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生部演讲稿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探析教学理论下的口译教学
一、结合项目式教学理论的本科口译训练模式建构
1.理论契合度
PBLI教学理论于上世纪初由教育家杜威提出,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鼓励浸入式学习(immersedlearning)及整体和综合的学习方式(Dewey,1938)。其基本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辅助下选定具有研究兴趣的问题,制定计划并按计划进行一定时间长度的资料搜集、阅读、分析和讨论等一系列项目活动(projectwork),最后完成计划中的目标(即项目产品projectproduct,形式不一,如口头或书面报告),产品由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Beckett,2006)。
Stoller(2006)总结过在二语和外语学习领域中使用项目教学法时学生常表现出的八种收获,其中包括:对学习体验和语言的真实感受;高度的积极性、参与性、愉悦感和创造性;强化语言技能,语言输出机会增多,语言输入得到改善,目的性较强地对语言的形式和其他方面进行关注;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方面知识增加;学习自主性、自发性、自我学习责任感增强。项目式语言教学的独特新颖之处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在教学目标、学习项目的组织与过程、项目产品、项目评估、新的师生角色与定位等方面均与传统的课堂教材讲解的教学方式迥然不同。它体现了杜威主张的“体验式学习”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按照“基于内容的教学”思路,并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具有相同的理念内核。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需要译员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另外还需具有广博的百科知识(梅德明,2008)。口译员的实践经验与对特定领域知识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其语言能力的临场表现。
常规口译课堂无法有效涵盖和给予以上口译训练中必要的元素。实际口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译前准备往往只能由学生自发进行,过程无法控制,口译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积极影响与建构贡献较为有限,且课堂活动效果常受学生现有词汇量与主题信息量的局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进入实际口译工作现场的紧张氛围与情境,因此在口译教师为主导的教室里,训练中的随意性增加,职业素质无法得到培养。PBLI理论内在固有的教学思路与训练方式却能填补以上分析中的常规口译课堂的欠缺,从各方面促使学生得到发展。一是综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确保学生口译中输入与输出的意义与有效性(inputandoutputefficiency)。二是融合content-basedlanguagelearning(基于内容的语言学习)教学理念,大幅度增加学生口译主题信息量,深度扩充口译中必备的百科知识与相关专业词汇。三是融合task-basedlanguagelearning(基于任务的语言学习)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译前准备中目标明确,并重视口译译文的质量,从而为口译训练过程带来更强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四是兼顾processorientation(过程导向)与productorientation(产品导向),不仅着力于译前准备,更重视最后的口译产品质量。
项目产品,即现场口译工作,经过多方评估和改善,能有效促进下一阶段学习与训练活动。五是促使口译教师角色改变,从课堂管理者、知识信息的直接给予者、机械训练者与唯一评估者,转变为口译准备与训练中的向导、辅助者、支持者、组织者和评估方之一,使学生培养在口译前准备与口译产品产出中的责任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从而提升口译教学与训练中的效率。六是创设真实口译职业场景,使学生体验口译职场的氛围与情境,逐渐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得到提升。杜威提出的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是项目式教学理论的核心,口译课程项目产品可设计为口译工作任务,增加学生职场应变能力。综合以上分析,项目教学理论与本科口译训练存在着独特的契合,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将能在训练口译这种高级技能的同时提升和夯实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拓展百科知识,并进一步培养职业素质与技能。本科口译教学实践者需要逆向思考口译的教学与训练思路,否则口译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效果不佳。
2.建构结合模式
把演讲融入电影赏析课的意义
作者:李娜 罗艳霞 单位:河北大学
2004年初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新的教学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特别是听说能力,其中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能就一般或专业性的话题较为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讨论,并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能清楚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教学改革实践的6年中,广大师生越来越关注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各种相关研究也成为热点。但是,在注重英语发音和交际能力的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口语表达往往内容空泛,缺乏深度,欠缺逻辑性和思辨性。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之言之有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英语演讲和教学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把英语演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创新和有益的尝试,但开展英语演讲的教学活动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同学都培养成演讲家,而是以演讲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外语学习和运用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用英语清楚地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来提高学生的听说思辨能力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的积极探索。
一、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的意义
演讲是指讲话人在交流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听众做连续性发言的行为。演讲这种开放探索式的学习还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推理等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灵活有效地把所学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去。众所周知,语境是学好语言,特别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关键因素。最理想的语境自然是所学语言的国家或地区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尽可能地去创造这样的条件。英文电影赏析课是教授和学习英语可以利用的理想辅助工具。将英语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堂,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与社会语境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减少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能够创造英语思维和交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把演讲作为一种教学和训练的手段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堂,在欣赏完英文电影之后,就电影所探讨或展现的某一主题或文化现象,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讨论方式。