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西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西医论文

中西医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护理论文

1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应用蓝光照射配合中西药口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43例患儿。男81例,女62例;发病年龄为生后24h~25d;其中有67例足月儿,27例早产儿,8例过期产儿。其原发病因分别为新生儿窒息53例、新生儿败血症38例、新生儿肺炎41例、新生儿溶血症11例,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除对因治疗外,均用蓝光照射配合中西药口服治疗。

2治疗

2.1蓝光照射治疗

蓝光箱子,使用波长为420~470nm的蓝光荧灯进行治疗。在箱内加2/3的水(必须是蒸馏水),将水的温度恒定在30~32℃,湿度控制在55%~65%。灯管的患儿的距离为35~40cm。对于烦躁不安的患儿在放进箱内之前,可给予镇静剂。待光疗箱的温度预热之后,便打开蓝光灯,将患儿放进箱内,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奶、溢乳后窒息)。照射时间12h/d,一共治疗3~6d。

2.2口服妈咪爱

患儿在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连活菌颗粒)口服。

阅读全文

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研究

摘要

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针对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中人文教育存在的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中国传统人文意识薄弱、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临床实习中人文素质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从教育模式中改变人文教育的现状、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等解决途径。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认识论的互参,是方法论的互补。中西医结合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及中医和西医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传授和教育。广义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是对中西医学及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与培育。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社会特点的医学人才。但是,现在中西医结合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无论是从学科建设上还是培养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1]。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医学模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亟需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1人文教育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称为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内医患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尤其是中医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赋予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特殊的人文精神。

阅读全文

中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

一、目前中医医院CME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医院领导中存在重工作轻培养、重经济效益轻技术提高、重近期利益轻远期效果的现象,严重影响了CME的深入开展。在此情况下,医院CME的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而多由医务科或科教科兼管。他们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存在着表面性工作做得较多,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由于受经费的制约,中医医院投入不足,开展和参加项目较局限,影响了人才培养、技术交流和智力引进,从而影响了学科建设,后劲乏力。一些医院未建立CME制度或虽然建立,但培养目标、考核与职称晋升、待遇、评优评先、执业再注册脱节,难以发挥其促进作用,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参加CME的积极性。

2、CME项目水平不高,手段方式落后

(1)CME项目水平不高

①CME项目的申报质量和教学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相近CME项目的重复申报,项目内容不符合“四新”、“三性(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CME项目师资力量配置、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项目的监督检查不到位。②CME项目学科覆盖率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申报的CME项目学科覆盖面不广,学科结构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学科框架格局上,缺少主动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反映“四新”内容不够。在教学目标上,对提高能力和素质重视不够,使学习者选择性较小,难以满足和适应需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缺乏对CME管理及教学方法、效果的系统评价和研究,尚未建立相应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③CME内容不完善。CME中多注重医疗技术的继续教育,而没有把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医德医风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导致个别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有所提高,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却停滞不前,两者不能协调发展,造成了医疗纠纷增多的不和谐局面。④中医专业和西医专业没有区别对待。中医医院中,中医临床医师对中医方面知识掌握要优于西医的诊疗技术,西医专业临床医师的诊疗技术要优于中医医师,但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功底较差。目前对于这两类临床医师的CME基本上没有区别对待,而是一概而论的。

(2)CME手段方式落后

阅读全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发展策略

摘要:

中西医临床专业长期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我国该专业教育的现状和“5+3”的临床培养模式,结合我校对中西医结合办学的前期研究基础,进一步提出适合我校我院“围绕‘3’、优化‘5’”的发展策略,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

“5+3”模式;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学教育;临床培养模式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我校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较早开办的专业。该专业已经被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生源和就业情况好,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该专业对我省乃至全国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我校及全国的兄弟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长期改革与实践中,该专业也一直面临时间短,学科任务重,学生负担重的矛盾,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5+3”模式下,实现长达8年的院校教育和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最后达到该专业学生具备中医、西医两套本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切实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岗位胜任力”[1]尚待探索,在此仅将我院“围绕‘3’,优化‘5’”的思考与实践分述于下。首先我们应当将“5+3”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而非将其作为两个截然分开的时间段来执行,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完善人格,增强人生幸福指数这个共同的“1”而设定的。

1紧抓“黄金般”的大学新生阶段化“听基础”为“用基础”

