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信息科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信息人才论文:信息科学人才成长途径分析
本文作者:赵伟 徐琳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本文以信息科学领域1994—2008年的杰青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基础研究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信息科学领域杰青获得者不仅在样本量上有保证,而且年龄较小,均为45岁以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的硬性要求),与当前的社会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比较相近,研究他们的成长路径对我国基础研究领军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杰青获得者的概况
自1994—2008年15年间,信息科学领域共有220位青年拔尖人才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基本情况如下:从年龄分布来看,由于杰青获得者的年龄限制在45岁以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他们的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幼龄段26—30岁、小龄段31—35岁、中龄段36—40岁和大龄段41—45岁。220杰青获得者的年龄分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四分之三的杰青获得者属于中龄段和大龄段,说明时间积累对于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获得学位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216位取得博士学位,占总人数的98.18%,说明博士已成为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主流学位。从教育背景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102位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剩余的118人中,有53人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前有过1年以上的香港或国外访问学习研究经历,19人有过三个月以上的国外访问学习研究经历。三者相加,多达174人在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前有过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占总人数的79.10%,说明海外学习研究经历对于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重要促进作用。从依托单位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高校有162人,占73.64%;中国科学院有56人,占25.45%,其它单位2人。说明高校和中科院作为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从地域分布来看,220位杰青获得者中有173人的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陕西等省级行政区,其中工作在北京的有91人,占总人数的41.36%,显示出北京作为高校和研究院所集聚地而具有的超强基础研究实力。从学科分布来看,信息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电子学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光学和光电子学等5个学科的拔尖人才。电子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人数最多,资助53人;光学和光电子学学科人数最少,资助33了人。事实上,由于基础研究的各学科之间日益呈现出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特点,仅从申请人申报的学科代码已无法准确界定其研究内容的学科归属。
杰青获得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分析
关键成长路径的定义关键路径是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项目计划中最长的路线,决定着完成整个项目工程的完工时间。本文将关键路径的概念应用于拔尖人才成长路径的分析中,提出关键成长路径的概念。关键成长路径是拔尖人才的主要成长路径,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关键成长路径成才的耗时较短,成才的人数最多。设选择成长路径的拔尖人才总人数为ni,选择成长路径i的第j个人成才的耗时为tij,i=1,2,3,…;j=1,2,3,…,ni,则选择成长路径i的ni个人的平均成才耗时为:Ti=∑tij/ni;选择成长路径i平均每年的成才人数为:Ni=ni/Ti;当Max{Ni}时的成长路径i即是关键成长路径。研究样本的选择及研究途径本文以216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杰青获得者为研究样本,从教育连贯性、教育经历多元复合性以及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层次等三个视角,分析他们从本科到博士毕业的关键成长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选择成长路径i的第j个人成才的耗时tij,计为该杰青获得者从博士毕业到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时间。取得多个博士学位的,以获得第一个博士学位的时间为准。杰青获得者的关键成长路径分析.1教育连贯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教育连贯性是指杰青获得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毕业的连贯程度。三个阶段间间隔的时间越长,教育连贯性越差。根据杰青获得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教育过程分为五种模式:本科—硕士—博士、本科-硕士—工作—博士、本科—工作—硕士—博士、本科—工作—硕士—工作—博士、本科—直博。通过计算分别得到五种模式下的平均成才耗时Ti、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i如表2所示。明显地,选择成长路径l3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3最多,远高于其它路径,且平均成才耗时T3也较短。因此,连贯性最好的成长路径l3,即是教育连贯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
教育经历多元复合性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高等教育经历的多元复合性,是指一个人在两个及以上单位(含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高等教育,接受过不同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的熏陶。高等教育单位越多,多元复合性越好。根据实际情况,杰青获得者选择在一个、两个或三个单位等三种路径完成本硕博三个阶段的高等教育。这三种路径下的平均成才耗时和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i如表3所示。选择成长路径l2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2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时T2也较少。因此,多元复合性较好的成长路径l2,即是教育经历多元复合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3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层次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本文所述的教育单位层次是指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一般被划分为“985”工程重点高校、“211”工程重点高校和地方一般院校等三个层次。另外,国内还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从事高等教育。