这种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首先,这种模式能够夯实学生的语言功底,训练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有系统、有结构地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建议等。学生在欣赏电影时,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美语言,纠正语音语调;通过设计自己的演讲稿,学生可以培养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通过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传递信息,锻炼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其次,要想打动听众,演讲中必须具有足够的信息量。所以,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能摆脱被动盲目的欣赏电影状态,而学会主动搜索和电影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文化习俗知识以及阅读原版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时事新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所欣赏的电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为了完成演讲任务,学生要经过收集材料、筛选和语言组织过程,所以他们一直处在一种非常投入和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此外,课堂演讲练习会帮助学生增强对欣赏英文电影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英语表达方面的自信心,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交际恐惧。
二、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的教学模式
将英语演讲引入EFL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的逻辑性。利用英文电影赏析进行外在真实演讲环境和内心体验的感悟,学会归纳经验和语言文化新知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素质必然会有明显的提高。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演讲教学训练模式有以下几种:模仿学习、常规训练、技巧训练、测试与考评等。英文电影赏析中的演讲活动有着很大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可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模仿学习是英语演讲初学者的基础,是学习语言表达、掌握一般演讲风格的第一步。作为英语演讲的初学者,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英语母语者成功的范例,如英文电影中的名人演讲、经典对白等,充分地运用视听演示材料进行观摩学习、模仿比较、分析探究,从而找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契点、特点和方向。模仿性演讲有助于学生迈出演讲的第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演讲的积极性,克服羞怯心理。而且模仿性演讲的长度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掌握。既可以是一分钟的电影独白,也可以是三分钟的影片对白或更长的电影片段模仿。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文交流不断深入,为满足学生适应职场竞争及其个人发展的需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分析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然后探讨“产出导向法”顺应课程思政的目标,对英语课堂开展英语演讲进行教学设计,构建大学英语教学全方位育人格局,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英语口语教学;英语演讲
随着人文交流的日益深入和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于具有国际交流经验和背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人文素养课程,也需要成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有力一环。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通过英语演讲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使其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将有助于培养有温度的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忙于听讲、记笔记,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口语练习。其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口语训练,导致学生缺乏自信、不愿开口;回答课堂提问时,照搬课本,不会总结;与同学讨论时,无话可说,或语无伦次、逻辑性差。最后,受到教材的限制,英语口语活动大多还是围绕语言技能开展,一些问题过于浅显,只是对原材料的简单整理和复述,难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较弱,直接影响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二、“产出导向法”与英语演讲
在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下文简称POA)被正式命名。POA理论是文秋芳教授针对中国外语实践中“重输入轻输出”的问题,依据当前中国大学生学习现状以及大学英语课程的特征,以Swain的输出假设为基础,首先提出“输出驱动假设”,随后又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最终不断经过教学研究和探索形成的理论体系。POA理论体系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为教学理念,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依据POA理论,首先,教师应创设有交际意义的主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驱动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其次,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提供产出帮助,促成学生完成任务。最后,在学生完成语言产出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从“实践—学习—实践”的认知过程。笔者以POA理论为指导,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借助英语演讲活动,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与综合、评论等多重思维能力,同时借助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使学生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文化的机会。而通过英语演讲活动有效地将口语技能训练、知识面扩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产生积极的实践作用。
大学英语课外作业布置原则和批改策略
【摘要】课外作业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复习、延伸和补充,布置课堂作业必须遵循适用性、多样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原则。教师在学生做完作业后,要及时批改反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批改策略,使得形成性评价更具借鉴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外作业;布置原则;作业批改策略
一、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原则
