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制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科制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科制度论文

网络科学传播形式探索

作者:张浈 张明伟 周荣庭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网络科学传播模式是对通过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一般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其传播内容主要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公共事务等,传播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对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很难选择“科学共同体专业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科学共同体子集团内部的科学传播”等概念,类似说法比较冗长,难以理解。考虑到学科层次的学术交流主要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之所以没有选择科学同行这样的字眼,主要是因为在当下的语境中,科学同行容易被理解为科学共同体。学科同行的确定,一般依据它的最高课题、专业团体的成员情况和所读期刊。

一、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简析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主要指学术交流,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论文的传播模式对会议报告、开放课件等具有参考意义。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主要要素包括论文、网络、学科同行,公众也可以参与其中。本文提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见图1。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一个拥有反馈机制的循环模式,学科同行以网络为载体,在同行内部和公众之间进行科学传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种传播模式中的各个要素。对论文而言,无论是纸质出版还是网络传播或者其他传播途径,要想在作者、读者、资助者间建立互信,必须保证传播信息的高质量。在各种质量保证体系中,同行评议依然是最基本并且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中,同行评议将是一个重要环节。同行评议在传播模式中的位置并无定规,既可以在于网络之前进行,也可在于网络之后进行。该模式中的网络,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实时发表,另一方面指论文在网络上进行典藏,即论文仓储数据库。学科同行需要了解同行的工作,论文得以典藏并能实时查阅,是学科同行内部网络科学传播模式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该模式中的学科同行,是指能看懂论文并能进行反馈交流的科研工作者。该模式中的公众,除了非科学共同体成员还包括非学科同行科学共同体成员———他们也难以对论文进行反馈,与非科学共同体成员并无太大区别。图1是对学科同行内部科学传播模式的抽象概括,这其实是一种无阻碍的理想描述———论文生产完毕,快速发表典藏于网络,学科同行阅读使用并进行反馈。在实践中,相关工作者正努力实现这种理想状态,其中以开放获取模式(OpenAccess)为代表。

二、开放获取思想与其特点

学科同行内部的科学传播也即专业交流,除去面对面的交流,一开始是通过写信等方式来完成,后来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发表学术成果为目的的学术期刊出现。1665年在英国出版的《哲学会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是最早的同行评议的科学期刊。同行评议是一种科学的专家决策制度,到目前为止仍被公认为最好的一种决策制度。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学术期刊,几百年来为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但是一些问题也开始暴露。第一,学术期刊体量有限,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科学思想等未必都能得以发表。由于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学术期刊每期不可能登载太多文章,科学共同体的一些工作和努力毫无疑问就被浪费。第二,时效性不强,不能及时捕捉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科学高速发展的当代,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的周期过长,会影响科学信息的快速共享。有研究者对2006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300名排行中的249名进行了统计,审稿时间不低于2个月的超过50%。第三,期刊价格快速升高,读者不堪重负。纸质期刊价格升高,出版商又通过IP和密码等控制电子版,信息费用被抬高。据LibraryJournal的统计,2004年到2008年,平均价格相对上涨最高的为哲学与宗教领域的期刊,上涨幅度达到178%,最低为数学与计算机学科领域,上涨幅度也达到27%。第四,传播价值无法最大化。学科同行之外的公众,基本不可能订阅学术期刊,当其对某论文有需求时,路径依赖导致其不知也难以查阅。纸质期刊数量有限,不易保存,后来者很难继续利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期刊涨价与图书馆经费减少、网络使用范围扩大与学术期刊电子版访问受限、学术研究速度加快与学术期刊出版滞后等一系列矛盾逐渐凸显,并导致学术交流危机,于是开放获取(也称开放存取)得以提出并逐渐得到认可。开放获取是一种全新的文献出版模式,它由作者付费而用户免费,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获取该学术资源。通过开放获取,科研成果可以直接与公众见面,避开了出版商和其它中介机构,促进了信息传播。在网络作用下,文献检索更方便,典藏也更有技术保证。