据统计,216位杰青获得者全部在国内高校完成了本科阶段的教育,其本科阶段教育单位分布如表4所示。明显地,选择成长路径l1的平均每年成才人数N1最多,而且平均成才耗时T1也较小。因此,选择“985”工程重点高校的成长路径l1,即是本科阶段教育单位类型视角下的关键成长路径。这反映了“985”工程重点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雄厚实力。但另一方面,我们统计还发现,216位杰青获得者的博士学位都是在国内重点高校(含“985”和“211”)或国内科研院所或国外高校完成的,没有一位的博士学位是在地方一般高校完成的,这说明地方一般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薄弱,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还不太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初探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面临的问题,并对该专业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找准定位,凸显特色;二是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三是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四是推动校企联合育人。最后对专业建设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0引言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产业革命即将爆发,由此催生的新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1]。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并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的特设专业,涵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主干学科,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各类电子信息器件、设备和系统等领域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系统检测、维护及管理工作,属于新工科专业中的新型工科专业。目前国内开办该专业的高校数量较多,开办时间普遍较早,存在人员老化,课程体系落后于时展,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许多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新工科号召,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求的新工科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3-5]。但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使老牌的热门专业蜕变为新型工科专业,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对新工科背景下武汉轻工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专业建设举措
1.1找准定位,凸显特色。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有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进而凸显自己的特色。需要通过大量的资料查询,市场调研,专题研讨等手段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方案的修订首先要体现新工科的特点,紧盯产业前沿,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了解电子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满足未来新兴战略产业的需求。其次,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培养方案的修订还要结合所在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以便获得更好的办学土壤,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工科专业人才。武汉轻工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时间较早,最初归属于数理科学系,2011年在学校进行院系专业调整时划归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同时满足学校“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在2012年获批了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将原来授予理学学位修改为理工兼授。2015年获批了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重点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交叉融合了武汉轻工大学其他特色学科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2019年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归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作为特设专业,更加强调光电信息科学相关知识,进一步凸显出了自己的特色。
1.2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只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学术影响力,招收素质更高的学生,培养出更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的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结合教师的学术背景,以团队的形式积极探索学术前沿,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更好地支撑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注重与产业结合,注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师招聘时优先考虑具有企业工作背景和项目实践经验的老师,同时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交流,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做科研项目或产品开发,使教师能更好地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与发展。最后,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有注意人才梯队的培养,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都要形成梯队,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讨论,结合学校的特色,本专业凝练出了两个大的科研方向,一是面向食品安全领域的光电传感技术,专注于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信息采集,处理及反馈等硬件技术。二是面向大食品、大健康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专注于食品领域相关图像的处理、分类和品质标定等软件技术。这两个方向即能凸显学校特色,又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结合,因此近年来的师资队伍建设都是围绕这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积极招聘具有2-3年产品开发经验的青年博士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积极选派青年教师进行访学交流,并与企业进行联合产品研发,在提升教师科研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能更关注企业和社会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将研发成果转化成创业项目,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电子信息科学课程群的建立
