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信息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教学创新论文:电子信息学科教学创新思路
本文作者:朱宏亮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职教中心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实验教学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在实验室中,先进行教学内容的现场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学内容,从视觉与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最后让学生动手进行范例验证。这时,要求老师进行现场试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通过这种互动式与试验验证式的教学方法,既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兴趣与动手能力,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自然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际的工程知识与技能穿插在其中,活学活用,让学生的基本技能在不断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达到熟能生巧。如讲电阻元件时,先讲电阻的基本特性,再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然后讲欧姆定律的含义与使用条件,最后以实例讲解电阻功率的计算。那么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如何判断一个电阻的大小?从而引出如何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的问题。
教师通过边使用边讲解万用表测量电阻值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示范完后,让学生按照万用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一次电阻值的测量,教师在旁边现场指导。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作业试验效果分析,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所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期刊引证的国际图书信息科学知识交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知识创新产生于知识交流过程,知识的产生具有连续性、积累性的特点,是多个学科和领域知识经过交叉、渗透的成果,是原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衍生和发展。文献作为知识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通过文献的引用和被引进行知识的沟通、交流,促进知识的创新。学术期刊作为文献的主要载体,与其他期刊存在着相互引证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期刊所属学科知识交流的情况。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期刊引证视角对学科内外的知识交流情况进行了研究。KevinLinderman利用期刊引文指标分析了运营管理期刊与其他管理类期刊之间的学术交流,结果表明其倾向于高层次的自我引用和较低水平的学科引用。岳洪江基于期刊引文网络探讨了管理科学学科知识交流的模式,结果系统决策类期刊是该学科知识输入的主要来源。彭继东利用JCR平台提供的期刊引用数据,分别从学科整体和期刊个体层次对纳米科技领域知识交流进行了分析。邱均平选取图书情报学影响因子≥2.0的12种期刊,运用文献共引分析法,探讨了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扩散的多样性和凝聚性特征。曾倩[6]利用期刊耦合网络和期刊共被引网络,以JCR收录期刊为样本,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的知识交流情况。李力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竞争情报领域作者互引网络,探讨了该领域核心作者之间知识交流的特征。王?霞[8]从知识流入和流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段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跨学科知识交流特征。RuiminMa设计了平均知识流(averageknowledgeflow)和平均最短距离(averageshortestdistance)两个指标,通过作者引文网络探讨了学科间知识交流方式。知识交流效率作为知识交流的重要评价指标,反映了期刊知识输入与知识传播的能力。因此,不少学者通过效率这一指标对学科知识交流进行定量化研究。张垒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了图书情报学19种核心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王惠基于DEA-SBM模型对35种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效率变化的原因。万莉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PF对管理学33种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进行了测算。上述学者大多是基于期刊引证视角,构建期刊引文网络和作者互引网络,对学科内外的知识交流模式、特征和影响因素展开定性研究,而从效率的角度对期刊或学科的知识传播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的较少。对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评价方法主要有非参数方法DEA和参数评价方法SPF。DEA无需对数据的量纲进行处理且无需任何的权重假设,因此在实际研究中,使用DEA的传统模型——CCR和BBC较为普遍。本文拟从期刊个体知识交流和学科内部知识交流两个层面,利用期刊引证关系探析国际图书信息学期刊知识交流状况。期刊个体知识交流层面主要是基于DEA的SBM模型,通过分析期刊的引用/被引关系,构建期刊的输入输出矩阵,对图书信息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学科内部知识交流层面主要是分析图书信息学期刊的引文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学科内知识交流结构以及各个期刊节点的中心度。
1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1.1SBM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Charnes、Coopor和Rhodes提出的评价生产效率的重要的非参数方法。DEA的主要原理是应用数学规划模型来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同类型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的相对有效性[13]。DEA的传统模型——CCR和BBC属于径向和角度形式的度量理论,对无效率状况测度时只考虑了投入/产出等比例减少/增长的比例,未考虑松弛改进的部分[14]。SBM模型是Tone[15]提出的基于松弛变量测度(Slacks-basedmeasure,SBM)的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效率评价方法,比传统模型有更好的效率辨别能力。因此,本文选取SBM非导向(non-oriented)模型,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对国际图书信息学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评价。构建的SBM模型如下:SBM模型以优化松弛变量为目标函数,得到如下的分式规划形式式(1)。其中ρ代表DMU效率评价值,m和q代表投入项和产出项的数量,xk和yk代表投入和产出向量,X和Y代表投入和产出矩阵,Xλ和Yλ代表投入项和产出项在生产前沿上的标杆值,s-和s+代表投入和产出与效率边界的距离。