三、开放获取案例研究———以PLoS、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

阅读全文

国内外旅游期刊时滞的差异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收入已经成为推动国家GDP增长不容小觑的一部分。相应地,中国的旅游研究领域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一门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往往体现在该学科权威期刊的论文上,因而把学科权威期刊时滞作为把握了解各个领域科技信息传播速度,掌握学科发展脉络的平台,无疑能得到更多启示[1]。最初,时滞的研究主要是由科技领域学者进行(尤其是医药学[2]、生物科学与免疫学[3]、光学[4]、情报科学[5]等领域),但是近年来一些社会科学期刊[6],甚至与旅游研究领域联系更为紧密的经济管理类期刊[7]105,也开始注重提升论文的发表时滞,相对而言旅游领域仍鲜有学者涉足这一研究议题。虽然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不如科技领域的期刊那么强调论文的发表时效,但是时滞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有密切关系[7]106。因此,在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拼被引次数、拼学术影响力的背景下,研究旅游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对提高旅游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加快论文传播速度、提升其论文的社会价值有一定借鉴意义。我国科技领域的学者研究科技期刊发表时滞发现,科技期刊发表时滞过长,科学信息传播迟缓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一大瓶颈[8]81。那么,我国旅游期刊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呢?我国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与国外旅游期刊相比是否有差异?如果有,差异是否显著呢?其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着旅游期刊的时滞?为此,本文选择了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六种权威旅游期刊,对其发表时滞进行统计分析与检验。该研究有助于我国旅游期刊通过与国际同类期刊及其他类似学科期刊的比较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进而吸引更加丰富的稿源,增强学术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加快学术信息传播速度,不断提升我国旅游期刊的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2.文献综述

由于论文的发表时滞与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被引次数有密切的关系[7]105,它已经成为出版公司、学术期刊、期刊编辑与作者群体、研究资助机构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国外出版公司积极发展各种引用指数评估学术期刊、期刊论文以及个别(高被引)学者的影响力[9],国内常见的有SSCI,SCI,SCOPUS等,其中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评价指标就是按年度论文被引次数、能否定期出版、是否有匿名审查制度等[10],所以尽快提升论文的阅读量乃至阅读后的引用次数成为学术期刊都颇为关心的议题。缩短时滞是提升论文阅读量以及引用量的重要措施。为了缩短论文的发表时滞,越来越多的期刊一旦对论文接受后就挂在他们的期刊网站上[11-12]。期刊编辑则希望论文具有可引用性,比如论文接受后优先在线发表、关键词易于被检索到、摘要要足够长、定期邀请资深学者撰写回顾性论文与组织特刊等[10,12]。每个学科都有一个非正式的期刊威望评级,并认为在某些期刊要比发表在其他期刊要好,可能源于它们有严谨的审查制度、广泛的读者面、论文传播速度快以及相应地论文可见度高、为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地位[11]。八十年代以来,在某些期刊及论文引用次数经常作为各国研究资助机构及学校评聘机构的一个指标,它们决定了未来研究经费的分配,永久教职的聘用,并且得分越高拿到的经费也越多,也就越有可能获得永久教职,可见在某些期刊要比在其他期刊更容易获得认可[11,13,14]。就对学术评价体制的认知来说,一项针对澳大利亚、新西兰与英国的经验研究表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对学术评估体制的认知居然没有显著的学科差异[15],这就说明无论对哪个学科都需要缩短时滞。随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旧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地失去其时效性。据估计,信息失效速率每年平均为10%[3]233。因此,提升期刊的信息传播速度是旅游期刊发展的基本要求。期刊的发表时滞是衡量信息传播速度的重要量化指标,是指编辑部收到作者稿件日期到该刊出版日期之间的时间差[8]84。在计算发表时滞时,多数学者采用了冯远景提出的期刊发表时滞的公式,即期刊固定出版日期减去收稿日期再除以年载文数,本文将以此定义和公式为基础界定和计算旅游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在探讨期刊发表时滞的影响因素时,有学者认为影响期刊发表时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6],主要从来稿量、期刊出版的参与人员、技术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从收稿到发稿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期刊发表时滞造成影响。对于如何缩短发表时滞,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问题上,各研究学者提出了诸如采用先进的采编系统、调整版面、提高信息容量、通过缩短期刊出版周期来缩短发表时滞等建议[17]。目前我国期刊发表时滞的研究主要涉及医学、生物、光学等科技期刊,同时一些社会科学类期刊、高校学报乃至经济管理类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18],旅游期刊尚无此类的研究,特别是对国内外旅游期刊发表时滞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几乎接近空白。因此,本文企图弥补该研究缺口,以旅游期刊论文收发稿的内容分析为研究视角,对国内外旅游类期刊发表时滞进行差异性检验,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3.研究方法

