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医学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新型医学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型医学技术

医学创新人才培育形式探讨

作者:许崇波 韩美君 刘为国 伦永志 陶然 薛峰 单位:大连大学医学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期,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就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各国都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1]。因此,担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必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2],努力探索并建立具有大连大学特色的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大连大学制定的“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等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以知识为基础、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3]。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而且受教育方式和过程、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4]。为此,在医学创新教育中,大连大学医学院围绕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培养,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创新师资队伍、创新环境等培养环节入手,在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创新教育思想和行动渗透且贯穿于医学高等教育中,初步探索并构建了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新型的医学教育理念,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树立新型医学教育理念,首先是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长期以来医学高等教育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下,已经制约着医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影响了高等院校医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21世纪的医学高等教育,把医学高等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上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建立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5]。在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我们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比如一些新型疾病的出现、人口老龄化、生态环保等问题,都对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1]。所以,21世纪医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结构、会看病的医生,而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即①应具有合理的医学知识结构,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医学专业有关的科学知识和宽广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又要掌握熟练的医学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获取知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②应具有创造思维,既遵循科学规律,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善于想象,勤于思考,积极创新,对已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未知的领域有强烈的探求兴趣和创造欲望,并且能够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③应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6]。因此,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原则下,充分体现出创新教育的理念,保障培养的医学创新型人才达到以下要求:博与专结合的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医学科学的精神;具有开拓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创新型人才[1]。

2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创新教育现行医学本科教学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导致知识面窄;在课程内容上知识陈旧,结果是医学生在校所学的书本知识部分已过时、遭淘汰[4]。因此,医学院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依据,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对课程结构及其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构建了新的医学创新课程体系。①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由综合教育课(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必修和选修)组成的四个课程平台。对培养的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别归类,将传统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划分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增加综合教育课的门数,搭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平台,大规模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7]。②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在使实验课发挥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③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能力,又注重培养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与病人沟通获取信息的能力。④增设一些能专门训练和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论、医学信息检索、科技论文写作、循证医学等提高创新能力的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培养学生从获取的各类信息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得到科学思维的训炼,为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条件。新的课程体系压缩了原来狭窄的专业知识内容,大胆地增加了医学前沿方面的新知识、新进展。在教学内容上把最新的医学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进而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创新型人才。

3构建“四个三”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构建了“四个三”实验教学体系,即“三种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避免内容重复,增强学生对各门课程内在联系的认识;“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综合专业知识的能力;“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创造宽松的实验空间,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占10%)、实验报告(占50%)、实验操作考核(占40%),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实验教学的任务: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基本的验证实验,检验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必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素质。为此,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针对自己在实验课或理论课中所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完成实验设计,到准备仪器和配置试剂,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最后根据获得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让学生体会到整个实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参与和学习,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p#分页标题#e#

4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实施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发挥第二课堂教学环节的作用,将第二课堂纳入创新学分体系中[7]。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项目、大连大学大学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学院教师科研项目、各类学科竞赛、暑期科技夏令营、各类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各项活动,获得创新教育学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设立大学生创新教育基金,组织系列大学生科技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实践,有计划地将学生的科研选题与教师的研究课题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或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参与指导,让学生接触科学研究的实际,增加科研训练环节。学院将创新项目管理纳入学生教育日常管理中去,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目前,医学院每年都有近百名学生参加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占学校资助项目的10%。同时每年有30余名的学生参加暑期科技夏令营活动。通过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创新兴趣、探索真理的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在探讨问题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让大学生在学术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具备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创业素质。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等。同时把指导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基本能力,纳入学校就业指导的课程教育中。为了鼓励、倡导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实行了本科生创新学分制,在学生毕业学分要求中,创新学分单列,培养方案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修满4学分,方可毕业。本科毕业时未能完成4个创新学分者不能毕业。同时制定了《创新学分实施细则》,设置获得创新学分的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奠定基础。对在国家级、省、市、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专利、、优秀设计以及参加科学研究、课外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或其他方面成果,或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学术报告会的学生,经学院审核认定,可以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8]。

