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网络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生网络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生网络管理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1.教育理念陈旧

面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不少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仍维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只注重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放任自流。在高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各类专业教师,他们经常是上课才来,下课即走,认为只要认真上课、传授知识就是履行了教师的职责,对学生出现的不道德行为视而不见,没能真正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少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未能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教育引导时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讲座报告等“灌输式”教育手段,学生对此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由于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娴熟的网络技术,教育管理者在网络时代往往表现出“失语”与“缺位”,这导致教育者的地位逐渐边缘化,话语权受到冲击,引导性日渐丧失,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社会责任、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的形成。

2.教育资源分散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系统包括校内系统和校外系统,校内系统主要包括高校及相关部门、专业教师、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大学生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行业企业及家庭等。各参与主体主导的子系统都有着清晰的边界,处于相对孤立闭塞的状态,彼此之间难以做到资源共享。特别是校内与校外系统,信息沟通和资源交流很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校内系统来说,专业教师、两课教师都是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力军,但往往专业教师仅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两课教师只负责理论知识灌输,而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管理,三者间缺乏相互的开放、有效的沟通和密切的合作支持。各自为阵、单兵作战式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能性,降低了教育成效。

3.教育平台缺乏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效的机制平台,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首先,缺乏科学的教学和评价平台。部分高校目前还没有开设专门的媒体素养课程,只是在信息技术、两课等相关课程中增设内容。教学模式大多还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为主,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教学考核多数采用笔试或论文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都是软性指标,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测评。其次,缺乏有效的网络互动平台。部分高校没有将网络作为教育引导的有效载体,缺乏正面掌控网络的能力,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缺乏了解和积极的引导,无法在关键时候发挥其对网络舆论导向和群体意识的影响。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平台。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安全防护和监督管理技术还不成熟,不能自动对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和处理,技术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阅读全文

网络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提出网络强国战略之后,我国计算机技术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然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后暴露出我国高素质实用型网络管理人才的匮乏。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必须要主动承担起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重任,结合计算机产业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网络管理人才,满足企业网络管理岗位的需求。

一、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能力培养主要涵盖能力和素质两个方面,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人才培养的缺陷,提高网络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就是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对网络管理人员培养进行规划设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目的地开展人才培养。例如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高校网络管理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开展系列的教学工作;其次,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适应新就业形势、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重要举措。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中明确提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就是要让其掌握相应的就业岗位能力。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就是所有的教学工作围绕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而开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企业所需要的网络管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地方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网络管理人才。

二、以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管理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高等院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方案,网络管理专业突出实践性,所以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必须要体现出实践能力。但是通过深入的观察剖析,在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管理人才培养中还面临不少的困境,具体表现在:

1.人才培养理念滞后,缺乏“以人为本”理念。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先导,虽然高等院校一致强调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实践中基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导致高等院校在网络管理人才培养上存在理念滞后的问题:一方面,高等院校网络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偏重于学术理论教育,忽视对学生网络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在网络管理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浓厚的理论教学气息;另一方面,网络管理人员培养缺乏对学生实际学情的分析,导致学生对于网络管理知识的应用停留在理论实践层面,例如高等院校在网络管理教学时往往缺乏对学生实际网络技能、就业岗位以及兴趣等方面的分析,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出来,阻碍高素质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

2.校企合作层次不深,实践教学比例较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关键是要增强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深化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不仅是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学生综合技能、满足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的必要途径。然而研究发现目前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存在层次不深的问题,而且还缺乏联动机制,导致高等院校培养的网络管理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企业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的实习岗位主要是从事一些简单的资料整理等工作,而没有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真实的网络管理工作岗位,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接触到网络管理工作。

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源起于西方,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西方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与网络技术发展同步,有些方面甚至超前于技术发展,而且研究极具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很早就开始。美国早在1996年就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课程,同时还探索了社区教育模式、在线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等网络教育模式。其他国家诸如日本、韩国等,在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注重法律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保护,同时在学校中开展网络伦理教育。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才开始借助多学科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进入对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摸索阶段。目前,我国网络德育理论观点很多,但从成果上看,国内网络伦理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更多地倾向于对网络社会、网络道德这些宽泛问题的抽象探讨。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对网络首先伦理问题的研究的水平较低、重复较多,指导性理论研究少,实证研究少,实施方案缺乏操作性和应用性,且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尚未纳入到学校的正规教育体系中。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道德教育这一概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大体集中表现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网络道德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各方向的延伸,在这种观点里的网络与道德教育是被包含的关系;一种则认为网络道德教育是在网络社会中的传统道德教育的适用,在这种观点里的网络与道德教育则是包含的关系。然而,网络道德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网络道德教育自从发展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就有其独特的性质,必须紧紧围绕网络环境下主体产生的道德问题来分析其教育活动,同时还要注意道德教育本身的特性。基于以上认知,网络道德教育可以被定义为一定社会或集团在网络社会中将其道德行为准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网民传输,并使网民将其内化并自觉遵循的过程。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受体则是指高校中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网络信息的自由性影响了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网络行为的自主性挑战了教育者的权威。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与时俱进,探索学习,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1.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性与交互性。