本文以国内外2016年影响因子排名较前的六种旅游期刊(表1)为例,对国内外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本文选取的国内三种旅游类期刊分别为《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其中《旅游学刊》一直是CSSCI来源期刊,也是国内排名前十位并且经常为英文国际期刊引用的期刊[19,20];《旅游科学》自2004年以来一直是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旅游论坛》是我国办刊较早(1989)的专业旅游学术期刊,且多年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总体上讲,这三大旅游期刊无论从学术知名度还是办刊历史方面,都比较反映我国旅游期刊的出版水平。国外旅游管理(TourismManagement)与酒店管理(HospitalityManagement)有明显的学科划分[21],鉴于本文主要是统计的旅游类学术期刊,所以我们没有选取排名第三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作为分析期刊。由于影响因子排名第二位的《JournalofTravelResearch》期刊文章上没有标注“收、发稿日期”,我们无法进行分析,所以也没有选择该期刊。最后,根据2016年SSCI收录旅游类期刊影响因子并且期刊网站发表文章标注有“收、发稿日期”的期刊,我们最终选取《TourismManage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为分析样本。根据大数法则和中心极限定理,当样本比例大于5%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有接近于总体平均数的趋势。因此,为减小误差,增大准确度,笔者确定抽样比例略大于10%,最终本文选取六大期刊中标注有“收、发稿日期”的13256篇文献作为研究总体,按照等距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1333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对发表时滞的计算以在线发表时间减去收稿时间(单位为月数)。国内旅游期刊收稿时间以样本论文上注明的收稿时间为准,发表时间以CNKI网站上标注的时间为准;国外旅游期刊以出版社网站刊载的收稿与在线发表的时间为准。数据分析方面,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六大期刊发表时滞现状进行统计,然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国内、国外旅游期刊的发表时滞有无显著差异,最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国内外旅游期刊发表时滞进行差异检验。另外,我们还根据对部分旅游期刊编辑的访谈交流结果以及我们在国内外旅游期刊的审稿经验解释了我们的实证结果。

4.实证结果

阅读全文

高校特色学科硕士论文质量保障建设

摘要:“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核心之一是一流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围绕提升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介绍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为地方“双一流”高校特色学科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培养;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特色学科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而且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能否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关乎国家希望和未来的大问题。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1],为我国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研究生培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2]强调,要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对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上述背景,以地方“双一流”高校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对纺织科学与工程特色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在研究生论文质量管理方面,部分高校往往将管理的重点集中在研究生课题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盲审”及答辩四个环节。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及研究生群体素质、价值观的变化,从近几年我校(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仅依靠上述四个环节并不能有效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对近几年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论文盲审结果、研究生督导中期检查及毕业论文抽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影响研究生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出以下几个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必然带来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总体上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偏少,选拔余地有限,优秀生源第一志愿报考比例不高等因素制约了研究生生源质量。

(2)开题报告把关不严。从毕业论文“盲审”专家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在论文选题的科学性上存在着空泛等问题。如果在开题报告环节进行严格管理,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发现并加以改正,不会在论文完成之后才被发现。

阅读全文

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现状

摘要:重点剖析当前我国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供相应对策和建议,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完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关键词: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对策