作者:陈明 吴正平 张清河 单位:三峡大学理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设置在理科或与物理相关的院系,这与各院校授予理、工学士学位基本是相匹配的。但大多数院校,尤其是原重点综合性和重点理工院校的这个专业是从专业目录调整前的相关专业演变而来,从课程设置来看,相当大部分院校此专业与电子技术或电子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甚至与计算机应用与通信等专业差别不大。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该产业的长足发展,直接推动了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通常是一所大学中比较热门的专业,是不少优秀考生的首选。同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理论基础方面比较扎实,按理说也应当是用人单位的首选。但是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该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差、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实现抽象模型和软件系统方面的能力等问题。而且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特征不明显,因而缺乏竞争力。我院是有近50年历史的地方理科院系,在教学、科研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基础,基础设施也有一定的规模。如何结合我院良好的理科教育基础,建设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同类型理科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专业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一是,专业范围不容易界定,电子信息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和扩充之中,使得该专业的建设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或盲目性[3]。尤其,我校还有相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发展方向、专业特色等是影响学科建设和学生就业的严重问题。二是,缺乏有着本专业系统教育背景的教师。三是,实践实习的校外基地建设与社会支持力度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四是,教学方法及思路的更新要求。因此,从目前本专业的现状来看,有很多方面与现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不相应的,特别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验室建设两个方面,这就无法为人才培养体系创造和谐的环境条件,也就无法培养合格的人才。
磁电子方向课程群的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这几年广泛深入地调查、分析和研究,我们明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方向,特别是电子行业的主流方向;明确了湖北省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了解了湖北省各高校特点和专业设置现状。结合我校特点与我院师资优势,我们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子,逐步形成了以磁电子器件应用和磁电子信号处理为专业发展方向,以数理类、磁电子技术类和信息处理类为主要课程体系,以磁电子器件应用实验室、磁电子信息处理实验室、EDA与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的建设为支撑,以校外实习和创新基地为补充的一个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磁电子技术微电子材料与器件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但是没有利用电子自旋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半导体组件的尺寸缩小到纳米级后,许多原有宏观特性将丧失,必须采用电子的自旋特性来解决半导体的尺寸效应问题。自旋电子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产生的。自旋电子学是一门以研究纳米尺度范围内电子的自旋特性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交叉学科。自旋电子学,亦称磁电子学,它是磁学与微电子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磁电子材料制造全新的或者高性能的器件,与传统半导体器件相比,具有大幅度降低能量消耗、增加集成密度和提高数据处理速度等优点。磁电子器件广泛应用于磁场感应、高速信号耦合和数据存贮等领域。磁电子材料及器件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根据巨磁阻(GMR)效应[4-5]和自旋隧道(MTJ)效应[6]制成的各类先进磁敏器件迅速走向商品化。磁电子器件包括磁性传感器、磁性隔离耦合器和磁性存储器的市场前景巨大,未来年销售额估计将高达1000亿美元[7]。在2008年11月湖北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上,磁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被认为是事关中国能否赶上世界第四次科技发展浪潮的一个关键。目前,由东方微磁公司在湖北宜昌投资兴建的磁电产业园第一条磁电子芯片生产线已经建成,预计在未来几年,对具有磁电子技术背景的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2磁电子方向课程设置磁电子方向课程群由微电子电路基础、固体物理导论、磁电子学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四门课程组成。该方向培养的总目标是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实验技能,强化工程意识,拓宽专业口径,突出磁电子应用特色。
信息科学专人才标准化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怎样有效创建信息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体现在对于信息以及计算机专业人才目标加以严格定位。随后通过多方面实施研究来进行决策,例如专业化办学其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此同时还包括课程体系应当怎样构建以及改革,对于专业化特色以及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对以上几方面综合因素进行有效分析,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有效改善,对于后期计算科学专业以及信息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信息;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理科专业属于一门新增课业,而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门于1998年实施专业调整以及改革过程中新增项目。倘若从理科专业整体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最初起源可追溯至应用软件专业以及计算科学专业兴起。然而,当前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被划分为几个小分支专业,包括控制科学、计算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运筹。伴随国内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因此为了顺应科技发展,必须设置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能够显著提高新型人才培养以及选拔效果。现如今,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首要任务是怎样按照社会需求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有效改革,从而满足当前21世纪人才培养所需,存在有特色、宽口径、厚基础以及重能力等综合特质。
1方案制定
