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职学前教育改革研究(3篇)
第一篇: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复合要求
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表层功能是准入、规范、发展功能,深层功能则是专业唤醒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三大部分知识,即基础修养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应用。因此,对幼儿教师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复合性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学前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与实践结合不够,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无法磨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学生实习见习期间很难将先前的理论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与改革方向不相适应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程度的高低。但在实践中,本门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存在诸如教学计划中学时过少,实训条件简陋等问题。
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音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幼儿情感、提升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关键学科。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更要通过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为此,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进而探究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相关策略,以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创新思维;实践活动;策略
高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现阶段人才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在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音乐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幼儿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都离不开音乐的辅助,除了专门的音乐教学外,还包括现阶段比较流行的一日常规活动、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等等,都需要音乐的辅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原有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编和创新,从而促进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一)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而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人才的培养要做到全面,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由此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可以让学生具备较强的音乐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非常关键,只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还受到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相对较低。而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时,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钻研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每个曲子的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情感以及音乐的内涵,对提升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自主改编创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大部分是担任幼儿园教师,而现阶段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给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如果还像传统教育一样只注重理论的教学,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的优势的,必须要根据现阶段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比如现阶段幼儿教育提倡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要以幼儿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可见幼儿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游戏化课程在幼儿园教学的体现
摘要: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其日常活动多样化、游戏化将直接关系幼儿是否能健康成长。然而,目前幼儿学习活动的游戏化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从实践调查主要对象及使用方法、实践研究结果与分析以及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具体途径几个方面,具体来分析游戏化课程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幼儿教学;游戏化课程;实践调查
一、实践调查主要对象及使用方法
本次实践调查选择的主要对象是一些一线幼儿园教师以及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调查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
主要是浏览和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相关的论文和一些书籍。这些内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对整个调查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访谈调查方法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为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形势的学前教育人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观念过于陈旧、教师教学水平还有待加强、教育内容与社会现状脱节等问题。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级相关人员应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中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全新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本文就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策略提出一些浅见,以期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兴旺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据
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2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指南从多个领域描述了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期望。此外,对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困难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解决的方法。这两部文件的实施,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这两部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对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它作为引导幼儿教师发展的准则是考核教师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严格教师的职业准入制度,优化考试内容,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2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2.1课程设置依旧注重学科化,课程理念没有得到革新
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是课程内容比较分撒,脱离幼儿园实际教育实践,就像学拼图玩具,只是将每块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并没有告诉他们拼图技能。高校教师只是单纯将每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实际工作流程和内容一知半解,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才能真正进行相关工作,无法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整体性与多元化的理念。
学前教育美术技能培训策略
学校应该培养“三位一体”的高端人才,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素质、能力”融为一体,不仅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要好,个人自身素质也要高,能力方面自然要出众。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要为培养优秀学前教育学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才。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在此方面积极响应并投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改革。该校教师经过调查和深入讨论,认为在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一定要结合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来实现,必须与学前教育专业本身设定的美术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学前教育的课程教学应该与儿童的身体成长状况和智力发育相结合;其二是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要建立在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前课程改革进行调整,符合当今实际。
