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法指导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法指导论文

翻转课堂融合研究型教学法探索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掀起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浪潮,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革命提供了新的思路[1],将成为未来教学模式变革的主旋律。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构建了一种有效的学习行为[2]。2017年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教学与应用服务有机结合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3]。探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促进课堂革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抓手。研究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能促进“教”与“研”相长,在教学内容前沿性、探索性和教学方法互动性的作用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来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素养,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非常适合研究型人才培养。其主要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及基于问题的教学[4]。国内一些高校利用研究型教学分别对生物材料导论[5]、电路原理[6]、大学数学[7]、无机固体材料化学[8]、分子生物学实验[9]及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10]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为理念,体现了“教研结合”“寓教于研”的核心思想,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培养了研究生阶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理论思维能力。翻转课堂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结合必定能促进研究生教学的改革,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实现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并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这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及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课程是我院食品工程专硕的学位课,是培养食工专硕从事食品科学研究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巧,能够独立地根据食品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合理的设计和实施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能进行正确的统计及分析处理,得到可靠可信的结果及科学结论。课程对于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食品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多数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仍不能灵活运用本课程的方法去开展科学研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1传统授课模式单调

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为主,教师传授、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机会少,师生互动少,学习积极性差,不能做到自主学习。“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课程理论难度大、教学内容抽象、公式推导多,学生更是感到索然无味而失去兴趣,学习动机明显不足、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也不强,造成学习效果差,达不到培养学生解决食品生产与科研中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不能达到这门课的教学要求,翻转课堂则是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思想是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1.2课程教学重点不突出

“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内容较多,主要包括统计学的相关基本原理、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食品试验设计的原理和主要方法、SPSS及DesignExpert等软件的应用。教学侧重于理论、公式和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掌握的内容较多,理解较困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对食品类学生来说,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食品科学试验方案的拟定及试验数据的分析,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知识的灵活应用上。

阅读全文

国外女性学学科发展流程及启发

作者:赵叶珠 陈志伟 李月华 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厦门演艺职业学院

女性学(women’sstudies)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第二次女性解放运动,是妇女运动在学术上的集中体现,并在美国高校最先出现,迄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美国女性学的诞生与机制化过程既是美国妇女运动在学术界的渗透和延续,也是学术界对女性主义的吸纳、继承与发展。美国女性学学科机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发展阶段,即以机构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推动课程建设和以“机构设置—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互动推动学科发展。本论文将探讨这一过程发生的路径、特点及其对中国女性学学科发展的启示。

一、以机构建设推动人才培养

美国女性学研究机构的设置主要有院校和国家两个层面。在人才培养方面以院校层面的组织和机构为主,国家层面的组织则对女性学研究起着重要的协调和信息沟通的作用,两者都为女性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女性学系所、女性学中心的建立

1960年,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院长由玛丽•邦廷担任,这是战后拉德克利夫学院的第一位女院长。玛丽•邦廷曾任鲁特格斯大学道格拉斯学院院长,是一位科学家。她常常谴责不尊重女性、忽视女性成就的社会现象和行为。为此,她到任后不久便在学院里成立了美国第一个由女学者组成的女性研究中心———邦廷研究所[1]。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1970年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学院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女性学系(Women’sStudiesProgram———女性学项目)。该系首次开设了独立的女性学专业,设置了独立的女性学课程,拥有独立的一套教学班子、专门的课程设置和运行经费,并建立了由19人组成的女性研究委员会来管理这一项目。女性学系的建立标志女性学作为实体进入高校教学体系,高校开始将女性学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来进行教学和研究。随后,美国高校如康奈尔大学、马里兰大学、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纷纷建立起女性学研究机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美国以高校为基础的女性学(包括社会性别学)机构至少有400所左右[2]。多数以女性学项目,或女性研究中心或女性学中心(Women’sStudiesCenter),或性别研究中心命名;有些高校则成立女性学系(Women’sStud-iesDepartment)。1995年,美国高校以女性学系(department)冠名的大约有20个,许多女性学项目随后转为系。因为“在大部分大学,资源(特别是教师名额)、奖励和报酬都是按‘系’划分的,提供资金的机构只知道‘系’和‘系’所拥有的决策权,‘系’是学科最合理的建制”[3]。高校女性学项目和女性学系是以教学为主的机构,主要负责女性学课程设置,并进行学位教育。此外,许多高校还建立了女性学研究机构,主要提供教学以外的服务和活动,如开展与女性相关的性别、社会、文化课题研究,并组织相关会议和讲座等学术性工作。如斯坦福大学培养女性学专业人才的项目叫“女性主义研究项目”,也建有女性与性别研究机构,名为“米歇尔R•克雷蒙性别研究所”,是美国著名的研究机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机分校也设有女性学项目和女性研究中心;亚利桑那大学除了建立女性学系外,还建有西南女性研究所等等。表1为美国若干著名大学的女性研究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这些机构均成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机构均由少量核心成员与数十名相关学科的人员构成,可提供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阅读全文

