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西医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体会研究
摘要:《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临床医学的学生感到难以深刻理解其内涵。该文就多年教学体会,对其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医学;临床医学;教学
0引言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这使学习临床医学的学生感到难以深刻理解其内涵,感到枯燥乏味。那么怎么才能有效进行中医学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几点粗浅认识和体会。
1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医,提高学习效果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西医根据人体的实体结构,揭示其生命规律,并通过各种检验手段诊断疾病同时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中医学是通过研究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迹、外在现象来把握生命和疾病的状态,从而分析出人体功能失衡情况,然后通过调整机体的气血阴阳,激发自身的抗病能力,而达到治愈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临床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医基本理论,重点是通过“司外揣内”让学生了解中医是运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来解决人体“外在现象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矛盾的;另一方面,结合近代中医的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说明中医理论的客观性、合理性和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同时运用“取类比象”、“图示比喻”“模式推理”“对照对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构建中医学独特的思维体系——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逐步掌握中医“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疾病的原则及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不能以西医思维模式理解和学习中医,否则就无法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与精髓。
2运用启发及提问等多种教学方式,开拓学习思路
中医外科发展探索
作者:胡建强 罗维萍 单位:新疆阿拉尔农一师十四团医院
中医外科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分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外科学几乎成了西医学的代名词了,谈及外科或手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这是西医学的范畴。可见西医外科学的发展之迅速和影响之广泛。从而制约了中医外科的发展。
1我国中医外科学发展的历史
1.1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砭石,石针刺来排脓来治疗脓肿,到了商代开始有了外科的记载,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如:“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在当时,砭针就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在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文物《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在“牡痔”中就记载了割治的外科疗法,如“杀狗,取其脬(膀胱),以穿籥(竹管)入月直(直肠)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削去其巢,冶黄苓而屡傅之”。可见当时外科已有一定的治疗水平战国已经有了系统大的理论著作《内经》其中《灵枢。痈疽篇》提出了截止手术治疗脱疽。
1.2汉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用麻沸散进行死骨剔除术,和剖腹术。西汉前后有了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1.3发展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中医外科有较快的发展,晋代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隋?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侯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著,书中有不少外科内容,如瘿瘤、丹毒、痈疽、兽蛇咬伤等。在“金疮肠断侯”中有肠吻合的记录。唐代的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很多脏器疗法,另外,对尿潴留患者以葱管作为导尿器械,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记载。
1.4到了明清时期,在中医外科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名医著作很多,有薛己的《外科枢要》里面第一次详细的记载了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和预防。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陈司成的《徽创秘录》是我国的第一步论述梅毒的专书,其中记载了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王宏绪的《外科全生集》,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到了现代中医外科学几乎被西医外科所以替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国中医外科或中医发展在近代的发展如此缓慢呢?
现代医学病证结合诊治的重要性
作者:杜武勋 朱明丹 袁宏伟 冯利民 朱林平 刘岩 周莹 魏聪聪 张少强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
“病证结合”模式论治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为东汉张仲景所继承,并开创了病、证、症三位一体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宋、金、元、明、清时期,辨证论治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疾病诊治的核心,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近代西医东渐,既冲击了中医传统辨病论治的地位,也启发了中医辨病思维,汇通各派医家由此而创造性地探索出衷中参西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本文就临床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类型、特点、发展问题作以探讨,以期构建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模式新体系,并引起中医学术界的进一步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必须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指导作用;必须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中医学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必须依据新的事实和研究成果提炼升华,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1不同临床疾病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类型、特点