1.根据学前专业特点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上。造型能力主要包括素描、中国画等;动手能力主要包括怎样配色、如何构图等。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中的美术课培养目标和美术专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学前教育的美术课不是培养学生有较深的美术造诣,而是对学生进行一种美学的熏陶和提升其美术素质。所以,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更主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素养的追求,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更加注重在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确定
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际结合。多用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应该在如何加强学生审美意识以及拓展创造性思维方面多做努力,增加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手工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要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多琢磨,从不同的角度去试验,找到不同的试验结果,并且进行经验总结。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教师都要对他们的些许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给他们充足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另外,要尽量让学生了解整个美术教育活动的特点,应当怎样很好地运用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美术教育活动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美术教育实践。教师还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教育实践和他们参加绘画课程的实践,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指导策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其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美术教育技能。
3.辅助性的技能训练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美术教育技能的首选途径,不仅要强调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技能训练,如素描练习、色彩写生等,而且要重视学生的简笔画临摹与默画技巧训练。通过这类幼儿园实用美术技能的训练,促使学生提高自身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开展社团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教育技能习得的另一途径。目前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就开设了巧手结艺社、陶艺社、致远书法协会等社团,社团活动是美术基础课程学习的拓展,以学生组织活动、教师参与为主,旨在形成以活动带动教育技能实训的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借此充实校园文化内容,同时也便于教师检验学生的教育技能掌握情况,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见习与实习,同样是帮助学生习得美术教育技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组织学生每周半天时间到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这是学生了解幼儿园教育实践,包括美术教育实践的好机会。同时,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开展有关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科研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还组建了美术技能创新团队,既深入研究如何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习得美术教育技能的问题,也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了专业支持。
学前教育设计经验分析
本文作者:于冬青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
教师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按从高结构到低结构的顺序布置环境和投放材料,这会使得学前教育活动能够真正地关注儿童的关键经验[2]。关键经验通过儿童主动学习方式来获得。对儿童来说,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是他们最自然和最擅长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在儿童眼里没有僵死的条条框框,儿童的这些身心发展特点直接决定了其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游戏和活动。正基于此,学前教育活动具有游戏性、生活性和启蒙性等特有的品质,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主动的学习方式。游戏产生于儿童的内在动机,其本体价值是愉悦和享乐,儿童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的生活历程、成长过程,游戏使儿童主动学习从而获得各种关键经验。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目标方面缺乏对关键经验的灵活把握。学前教育活动设计往往主动权掌控在专家、教师手中。在目标设计方面,虽然注意到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表达,但儿童在探索、疑问、发现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被忽视,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活动过程中随时生成的关键经验,也就是说一些关键经验还没有提升为有价值的活动内容。部分教师以教育活动的“中心”自居,所有的儿童都必须关注这个“中心”,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教师一定要求儿童根据自己的思路来开展活动。这种学前教育活动设计追求的是“成人主义”的教育,儿童提早学习成人的知识,做成人做的事,说成人说的话。其设计的实质就是对儿童的关键经验的特征关注还不够全面。学前教育活动设计还存在服务于儿童的未来生活的现象,忽视儿童现有的关键经验。一部分活动设计遵从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活动设计使得完整的生活世界被分割为无数个碎片。研究发现,活动设计中活动目标理性化、活动内容超载[3]。
比如,同样一个主题“交通规则”,教师A设计让孩子在教育活动中掌握一些交通规则图片,一张张图片描绘得非常逼真,但研究者发现儿童对这些符号不感兴趣,这究竟对儿童有多大的意义与吸引力呢?教师B却设计让孩子们到交警执勤的路口观察体验规则的运用。在来园和离园时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家长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运用这些交通规则。可见,教师B的动设计真正关注了儿童关键经验的获得方式,其实质是内化知识或者儿童自身的已有经验,建构和创生儿童的关键经验的过程。学前教育活动中忽视儿童主动学习获得关键经验。一些学前教育活动设计还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言语讲授教学活动,对于第一信号系统仍占优势、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性机能还很差的儿童来说,这种以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往往导致的就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儿童只能“倾听”教师讲授的知识,儿童缺少主动去观察、主动去探究的机会。儿童变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失去了学习主体的地位,压制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另外,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也忽略了儿童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学习的特点,也与儿童个体生活相脱离。
预设目标作为一个宏观的总体架构,教师应整体性的内化各个阶段儿童关键经验的基本内容,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儿童成为一个能够主动学习的人。教师不能把学前教育活动仅仅抽象成“文本”、“计划”、“大纲”或者“学科”、“教材”等,但设计者心目中一定要把握住每个发展阶段儿童关键经验的总体架构,这样,教师和儿童共同“经历”(experience)教育活动情境时,各自获得独特经验的情况下,教师能随时捕捉儿童的发展信息,成为活动新的生长点,这也体现了教师教育智慧。儿童在活动中的意愿、想象等,对自己或自然、社会的理解和追求,在活动中不断被教师观察和记录。教育活动不是一系列事先设计好的能直接用于儿童的活动和方案,而是一份供教师用的课程指南[4]。基于儿童关键经验的学前教育活动目标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体。活动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儿童的关键经验的变化随时生成新的活动目标,能够让儿童自己主动地探索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儿童自己选择材料、活动,教师随时关注儿童的活动状况,在活动中生成新的目标。其设计的目的从儿童的关键经验视阈出发,强调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或采取一些行为反映,强调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强调儿童通过动作、情感、言语和声音的融合整体表达出来。学前教育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是游戏,活动目标是以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一系列游戏,其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儿童整体发展,必须寓于儿童的关键经验中,活动也是整体地呈现的,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进行设计实施的。陈鹤琴也曾说过,一切活动是儿童自己的。
