘要:由机械代替普通人力已经是机械制造业不可逆转的未来,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学生们的固有认知习惯,数控专业中职生将会面临既没有过硬的文化素质,又不具备高深的专业理论,在与更高院校毕业的同龄人竞争中难免沦落为淘汰者。要么成为终将被机器代替的初级劳动者,要么改变行业在新的环境中寻找出发点,作为老师,必须要让数控专业中职生认清这一点。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突破,只能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编程能力;可持续发展

0引言

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了知识的快速更迭,教师在培养传统的技能型人才时,单纯的动手能力的提高已不足以让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学生在走出学校,踏入工作岗位时往往面对的都是陌生的工作环境、陌生的设备,陌生的工艺流程以及与之对应的完全陌生的知识。作为代表加工制造行业先进生产力的数控专业,尤为如此。为了能让孩子们在短短的三年中职生涯中具备面对机遇和挑战的能力,在校期间教师培养学生不仅要从知识层面对他们进行武装,更要在综合能力上将他们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数控专业的中职生往往在刚刚具备基本的手工编程能力后就会接触到计算机辅助编程与制造,新颖而迅捷的编程手段促使很多学生将精力与热情投入其中,他们往往都会忽略了手工编程能力的巩固与提高。然而,手工编程能力不同于普通的动手能力,它是专业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代表了识图、程序编写、工艺方案制定、刀具路径规划、工夹量具选择。最终形成的是学生利用已有工具,制定合理方案,在加工中调试调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普遍情况下,学生不缺乏动手能力,恰恰是动手时,对自己所做事情缺乏清晰的判断和有效的调整,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掌握了先进的计算机自动编程技术,却无法解决实际的零件加工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一味地偏重自动编程而忽视手动编程只会导致学生的专业根基浅薄,且容易将学生的能力集中在了一款或几款编程软件上而不是真正的程序编制上。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在“互联网+”主导的工业4.0时代,不去关注自动编程而仍然墨守成规地强调手动编程是不是脱离时代了?而我想说明的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虽然生活在这个产业互联的时代,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综合能力还远远不够融入其中。虽然数控加工在制造业中代表了高精度,高效率,高度自动化,但我们仍然要清晰地看到,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领域已经在具备以上特点的同时从互联互通上完全超越了数控机床。在数控专业高速发展十几年后几近饱和之时,想要学生持续性地发展,若能进入这些高新技术领域固然是好的选择。学习软件容易,跨专业门槛难。是用熟练的软件使用能力还是用坚实的编程素养作那块敲门砖,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范围确定在本专业;有联系的相关专业;与本专业截然不同的其它专业三个方面的话,我认为,手工编程就是形成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核心。

1手工编程能力在本专业的地位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学生在进入职业教育前是很难有机会对所选专业进行深入的体验。因此,进入职业学校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更多依赖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力,结合岗位舒适度与便利性对从业者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影响与日俱增,数控专业在近几年已经成为了机械制造大类中的“热门专业”。虽然相比传统机械加工,数控制造在工作环境的舒适和劳动强度的改善上已判若云泥,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能力的形成,机械加工专业内部间几无差别。甚至在专业学习中,钳工加工和普通机床加工对学生形成工艺与精度的概念远远超过了数控加工本身。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已经多次发现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虽然他们对程序指令的掌握已经娴熟,但缺少了工艺基础的支撑,最终零件的加工仍然问题重重,这也间接导致了教学中时常出现的“学得好却做不好”的情况。因此,专业教学中关注手工编程就是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夯实基础上,只有循序渐进的熏陶和影响才能逐步将学生的认知引导到本专业中来。同样,学生只有具备牢靠的手工编程能力后,才能更好地将软件编程等融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完整的自动化加工概念,在他们进入高职或更高学府接触更先进的数控专业技术前,搭建一个专业学习的基础平台。所以,尽管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下,不论是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逐渐从试行发展到全面实施的数控专业学业水平测试,数控专业培养的核心都指向了手动编程能力。因为中职阶段,培养学生的重点本就应该放在专业概念的构建、基础知识的掌握,专业基本素养的形成上。

2手工编程能力在有联系专业学习中的作用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寻儿童计算思维的培养点,结合国内外对儿童计算思维的实践与研究,针对国内幼教领域的计算思维培养的开展情况,寻求有效的改进策略,合理地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计算思维融入和课程改革,从多方面着力提升未来幼师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计算思维扎根学生心里,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着力培养儿童的计算思维。

