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术道德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自媒体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传播载体,同时也给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规范性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和打造特色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自媒体平台等方面,探究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对策,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自媒体孕育而生并快速占领市场,成为信息传播平台的佼佼者,已深深融入高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研究生是我国科技文化骨干力量的后备军,其学术水平、科研水平、道德素养的高低不仅展示我国的学术风气,更关系到我国未来科技人才道德素质的高低以及经济文化软实力。当下,在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从自媒体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信息传播源头入手,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打造特色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自媒体平台,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机遇

“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突破了必须由信息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之间恒定模式,自媒体的普及为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了焕然一新的时空,同时也对研究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把握信息传播与交流的特性,为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方式的灵活性。自媒体时代下,研究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学习方式、沟通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研究生学习的主体性显得更为突出。传统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方式是开设相关学术道德教育课程,这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开设课程既能引起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相关学习的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学习意识,又能更直观地了解学术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引导研究生学术实践的有序进行。自媒体时代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开展,打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思维,高校不单单依靠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也可利用自媒体自身的优势,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和网络教育技术,进行灵活有效运用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与研究生的公共政治理论课融合,并利用自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拓展,充分发挥自媒体对课程教学变革的促进作用,也是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借助自媒体充分拓展教学领地,把握教学互动,与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渠道相互促进。通过留言或线上沟通,使研究生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向,也可以在线解答一些关于学术道德教育问题,传播正能量,引导研究生正面思考问题。使得研究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下,逐渐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其中。借助自媒体平台,使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方式更为灵活,具有新时代特质,为当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二)有利于丰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信息资源。在自媒体平台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得以从一维平面走向多维立体,静态孤立走向动态多元,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自媒体技术丰富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发展了理论传播的内涵和广度,其传播的信息领域多、门类广,持续更新。自媒体平台包含内容广泛和形式新颖的教育资源,其中不乏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件及评论等,关于学术道德教育的信息资源兼具一系列优势,如学术前瞻性、学科多元性、多维创新和进步性。自媒体平台的信息资源经过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筛选和归纳,可用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的多个环节中。高校可利用自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活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信息、服务、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研究生进行影响。同时也可以结合国外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有效实践,辩证地加以借鉴,与国内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构筑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系。自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阅读全文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

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频发,学术道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笔者从目前存在的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不足的现象出发,指出了导师在学术道德引导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基于某高校师生关系调查的现状,分析了良好的师生沟通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研究生优秀科研品质、避免学术失范行为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

学术道德;学术失范;导师;师生关系

近年,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失范现象呈蔓延的趋势,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学术失范事件不断被曝光。学术失范行为不仅不利于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高校学术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已成为国家科研水平提升和社会学术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育方向、培养质量以及未来的规划、就业等。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阅读全文

三全育人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模式

摘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我国高校应把“育德”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然而,当前高校“育人”过程存在“重专业能力培养,轻思想道德培育”的现象,导致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日益凸显,损害了学术声誉。本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建议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思路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模式。

关键词:三全育人;学术道德教育;道德培育

十八大以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2018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深刻阐述了做好思政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动高校育人模式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2019年3月18日,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我国各高校要把“德”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育德与育才贯穿于高校全部工作的始终。然而,当前高校育人过程往往片面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价值塑造方面的关注,导致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频发、学术诚信问题凸显、学术道德急剧滑坡。仅2019年继当红演员翟天临学术造假后,湖南大学研究生刘梦洁论文被指抄袭,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董岚的学位论文被实名举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章胜玉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全文抄袭,复旦大学医学院女博士李敏的期刊论文被质疑造假……以上现象充分反映了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死角”,即学术道德的培育和塑造。

1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的表现

所谓学术,当代人学家张荣寰将其定义为“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的论述”,即在各自学科专业研究范式下对某些现象进行系统化的解释和论证,从而归纳其特征、总结出规律、最终指导我们的实践。而学术道德则是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必须要遵守的准则和规范。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往往只关注于专业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对其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培育始终不够重视,以致形成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的局面,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1学术研究“市场化”