在网络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流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性。由于网络的去实体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客体分别作为个性化个体存在,现实社会中基于教师、学生等身份而发生的人际关系不再起作用,不再受制于教育权威,教育的主客体间的平等性得以充分体现。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自由平等性,促进了参与主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也就是交互性。在网络平台下,教育主客体间的交互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空间、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交流起来更加及时快捷。网络社会中这种特殊的平等性与交互性,不仅使得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自主性增强,也使得交流内容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2.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阅读全文

校园网络文化负面影响消除对策

摘要:校园网络文化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诸多负面效应。必需从学生、学校、社会多个层面出发,共同努力去消除网络垃圾及其对学生造成的负面效应。共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及综合素质。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消除;对策;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柄双刃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丰富,为大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提高自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路径和方法。[1]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等可以了解和学习时下先进的典型,让先进的人、物、事在广大学生心中产生积极影响,可以及时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部署,了解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针及理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在学生周围并使得学生被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让广大学生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的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网络中的色情信息屡禁不止,暴力等一些低俗文化不断涌现,叛国等许多分裂信息无孔不入,网络病毒、诈骗等各类网络陷井层出不穷。这些为网络增添难以估量的复杂性,使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办减弱。出现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自身辨别能力不足、面临事物复杂多变等情况下,加上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屡受挫折,部分学生便可能出现思想道德认知迷失,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等大幅下降,沉迷网络游戏、吸毒、打架斗殴、社会交际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便随之发生。

1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及教育,提升学生网络素养

当前,网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他们利用网络开展查找各类学习资料、了解各类时政要闻、收看各类娱乐节目、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排解自身情绪等各类活动。网络的多元化、复杂化、虚拟化、情绪化等特征直接影响广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效果及由此造成的心理、道德、思想政治等一系列问题。高校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网络管理的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制度、道德、法律等各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和管理。具体如制定学校网络使用及管理制度,制定网络道德公约,定期开展网络讲堂,开展学生网络行为讨论,开展网络道德模范评选等。提升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增强学生网络行为辨识能力,提高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如色情、暴力、反动等信息的防范意识和抵制能力。通过管理、教育及学生自我约束等多方面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网络应用能力、网络道德修养及心理素质,形成合法、绿色、道德的网络风气。

2要搭建网络教育、管理平台,常规化管理和教育

随着互联网发展、普及及深入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及广大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已经无可替代,学生们利用手机、各类电脑终端随时、随地开展网络活动。高校已经不可能通过全面限制网络的使用来避免网络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需通过搭建平台对学生使用网络和参与网络文化的过程进行常规化的教育及管理。一是构建校园网络平台,利用和依托校园网,在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等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建立丰富多彩的学校网络文化资源及平台,以符合大学生思维深度、爱好的多元化形式及时高效地为学生呈现各类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素养提升的各类有益信息,达到趣味化、个性化及不同门类跨越融合的特点。实现思想教育与网络文化有机结合和互补,增强校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二是构建思政教育及网络管理队伍,各种政治的制定、落实都必需要有人来实施。学院要构建一支涉及思政教育、心理、网络管理及学生干部为一体的网络管理队伍,专门对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专业化管理。[2]三是要加强常规化管理,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可能获取的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及管理,掌握学生网络动态,及时清负面网络信息及网络垃圾文化,阻止不良信息传播蔓延并对学生行为、思想、心理等各方面造成负面影响。构建绿色健康网络及思想政治环境。

阅读全文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梳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目标,初步探索网络舆情预警预防机制、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和网络舆情日常管理机制,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文明素养的积极践行者、维护网络安全的守护者、网络正能量的坚定传播者。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全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也影响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模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以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为重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络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既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目标