关键词: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学前教育

随着新一代消费观念的年轻家长群体成型以及国际教育进步的发展趋势,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形成了现代的新学前教育观念,这使得学前教育成为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连贯的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前教育中不仅需要熟悉幼儿园教学的基本过程,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知识、优秀的个人素质,还要接受和掌握国际教育新理念,同时要具有计算思维的基本技能。现代科学思维分为计算思维、实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其中计算思维是在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提取其中的精髓的思想和方法。计算思维是计算时代的产物,应该是每个人,包括儿童,在这个时代应该拥有的基本能力。

1什么是计算思维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首次提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从计算思维的内涵上可以得知在社会上每个人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包括儿童。计算思维是每个人可以在其各自领域得以更好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它适用于所有的知识领域和专业,并可以从中受益。

2学前教育专业与计算思维

源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关于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儿童通过对事物进行具体的观察、比较与分析后,能够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幼师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儿童进行详细观察,并且让儿童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儿童的学习。儿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为自己的各种想法收集相关证据,逐步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了解自己做了什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的基础上,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经过几次循环,儿童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对事物的特征和变化有个清晰的认知。

阅读全文

程序设计教学方案设想

 

1课程目标   程序设计是高校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它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平台(本文以C语言为平台),介绍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更重要的是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初步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力,能灵活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具体目标包括: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在学习和工作中善于思考和勇于动手的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知识目标: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内容,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3)能力目标: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调试程序能力的全方位的培养。   2教学方案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设计了课程的教学方案,该方案由教学环节、教材选择、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和学习方法指导等内容组成。   2.1教学环节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上机实践、答疑讨论和考核,各环节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课堂教学: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将课堂教学分成若干主题,以编程应用为驱动,通过案例和问题引入内容,重点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穿插介绍相关的语言知识,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程序设计”这条主线。   2)课外自学: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在校园网上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将大量的教学资源放在教学网站上,并设计开发多个应用系统,包括:视频教学、答疑系统、作业系统、实验系统、测试系统等辅助教学系统,教师通过教学网站随时随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辅助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料,随时消化和掌握老师的讲课内容。   3)上机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是教学重点,学生必须完成大量的上机练习,包括基本训练和综合训练,从而达到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程序设计能力的目的。基本训练使用实验系统,该系统具有教师出题、学生训练和自动评判功能。   4)答疑讨论:提供课堂和网络两种答疑讨论方式,以网络方式为主,适当辅以课堂方式。利用答疑系统,在网上开辟留言板和讨论区,学生在网上向老师提问,老师在网上为学生答疑,同时老师也可以在网上相关材料,让同学展开讨论。   5)考核:通过期末考试(笔试)和实验考核(机试)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二者比例为1∶1,如果学生没有通过实验考核,课程成绩直接记录为不及格。实验考核采用平时训练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基本训练和上机考试,基本训练使用实验系统,该系统具有教师出题、学生训练和自动评判功能,上机考试使用测试系统,该系统具有组卷、考试和自动评判功能。实验考核成绩按照基本训练占40%(其中:基本训练包括自主实验和主题实验,自主实验占70%,主题实验占30%)、上机考试占6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综合训练(即课程设计)一般另外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考核。   2.2教材选择   C语言的教材很多,但比较适合程序设计入门课程教学要求的书并不多,许多教材一般都是围绕语言本身的体系展开内容,以讲解语言知识为主,特别是语法知识,辅以一些编程技巧的介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由何钦铭教授和颜晖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材)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配套用书),通过比较分析,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主讲教材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编程应用为驱动,通过案例和问题引入内容,重点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穿插介绍相关的语言知识。在教材结构的设计上,强调实践,使学生从第1周起就练习编程,并贯穿始终,从学习编写简单程序,培养学习兴趣开始,逐步深入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应用语言解决问题[1]。   2)实验指导书: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主讲教材的配套用书,突显了课程的教学特点,强调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该书由12个实验组成,提供了20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包括精心设计的编程示例和调试示例,以及实验题(改错题、阅读完善程序题、编程题)。读者可以先模仿示例操作,然后再做实验题,通过“模仿—改写—编写”的上机实践过程,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逐步熟悉编程环境,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并掌握基本的程序调试方法[2]。   2.3教学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实验来开展。因此,教学设计包括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设计两方面。   2.3.1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程序设计”和“语言知识”两部分,课堂教学应以“程序设计”教学为主线,以编程应用为驱动,通过案例和问题引入内容,重点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穿插介绍相关的语言知识,让学生始终感受到“程序设计”这条主线。这就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考虑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1)将课堂教学分为若干主题,围绕“程序设计”主线,精选教学案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点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穿插介绍“语言知识”。