近些年,各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优,如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其中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成为学生评优,乃至保送推免或考博升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相较于论文的质量,论文的数量显得更为重要,“批量生产论文”自然也就成为研究生评优决胜的法宝。然而,毕竟受个人精力、学识所限,短时间内单凭自身力量很难做到“大量产出”。正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在此情况下“淘宝论文”“”和“”则应用而生。于是,部分焦心于论文写作的学生便通过金钱交易的方式将自己从学术研究中“解脱”出来,而“”和“”也采取“抄袭”这个最低限度的精力损耗为成本达成论文刊发的目的从而获利。因此,论文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双方看似“交易互利”,实则却严重侵蚀了学术生态,玷污了神圣的学术殿堂,极大损害了学术声誉。

阅读全文

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教育职责落实路径

[摘要]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人,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担负着教育和监管职责。要把履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职责纳入到导师的培训工作之中、构建凸显导师履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职责的评价机制、选树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优秀导师典型、健全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学术行为及学术道德规范的监管作用制度,全面落实导师学术道德培养教育职责。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教育;职责;落实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强调“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1]。在此基础上,2018年《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2]。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培养其良好的学术道德素质尤为重要。新时代在研究生中深入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教育队伍,作为培养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党育人的重要使命。学术道德教育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也必然担负着重要职责。认真分析导师学术道德教育职责,积极探索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教育职责落实路径,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导师履行科研育人职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3]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主要职责

进入新时代,人们基本从理论上达成了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第一责任人”的共识,但是在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时还存在很多短板,甚至一些导师尚不能清晰知晓自身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具体职责。为此,廓清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职责,把导师相应责任具体化十分必要。

(一)教育职责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了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教育职责:导师要“培养研究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要对研究生“加强职业伦理教育,提升学术道德涵养;培养研究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3]。教育部的这些要求是对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细化,也厘清了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职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包含着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多种内容。特别是研究生阶段以创新性研究为导向的学业特点,必然要求导师从立德树人的向度关注研究生的学术行为。为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也成为导师的重要职责。研究生导师应通过行之有效的学术道德教育,端正研究生的治学态度、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准,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师明确其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的教育职责,有利于贴近研究生主动开展学术道德教育,自觉提升学术道德教育的针对性。研究生导师通过日常交流和科研活动向研究生渗透学术道德教育内容,引导研究生遵从学术道德规范、培养研究生严谨治学精神,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阅读全文

知识产权与学术道德教育论文

一、知识产权意识缺乏是当前高校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

1.当前高校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知识产权意识是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思想、观点、知识、心理和情感等的总称,它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内容、形式等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体现的是人们对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法律现象的主观心理感受和认知把握状况。知识产权意识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种成分的复杂体系。不同层次主体的意识,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立法者、司法者、执法者以及律师的意识固然重要,广大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和正确与否,对于知识产权制度价值的实现作用也是显著的。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是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提高高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2004年11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在高校普及知识产权教育,高校要在《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增设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单独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以提高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素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亦明确要求,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指出:“鼓励引导高校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建设,开设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辅修课程,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但由于相当一部分高校对知识产权意识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并不重视,所以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工作虽然不能说是空白,但是力度确实极其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为对高校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以及学术道德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选取了山东省部分大学的在校研究生(不包括法学专业)为调查对象,在山东高校中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总体认知水平不高。学生中总体上认为自己对知识产权知识相当熟悉的仅占3.1%,认为自己对知识产权知识有些了解的占35.0%,略有耳闻的占55.3%,几乎毫无所知的占6.6%。可见当前高校研究生的知识产权知识普遍比较贫乏。