融会式分级教学法下宏观经济学论文

一、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特点与意义

繁荣的现代教育培育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现代教学法丛林。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由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催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法,各种教学法都具有其独到之处。对各种教学法优缺点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现实教学条件约束和教学对象自身状况一概而论,更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盲目推行看似新颖、活泼、现代化的教学法而全然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许多传统教学法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被反复运用,依然生机勃勃,例如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导,指引学生学习的讲授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涌现出来的网络教学,以教学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以及各有偏重的研究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众多现代教学法,因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活动参与度,启发学生思考以及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安排灵活性上的种种优势,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欢迎。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中还出现了各种教学法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态势,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同时运用了几种教学法,实现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互补。但仅就教学法本身而言无法判断其好坏,也无法保障教学目标实现。适宜的教学法就是好的教学法。为此应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出发,以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作为判断教学法优劣的标准。早到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特性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笔者提出的融会式分级教学法,正是顺应了现代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以“因材施教”法为基础加以变通,其教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分级与融会两个方面。一是分级。所谓分级是指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知识背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学习推进层次性要求而采取的层级式教学法。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对象是已完成了本科学习任务并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为成熟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严谨性上还有待深化,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待培养。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该阶段的教学既要向学生教授更多前沿理论知识,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为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向更高一级科研领域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差异。从学科知识角度上看,科学硕士的学科知识、科研能力要求较高,属于学术型人才遴选,以及为更高一级科研工作做知识与能力准备的阶段。专业硕士则偏重于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偏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阶段。为达到上述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分级式教学法能更为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更为合理地选取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将更为客观、合理。二是融会。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学习与运用的交融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相互支撑性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互通性三个方面。知识的交融性是指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是实践运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即使是运用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情况稍有变化就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仍就是研究生阶段的教学重点。但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阶段将更加注重对学科知识来源的探究,通过来源追溯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在知识的发展变迁中触摸知识的运用,在学与用的交融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以学助用,以用促学、促创新。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包含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学习能力是学生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实际管理工作的首要能力,同时也是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提升的基石。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不仅能较快地寻找到学习重点,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实现自我学习,而且还能利用其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积累总结经验,实现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现代科研与管理工作并不是截然分割开来的。科研工作需要实际管理案例的支持,管理工作需要科研成果的指导,研究生在未来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因此学生必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管理能力。融会式教学法通过专业知识的分级与融会,多种教学形式交融,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未来就业可能性。

二、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设计与构建

了解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新生专业背景、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是实施融会式分级教学的起点。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是近些年来研究生招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海南大学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几乎没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经管类其它专业的学生,还有一半是非经管类的跨学科学生;科学硕士的这种情况要好于专业硕士,但学生的跨专业率也几乎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多数学生只学习过经济管理的一般知识,而从未接触过农林经济管理知识。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为达到培养目标,设计并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成为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核心。