我们于2002年提出了[1],临床实践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病证结合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总结这种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证的诊断;二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下的中医辨病加上辨证的模式;三是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第三种就是按西医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证的诊断,吸收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的模式。中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这是目前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采用的诊病模式,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诊病模式,也即是常说的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医学的继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企图脱离现代医学,无视现代医学疾病概念的存在,单纯依据这种模式诊疗疾病往往难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对患者不进行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似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此种诊病模式脱离临床实际难以满足临床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露弊端。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中医辨病和辨证的诊病模式,此诊病模式是西医诊断,然后按主要症状不同进行中医病名诊断和辨证,此模式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诊病模式。这一诊病模式吸收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知识,显然是符合时展的。但是同样后面又采取了前一模式,又陷入了前一疾病诊断模式的不足之处。在西医病名的限制下按主症不同又诊断中医不同的病,按中医的病进行辨证治疗,仍然没有将病的本质动态表现出来,成为西医诊病,中医辨证各行其是,没有相互渗透与交融,而是两种体系的拼凑。这种诊病模式也是大多数人理解的西医病名,中医辨证的诊病模式。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虽然一些中医工作者从理论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一诊病模式,认为这样有损于中医的地位,好像中医是现代医学的附属物,不愿意这样搞,企图脱离或无视现代医学疾病先进科学的知识,搞所谓的纯中医,但是事实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实际上目前出版的许多临床专著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工作中也都采用了这一诊病模式。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但是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并未被采纳和应用,形成临床与理论教学的背离。
2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它既遵循了国际现代医学统一的规则,又继承保持了中医传统的诊疗特色。任何轻视辨病或轻视辨证、侧重辨病或侧重辨证的倾向,都是割裂了完整的疾病诊疗体系,它将制约中医诊疗的能力,制约中医的发展,导致中医临床医学的退化。对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此诊断模式显然有其优点,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经验,对疾病进行了本质上的鉴别,以现代医学做疾病诊断,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行分析,将中医融化于现代医学的疾病中去,同时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也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而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晰可见,有了疾病的鉴别诊断、预后效果估计。但是这一诊病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代医学诊断不清的疾病,如果按这一模式进行辨证就会无所依据;现代医学许多性质相似的疾病中医治疗是相同的,这一模式又显得重复。
2.1时展的需要
现代医学医疗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求同存异”,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中医外科教学心得论述
作者:金晓东 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在《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治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中医与西医的不同点,突出中医特色,运用中医独特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诊疗技能,配合临床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及典型病案讨论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
1中西医对比讲,突出中医特色
对于中医外科的某一种疾病而言,中医特色就是依据中医理论所提出的具体、独到的见解及诊治方法。在《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中,笔者常把中西医对比讲授作为每堂课的导入点,在简短、精要的中西医对比介绍中,强调中医对此病的独特认识。以这种方式教学,不但能突出疾病的中医特点,提高学生认识该病和对学习中医诊治该病的兴趣,而且还为后面重点讲授该病的中医特色铺平了道路,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接受课堂讲授的内容,还能了解到西医对本病的认识。例如在讲授“疖”时,首先指出西医对疖的认识“是单个毛囊及附属脂肪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它不单包括了中医的“疖”,而且包括了中医的“颜面疔疮”,也就是中医将西医的“疖”分为病位浅、病性轻的“疖”和病位深、病性重、易出现“走黄”的“颜面疔疮”两种病,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中医对“疖”的认识“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这样讲授既突出了“疖”的中医特色,也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疖”的全面了解。在教学中,采用中西医对比讲授法,是否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西医,从而影响对中医的学习呢?答案是有这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重点是对内容与时间、主与次两个方面的掌握。西医的内容只是对此病的一般认识,讲授时间必须少,主要内容是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处理,西医内容始终是处于衬托中医特色的次要地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把每节课的重点和绝大多数时间放在中医教学上就能保证突出中医特色,圆满完成中医外科的教学。
2抓住中医特色,重点讲清讲透
在某一疾病的开头,以中西医对比讲,引出中医特点,接着就应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等方面运用中医理论重点讲解。首先是抓准每个病症的关键,例如疮疡的病因有多种,但以热毒、火毒居多,而火毒为痈疽、疔疖等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在“疖”一节的讲述中,一要强调“疖”为热毒而致,以此为切入点向发病、辨证、治疗、预防等方面展开;二要抓住发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疾病中的“浅表”二字。在讲述中以病因乃“热毒”、病位是“浅表”作为主线,结合发病、症状、诊断、治疗进行讲解:因为皮肤损伤,伤口易感热(火)毒,热毒搏结于皮肤“浅表”,引出“疖”起病后皮肤易红、易肿痛、根脚表浅、范围局限的临床症状特点;因为“浅表”,引出“疖”易脓、易溃、易愈,且全身症状不重的病证特点。而在治疗中,抓住“热毒”搏结于皮肤,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病位“浅表”,外治疗效好,引出注重外治,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中医治疗特色。这样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能使学生听懂、学好。
又如中医对肛瘘治疗的挂线疗法非常有特色,但又是课堂的讲授难点,故在课堂讲授时突出以线(压力)代刀、边切边长、移深至浅的治疗机理的讲解,使学生不但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体会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综上所述,在突出中医特点重点讲解的过程中,既要抓住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又要抓住每个病的特点,并将这些共性和个性融会贯通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才能达到突出中医特点,重点讲清讲透的目的。
提升急诊实习生学习积极性