护理学硕士学位是为顺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同时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护理学硕士分学术型和专业型,学术型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与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探索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型硕士以专业技能和实践发展为导向,注重临床实践和专业技能。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普及及护理学专业学位招生规模的扩大,护理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性成果,其质量高低不仅反映出学位申请者本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目前,国内仅个别院校设立了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方法,但其评价标准不一,且没有考虑护理学培养目标及要求的特异性。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全面、客观、系统、有针对性的护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为护理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护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

护理学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增为高端人才培养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契机,同时高校及导师人才培养工作的压力也不断增加。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近些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论文选题缺乏创新点、选题与本专业无关等问题。(2)论文结构混乱模糊、设计不合理。(3)论文写作缺乏严谨性,中英文摘要直译痕迹明显,语言表述不专业、关键词不准确等,甚至将多篇他人文章拼凑成一篇文章。(4)论文论点把握不全、实验证据不充足等。(5)重复前人的实验结果,或已经有前人发表过此类文章。以上情况令学术界和教育界对硕士生培养质量担忧。

2护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硕士论文评价”进行检索,结果为相关期刊文献共81篇。以“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的期刊文献共37篇。其中,涉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评价的研究文献有8篇,查询到与护理学专业相关的学位论文评价的研究文献1篇。唐瑛等[1]指出,由于所有学科实行同一个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于不同学科的培养目标和方式、综合素质和论文能力水平也存在不同,因此出现评审意见相悖的现象。而且现在学科分类比较复杂,研究方向广泛,会出现评审专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知之甚少的现象。因此根据学位类型的不同,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与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刘金等[2]认为硕士论文盲审体系大致相同,但是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因学校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异,就会产生论文评价差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硕士论文盲审评价标准。而且要进一步完善论文送审工作,送审的全过程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直接操作,保证客观、公正的空间和条件。曹利美等[3]发现由于评价标准简单化、形式化,限制了评审专家做出定量的分析和评价意见,从而导致论文评审出现另一个不公正现象,例如“优秀”和“一般”没有明显的区别,难以区分不同等级的论文。这样的评审只是满足形式上的规定,其实质没有达到科学可靠的评价论文质量的目标,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质量监督和导向功能。因此,评价指标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促进论文质量的提升。

阅读全文

软件工程博士研究生问题改进

摘要:

以2011年教育部将软件工程学科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为标志,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但与信息化强国相比,我国软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探索。文章分析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0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的促动下,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经历了跨学科培养、海(境)外引进、相近专业转行等方式。2001年12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高[2001]6号)[1]。以201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2]为起点,软件工程专业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脱胎”出来,正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标志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完成了由学科从属型向学科独立型的跨越。这一跨越无论对于软件工程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其高层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顶层设计意义。正是由于这一顶层设计的作用,2011年8月教育部首次在我国48所高校增设了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3]。截至2015年,全国拥有软件工程学科“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已达52所,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达到106所。我国软件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了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缩短了我国此学科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由于软件工程学科高度的交叉性、领域的渗透性以及需求的无限性,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在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在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阅读全文

高等中医院校临床医学

一、明确选题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在学位论文选题上,专业学位论文有与科学学位论文相混淆的趋势,有部分论文学术性有余,实践性、应用性不足。按要求,专业学位论文是要重点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6号文件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要求是: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学位论文应表明申请人已经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由于各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及导师对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认识不统一,甚至不清楚,导致了专业学位论文选题仍存在科学化倾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基础知识为依据,要培养出从事医学专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临床“专家”人才,从而体现“知行统一”的特点。因此,我校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明确了对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并不断探索、完善其质量保障体系。我校通过制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原则》,加强导师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培训;通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答辩过程管理等途径,更好地引导研究生立足临床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恰当的临床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避免为了盲目追求高、精、尖的科研项目而脱离临床去从事单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事实上,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要遵循创新与实用的原则,根据所在医院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专业及研究方向,选题可以包括调查研究、病例分析、临床经验总结、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观察研究及临床新技术革新等方面。在整个课题设计及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导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组成员的作用,通过多渠道、联合培养的模式,为研究生课题的完成及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最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明确选题标准的同时,我们从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狠抓学位论文全程管理、创建各种激励机制等环节入手,通过建章立制,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不断探索并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行逐级管理

