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系统工程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系统工程论文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工程监理论文

1监控系统的重点(关键)监理工作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1.1监控系统设备进场验收

合格的设备是设备安装、调试及整个工程质量保证的前提,所以监控设备进场验收是监控系统的关键工作。监控系统主要设备有:监控分中心计算机系统设备及大屏幕投影设备、遥控摄像机、微波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板、门架和立柱等。

1.2监控外场设备安装

监控外场设备安装是监控系统最大的工程量,是高速公路景观的一部分,是窗口工程,是监理工作的重点。此项工作应采取以下措施:(1)一般要求。设备安装基础要符合设计要求,尺寸准确无误,土建基础偏差尺寸小于10mm,固定螺栓和安装设备位置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安全稳固。(2)车辆监测器。1)车辆监测器的设备、数量、规格型号、技术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随机资料应齐全;2)车辆监测器的基础位置、尺寸、预埋件及预留孔位应符合设计要求;3)设备检测容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均能对每个车道车流量、车速和道路占有率进行测试;4)车辆检测器应具有预处理功能,能按设计要求进行车流量、车速和道路占有率的统计,能与中心计算机进行通信;5)在通信故障时,能存储前三天的检测数据且能转存到其它计算机,在电源故障时,设备应具有掉电存储功能。

1.3可变信息板

(1)设备门架或立柱的安装应牢固,并与地面垂直,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2)由超高亮度LED组成的集束象素管为基本显示单位,其前面要求不得采用可产生反射和眩光的任何防护面板。(3)显示方式采用超高亮度LED组成的集束象素管为基本显示单元,象素管的发光强度根据环境照度自动调节。

阅读全文

河口水质处理系统工程设计论文

1设计思路

本系统设计选用一体式生物氧化反应器-组合式人工湿地组合工艺进行流溪河支流污水处理的研究,力求为保护广州饮用水水源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排放提供一种新的可能途径。一体式生物氧化反应器-组合式人工湿地组合系统装置工艺流程。在支流的末端依次建造3个污水拦截坝,将污水依次截留形成两个处理阶段,利用水位差为水流提供动力,污水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溢过带有格栅的管道进入第一阶段利用生物膜法进行生物氧化处理,除去COD、SS、NH3-N、微生物等。经过第一阶段的生化处理后,污水继续在重力的作用下溢流过挡板进入人工湿地。计算好流经人工湿地的水头损失,设计好相应的高差,再利用水的重力压力将处理好的污水排放到流溪河去。经过沙滤式的人工湿地处理过的污水对N、P、SS都有较高的去除率。由于考虑到支流的水量的变化差异非常大、及有突发污染排放情况,因而设计了连接城市污水管网的超越管,当排污量突然变大时,可以打开超越管的开关让污水进入市政管道,流到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本系统组合生物氧化和人工湿地的优点是灵活的处理各支流不同水质的污水。污水先经过生物接触氧化阶段得到净化,在此阶段利用微生物附着于填料表面,在溶解氧和食物都充足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繁殖十分迅速,生物膜逐渐增厚,溶解氧和污水中的有机物凭借扩散作用,为微生物所利用,有机物得到去除。当生物膜达到一定厚度时,氧无法向生物膜内层扩散,好氧菌死亡,而兼性细菌、厌氧菌在内层开始繁殖,形成厌氧层,利用死亡的好氧菌为基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厌氧菌。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数量上开始下降,加上代谢气体产物的逸出,使内层生物膜大量脱落。在生物膜已脱落的填料表面上,新的生物膜又重新发展起来。在接触氧化池内,由于填料表面积较大,所以生物膜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同时存在的,使去除有机物的能力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此处理方法是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处理技术,它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操作简单因而广泛应用于高浓度及难降解污水处理中,并且对CODcr、SS、NH3-N及微生物的去除效果甚佳优点,但处理后的出水氮(N)、磷(P)浓度偏高。然而人工湿地技术具有生态、廉价、较高的N、P去除率、易于管理、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再流入沙滤式的人工湿地,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对污水中的COD、SS、NH3-N、N、P、微生物等都有一个较好的去除效果。此系统最大的特色就是节约土地资源和电力资源,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占用支流以外的土地,全是利用水的重力作用,无需用到一个水泵,最大的用电设备是供生物氧化阶段的曝气设备。总体来说,该综合的生态系统具有处理效果、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2设计展望

该系统的处理效果还待验证,因为系统正处于模型和实验室阶段,有待正式投入实际工程中应用。在应对流量的变化无常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当支流的排污量突然增加时,可能来不及把所有的污水都处理,有一部分需要通过旁路直排到市政污水管网中去。由于污水的成分复杂且存在变化差异大的特点,有时还有可能存在大的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因而会对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微生物造成一定的冲击,会影响出水的水质或者使系统不能正常的运行。

作者:陈光荣 陈敏 张志 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阅读全文

创新能力经济学学年论文教学探讨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经济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分析学年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提升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与建议,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学年论文;创新能力;经济学专业

0引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创新实践能力在大学生能力体系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学是一项专业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工作,现代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经济学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通过诸多环节的培养来实现,本文重点探讨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却被大多数高校所忽视的学年论文这一教学环节。