大学生受成长阶段、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的制约,缺少对舆情事件的理性认知,信息甄别能力较弱。高密度网络信息加速和放大了网络舆论效应,进而更容易产生网络舆论事件的辐射性影响和裂变式叠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做到:(1)要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新媒体操作技术,把弘扬青年大学生正面事迹作为主旋律,练就运用网络的过硬本领;(2)要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提升高校网络思想工作质量,利用舆情发展节点,主动设置议题,汇集动态、回应舆论关切,掌握网络信息报送流程,规范网络舆论工作;(3)要提高网络舆论评论能力,培育一批大学生网络评论骨干,运用“自己人效应”,[1]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个人威望和网络影响力,培育网络评论骨干,提高网络评论的亲和力与认同度;(4)要强化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构筑网络技术支持系统,强化有害信息的甄别、批判和抵制能力,加强网络监测技术运用,更新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手段,构筑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校园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二、健全网络舆情预警预防机制

(一)构建与大学生的情感联结。新时代大学生维权意识和发声意识增强,舆情事件导致的情绪失衡与心理冲击使得思政教育者开展舆论引导的难度增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交往需求,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政治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把握舆论导向,主动与大学生建立情感联结,创新对话方式,了解利益诉求,唱响网络时代的主旋律,壮大网络舆论正能量。

阅读全文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梳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目标,初步探索网络舆情预警预防机制、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和网络舆情日常管理机制,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文明素养的积极践行者、维护网络安全的守护者、网络正能量的坚定传播者。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全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也影响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模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以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为重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做好网络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络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既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目标

大学生受成长阶段、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的制约,缺少对舆情事件的理性认知,信息甄别能力较弱。高密度网络信息加速和放大了网络舆论效应,进而更容易产生网络舆论事件的辐射性影响和裂变式叠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做到:(1)要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创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新媒体操作技术,把弘扬青年大学生正面事迹作为主旋律,练就运用网络的过硬本领;(2)要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提升高校网络思想工作质量,利用舆情发展节点,主动设置议题,汇集动态、回应舆论关切,掌握网络信息报送流程,规范网络舆论工作;(3)要提高网络舆论评论能力,培育一批大学生网络评论骨干,运用“自己人效应”,[1]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个人威望和网络影响力,培育网络评论骨干,提高网络评论的亲和力与认同度;(4)要强化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构筑网络技术支持系统,强化有害信息的甄别、批判和抵制能力,加强网络监测技术运用,更新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手段,构筑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校园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二、健全网络舆情预警预防机制

(一)构建与大学生的情感联结。新时代大学生维权意识和发声意识增强,舆情事件导致的情绪失衡与心理冲击使得思政教育者开展舆论引导的难度增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交往需求,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政治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把握舆论导向,主动与大学生建立情感联结,创新对话方式,了解利益诉求,唱响网络时代的主旋律,壮大网络舆论正能量。

阅读全文

网络管理教学课程研究

一、现阶段我国网络管理教学课程思考

我国是人口大国,自1999年以来,进入高等教育行列的学生人数不断创下新高,大众化的教育模式成为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网络管理教学平台的应用正是解决高校教学空间不足、教学资源短缺和教学模式改善的有效策略,各高校纷纷进入了研究开发网络课程教学的新阶段。然而,不同的高校网络课程的设计分门别类,网络课程的类型与教学任务日益增多,使得网络教学课程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缺乏完整的系统性的管理模式,网络教学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与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多数只局限于校内资源的利用,教师的互动也局限于校内或少数性质相同的伙伴院校,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络教学课程应用成效。

二、网络教学课程开设中存在问题

网络教学课程的开设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结合研究人员调研结果与相关文献资料,表明我国网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影响网路管理教学开设的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一)网络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管理教学普遍存在杂乱无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缺乏完整的系统管理,各地区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不完善,学术交流合作欠缺。

1.教师和学生网络教学应用能力要求不达标

阅读全文

网络文化下大学生德育建设研究

摘要:

在网络文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大学生的德育提供了一系列的机遇,我们必须把互联网作为当代我国进行德育建设的新载体予以充分的重视。应从建立高校的网络教育领导机构,加强网络规范建设与深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德育建设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方面,由此引发了高校大学生德育的一系列问题,使得网络条件下高校的德育研究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刘岚在其《网络条件下德育管理的探索》[1]一文中分析了网络条件下德育管理的时空范围扩大、互动性增强、手段多样化等新特点;四川教育学院蒋峰在其《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初探》[2]一文中初步分析了网络时代高校德育要尽快占领网络阵地,唱响网络教育主旋律,培养专业的网络德育队伍等对策;邵阳学院易海涛在其《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教育途径探讨》[3]一文中探索了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方式要实现教师学生互动,网上、网下联动,学习、娱乐渗透等转变。笔者尝试从高校、网络规范与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探索网络条件下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路径。

一、网络文化对当代我国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又称赛博文化,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新型文化,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结构上包括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4]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当代我国大学生德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