1.2社会网络分析——期刊引文网络分析
各种各样的事物形成了网络,事物以及他们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组成了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关注社会网络中各实体的关系数据,通过社群图和矩阵来揭示网络的结构,探讨该网络中各行动者间的关系。由于期刊引文网络和社会网络相似,因此笔者利用该方法来探析学科内部知识交流结构特征以及期刊在引文网络中的重要性。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为了了解社会行动者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它们在网络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或者拥有怎样的权力,可以通过“中心度”这一指标来体现,具体包括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等指标[16]。由于期刊引文网络属于有向网络,而特征向量中心度对于此类网络缺乏区分度,而接近中心度在算法上要求网络中无孤立点,所以本文选择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指标进行分析。点度中心度指的是与该期刊有直接关联的期刊数目,期刊引证网络属于有向网络,点度需要区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点入度衡量的是期刊知识输出/扩散能力大小,入度越大,说明该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越多。相反,点出度衡量期刊知识输入/吸收能力大小,出度越大,说明该期刊引用其他期刊的次数越多。中间中心度衡量的是期刊沟通能力的大小。在期刊引文网络中,如果一个期刊处于其他许多期刊知识交流的路径之上,就可以认为该期刊在该引文网络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控制着其他期刊的交往。中间中心度越大,说明期刊对该网络知识交流的整体控制能力越大,对网络其他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影响也就越大。
1.3数据来源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创新方法
1精准的选题方向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从编辑主导向读者用户行为数据主导发生转变。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选题策划主要由主编和编委会完成,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倾向性、盲目性和随机性,而应用大数据方法则可以改变这一局面。以《医学信息学》杂志为例,医学信息学科是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医学信息工作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该学科在国外已比较成熟,而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卫生改革背景下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为医学信息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该刊依托卫生信息创新体系的建设,应用大数据方法,研究分析读者信息需求,搜集相关网站信息,基于大数据语义技术在开放共享的大数据分析服务基础上,通过对研究热点的持续跟踪,逐步形成了系列的自组织性的选题策划,实现符合时代需要的选题。聚焦国际学术新动态,及时介绍本领域最新发展趋势;跟踪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系统地深入报道;积极组织优秀稿件,提高论文的原创性、导向性和权威性。在年度内采取宏观和微观、重点和面上相结合的选题原则,力争每期有精品。通过专栏聚集热点、焦点及某专题研究趋势和进展,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新理念、新技术,引领学术方向。2016年相继报道的精准医学、医学大数据、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医学知识组织与服务、网络健康信息研究与应用、“互联网+医疗”、电子病历研究与应用、智慧医疗及其应用、医学信息学学科研究、人工智能在医学的应用等专题,受到读者好评。其中“互联网+医疗”专题获国家卫计委主题宣传“最佳期刊”(三等奖)。
2优化组稿过程
传统科技期刊组稿方法一般包括:参加学术会议;与专家、编委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通过他们获取前沿科研信息;通过多渠道获得国家、部委、基金委等资助的研究课题相关信息,积极与课题负责人联系、沟通,对课题进行定向跟踪,向科研人员组稿;通过广泛阅读专业领域期刊及相关网站,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作者进行组稿。大数据环境下为科技期刊组稿提供了便利,大数据时代大量的科研人员作者信息数据(即隐性信息)存在于各类搜索引擎、电子阅读平台、科研讨论网站中。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清洗和分析,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可以了解本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甚至可以获悉具体单位、课题组或个人的研究动态,进而制定出相应的组稿计划。基于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得到的精准、客观结果,为组稿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持,有利于保证期刊发表具有前沿领域的文章。通过这种方法,也加强了组织一流稿件的力度,把握前沿信息和主动吸收最优质的稿件。如精准医学是目前医学领域里的最热课题,该刊2016年第1期通过搜索引擎向业内最前沿专家组稿,设置“精准医学”专栏,刊登了“精准医学对医学信息学提出的挑战与任务”、“精准医学的再思考”、“国外精准医疗研究可视化分析及启示”等文章,使读者对精准医学未来的发展、政策、规划等有所了解。为保证稿源质量,严格执行初审、复审、终审“三审制”的审稿流程。对审稿专家提出的意见及时通知作者,对修回后的稿件进行再审,尤其是在终审环节从宏观角度,综合考虑期刊栏目策划和读者等因素,最终确定是否录用。目前该刊已建立了2300多人的作者库,200多人的审稿专家库,形成了作者、审稿专家的大数据,为提高稿源质量保驾护航。
3严格数据制度
为保证稿源质量,避免抄袭现象发生,现在各科技期刊编辑部都严格对每篇录用稿件使用清华同方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进行。该平台整合了所有的相关文献数据,形成了一个大数据库供检索使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作为学术论文大数据,无论对作者、读者还是期刊工作人员都有很大帮助,该数据库收录了从1915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创刊),共27455628篇文献,覆盖了基础科学、工程科技、农业、医药卫生、信息技术、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可以对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快速检测,检测后系统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单,标出检测文章与来源文献的详细比对信息,可以快速选择重合文字部分进行查阅。该刊录用稿要求重复率在20%以内,对检测不符合要求的稿件,把报告单发给作者,让其修改,直至合格为止。通过数据库平台检索,可以了解到文章观点是否有独特性,内容是否为作者完成,是否有抄袭的嫌疑;如果是借鉴他人的观点,可了解是否有新的论点,可了解是否仿中有创,是否能对最新热点进行深入剖析。
4期刊网站、微信等用户数据分析
信息研究论文:国内信息机构研究对比思考
本文作者:张娣 单位:江南大学图书馆
2001—2011年上述信息机构论文产出情况比较
