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信息监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灌溉的信息监管与构建
作者:陈卫国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花凉亭灌区管理局
当前农村灌渠的水利建设仍跟不上大农业发展,部分重点任务推进缓慢,农田灌区渠道改扩建、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明显落后于大江大河的治理,不具备抵御常遇洪水的能力,依然是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主要薄弱环节。乡村灌渠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毁和待建工程信息资料缺乏,农村水利统计工作建设明显滞后。大型灌溉水工设施续建配套未补全和渠道渗漏严重,工程项目建设投入与需求差距大,灌区的病险水库数量多、分布广、问题复杂,除险加固任务依然繁重。农业灌溉统计调查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基层统计部门灌溉水况统计分析往往仅以同期数据相比较为主,未进行有针对性、倾向性、建议性的深入分析,缺乏参考价值。不重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严肃性,也不根据考评或其他需要随意变动资料的口径、时间。对档案资料的建设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信息数据库建设,灌溉统计数据未能建立统计信息的软件设计开发,统计方法单一,管理目标简单。
灌溉经济信息缺漏,统计指标陈旧基层呈报的农田灌溉统计报表中,发现与灌溉项目相关的文件和图表资料不齐全。例如:工程概况、水工建筑物投资规模及构成、项目前期及审批工程统计信息、灌溉计划投资安排和项目完成进度等统计信息缺漏。另外,拟建农田灌溉项目的审批信息和资料尚未整理建库,前期工作的统计管理台账尚未建立,优化整合规划管理的信息资源也未完成。灌溉基层统计管理人员缺乏,兼职多,统计队伍建设不完善。农水统计方法大多采用层层上报的统计报表制,基层的统计报送则是由农水供灌单位向各级水利部门报送统计数据。目前,许多农村小型水库基本上没有水管单位,水管员的工作也无法到位,涉及灌溉运行及乡镇水利设施供水运行的统计指标数据,基本上是在多年前的统计资料中,由灌溉部门统计人员根据掌握的情况,根据阶段内的变化相对估算,进行增减或推测,造成统计数据准确性较低。灌溉统计信息服务同大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现为农业灌溉水利信息产业和农村信息市场的不发达,未能认识农村经济统计的重要性[2]。
标准化、规范化的统计计划和管理系统亟待建立农业资料统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系统欠缺,导致统计信息管理与监测不准,统计基础不强同样反映在农水灌溉工作上。例如:规划计划处掌握的节水灌溉、蓄雨节水灌溉面积和灌溉农水处掌握的不一样,同从灌区报上来的各数据也不一致。工程统计指标概念不清。比如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与实际建成的耕地灌溉能力不符,灌溉统计数据反映的仅仅是有效灌溉面积,实际灌溉面积远大于此数据。再如农田地小尾渠供水数据缺乏,仅按实际田亩推测估算,或直接按一定田亩上交水费数评估灌溉供水效率。指标设计不完整,农田灌溉统计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具体统计调查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数据抽样率太低,造成灌溉统计调查单位的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自负盈亏的水管基层单位,难以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且对统计的支持和配合程度下降,虚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主管农业水利统计部门获取真实统计信息资料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在对灌溉统计报表的规范上,还需不时核对校正。
统计信息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素质不高灌溉统计机构缺乏,给统计信息建设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统计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具体管理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灌区有关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不能认真理解、严格掌握,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些业务员没有较强的统计理论知识,不懂科学的统计方法,更不知道怎样搞好统计分析,只能从数字上进行一些简单的、粗浅的对比,对统计信息处理重视不够,更谈不上统计信息的建设管理。农业水利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由只熟悉一般统计知识业务的财会专业人员充当统计工作,或由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临时统计,人员的知识面窄[1],既满足不了各地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尚未建立一体化的协同管理模式灌溉信息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系统的管理,统计信息建设和监管缺位,与国家经济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信息管理技术创新滞后,安全性和风险性较大。未认真梳理、整合水利灌溉统计网站各服务事项,登载与农田灌溉事项、办理统计信息流程相关的农村服务内容,不能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路径和办理流程。
灌溉统计信息管理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农业基层统计单位的工作经费本身就紧,不能满足平时各方面需要。加上现有灌溉工程设施不很齐全,水工程配套设备和更新改造、扩建的经费缺口大,资金需求量大,统计工作管理上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未能得到根本重视。
城建档案信息化监管研究
本文作者:李士霞 单位:淮南市市政管理处
档案是对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城市档案是记录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信息库。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对城市档案的管理能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在城市建设活动中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城市档案管理工作是对城市建设档案的实体性管理,这样的管理由于受到人的管理因素的制约,其可流动的空间范围以及社会服务的效应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电子信息化技术具有流动性强,可操作性高,易于存储交流等优点,加快城市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能更好地为城市档案建设服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建档案工作的影响
