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期考试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事学课程实践教育革新
农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它为我国培养各级各类农业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目前仍然是制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限制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国内各高校在认识及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1]山东农业大学建设了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2]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把认识性实践、印证性实践、科研性实践、生产性实践等环节有机结合,探索出教学新体系。[1]北京农学院在原有农事实践课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在1997年形成了农事学课程。[3]山西农业大学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结合实践教学自身情况及发展水平,借鉴北京农学院已有农事学课程教学成果,在2004年开设了农事学课程。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农学专业唯一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农事学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以求适应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开设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 (一)传统农事操作课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老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完善。早在20世纪80年代,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教研室对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大学第二、三学期开设作物形态观测与农事操作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作物生产技术等实践课程。[4]这些课程的设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上述实践课程不断被压缩,最后只保留了农事操作课程。这一课程目前在全国许多高等农业院校中还在开设,并被许多高校列为必修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缺少相关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课程考核标准也很难把握。[5]在学生学习农事操作课程之后,很多教师发现,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生物统计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也大大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农事学课程的设立迎合了加强实践教学大趋势 1.设立过渡性实践课程作物生产技术 为了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在认真分析了农事操作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手段落后之后,在2002年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取消原来的农事操作课程,开设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课程总学时为10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20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在农学专业第六、七学期开课。这次教学改革,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增加课程理论教学时数。原来的农事操作没有理论教学,只有实践环节,不利于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中有了理论教学部分,有利于形成课堂知识交流和即时安排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课的重视。 (2)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用于农事实践的土地3300m2,保证了教学用地。 (3)成立了新的教学团队,用全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自2002年春季学期开始上课,课程开设了三年。在实践教学中,每2~3个同学负责种植一种作物,参加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管理。在课程考核方面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春季采用理论考核与平时成绩结合,秋季结合具体实践,撰写“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和“年终生产实践总结”两篇课程论文。 2.设立农事学课程 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3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第六、七学期,学生既要参加农事实践训练,又要参加科学研究训练,这两个实践活动互相影响;考虑到农事实践是科学研究实践的先导课,我们认为课程开设应该提早一年进行,让学生尽早学习作物生产技术;又由于课程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还包括许多农事理论,因此对课程名称和学时数都作了调整。结合2004年山西农业大学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借鉴北京农学院农事学课程改革经验,[6~8]新教学大纲将作物生产技术更名为农事学,学时数54学时,开课学期设在第四、五学期,为跨学期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又设立了农事学实践课程,学时4周。农事学课程与农事学实践同步教学。 二、农事学课程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从理论上学习基本的农事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在实践中认识作物,掌握作物各生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观测记录作物生育时期、测定株高、叶面积等形态指标,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作物的感性认识。从3月份开始,学生要完成作物从播前准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收获及测产等生产环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各环节的实践技能。并根据所学知识,编制农事月历。 #p#分页标题#e# (二)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留种等理论知识,理论教学要围绕实践教学开展,与实践环节配合。如在理论教学中,要讲到作物的播种技术,作物播种技术理论教学时间与大田作物播种时间相同,学生可同步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进行播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按照春播作物生长情况安排,分集体实践和小组实践两部分。从春季3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份结束。集体实践中,每组学生15~25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统一安排的实践活动,如作物播种、作物形态观测、作物田间管理等。集体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相同,使每个学生掌握作物播种技术,认识各种作物,掌握作物田间管理中如灌溉、施肥、中耕等技能。小组实践充分考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异,学习兴趣差异,把实践项目分为3类;在实践课开始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实践小组。 第一类创新创业类。这一模式适合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有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学生,愿意在生产中投入一定资金,具有冒险精神;创新创业小组成员一般6~10人,学生自主选择种植作物种类和方法,自主设计种植方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类为高产竞赛类。