利用InCites平台,选取年代为近11(2001—2011)年,共获得中国大陆发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598篇论文,其中2011年达到峰值,论文数量为139篇.2001—2011年的信息机构发文量跟傅文奇基于SSCI的2000—2010年我国大陆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论文的计量分析的机构统计[1]有些许差异,他选取的年代是2000—2010年,本文为2001—2011年,排名有了变化,依次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值得一提的是,表1和下文中的表6、表7中的数据是直接来自于InCites平台的,选取国家为中国大陆,但清华大学的数据有误,傅文奇[1]中的清华的数据2000—2010年30篇也可能有误,没有剔除台湾“国立”清华大学,InCites平台也有可能将“国立”清华大学数据处理为中国大陆的清华大学。)从表1亦可看出国内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发表的被SSCI收录的论文与全球相比,国际化的倾向还不够,学术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2001—2011年上述信息机构每年论文产出增长情况比较
利用InCites平台,选取年代为2001—2011年(检索日期2012-09-05),获得各信息机构每年论文产出增长情况。整体趋势是一致的,都呈稳步攀升,2001—2005年除了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以外,国内信息机构的发文量都很少,2006年后各信息机构发文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8年开始都有较大的突破。中科院在2010年也有了一个剧增;清华大学最近3年未有文章被SSCI收录;中科院、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则保持一个较好的上涨趋势。显然,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领域中中科院、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属于第一方阵,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属于第二方阵,清华大学等其他几个单位属于第三方阵。
上述机构2001—2011年发表的期刊及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表2数据直接来源于WebofScience平台SSCI数据库,年代为2001-2011,地址为各个学校,通过学科类别为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InformationScience&LibrarySci-ence)学科精炼获得的数据。发表期刊总和因为SSCI是出版年和InCites是入库年导致检索数据有些许差异。总体来说,上述九个信息机构共发表在35种杂志上,目前SSCI收录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87种,国内信息机构对超过一半数量的刊物还缺少关注。各信息机构的期刊种类和平均影响因子见表3。其中发表刊物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为武汉大学学者一篇,刊物MISQUARTERLY,影响因子5.041,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学科排名第一;其次为北京大学学者一篇,刊物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影响因子为3.358,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学科排名第二。由此说明国内学者在某些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最高水平,但还需要学者持续努力,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能在国际行业一流刊物上进行学术交流。每个机构的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是由每种刊物的影响因子乘以篇数的总和,再除以发表总篇数得来的。从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来看,上述机构的排名依次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期刊种类比较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的种类比较丰富。总的来看,国内学者发文的刊物相对比较集中,由此说明国内学者比较偏爱这类刊物,如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会杂志)、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信息处理与管理)等。中科院学者最多的刊物为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发文22篇,占其发文总数的40.74%。武汉大学发文最多的刊物为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11篇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10篇,北京大学最多的刊物为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国际地理信息科学杂志),发文10篇,占其发文总数的27.02%,清华大学发文量最多的刊物也是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共8篇,占其发文总数的25%。
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分析
1期中考评调控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作为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承担单位,自1999年开始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2013年已招收了183名专业硕士研究生,期中考评作为一种检验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论文阶段培养的资格考评,对培养过程十分重要。该系首先对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广泛调研,涵盖北美洲、欧洲及亚洲地区的数十所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培养计划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包括期中考评等培养过程的若干先进经验,形成了近300页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结合产学研课题,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大唐移动、三星电子等知名企业签署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建立了企业专家导师团队,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期中考评环节,在系层面上组建了校企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期中考评专家组,该小组一般由3名具有丰富工程研究经验的校内导师、2~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组成。
对全系每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考评,重点是对学生选定课题的工程性要求和业务现场环境、工程应用研究状况和进展程度等内容进行评估和交流,不仅现场了解情况和及时指导学生,从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的层次上进行指导,使技术方案更合理、更优化、有创新,把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关,并由专家组形成书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控意见,由系管理层整理后定向发给校内导师,有的还需校内导师与学生进行面谈交流,对论文课题内容和工程课题研发等进行及时指导,对一些课题选题和实施内容不足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明显提高了工程内容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学生和导师的欢迎。