迈入信息化时代后,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将深深的影响我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信息化是大势所趋。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学为基础,对利用电脑对文字、声音和图像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相较于其他的信息处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效、高速、准确和便利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建档案管理理念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改变。城建档案管理已经不是指简单的实体管理了,他不仅是对城建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操作。对于城建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城建管理在现代信息化技术下的变化,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到从行政手段想依法管理的转变。城建管理向信息管理的发展是手工管理向技术管理,单一服务向综合型服务的转变。信息化技术在城市档案建设中的运用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对城建档案的快速处理。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运用能加强档案资源的整理、开发与运用。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将实体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过程,是对信息存储、检索、管理形式和载体的变化过程。加快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实现城建档案的资源共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相应的城建档案建设能够适应新形式的客观要求,能够跟上社会发展速度。城建档案的信息化进程也有利于城建档案适应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建档案建设如若跟不上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将影响现代城市建设。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大核心因素
谈投资领域信息化监管服务的共享共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等重点任务。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发布,提出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直十分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政府公共治理能力和管理手段。2015年牵头建设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汇集了全国非涉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信息,通过对在线平台汇集数据的项目审批办理情况、项目开工情况的整理分析,创新性的通过预定规则初步筛选异常项目,利用信息化手段降低了项目监管难度,在提升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效率,提高项目现场检查的精准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目前全国投资领域相关信息化监管或服务平台建设大部分仍存在多系统并存、数据联而不通等问题。面对新形势与新任务,探寻有效的投资领域信息化监管服务共享共用实施路径对提升数字政府治理能力、支撑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至关重要。
一、拓宽数据来源,补充完善数据指标
依托目前在线平台数据分析情况,首先需聚焦数据汇聚,进一步加强各平台汇集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升级各部门、各层级相关单位的数据共享交换。一是拓宽数据来源。目前在线平台已经与重大项目库、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法人库、中国政务服务平台、部分部门系统等实现数据对接,在此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关注政府门户网站、互联网投资相关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其他第三方数据等,多维度充实在线平台基础数据库;二是细化数据指标。增加结构化数据指标,分阶段填报项目明确的具体信息,挖掘非结构化数据,充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根据项目申报单位、审批单位等上传的文件等,提取需要的投资信息。
二、细化数据指标,规范数据指标类型、指标阶段,产生、应用、审定、修改等环节
对目前在线平台数据资源进行梳理细化,形成以项目代码为主要标识的投资项目基础数据字典,明确投资项目指标类型、指标阶段、数据权限,并规定数据产生环节、应用环节、审定环节、修改环节。项目指标类型分为基础指标和属性指标,指标名称主要包括:项目基本信息、项目法人基本信息、投资相关指标、地理空间类指标、内外资项目共含项目指标、外资项目还需填报项目指标、项目相关方基本信息、项目管理信息、项目流程审批信息;指标阶段按照项目审批环节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审查意见几个阶段;数据权限按:数据产生主体、数据产生环节、数据审定主体、数据修改主体进行规范。
三、根据投资项目管理需求,制定投资项目基本信息数据技术标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信息中心牵头组织编制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编码规范》正式以国家标准发布,在该国家标准的基础之上,根据在线平台投资项目管理需要、与其他系统数据对接需求等经验,形成投资项目基本信息数据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指标和数据标准,规范投资项目一表信息、项目审批信息、项目建设信息,制定一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投资项目基本信息数据共享共用,减轻对接压力、人工填报压力。投资项目一表信息主要为项目基本信息系统息,包括项目代码、项目所属行政区划、是否外商投资/境外投资、项目名称、项目类型、建设性质、总投资额、建设地点、国标行业、项目法人单位、项目建设单位等。项目审批信息包、括项目代码、审批事项编码、审批部门代码、审批部门所属行政代码、审批事项状态、变更为当前状态的时间、按期办结时间、公开方式等。项目建设信息包括项目代码、开工(或竣工、年度报告)时间、报告类型、报告填报时间、项目总投资、施工许可证编号、建设地点详情、建设内容、工程进展、实际总投资等信息。
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发展对策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会摧毁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而要想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必须要依靠相关政府部门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基于此,文章重点针对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通过政府部门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发展;对策
