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型设计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选型设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选型设计论文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思考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存在毕业设计大纲重点不突出、师资需要加强培训、指导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导师培训机制,并从导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毕业设计各环节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控。

【关键词】矿业工程;毕业设计;质量;提升

0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我国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急切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培养高层次人才这两个目标下实现平衡发展,而本科毕业设计就是检测这两个目标是否达成的“试金石”[1]。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检验,其质量是判定学生能否获得毕业资格、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也是一个学校和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为此,学校、教师与学生应当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规范,认真履行三者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本科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按时、保质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任务。

1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办于1958年,2015年成为贵州省首批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两个专业之一,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荣誉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专业现有教师23人,其中21人有长期为地方煤矿企业做技术服务的经历,部分教师还在贵州煤炭企业或者煤矿设计院挂职。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专业利用教师队伍的优势,立足于贵州地方特色,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毕业设计题库,这些题目都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因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经过这个教学环节,走出校园能直接为用人单位作技术工作。据近几年用人单位反馈,贵州大学毕业的采矿工程本科生获得较高评价;毕业后的学生也反馈,毕业设计是最有用的一个教学环节。

2贵州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电气控制项目工程负责人人才培养

[摘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背景下,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工程实践环节进行复杂工程问题案例建设,达到实现“电气控制项目工程负责人人才培养”的目的,以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该文分别从案例建设的意义、内容及实施过程以及成果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复杂工程问题;案例建设;毕业设计;人才培养

一、案例建设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经在我国高校开始实施,该项工作对中国工程型人才走向国际舞台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认可[2]。2015年新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将毕业要求修订完善至12条,还特别强调工程类本科专业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要求[3,4]。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一个重要的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关键[1]。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也是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目前,社会上企事业单位都要求“有能力”的毕业生,而对“有能力”的含义,不仅是某专业的技术能力,而是要求复合能力、综合能力、项目组织实施能力,也就是俗称“项目负责人”能力,即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而目前大学毕业生在学校实验中大多仅仅是本专业技术实验,缺乏综合项目能力的培养,也就缺乏项目综合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要让学生从头到尾独立实施一个以上项目才能培养出来,同时也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即“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带教。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刚工作时往往缺乏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对承接的任务往往无从入手,必须要经过大半年的训练才能逐渐上手。如何通过“复杂工程问题案例”的训练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使学生具备承担中小型控制项目工程负责人的能力,为企业提供能独当一面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2.解决的思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和社会对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提出了“电气控制项目工程负责人人才培养”的复杂工程问题案例建设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工程实践让学生从头到尾参加一个真实的、具有工程复杂问题特征的项目。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积极性,主动找到差距和不足之处,主动发现问题;(2)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针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指导。通过真实项目的训练,不仅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组织实施能力,即“项目负责人”能力,从而具备解决相应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为企业提供能独当一面独立承担中小型控制项目的工程负责人才。

二、案例建设的内容及实施过程

1.建设内容。案例研究的内容是以企事业的具体项目为背景,该项目具有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同时根据我们学校学生实际掌握的实践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等综合能力,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培养“电气控制项目工程负责人”应有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真题项目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承担小中型以上项目的综合能力,除了本专业的专业能力外,能够对中型项目进行项目总体需求分析、项目分拆小项目的能力、方案比较能力、实施设备的选型比较和评估能力、小项目的实施能力、小项目之间综合、接口、协议管理能力以及整个项目实施和完成能力。

阅读全文

环境工程教学保障措施探析

本文作者:蔡昌凤 唐海 徐建平 宫建龙 颜酉斌 周福来 魏翔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建立3+3+3实践课程新体系,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生产实习安排学生参观焦化联合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2~3种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及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和上机操作环境工程技术模拟实训系统[6],模拟污水处理厂管理,解决进企业蹲点实习难问题。毕业实习结合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进行,由指导教师按选题涉及的具体行业、污染问题、技术方案进行安排。即环境监测基础型实验、水污染控制设计型实验与专业综合型大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安排COD、NH4-N、BOD、pH等水质监测,TSP、SO2等大气监测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取样保存、试剂配制、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评价等基本实验技能。水污染控制设计型实验给出几种污水水质和实验室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生物法、混凝法、离子交换法、Fenton试剂法、铁碳微电解法等,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处理工艺,设计实验参数,进行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大实验目前已开设的有:校园湖泊水质评价与治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纯净水制备、印染废水处理等综合型实验,进行工艺比选、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分析总结等综合训练提高[7]。

即污水厂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固废处理处置课程设计,均安排在主干专业课学习结束后。通过课程设计,对已学知识进行消化、扩展、应用,要求进行工程分析与源强计算,工艺选择与数质量衡算,主要设备设计(或选型计算)、辅助设备选型计算、管道与高程计算、工艺布置图纸绘制,以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提交课程成果。坚持将三门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直接参与环境工程项目设计,虽然环节时间短,但能够直接进入工程实践,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显著,经过10届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课程设计已成为学生痛并快乐着、收获颇丰的实践教学关键环节。