2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的预审会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培养成效的重要体现,把好论文质量关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电子信息学科的专业硕士论文主要划分为工程系统设计类、硬件技术研发类、应用软件研发类等类型。因工程内涵不同,因此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也有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强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在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与创新。在经过期中考评后的论文工作后,学生基本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并准备论文送审之前,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特别设立了一个对所有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的学位论文预审会,其特点是由系专业学位教学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组举行,专家组在预审会中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主要考查以下内容。
(1)论文已进行的课题内容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论文工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在传承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科技优势方面有较好体现,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年的论文实际工作时间,并具有结合企业环境及需求的研发历程。
生物医学生带教实践分析
本文作者:郑海华 张加裕 查屹 陈峰 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眼科中心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特别是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许多最新的科研成果都是最先发表在互联网上。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医学生实习带教的质量是每个医学教学工作者都要面临的问题。随着现代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将生物医学信息学贯穿于眼科实习带教整个过程,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1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两者之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始动者,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者的地位[1]。而老师为了尽量“少犯错误”,总是只讲述教科书上的东西。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莫不如此。这样很可能导致这样的一个局面: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即考卷题目答得不错,现实生活中却不能应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在医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许多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暴露出以下问题:理论知识无法联系实际,缺乏临床思维能力,缺乏信息拓展能力。而医学是一门充满探索性和变化性的科学,今天为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可能明天就会被发现是错误的。具体到人,同样的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表现不同,同一个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怎样在实践中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让目前的医学生以后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大力利用生物医学信息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2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医学生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生物医学信息学是研究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和知识存储、检索并有效利用,以便在卫生管理、临床控制和知识分析过程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以往,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一直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应用于各自不同的领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医学研究不可避免的向生物领域靠拢,这时就出现了整合的生物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信息学提供新的生物医学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框架[2]。生物医学信息的来源众多,科学文献、学术会议、个人交流和国际互联网等等。其中科学文献包含了图书、期刊、检索工具、专利文献、技术标准、学位论文和技术档案[3]。21世纪的生物医学信息已不单单局限于书本,在强大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各类功能齐全的数据库系统和互联网交互已成为目前获取生物医学信息的主流方式。传统的生物医学信息学侧重于文献信息管理、分析研究。而现代生物医学信息学更强调计算机技术与IT应用到医药卫生领域。在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如果医学生所在实习的场所有个人计算机,并且可以互联网搜索的话,那么数字化信息会是最容易获得和最方便使用的信息来源。目前国内信息的来源以国际互联网,电子书籍和电子音像资料最多。生物医学信息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很广,在医学带教中更是起到重要的作用。
就师方而言,传统的教学以书写板书为主,这样既耗时又呆板,信息的传递受到限制,而目前在带教中则更多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和各种影音工具,这种模式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而且方式生动易懂,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就学方而言,传统的国内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被动接受,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是理论知识琅琅上口,实践能力惨不忍睹。而今随着信息学的推广和普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互联网浩瀚的知识吸引着学生不断探索,而知识的不断更新使临床带教过程更为活跃,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书本将不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手段。现今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学生通过最新的知识进展将老师问倒的情况,这种现象是令人喜悦的,而这种良性循环将更有利于医学带教的进步。笔者通过多年亲身带教经历,并做了问卷调查,反馈比较了传统板书带教和渗透医学信息学带教,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医学信息学带教学生给出好评的频数更高,可见医学信息学带教方式更受学生欢迎;同时通过最后实际病例分析考核学生,结果同样显示医学信息学带教方式的学生给出答案更齐全,思维更开阔。目前国外常用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包括:HealthGate、MedicalWorldSearch等,常用的医学专业数据库包括MEDLINE、SIENCEDIRECT等。而国内相关的信息来源也开始健全和发展。医学生既可以直接进入以上数据库的网址查询,也可以选定主题后通过Google、Achoo、搜狐、雅虎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网上的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经典的理论,又有最新的研究发现。而且,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或者BBS发送给全世界的学者求助。