作者:刘诗怡 辛莉 纪晓栋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书本理论学习向实际工作的过渡阶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以中医为主,而急诊科危重病人多、急症多,诊疗过程中运用的西医知识也较多,故而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急诊科实习望而生畏,实习时产生畏难情绪,感觉所学中医理论无可用之处。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掌握中医理论与急诊临床的结合办法?有同道提出了“三步教学法”[1],包括充分了解古代名医典籍对急症的论述和贡献、掌握常见急症证治文献汇要、了解和掌握中医急症证治研究现况。也有同道总结经验[2],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强化“急诊临床思维”、培养“强烈事业心”两条主线,围绕主线采用多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临床教学手段和方法。
笔者认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在于找好切入点,通过讲解、示范,令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医理论对指导急诊临床实践是很有作用的。学生们觉得学有所用,自然逐渐产生兴趣;同时,一些中西医所共通、相类似的知识点,用学生们更熟悉的中医理论表达出来,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掌握。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切入:
1诊断思维与技能方面
1.1整体观念三因制宜整体观念,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人与环境、社会也有密切的联系;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诊疗疾病要考虑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在急诊科临床教学中,可通过举例向学生说明此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一个突发意识障碍的病人,若发病季节为盛夏,发病地点为室外,则需注意中暑;若发病季节为冬季,发病地点为室内,则需警惕煤气中毒;若所在地点为大城市,则应留意药物滥用;若为农村,则农药、鼠药中毒必须小心。另一方面,人体是一个整体,一个突发腹痛的病人,既可能是腹腔脏器的病变,也可能是胸腔脏器的问题,还可能是全身系统疾病。通过以上例子,让学生体会到中医理论在急诊的诊断思维中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生易懂易记。
1.2七情致病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感情,一般情况下不会使人发病,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则可能使人体脏腑气血失调,进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3]。现代医学模式也已从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非常关注社会和心理因素在患者个体的影响。由于各种情绪刺激过大而致病的病人在急诊科并非鲜见,最典型者为情绪刺激造成的癔症,也有因为七情刺激导致自杀自残的。引导学生牢记中医七情过甚皆可致病的理论,随时注意观察患者及其家属的情志、情绪,充分运用中医七情致病理论,对学生提高急诊观察力、判断力,提高诊断水平,很有帮助。
2治疗方面
中医护理与外科护理教学应用
1《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引入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
1.1拓宽医学视野,更利于疾病认识
西医学与中医学分属不同医学理论体系,并且在治疗方法与医学思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过中、西医学所面对的对象与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在《外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恰当引入中医护理理论,将中西医优点相结合,可有效拓宽医学学生知识面,养成中西医相结合的逻辑思维,如胆结石、肠梗阻等病症的治疗措施讲解时,可在西医学病理讲解的前提下,引用中医里不通则痛,而通则不痛的医学理论进行解释。又如肿瘤治疗措施讲解中,可强调中医的治疗措施,同时结合西医中的放化疗及手术治疗,这样能有效减轻患者放化疗中的毒副作用,积极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1.2中西医优势结合,更利于患者护理
在现代护理学中,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是主要内容,外科护理教学中,将中医护理理论引入护理程序当中,让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更好地结合渗透,可为患者解除病痛打下坚实基础,例如,我国中医里的四诊合参,可融入现代护理的评估环节,运用健康评估方法获取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资料,并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获取患者资料,便于护理人员能及时发现病患问题。在护理方法上,可把大量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引入到外科护理教学当中,例如,乳痈可应用大剂量的炒麦芽水进行煎服,也可运用芒硝进行局部外敷,以终止患者乳汁的分泌。又如为了促进患者外科腹部术之后,恢复肠蠕动,除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外,还可用针刺患者的足三里穴位,以缓解患者的腹胀问题。
2中医护理理论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做好中医护理理论与外科护理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中医英语翻译的问题和策略
摘要:由于中医英语翻译缺乏统一的标准,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内涵深厚,导致在翻译时出现一词多意、冗杂琐碎、词不达意等问题。因此要求中医英语翻译者既要具备丰富的中西医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还需要出色的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理解能力。在翻译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西医功能对等翻译、运用汉语音译、删减翻译和配合注释翻译等方法,解决中医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为中医的英语翻译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让中医的英语翻译工作开展更加顺利,而且更加精准。
关键词:中医翻译;英语翻译;翻译问题;方法;应对策略;对等翻译
随着中医走向世界医学舞台的加快,对外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英语翻译成为中医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关键纽带。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学科交流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对英语翻译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但是以目前来看,在进行中医英语翻译的时候,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客观认识。
1翻译问题
1.1标准的缺乏
中医术语大部分来自于古汉语,与其他领域英语翻译相比,既定术语较少,各种术语的使用缺乏标准和规范。在翻译时,经常会出现某一个中医术语有多种翻译方法,或一个术语对应着多个英文词汇,彼此之间又相差甚远。这种中医英语翻译的混乱,使国外的接触者和学习者产生概念的混淆和混乱,给中医术语的对外发展和传播带来了一定阻碍,中医理念传播和中医知识传播受到严重阻碍。以三焦为例,有3种翻译方法,即threewarners、tripleheater和tripleenergizers。这3种翻译没办法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确定,为其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阻碍。中医和西医对同一种疾病有着不同的认知,在病名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如现代医学之中的糖尿病与中医的消渴病相对应,世卫组织给消渴病的标准英文翻译是wasting-thirst,但是在专业教材中的翻译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教材将其称之为dia⁃betes,这一翻译的精准性相对较差,没有体现中医的特色性,而有部分教材将消渴病音译为Xiaoke。中医术语往往简洁明了,通过2~4个字就可以概括深奥的理论。但是英语翻译后却冗杂琐碎。再加之1个中医名词,可能对应多个英语翻译,就导致中医术语冗杂的英文翻译,更加难以理解和学习。如八纲辨证的2种翻译,即analyzinganddifferentia⁃tingpathologicalconditionsinaccordancewiththeeightprincipalsyndromes、diagnosisaccordingtotheeightguidingprinciple等。这些冗杂的翻译一方面不方便理解,另外一方面在传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理解和信息的误差,为文化传播和学科研究带来较大的难度,产生了较多的阻碍。
1.2理念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