结合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指出,必须深化改革本科教学措施,将重点放置于创新人才培养。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需不断改革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其宗旨是为了予以社会大量新型优质人才。而教育部门颁布有关文件中同样认为,对于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同时还需改革其机制,把教育核心放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上,情况允许下可开展有效对应措施,例如,对选修课比例做出适当调整或者是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把选修课比重和适当多予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重点,便于拓展学生个人事业,使其拥有多项兴趣爱好,确保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
2坚定思想
国内办学长期指导思想均为“厚数学基础,强实践技能,高综合素质”,因此今后必须坚持该思想。建立于信息与计算科学教学基础之上,以往常规教育对于专业化方向无针对性,无法有效区分不同教学模式,均是针对公共基础课程完成教学内容,同时按照数学实施学习目的。与此同时,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计算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展数学模型以及数学实验方面教学,促使学生个人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技能等显著增强。并且,在开展教学同时对于选修课比例需适当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专业课学分,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和其他方面知识进行有效接触,拓展个人自主学习空间,对于后期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存在便利。当学生精通多方面知识以后,则会发展至科技创新方向,而该方向是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光信息教育论文:光信息科学人才培训思路
本文作者:刘雁 蓝岚翎 许云丽 曾曙光 李晶 王飞 黄瑶 单位:三峡大学理学院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全世界光电子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己达1万亿美元,国外光电子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近十年来,中国光电子技术产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随着信息光电子技术、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显示、照明等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市场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的光电子产业。2006年,《国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5~15年15个领域发展的重点技术中就包括了光电子技术,声明要重点发展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传输和光传感设备、微光机电系统、半导体照明等产品。[6]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光电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新型显示器件、LED等在内的细分产业都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到。[7]可见,在光电产业相关技术和生产能力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大。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目前,在光通信、光电检测、光电照明、光学元件与系统、光伏产业、激光技术、光学设计、光学材料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社会的发展和贡献不可估量。作为高校,除了科研、教学,还要服务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些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和教师兼职方面,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上。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同光学、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知识息息相关,但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十分有必要结合当地企业的发展,调整学科的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经济服务,加强科学研究,引领社会的发展。三峡大学地处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经济活跃,交通方便。现在高铁开通后,宜昌到武汉的时间已经减少到2小时左右。随着国内光电照明、太阳能、光电显示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宜昌太阳能、光电照明等光电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如中国南玻集团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累计投资20多亿元,专门从事高纯多晶硅材料、太阳能硅片及电池片生产的大型制造企业)等等一大批光电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产业、节能照明、LED、光学冷加工等方面。这些光电企业有着旺盛的人员需求,对本专业产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出台的《宜昌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至2015年)》明确提出,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发展方向要围绕光电子产业核心技术开发,抢占背景光源行业技术创新制高点,加快液晶照明灯、LED背光源及照明产业化。围绕太阳能技术开发,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系列开发及产业化。[8]由此可见,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光电子相关产业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都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结合本地进行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根据三峡大学理学院发展的需要,结合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人才培养措施如下:
改革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巩固专业思想教育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生在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在光电子技术、光通信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成为在电光源、光学设计、光学材料、光纤通信等专业领域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具有特色的人才。毕业生能在光信息技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设计、集成及开发、制造、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加强几何光学中的光学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光电检测技术、机械原理和设计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密切了解光电信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掌握一些主流软件的应用。另外,为了使培养方案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广泛征求本地企业的意见,积极邀请了相关企业参与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加大力度开展实验教学,开足基本实验,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开展创新实践要加强实践的教学,更新教学设备和教学内容,加强电路设计和光学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充实实验室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完成相关实验。另外,创新实验室的设立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虽然这个方面的工作才刚开始,但是已经受到学生的积极评价。