近几年来,各种食品安全新闻事件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还严重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威信,损害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良好形象。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力度,明确监管责任,保证食品安全。
1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食品原料问题
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原料问题,其中尤以农产品以及家禽的生产环节最难管理。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以个体为主,规模普遍较小,原料质量的把控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又因为农产品的生产容易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为了保证经济利润,部分农户开始私自增加农药用量或者滥用化肥。其次,在家禽饲养这一方面,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分散性较强,增加了管控的难度。而且为了提高鸡、鸭等家禽的产量,确保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家禽饲养者也会滥用各种激素药物或者其他药物,而这也直接增加了家禽饲养的管理难度。
1.2食品流通问题
信息化下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平台设计
摘要: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集中统筹管理有利于实现自然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对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统筹协调资源开发利用与权益保护、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科学管理方式。本文从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的背景、现状、建设思路、总体架构等方面介绍了如何搭建自然资源执法监管信息化平台,进而发挥自然资源执法的整体功能,落实共同责任机制,合力打造“大监管”“大执法”格局。
关键词:信息化;自然资源;执法监管
0引言
2019年,国家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2019年卫片执法工作的通知》及《2019年自然资源卫片执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2019年卫星遥感像片的相关执法工作。《方案》主要把自然资源的执法工作分为土地和矿产两部分展开。土地方面是信息中心将国家规划院和卫星中心提供的变化图斑分别与部综合监管平台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审批等专题管理信息进行套合分析,分析后形成前后有变化的执法图斑管理信息[1]。矿产方面是航遥中心根据有关成果提取采场、井口、硐口等信息,与已掌握的矿业权数据进行套合分析,提取矿产方面的执法图斑管理信息,提交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将地方确认拆除的土地违法图斑和整改到位的矿产违法图斑,分别反馈到卫星中心和航遥中心,由卫星中心、航遥中心利用新一期遥感监测影像进行比对核实,提取已拆除图斑和已整改到位图斑影像截图反馈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将核实结果导入执法系统,标识图斑整改情况[2]。本文围绕自然资源执法工作新内容、新要求,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构建自然资源综合执法监管平台,旨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全面监管,落实“把权力和责任放下去、把监管和服务抓起来”的要求,实现执法监管的“实时化、透明化、智能化”。
1现状
截至2019年8月30日,自然资源部下发了10起自然资源违法案件情况,基本都是属于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的事件。可见,国家对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自然资源数据为基础,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矿藏等自然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监管,明确自然资源的管理范围,在已有的已经整合完成的确权登记的自然资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平台,保证了对各地自然资源调查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实现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业务整个生命周期的一网办公,统一监管,从而实现执法结果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并与农业、水利、林业、环保、财税等相关部门的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的资源互通、协作共享,打造自然资源数据的协同规划及空间数据规划、综合监管及资源审计[3]。
2总体设计
以信息化提升农业生态环保监管水平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能力和监管水平的有力手段,对于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赢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和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不断提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信息化水平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手段强化农业农村环境监管、推进环保产业发展被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2016年原环境保护部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要求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民化。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于奇/摄绍兴市华堂村58济深度融合,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8年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要强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相关部门已开展的污染源调查统计工作,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平台。目前,美国、法国、英国、日韩等发达国家已将农业农村治理与信息化管理高度融合,并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逐步建成强大的涉农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数据库,内容涵盖农村环保与现代农业发展等,不断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与服务均等化。