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生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生感恩教育
一、问题的分析
感恩教育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首先,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家长的溺爱有一定的关系。现在一些青少年意识不到感恩,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不无关系的。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情商与品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家庭模式中,父母的角色是为子女无偿付出,他们再苦再累也不求什么回报,而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很少体谅父母的艰辛。如今的应试教育,使得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造成少数孩子唯我独尊,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感恩意识就很难养成。其次,学校教育的片面,学校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考就是指挥棒。学校、教师、学生变成唯分数论的忠实拥护者,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用于加大加深的知识内容、题海战术与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上,成绩几乎是评判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只要学习好、成绩高,即使有些生活方面的小毛病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德育方面的教育就必然被压缩甚至忽略。而大部分学校评三好学生的标准只有一条——成绩好,“三好”变成了“一好”。最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错误的价值导向的引导。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然而其影响却不容低估,其危害必然导致个体品质的自私自利、导致人情的冷漠、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所以说,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弥补感恩教育的缺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问题的探索
首先,晓之以理,以德服人。通过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逐步深化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学校可借用我国的传统典籍,古文新用,将《弟子规》纳入学生的必选课,熏陶学生的感恩意识;还可以通过办板报的方法,在校园的橱窗、展板、班级板报宣传栏里,有计划的制作感恩方面的教育内容。社会则可以利用媒体宣传报道感恩方面的新闻、公益影片,加大《感恩中国》这类电视节目宣传与报道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知恩图报的优良氛围。其次,动之以情,注重身教。亲子之情不应该是家长单边的给予付出,还要有孩子的反哺回馈。家庭感恩教育是亲子的双向互爱,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能够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子女,因此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上,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孝敬父母,真诚待人,心存感恩,让自己的良好品行无意间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使他们的心更善良、情更真挚。然后,实践活动,重在行动。知恩报恩,不仅要用心,更需要践行!把感恩教育融进社会实践,学校可以依托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多种志愿活动,使学生走进敬老院、孤儿院,走到留守儿童们中间,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感恩品质。学校还可以在每年重阳节这天,布置家庭亲情作业,学生身体力行的为父母做顿饭、打扫房间、收拾碗筷等,内容不限,形式多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并用文字记录下父母的感动瞬间,以及自己的行动过程和心灵感触,让行动与心灵交互碰撞,使行为内化于心。最后,持之以恒,塑造良品。知恩报恩不是一次行为,需要坚持不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美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项艰巨工程,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也应反复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长以身作则的同时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学校教育为发展,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注重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各年级的德育都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其中一个系列,长期开展。社会环境为导向,社会要传递正能量,将知恩图报作为社会主旋律进行大力宣传。
三、结语
感恩是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文明,一种责任。小到一个个体家庭,大到一个民族国家,若是不懂感恩,处处人情冷漠,那么也就没有希望。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更要注重感恩情感的养成,要把五育并举的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尤其不可忽视德育方面的教育。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才会多一分温暖阳光,少一点冷漠阴暗。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
作者:王雪娇 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学生观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摘要:自2011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按部就班地推进着,在理论和实际教学中都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转变教师观念,要让教师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甚至要让教师引领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真正的践行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期;学生观;素质教育;重要性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他支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及教学行为,教师的学生观也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并研究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荐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进入了素质教育时代,也进入了全新的教育时期。这时教师的学生观不但要更新,还必须要科学。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身心特点、发展潜能、个性发展等问题的看法和评价,不但决定了教师是否能担当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还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学生对未来社会进步和祖国建设的作用大小。所以,建议科学的学生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下面就这一作用进行具体阐述:
1教师的学生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必要前提。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科学的学生观,对学生的特点、个性等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比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之后,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动漫、多媒体等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会深深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终身学习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再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工地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教学法,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不但有助于后进学生学习的逐步提升,而且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体会学习方面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师的学生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持续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内在和外在发展的统一,也是量变和质变的结合。所以,我们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由此可见:德才相比,德重于才,居于首位。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学习达成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目标。其中的心理健康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心理健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德”的养成。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彰显的尤其重要。教师正确的学生观能给学生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从而产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能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有利于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中专学生德育教育探讨
一、当前中职学生道德不文明行为现状分析
1.意志力薄弱,缺乏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中职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弃儿”,本身的思维方式以及处世行为等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社会普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压力及负担。他们争强好胜,心理敏感,思想感情更是容易反复,取得一定成绩时得意洋洋、自鸣得意、忘乎所以;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心目中的理想时,则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相较于普通高中院校的学生,我认为中职学生的意志力更为薄弱,耐力以及坚韧性也要更差,自我心理调节机能也不甚健全,缺乏良好的抗挫折能力。
2.不良行为习惯盛行,缺乏一定的道德文明修养
受到市场经济以及外来劣质文化等的强烈冲击,当代的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道德文明修养,例如有的学生不懂文明、缺乏礼貌,更谈不上尊重他人了,这一现象在校园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老师面前尊称老师,背着老师则直呼教师姓名甚至直接以老×或者外号称呼之;还有的学生吸烟、酗酒、上网样样“精通”,张嘴就是脏话,丝毫不注重自身的形象。这些都是中职学生道德文明素质低下的一种表现。
二、造成中职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
1.德育教育中过度依赖教材
聋哑学生思想教育
一、注重实际,学用结合