大学英语布课外作业的目的:(1)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2)为教师反馈教学效果。(3)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中所学内容。(4)弥补课中时长不足。(5)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6)为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借鉴。由此可见,英语课外作业的作业不容小觑,有效的布置课外作业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适用性原则。首先,课后作业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匹配。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其次,课后作业要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目标相匹配。例如,已过四级学生的作业和未过四级学生的作业肯定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再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出衔接紧密、对接性强的课外作业。2.多样性原则。一方面,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自身特点,定制化的布置课外作业。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元化、多渠道、多平台的布置作业。区别于传统的课堂作业,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课外作业可以采取书面和非书面的形式。书面作业可以是作文、单词和短语抄写、翻译、习题、读书报告、课文改写等形式。非书面作业可以是唱英文歌、朗诵、背诵课文、演讲、辩论、思考题、英文小游戏和情景剧表演等。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自身水平,自主布置作业。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手机应用已经普及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所以教师可以利用高新科技成果,将课外作业通过互联网、微信、QQ、批改网等平台发送给学生,省时高效便捷。3.针对性原则。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布置不同作业。例如,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跨文化交际、批判思维能力等其中一个能力或多个能力,设计不同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后加以巩固、补充和练习。4.趣味性原则。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是思想开放活跃的90后和00后,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课外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一环,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作业内容和形式要与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风格、年龄和心理相匹配。(2)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作业应该尽可能的生动有趣。(3)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满足感、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作业批改策略
1.作业批改形式
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的作业批改形式不再仅局限于教师批改。广大教师有以下五种形式可以借鉴:一是教师全部批改。一方面,这种批改形式能够让教师直接掌握全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为下一步教学进程提供借鉴参考。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作业能够得到更加权威、科学、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若是知晓由老师亲自批改作业,他们在思想会更加重视,作业完成的质量也相对更高。二是教师选择性批改。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英语学习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种层次,教师在每次批改作业时从三组中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业进行批改,这样一来,根据样本能够较为客观、全面的反应学生对于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的工作负担减轻和疲劳感也能得到缓解。三是同伴互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会让整个批改评价过程更加有趣,更具新鲜感,学生们可以接触到自己同班同学的作业,可以和自己的作业进行比照,学生的反思更积极,触动更深刻,将压力变为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四是班级互评。笔者教授两个平行进度班级。学生年级、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一致,所以以班级为单位的作业互批,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五是学生自评。学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业,由教师首先进行引导,学生能够根据教师制定的评价标准和注意事项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改进,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纠错和学习能力。学生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策略
摘要: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得学生有效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沟通互动,消除哑巴英语等现象。针对英语口语教学现状,文章对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进行研究。要注重指导学生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能力;注重设置课前演讲环节,发展口语能力;注重安排课堂表演活动,改善口语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口语能力;口语训练;能力培养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及模仿力,容易形成较为稳定的口语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但在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中,部分英语教师没有对口语教学提起重视,不重视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为了弥补这样的教学缺陷,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一、指导学生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能力
英语教材是青少年学生广泛接触的英语学习材料,提供了非常基础的英语学习内容,有助于扎实学生的英语根基,奠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发展的基础。英语教师要特别关注英语教材的使用,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朗读,提高学生对英语教材的熟悉度,为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表达打下基础。但是只单纯进行朗读的话,无法让学生将所学的英语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难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巨大优势。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复述的方法来熟悉课文,从而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由于已经很熟悉教材中的文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在复述的过程中思考如何组织句子、如何表达中心思想等,从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例如,教学“Unit2Whataday”单元的“Storytime”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之后鼓励学生两人一组在台下自由复述课文,进行基本的口语练习。最后,教师则要求学生们站到讲台上轮流复述文章,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培养和检验。针对学生在复述文章时遇到的难题,教师需要及时给予指点和帮助。