儿童在园亲身经历的关键经验成为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只有儿童亲身经历之后才会产生关键经验。学前教育活动是儿童的生活经历的一部分,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专门组织的“课”,正如杜威所言,“为了儿童”的活动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5]128。教育活动表明活动中教师的存在,教师为儿童创设活动情境,提供游戏材料,这些是不可重复的,这些情境充满着教师的预设的目标和生成性的目标,充满着教师对每个儿童关键经验的关注,从关键经验的角度把握学前教育活动的目标,其意义拓展了教育活动的空间,使整个教育活动更加富有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关键经验是儿童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探索外部世界,从而获得理解性、体验性的知识。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由儿童自己体验、自己承担的,儿童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思想、感悟都源于儿童的经历。蒙台梭利认为:“是儿童自己从周围世界中吸取材料,是儿童用这些材料造就未来的人。”[6]这也是教育活动设计目标从儿童关键经验出发的价值追求。
儿童的兴趣、动机是教育活动设计的切入点。儿童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之中,儿童的关键经验往往折射出深刻的社会背景,真实地反映着儿童生活的普遍规律。为了提升儿童的经验和价值,教师把儿童感兴趣的当代社会生活问题以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关键经验作为活动的内容。儿童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儿童关键经验的选择过程既是尊重并完善儿童个性差异的过程,也是每个儿童展现个性的过程,教育者的使命是为儿童的活动选择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在儿童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指导。这样,儿童的关键经验在教育活动中得以提升,教师在整合儿童关键经验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师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或儿童的兴趣需要,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家庭和社会资源,通过不断的反思批判,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适合儿童全面、和谐而又富有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师在活动设计上体现出每个儿童的独特知识背景、学习兴趣、认知和个性特点等,选择不同的内容、提供不同的环境和学习材料、采取不同的儿童发展评价方式。更主要的表现在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随时生成活动,进一步使幼儿教育活动内容适合每个儿童,创生和建构适合每个儿童的适宜的活动。这些活动资源的获取、活动情境的创设,拓展了儿童的关键经验,儿童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增长着智慧,体验着快乐。#p#分页标题#e#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的应用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是为社会学前教育领域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学前教育专业也需要迎合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在课程教学领域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是专业教学活动需要考量的重点问题。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素养,文章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有效的应用方式,旨在促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但是在既往教学活动中,往往侧重乐理以及歌唱等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相对固化,教学理念也较为滞后,忽视构建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链接,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形成桎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化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利用教学模式的转化,凸显音乐教育的主观特点,重视通过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应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以促进学生实现音乐知识向音乐能力及音乐素养的内化。
一、转化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与艺术领域的音乐专业教育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很多学生在开展专业学习之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和训练,因而导致学生普遍存在音乐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缺乏自信,在实际的学科教学活动中也会表现出缺乏融入性的问题,学生的专业学习因此受到影响。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人类本能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调动学生进行唱、跳、奏的主动性,逐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将“教学”转化为“学习”,将音乐技巧的教授转化为学生感知音乐节奏、旋律以及音乐艺术,是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转化,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1]。
二、充分体现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音乐相关课程教学也是音乐艺术教学,对于艺术的学习而言,重点在于对艺术内涵的感悟和实践,应用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教学活动,需要重视体现音乐的艺术性特征,契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幼儿教育岗位工作需要,积极进行教学内容的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音乐的艺术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同时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还具有综合性特征,契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特征,将多学科组合形成音乐教学体系,如钢琴、舞蹈、声乐等课程,利用声乐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利用钢琴和舞蹈进行侧重开展音乐实践教育,以发挥不同学科在音乐教育中的协同作用,集中体现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和综合性特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进步,学前教育专业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国考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对标教师资格证“国考”为出发点,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调整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对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教学水平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考;《学前教育学》;教学策略
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在理念及内容上逐渐推陈出新,迫使教师必须加快专业化水平,以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是学生必修课程,在学前示范教育中,该课程属于基础性必修科目,是高职院校开展学前教育教学的关键核心,在培养高职类专业化、综合性学前教育人才中,《学前教育学》课程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一、对标教师资格证“国考”
所谓“国考”即教师资格证由以前的各省市自主统考模式,转变为由国家统一命题的考试模式。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要取得学前教育教师资格证,需要通过以下科目的考试:一是《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二是《综合素质》,最后是《幼儿教师面试》。其中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一科目涉及的考试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幼儿教育基本原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环境创设、幼儿游戏活动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在能力考查上,主要涉及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以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标国考有关要求,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理解学前教育的本质,对学前教育目的有深刻认知,把握学前教育的效能,理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明晰学前教育主要任务和目标,了解把握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和趋势,紧跟时展以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认识和分析学前教育现实问题。[1](56)第二,对学前教育基本原则、特征进行把握,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问题分析中,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充分认识环境创设在学前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对照有关纲要标准,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进行全过程把握,把深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与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国考”为参照标准,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在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个考试科目中,《学前教育学》所占比例大概有30%,与“国考”对标,有助于明确《学前教育学》的教学方向,为实际教育教学提供导向参照。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