当下,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是通过对一个事例的详细阐述,然后和学生进行探讨,使他们明白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因此,如果教师在阐述道理时不重视与实际之间的联系,那么所说明的道理也将难以使学生信服。由于聋哑学生某些生理方面存在着缺陷,这使得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时效性。而教师继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便于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如,在讲尊敬孝顺父母这方面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说说尊敬孝顺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然后举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子路、东汉时的黄香孝顺父母的故事,再联系他们的父母进行阐述,暗示他们父母培养他们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对父母存一份感恩的心,同时,也激励了他们更加认真努力的学习。
二、情感教学,联系生活
情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而道德情感是人们进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当准确地抓住这一点,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特殊学校的孩子几乎都是住校的,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每天在老师的呵护关怀下生活,老师于他们而言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笔者在教学中,把每天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场景都拍摄下来,制作成课件。内容有老师备课、批改作业、和学生交谈,给学生量体温,喂学生喝药,晚上巡视宿舍,给学生盖被子,把这些生活中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也许他们还不知道的事呈现出来,让他们知道老师的艰辛,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身边的人事。我们一定要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以此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最后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效果。聋哑生虽然失去了说话和听的能力,但其观察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上思品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导自演。如把课件的内容呈现出来,学生在自己编导的过程中可以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当时的氛围,以此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艰辛,更加懂得感恩。总之,在特殊的小学思想教学中,要立足于实际的特殊情况,注意学生的情感教育、体育教学,还有实践教学,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体会道德的力量,使聋哑孩子成长为自强不息、自尊自信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者:仲伟伟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小学生感恩教育探微
摘要: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其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肩负的使命是重要的。教师只有认清了自己工作的职责,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感恩教育;爱心;阅读积累
感恩是一个人最应该具备的好品质,有了感恩的心,就会有善良的心。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阶段。在这个时期,小学班主任其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肩负的使命是重要的。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既要交给学生知识,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做法。
一、正确认识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目前的家庭结构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式,那就是一个孩子周围有六位大人在呵护和照顾。这样的结构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享受过多的爱和保护,导致这些备受呵护的独生子女越发得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别人、关爱别人。不仅不知道爱护父母,更不知道爱祖父母,至于对自然和地球的爱护就更没有概念了。童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和形成的道德品质事关他们一生的成长。因此,在小学实施德育、实施感恩教育,是目前进行小学生德育的核心。小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的道德品质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所以孩子的德育,应该从感恩教育开始,感恩教育应该从爱字入手。
小学生感恩教育综述
向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良好的三观和感恩意识。而感恩教育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必须利用好课堂上和线上合适的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文化知识,应该借上课的空隙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不仅重视学习成绩,也注重道德修养。小学阶段是许多学生人格开始发育和形成的阶段,因此此时的感恩教育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展感恩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1.小学生感恩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在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只有教师拥有高尚人格,在为学生做榜样时才更有说服力。小学感恩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教师的把关,只有具备高尚人格品质的教师才能够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改变学生。如果教师本身师德欠缺,那么一旦学生受到这种教师的影响,结果一定不堪设想,教师最终必然会误人子弟。
2.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除了课堂知识的传授,小学负责思想道德教学工作的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灵按摩师”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所以对于他们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对他们传授知识的重要性。正值成长期的小学生,在很多事情上做得不太成熟,甚至会出现一些幼稚的错误。这些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正处于各方面意识的成形期和懵懂期,作为他们的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教会他们明辨是非,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欲速则不达,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什么能做或者什么不能做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也无法有效推动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方法
第一,注重感恩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喜欢枯燥的学习内容,小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然后及时地寻找应对的方法,或者思考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一些教学方法,然后与课堂中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制定一些非固定的奖励机制,既可以表扬表现好的同学,又可以表扬进步大的或者学习态度良好的同学,通过这种奖励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作业——以“我身边的英雄”为题写一篇作文。每一位学生都需要自主地寻找一些感动的人物或者事情,也可以寻求家长们的帮助,然后在班级内分享。教师可以让他们尝试着说出打动他们的某个地方,在他们寻找和分析的过程,就是塑造他们感恩之心和价值观的过程。第二,在小学感恩教育中创设具体情境。部分学生有时对感恩教育不感兴趣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一些课堂缺乏具体的讨论环节。然而对于小学感恩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讨论环节,所以创建一个合适的课堂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现在中国的扶贫攻坚工作,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态度,让学生明白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通过PPT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奔赴一线的扶贫攻坚工作者的壮举,感染学生,让学生明白现在的生活、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众多人的付出,从而学会感恩。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动,单纯的文化课教育已经很难满足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更重视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他们思想道德的培养,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感恩教育。学生只有拥有感恩之心,将来才会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陶行知教育对学生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综合了当时我国各派以及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众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它不仅在我国现代教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今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他所建立的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理论体系,其精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P428)
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2](P594)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3](P650)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
【摘要】小学生感恩教育是以学校为主导实施感恩活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让小学生多接触自然、了解社会,从而形成对感恩教育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习惯,形成感恩心态,用感恩引导小学生的成长历程,逐渐将感恩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
一直以来,我校都非常注重感恩教育建设,因工作扎实有效、作风优良、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具体而言,感恩教育的发展实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主题活动,让感恩教育活动在特色中成长
(一)主题教育活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内心感知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感悟、切身经历的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体会恩情的本质。我校本着“启发学生、携手教师”的融合性原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以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感恩教育情况,定期举办各式各样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三•八”节系列活动、教师节活动、《开学第一课》、“寻找和发现身边的幸福”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作文、摄影、小报等形式寓教于乐、寓情于景,不断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灌输道德理念,让感恩情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流露。
(二)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