二、设置课前演讲环节,发展口语能力
英语演讲活动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及综合性,对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这样的任务。经历之前的语言积累之后,高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所以,在这一阶段开展课前演讲活动用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可行的。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起到锻炼口语能力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作用,教师可以将演讲活动安排在课前,时间为5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在每次英语课结束后设置演讲主题,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的材料,组织演讲稿,并在新课开始之前由教师随机点名学生进行演讲。例如,在教学完“Unit2Goodhabits”后,为了让学生更加熟悉本单元讲授的内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Howtoformandlearninghabits”这样的演讲主题,要求学生利用单元中学习的英语语言组织演讲稿。学生的课下时间比较充足,可以认真思考语言组织和应用方法,确保演讲活动的顺利开展。到了课上,教师随机选两三个学生进行演讲,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让学生在这样持续性的口语锻炼活动中提升英语素质。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论文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人文素质,明显区别于人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其中,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指人文素质教育。工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等。相辅相成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面对“科学主义”和“货币拜物教”给自然、社会与人性带来的危机,当代教育应如何抉择?1998年4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给出了答案:跟世界各国一样,我国也在“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努力“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对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阐释。邓小平同志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也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任。“就教育的本质功能而言,如果说古代教育以传承过去为主,现代教育以接纳现实为主,那么,当代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设计未来”。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将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对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成功地设计未来。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升华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开拓他们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灵感;有利于培养出知识扎实、修养好、能力强的人才。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现实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种语言的习得过程也是对特定文化的吸收过程。同样,对某种语言的摒弃也意味着对特定文化的摒弃。“强势语言的‘入侵’以及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对交流的要求,影响到社会母语本体的安全,使得社会母语内部的语音、词汇和句法受到影响而出现许多类似‘洋泾浜’的现象,或在用本民族社会母语时不时嵌入强势外语的语码。这些语音、词汇和句法的不规范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母语的纯洁性。”这反映的正是当下的实际情况。当代青少年也包括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使用汉语时出现了不规范、同音、简化及不完整等现象,这对他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比如,有些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不能准确、完整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大学生汉语能力的一种退化。究其原因,这与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家长、同龄人和社会的关注并掌握话语权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如何应对?其实,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随着对本民族文化吸收的增多和对本民族语言运用能力的增强,大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会提高,从而更加促进其对本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培养、情意的完善和情操的陶冶,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今天,新时代的大学新生对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现状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2013年秋季,笔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初期研究显示:认为最缺乏能力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学新生为72人,所占比例为65.5%。这其中,有15.5%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9.1%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要当众作即兴演讲或者有准备的演讲时,尤其感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有16.4%的大学新生明确表示“尤其感到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2014年秋季,笔者以演讲能力为主要调查项目,对某高校大学新生进行了“大学生能力现状”二期调查,参与者为六个专业共六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实际参与人数为235人。调查中,我们发现:第一,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间,报名比率的差距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第一次提出,要求准备有演讲稿的“课前演讲”任务时,立即有学生当堂报名,自愿接受上台当众演讲的任务,此种学生在所在班级占的比率不同,六个行政班级的比率从高到低依次是34.2%、33.3%、29.7%、27.9%、2.6%、0.0%;此种学生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1.3%。第二,报名比率在日后又有变化。初次报名比率极低的两个班级,在课前演讲进行第一次后就陆续有同学报名自愿上台当众演讲。课前演讲进行到第十七次时,先前的2.6%上升至31.6%,先前的0.0%上升至25%,后来的变化甚微。第三,若不受报名时日的限制,自愿报名上台当众演讲者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0.2%。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对比一期与二期的相关数据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表达能力”是当代工科大学新生亟待培养和增强的能力之一。大约有65%至70%的大学新生对“语言表达能力”即口头与书面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自信。可见,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语言文化素养表示不自信。