5充分运用现有网络资源和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供保障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过程。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因此,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比较式和归纳式等教学方法,加强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特别是让教师科技创新的经历和思维方法进入课堂,从言传到身教。学院要求各学科课程教师将学科的科研方法、科研方向、最新科研进展等内容带进课堂,鼓励教师把个人的科技创新经历、创新体验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师给学生上第一次课的时候,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主要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工作经历、体会和经验。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声、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形象。同时,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大连大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具弹性,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18门网络课程,其中辽宁省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保障。2005年以来,学校在校园网建设和硬件方面花费较大,营造了优质的上网环境。学生可以在宿舍、计算机中心、图书馆等处检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学习参考资料。

阅读全文

网络教育技术医学遗传学教学作用

一、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在促进教学目的实现中的作用和具体表现

1、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对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型网络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中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来实现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①培养拓展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学生通过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学活动主题的传统模式,增强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思考环境。②为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在先进信息爆炸时代,其巨大的数据体现亟须全新的载体,用以支持其产生、传播、运用,储存等。③拓展了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所依托的互联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网络所提供的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资源平台,超越实践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各取所需。

2、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具体表现。

网络教育技术的体现主要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运用和设计,因此在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运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师的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技能。②提高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③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外部硬件条件,改善教育环境。

二、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1、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改革教育探索

作者:王玉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在我国,临床医学教育历经百余年。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即医学教学不能适应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课程的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学科的融合、交叉与拓展;培养的医学人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世界医学高峰会议提出“为21世纪重新设计医生”的战略决策,不仅是对医生的重新定位,更是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方法手段的重新确立。为了主动适应科学创新体系构建的需要,教育部已将改革医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列为面向21世纪的重点改革计划项目之一。这些将对临床医学创新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临床医学教育要做到“五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经济社会、面向市场,进而树立明确的科学发展观、人才培养质量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因此现行的教学将面临来自四个方面的挑战。

1.1“第三次医学革命”的挑战

人们将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称为“第三次医学革命”。其意义在于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医学教育观念;改变经验医学的“习惯性”、老专家几十年一贯制的“权威性”和医学生的“附和性”;改变应试教育的被动性与对创新能力的压抑性。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医学生不能理解新模式的深远意义,专业课程教学中缺少“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内容,这些“隐性学科”急待增添。

1.2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挑战

阅读全文

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系统构建

【摘要】医学生创新创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医学学科发展、医学社会功能的拓展以及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目前医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提出构建良好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系统的建议: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软环境;推进“产、学、研、医”协调发展;构建医学生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新机制。

【关键词】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

大学生创新创业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热潮,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逐步走向深水区,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创新创业亦是举步维艰。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成效,促进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须尽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生态系统。医学生创新创业配套政策服务体系的构建俨然成为政府、高校等有关部门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首先,医学生创新创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医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能够带动就业,还必将促进医学理论、技术和观念的创新,有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其次,医学生创新创业是医学学科的发展需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医学研究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医疗技术和方法,但医学研究瓶颈的逐渐突显,促使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不断加速。医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培养挖掘创新型医学人才,而且有助于促进医学学科的不断进步。再次,医学生创新创业是拓展医学社会功能的时代需要。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医学的期待从解除患者病痛拓展到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大健康方向,这为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医学生创新创业也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本质上是其自身素质的非量化体现,是对自主学习和自由创造的检验与拓展。当大中型医院招聘岗位日趋饱和与医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的矛盾日益凸显时,鼓励广大医学生转变思想和观念,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

1.专业性强。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复杂的应用科学,医学一直以来都是属于难度较大的学科[1]。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只有在这些关于统治着非生物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的知识部门达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能有效地阐明各种显示生命过程的运动进程”[2]。由此可见,医学远非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简单综合与叠加。医学创新与创业是建立在医学既有发展基础之上的、交错与诸多学科间的、复杂的技术创造或程序创新活动,专业性强、门槛高是其首要特征。

阅读全文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思考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与核心目标