3+3+3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积极争取,获得“化工与环境类专业教学实习中心”、“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资助经费”等各项省级、校级质量工程专项基金支持,加快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拥有TOC、TN、TP在线监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移动式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快速水质监测等环境监测设备、污水处理实验装置、纯水制备系统等实验设备设备200多台套,为三大实验开设提供了硬件条件。投入25万元在学院建立了环境工程技术的模拟实训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厂模拟管理等[8]。在皖维集团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中心、在芜湖垃圾填埋场、新鑫铸管、芜湖垃圾发电厂等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较大贡献,有效增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战型、针对性。教研室老师积极申报教研项目,每年均有立项:如省级教研项目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环境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等。发表教研论文1~2篇/人。将案例教学、启发教学、阅读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9],老师给出案例,剖解分析,给出选题,让学生自查文献、自主交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治理工艺,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教研室老师为保障具有环境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施,逐步积累污染源产排污系数[10]、源强计算公式等三门课程设计基础资料,缓解课程设计基础资料空缺严重现象。初步完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之一烟尘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二工业粉尘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三酸性气体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四有机气体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和污水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城镇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指导书、工业废水处理站课程设计指导书;及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填补了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空白。教研室老师积极申报课题,获得国家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教育厅、芜湖市科技计划科研经费支持,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成适合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老师指导和带领学生将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穿插在实践教学中。即为实践教学耗材、检测提供了经费保障,也有效的保证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兴趣、参与度、完成质量大大改善。

阅读全文

多举措提升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分析

[摘要]随着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对化工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更侧重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工毕业设计作为化工实践培养环节最为重要的一环,针对其质量存在逐年下滑的情况,详细分析现状和质量不能保证的原因,将多种举措应用于改革和探索有效提升化工毕业设计的质量,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复合型化工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本科;教改化工类

专业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培养工程设计的能力和训练系统实践技能。其教育内容非常注重合成、过程分析、设计、模拟与优化等教学内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1]。虽然是大学生在毕业前才开展的综合实践环节,但其综合了学生四年期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不仅是一次所学知识的总结,更是学生能力一次升华的机会。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质量保障等各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要求。随着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伴随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绿色化工”、“新安全生产法”、等重要政策法规,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造升级刻不容缓[3];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及毕业学生的回访,发现企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也逐年升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工程设计、生产运行、技术开发、信息智能化等多方面的理解运用,同时也要对政策法规、技术管理、合作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然而,目前高校对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亟需开展系统化的改革与调整[4]。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新时代企业对新型化工人才的需求,为提升地方院校本科生的工程能力,对化工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改革刻不容缓。因此,多举措全面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达标评价体系,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1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课程知识体系处于割裂状态,理论与实践不能同步

要做好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需要对基础核心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化工制图、仪表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过程模拟、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等课程的知识有整体及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目前各个课程教学情况是各自为政,学生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某一门课程对于整体项目设计中处于什么地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各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联动还很缺乏,教师在现有课时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困难,想要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有难度。教师也满足于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不能够将专业涉及的各个方面串联起来,每位老师代课集中并且侧重一两门课,缺乏沟通和讨论。另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理念及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现代工程的理念,也不适应工程实践需求[5]。

1.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局限,单一化,课题数量偏少,且立意陈旧

阅读全文

检测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检测转换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陕西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企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文章从改进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侧重工程应用、改变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教学改革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关键词]检测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程应用能力

一、课程教学现状

检测转换技术是自动检测技术和自动转换技术的总称,它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物理学、电工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作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促进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广阔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自然现象规律及生产活动时,必然要从外界获取大量的信息,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已经成为信息领域的关键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及应用传感器和检测技术,搭建检测系统,及时正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工作实践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检测转换技术一直以来都是陕西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校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培养计划中于第5学期开设这门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了解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结合系统阐述检测技术的应用,掌握测量系统的组成、数据的检测及处理的方法;了解传感器的特性、组成部分和应用场合,结合系统设计明白传感器选取的原则及所需各项指标的确定;掌握一些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基本应用方法,结合系统设计学会根据具体设计要求完成对传感器的选型;掌握一些常用转换电路的搭建,初步具备设计自动检测系统,并能提取所需信息及减小或消除检测误差的能力。该课程在整个自动化课程体系中具有多门课程内容融合的非凡意义,其以物理学、电工原理、电子技术等为先修课程,同时又为后续的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PLC等课程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基础。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现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并且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课程组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较为滞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没有及时调整,针对课程的实验设备及内容也没有及时更新。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该课程同其他一些课程一样存在着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象,虽然教师也认真备课,尽量改进教学方法,但仍然无法使学生足够重视该门课程,以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另外,该门课程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也存在问题,目前主要还是以课本及作业习题为主,不能有效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实验课时少且均为验证性实验,几乎没有设计性实验,基本属于“纸上谈兵”,结果是部分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认识实验室常用的一些传感器,不会正确使用常用的仪器仪表,不会设计基本的测量电路。针对以上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方案,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检测转换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动检测技术、自动转换技术、传感器选型应用等方面,不同于一些理论、原理性为主的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知识掌握、应用能力并重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及生产过程自动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的检测转换技术课程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教学观念偏离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我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并行培养,而该课程目前仍是“先知识,后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便如此,在课程教学灌输式“先知识”后,还是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教学目标还是停留于课堂讲授、验证性实验、理论考核这样的传统模式,忽略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结合,导致多数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良好,但并不具备该学科应有的设计及应用能力。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专业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的教学质量改进为机制的全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针对测试技术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课题组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积极探索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模式改革,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措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1]。专业认证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达成工程教育毕业要求与适应工程技术领域素质要求,自下而上设计工程教育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教学必须注重毕业要求和素质培养的达成,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够找准定位,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车辆零部件及整车在设计研发过程中,必须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环节,需要较多专用的试验检测技术和系统。因此,开设测试技术课程,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具备查阅资料、元器件选型、硬件系统设计、测试软件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测试技术知识体系,具备设计、搭建、调试、分析及解决车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学生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