这类模式适合对大田作物特别感兴趣,有志于在作物生产中掌握作物高产原理与技术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3~4人,小组成员协商选择种植某一作物,学生可选玉米、棉花、大豆中的一种作物,采用同一品种,从作物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在年终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胜组。 第三类为基础实践类。适合对农业生产不太了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6~10人,由指导教师指定作物,每个组完成几种作物的种植任务,学生独立进行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整个作物生长生育周期的实践操作。 三、农事学课程考核体系逐渐完善 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9]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10]因此农事学课程在设立之初,就吸取以往教训,不断探索科学的考核体系。农事学课程教学周期为一年,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实践任务不同,两个学期考核方法有所不同。 (一)春季学期考核方法 春季学期从3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实践环节,根据实践情况,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四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根据年度间实践教学内容确定。(1)平时出勤、学习态度。根据理论课上课和实践课出勤次数及在实践中学习态度评定。(2)农事实践操作技能。对学生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等实践技能进行考核。(3)阶段性总结报告。对春季播种、田间管理等农事操作要点进行总结,以课程论文形式提交。(4)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内容包括作物生产基本的实践知识,最新作物生产技术动态及晋中地区生产实践知识。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计算题等。 (二)秋季学期考核方法 秋季学期从9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收获、留种、测产、产品销售等环节。课程考核分3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30%。(2)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内容包括播前准备、播种技术、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收获及测产。占总成绩的20%。(3)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5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 四、农事学课程在教学中形成的自身特点 (一)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 与农学专业设置的许多课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相比,农事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农事学实践课程教学时数为4周,通过一年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实践环节。 (二)课程教学环节与作物生长周期高度一致 课程完全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安排教学活动。如春季安排春播作物播种,秋季安排冬小麦播种,夏季安排冬小麦收获等。 (三)实践教学分散进行,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在实践教学中,作物的管理要根据季节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如下雨后要及时中耕,有蚜虫危害棉花时要打药等。这些管理措施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既不占用课堂时间,又可根据作物生长特点灵活管理,实现了连续式教学。 (四)课程考核多样化 农事学课程重在实践,考核方式有闭卷考试、实践操作、劳动考勤、课程实践总结等,汇总为学生综合成绩。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五)全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会常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可以训练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可以学会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电脑办公软件应用水平;通过拍摄实践环节图片及视频,提高了学生视频制作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五、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 1.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农事学课程的发展是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产物。在开课初期,由于实践经验少,开课准备时间仓促,必然存在诸多教学问题。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编写了“农事学实践指导”教材。目前,农事学课程理论教学已经使用多媒体授课,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已得到完善。 2.实践场所逐步改善 由于学校农作站合并到农学院,为农学院实践教学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用于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用地达到了6667m2,土地资源丰富,保证了每位同学都有实践机会;学院建有作物标本室、农事学综合实验室;购置了大量劳动工具,满足了学生实践需要。 3.实践教学分区更加合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原作物标本区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下设6个大区。 (1)作物栽培测产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栽培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用于测产实验。 (2)作物育种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育种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用于杂交授粉、留种等实验。 (3)作物标本区 种植各种作物不同类型,供不同专业学生识别作物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4)农事实践环节教学区 主要完成农事学实践教学任务,农学专业学生基础实践小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种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 (5)作物高产竞赛区 种植玉米、棉花、大豆三种作物,高产竞赛组同学种植自己喜欢的一种作物,采用高产技术,进行高产竞赛。 (6)创新创业区 这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最新设立的教学区。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十几个组的同学进行种植业创业实践。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建设要加强 从2002年开设课程以来,我们编写了“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指导”、“农事学实践指导”。由于课程在不断发展与变化,教材建设也要调整,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编写更适宜于实践教学的教材就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事学1级”、“农事学2级”、“农事学实践”已经编写完成,“学生观测记录手册”正在编写中。 2.课程考核方法要不断探索 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考核内容中最难考核的是学生实践技能,如播种技术的量化考查。另外,考查内容比例安排也很重要,如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在今后的教学中,课程考核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 3.教学中生产资料相对不足 (1)劳动工具简单 由于教学资金不足,学生实践时劳动工具极为简单;目前只购置了如锄、耙、开沟器等简单劳动工具,较先进的工具如脱粒机、播种机、机动喷雾器等尚未购买。 (2)实验室仪器设备缺乏 目前,“农事学综合实验室”只有电子天平、尺子、种子袋、种子瓶等简单设备,有数码相机一部。恒温培养箱、种子水分仪等常用设备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要求,需要增加数量。