“创新理论”一词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解说。自20世纪初该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理论所表述的内容丰富而具体,涵盖技术、知识以及制度等诸多方面。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一不是作为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而要造就一批具有杰出思想、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实用性人才,就必然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校长曾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首创精神和超越能力。面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对已有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挑战,进行批判性思维;善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赣西地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江西省高职示范性专业,根据职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2010年起,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与完善。按照“厚基础、知识面宽、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具体的做法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

阅读全文

新型医患关系与互联网媒体的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互联网媒体不断发展,对于医患关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互联网媒体在医疗领域运用中的作用,认为互联网媒体有利于提升患者地位,改变传统医患权利格局。可以提供更多平台,促进医患进行沟通,提升医院医疗水平和管理质量,进而提升患者满意程度,建立起和谐友善的新型医患关系。但是在其发展之初,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不断保持谨慎的态度,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新型医患关系;互联网媒体;医患沟通

医患关系在本质上是医生在满足患者医疗要求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核心内容就是服务。互联网媒体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对医疗行业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尤其对于其服务影响巨大,因此会产生一种新型医患关系。新型医患关系具有多元化的表现,比传统的医患关系角色更加多样,有更加开放的交流平台,逐渐缩小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一、互联网媒体对于改善医患关系的优势

互联网媒体有利于提升患者地位,改变传统医患权利格局。在传统的医学模式下,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由于懂得更多的医疗知识,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患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但是伴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传统医患权利格局将会发生转变。一方面,医生角色会发生变化,地位相对下降。21世纪以来,临床医生需要每天掌握医学的最新进展,阅读大量科学文献,而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患者可以主动学习与自身疾病相关的知识。在加拿大,人们获得人体信息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网络。在国内,2015年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76%的中国患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健康信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患者可以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进而有效改变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局面。另一方面,互联网媒体可以提升患者角色能力,改变医疗决策模式。伴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患者可以获得的内容不仅仅是医学知识,也可以查询医院和医生的信息,在比较中选择就诊医生。在用户至上理念的影响下,患者的权利意识逐渐提高,参与决策的欲望逐渐增强,因此,有人提出要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未来的医患关系很可能是一种伙伴关系,医生与患者结为治疗联盟。互联网媒体可以提供更多平台,促进医患进行沟通。医患沟通是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能否进行良好的沟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满意程度。互联网媒体可以为医患沟通提供更多渠道,也可以减轻医生工作负担,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一方面,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医患沟通提供了更多平台。通过一些网站和应用软件,可以让医生与患者之间实现更好的沟通。近几年来,一些医疗领域的专业网站不断涌现,比如寻医问药、好大夫在线等,这些网站的出现可以使得医生与患者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节约了双方的时间成本,在线交流功能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信息。QQ、微信等应用软件可以帮助医患进行实时交流,医生可以将患有相同疾病的患者加入QQ群,在群里分享医疗知识,改善医疗关系。医生还可以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健康知识,并且与患者进行互动,引导患者正确就医。另一方面,互联网媒体可以增加医患之间的沟通时间,提高沟通效果。互联网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提高医生处理信息的速度,从而有时间与患者交流。如果患者已经提前在网络上查到疾病的一些基本知识,患者与医生就可以更好地交流。互联网媒体有利于提升医院医疗水平和管理质量。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医疗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比如电子病历的出现,可以将各种临床信息整合到一个系统当中,并且使用统一的页面进行展示,方便为医生提供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分析数据,进而有效降低误诊率。为应对住院患者突发情况,目前危机管理预警应用系统被开发出来,一旦有患者出现紧急状况,该应用系统就会第一时间将病人的相关信息传递到主管医生的移动终端,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治疗,如果主管医生没有及时响应,该应用会自动通知其上一级医生,直到有人响应。移动工作站的使用降低了护士的失误率,在移动车上配备好护士日常查房所需要的各种药物和材料,当护士向病人分发时,需要经过扫描确认,可以实现发药零误差。另一方面,互联网媒体有利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医院管理水平影响患者的满意程度,排队等候时间、服务态度、医院环境等,都会影响患者对于医院的评价。调查显示,29%的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挂号成功,就需要等候1-5小时,3.6%的患者的等待时间甚至超过5小时。等待时间过长,容易让患者丧失耐心,在和医生进行沟通时影响情绪,甚至会产生冲突。而互联网媒体的普及可以实现网上预约、网上挂号、查询就诊信息、手机支付等,这些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等待时间,缓解患者的焦躁情绪,进一步提高患者对于医院的满意程度。