三、“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在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充当重要角色
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仅包括汉语言文学,还包含了历史、哲学、美学以及狭义文化等多种人文内容。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感悟能力;培养和增强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于真假、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与审美能力;训练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同时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首先,“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经典、锻造学生优秀思想道德素养的坚强阵地。自近代以来,海禁大开。中国人和西洋思想接触之后,儒家的中心地位便渐渐被动摇了。固有的中心思想虽被摧毁了,新的中心思想却并未建立起来。于是,近代、当代的中国人便彷徨、无所适从甚至步入歧途。然而,“立国之道,尤有其大经大法,……断非剽取他邦文物所能为功。”我国立国之道的大经大法,已为我们的先民所验证,这就是存于经典里的以“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经”,是我们“先民数千年来精神所系者也”。“经”,是我们中国“文字之所从来,学者不欲保存吾国文字则已,如欲保存之,以振起中国特立之精神,则读经一事,其关系岂不重且大哉”。而中国人的精神即我们的国民性———“中山先生谓我民族生而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诸德”,“固有的道德和智识的策源地即在经书,而恢复固有道德和智识,也只有从读经下手”。即便是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典依然是现当代最有价值的思想养料。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从经典中认识古代的文化。例如,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读《易经》;要了解古代的文物制度,可以读《礼经》;若以史为鉴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可读《春秋左氏传》,春秋二百四十年里的治乱兴衰,一定程度上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贵的借鉴和参照。我们为了“明天”而读“昨天”的文化,或是政治的或是经济的,或是思想的或艺术的,都可以从经典中找出有价值的资料。另外,“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真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工科院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专业规范和课程体系,那么,在工科院校里应如何教授经典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讲,一要选取显明易解的善本;二要注意选择程度浅深相宜的读本;三要有通达的教师来指导;四要批判地继承。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文字的变化相对于语言来讲“较慢、较规范,延续性较强,要多写多练,在书面语表达的练习中去促进口语表达的规范发展”。所以,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和塑造工科院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其人文素质。其次,“大学语文”课堂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提升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有效平台。通过名篇阅读、诗词鉴赏、口语交际训练、写作实践、演讲训练等形式,“大学语文”课堂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其生动性、趣味性对工科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演讲训练为例,最初上台演讲的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从准备演讲稿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从互联网上下载文字资料,而自己加工、润色的部分并不多;二是,从上台演讲时的口头语言表达情况来看,很多同学会被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束缚”住,不能流利、自然的表达,“背”稿的痕迹明显,有的同学慷慨激昂一番却给人以空洞无物之感。教学中可以以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讲,一是“静中生慧”,即在课前作有准备的演讲。这种演讲可以是全命题式的,也可以是半命题式的或者是无命题式的自由演讲。要求结合幻灯片文字播放,适当插入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二是“急中生智”,即台上同学完成有准备的课前演讲之后,由台下同学上台进行点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事先可不指定点评嘉宾,这样利于台下大多数同学进入“观众”的角色,也利于台上与台下的互动。以上两种训练,在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及敏捷度等方面有益于大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在处理新问题时的品格素质。这种在课堂上的“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举办辩论赛也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选择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并由本班学生充当主持人、计时员、评委、智囊团成员、亲友团成员等,辩论正反方均派出四名选手,以“国际大专辩论会”为模版,适度创新。这种训练可以培养与增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对新事物认知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对事物的忍耐力等,培养了大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其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创新分析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般大学的基础课有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具有丰富博大的内涵,利于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良好的人格魅力,还因为它的工具性,利于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养成,故而要加大对该门课程的教育创新探索,其中实训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创新;实训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大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惊人的飞跃式进步。作为普通高校的公共课大学语文来说,在经历了一些认识上的模糊之后,也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尤其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的时候,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更加突显。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对该门课程的开设和教育教学必须深入及探讨。
一、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