(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首先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个层次,明确各个教学层次的关系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指标,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方面的关系从下至上来看,处于下层的知识是学习上层内容的基础。例如,硬核是学习主干的基础,主干是学习外延的台阶,并且硬核处于最下方,是“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必备内容。从上至下看则是,外延是主干内容的具体化,是对硬核的拓展,而主干将在学习中固化为硬核,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阶梯。此外,上述三方面教学内容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但不是简单的逐级向上关系,而是在相互支撑的同时,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使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更高级的层次。下面分别就三个层次内容的构建目标和依据展开具体论述。具体来说,硬核包含知识与能力两项。知识是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必需的专有知识。能力则是指专业分析能力,具体指是否能从基本假设出发,瞄准论证目标,通过分步骤严格推导论证,得到最终结果的分析能力,同时还包含了对研究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的才能。因此,硬核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从专业知识层面出发确定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必备的专业知识;二是从研究与应用能力出发的综合分析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是超越了专业知识范畴的通用能力。所以就专业知识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的硬核教学内容明显有别于其它专业;但就能力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与其它专业的硕士极为相似。学生在掌握了硬核内容中属于知识部分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进行主干学习了。从专业知识角度上看,主干具有明显的课程属性,表现为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中级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处于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位置,是学习该课程其它内容的起点;二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当前的专业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三是能反映研究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专业研究领域中最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研究点;四是与当前宏观经济领域中突显出来的主要经济矛盾密切相关,倍受关注。确定了主干教学内容,硬核中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平台。通过向学生讲解模型构建的出发点、过程及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论证的顺序性、逻辑性与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学术问题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提升其理论模型发散式探讨的能力,在探讨中发现并拓展方向。外延由于完成时间较灵活,考核形式较宽松,通常被误认为是最不重要的教学内容。事实上,在对外延的重要性进行合理评价之前,应先明确外延的教学目标。经济学在经管类硕士生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当前许多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都要学习该课程,形成了在同一经济学课堂汇集了许多不同专业的经管类硕士生的局面。但各个专业甚至具体到每个学生需求的具体知识不同,这就决定了外延学习的多目标性。从大的方向上讲,一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模型生动化、具体化,学生能接触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运用实例。二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科研工作展开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论证本专业学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大量学术性论文的阅读与具体案例剖析,使学生形成查阅参考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中发掘学科研究热点与空白,熟悉规范性科研学术论文的撰写格式,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及教学内容确定

阅读全文

普通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论文

一、普通高校法学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阶段法学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大类,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要包含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谈话答疑、作业练习、指导论文撰写等,其中占主导地位并起主要作用的是课堂讲授。考试内容主要来自课堂讲授过的课本知识,重点是对记忆力而不是对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测试,因而很难培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在一定岗位履行职责的形式和现场形式两种。前者主要是指大四阶段第一学期为期4-5个月的实习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多数单位因自身业务压力以及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满,而对学生实习疏于指导,因而实习效果不明显。后者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约,学生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等,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仅为感性认识,,如监狱、看守所概况等,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以上法学教育方法传承了我国传统教育中以教为本的思想,注重法学理论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灌输,与我国当前的整个教育层次及方法相适应,但考虑实际操作能力、法律技能训练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法律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教育思想受过去传统思想和法制环境的约束,对法学教育的目的没有重新进行定位,结果法学教学与社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二是没有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仍然固守传统教育理念,从而使“教”与“学”严重脱节和错位,以教为主的单向灌输方法导致教学目标出现一定偏差。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没能有机结合,降低了教学实效。

二、普通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教育界对它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三点几乎是共识的,即: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本质联系以及教学应达到的目的来看,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主体性

即: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千方百计把学生由从属和被动地位变为主体和主动地位,注入式教学不重视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教师讲,学生听,扼杀了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的发挥。相反,启发式教学则认为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教学中搞好主导作用,尽可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学生独立人格。因此,学生学习必须是完全自愿的,必须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能动性