二、通过互联网媒体建立起新型医患关系的建议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体会到网络技术对于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满意程度。但是我们也应知道,互联网媒体具有两面性,它虽然为建立新型医患关系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一些人可能在利益驱动下造谣生事,患者由于难辨真假,一旦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甚至会怀疑医生正确的诊治。有的医生不但不借助网络平台宣传健康知识,反而打压这种行为。因此,本文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建立起新型医患关系。依据时代要求,培养医学人才。想要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医生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知识外,还应该时刻了解患者的需求,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与价值态度,才可以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起新型医患关系。目前,我国的医学专业教育模式未能很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医学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医疗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的训练远远不够。最近一项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医学院校其人文教育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普遍较少,缺乏整体规划。因此,医学院校想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高医学人文类课程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建立起良好的新型医患关系。加大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环境。信息质量对决策水平有直接影响,而目前网络上关于健康和医疗方面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网上遍布的虚假医药广告,对患者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他们往往难以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假,部分患者如果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容易产生对医生正确治疗的怀疑,进而患者会对医生产生不信任,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因此,政府需要加大监管力度,严重打击虚假医疗广告,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网站进行整顿与惩罚。同时,可以邀请医疗行业各个学科专家规范医药类网站的建设,评估期内容质量,并将结果到官方网络上,一旦发现大肆传播的虚假信息,及时辟谣,让大众掌握正确的健康信息。转变传统观念,顺应时代潮流。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医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他们会面临很多掌握更多医学知识的患者。部分医生会出现排斥互联网媒体发展的观念,对于不断提出问题的患者进行压制,会恶化医患关系。有的医生不善与人沟通,虽然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可以大大节省医生的时间,但是他们并没有利用这些时间用来沟通,只是忙于操作各项设备,对患者态度冷淡。大量患者在看病过程中会通过网络进行疾病查询,并且与医生针对查询到的信息进行沟通,医生必须直面现实。患者提前从网络查询医学知识,并不是不信任医生,主要是为了补充医生提供的信息。因此,医生应该对于目前的变化积极应对,向患者推荐可靠的医疗网站,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患者互动,而不是拒患者于千里之外,应该积极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医院与社会应该为医生提供一些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困难。医院与媒体加强沟通,主动提供信息。医院需要对为媒体提供的医疗新闻资料进行管理,医院与媒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建立双方相互信任的桥梁。医院主动在媒体上发声,可以有效减少负面新闻,使得相关医学报道更加真实可信。因此,医院应该提高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力,接受媒体采访时实事求是,不虚假隐瞒。另外,医院通过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是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提升自我形象、服务人民健康的需要,加强与媒体的互动,可以让患者在报道中更加客观地了解医院的工作,获得社会对医院的理解和支持,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

1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知识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大体分为两种模式:(1)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卫生学》,本质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2)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材为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综观国内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教学模式,其教材和课程设置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教材内容很难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学和用难以有机统一;(2)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或不涉及,不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群体观、诊断疾病的整体性思维、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防控的理念;(3)教学以大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验课与社区实践太少或缺乏,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不大、主观能动性不强,多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该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治现病”,忽视“治未病”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难以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更谈不上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阅读全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摘要:

中医现代化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五年制中医高等教育存在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转行率高、人才浪费等诸多缺陷,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需求;应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中医现代化培养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对策

现代医学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带动下发展迅猛,但中医药却未能得益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相关科技的巨大能量加速发展或创新,踯躅不前。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药事业迫切需要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够高效地汲取现代科学力量、释放原有方法学局限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医高等教育应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借国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政策执行之机,走出旧的范式,开展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传承中国传统医药的同时,为中医药逐步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一、我省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一)五年制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确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