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分步教学法(示例→模仿→独立)、举一反三法、比较教学法等都是程序设计课程较好的教学方法。3)借助习题课,精讲程序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程序阅读能力。4)借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加强学生调试程序能力的培养。5)课外自学:在课堂教学基础上,积极引入E-Learning,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设计课外学习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适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数量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p#分页标题#e#   2.3.2实践教学设计   由于课程学习的自身特点,听不会,也看不会,只能练会,只有通过大量的编程练习,才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非常重要。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四个主要内容,即:演示实验、自测作业、主题作业和综合训练。它们构成了一个“阶梯递进”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1)演示实验。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适当安排一些演示实验,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学生观看。通过演示,使学生能够较快捷地熟悉C编程环境,较轻松地学习程序调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演示实验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设计一系列的演示实验。A)编程环境演示实验。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择1~2个程序作为演示案例,按照运行一个C程序的基本步骤进行完整的演示操作和讲解,达到如下的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较快地熟悉C编程环境,掌握C语言上机实践的基本步骤(编辑、编译、连接、运行)。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例如:源文件、目标文件、可执行文件、程序工作区等。B)程序调试方法和技巧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调试程序能力是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共设计了6个程序调试方法和技巧的演示实验(如表1所示),在设计调试案例时,可以设计编译改错题、逻辑改错题两种类型。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讲解,达到如下的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程序调试、编译错误、连接错误、逻辑错误等基本概念。   ■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错误及产生原因,并学会解决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程序调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自测作业。学好程序设计,贵在平时练习,学生应该努力多编程,编好程。教师应根据知识点布置一系列简单的自测作业,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偏重基本知识和能力,以掌握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了11个自测作业,包括:熟悉C编程环境、简单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函数程序设计、控制结构综合程序设计、数组程序设计、指针程序设计、结构程序设计、程序结构与递归函数程序设计和文件程序设计。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系统在规定期限自主独立完成,提交实验系统自动批改,给出反馈,并可反复练习,直至掌握为止。教师要精心规划和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分步教学思想(示例→模仿→独立)和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通常设置调试示例、程序改错、阅读完善程序和编程题等多种题型。A)调试示例题:给出有错误的源程序、调试计划和步骤,在演示实验基础上,学生根据调试计划和步骤完成程序调试,学习调试方法和技巧。B)程序改错题:给出有错误的源程序,学生可以模仿调试示例完成程序调试,进一步学习调试方法和技巧。C)阅读完善程序题:给出程序功能描述和不完整的源程序,在程序阅读习题课的基础上,每次实验都让学生自主训练,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程序的能力。D)编程题:一般设置3种级别(示例编程、模仿编程、独立编程),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分步教学思想(示例→模仿→独立)和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其中:示例编程通常选用教材中精讲过的经典案例并做适当修改,让学生阅读程序,理解设计思路,掌握重要算法,举一反三。模仿编程在示例编程基础上,要求学生做适当修改,实现程序功能要求。独立编程只给出程序功能描述,要求学生在示例编程和模仿编程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编程[3]。   3)主题作业。在自测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应按照主题布置一些难度稍大的综合作业,学生通过主题作业的训练,能将“语言知识”和“程序设计”串成两条相互呼应的主线,加深对语言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培养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编程水平。根据教学进度和知识结合应用的程度,共设计了5次主题作业(如表2所示),题型一般只设置编程题,主题作业的难度稍大,学生可以部分选作,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上机实验系统完成或交给老师批改。这就要求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进度和知识结合应用的程度,精心规划和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组织有一定难度的编程题,教师只给出做题思路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提高编程水平,为综合训练做准备。   4)综合训练。要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实训(即课程设计,时间一般为1周)是不可或缺的。综合实训要求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编写较大型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在综合实训中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学生以组为单位(2~3人一组),自由选题,然后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查阅、自学相关的文献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组内分工,合作完成,编写文档,最后分组答辩评分[4]。整个过程以分组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辅导。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规划训练项目(9~10个可选题目),包括:项目问题描述、设计及实现要点、供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文档组织要求、答辩要求和评价标准等。A)项目问题描述:主要从功能要求方面做出描述,包括基本功能和高级(扩展)功能两个方面。B)设计及实现要点:可以从难点分析、程序总体结构、主要数据结构提示、菜单组织结构、主要算法提示等方面给出一些参考思想。C)相关参考文献:列出一些要求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和网站。D)文档组织要求:给出课程设计文档的组织格式和要求。E)答辩要求、评分标准。经过严密的“阶递递进”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得到了系统的锻炼,提高了实际编程能力;特别是经过综合训练中模拟实际软件开发的演练,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求解和编程能力,还有利于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   2.4评价体系设计   课程评价体系可以从期末考试(笔试)和实验考核(机试)两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二者比例为1∶1,如果学生没有通过实验考核,课程成绩直接记录为不及格。实验考核采用平时训练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基本训练和上机考试,基本训练使用实验系统,该系统具有教师出题、学生训练和自动评判功能,上机考试使用测试系统,该系统具有组卷、考试和自动评判功能。实验考核成绩按照基本训练占40%(其中:基本训练包括自主作业和主题作业,自主作业占70%,主题作业占30%)、上机考试占60%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综合训练(即课程设计)一般另外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考核,从设计文档、系统实现、答辩和平时考勤等方面设计评价体系,比例可以考虑设置为3∶4∶2∶1。#p#分页标题#e#   3结语   程序设计是高校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设计一套完整、科学、创新、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方案的创新性在于系统全面地设计了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了较全面的方案设计内容,具有较好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移植性等特点,并成功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阅读全文