新中国高等教育模式一开始是承接着前苏联的教育模式的,也就是把高等教育定位为培养专门人才上,于是大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小到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着眼点都是放在对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上,旨在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在积极培养“天之骄子”、“顶尖人才”的理念之下,加上当时国内环境的单一单纯,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祖国建设的各种技术人才,成绩斐然,功不可没。直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各大学开始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许多文化素质的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公安院校,就长期面对各专业学生开设了“文艺欣赏”、“美学”、“音乐欣赏”、“中国文化概论”、“书法”、“演讲与口才”等等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教育对象的转变,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大学本质是什么”之问,于是就有了“育人说”、“素质教育说”、“复合型人才说”等等;再后来,也有“创新型人才说”、“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说”,不一而足,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各大专院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纷纷推出各种举措,笔者所在的大学在政治建校中不断突显公安特色,新开办了一些公安专业,紧密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学生和教师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建构校局合作新模式,如今配合省厅的智慧新警务,创新公安工作的号召,打开我院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办学模式。2018年7月,我院与珠海市公安局联合举行了交流活动,我们了解到,如今公安队伍中首先需要政治素质高、人格健全、有积极奋斗和奉献精神的人才也就是素质高人格健全的人,这让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不是回归了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让人脱离蒙昧、走向文明吗?如果连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那么其他事情都有可能白搭。耶鲁大学的教授也曾经提出,中国教育要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在当今社会多种观念俱存、泥沙俱下的情况下,要保持积极向上、友善感恩、良好的人生初心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珍贵了。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担负起重任,砥砺前行,为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统观四十年来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是伴随着办学理念的变化而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多数大学作为必修课开设了大学语文,课时数均在50至100左右,最著名的是徐中玉先生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该教材中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作品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长期成为经典霸主地位的权威教材,长用不衰。后来不少学校,尤其是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加大实操性课程,就把大学语文课取消了。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早地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文化选修课,这个影响比较大,不少学校也乘势纷纷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即使仍保留大学语文课程的学校也减少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有的改为选修课。这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黑暗期。进入新时代,不少专家发出呼吁应在工科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就在2019年3月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二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出议案,建议在全国各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那么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就愈加重要了。
二、加强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积极提升和扩展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及教育功能
笔者在高等院校工作了33个年头,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文艺欣赏、美学、唐诗美学、公文写作、公安文书写作、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在此仅就大学语文创新教育略谈一些教学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语文教育包含着对于语文本身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性及其功能性的开掘和培养,而要实现语文教育则必须借助语文教学的手段,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时刻不忘语文本身所承载的巨大内涵的彰显及对其功能作用阐述,并加强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让受教育者真正有着良好的人文素养,旨在为积极传承文化,弘扬优良传统,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长期以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大约有这样几个说法:一是工具课,重点放在字词句,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二是文学课,因为大学语文教材多遴选古今中外文库里的名家名篇,授课老师也多是中文系毕业的,因此自然地把它按照中文系的文学课来讲授欣赏了;三是文化素质教育课,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校开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浪潮,到了新世纪,更是由于通识课的普及,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实际上是受到很大的冲击的,不少高校把它由必修课变成了必选课乃至到选修课,有的高校干脆取消了,改由其他更加实用性强的课程替代。四是新近看到了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老师主张“语文是一种形式训练课,训练的是语言文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实大学语文无论哪种定位,大学语文课的诸多功能在这里实际上是得到了更加充分的显现的,也就是说其实它具备了至少上述四种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开设并上好大学语文,让我们的大学生国学素养更高、人格魅力更大、语文运用能力更强。第二,深入认识并进一步挖掘大学语文课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外国语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高考还是职称的晋升及出国深造等等方面,外国语成绩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从幼儿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时代,处处以外国语学习为杠杆,学生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外国语,也就相对忽略了对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学习和提升及继承,国民的国学素养没有真正普及,应有的一些传统文化不断丢失,如今是到了要大张旗鼓地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时候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更要积极挖掘大学语文课的丰富内涵,这里包含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可贵精神,比如仁爱、爱国、积极进取、美好梦想的执著追求、美丽爱情的向往、思亲念祖、怀念亲人朋友、忧患意识、怀古伤今、以古为鉴、不趋炎附势、保持人格完整、尊老爱幼、师生情长等,不逐一而足;也有对于世界主题的关怀,渴望和平、反对战争、向善向美、平淡安详、简朴归真、知足感恩等;更有对于大自然的敬仰与歌颂,高山流水、飞流瀑布、明月白云、花好良辰、田园牧歌、牛羊成群、袅袅炊烟、静谧寺庙等等;还有人这个群体和个体的情感宣泄:痛苦、失望、悲哀、怨愤、无奈、渴望、挣扎、希冀、希望、企盼、遥寄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人普遍应有的特质和精神及生存状态。