截止2013年6月,我校统招研究生已达1234人。为切实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大力推行“三级四导”管理体制,即实行“研究生处—院部—学科”三级管理体制;具体培养过程中,以导师为主导,学科为辅导,院部为指导,研究生处为向导。通过这种逐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保证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保障了学位论文质量稳中有升。我校近八年来,先后制定学位相关管理制度近20项,并应用于日常管理中,经过反复实践再行修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学位管理,促进了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质量的提高。如我校实行了年度院部考核制度,更好地推进逐级管理体制。从修订导师遴选条件、定期进行导师培训、制定导师考核制度、制定兼职导师管理办法及优秀导师评选等办法入手,制约与激励制度相辅相成,从而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突出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地位。落实学位论文期中检查,跟踪检查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实行学位论文科研原始资料审核及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严把论文评审关。建立优秀论文评选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及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推荐工作,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创新与创优热情。修订学位论文答辩相关规定,举行观摩答辩,严格规范整个学位论文答辩程序。实行制度,对研究生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质量实现了公开检验。制定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办法,加强了学术道德规范,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鼓励研究生申报创新基金项目,提高我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支持研究生管理队伍、导师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推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创新,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临床培养单位管理与合作,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我校通过以上举措,全方位健全管理制度,进行多环节、综合管理,有效保障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提倡研究生“自我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人才,其培养目标和作为学习者的身份特征决定他的学习特点在于自我教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研究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有所欠缺,尤其在科研学习方面更显不足,限制了研究生学习成长和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是研究生为完善、发展自己而自觉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我们认为研究生自我审视、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科研学习、论文写作等各种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应是最后一年才提上日程的任务,而应该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入学伊始,一个循序渐进筹备的过程。经过三年的自主学习,不断积累,最终将所见、所学、所想、所做汇总,提炼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此外,我们把学术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临床教学等过程对研究生进行引导、管理。通过各类培训,告知研究生、导师、各院部及学科管理人员相关管理办法,不断强化学术道德规范,逐级管理,努力引导研究生树立科研诚信意识,防止少数研究生和导师不求质量,以求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从根本上杜绝了学位论文造假现象。

四、结语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审稿流程的优化方法

通过解读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笔者发现,现存审稿模式尽管为我国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受制于体制和资金的约束,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借鉴国外学术期刊审稿流程的先进经验、寻求优化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审稿流程的全新路径,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命题与使命。

一、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审稿人的积极性

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学术期刊是按照审稿字数给予审稿人报酬,通常是一篇50—200元不等。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我国的学术环境下,多数期刊审稿人无法拥有国外审稿人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当稿酬偏低时,审稿人缺乏激励,在审稿时会敷衍了事,甚至让学生代替自己审稿。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部可以设定相应的审稿补贴,专门用于提高审稿人的薪酬。但对于高质量的顶级期刊,存在审稿人愿意无偿进行审稿的情况,其负责程度也会大不相同。可见,期刊知名度是调动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为了吸引高水平的审稿人,加强期刊宣传力度、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和提升期刊等级是每一本高校学术期刊共同的努力方向。此外,大多数专家学者更加注重在整个学术圈的声誉及影响力。为了进一步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可以实行积分评价制度:根据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审稿数量和质量以及是否认真撰写审稿意见设定等级,按照等级的高低实行相应的奖惩机制;对等级较高的专家学者授予勋章或给予金钱奖励,定期公布优秀审稿人名单,且在接受优秀审稿人的投稿时,优先对其进行审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对于等级较低的审稿人减少审稿数量,甚至取消其审稿人身份。