大学新生具有其他年级不可比拟的优势:高考成功的喜悦和轻松,对新专业知识强烈的渴望,较为扎实的英文功底和文理基础,对社会及家庭前所未有的热心关注。因此本阶段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要比例协调、松紧有度、动静相宜。给新生一个适应大学生活的缓冲期。英语教育要围绕医药文献的检索来展开,可以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医疗科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体育教育则须以养生保健的体育活动为主,比如可以授习“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这样学生亦可以长期坚持此保健活动,将来为医生,亦可以创造适合自己未来专科活动的一些保健活动。先不忙教“为什么”,先学会简单的“怎么做”,在大学新生阶段可由附属教学医院相应科室因势利导地由教会大学新生基本功,量血压、测体温、测血糖、包扎伤口、心肺复苏ABC、院前管理、院后管理、特殊疾病饮食方案介绍、卫生统计基本表格的设计与填写、医学文献检索,在下午或者周末则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即可比如开展“义诊进社区”“一对一病床陪护义工活动”“医院导医”“医院志愿者活动”“社区随访”“医患沟通”“进药园、认中药”“听名医讲故事”“十大穴位来养生”等,落实每个学生小组的任务,这样实际上就把中西医结合导论、卫生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已经贯穿到这些实践活动中了,既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亦可减轻医院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担,而此活动一旦启动,则对于一届中西医临床专业学生来讲至少可以持续4~5年,这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服务社会的力量。

阅读全文

现代医学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摘要:现代医学教育环境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基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把握“结合”的方向;以学科优化整合、师资培养整合、教学方法整合为保障,夯实“结合”的平台;将规范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建设、教医研产结合、系统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融合,渗透“结合”的过程。这些建设加强之后,学科建设质量和教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逐步形成完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结合”方向的正确性、先进性及“结合”内涵的深刻性。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西医结合为我国所首创,是一项伟大的实践,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较好成绩。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只有11077人,按全国人口平均每10万人只有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0.91人[1]。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是以西医学为主体的综合性医科大学,我们借助这一优势,实行强强联合和学科优化整合,同时实行中医药学院与中西医结合医院两院合一,使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1方法

1.1以“四个统一”的教育理念,把握“结合”的方向

(1)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纵观科学发展史,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医学家大都文理兼通,博学多才。近现代专业化的高度发展,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分离。21世纪是信息革命时代,与之相适应,必须大力倡导自然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再次结合。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强与人文学科渗透,开设专选课7门,352学时,占总学时的8%,在内容上突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同时加大人文类选修课的设置(99门)比例。(2)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坚持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纠正重知识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学习的倾向。培养学生在实践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加深专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验课中,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独立探索;在临床实习课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参与诊疗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进程,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专设30~50项课外科研项目,内容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自由组合,由老师具体指导。(3)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研习中医经典,是名医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研习中医经典的氛围,提倡经典诵读,开展中医四大经典的知识竞赛活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往昔的经典也是源自古往的创新,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本。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一切先进理论和方法,学习和研究经典,并从三个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即经典是实践,而实践的完善不会终止;经典是科学,而科学的发展不会终止;经典是理论,而理论的突破永远不会终止。(4)优势互补和方法融合相统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正视中医和西医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更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两者都是为了防病治病,维护人类健康。而要有效地使两者达到优势互补,必须重视两者方法和手段的交汇和融通。我们在指导学生时特别强调:中医以整体系统综合方法为主,西医则以还原逻辑分析方法为主。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效地把握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即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吸取中西医两者之长而兼收并蓄。在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指导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设置中西医交叉点上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设计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方案,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也使他们受到方法学的训练。

1.2以“三个整合”的保障方式,夯实“结合”的平台

阅读全文

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摘要:目前我国有十余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设置了本科层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医学检验人才,彰显中医药特色,是各大中医药院校面临的问题。笔者通过网络调研全国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情况,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例,对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并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推动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事业。中医通过四诊法(即望、闻、问、切)来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辨证论治。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我们了解到在临床诊断中,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为了更加快速、准确、全面诊治疾病,我们会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仪器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医学检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医学检验是对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标本运用多种实验室技术进行检测,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所检物质的含量。目前我国大型中医院均设有检验科,医学检验与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已经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成为各大中医药院校共同探讨的问题。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1.1专业简介及发展概况