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学习,不断强化和思考这些美好的品质和情感,让大学生树立更加高远美好的人生理想,也有利于他们未来人生的进步。其次,我们要更加注重大学语文课的功能性,比如字词认知、听说读写、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阅读和欣赏的能力等,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升温,大学语文课的应试性更加突显,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申论、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等部分的考点,适当引导和训练,从而让学生们认识到大学语文课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赋闲课程,而是与他们的未来人生息息相关的,只有学好大学语文,才能更好地突现自己各方面的才华和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陪伴他们终身的宝贵财富。
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探讨分析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当下社会道德的一项核心内容。千百年来,诚信作为一种美德已经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所谓“诚信”,就是“信守承诺”,就是“诚实,不说谎话”。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的根本,诚信教育应当从小渗透、融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班级管理中融入诚信教育。诚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地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内化走向外化、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教师应通过诚信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之人”。
一、引导学生认知诚信
认知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前提,也是诚信教育得到学生认同的基础。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教育的价值。比如,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我说诚信”的主题演讲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吸引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能获得家长的热情支持。有学生在稿件中用翔实的现实故事资料说明诚信的重要性,有学生在稿件中用相关的名人名言说明诚信的重要性,有学生在稿件中用正反比较论证的方式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等等。教师可让学生将诚信演讲稿件制成PPT,并将其与自己的演讲结合起来。通过诚信的演讲,学生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了解到日常生活中诚信的基本要求。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还可与道德与法治教师牵手、与家长牵手,让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让家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渗透诚信教育,通过全方位、立体的诚信教育,提升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实践证明,这样的班级管理诚信教育是有效的。将专题性诚信教育与日常性诚信教育结合起来,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育学生的诚信品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与责任。只有让诚信教育有效落实,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才能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二、深化学生的诚信情感
情感是人的动力系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认知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情感的培育,让学生对诚信产生认同感,让外在的诚信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诚信需求等。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营造诚信的氛围,形成一种“守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舆论;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要率先垂范讲诚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许诺、奖励等应该言必行、行必果,班级的纪律、班级的班规、班级各项荣誉的评选等的产生,应该公开透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以身作则,将自身作为表率,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对学生相机进行诚信教育。来自学生身边的现实事件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产生“守信”的情感。诚信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应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文_苏飞燕该贯穿、融入学生的日常之中,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自觉、行动自觉。情感教育往往是一种动力教育,也是一种信仰教育。学生从情感上认同诚信,才能在行动上自觉践行诚信,诚信作为一种美丽的品格,才能融入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学生的一种品格、道德素养。
三、培植学生诚信行为
学生的诚信行为是学生诚信品格的外显性的行为,是学生诚信品格的重要标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养成了诚信品格,并不是看这位学生“说诚信”,而是看这位学生“践行诚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说知’‘闻知’,而是一种‘实践之知’”。并且,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诚信的机制,让学生从外在的要求诚信,转变为内在的需求诚信。比如,在日常的班级教育和管理中,教师可适当施行无人监考,提升学生的诚信品性,让学生保持自律、慎独;在诚信作业方面,教师可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完成一些分层次的作业,从而培育学生的诚信品格;比如在劳动方面,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劳动,每个学生都为相关劳动任务出力,这也是一种诚信教育。教师应当多开展一些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对学生诚信行为的培育,逐渐提升学生的诚信品格、品质等。班级中的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家长等齐抓共管。只有当外部的诚信教育力量形成一种合力,诚信教育成效才能走向恒久。同时,学生的诚信品质等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常抓不懈。诚信教育有助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如果我们从学生的童年时代就种下诚信的种子,一定会让学生的未来人生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