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窗口期,加快农业农村环保信息化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环保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各部门间协调联动和数据共享。尤其要强化村镇一级污染监测与数据采集信息化能力建设,有效解决农村污染量大面广、污染底数难掌握、已建设施监管困难等问题。以信息化手段创新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监管方式,可助力我国农业农村环境质量改善,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提升农村污染治理能力和监管水平,对于打赢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现状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加强农村环保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实现全国范围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信息数据直联直报和统一监管。农业农村部建成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各省(区、市)按要求进行信息报送,实现了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生产、设施改造和资源化利用情况统计。该系统可实现统一管理、分级使用、共享直联目标,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监管进入信息化时代。生态环境部正在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项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是其中重要一环,内容涵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种植业环境保护、畜禽养殖业环境保护、水产养殖业环境保护、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等。目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版块已完成开发建设,实现了全国环保系统专网数据直联直报、动态统计分析与展示,大大提升了上级管理部门的监管效率,相关统计数据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签订《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信息共享协议》,旨在加强电子政务项目跨部门统筹协调的能力,支撑多部门协作解决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各部门在全过程监管和重点领域监管业务的能力。此外,生态环境部建立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下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农村环保技术专题。平台分类展示并动态更新农村环保新闻动态、政策法规、技术成果和典型案例,架起了政府—企业—公众三方供需对接的桥梁。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并与生态环保工作不断融合,全国约三分之一的省份开展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当地农村环境管理提供了精准监管和决策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江苏省开发建设省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庆市建设环保云服务体系,搭建起农村环境整治和畜禽养殖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和畜禽养殖的信息实时填报、动态更新和统一管理。浙江省加快推进省生态环保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开发,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环境监管纳入协同管理平台。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利用环保大数据平台,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及周边污染源整治。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江苏、浙江等省份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线监控与智能运维平台。对于点多面广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采取视频在线监控。对于规模较大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探索采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数据和无人机航拍技术对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远程监控。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一张图”管理,实现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有效促进设施长效运维。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贵州省开发贵州乡村建设监测平台,设置村镇生活垃圾收运服务板块,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情况在线监控与动态录入,可在线测算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并将其作为省级安排运行维护费用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通过开通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多渠道,工作人员可实现实时监控,提高管理效率。
三、存在问题
一是数据资源体系不完善。目前农村生态环保未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未进行农村环保数据集中统一、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少基层环保部门农村环保数据只通过文档形式存储和归档,对数据的填报、维护、更改和统计等没有统一规划,易造成数据丢失和获取困难。虽然不少省份已建立农村环保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了数据信息在线填报和实时更新,但中央层面暂未统筹整合,常存在与上级管理部门数据需求口径不一致、字段信息不一致等现象。此外,不少信息平台需要在县一级以上的环保专网操作,未形成下沉到乡镇的数据管理机制,造成农村环保基础数据获取困难或不全。二是报送管理体系未理顺。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模式较为传统,未形成完善的报送管理体系。数据主要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调度,乡镇或街道组织查阅资料后填报,通过邮件等媒介形式报送,上级管理部门进行人工审核汇总。这一流程存在报送主体溯源难、直联直报体系未健全、数据审核工作量大、未实现动态更新等问题,造成有效数据更新不够及时、质量良莠不齐,影响数据分析应用效果。例如,自2008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各地每年需线下报送项目设施建设进展及工作成效,导致数据审核和统计工作量较大。三是开放和共享不充分。农村相关数据通常由不同部门或同一机构不同职能部门掌握,数据共享整合程度较低,各部门各自为政,实际工作中沟通协调不顺畅。例如,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种植业产业分布及污染防治现状等基础信息数据由农业农村部门掌握,十部门虽已签订《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信息共享协议》,但至今仍在协调,尚未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此外,不同机构管理需求不同导致数据重复调度,因调度口径差异可能造成数据“打架”。例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相关数据曾由农业农村部门和生态环保部门多次重复调度,加大了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强