阅读全文

应用型金融学综合改革方案

【摘要】

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改革方案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教学大纲的调整将紧密结合各类专业证书的考试大纲来制定;课程考核形式的大幅改革;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等。

【关键词】

综合改革;改革方案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001-10013501。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

一、改革目标

阅读全文

一带一路倡议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创新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与国际交流,搭建起中国艺术与设计走出去的传播桥梁。对比研究了国内外室内设计专业在课堂教学和其模型材料工作室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理解教师跨专业背景和创作思路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作品创作中,让学生受益匪浅。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值得中国高校尝试和引进。

[关键词]“一带一路”;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教学创新模式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中“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非常广泛。“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教育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也要靠人文交流特别是教育合作作为重要依托,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大有可为。中国正与沿线各国一道共同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与国际交流,搭建起中国艺术与设计走出去的传播桥梁。环境设计作为全球共通的文化语言,视觉冲击力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让世界更容易读懂中国文化精髓。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外环境设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结构设计与景观规划学院(简称MSU)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和国内某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在学习氛围、本科教育、单元体系、研究生院、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比较与研究。(1)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对比分析。(2)中外环境设计教学形态比较分析:研究西方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东方低年级基础理论教学,高年级专业工作室教学的形式的借鉴与创新。(3)中外创造性教学的对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研究,记录感受在课堂中根据有趣的课题分组讨论,结合丰富的教学形式进行阐述与教学方法的研究。美国的艺术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模仿欧洲的教学模式。这些学院在建校之初基本借鉴了欧洲的学院式教学模式和艺术风格,因此,其发展经历了借鉴欧洲古典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德国包豪斯学院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当代艺术教学模式的过程。虽然美国的艺术学院建立比较晚,但在现代艺术教学方面比欧洲更加完善。180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建立第一所艺术学院———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1877年,建立罗德岛设计学院等。1904年,纽约实用美术学校开设了第一门环境设计课程,主要教授室内设计陈设和家具设计。这一时期,美国室内设计的代表人物艾尔莎(ElsiedeWolte,1865—1950)出版了第一本有关室内设计的著作,她也被称为美国室内设计的先驱。1931年,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提出了“建筑—家具—室内”一体化的概念。1950年,“景观化的室内空间”理念由德国传入美国,从此室内设计不仅仅是室内空间的装饰美化,还涉及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1960年,室内设计成为一项从专业教育、资格考试到营业执照的行业系统。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关保障残疾人的法律颁布,设计开始为残疾人服务,无障碍设计也成为教学内容,并建立了经营条例和施工规范。2000年以后,美国更注重对安全、轻型材料以及绿色环保可再生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上集中研究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以及针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关怀设计。中国的环境设计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室内装饰系,开创了最早的中国室内设计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养出第一代环境设计、室内装饰界的专家如张绮曼、杨建宁、柳冠中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广大综合类大学开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开始细分成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并结合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在跨学科领域有了更加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美环境设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下面就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结构设计与景观规划学院(简称MSU)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简称NUA)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对比分析。第一学年:MSU为设计基础、建筑图像艺术表现、环境行为学、绘画基础、室内设计导论。NUA为设计基础一、设计基础二、设计基础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第二学年:MSU为视觉表现Ⅰ&Ⅱ、室内建筑Ⅰ&Ⅱ、设计史Ⅰ&Ⅱ、室内装饰材料与家具、色彩理论、设计概论。NUA为室内设计导论、环境设计表现、环艺模型、建筑设计一、室内空间设计一、家具设计。第三学年:MSU为室内建筑、建筑室内设计、作品展示与表现、设计深化。NUA为人体工程学、建筑设计二、展示空间设计、材料构造与创作、室内空间设计二。第四学年:MSU为室内建筑Ⅳ、环境营造与文化、毕业论文、深度设计。NUA为实验性设计、主题性设计、毕业设计专题。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1)美国的大学课程设置前后联系较紧密,围绕同一个专业或主题层层深入;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相对独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前后没有必然的联系。(2)美国的大学更重视思维与逻辑性的训练,课程以锻炼学生独立研究和思考为主旨,中国的大学更注重基础技法和基础理论的学习。(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大学层层深入,在课程的深度上处于层层递进的关系;中国的大学在课程的广泛度、种类上比较多,同一学年大多数处于同一难度的并列课程。(5)美国的室内设计专业一般为5年,而中国的学制一般为4年。