一、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测试技术作为一门本科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的高等数学、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2]。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期望值很高,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反映难学,教师反映难教”。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发现目前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逻辑设置不合理

目前,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开篇即围绕信号和测试系统特性进行讲述,然后安排的是传感器原理和应用内容,学生在还未明白为什么要测试、怎么测试的情况下,一大堆信号时频变换的傅里叶推导公式、拉普拉斯变换公式已使学生望而生畏。对此,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抽象、复杂,难以实际运用,相当一部分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情绪,从而影响后期的学习效果。

阅读全文

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发酵食品工艺学》为例,设计和探索了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印记课程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大学生对知识、教育教学、教师、学院和母校的记忆和印记效果为特征,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对课程体系的学习效果。通过印记课程的实施,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特色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创新考核方式为一体的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印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

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评价高校教学与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专业技能好坏关系就业和创业,因此,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可以提高大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度,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特色的知名度[1-2]。同时,适当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求学的初衷,解决学不知所、学无所用的教育矛盾[3]。《发酵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技术方向重要的必修课程,以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传统发酵食品为主要内容。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各章节既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较多,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对发酵专业方向的技能需求,又以点带面,掌握发酵食品行业知识。据此,《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创新和新型的授课方法设计,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思考内容。所谓印记课程教学,以在课程的传授者(教师)与接受者(学生)之间建立持久的记忆为目的,教师设计和传授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授课教师和所学的知识内容在记忆中永存,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与传统课程相比,建立以“学生印记”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全新视角衡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了教师魅力、授课技能、实验实施技能及考核改革水平,是印记课程实施的中心主旨[4]。经过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学生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等四届学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改革实践,印记课程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学院特色教学课程之一,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1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

印记课程的设计实施不仅让学生记住课程的传授者(教师),重要的是考量教师的综合素养、人格魅力和知识体系,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新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能力。总体上,教师仅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这种全程的印记过程,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课程学习的自主者,不再是以成绩为要求,而是力争多参与的积极心态。《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宏观上和主观上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掌控教学实施的各环节。其次,课程设计从教学手段、教学媒介、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和特色尝试5个方面开始。学生参与授课的全过程,包括Seminar讨论班式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讲解过程、开设新实验、开放考试等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并增设市场调研、查阅资料、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和科技论文解析等多种特色教学内容,增加视频教学、发酵食品工厂设计、发酵新产品开发等学生感兴趣的前沿与热点话题内容。作为印记课程的主体,通过教师参与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图1实箭头方向),学生全程参与各教学环节(图1虚箭头方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印记课过程中,每位学生还参与教学、新产品研发和工厂生产设计,学生思想里烙上深深“印记”。学生对教学、教师、实验室和工厂等教学实体产生深深的感情,这种参与感、被认可程度和想象的发挥等主观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淋淋尽致。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对教师和学院的感恩、对未来择业与创业的信心等,会随着课程的进行而记忆深刻,体现了印记课程的特点。

阅读全文

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实践

摘要:从指导过程、教员角度、学员角度3个方面阐述了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体会和反思,提出了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教员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对学员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提升,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包括课题申报(双向)、学员选题、任务书确认、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正式答辩几个环节,最终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及相应的作品[1-3],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指导过程要点

(一)端正心态,接受新挑战

对于没有指导经验的年轻教员来讲,承担毕业设计指导任务是一个重大挑战。年轻教员可能觉得自己技术不精,经验欠缺,不敢承担毕业设计任务;或者认为借助这个机会,实现学员教员一起成长,积极查找自己的兴趣点,申报课题与学员一起推进。没有任务驱动项目,快速成长进步缺乏必要条件,关键是端正心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平常注重技术积累,勇于接受新挑战,承担毕业设计指导任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4]。

(二)明确任务,把控总方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