拓展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在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增强与当地光电企业联系,经常参观了解企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时能争取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锻炼培养专业能力。我们已经同宜昌劲森光电(主要从事液晶背景光源、CCFL液晶民用照明及LED民用照明开发、制造、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船重工388厂(光学冷加工、光电系统)、匡通照明(LED封装)等相关的光电企业建立了实质的合作关系。陆续有学生进入上述企业实习,一些优秀的学生也相继进入这些企业工作。教师参与了劲森照明新型节能灯具的开发。与匡通照明组建了联合的工程试验中心,投入1000万元左右,很快试验设备就将到位。这些不仅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反过来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与生产企业进行有效地沟通,制订实习项目,并且跟踪学生对实习的反馈,建立有效的实习效果的评估体制,保证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得到实质的训练。学生实习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一直是迫切的需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实习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了解产业界对本专业的要求,反过来会激励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欲望。
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相结合人才培养能力与科研能力息息相关,科研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在横向科研项目上,尽可能让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参与进来,直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及其有效的手段。比如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些涉及到大坝光纤传感、节能灯设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鼓励学生申请学校针对学生的创新基金项目,虽然经费不多,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随着相关科研能力的快速提高,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伴随着学生进入实验室,至少有一部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p#分页标题#e#
信息经济论文:信息科学在经济拓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陈传久 单位: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在读生。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并产生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使工业的发达国家转变为信息经济的行列,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从物质资转向人才资源、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硅谷”智力型,从此可见,当代社会对智力、技术、创新及专业知识的迫切需求。从微观经济学的供需模型来分析,当需求大于供求时,一些新型产业的出现是个必然的趋势,因此信息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滋长。
任何一个大规模企业都需要一个以人为本、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管理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即管理信息系统。它对是一个企业的影响犹如革命对社会一样,也可以说MIS就是一个企业的战略资源,一个没有运用信息科学与技术结合而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面对一个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优势的企业,简直是不堪一击的。而当一个企业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还要考虑信息科学与技术产生的系统所带来的战略潜力,更加不可越级的是: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原有的资源等等一系列的影响因子,但让你不可不得不信的是: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系统,会给你一个无可比拟的战略目标。21世纪是一个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力的推动时代,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从企业这一方面来表现其影响力的大小,就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来分析:首先,是对生产管理产生的影响,其主要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主要体现在减少人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目标是很容易达到的,好比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对财务部门实行BPR,结果把原有的500人减到125人,劳动生产率差不多提高了4倍。其次,是用于管理提高效益。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机的应用,使得管理层对于方案及计划的实施有了明显的提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益。提高效率和提高效益合在一起,就是我国提出的“减人增效”,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一个企业来说这些正是使利润最大化的走势。由此可见,对于一个企业,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强劲的引擎,中国经济增长也依赖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当今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因信息不灵而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担心因信息系统失灵而造成巨大损失。传统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资本、劳动、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上,而技术进步在经济的增长作用上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它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中利用索洛模型来假设经济的长期增长来自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此模型认为:在超长经济中,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长期上升。