2.高校学生中与知识产权相关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比较普遍

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在我国愈演愈烈。高校作为科学发展的火车头,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其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更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先生认为:包括北大在内,没有一个高校的教师没有发生过抄袭剽窃问题的,没有一个高校的学生不存在抄袭剽窃情况的。郭世佑先生则认为“凡是在我国学术界存在的学风不正与学术失范现象,无论是低级错误,还是‘高级’错误,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都不难找到可以对应的根据。”可见,高校学生中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比较普遍。通过文献分析可以归纳出当前高校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有:1、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2、伪造或者篡改调查、实验数据;3、论文署名搭便车及不知情的挂名;4、一稿多投、多发;5、不当注释等。笔者所在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当前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撰写及发表或完成论文作业中,87.4%的同学曾有抄袭行为;32.3%的同学曾有修改、伪造实验或调查数据行为;63.7%的同学曾引用他人观点而不注明出处;35.8%的同学曾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作品上署名;18.0%的同学曾一稿多投。上述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分别为“抄袭(剽窃)”、“引用他人观点而不注明出处”、“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作品上署名”。而这三者都和知识产权紧密相关,既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同时又是违反知识产权法主要是著作权法的违法行为。所以,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意识缺乏是当前高校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当前的学术道德建设研究忽略了知识产权意识因素

国内外有关学术道德问题和知识产权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是,把知识产权教育与学术道德建设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则很少,几乎是空白领域。已有研究偶有提及,也往往是一带而过。笔者认为,当前学术道德研究忽略了知识产权意识因素。检索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计算机之父、英国科学家查尔斯.巴比吉(1791-1871)在1830年发表《对英国科学衰落的思考》一文,最早对学术不道德行为做了研究。国内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邹承鲁院士为主的科学家的联合推动。2000年以后,学术道德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随着国内关于学术不端前期研究的逐步积累以及对其关注越来越多,相关的论文、专著和译著数量快速增加。分析已有研究不难发现,关于研究生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原因,当前学者们一般从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傅立民、孙中华认为,“造成当前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不但有个人因素,也有制度原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学术政治化和经济化是社会大环境,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弱化是社会小环境;而部分学生学术价值偏离和道德失范既是学术失范的结果,也是学术失范的原因。”关于主观因素,学者们一般认为主要是“研究生个体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缺失,学习目的功利化”。更多的学者则归因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首先,是探寻制度性因素。如评价机制不合理,学术规范制度不够完善,监督制度缺位等。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如整个社会诚信氛围的不足,社会环境的急功近利以及官本位等传统意识的影响。我们认为,知识产权意识缺乏是当前高校存在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当前学术道德研究忽视知识产权因素是一重要缺陷。

阅读全文

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析

[摘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渐大众化,学术论文抄袭、作假等学术道德问题越来越严重。培养具有良好的学术规范的科研工作者,已经是目前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利用导师的“权威性”,建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把“学术道德”的分量充分落实到研究生教育中去。

[关键词]导师;学术道德;研究生教育;教育机制

随着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化和优质化,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高速增长,各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也急剧增加。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在提高高校教育整体素养的同时,也凸显了众多学术道德规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指出了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因此,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水平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良好的学术规范是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一、研究生教育现状

(一)研究生大众化。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国家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水平发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期望通过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有238万人报考研究生,2019年共285万人;2020年共341万人报考,相比2018年增加了43%。考研人群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就业压力的增加和高附加值工作的选择是众多本科生选择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很多非应届生为了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也选择考研来加强自己的技术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教育部数据统计,2017年共201万人报考,其中,应届考生113万人,往届考生88万人,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3.8%;2018年共238万人报考,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5%,同比上升了1.2%;2019年,非应届生比例占全国研究生报考总人数的48.23%。由此可见,考研已不单单仅是应届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选择。在社会产业资源不断更新进步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高知化、应用和创新人才的升级化也是迫使众多非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生导师制。研究生学习阶段除了需要在本学科领域中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的工作能力。因此,我国在1953年的《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中提出了导师制培养方式。导师是由取得了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专业教师、科研人员承担,其学术水平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导师负责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等工作。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导师为第一责任人,对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道德等方面进行专职独立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因此要求导师不仅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和指导经验,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责任心、事业心以及对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能力等。

(三)师资比例失衡。研究生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高校研究生导师名下研究生达几十个。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许多研究生导师负担过重,培养经费和指导精力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导师对众多研究生的学术态度、论文质量把握不到位,研究生抄袭、论文数据作假等现象时有发生。

阅读全文

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4篇)

第一篇: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不断更新和发展。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就强调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革命的胜利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任何时期,都是围绕着党的宗旨和中心任务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道德教育,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的上升,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很大必要性。生态道德教育不但扩展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内容体系更加完善。