学习领域教学方法研究

一、学习领域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研究的原因

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改变为学生自我学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前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开展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和优势的发挥。

二、探索教学方法保证学习领域模式顺利有效开展

第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要求及标准,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保证学习任务的知识储备:首先,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在工作页编写时将学习任务的重点内容以填空、问答,选择等多种形式展现。作为学习的引导问题要求学生作答,并以授课、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其次,教学中充分利用数控专业软件和多媒体方式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化解难点,强调重点。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第一,计划与决策。学生缺乏计划的经验和体会,无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可执行性:首先,通过在工作页引导学生按步骤做好加工方案。通过授课和讨论的形式,围绕决策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工艺要点进行分析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加工方案;其次,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实验和练习。应用编程助手软件进行编程并对加工程序的实现优化。利用专业软件验证计划的可行性。利用仿真软件练习掌握步骤和加工要点。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实际操作中工艺要点。强化安全操作的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活动的安全性,避免加工中出现人员和设备事故。第三,方案实施。加强学法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保证学生在此阶段的学习质量:其一,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习。要求学生做到听一遍,看一遍,练一遍,讲一遍。通过观察教师示范操作对整个工艺过程和操作要点形成全面、直观的认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完整性。要求学生看、问、讲、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同时要进行讲解。这种方法符合技能形成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对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其二,为保证教学组织更加有效,便于学生明确任务和教师监督提醒,实行岗位标牌制度,明确责任和要求及岗位职责。每个学生配备岗位标牌。通过标牌明确每位学生的任务。便于学生自查和教师监督指导。有利于贯彻教学组织的有序进行,督促学生学习;其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应用情景设置和角色扮演的组织管理方法。通过岗位标牌制度做到定岗位,定责任,定任务。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对照岗位要求履行责任。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其四,应用图片及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管理和教学分析。将发现的问题、讲解的案例,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形象,学生感兴趣,效果十分理想;其五,学习过程中采用提问法,案例分析法、示范法等。督促和提示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第四,总结与评价。评价与总结阶段主要难点在于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总结能力。职校学生此方面的能力尤为不足。学生不知道哪些内容应该总结,怎样总结: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通过提示、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参与问题分析。并明确提示学生应该总结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内容可总结,有内容可说。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总结的习惯和能力;二是,评价总结阶段帮助学生表达:发现学生表述出现困难。用提问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阐述。并在学生完成表述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愉悦感,建立自信心。加强其表达展示的兴趣和欲望;三是,学习任务的评价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一,零件质量评价:是对任务完成情况的结果评价,对工艺、操作、测量、编程进行综合考察;其二,专业能力的评价:包括操作能力、工艺能力和编程能力三个方面。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近期阶段性考察;其三,综合能力评价:以考察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目标,包括学习能力、工作方法、团队协作三个方面。是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长期评价;其四,工作页评价:是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评价。主要对学习态度,任务完成过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行考察。第五,减少抄袭现象,保证评价的客观真实:一是,设立任务区分表,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设立任务区分表。每个学生在教学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学习任务略有不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二是,在方案实施活动过程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考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积累资料。第六,自我学习的缺陷是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任务完成后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形成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本任务的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学生能力存在客观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给予各个层次的学生以发展的目标和空间。让掌握知识较快,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将这部分学生组织成立技术小组。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问题,鼓励这类学生进行分析讲解并加强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督促学生思考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扩展学习内容,提高知识深度和广度,加大操作技能训练的难点和强度。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加强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他们可以作为参加比赛的备选人员,对其将来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努力使其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和努力的目标。