临床医学内科学多元化研究
一、研究目的
随着我校教学三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逐步确立,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对临床医学专科《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一次性考试的压力。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多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边学习,边复习,对重点内容强化掌握,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成绩,降低不及格率,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考得过。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考试的负担,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相应降低学生作弊动机,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一是弥补《内科学》成绩无实训考核的缺陷,总成绩中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成绩占一部分;二是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改变以往学生不重视培训过程,培训成绩用不上的状况,使学生认真对待整个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促进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整个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第三年的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
以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的《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提问、出勤、作业批改、期末考试、病历书写、实践技能考核等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变总结式考核为过程考核,改变原有一纸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
四、研究内容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1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项目设计
经过对园林行业、企业调研和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建议,为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土方工程模块、园林给排水工程模块、花坛砌体工程模块、假山工程模块、水景工程模块、园路工程模块、栽植工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共设计了11个教学项目,并细化为17个教学任务。
2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重点训练学生“能识图、会作图、懂施工”的能力。经过多年探索,课程组针对高职学生爱动手、喜欢参与的特点,设计出了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四步教学模式,即:分析任务、发散思维、动手操作、分级评价。
2.1分析任务
每完成一个新任务前,教师要先向同学们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每个学生(或每组代表)讲解自己对任务实施的一些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工程设计任务,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2发散思维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和实验教学对策
【摘要】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学生极其重要,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多增设开放性问题以及让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生活化,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实验;操作考试;实验教学
随着研究型人才需求日益趋多,学生的动手能力越发受到广泛关注,而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阶段第一次关乎动手能力的事情,但目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措施,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于初中物理实验。
一、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的现状
(一)浮于表面,简单背记
由于物理实验对场地具有一定的要求,不少学校缺乏实验开展条件,并且大多数家长和学生也不重视此类活动。同时,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时,多数教师只为考查基本的结论,让学生大量背诵目的是为了拿到高分。
(二)学生动手能力差
学校秋季期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办学目标,继续完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我镇各校教育均衡发展,将学校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师生向往的乐园。
二、工作思路
提高学校常规管理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提高课堂效率”教研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完善学校设备设施推进均衡教育,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彰显办学特色。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师德教育和培训,树立师德学习榜样,继续树立学校教师良好的形象。
2、加强安全教育,打造平安文明、文明校园。
本科护理学考试现况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1.考试时间不当。本科护生的考试一般安排在学期末,这种考试时间安排很欠考量。各考试科目集中安排,使得考试频率太过于密集,不能从全方位去评价一个学生的优与劣。若学生在平时学习认真刻苦,但在临场考试时因为忧虑、担心等原因,未能正常发挥,获得一个恰当的成绩,那么学生的心理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反如果一个平时不大爱学习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考试成绩意外优秀,那么就会出现很多不良现象,重视学习的人会放松学习,不爱学习的人更加不爱学习。另外从公平的角度看,这对爱学习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2.滋长负性情绪。在传统考试的体制下,学期考试采取一锤定音式的方式来评定本科护理学生的学期学习情况。由于所有考试科目都在最后一周或两周集中考,考试频率骤然上升,导致考生压力加大。考试不合格者面临补考、重修的风险,继而影响今后毕业证、学位证的领取或者是学校的一些奖励。故而考试前的本科护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畏惧的心理,继而出现厌学、厌考的逆性情绪。这些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3.应考现象严重。在实际教学和考试之中,为考而学抑或为考而考的思想严重。学生对考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仍存在误区,对考试抱有侥幸心理。考试是一个途径,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只有通过考试,学生才能发现不足,才能源源不断的加强学习,进而来巩固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专业技能。一些护生未能把考试当作演兵场,盲目追求高分数、高绩点,忽视了考试的本质目标,不注重自身的长远发展,客观上使自己变成了一部不间断运转的考试机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部分护生迫于学习和考试的压力,考前1—2周临时突击,满足于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更有甚者违反考试纪律,投机取巧,蒙混过关。这样本来用以检测平时学习效果的考试变成了一种形式,意义荡然无存。