(二)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增强自然和保护生态的责任感,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而且有助于他们在构建文明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而且有助于他们更自觉地参与建设和谐社会,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阅读全文

西方国家科技道德教育论文

1我国科技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科研领域乃至社会上的学术不正、科技道德滑坡日趋严重,作为以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的高校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种不良风气甚至已经浸染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灵魂,这反映出大学生培养中科技道德教育的不力与方法手段的失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与科技道德教育相比,高校似乎更为重视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教育,把人才在知识、技能上的培养与未来就业放在第一位,把学校教学、科研、办校企等作为主要业务来抓,而相对忽视对大学生的科技道德教育。二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透。科技道德就是学术诚信,就是与社会为善,为人类谋福。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只有“恪守治学之责,笃行为学之道”,才能在未来科技实践中造福人类社会。这种道德其实是和学生的综合道德系统相一致的,并无区别。高校在科技道德教育中有必要深刻理解这一内涵。三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运用方法不多。我国道德教育历来重视理论灌输,而相对忽视德育过程的实践体验与情感感染,知而不行,行而不果,都可谓德育教育的悲哀。科技德育教育不仅在量上不足,在质上同普通道德教育一样是失效的。四是对科技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处理不力。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等问题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早已存在的事情。但相关规章制度要么不够完善,要么施用不力,致使科技道德教育依然没有取得成效。五是对科技领域的不正之风抵御不坚。高校不是净土,高校科研中的功利思想注定了科技道德问题的必然存在,如学术中的浮躁与浮夸、求量不求质、自由主义等等,都会在高校学术活动中引发不良反应,并为学生标榜效仿。

2欧洲国家科技道德教育的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

2.1欧洲国家对科技道德内涵的理解

从狭义上讲,科技道德的含义就是依靠学术自律,坚守学术规则,以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及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来获得能用实践检验的新知识与规律。但从广义上说,科技道德还应包含伦理道德的内涵,它的内容更为宽泛,涵盖了基因伦理道德、生态环境道德、信息网络道德等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技道德已绝不只是科研行为本身的规范性问题,而是影响到了人类的命运,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发展产生了深层的关系。科技道德已经涉及到以人类伦理道德来判定科学技术的问题。爱因斯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毁灭性战争武器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由此认识到没有学会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才是悲剧之源,并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对社会要负的责任。这些认识在今天的大学生培养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2.2欧洲国家关于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

欧洲国家的科技道德教育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发展;在科技道德教育体系上把针对社会科技工作者的有关道德规范与法制要求融合到大学教育中来,形成社会机构、学校教育及大众传媒的教育网络组织,共同构建科技道德教育的集体协调机制。在此机制之上,再以各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实施道德教育,如“问题式”、“探索式”、“渗透式”、“社会大课堂”等教学方法。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组织与灵活实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构成了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第一层面,道德教育。欧洲国家尤其重视对大学生、青年科技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在教育中不仅仅是道德说教,良师益友的榜样作用非常关键。因此在科技道德教育中,他们注重把德育教育更多地和实际问题、科研活动过程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把这种科技道德教育贯穿于科学研究甚至人生的全部过程。第二层面,制度防范。学术制度规范是对道德约束的弥补,有关制度规定既是社会机构对科研工作人员进行约束的依据,也是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如法国的规范评审等制度,国家科研中心对评审人员的学术水平、行为准则和应尽义务都有严格要求,对评审过程与评审结果也有明细规定,以确保科研成果质量的真实性;而德国的马普学会除了进行严格培训,还要求青年科研人员要对自己的学术行为签字负责。第三层面,法制约束。在欧洲,科学行为不端不仅要以道德伦理和学术制度加以约束,对违反科学道德严重者还可用法律来规范,并以适用法律进行惩处,把道德约束与法制规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突出了科技道德的严肃性,也让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大学生从法制的角度对科技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使科技道德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欧洲国家有关科技道德教育的各种机制与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作用很大,归纳起来就是:道德结合制度,教育结合约束,社会结合学校,防范结合惩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