高校古典音乐教学质量探索
摘要:通过学习掌握古典音乐的历史流变、时代的特点、音乐家以及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开阔学生眼界,了解当今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多元音乐文化现象,把握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种族音乐的多样性,为更好地聆听、感悟音乐打下基础,提高音乐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通识教育;音乐赏析;古典音乐
一、课程概况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是文化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音乐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就逐渐形成了音乐文化的不同传承形式,无论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抑或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承,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并且远超于音乐文化自身。古典音乐更是久盛不衰、百听不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音乐,相比之前的任何时期而言,现在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身边的音乐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来源范围广泛,音乐是我们灵魂深处的表达,音乐能够表达文字和绘画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如果要真正的理解音乐,我们需要认真的听和思考,这就需要系统的学习,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境界。古典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包括音乐理论基本知识,西方音乐中的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和中国音乐中戏曲音乐及器乐音乐等方面内容。
二、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开设音乐类课程的概况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通识教育从初期的摸索与尝试到现在的总结经验、更改及完善,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实际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继续努力,希望能够开发、挖掘出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质与精神气质,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目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共开设两门音乐类通识课程分别是《音乐剧》与《古典音乐入门》。
三、提高古典音乐教学质量的几点想法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和探索
摘要:课程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新工科建设目标推进,各高校持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为此,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以提升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为目标,分析目前计算机类课程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等方法对思政课程、核心课程、案例课程、公共课程等进行建设。此外,探索了课程审查与监督机制、教师团队、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等保障机制,为课程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
0引言
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尤其在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对研究生课程改革和探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已有课程体系与最新信息科技逐步发生脱节。因此,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探索迫在眉睫。在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过程中,李娜等[1]提出以成果或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思政教育、课程评价等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许晏铭等[2]提出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云系统,兼顾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特点,有效提高了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与学生学习效率。杜兰等[3]在Python课程中提出将抽签系统作为一个连贯的实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曹晓叶[4]提出项目驱动的团队写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上述研究可见,各高校已逐步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建设意识不足、体系不完备、效果欠缺等问题,与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有难度目标仍具有较大差距。针对国内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分析现阶段课程建设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课程目标导向建设,探讨课程建设项目制和保障机制,促使研究生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课程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由于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研究者,使其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求,胜任最新生产技术,具备良好的问题素养、学术素养、批判素养和创新素养[5]。
1.1课程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