4.缺少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前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注重的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忽视了形成性评价。作为一名当代的医护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还应熟练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临床思维能力[2]。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效果缺乏了解和考核。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缺少交流和反馈。教师不能充分全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正常进行检测评价,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考试改革思路
1.考试模式多元化。作为本科护理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考试成为了一种很有必要的方式。但由于护理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工科类的学科,载体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平时对护生的考察必须做到扎实、有效、熟练,不能流于形式,要着重于培养护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考察方式上,可对该专业的护生开展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理论与操作并举的方式,指引学生养成多思、多探索的良好习惯,强化考试的正面效果,促使学生进一步转变学习观念,建立竞争学习的理念。
环境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探讨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方法较为落后,考核内容集中于理论考核和课题设计考核,教学过程未纳入到考核范围内,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调动。为了解决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考核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案,意图通过设置考核目标,规范考核程序,创新考核手段,综合技能考评与课程考核的作用,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工作的进步和发展。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为目标,重视提升学生的表现操作能力和空间造型感知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对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的结合,特别是针对建筑设计领域内的发展形势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学过程为重点,忽视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而并非主动的参与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紧张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考核的缺乏导致学生更加怠于参与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1.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考核观念陈旧,考核命题针对性不强
在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中,教师多采用命题式的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评,期末考评的方式包括书面理论考试、课题设计考试、提交论文考试等方式,教师通过批阅的形式对学生所提交的试卷、设计项目、论文等进行批阅,并直接以分数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评方式中教师的考核命题往往是教师直接根据所教授的内容设计出来的,至于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内容都无法通过命题反映出来,因而可以说,传统的考核方式陈旧落后且呆板固定,缺乏考核的科学性,更加无法从公平性和规范性上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情况。
(2)考核内容脱离实际,考核目标不明确
从考核内容上来看,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核多是从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范围内选择考试范围,而实践类课程的考核则是通过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或者实践总结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无法反映出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等目标都无法紧密联系起来。另外,实际上当前环境设计类的课程考核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对学生的考核陷入一种形式化、流程化的发展趋势中,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内容不科学等问题严重限制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3)多采用结课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不足
精细化管理考试过程探索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考试;过程;研究;探索
摘要:
文章通过详细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本院”)考试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在参考和借鉴了其他高校考试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了具有本院特色的考试管理办法,对今后的考试管理工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起初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规范化管理的延伸,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而将常规管理的概念引向更深的层次。精者,去粗也,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化者,乃实践过程[1]。由此可见,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对团队中每位成员的职责进行分解、细化和落实,是全面履行和提高执行力的有效实现方式。考试环节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具有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的功能,还具有衡量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作用。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进行及时掌握,因此它还被誉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担负着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本院”)作为历史悠久的老牌学院,一直十分重视考试管理工作,曾经根据学院的现实情况制订了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对待每位学生的考试成绩,培养出大批素质过硬的学生,在社会上获得一致的好评。然而,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力度的加大、教师社会化情况的加重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考试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需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工作的调整。鉴于此,本院引入了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借鉴了大批其他高校的考试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本院特色的新型管理模式,在精细化考试管理的路程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1考试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1试卷的命题、评卷环节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