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经济增长用GDP的变化有表现,在信息产业中,尤其是通讯信息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份额比重比较大,可能它对GDP的拉动,实际上有二个效能,一个效能是信息产业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新的增长点,所以我国经济中的发展必须有它。第二,通信产业在经济部门和其他少有几个部门有很强的相关产业链带动作用,比如房地产、汽车、通讯。最近几年风靡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是一个相对成功的案例,电子购物和邮政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邮政局的50%的业务都是由各个网店来支撑的,所以信息化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是非常直接,也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中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市场还是相当大。不仅用户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还是很大,而且传统企业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改造的需求也很大。比如,信息产业在商业应用中运用就很不够,现在制造业在信息技术市场规模中占的份额不到10%,要提高竞争力也将会引入信息技术方面有重大进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电子商务的开拓、产品渠道的销售等都表明了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上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信息科学与技术所带动的信息技术产业大大地优化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并使其行业不断的延伸和扩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编辑、计算机处理系统、软件批发产业等等;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大大改善了生产的模式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如电子厂中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生产高端的电子产品,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贸易方式,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在家购物,并不仅仅是在实体商店里进行交易,大大地服务于各种用户,将其市场扩宽,推向市场,商品的流通渠道也更加的流畅,资金的运行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来说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然而在这个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社会生存并长久地发展,进行信息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是企业能够蒸蒸日上的一条必经之路。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建设显然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产业的改造已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当下,企业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从单项向集成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从而使得一些重点行业的大型基本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根据一些资料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00家重点企业中有8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人了因特网,超过一半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总的来说,我国大型企业中,仅有10%左右的基本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而中小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建立的比例则更低,一些规模次之的企业在其之下,因而整体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低的,建设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选择了信息化,就等于选择了变革,高层的管理者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统一思想,领导重视、决策与参与,明明白白建设信息化。首先应从意识上认识到信息化是一场技术“革命”,要做好与一切之前的管理陋习作斗争的心里准备;要努力学习与信息化相关的知识,要从心里认识到信息化是本社会需要的,不能盲从,同时也应看到实施信息化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要给予相关人员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安慰鼓励他们。因此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必须由上级领导的支持,不然很难坚持到最后。发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该过程,增强员工对信息化的全面认识,使员工对此次的变革的态度成为一种推动力。企业高管还要积极关注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客户的需求的走势,更加注意的信息技术的维护与更新,更好的企业的经营带来利润的空间,从而实现企业的是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进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p#分页标题#e#
互联网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探究
摘要:首先阐述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特征、技术创新的重要现实意义及必要性,其后深入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困境成因,最后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特征
(一)智能化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具有明显的智能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我国现代社会生产建设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在基层一线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与大多数企业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控制系统对整个生产过程、生产要素进行高效管控,同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协调多元化的管理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系统最佳状态,并凸显出其智能特征。例如,百度所创造的AI公园已经投入了使用,向人们完全开放,AI公园灵活运用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传统公园的基础上对其设备设施、环境进行了改革优化,人们可以乘坐无人驾驶的智能客车游览相关景点,同时跟着AI教练健身,这些多元化的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切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满足其多元化的精神要求。