1经济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的必要性

阅读全文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探析

一、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下创新与发明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毕业要求的核心,现行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复杂问题往往都是针对本门课程,综合性不够。本文通过将《创新与发明》课程教学过程分配到本科4年中,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专利申报、学科竞赛、创客文化及产品研发等相关知识,并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相关行业的国内外技术现状;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并体现创新意识。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复杂问题往往都是针对单一的课程,综合性不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往往不能实际应用到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抓住某一门课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体系闭环,无法实现对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要求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要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从2016年开始着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先后完成申请接受、自评报告审查以及专家组进校复查等工作,与2018年4月顺利通过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创新与发明》课程是我校在工程教育背景下自主探索的融合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首先结合工程专业认证要求设计了课程培养目标,分析了《创新与发明》课程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了传统教学方法在工程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和不足,然后介绍了改革后的《创新与发明》教学方法,研究了毕业要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给出了课程教学内容,最后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考核方法,确保工程教育背景下学生满足毕业要求中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1课程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穿在大学本科的4年时间中,要求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一个分析、实验、研究、总结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创新与发明》课程按照学生的能力提升规律,根据毕业要求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2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创新与发明》课程是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而设置的综合专业实践和创新课程,是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是必修课,将培养过程分配至本科四年教育中,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专利申报、学科竞赛、创客文化、科技创新及产品研发等相关知识,并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发明创造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

《创新与发明》课程是从学生入校起的第一学期即开设,过程持续4年,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第一、第二学期以班为单位进行理论教学,第三至第八学期以工程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于构建电气工程理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了解电气工程领域相关行业的国内外技术现状,了解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要的知识体系,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及竞赛的相关知识。具体从一下4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1)专利知识简介、创意的形成过程、专利文本的书写和专利申报流程;(2)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器的硬件设计方法、C程序的设计方法、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3)创客概念的由来、中国创客行业的发展与前景、学生创客的重点、创客大赛的赛程与规则分析;(4)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的参赛要求、知识内容的讲解以及典型参赛作品的分析。在实践教学中侧重于项目的应用和动手实践,面向实际工程应用提出综合性复杂工程问题,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经过研究和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参加科技竞赛、创作专利或者论文,实现教学产出。具体从一下四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1)典型创新与发明案例分析和制作,如咖啡机、武术擂台小车、循迹小车、图书机器人等。(2)前沿和热点技术实验和验证,如无线充电、新型半导体器件、微电网、区块链和图像识别等。(3)科技竞赛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按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大赛要求设计出作品参加比赛。(4)创作论文或专利。

阅读全文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探讨

【摘要】

毕业论文是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检验,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连接桥梁,是高校本科教育的最终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文章揭示了论文选题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其解决方法。

【关键词】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论文质量;写作周期

毕业论文是衡量高校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在校学生的必修实践课。通过这个环节的考核,可以考察学生大学四年所掌握的知识、获得的技能和能力。综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的运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对会计及财务管理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的能力等。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成为亟待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英文科技期刊建设路径和策略

一、引言

一流科研成果需要一流高水平的期刊作为传播媒介和服务载体,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不断涌现的优秀成果,需要打造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优秀科技期刊。2019年8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明确提出建设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2019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通知,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开展期刊项目设置、遴选方式、支持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创新[2]。因此,结合中国科技成果、制度体系、文化和学术环境,借鉴中国本土优秀英文国际期刊和国际一流期刊经验,研究中国英文期刊建设的发展路径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科技期刊建设和质量提升方面的研究,李延璐[3]、杨正凯[4]等从综合类基础性科技、大数据等角度分析了期刊提升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对策。何满潮等提出期刊整合、增强国际化力度、作者队伍建设以及期刊评估体系建设等建议[5];陈更亮开展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与举措的研究[6];王建慧从中国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7]。上述研究为期刊质量的提升和建设,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策略,但相对宏观,针对初创的中国英文期刊的建设策略分析较少。本文选取中国近期快速发展的优秀英文期刊和建筑环境领域国际知名期刊为样本,研究中国初创英文期刊建设路径和策略,为提升期刊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

二、对标样本期刊选择

本文选择FoodScienceandHumanWellness(FSHW),GreenEnergy&Environment(GEE),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ACCR),BioactiveMate-rials(BM)和BuildingSimulation(BS)等5本中国新近优秀英文期刊和EnergyandBuildings(EB),BuildingandEnvironment(BE),AppliedEnergy(AE),JournalofBuildingEngineering(BEJ)等4本建筑环境领域知名国际期刊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三、对标期刊分析

(一)年发文量和发刊期数

国际期刊在创刊初期,受稿件来源的影响,期刊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其发文量篇数和发刊数都不高,图1为中国新近优秀的英文期刊发文量和出版频率,总体上这些期刊在创刊之初年发文量在几篇到十几篇之间,发刊周期为1~2期,逐渐转变为季刊甚至双月刊,发文量一直控制得比较严格。图2为建筑环境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数据,总体上期刊的年发文量都随着时间提升较快,2019年AE期刊的年发文量达到1600多篇;发刊频率月刊和半月刊各占一半比例,频率与年发文量成正比关系。

阅读全文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编排格式探析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

[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

[1]LiuChangyi,WangWeisheng,ZhaoHaixiang,etal.WindDrivenGenerator[M].Beijing:ChinaElectricPowerPress,2009.42-76.

[2]江涛.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JiangTao.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InformationTechnology[C].Beijing:TheChineseSciencePress,1994.

[3]田苗苗.变风载下风力发电机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