作者:刘保东 牛学士 王军 单位:首钢技师学院

阅读全文

职业素养的自动线技术课程设计

摘要:自动线技术是一门技术综合性和应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培育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规律,使学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职业岗位目标任务、教学目标、学习训练项目及评价考核方案。实践表明,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素养;课程设计;自动化生产线;专业技能

一、基于职业素养确定岗位目标任务

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内在规范和要求,一般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六个要素。自动化生产线技术是一门技术综合性和应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学生初次就业岗有机电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工、产品质量检测与售后服务、机电自动化设备维修维护工、自动化设备操作运行工,二次晋升岗有自动设备产品的创新设计、自动化设备技术改造升级、自动设备高级维修维护、自动设备售后技术支持,未来发展岗有车间技术员、机电产品质检管理员和生产技术调度员等[1—2]。依据机械设备安装工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和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国家职业标准,选择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工主要完成:部门单位值勤规定的各项任务,及时、准确处理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紧急事件,安装调试主设备装置及附带辅助装备,负责生产设备装置和公用器材的日常巡视工作,设备的机械故障诊断与排查维修工作,规划好设备装置的维护保养计划,协助部长、副部长完成各项督查、检查、评比、总结及考核工作,协助本部门其他班组完成设备的维修维护及其保养,总结维修维护及保养设备的问题与经验,完善维修维护及保养设备的操作规范和标准规程。每步工作流程有对应任务要求,接收新项目任务或需改造升级的自动化设备报告;依据设备的工作状况、工艺流程及生产原理等原则,交流完成系统的初步功能;依据技术交流的意见和建议,合理选择硬件的选型;依据选择的选型,保障、衔接和协调好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沟通配合工作;项目开始后到达项目现场督查质量并询问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项目施工进度和设备安装调试进度在施工现场确认,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制定的整改方案双方要签字留档;确认其他人员远离设备,设备内部及周围没有异物,没有异常报警信息,静态设备参数正常,设备满足调试的所有条件;进一步检查设备动力线路和控制线路的通电情况,打点确认系统所有点位,检验没有异常就可单体送点,调试完单体正常运行后调试联机运行;若试车过程中没有成功,查找问题,解决后继续调试;安装联机调试运行维护完自动化设备;成功调试完设备后,收集好所有相关的程序、报告、图纸及记录等资料,联系使用单位验收设备并交付。对接的工作人员是岗位操作人员、现场电气作业员、自动化部长及主任、设计单位人员、施工单位人员、现场调试人员、自动化程序编写员、资料员和使用单位人员。需要完成的过程准备资料有自动化设备改造报告、技术交流记录、设备选型及设计方案、招投标合同书、设计变更通知单、自动设备PLC程序和图纸等[4]。

二、融合职业素养,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以学生能正确设计、安装、故障排查、调试、运行及维护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安装与调试PPI通信联机自动化生产线项目为主线,项目完成过程中渗透自动化类的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教师通过设计训练项目,现实案例引入学习任务,学生边做边学边思考的过程中,培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5]。

1.职业专业能力目标

阅读全文

项目导向的工业控制课程设计

摘要:阐述工业控制课程的特点、实施方案,以项目为导向建立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虚实结合的项目实践,项目设计与考核方法,探讨以工业控制为主题,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优化教学结构。

关键词:工业控制,项目导向,可编程控制器。

0引言

现代工业自动化主要技术包括PLC控制技术、监控技术、运动控制技术、模拟量过程控制技术,通信技术。为了研究发展自动化系统,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相关技术的专业课程。但是,在实践中专业细分分别授课,学科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层次感不强、学科之间配合度较低、知识不够系统呈现碎片化的问题。

1研究背景

课程群课程建设的教学背景。当前加强课程群建设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对构建特色课程以及拓展性课程开发着力推进,取得了卓越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以下突出的问题。(1)重点关注单科内部知识点的学习,导致授课过程中存在知识点碎片化问题;(2)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结构性较弱,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思维。可编程控制、组态软件、电机学、变频器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同时也是工业自动化系统的主要技术。把以上几门课程结合起来以可编程控制器及组态为核心建立课程群。系统的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拥有综合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学生就业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工业控制课程群建设的初衷与目的。

2实施方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