二、中美环境设计教学形态比较分析

(一)密歇根州立大学: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独立研究相结合

阅读全文

建模与仿真案例教学论文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一)有利于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融合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材是授课的唯一依据,学生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无法调动学习热情和激发学习潜能。案例教学以仿真案例为突破口,寄理论于案例之中。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之前,有必要先向学生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案例分析和设计,这样则避免了案例教学的盲目性。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高度关注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今天,增强学生的这一能力已成为评价各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各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动力,在这种出发点和目标的指引下,各高校的实验经费和课时都得到了增加,实验设备得到更新,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如果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教学内容一再重复,教学质量很难看到根本性的提高。《建模与仿真》案例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案例学习能够初步运用仿真模型分析和诊断生产物流系统中的瓶颈,并通过优化措施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分析、动手和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在未来社会工作中的胜任力

仿真课程的理论教学比较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造成该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无外乎该门课程应用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缺乏相关经验,难以正确理解抽象实际系统。《建模与仿真》课中案例,取材于社会实践中真实系统和制造流程,而每一个系统或流程都有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就是提前进入社会实践的一种排演。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与以往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相比,体现出它尊重学生、尊重社会、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的极大优势。

阅读全文

现代医学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摘要:现代医学教育环境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把握“结合”的方向;以学科优化整合、师资培养整合、教学方法整合为保障,夯实“结合”的平台;将规范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建设、教医研产结合、系统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融合,渗透“结合”的过程。这些建设加强之后,学科建设质量和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结合”方向的正确性、先进性及“结合”内涵的深刻性。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西医结合为我国所首创,是一项伟大的实践,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较好成绩。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只有11077人,按全国人口平均每10万人只有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0.91人[1]。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是以西医学为主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我们借助这一优势,实行强强联合和学科优化整合,同时实行中医药学院与中西医结合医院两院合一,使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1方法

1.1以“四个统一”的教育理念,把握“结合”的方向

(1)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纵观科学发展史,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医学家大都文理兼通,博学多才。近现代专业化的高度发展,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分离。21世纪是信息革命时代,与之相适应,必须大力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再次结合。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与人文学科渗透,开设专选课7门,352学时,占总学时的8%,在内容上突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同时加大人文类选修课的设置(99门)比例。(2)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坚持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纠正重知识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学习的倾向。培养学生在实践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加深专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验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独立探索;在临床实习课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参与诊疗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进程,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专设30~50项课外科研项目,内容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自由组合,由老师具体指导。(3)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研习中医经典,是名医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研习中医经典的氛围,提倡经典诵读,开展中医四大经典的知识竞赛活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往昔的经典也是源自古往的创新,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本。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一切先进理论和方法,学习和研究经典,并从三个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即经典是实践,而实践的完善不会终止;经典是科学,而科学的发展不会终止;经典是理论,而理论的突破永远不会终止。(4)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正视中医和西医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更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两者都是为了防病治病,维护人类健康。而要有效地使两者达到优势互补,必须重视两者方法和手段的交汇和融通。我们在指导学生时特别强调:中医以整体系统综合方法为主,西医则以还原逻辑分析方法为主。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效地把握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即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吸取中西医两者之长而兼收并蓄。在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指导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中西医交叉点上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设计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方案,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也使他们受到方法学的训练。

1.2以“三个整合”的保障方式,夯实“结合”的平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