二、加强审稿流程监督,建立责任追责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使用的审稿流程,涉及人员比较广泛,在出现问题时无法明确责任,相互推诿的情况时常发生。此外,专家外审的重要性决定了其承担更多的责任,学术期刊论文出现质量问题时,很难确定是哪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对参与各流程的每一个人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对于每一篇审核的论文实行终身负责制,即使论文已经刊发,但一旦出现任何问题,仍旧可以追溯源头,进行责任定位,从而增强评审专家的责任感,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篇稿件,拒绝弄虚作假的行为,促进审稿流程的规范性与客观性。在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建立编辑委员会,以加强对编辑部内部人员和外审专家的监督,确保审稿流程的公正公开。我国学术圈存在严重的“数量论”倾向,为了评职称出现了学者求助于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包括抄袭他人、自我抄袭、篡改数据和重复发表。在审稿过程中,一些专家学者借由论文内容不过关故意持否决意见,但是事后传播甚至盗取其他作者的创新思想,即便事情暴露,凭借专家地位,引导舆论氛围,被抄袭者诉讼无路,只能忍气吞声。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建立编辑委员会,制定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于涉及抄袭和侵权的学者,实行“终身拉黑”制度,坚决维护原创者的权益。在我国,审稿流程的不健全、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到位,导致信息的透明度较低,很多被拒绝的论文无法公布具体原因。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在未来,通过大数据建立包库,涵盖参与审稿的编辑、学者、编辑部管理人员的信息数据库,不仅包括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考察编辑的专业水平、专家的学术素养、评审信度以及匿名评价指数等,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共享,方便作者进行查阅,同时可以规避利益相关者,接受同行的监督和约束。这种监督与约束机制,可以促进审稿人理性投票,尽量避免学术评价的主观性,进而推动高校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

三、变革责任编辑初审职责范围

在我国,正是由于众多的责任编辑的知识储备与稿件的学术内容不匹配,从而导致大量的高质量论文流失,但是培养具备完整知识体系的编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而可以通过改变初审环节责任编辑主要职责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借鉴国外的初审制度,责任编辑的任务主要是审核稿件的格式是否符合编辑部的排版要求,材料是否齐全,论文的图表是否能够正常打开,以及运用专业的检索工具对论文的重复率进行检测,审核是否有抄袭行为,分析对比论文的真实性与创新性等。对于符合要求的稿件提交下一步的审核,对于格式不规范、图表质量不过关的论文返回修改,直至完全符合要求,而对于有明显抄袭倾向的稿件,将其永久列入编辑部“黑名单”。此时,责任编辑主要充当投稿人与专家审稿人之间的桥梁,需要积极主动与双方进行沟通协调,严格规定审稿人的审核期限以及投稿人的修改期限,在审稿期间,主动提醒审稿人,确保其在审稿期限之前提交审稿意见。在这种方式下,责任编辑的工作职能部分转移至专家审稿人,其更多地充当了作者与专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角色,而专家可以在第一时间判断文章的好坏,确认是否有发表价值,从而极大地缩短审稿时间。

阅读全文

信息素质教育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学科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

摘要:文章以信息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对学科服务的对象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依托信息素质教育开展学科服务的可行性,探讨了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容,构建了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模式。

1依托信息素质教育开展学科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1.1学科服务发展的现实需求

目前,学科服务的研究论文较多讨论与用户的伙伴关系及强调对学科服务知识性的挖掘。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学科服务需要学科馆员融入用户的信息环境,了解用户的社会关系和组织结构。二是对潜入式学科服务手段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论文主要论述概念、内容方式及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介绍推广,而对如何与用户建立稳定的关系,如何嵌入课题研究团队开展实践,以及如何拓宽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问题研究较少,学科服务出现了嵌入教学易、嵌入科研难的问题,以及学科导航、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存在后继乏力的倾向。三是学科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且数量有限。因此,学科服务的深入发展需要有新的服务模式和途径。

1.2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及被认知程度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具有时间固定、授课周期较长及授课对象相对稳定等特点,高校图书馆应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深入用户群体,充分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进而推动学科服务的发展。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信息素质是大学生的必备素养之一,教育部对信息素质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工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