医学检验是一门以医学应用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科,我国于1984年开始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历经30年,医学检验教育已形成目标明确、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体系[1]。自2013年起,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统一调整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代码101001),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这是医学检验教育的一次内涵性变革,更加突出专业的技术属性,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由于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近年来除各大医学院校外,许多综合性高校也开始设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目前全国共有一百余所高校开设了本专业。

1.2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情况

阅读全文

精品课程内科学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教研室建设精品课程内科学的情况,围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学理念,从主编规划教材、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探索网络教学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使内科学资源精品化、共享化,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内科学;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的四大中医药院校之一。其目标是要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之一的内科学,在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20多年来,龙华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作了系列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最终内科学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资源精品化、共享化。

1确立以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中医药高等院校内科学涵盖西医院校的内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4门课程,然而教学时数却不到西医院校的1/4,其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尤为突出。教研室骨干为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而确立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1)在有限的篇幅中突出重点,以各系统中常见典型疾病为教学核心(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讲深讲透,而对其相关疾病重复的内容则简略叙述,纲举目张。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以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的临床诊治和预防医学思维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跟踪内科学发展的基本能力。(2)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教学内容反映近来较为成熟的、公认的新观点、新进展,充分借鉴既往国内外内科教材的优点,取长补短,选材的深广度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3)增添中医药治疗优势疾病的相关章节及内容,突出了中医药教学的特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内科学必须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使学生获得新的内科学知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此,由徐蓉娟教授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于2003年出版。并与时俱进,不断修订更新,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第二版《内科学》、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内科学》规划教材。其配套教材《内科学习题集》和《内科学易学助考口袋丛书》也相继问世,广获同行专家、同仁和学生的好评,并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等3项教材奖。

阅读全文

SECI理论中医学中西汇通实践能力提升

摘要:基于SECI理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中西汇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旨在促进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全面发展、中医学专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改革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临证能力为目标,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中西汇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临证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SECI理论;中医学专业;“中西汇通”

长期以来,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医原创思维难以保持、方药性能不易领悟、临证实践技能较差、重知识和轻能力现象普遍存在、中西医并存却不能有效汇通等,导致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受到严重制约。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尤其要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实现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改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同时,重视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力争“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这是当前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亟待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开设已经有六十余年,结合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助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树立“以中为本,以西为用,中西汇通”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及手段,加强师承教育,加强校内外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提升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证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现介绍如下。

1中医学实践教学现状中医学教学的灵魂

在于实践。实践式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有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它的实用性、多样性、灵活性、客观性和培养人才的能动性非常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实践式教学是将传授中医学理论知识与各类实践训练结合起来,通过动物实验、中药识别、模拟接诊、经方实训、临床实操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使其在实践中领悟、掌握理论知识。中医药知识是巨大的医学宝库,世代传承,具有典型的隐性知识特征。如何有效开展中医药临床实践教学,提升中医传承的效果,是中医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中医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1)实践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但是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课堂讲授模式;(2)临床实习重西医轻中医、学生高分低能等;(3)学生实践技能较差,临床实践学习时间不足,技能培训个性化不足;(4)教育过程脱离实践,理论学习和临床学习内容脱节。当前,各级各类医院对学生临证能力、“中西汇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仅靠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传统教育方式,显然已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因此,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尤为必要。

2基于SECI理论的中医学实践教学思考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语言进行表达与传播的知识为显性知识[2],而隐性知识是隐藏在人们的头脑里面,难以编码或者不能编码的知识,但能作为技能、诀窍、洞察力、技巧、经验和群体成员的默契等很好地体现出来[3]。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建立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阐述了知识的创造是不断自我超越、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见图1。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称为“潜移默化”或社会化,属于个体之间经验的分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称为外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称为融合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称为内化,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通过吸收、消化升华成隐性知识。SECI模型准确地概括了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即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传播,才能被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吸收和升华[4]。中医学传统观念认为“医者意也”[5]。知识分类中隐性知识的特征与中医学“意会”的特性相契合。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阴阳五行学说指导,应用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学知识体系从理法方药等诸多方面表现出隐性知识的内隐性特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大量的隐性知识蕴含于其中。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和社会科学属性,且具有古代传统哲学之特性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之特性,是经验科学,医者仅仅掌握显性知识是不够的,只有把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转化成自身的临床经验,才能胜任临床工作。实践教学过程就是带教教师将隐性知识外化和显性知识融合,形成学生能够掌握应用的知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