促进动物卫生监管信息化水平
作者:陈茹 于冰 赵巍 单位:四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系统是在我市畜牧业快速发展,出栏动物大幅增加,动物卫生检疫监督管理相对置后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动物卫生监管职责,通过多方研究探索实践开发出来的。实施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解决了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弥补了手工出证的不足,实现了规范出证、便捷高效、网络查询、安全追溯、有效防伪、准确统计。为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和工作手段,加快了我市畜牧兽医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1原动物检疫出证状况
四平是畜牧业大市,是畜禽等多种动物的国家级生产基地,年出栏动物约16977万头(只);出省动物约339万头(只),仅猪就约达190万头,远销全国25个省市;年屠宰动物约3919万头(只),其中屠宰生猪约105万头;出省动物产品约82.877×106千克。检疫证明出证工作量庞大。原来动物检疫证明均需手工书写出证,出具证明的质量和防伪能力低,工作效率不高。手工书写出证还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如,买卖检疫证明、检疫证明大头小尾、检疫人员跨区检疫、非检疫人员出证、不按规范出证、低价竞争、不按标准收取检疫费、漏检及篡改伪造检疫证明、检疫承包问题等。同时手工书写出证信息反馈差,可追溯效果低,不能有效的实施远程监督管理。
2实行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的必要性
动物检疫证明机打出证,是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手工填写出证的具体方式,是实现动物卫生监督“电子化管理”的基础,是提升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更是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动物及动物产品大量流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规范完善提高动物卫生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推行动物检疫证明机打出证还可促进动物卫生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
3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系统功能
基层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监管研究
摘要:信息化技术开始影响着各行各业,而中国的金融业信息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金融标准化工作对于基层金融机构信息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业信息安全监管的主管部门之一,近年来,着力于优化金融标准化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金融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本文介绍了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的现状、内外部环境,就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原因分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标准化;金融机构;信息安全
一、金融标准化下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推进现状
央行等5部委于2017年联合的《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金融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完成金融标准委员会换届,制定证券及相关金融工具分类、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等18项金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5项团体标准。各金融业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制定了金融行业等级保护标准。这些标准对于金融行业由于数据集中、信息保密性高、资金交易、网络拓扑复杂等特点导致的信息安全风险有了很好的防护效果。目前,我国建立的新型标准体系,对新技术体系下金融IC卡、非银行支付、移动支付体系下等领域的标准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当前,中国在国际金融标准化活动中影响力逐步提升,开始主导制定银行产品服务说明书描述规范、非银行支付系统安全等多项金融国际标准。
二、国内金融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的内外部环境
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的内部环境。在技术方面,随着国产化进程的加快,逐步替换的软硬件设备,国产化操作系统和杀毒软件占有了极大的市场份额。但对于一些其它产品,比如CPU等一些设备让那个无法实现国产化。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导致发生风险。从管理、制度方面,基层金融业在制定安全规划、贯彻和宣传金融行业标准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与制度的相对滞后,形成了灰色的空白地带。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的外部环境。国内和国外的网络犯罪活动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金融业作为特殊的行业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中心化的金融体系结构,对于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的维护极其重要,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保险业和互联网金融占金融行业中漏洞数排在前二位。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被爆出存在漏洞,互联网借贷黑幕,P2P平台跑路,后门程序,系统漏洞,信息炸弹,信息猜解(如遍历查询和操作他人账户、订单等)成为普遍问题。在金融标准化体系下,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成为必须要关注的重点。
三、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原因分析