(二)集成化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从最初的单一化发展转变为综合化、集成化发展,同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运行模式也日益多元化。众所周知,该项技术集成化的重点体现在半导体技术,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先进的复合材料制作出半导体传感器,不仅减少了占用面积,也凸显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效性、科学性、完整性。另外,纳米技术也在当前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运用,尤其是对于微型计算机制造而言充分凸显出集成化能力。
期刊引证的国际图书信息科学知识交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知识创新产生于知识交流过程,知识的产生具有连续性、积累性的特点,是多个学科和领域知识经过交叉、渗透的成果,是原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衍生和发展。文献作为知识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通过文献的引用和被引进行知识的沟通、交流,促进知识的创新。学术期刊作为文献的主要载体,与其他期刊存在着相互引证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期刊所属学科知识交流的情况。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期刊引证视角对学科内外的知识交流情况进行了研究。KevinLinderman利用期刊引文指标分析了运营管理期刊与其他管理类期刊之间的学术交流,结果表明其倾向于高层次的自我引用和较低水平的学科引用。岳洪江基于期刊引文网络探讨了管理科学学科知识交流的模式,结果系统决策类期刊是该学科知识输入的主要来源。彭继东利用JCR平台提供的期刊引用数据,分别从学科整体和期刊个体层次对纳米科技领域知识交流进行了分析。邱均平选取图书情报学影响因子≥2.0的12种期刊,运用文献共引分析法,探讨了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知识扩散的多样性和凝聚性特征。曾倩[6]利用期刊耦合网络和期刊共被引网络,以JCR收录期刊为样本,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图书情报学的知识交流情况。李力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竞争情报领域作者互引网络,探讨了该领域核心作者之间知识交流的特征。王?霞[8]从知识流入和流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段下我国图书情报学科跨学科知识交流特征。RuiminMa设计了平均知识流(averageknowledgeflow)和平均最短距离(averageshortestdistance)两个指标,通过作者引文网络探讨了学科间知识交流方式。知识交流效率作为知识交流的重要评价指标,反映了期刊知识输入与知识传播的能力。因此,不少学者通过效率这一指标对学科知识交流进行定量化研究。张垒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了图书情报学19种核心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王惠基于DEA-SBM模型对35种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的知识交流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效率变化的原因。万莉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PF对管理学33种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进行了测算。上述学者大多是基于期刊引证视角,构建期刊引文网络和作者互引网络,对学科内外的知识交流模式、特征和影响因素展开定性研究,而从效率的角度对期刊或学科的知识传播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的较少。对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评价方法主要有非参数方法DEA和参数评价方法SPF。DEA无需对数据的量纲进行处理且无需任何的权重假设,因此在实际研究中,使用DEA的传统模型——CCR和BBC较为普遍。本文拟从期刊个体知识交流和学科内部知识交流两个层面,利用期刊引证关系探析国际图书信息学期刊知识交流状况。期刊个体知识交流层面主要是基于DEA的SBM模型,通过分析期刊的引用/被引关系,构建期刊的输入输出矩阵,对图书信息学期刊知识交流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学科内部知识交流层面主要是分析图书信息学期刊的引文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学科内知识交流结构以及各个期刊节点的中心度。
1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1.1SBM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是Charnes、Coopor和Rhodes提出的评价生产效率的重要的非参数方法。DEA的主要原理是应用数学规划模型来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同类型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的相对有效性[13]。DEA的传统模型——CCR和BBC属于径向和角度形式的度量理论,对无效率状况测度时只考虑了投入/产出等比例减少/增长的比例,未考虑松弛改进的部分[14]。SBM模型是Tone[15]提出的基于松弛变量测度(Slacks-basedmeasure,SBM)的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效率评价方法,比传统模型有更好的效率辨别能力。因此,本文选取SBM非导向(non-oriented)模型,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对国际图书信息学知识交流效率进行评价。构建的SBM模型如下:SBM模型以优化松弛变量为目标函数,得到如下的分式规划形式式(1)。其中ρ代表DMU效率评价值,m和q代表投入项和产出项的数量,xk和yk代表投入和产出向量,X和Y代表投入和产出矩阵,Xλ和Yλ代表投入项和产出项在生产前沿上的标杆值,s-和s+代表投入和产出与效率边界的距离。
1.2社会网络分析——期刊引文网络分析
各种各样的事物形成了网络,事物以及他们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组成了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关注社会网络中各实体的关系数据,通过社群图和矩阵来揭示网络的结构,探讨该网络中各行动者间的关系。由于期刊引文网络和社会网络相似,因此笔者利用该方法来探析学科内部知识交流结构特征以及期刊在引文网络中的重要性。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为了了解社会行动者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它们在网络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或者拥有怎样的权力,可以通过“中心度”这一指标来体现,具体包括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等指标[16]。由于期刊引文网络属于有向网络,而特征向量中心度对于此类网络缺乏区分度,而接近中心度在算法上要求网络中无孤立点,所以本文选择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指标进行分析。点度中心度指的是与该期刊有直接关联的期刊数目,期刊引证网络属于有向网络,点度需要区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点入度衡量的是期刊知识输出/扩散能力大小,入度越大,说明该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越多。相反,点出度衡量期刊知识输入/吸收能力大小,出度越大,说明该期刊引用其他期刊的次数越多。中间中心度衡量的是期刊沟通能力的大小。在期刊引文网络中,如果一个期刊处于其他许多期刊知识交流的路径之上,就可以认为该期刊在该引文网络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控制着其他期刊的交往。中间中心度越大,说明期刊对该网络知识交流的整体控制能力越大,对网络其他期刊知识交流效率的影响也就越大。
1.3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